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与书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牡丹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369
颗粒名称: 牡丹与书画
分类号: S685.11
页数: 4
页码: 118-121
摘要: 牡丹与书画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东晋时杰出的国画家顾恺之(348—409年),就在自己的绢本里所画《洛神赋图》中将牡丹芳姿表现出来。画面中,河岸上盛开着牡丹花,使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更显得高贵圣洁。宋代余仁中《顾虎头烈女传》里有顾恺之(虎头)所画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可以说上述两幅图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有牡丹的图卷,比“画圣”北齐杨子华画早200多年。由此可知牡丹被选为绘画题材,至少有1600年的历史。
关键词: 牡丹艺术 书画

内容

牡丹与书画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东晋时杰出的国画家顾恺之(348—409年),就在自己的绢本里所画《洛神赋图》中将牡丹芳姿表现出来。画面中,河岸上盛开着牡丹花,使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更显得高贵圣洁。宋代余仁中《顾虎头烈女传》里有顾恺之(虎头)所画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可以说上述两幅图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有牡丹的图卷,比“画圣”北齐杨子华画早200多年。由此可知牡丹被选为绘画题材,至少有1600年的历史。
  唐朝书法家李白、画家边鸾、周昉,写牡丹、画牡丹更是留下了佳话和墨迹。李白酒后,由太监高力士磨墨,瞬间挥笔写出字体苍劲有力,内容耐人寻味的《清平调》三章,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边鸾精于设色,浓艳如生,其《牡丹图》推为绝笔。他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折枝花”,即从自然界的花株中撷取最具美感的一部分摄入画幅,使画家更能发挥创作的主动性。折枝花的岀现,是花鸟画的一大进步。画家周昉留下的《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宫廷妇女闲逸的生活片段,富有生活情趣。
  五代著名牡丹画家有徐熙、黄筌、王耕等。徐熙、黄筌可称为后世花鸟画家的大宗师。宋《宣和画谱》藏徐熙牡丹画37幅,黄筌牡丹画16幅。徐熙画牡丹创造了花卉叠色渍染法,即落笔重,薄施丹粉,用笔清秀,使牡丹的内在美得以充分再现。徐熙一幅《玉堂富贵图》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王耕所画的牡丹画,张贴庭院,能使“蜂蝶骤至”。
  宋朝,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挥笔留下赞美牡丹的珍贵墨宝。“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缥纱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连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苏轼为汴人尹白《墨牡丹题诗》)。”黄庭坚也留书诗数首,如诗句:“欲搜佳句恐春老,试遗七言赠一枝”。蔡襄书有“每忆月陂堤下路,便开图画觅姚黄”。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善书画,不仅画牡丹,还写牡丹诗词,可谓历代皇帝书画牡丹之代表。还有画家徐崇嗣,画牡丹只以丹粉点染,号 “没骨图”,没骨派自徐开始。
  元朝画家钱选(1234—1300年)画牡丹常自题诗:其中一首曰:“头白相看春又残,折枝聊助一时欢。东居命驾车何迷,犹有馀情在牡丹。”王渊的《牡丹图》较清秀淡雅(见《中国牡丹全书》)。
