第四篇平原水库建设
菏泽地区建有东平湖、太行堤两座平原水库。东平湖水库的兴建,注要是为了防御黄河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随着位山枢纽工程的上马而兴建的,在原有东平湖蓄洪区防洪工程的基础上,仅用一个月的时间,突击修成了100多公里的水库围堤,使东平湖蓄洪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平原水库。太行堤水库群的兴建,主要是以引蓄黄水,发展灌溉为目的,利用黄河故道和背河洼地,建成了竹节式水库群和浮岗、智楼、党楼三座附属的小型水库。太行堤水库群,系1958年建成,1962年停蓄废库,1972年小面积复蓄。
第一章东平湖水库
东平湖水库,位于黄河和汶河下游之相接处的冲积平原条形洼地上,古济水和汶、泗等山溪河流,都流经这一洼地。据史料记载“大野即潴东原底平”据清胡渭在《禹贡•锥指》注释“东平乃汶济之下流,禹陂大野,使水得所停,由下流之水患,以纾。又浚东原之吠会,注之汶济,然后其他致平,可以耕用也”。可见,现在的东平湖一帶,是属大野泽的一部分。
第一节东平湖水库兴建过程
1947年黄河归故道后,东平湖仍然通过大清河与黄河连通,湖区内只有老运河两岸堤防,但工程标准低,并残缺不全。于1948年至1949年黄河汛期,洪水倒灌入湖,酿成运东和运西堤防漫溢,决口,不但东平、汶上、梁山、南旺四县受灾严重。同时,还影响了郓城、嘉祥、济宁、巨野等县(市)的部分土地。虽然如此,但在滞洪后,对减轻当时平原、山东两省的黄河堤防危急,却起到了显著作用。为此,于195'0年7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关于防汛工作的决定》中,确定在东平.湖区滞洪,作为保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国初期,东平湖范围大致以老运河为界,分为山东和平原两省。湖区原有工程,主要是运河两岸小堤,和旧临黄堤与湖区呐挡汶水的金山坝,以及黑虎庙围堰等。其中:运河东堤,从王坝口起,至厂旧临黄堤至解河口和清河南堤马口相接,全长29.8公里,分属于山东省东平县和汶上县管辖;运河西堤,从金线岭堤头起,至戴庙接宋金河南堤,直到十里堡,全长43.56公里,分属平原省的梁山县和南旺县管辖。
1949年大水后,为了缩小灾情,沿湖各县除改善加强原有工程外,对堤防进行堵口、补残和修建二道防线工程。1950年,平原省又修筑了金线岭大堤,全长42.56公里,把运西堤和障东堤连接起来,大大限制了淹没范围。山东省在1950年,重点翻修了新临黄堤,全长21.32公里。从湖区东边,把运河东堤和清河南堤接起来,缩小了蓄洪区面积,减少了东平县一和汶上县的受淹范围。
1950年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明文规定了东平湖的防洪标准和蓄水任务,以及第二蓄洪区破口位置和运用方式,这是东平湖滞洪工程第一个正式统一规划,纲领性的文件。据此,于1951年,山东省堵复了旧临黄堤和全部修复了运东堤,基本上形成了东平湖滞洪区分级运用的格局,以运西堤、运东堤和临黄堤作为第一道防线。在这个区域内,称为第一滞洪区,其堤防标准,是防1949年洪水位以下的洪水。 金线岭堤、新临黄堤,是第二道防线,在这个区域内,称为第二滞洪区,其标准高于第一道防线,争取防御1949年洪水。东平湖面积共627平方公里,其中:老湖区为209平方公里,新湖区为418平方公里。蓄水高度为44.0米(大沽高程),滞洪容量约为33.0亿立方米。当时滞洪区内包括南旺、郓城、梁山、东平四个县,14个区,735个自然村,63566户,27.5万人,共有耕地92.5万亩。
1951年由于汶河大水,老湖区(第一滞洪区)受黄水顶托,高水持续时间很长,由于山东省的旧临黄堤及金线岭等堤的强度欠隹,势必分别择要加修,于1952年黄委会统一编制了东平湖防洪工程计划,对堤防进行了加固和补残,共计做土方35.8万立方米,护坡砌石1.48万立方米。为对东平湖工程加强管理,于当年建立了东平湖管理处,1952年平原省撤销,1953年1月起,东平湖管理机构,由黄委会直接管理,正式划为山东省黄河河务局领导。
