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基础设施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1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基础设施建设
分类号: G483
页数: 5
页码: 250-254
摘要: 1986年前,由于全区人口多,教育规模大,教育基础条件差,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危房子、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大量存在。为改善办学条件,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全区开展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经过八年奋战,全区多渠道投资3.5亿元,新建、改建校舍100多万平方米,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校舍改造这一规模浩大的历史性工程。
关键词: 教育设施 设施建设

内容

第一节校舍建设
  1986年前,由于全区人口多,教育规模大,教育基础条件差,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危房子、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大量存在。为改善办学条件,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全区开展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经过八年奋战,全区多渠道投资3.5亿元,新建、改建校舍100多万平方米,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校舍改造这一规模浩大的历史性工程。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各县区城镇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大量增加,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亟需提高。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全区又进行了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全区9县市城镇共投入资金1.6亿元,新建、改建校舍30万平方米,使城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0年,全区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按照国家对“普九”工作的标准,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远远达不到要求。主要是生均校舍面积不足,各种教育教学配套用房缺乏。从九十年代初到2000年,全区用于“普九”的资金达3亿元。新建、扩建校舍60多万平方米。
  2000年5月,菏泽地区通过国家“普九”验收,“普九”还是低标准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普九”时期建设的校舍当初建设标准低,相继成了危房。2001年初,通过对全市中小学校舍进行普查,发现共有1067处中小学存在着各类危房65.6万平方米,近20万名师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菏泽市把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市政府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和设学标准。总的要求是:5万人以下的乡镇设1处初中,5万人以上的设两处;每处小学服务人口一般为5至7千人,服务半径不超过2公里。按照这一设学标准,全市小学由2000年的3581处调整到1600处左右,学校处数减少60%;初中由2000年的348处调整到300处左右,减少16%。学校调整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为危房改造打下了科学的基础。
  2001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新建校舍65.34万平方米,改建和维修校舍30万平方米,拆除各类危房91.5万平方米。
  2002年,全市累计筹集危改资金2.2
  亿元,新建校舍4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楼房252幢,改建及维修校舍32万平方米,拆除危房44万平方米,完成撤并中小学1368处。全市2001年确定的1067处危改项目学校和本年度核增的95处危改项目学校,完成985处,在建工程66处。接受中央、省专款补助的246处危改项目学校中,除7处在建外,其余全部竣工。
  2003年,全市累计筹集危改资金4100万元,新建校舍4.8万平方米,改建及维修校舍13万平方米,完成撤并中小学120处。
  2004年,全市新建校舍12.9万平方米,改造维修校舍面积5.1万平方米,完成资金投入7018万元。其中,争取省危改资金2157万元,全部分配到各县区。全市小学由2125处调整到2028处,调减97处。
  2005年,全市消除各类危房1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8.36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84万平方米,在建校舍14.13万平方米,完成危改资金投入9026.4万元。其中,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3980万元(含台塑集团捐建“明德”小学600万元),县乡自筹资金374.3万元,教育费附加350万元,干部群众捐资956.5万元,农村“一事一议”、教育资源置换学校自筹等3365.5万元。全市小学由2028处调整到1946处,调减62处。
  第二节设施配备
  一、教具与仪器
  1986年,菏泽地区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划要求,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展酝酿筹建实验室,配备实验台等。1987年全区新建实验室600座,3000间,新增实验台6100套,仪器橱3110个。
  1988年,教学仪器建设坚持走“购置、自制、创新”三结合的路子,共研制、创新教具200余种,5000余件。实验室、仪器室的建设采取“建、改、挤”的办法统一标准,严格要求,新建、改建实验室、仪器室500间。实现县以上重点中学能分25组实验,教师进修学校能分12组实验,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
  1990年,在仪器配套方面,全区各县市一中达部颁一类标准,有115处中学和310处小学达部颁二类标准。
  1992年,全区共新增中小学仪器室、实验室535处,添置各种教学仪器总价值560余万元,其中各县市自筹资金381万元。
  1993年,全区新建实验室、仪器室626座,添置各种教学仪器总价值282万元,图书41万册。全区内部设施配套达标的学校小学有1490处,中学有155处,达标率分别为28.6%和34.3%。
  1994年,全区中小学共新增教学实验室684座。实验课桌凳2959套,购置图书60余万册,配备各种教学仪器总投资586万元。
  1996年,全区新建仪器室1124座,增添实验桌凳4654套,仪器橱柜3284个,购置图书153万册,购置理科仪器270万元,
  电教音体美教学器材502万元。
  1997年,全区中小学新增实验室、仪器室789座、图书室1549座,阅览室1062个,电教器材价值966万元,音体美器材价值1059万元。
  1998年,全区中小学自制教具15万多件。通过层层筛选推荐,全区评出一、二、三等奖教具62件。
  1999年,全区中小学新建或改建仪器室、实验室2093座新建或改建图书室、阅览室、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611座;新增实验桌凳4312套,仪器橱柜3464个;购置理科教学仪器价值740万元。