  明朝,书画牡丹的大家更多,有的针对荷泽牡丹。沈周,字仿黄体,牡丹画毫放、浑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书画家唐寅,有牡丹画多幅,与文征明、沈周、仇英合称明“四家”。泼墨表现牡丹的第一人徐渭,对后世水墨、大写意花卉影响甚大。他画牡丹往往在画旁自题诗(工草书)。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山东曹州人何应瑞,工书法、喜诗文,曹州老家有牡丹园,名“何园”,又名“凝香园”。他对荷泽牡丹情有独钟,曾挥笔留情《牡丹限韵》:“二十年梦想故园花,今到开时始在家。几许新名添旧谱,因多旧种变新芽。摇风百态娇无定,坠露丛芳影乱斜。为语东皇留醉客,好教晴日护丹霞。”还有荷泽书法家段云襄、何觐、何远等都挥笔歌颂过菏泽牡丹。明皇室后裔八大山人朱耷,亦善画牡丹,很多权贵出价千金,也买不到他一张画,而平民百姓只要奉上一杯清茶,便欣然作画相送。
  清朝民国,针对荷泽牡丹或书法或绘画不乏大家。扬州八怪黄慎、郑燮二人诗书画三绝,都留下了牡丹丹青墨宝。黄慎取怀素狂草笔法作画,所绘牡丹放笔写意、不拘法度,其《花卉图册》现藏荷泽市单县博物馆。郑燮,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行书牡丹诗轴原题复堂老人所绘牡丹图,后分别流传,不见牡丹,只见诗:“十分牡丹十分红,顷刻名花在眼中。富贵若凭我笔底,不愁天起落花风。”题诗表现出作者对穷苦百姓的同情。该《牡丹诗》轴墨宝现藏荷泽市郓城县博物馆。诗书史家集一身的内阁学士翁方刚,对荷泽牡丹非常关爱,乾隆五十七年(1793)二月来曹督考,安排弟子余鹏年(曹州主讲席)为菏泽牡丹作谱,很快牡丹谱写成,翁方刚为此谱撰写了《题曹州牡丹谱》三首(墨宝见李保光《国花大典》)。清道光年间,曹州府主考官马邦举喜爱牡丹,多次去荷泽城北看牡丹,曾为花师赵玉田书赠“似兰如松”牌匾,至今还在曹州牡丹园保存,成为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还有赵树屏、曹垣、李经野等地方书法名家及苏钧博、李眉川、田伯平等地方画家写画荷泽牡丹。
  建国后,荷泽牡丹的魅力更加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或到菏泽写生牡丹,或到菏泽举办书画个展,或参与以荷泽牡丹为题的书画展览。可以说荷泽牡丹给八方书画家送去了国色,令他们倾慕挥笔,留下齐白石92岁画牡丹、王小古八次到荷泽写生牡丹、美国开设荷泽牡丹绘画班、于希宁在曹州牡丹园手把手指导学生画牡丹,舒同的“曹州牡丹甲天下”、爱新觉罗•溥杰“天下第一香”等历史佳话和永久纪念。赞颂菏泽牡丹的书法家有:郭沫若、赵朴初、苏局仙、许德珩、萧华、孙轶青、高占祥、魏传统、启功、舒同、陆石、刘自犊、沈鹏、黄绮、沙孟海、欧阳中石、佟韦、楚图南、唐云、刘开渠、林散之、叶圣陶、黄苗子、费新我、柳倩、武中奇、陈大羽、刘艺、李铎、刘炳森、王众音、高启云、周慧珺、钟明善、萧娴、魏启后、芦前、李力生、马世晓、萧劳、张仃、沙孟海、杨仁恺、蒋维松、朱学达、徐炽、尉天池、刘子善、刘浩然、张荣庆、李百忍、夏湘平、翁铠运、王遐举、贾起家、赵冷月、胡问遂、高小岩等。描绘荷泽牡丹的画家有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黄胄、何海霞、崔子范、娄师白、胡洁青、于希宁、俞致贞、刘力上、沈柔坚、宋振庭、汤文选、宋吟可、张雪父、王麦杆、孙其峰、张鹏、许麟庐、应野平、董寿平、卢光照、宗其香、谢海燕、毓峨、刘文西、乔木、喻继高、萧淑芳、曹简楼、孔伯荣、张世简、郑闻慧、黄独峰、张绍良、刘大为、郑乃琥、何方华、胡易、李明媚、李燕、王晋元、任寒秋、董辰生、刘玉楼、尚连壁、王企华、刘鲁生、青子、黄均、李其琼、马玉华、黄永玉、张振铎、周俊鹤、王小古、乍启典、丁楼辰、谢博文、汪五可、何水法、吴野洲、周韵华、许士骐、尹延新、赵建民、康宁、汪家华、霍春阳、王学仲、单应桂、赵梅生、韩文来、白庚延、王振德、李亚、黄格胜、傅竟楠、郑庆衡、徐北汀、徐令仪、崔培鲁、吕丁、靳希度、孙念亮、郑西河、陈半丁、苏宝礼等。
  为宣传荷泽及菏泽牡丹,当地政府围绕牡丹或牡丹花会多次举办全国性的书画大展赛,如“曹州牡丹专题书画展”、“牡丹杯全国书画大赛”、“首届国际牡丹花会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第九届荷泽牡丹花会邀请展”、“第十届国际牡丹花会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展”、“中国当代牡丹书画大展”等等。特别是一九八五年的牡丹专题书画展,影响很大,此次展览是原荷泽市政府与中国书协、中国美术馆等联合以“曹州牡丹”为题,在全国征集“曹州牡丹专题书画作品展览”作品,得到了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书画家的热情支持,很快就收到牡丹书画作品五百余幅,并从中选出三百幅,作品质量非常高。于1985年3月2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岀。