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4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社会经济
分类号: F127
页数: 3
页码: 17-19
摘要: 1985年,菏泽区共有工业、企业634个,职工14.7万人,其中技术人员3185人,取得中级技术职称的505人,固定资产净值4.5亿元。主要工业门类有食品、纺织、机械、建材、化学、皮革、造纸等。从轻重工业构成看,全国和全省轻重工业总产值,基本上是对半构成,而菏泽地区从1971年以来,轻工产值,在工业总产值冲的比重一直在70〜80%之间,1985年全区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0%,而重工业占20%,因此,区内工业,总的说属轻型结构。
关键词: 社会经济 地方经济

内容

第三章社会经济
  第一节工业
  菏泽地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工业方面,只有手工卷烟、火柴、铸锅等12处作坊,基本没有什么工业,基础十分薄弱。35年来,特别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总产值由1949年的281万元(1980年不变价)增加到1985年的16.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9.5%。1985年全区共有工业、企业634个,职工14.7万人,其中技术人员3185人,取得中级技术职称的505人,固定资产净值4.5亿元。主要工业门类有食品、纺织、机械、建材、化学、皮革、造纸等。从轻重工业构成看,全国和全省轻重工业总产值,基本上是对半构成,而菏泽地区从1971年以来,轻工产值,在工业总产值冲的比重一直在70〜80%之间,1985年全区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0%,而重工业占20%,因此,区内工业,总的说属轻型结构。
  第二节农业
  菏泽地区属山东省重要农业区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农业生产虽然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一直较为缓慢,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之间,农业总产值的年均递增速度,仅为3.8%,是全国有名的后进地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形势发展很快,至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9.5亿元,为1978年的2.5倍,平均递增16.2%粮食总产量达到59.4亿斤,比1978年增产25.3亿斤,但是这些年的农业生产的发展系恢复性质,只能说是初步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按照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一是农、林、牧、副、渔五业产值结构不合理,种植上占绝对优势,而林、牧、副、渔四业的比重过低;
  二是在种植业内部结构上,粮食作物占主要位置,经济作物较少,跟不上商品生产的需要,应变能力较差;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脆弱,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的状况。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
  菏泽地区交通运输业,近年来发展较快,新(乡)石(臼)铁路横贯东西,公路干线逐年升级改建,车辆通过能力逐年提高;梁济运河希万福河,已具备六级航道标准。中原油田的开线输气管道,从菏泽西部通过,加上车船运输工具的更新改造,整个交通运输事业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其中:干线18条,长1283公里,占总里程的57%,平均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23.2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4.02公里,在全省属中游水平。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