1953年黄河洪水漫滩退灌进湖,加之汶河来水,使湖水位猛涨最高水位超过1949年洪水位0.58米,第二道防线十分紧张,1954年汛期,黄河发生较大洪水,并与汶河水相遇,为保下游安全,于8月13日7时,爆破黑虎庙口门分洪,开放新湖区(第二滞洪区),东平湖部分滞洪,淹没面积10万亩,3.0万多人受灾。
经过1953年和1954年汛期洪水的考验,证明冻平湖水库,堤防工程标准不高,难以抗御较大洪水,为减少淹没损失,确保安全,山东省黄河河务局按照黄河、汶河的防洪任务,对东平湖的堤防标准,进行了普遍提高。第一滞洪区堤防提高到44.00米(比原来提高1.5米)共做土方475.1万立方米,这是东平湖第二次系统的、完整的规划和施工。
1957年汛期,黄、汶洪水相遇,在小汶河分洪1040秒立方米后,稻屯洼决口,被迫蓄洪1.85亿立方米,东平湖老湖区水位仍达到44.06米,超出新的设计水位0.56米。
1958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洪水位达到44.87米,经过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昼夜抢护,终于战胜了洪水,没有运用第二滞洪区,减少了损失,保证了安全。
1958年大水后,为了防御黄河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随着位山枢纽的上马兴建,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省委研究,提前修建东平湖水库,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仅用三个月的时间,突击修筑了100多公里的水库围堤,使东平湖蓄洪区形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平原水库。
水库工程施工,是和整个位山枢纽工程施工统一安排进行的。从1958年到1962年5月间,共组织了五期工程,主要是修筑水库围堤土方工程,由山东省组织施工指挥部,调集四个地区,21个县,共组织民工24.4万人,自8月5日开工到10月底基本完成,共计完成围堤土方1761.42万立方米,工日1224.7万个。
第二期工程,主要是修护坡,从1958年11月23日开工,调集6.0万人开山、运石和砌垒,共完成运石料60.57万立方米,砌石护坡58.57万立方米,用工日658.62万个。
第三期工程,主要是围堤土方和护坡工程的扫尾,以及耿山口、徐庄、进湖闸和陈山口出湖闸的施工。从1959年6月开工,到1960年春节前完成,共做土方33.94万立方米,砌石7・2万立方米,工日62.15万个。
以上三期工程,共完成土方1847.18万立方米,砌石65.76万立方米,工日1945.5万个,这些工程完成后,为防洪、防凌、蓄水灌溉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尽快地蓄水运用,于I960年2月,开始了第四期工程,这些工程的主要内容有「围堤排渗、加固、和石护坡加高,以及十里堡进湖闸等工程的施工,由菏泽、济宁两地区的鄄城、郓城、巨野、梁山、成武、平阴、汶上、曲阜八个县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0221部队共66710人,进行施工。于1960年7月26H,工程全部完成后,即运用拦河闸,控制水库蓄水。蓄水后,由于堤身和堤基,都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弱点,险象环生,危机四伏,使水库工程,达不到设计能力,根据出现的问题,由北京科学研究院、黄委会、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等有关部门,组织现场试验研究提出加固处浬方案:为此,即进行了第五期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是:
一、湖东湖西、梁山城关,银山洼及东平县城关和稻屯洼的排渗配套。
二、湖东八大险工的处理,以及石护坡整修,这期工程,主要由菏泽、泰安、济宁三地市承担,动员5500人,汛期边蓄水、边防守、边加固。