画展期间,150余盆荷泽催花牡丹同馆展览,千姿百态的牡丹花与丰富多彩的书画作品交相辉映,使展览大厅春意盎然,轰动了北京城,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为此作了报道。展览后,又从中选出160余幅牡丹书画作品,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专集,启功题写书名:《曹州牡丹专题书画选》,使荷泽牡丹得以远扬。另外,2002年牡丹花期,菏泽市与中国文联书画艺术委员会联合在曹州书画院举办“中国当代牡丹书画艺术大展”。此次书画作品质量档次非常高,足以代表了当代的牡丹书画艺术。
  菏泽牡丹不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写荷泽牡丹、画菏泽牡丹,同时还孕育了一批地方书画家、书画爱好者,如祁祯、梁兆存、于鲁俊、上官超英、许震凯、吴东奎、孙永平、赵天楼、胡世岩、卢峰等,遂使荷泽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画之乡”、“农民绘画之乡”、“艺术家创作基地”。这里有全国地市级最大的书画院、全国最长的书画碑廊(400余米,有众多书法颂扬牡丹)、数百家书画店廊和活跃的艺术书画市场。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工笔商品牡丹画出自菏泽。
  可以说,菏泽的牡丹与牡丹书画构成了荷泽的两大神圣特色,牢牢吸引着国内外书画家、商家,促使荷泽名声远扬、经济腾飞。
  附:我以我心写牡丹
  曹州书画院于鲁俊
  溯古抚今,有绘画大师善牡丹者甚多,艺术造诣深邃,且笔墨技法各异。有“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者”;有“以水墨点染,狂涂猛刷而纵横不一世者”;有“笔意轻松鲜艳秀润者”;亦有“色彩浓艳,豪放浑厚者”及至当代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更有出新者。积墨法、积彩法、淡色水渍,色墨并举等等,用以表现牡丹之技法枚不胜举。可谓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创一代绘牡丹之先河,写岀了无数表现牡丹风采传世佳作。然归其一,积于学识,感于生活,灵于笔墨,成于心画。
  谈及牡丹,余甚爱之。一则生于牡丹之乡,自幼曾屡屡徒步观牡丹盛会,目睹诸书画名家粉沓花海,赏牡丹、兴绘事;再则“曹州牡丹甲天下”,为花容姿所倾,其大盈尺,鲜洁多彩,华贵丰腴,香馨肺腑,亦为其枝干斑驳而苍劲,虽经风寒却溢满生机之本质所动,基于此,我更爱画之,亦常以牡丹题材入画。
  我以我心写牡丹,即用心之感受去创作,她得之于自然和生活。在感受中取其意,撷其精华,是我持之以恒的创作观念。每每谷雨,便游于牡丹丛中,观之、写之、品之、积而悟之。使其姿态、神韵、美感溶于心中,以动己之心、之情写之,而后动于人。在花的表现上,我多以重彩润之,以笔之虚实,在无象之中求精神,以达无象之象,显其艳丽华贵,丰腴雍荣之态;在枝干与叶的处理中则求疏密对比,多以勾勒、皱擦、点破等笔意为之,以期在强弱对比的变化中达画面丰富厚重之意。然此时之牡丹已非具象牡丹之再现,而是不似之似。亦非他人所写之牡丹,是以我心写牡丹。白石先生曾言:
  “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正是以直观感受之象,悟化而心画之象,不像之象,象在其中,此即自己心中的牡丹。
  板桥先生画竹曾言:“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画家之画来自生活,却非生活再现,是由胸中勃勃一概括、提炼之结果,而此则更是学识、修养、感悟、审美意识的再现。世有画牡丹尽有不同者,而品之高下,神逸,实为心画所定矣,为大众所定矣。
  以上赘言,为余画之随感,但已学识浅薄而终未能达意,诚请诸家指教。

知识出处

菏泽牡丹志

《菏泽牡丹志》

出版者:银河出版社

《菏泽牡丹志》是专业志,也是特产志,更是一部文化志。它的 诞生标志着我市牡丹研究发展到了 一个新阶段。 牡丹是我国的独特资源,也是全世界的名贵花卉。它花大色艳,芳香浓郁,雍容华贵,富丽端庄,素有“花中之王”之美誉,象征着富贵、吉祥,向为国人所珍爱。早在公元七八世纪的唐代,就有“惟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后来,人们又以“国香”、“国貌”、“国艳”来歌颂牡丹。至明清时期,就有“以牡丹为国花” 之说。1994年12月23日,全国国花初选的结果之一,就是一国一花 为牡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