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堤防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堤防建设
分类号: TV871.2
页数: 3
页码: 48-50
摘要: 菏泽地区黄河堤防,上自东明县与河南省兰考县交界处,下至梁山县国那里,全长180.5公里。这段提防,由于自1938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扒开花园口,黄河改道南徙后,遭到多年战争和自然破坏,至建国初期,已残缺不堪。据调查,全部堤线有口门、漏洞66处,狐洞47处,防空洞、窖洞、地窑等55处,炮楼、碉堡93处,另有军沟、路口、隐患不计其数。新中国建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确保黄河不开口、不改道,保证沿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一直是治黄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堤防建设 堤防管理

内容

第一节堤防建设
  菏泽地区黄河堤防,上自东明县与河南省兰考县交界处,下至梁山县国那里,全长180.5公里。这段提防,由于自1938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扒开花园口,黄河改道南徙后,遭到多年战争和自然破坏,至建国初期,已残缺不堪。据调查,全部堤线有口门、漏洞66处,狐洞47处,防空洞、窖洞、地窑等55处,炮楼、碉堡93处,另有军沟、路口、隐患不计其数。新中国建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确保黄河不开口、不改道,保证沿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一直是治黄的首要任务。按照“宽河固堤”的指导思想,菏泽地区人民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复堤工程,共计做土方1.08亿立方米,程方232.7万立方米,工日5600万个,投资2.47亿元。
  一、第一次大复堤
  根据1950年元月治黄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防御比1949年更高的洪水为目标”,于1950年至1952年连续三年,按照高出1949年洪水位2.0米标准,进行了加高培厚,平工堤顶宽7~8米,险工堤顶宽9〜口米,边坡1:3;至1955年大堤标准可防御秦厂百年一遇,25000秒立米的洪水,由于当时兴建三门峡和东平湖水库,为防特大洪水,黄河水利委员会,把菏泽地区境内临黄堤和障东堤之间,划为黄河滞洪区,故于1954年至1955年对障东堤,全线进行了补残帮宽,帮宽厚度为3.0米,1957〜1958年再次对临黄大堤进行帮宽和普遍加高0.6米,在这个时期,整个称为第一次大复堤,每年组织民工24.03万人,总计做土方2300万立方米,石方29.13万立方米,工日1100万个,投资2460万元。
  二、第二次大复堤
  由于1958年黄河花园口出现22300秒立米的洪水,为进一步提高堤防抗洪能力,从I960年起,开始进行第二次大复堤,防洪标准是:高村站水位:(大沽基点)63.46米,堤防设计标准,大堤超髙,东明县李连庄以上为3.0米,李连庄以下均为2.5米,堤顶宽,险工段为11.0米,平工段为9.0米,临背边坡为1:3,从1960年冬开始,组织施工,至1965年基本完成,每年组织民工5.0万人,共完成土方2200万立方米,石方77.0万立方米,工日1200万个,投资6300万元。
  三、第三次大复堤
  为保持黄河河道的排洪能力,确保防洪安全,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1973年黄河下游复堤工作会议的要求,菏泽地区制订了防花园口詁,洪水流量22000秒立方米标准的复堤计划,大堤加高培厚标准为:堤顶高程,东明县李连庄超过设计防洪水位3.0米,黄寨以下超过2.5米,堤顶宽,平工段为7〜9米,险工段为9〜门米,临背边坡为1:3,并对局部堤段进行了裁弯取直;同时,加修了前后俄堤七段,长18.3公里,这次大修堤,工程量之大,出工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的。每年出工人敎达7〜8万人,特别1976年春,全区10个县,129个公社,全部出工,上堤人数达18.5万人,参加施工的地、县、社干嘟,及黄河职工就有5100余人,动用地排车6.4万辆,碾压拖拉机460台,三月下旬开工,五月中旬完工,一个春季即完成土方2080万立方米,从1974年至1985年,共计完成复堤土方6300万立方米,石方126.6万立方米,工日3300万个,投资1.6亿元,这是人民治黄以来,最大的一次复堤工程。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机构

黄河水利委员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