1961年汛期,又由解放军0224部队300人,担任了东平湖水库防汛抢险任务。这期工程,一直到1962年底。以上五期工程,共完成土方2923.44万立方米,石方115.30万立方米,实用工日2744.42万个,投资3974.31万元(不包括进湖建筑物和移民安置)。
第二节设计库容及控制运用
东平湖水库,原设计最高蓄水位为46.00米,(大沽零点)库容为40亿立方米,经I960年试蓄运用考验,围堤出现一些回题,经多年加固处理后,水库防洪运用最高水位为44.5米,相应库容为30.4亿立方米,其中:老湖区8.8亿立方米,新湖区21.6亿立方米,为了控制水库蓄泄运用,在围堤上先后修建了石洼、林辛、十里堡、徐庄、耿山口等五座进湖闸,分别进入新、老湖区,其分洪能力在10000秒立方米左右。另外,还修建了陈山口、清河门两座出湖闸,设计泄水能力为2500秒立方米。当时由于下游受泥沙影响,闸下淤积严重,达不到设计泄水能力,为了向南四湖排泄库区底水,又在新湖区围堤上,修建了流畅河、码头两座泄水闸,设计泄水能力为200秒立方米。
自1963年随着位山枢纽工程的改建,水库改为:“有洪蓄洪,无洪生产”的防洪水库,为了减少分洪淹没损失,并有利于湖区移民安置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发挥防洪工程的最大效益,又在库区丙恢复了长达26.7公里的二级湖堤,以便控制分级运用,当黄河上游来水不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尽量用原河道下泄,不分水进湖,以减少水库淤积,并有利于下游河道冲刷。当黄河发生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较大洪水时,可根据黄、汶两河,来水过程情况,控制运用各建筑物,分别分洪进入新、老湖区。如近期黄河下游以1958年型花园口洪峰流量为17500秒立方米,作为设计洪水标准,经过东平湖新、老湖区分洪后,控制艾山下泄流量,最大不超过10000秒立方米,调蓄黄河洪水量20亿立方米左右,故设计削峰蓄水能九比1958年自然调蓄运用以前提高一倍以上,但由于1958年以来黄河未发生较大洪水,除1960年利用拦河枢纽工程拥水,试蓄部分来水外,水库尚未进行正.式控制分洪运用。因此,1982年8月洪水,运用东平湖老湖分洪,实际上是东平湖水库工程,第一次经受黄河分洪运用的考验。
第三节分洪运用效果
根据历史盗料分析,黄河在东平湖以下窄河道段,当汛期洪峰流量在增大1000秒立方米的情况下,一般水位要上涨0.3到0.5米左右,因而,除分洪口下局部河段外,东平湖分洪与不分洪,下游河段最高防洪水位相差较大,并且分洪量越大,削减洪峰效果越高。如:
1957年孙口洪峰流量11600秒立方米,因,和汶河较大洪水相遇,经东平湖蓄洪后,艾山下洩最大流量仅削减7.0%,因此,根据估算艾山最高水位仅下降0.3米左右。
1958年孙口洪峰流量15900秒立方米,经东平湖调蓄后,艾山下泄最大流量为12600秒立方米,洪峰削减达20.8%,根据估算艾山最高防洪水位要下降1.5米以上。当时,以下河道堤防险工,很多堤顶实际超高不足1.0米,由此看来,战胜1958年洪水,东平湖分洪是一项关键性的措施。
1982年洪水,经东平湖分洪后,分流比虽然仅有0.24,但削减洪峰流量的作用却达到28.6%,艾山以下河道最高防洪水位,要比不分洪降低1.0米多,同时,洛口、利津最高洪水位,都没达到1976年的最高水位,这对下游堤防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对保卫河口油田的安全生产,减少淹没损失,效益尤为突出。
附1982年东平湖分洪纪实