  2000年,全区中小学校新建综合楼86座,理、化、生标准实验室2684个;要新建或改建图书室、阅览室、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2611座;新增课桌凳8万套,图书110万册。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投入资金2300万元。全区中小学自制教具3000余件,教具价值百万元。
  2001年,全市各中小学新建(改建)综合实验楼28座,理、化、生、自然实验室684个;微机教室240个,新添置微机7920余台,价值3168万元;新增课桌凳7.8万套,图书96万册,理科仪器450万元,音、体、美器材价值1203万元,累计总投入5600万元。
  2002年,全市各中小学校新建(改建)理、化、生自然实验室133个;微机教室186个,新添置微机5580台,价值2511万元;图书12万册,理科仪器100余万元,音、体、美器材价值60余万元,累计总投入3000万元。
  2003年,全市各中小学校新建(改建)理、化、生、自然实验室145个;微机教室196个,新添置微机5000余台,价值2600万元;图书10万册,理科仪器200余万元,音、体、美器材价值40余万元,累计总投入近3000万元。
  2004年,全市各中小学校新建(改建)理、化、生、自然实验室116个;微机教室186个,新添置微机6000余台:图书15万册,理科仪器280余万元,音、体、美器材价值50余万元,累计总投入近3500万元。
  2005年,市教育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了对学校仪器设备的投入。改革了教学仪器专项经费的使用办法,由原来的无偿分配改为1:1的比例进行补贴,实行多投多补,少投少补,不投不补的政策,充分调动各县区的积极性。全市各中小学校新建(改建)理、化、生、自然实验室80个,新购置图书12万余册,教学仪器260余万元,音、体、美器材60余万元。全市重点高中在教育条件装备方面均达到国家I类标准,各城镇中学、中心小学、完全小学都健全了标准化实验室,仪器设施达到了国家II类标准,部分学校达到国家I类标准。全市中学理、化、生演示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分组实验开出率达70%以上;小学演示实验开出率达85%以上, 分组实验开出率达65%以上。
  截止2005年底,全市小学已有专职
  实验教学人员818人,兼职实验教学人员1674人;中学专职实验教学人员1544人,兼职实验教学人员594人。全市小学专职图书管理员57人,兼职图书管理员1103人中学专职图书管理员341人,兼职图书管理员122人。全市小学实验室及功能教室总计1784个,使用面积121838.6平方米; 中学实验室及功能教室总计2028个,使用面积165167平方米。全市小学实验室及功能教室仪器器材设备原价合计3102.1万元中学实验室及功能教室仪器器材设备原价合计12458.6万元。全市小学图书室(含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藏书室、资料室)共计6079个;中小学图书室(含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藏书室、资料室)共计15934个。学校藏书量逐年递增,小学学生图书已达3955704册,教师图书达534769册;中学学生图书4541925册,教师图书643003册。
  二、电化教育
  自1986年以来,菏泽地区的电化教育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教媒体从当初的幻灯机、投影机、照相机、电影机等,到九十年代逐步过渡到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摄像机、影碟机等。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逐渐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传统的常规电教媒体,幻灯机、投影机、电影机等,逐步让位于现代教育信息媒体。
  1991年以来,电化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成武教育电视台于五月正式开播。1992年,邪城、巨野、定陶的教育电视台也开始筹建教育电视台。
  1993年,新建巨野卫星地面接收站一处,全区新增教学录放像设施20余套。
  1994年,新建部分电教室、语音室、卫星地面接收站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继成武教育电视台开播后,又有曹县、定陶等五个县市级教育电视台完成了报批手续并开始筹建。
  1996年,全区购置120万元的电教设备,接收引进电教资料200多课时,复制音像资料6000多课时,郓城县3处学校实现“四机一幕”进课堂,并成功地在全区举办了苏、鲁、豫、皖四省九市地第8届电化教育研究会。
  1997年,电化教育有所加强,郓城一中等五处学校被省教委选定为山东省电化教育试点学校,深入开展了电化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提高了电化教学水平。
  1999年,电化教育通过省教委验收,单县一中、郓城一中、菏泽市二完小荣获“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地区实验小学、郓城东关小学跻身省电化教育试点学校的行列。全区26所省、地示范试点学校充分发挥带头、辐射作用,为全区启动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全区九县市投入电教方面的资金近1000万元。
  2001年,全市投入电教方面的资金达2800万元,闭路电视系统26套,卫星地面
  接收站20个,多媒体电教室10个,3所学校建立了校园局域网。
  2002年,全市投入电教方面的资金达2800万元,装备闭路电视系统27套,卫星地面接收站20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20个,多媒体电教室40个,10所学校建立了校园局域网。
  2003年,全市投入电教方面的资金达1000多万元,装备闭路电视系统26套,建设校园网络6个,投影器1000台,多媒体电教室12个,语音室10个。
  2004年,全市投入电教方面的资金达1800多万元,建设校园网络30个,投影器2000台,多媒体电教室26个,语言室10个。
  2005年,全市投入电教方面的资金达3000多万元,装备计算机7650台,建设校园网或局域网53个,新建多媒体电教室115个,接收信息中心的学校达200多所,初屮以上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达100%,小学普及率达45%,全市具有收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费的学校1494所。
  截止2005年底,全市已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60套,彩色电视机6000台,录放像机1600台,影碟机2000台,计算机30000台,建有120个多媒体教室,900座微机室。初步建成菏泽市教育城域网,学校网络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有150所,全市用以电化教育设备的投入达1亿多元人民币。创建省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18所,市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96所。

知识出处

菏泽教育志

《菏泽教育志》

出版者: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菏泽教育志反映了从1986〜2005年间荷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风貌,内容翔实,体例完备。全书分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教师队伍、教育经费、基础设施建设、人物、重要文献资料,共计十一章、二十四节。它不仅反映了菏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20年辉煌历程,也为关心菏泽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对于保存菏泽的教育史料,总结菏泽教育发展经验,促进菏泽教行事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