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太行堤河水系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75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太行堤河水系治理
分类号: TV882.8
页数: 4
页码: 91-94
摘要: 太行堤河位于单县南部,因沿太行堤,自西向东流向,故名太行堤河。该河的形成,乃系历史上为防黄河水漫延,加修堤防,顺堤取土,堤根逐渐低洼,年长日久,形成了顺堤河,即为太行堤河。1980年至1987年继续向上延长至浮岗水库西格堤,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377平方公里,总计完成土石方398万立方米,工日210万个,钢筋混凝土1800立方米,生产桥6座,节制闸1座,跌水10处,总投资210万元。在治理干流的同时,对其支流二堤河、刘楼沟、孟流河、小杨河等,也相应的进行了治理。
关键词: 太行堤河 河道治理

内容

第七节太行堤河水系治理
  太行堤河位于单县南部,因沿太行堤,自西向东流向,故名太行堤河。该河的形成,乃系历史上为防黄河水漫延,加修堤防,顺堤取土,堤根逐渐低洼,年长日久,形成了顺堤河,即为太行堤河。
  该河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和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先后曾两次进行过疏导扩大,即成为单县南部的主要排水系统,其流域:范畴属湖西地区复新河流域,该流域由于涉及苏、鲁、皖三省,建国后,长期未曾治理,流域内涝灾较为严重。1961年,经上级批准,曾按三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治理,但因与下游丰县在治理上有不同意见,未能按计划全部完成,仅完成了总土方任务的59%,直至1978年,经双方协议,将利民河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调至黄河故道后,方于1979年经上级批准自单丰边界,经朱集、蔡堂、龙王庙、罗庄、杨楼、花园六个乡镇境内,西至单虞公路,全长30.7公里,按五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1980年至1987年继续向上延长至浮岗水库西格堤,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377平方公里,总计完成土石方398万立方米,工日210万个,钢筋混凝土1800立方米,生产桥6座,节制闸1座,跌水10处,总投资210万元。在治理干流的同时,对其支流二堤河、刘楼沟、孟流河、小杨河等,也相应的进行了治理,其干流太行堤河情况,详见表3一7太行堤河竣工水力要素表。
  —、二堤河
  二堤河原为老太行堤河,因处于临黄堤和太行堤之间,故为二堤河,起源于浮岗水库东堤,下至太行堤河,全长28公里,其流域面积为80平方公里。自1963年至1979年先后按三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治理,设计流量为42.2秒立方米,河底比降为1/7000,底宽7.5米,共做土石方85万立方米,工日42万个,建生产桥12座,跌水1座。
  二、刘楼沟
  刘楼沟,上源起于安徽省砺山县,马良集以西,流经孔集、蔡堂、朱集三乡镇,于单县刘楼村西北流入太行堤河,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为49平方公里,因涉及两省,历史上长期失修,流域内涝灾较为严重,常年受涝面积达6.0万余亩。1980年前,流域内群众,为了摆脱内涝灾害威胁,自发疏导了多次,但因缺乏统一规划,成效不够显著。为尽快解除内涝,发展生产,于1980年即纳入了太行堤河整体规划,本着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将黑水河上游,自单砺公路以南,截入刘楼沟,按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治理,设计河底比降为1/8000,河底宽6.0米,排水流量26.6秒立方米,兴建生产桥8座,公路桥1座,共完成土方76万立方米,砌石520立方米,混凝土516立方米,工日28.3万个,投资32万元。
  二、孟流河
  孟流河,位于罗庄、杨楼两乡之间,上起学官庄,下至孟楼北的流水口附近入太行堤河,全长5.6公里,流域面积为98平方公里,流域内地形西南高,东北低,自然比降为1/8000,1962年曾对上游曹庄至王楼一段按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过治理,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建生产桥1座。但因没有进行全面治理,1977、1978年汛期,复遇大雨,流域内8.0万亩土地被淹,1980年对其下游连同支流银河即统一进行了治理。自此,.流域内的涝灾,方得到缓解。
  四、小杨河
  小杨河,起源于蔡堂镇安楼,下至陈庄西入太行堤河,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55.1平方公里。该河系历史黄河决口冲刷形成,因流经杨瓦屋,徐杨庄,以及杨庄等村,故名为小杨河。自1962年以来,群众为解除流域内的积涝灾害,曾自力更生,治理过多次。因该流域地面坡度较大,河道水土流失严重,故于1980年,对下游4.0公里,进行了削坡,河道边坡1:3,河底比降1/5000,底宽4.0米,建生产桥4座,投资2.4万元。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罗庄乡
相关地名
杨楼乡
相关地名
蔡堂镇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太行堤河
相关实物
二堤河
相关实物
刘楼沟
相关实物
孟流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