1982年7月底8月初,黄河下游三门、花园口之间,连降暴雨,8月2日花园口出现流量15300秒立方米的洪峰,这是1958年以来最大洪水。东平湖以上大河水位,一般高于1958年最高洪水位1.0至2.0米,严重威胁着艾山以下窄河道的防洪安全。国务院,中央防总和山东省委研究决定,运用东平湖老湖区滞蓄洪水,削减洪峰,分洪后控制下游流量不超过8000秒立方米,以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为此,当8月6日22时,孙口流量达到8440秒立方米时,即开放林辛进湖闸,向老湖分洪。但这时,上游洗量仍继续增大,到7日孙口洪峰流量超过10000秒立方米,故在7月11日又开放了十里堡进湖闸,以控制下洩流量不超过8000秒立方米,到8日以后「孙口流量已下降到8000秒立方米以下,大河水位也随之下降,于9日19时,开始关进湖闸,至23时,全部关闭,前后分洪历时三昼夜,两闸分洪流量,一般在1500至2000秒立方米,最大2404秒立方米;分洪总量为4.0亿立方米,水位仅为设计洪水位的70%,水库工程虽然未达到充分运用,但已初步显示出它对黄河下游防洪的艮大作用。这次洪水孙口洪峰流量为10400秒立方米,经分洪后,艾山下游最大流量为7420秒立方米,削减洪犀占来量的78%,如上游洪峰流量加大,削减作用将会更加提高,加上艾山以下长清、平阴两县滩区滞洪影响,洛口下游最大洪峰流量仅有6110秒立方米,水位比1976年洪水位还低0.5米。因此,大大缩减了下游洪水的威胁和堤防防守的负担。根据分析,这次洪水如不采取分洪措施,艾山洪峰流量可能达到9500秒立方米,最高水位可能达到,43.80米左右,洛口洪峰流量可能达到8000秒立方米,最高水位可能达到32.80米左右,比1958年最高洪水位,要、高岀0.7米左右,比这次实际发生的最高洪水位髙出1.0米以上。实践证明,东平湖改建后,削减下游洪峰的作用,确实是加大了,降低艾山以下防洪水位的效果,也确实是明显了,同时,还可预计,达到设计洪水时,这种作用和效果,将会更加显著。其水库情况,详见下图。第二章太行堤水库群
太行堤水库群,是山东省唯一的大型平原水库,系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了提前实现水利化,以引黄蓄水,发展灌溉,振兴社会主义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的一项水利工程。但由于主观愿望脱离实际,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为当时制约菏泽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涝灾不是旱灾,应该集中力量,建立排水系统,重点治涝,但却过早的抓了引黄蓄水,发展灌溉,这就严重脱离了实际,与客观规律相违背,加之,受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水库和灌区工程,长期配不起套来,致使水库工程导致了失败。
第一节水库群兴建的历史背景
太行堤水库群的兴建,是按照1956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通过的黄河综合治理远景规划,和豫鲁两省共同协商,,经中央批准兴建的。渠首引黄闸,位于河南省兰考县境内,黄河南岸东坝头以西约八里处,薛庵、杨格答二村之间的三义寨附近,引水流量为520秒立方米,通过黄河故道送水,以解决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和山东省的菏泽三地区灌溉用水问题。山东省并提出在废黄河北堤与太行堤之间,兴建太行堤水库,引蓄黄水9.4亿立方米,在单县、成武两县境内,兴建浮岗、智楼和党楼小型平原水库,分别蓄,水0.95、0.4.0.22亿立方米。在菏泽地区南部几个县境内,发展600余万亩灌溉面积,经水电部研究确定,在保证黄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同意两省意见,但人、财、物由两省解决,并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节水库工程内容和工程量
一、引水工程:渠首闸是引黄工程的首脑工程,又在黄河大堤上修建,它必须起防洪作用;因而确定按一级建筑物处理,并考虑9级地震,以期长远使用。引黄闸设计引水流量为520秒立方米,设计闸前水位70.5米,闸的结构形式,是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孔宽2米,高8.0米,共6.0孔。通过放水运用考验,特别是震动的考验,从观测设备中,未发现不正常征兆,实践证明,该闸设计合理,施工质量优越。
