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图书馆
菏泽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菏泽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企业的发展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财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2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企业的发展变化
分类号:
F275.52
页数:
4
页码:
118-121
摘要:
解放前夕,本区没有官办工业,民族工业亦奄奄一息,全区仅有一些小卷烟厂、小农具制造厂、小酒厂等,其中在荷泽城内规模较大者为五家铁工厂:农民张立峰创办的太兴铁工厂及个人集资型的玉昌、永兴、华兴、富聚铁工厂,共拥有资本合洋18,300元,工人70余名,手摇钻床3台,红炉)盘,钳工案4套。
关键词:
企业发展
发展变化
内容
解放前夕,本区没有官办工业,民族工业亦奄奄一息,全区仅有一些小卷烟厂、小农具制造厂、小酒厂等,其中在荷泽城内规模较大者为五家铁工厂:农民张立峰创办的太兴铁工厂及个人集资型的玉昌、永兴、华兴、富聚铁工厂,共拥有资本合洋18,300元,工人70余名,手摇钻床3台,红炉)盘,钳工案4套。其它各县也只有一些个人集资型的铁工厂和酿酒作坊,规模甚小,所谓最大的天丰酱菜园(1933年由高银实在东明创办),也只有酒池8个。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建国后,本区国营企业逐步建立和扩大。1950年,在“大川酒店”的基础上,国家投资扩建为荷泽酒厂。1951年,国家投资建成了单县酒厂。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于是至1953年,将原来于1950年公私合营的联合烟厂转为国营企业,1956年又将集体互助性质的荷泽印刷部转为地方国营,更名为荷泽印刷厂。这样,本区在“一五”时期共有4户国营工业企业,产值420.5万元,税金1.4万元,利润46.3万元,固定资产109.2万元,流动资金75.1万元,职工852人,可谓规模小,品种少,产量低,技术力量薄弱,工业收入仅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3.5%。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本区在“大办工业、大炼钢铁”运动的背景下,菏泽柴油机厂、菏泽发电厂、菏泽轻工机械修造厂、荷泽火柴厂等大批企业建立,由集体、公私合营转为地方国营,至1960年底,本区已拥有国营工业企业69户・ 产值3331.4万元。但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局面,本区工业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面临原料短缺、产品滞销亏损等多方面的困难。1961年元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根据“三年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对国艮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工业生产提出“先采掘,后加工,先生产,后基建,先维修,后制造;先配套,后主机;先质量,后数量”五先五后的措施,后又提出“质量第一,品种第一,规模第一”的方针,并颁布工业管理七十条,使工业企业逐步走向科学的轨道。通过对企业的调整和关、停、并、转,至1965年底,本区国营工业企业缩减为29户,产值1073.1万元,盈利107.8万元。
1966年,遵照毛泽东同志“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我国开始执行了以加强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于是,济南、青岛、烟台一些厂家相继在本区建立了分厂,实行了搬迁,本区相继建立了梁山油漆厂、梁山棉纺织厂、梁山石棉厂、菏泽油咀油泵厂、梁山轴承厂、菏泽棉纺织厂、荷泽仪表厂1荷泽机床厂(1967年10月建厂,后改为菏泽铸造机械厂)、菏泽机床维修站(1970年7月建厂,后改为齿轮厂)、菏泽电讯十厂(1968年建厂)、荷泽汽车配件厂(1971年1月建厂)等众多厂家,成为本区的骨干企业,使本区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本区刚刚发展起来的工业企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造成很多工厂停工停产,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打乱了规章制度,使企业经营处于混乱状态。自1973年开始,预算内工业企业连年亏损,其中 “批林批孔"的1974年,亏损额高达1994.1万元,全区88户预算内工业企业,竟有71户亏损,占总户数的81%。其中机械行业亏损额达711.2万元,主要原因是管理混乱,原材料消耗高,产品质量低劣,库存积压严重;化工行业亏损额达588.5万元,全区10个化肥厂全部亏损,原材料消耗指标高于省定指标68%, 技术落后,产量低。亏损较严重的部门还有纺织系统(亏损额221万元)和一轻工业系统(亏损额245.2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认真贯彻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调整国民经济失调。本区工业则通过清产核资、増产节约、增收节支、扭亏增盈、企业整顿、工业普查、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企业的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消耗,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从1980年起彻底扭转了工业企业亏损的局面,使工业得以迅速发展。至1985年,已由解放初期的几家小卷烟厂、小农具制造厂、小酒厂发展为拥有30多个主要行业,1452个厂家,15万职工,年产值195,150万元,具有一定工业规模的地区。品种多,质量好,不少产品创部和省优质产品,填补了国家和省空白。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日本、东南亚、美国、西欧等地。
1985年末,已拥有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533人,会计师131人,经济师33人,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全区工商税收入12,989万元,企业收入1631万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44.3%。预算内工业企业119户,职工37915人,拥有固定资产29107.9万元,流动资金20074万元,年产值39984.6万元,税金3254.5万元,利润2275.6万元,税利合计5530.1万元。工业的发展,正在不断地改变着菏泽地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振兴荷泽经济,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作出愈来愈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财政志》
本志的结构层次根据"事以类从”、“事近相聚”的原则,把各个不同的具体事项分类排成章节,为避免层次过多,章节之下不再设目。共分10章41节,前后附有照片、编辑说明、前言、概述、大事记、后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