二、输水工程:自渠首闸设总输沙渠,北至二坝寨黄河废堤处,长6.6公里,比降1/8000,渠底宽66.2米,设计引水流量为520至231秒立方米,下设一如沉沙池,至青龙岗,流程12.8公里,进入二级沉沙区,经过泥沙处理后,通过总干渠输水,于曹县白茅集将水送入太行堤水库群。
三、蓄水工程:根据分配山东省引黄流量218秒立方米,蓄水量16.8亿立方米的任务,经过调查研究,除利用黄河故道,零星洼地及坑塘蓄水外,主要利用太行堤水库群蓄水。
(一)太行堤水库:该库南岸为高出地平线5至10米的故黄河离滩,不需筑堤,北岸堤防和连接水库的格堤,全系新修,大堤底宽70至140米,高7.0米左右,临水边坡1:5至1:7,背水边坡1:3至1:5;堤顶宽7.0米,水库总面积为247.7平方公里,自上而下,由白茅、魏湾、刘同、万楼、土山集、仲堤圈、望鲁集等七个水库串联而成,总设计库容为9.4亿立方米。各库之间,均筑有格堤,格堤之间,用连通沟连接,并建有节制闸,以调节各闸水位,水库北大堤,除三库(刘同)五库(土山集)未建放水闸外,其他各库,均建有放水闸,以便引水灌溉。
(二)浮岗水库:该库位于单县南部,咸丰故道与二堤之间的洼碱地带的浮岗附近,面积20平方公里,设计蓄水库容为0.9亿立方米,由黄河故道供水,自焦庄闸到张集开挖通过20秒立方米流量引水渠一条,并分别建闸和跌水各一座,以控制水量和调整比降。在水库北堤上,并建放水闸一座,供给灌区用水。
(三)智楼水库:该库位于成武县南部,西靠曹县边境,库区本身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平均2.3公里,面积为20.7平方公里,设计蓄水库容为0.4亿立方米,由太行堤水库四干渠供水,水库灌溉面积为8.03万亩,该库因平地修建,四面筑堤,围堤标准略高,南堤和东堤,堤灰宽10米,临水边坡1:6,背水边坡1:3,堤顶高程为49.0米(废黄河零点),北堤和西堤,堤顶宽8.0米,临水边坡1:5, 背水边坡1:3,底宽40至50米,内坡包淤,顶宽3.0米,底宽8.0米, 堤顶高程47.5米,设计兴利水位46.5米,防洪水位47.0米,该库共作土方347万立方米。
(四)党楼水库:该库位于成武县西北部,因座落在党楼大洼,故名党楼水库,库区东西长平均6・0公里,南北宽2.4公里,面积为14.4平方公里,设计蓄水库容为0.22万立方米。由太行堤水库三干渠第九支渠供水,设计灌溉面积4.5万亩。于水库西堤哀阁村南修建砌石结构进水闸一座,于东堤邱海村北修建放水闸一座,用于调蓄灌溉水源。
(五)黄河故道水库:该库系利用豫鲁两省边界已废黄河河床,拦河筑坝蓄水,自西向东,共分九节,计有:坝窝、任庄、林七、吴,屯、郑阁、刘口、荒庄、石庄、王安庄,由山东省负责修建下游两
四、灌溉工程:为了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灌溉和改土,
当时规划原则是:
第一,在有条件放淤的地区,尽量采取混水、浅水漫灌,以改良土壤。
第二,能自流灌溉的,尽量自流灌溉,无自流条件的,可采取提水灌抚,力争全面水利化。
第三,用水标准,根据水电部的规定,水稻每亩用水量500立方米,旱作物每亩用水量125立方米,如各地蓄水较多,亦可适当增加,放淤没有规定,其用水量较大,以每亩1000立方米估算。
第四,灌溉尽量考虑利用天然降雨和地下水源。第五,灌蓄结合,灌区内亦应考虑蓄水措施。
第六,灌溉与航运渠化相结合,较大的渠道应和航运相结合,以爭取全面渠化,便利农业运输。
遵照以上原则,在水库工程建设完成后,当年下半年,即乘胜前进,灌区工程全面动工。计有干渠6条,长187.7公里;支渠63条,长846.5公里;斗渠837条,长2744公里;农渠5488条,长5488公里。全部工程完成后,灌溉曹县、定陶、成武、单县以及济宁地区的金乡六个县的650万亩土地。
五、发电工程:由于黄河系地上河,临背悬差达3至7米,加之水库蓄水位高,灌区大部渠道都能自流灌溉,因此即形成了许多阶梯,这些跌差为发展水力发电,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解决农村电气化问题,规划兴建大、中、小型水力发电站55处,装机容量为8245千瓦。通过在曹县阎店楼小型发电站的试点,后又在该县柿子园兴建了一处较大型水力发电站,由于水量不够经常,发电受到限制, 到1961年,停灌废库,不能发挥作用,以至报废。
以上整个工程,包括河南、山东两省的蓄水和灌区工程,共完岚的总工程量投资额,分别统计,见表4一4,表4一5,表4一6。第三节水库和灌区工程施工
太行堤水库群工程,是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特别是在水利高潮形势的促进下兴建的。因水库工程属三义寨人民跃进渠整体工程的一部分,故当时由省统一组织施工机构,河南省副省长彭笑千任联合指挥部指挥长,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田克明,工程师郑洪文,和菏泽地区副专员程勉参加联合指挥部工作。另外菏泽地区还单独组建菏泽专区引黄工程施工指挥部,负责水库和灌区工程滋工,由菏泽专署副专员刘韶亭任政委兼指挥长。
施工队伍组织,除菏泽县动员5.0万人,参加总干渠施工外,其他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鄄城、郓城七个县,共出动劳动力25万人,负责太行堤水库施工。其中定陶县因工程进度快,在完成水库大堤工程任务后,又去兰考参加了水库引水渠土方工程的施工,浮岗、智楼、党楼水库,由工程所在县,分头施工。全部工程,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经过万名干部,30万民工的日夜奋战,自4月14日开工,历时130天,到8月纱日,水库工程即全部竣工,做到了当年施工,当年完成,当年蓄水。
在施工期间,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兄弟地区给了很大支援。为解决工程经费,省财政拨款1100万元。为加强施工管理,省政府从山东省打渔张引黄工程指挥部,抽调四个民工团的干部,来菏泽帮助施工,并从省荣军疗养院抽调部分医务人员,包括领导干部,组织工地医院。为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组织省水利学校部分师生,深入工地,帮助规划、设计、测量灌区,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的副总工程师张兰阁,工程师郑洪文等同志,自始至终在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为解决建甘料物的运输问题,由人民解放军和济南、青岛、烟台、淄博、临沂等兄弟地市,组织300辆汽车帮助运输。水库主体工程完成后,曹县、菏泽、单县、成武以及济宁地区的金乡县等,紧接着又动员了大批劳力,投入了灌区工程的施工工作。
第四节工程管理运用及效益
太行堤水库工程建成后,为加强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菏泽地区即建立了太行堤水库引黄灌溉管理局专管机构,管理局设在水库附近的王吕集村,最初由邢展任局长,王正廷任副局长。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水库本身所有工程设施的管理和灌溉用水管理工作。水库大堤的管理,基本上按照黄河大堤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局下设刘庄集、魏湾、岔楼、姜庄、朱庄五个段,每2.5公里建护堤房一座,局段人员编制共150人。灌区内建有菏泽、定陶、曹县、.成武、单县、金乡六个灌溉管理所,同时,各灌区还建立了干支渠管理委员会群众性的组织,大小队并分别设有斗长和农长。为便于调配水量,各放水闸、节制闸,并设闸管所和管水员,负责测水、量水、调水和工程养护及维修工作。沿堤各段、所都安设了专用电话,以便上
下联系和水量调度。
水库自1958年8月21日开始蓄水,其蓄水方式”采取边引边蓄,最多蓄水量达3.7亿立方米,到1961年累计蓄水量达15.8亿立方米。在管理运用上,主要采取边引边用,保持库内有一定库容的运用方式,以保春冬灌溉及夏秋抗旱之用。如1959年酷暑,75天无雨,1960年春旱持续116天,利用水库蓄水,进行灌溉,一季浇地面积达400多万亩八据曹县统计,凡灌溉的作物,亩产达54公斤,不浇水的亩产41.3公斤,增产13.3%。
根据规划,当时曾提出“蓄、灌、排、航”的规划设想,曹县还提出了利用水库发展水产的养殖业的规划,并在曹县北关兴建了鱼种场,在水库内制造了打渔船,先后发展了700多人的捕捞队伍。从1958年到1961年共捕鱼334万公斤。为全面发挥水库工程效益,曹县县委、县政府并在北关茅洼搞了洼改试点,试区内主要工程内容是:灌溉自流化,平原河网化,遍地机井化,水力电气化,耕地田园化,交通水陆化,水产多样化,大地园林化,总名为“八化一体”。这是第一次.在平原地区提出的沟、渠、路、林、机、电、井、村统一规划,并部分得到了实施,发挥了一定效益C但由于当时缺乏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 “八化一体”工程的逐渐破坏。
第五节水库停蓄与复用
一、停蓄
太行堤水库和灌区工程,经过几年的运用,虽然有些效益,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质量差,发生倒闸,塌方问题。水库旋工时,由于任务重,时间紧,采取了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施工时仓促上阵,急于求成,对工程质量关把不严,造成蓄水运用后,出现倒闸,塌方的工程事故。如四格堤节制闸,于1958年10月6日被水冲倒,其他四个格堤闸上下游护底,均有轻重不同的冲刷断裂现象。水库大堤断面虽然很大,但因缺乏护面防冲工程,经风浪冲击后,脱坡塌方现象非常严重,给蓄水运用造成很大被动。(二)缺乏截渗工程,导致沿库土地盐碱化、沼泽化。水库蓄水运用后,水位高出北岸地面3至4米,由于缺乏截渗工程,侧渗严重,致使水库周围地下水位大幅度上升,造成土壤返碱和沼泽化的发生。据1960年6月25日观察测定,水库侧渗影响范围,一般在1000米至1200米,远者达到1500米。
(三)灌区工程不配套,造成盐碱地扩大,涝灾加重。
全太行堤水库灌区,控制灌溉面积650万亩,其中菏泽地区530万亩。由于灌区工程,只有骨干,没有田间,只有灌水工程,没有排水工程,加之,新修渠道,打乱了原有排水系统;灌溉时,施行大水漫灌,造成来水多,出水少,地下水位上升,土地大面积发生碱化,内涝灾害加重。I960年全区盐碱地面积增加到362.7万亩,1963年易涝面积扩大到900万亩。
由于涝碱灾害加重,于1962年水库停蓄还耕,灌区封闸平渠,移民陆续返库定居,从此,全力转向除涝治碱,大挖面上的排水河道,疏浚骨干排水系统,打通排水出路。1964年春在一、二库南部修筑导流堤12.5公里,1968年举办了杨河复故工程,1971年开挖治理了东明县南赵王河,1972年淸理疏通了水库土塘,这些工程对除涝治碱,都起到了促进作用J使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在治涝改碱的同时,又大力开展了机井建设。实践证明,在平原地区,蓄水发展灌溉,不建筑在排水的基础上,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复用
1965年以来,除涝治碱工程发挥明显效益,次生盐碱化面积由全区362万亩减少到272万亩,随着农业发展的需要,旱的矛盾又突出了。降雨和地下水源不足满足不了农作物生长需水的要求,只好又逐年恢复引黄灌溉。沿黄人民自发地要求改建和重建引黄工程01972年太行堤水库的广大群众,也积极要求引蓄黄河水源,发展灌溉,即而恢复了三库(刘同水库),小面积地进行调蓄。其蓄水方式,主要利用土塘,开挖加深,低水头运用。土塘全长10公里,平均宽350米,每次可调蓄水量350至400万立方米。经过实施,除解决2.0至3.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外,水库管理部门与库区群众,充分利用水库的水土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了经济收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库区群众,根据土壤、气候、水源等条件,除种植水稻、栽藕、植苇外,并利用水面发展渔业,鱼的产量年年增加,现已成为提供城市商品鱼的基地,太行堤水库管理处,自恢复利用三库以来,通过全面发展,综合利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库小面积复用实践证明,扩大蓄水范围,增加调蓄水量,进一步解决灌溉水源,是十分必要的。全区水资源并不丰富,地面径流,由于缺乏拦蓄工程,望水东流,不能利用,灌溉季节,黄河水量由省统一分配,也不能满足需要,地下水资源,尚有很多贫水区和咸水区,加之,黄河水量分布不均,存有北多南少,西丰东缺的问题。综合各项因素和情况的分析,根据条件恢复启用部分太行堤水库拦蓄径流及汛期多余黄水,以资调补灌溉水源,是十分必要的。为解决单县、曹县以及黄河故道高亢地帶的灌溉用水问题。1983年地区规划利用曹县太行堤三、四、六、七及单县堤头和浮岗等部分水库,进行调蓄。其水源自东明阎潭引黄闸,单独建立输水干线,采取黄河高水位时充库,低水时送水,或在灌区不用水的空隙,相机补充等措施,具体调蓄工程方案为:
(一)开辟阎潭南送水干线。该线自东明县阎潭大闸向南输水,琏赵王河两侧沉沙,沉沙面积为16平方公里,沉沙后入南赵王河,经:盲县太行堤水库至单县浮岗水库入二堤河,全长131公里。规划标准,太行堤水库以上为50个秒立方米,三库至七库为40个秒立方米,七库以下为30个秒立方米。抗旱水源补充范围,包括曹县全部,单县绝大部,成武冉河、胜利河以南及东明马头乡东南部等地区,面积为153.3万亩,这一工程于1983年按规划全部完成。
(二)扩大三库蓄水面积。在原库区内,以不占压河南省土地为原则,阎潭送水干线的南堤,作为规划水库的南堤,老三库北大堤仍作为北堤,输水、蓄水合一,淹没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蓄水位为55.3来,库容1100万立方米,建进、泄水闸各一座。
(三)恢复四库,小面积地调蓄。其蓄水范围在输水干线和太行堤之间,面积为8.0平方公里,利用输水干渠南堤作为水库北堤,南属黄河故滩,地势高亢,并有太行老堤,不再新修堤防。为便于输水蓄水,有利防渗,在输水干渠上首南堤上,兴建进水闸一座,并采取输水蓄水分设。水库负担灌溉范围,主要保库南高滩,堤下游不再建.闸,重点是沿库设站,向库南发展提水灌溉,规划蓄水位为55.0米,库容800万立方米。
(四)利用六库,荒碱洼地调蓄,在输水干线以南,太行堤以北,仲堤圈以东、梁堤头以西的盐碱、荒滩以及潭坑等有利地形,进行调蓄,面积5.0平方公里。其工程措施与四库相同,利用输水干线南堤作为水库北堤,南靠高滩,不必修堤。在六库上头,输水干线南堤上,可建水库进水闸一座,采取输、蓄分设,水库下游可不建连通沟闸,所蓄水量,主要灌溉库南高滩和补给杨河用水,规划蓄水位为54.00米,库容500万立方米。(五)启用七庄部分面积,进行调蓄。蓄水范围,自谢集以东,沿输水干线和太行堤之间,面积10平方公里。工程措滋利用输水干线南堤和东堤作为水库北堤和西堤,南侧和东侧利用老堤,在谢集附近.输水干线南堤上,建水库进水闸一座,也采取输蓄分设,所蓄水量发展库南和库东提水灌溉,规划蓄水位为51.60米,库容1600万立方米。
(六)扩大堤头水库调蓄能力,单县堤头小水库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围堤加高,蓄水位按48.90米运用。在王楼附近增建进水闸一座” 其兴利库容为2803万立方米。
(七)浮岗水库,采取北部调蓄,南部还耕的方案。根据库区地形和土质情况,以及便于灌溉等问题,规划在输水干线以北,原浮岗水库北堤以南,作为调蓄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蓄水位48.30米,库容800万立方米,工程措施是利用输水干渠北堤,进水工程和堤头水库同一进水闸门,改建隔堤进水闸,作为西堤的连通工程。
关于水库的防渗问题,根据上述各库的实际情况,采取挖沟截渗,粘土固基,特别腹背受水的堤防,规划采取全部臣化,作到既安“全又防渗,达到避害兴利之目的。水库调蓄规划,详见表4一7。
上述太行堤水库改造利用规划若能逐步实施,将会使水库重新复一生,继续为农业生产服务。
附:太行堤水库群平面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