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私营医药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08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私营医药业
分类号: K826.252
页数: 5
页码: 116-120
摘要: 菏泽地区中药经营,历史悠久,据《针灸甲乙经》记载,远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夏商之际,莘人伊尹即发明了《汤液》。西汉时期宫廷中即设有藏药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沿变,内销机构面向社会,逐渐转为私营,几经沧桑,明朝私营药业逐步形成。
关键词: 医药商业 私营医药业

内容

菏泽地区中药经营,历史悠久,据《针灸甲乙经》记载,远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夏商之际,莘人(现曹县人)伊尹即发明了《汤液》。西汉时期宫廷中即设有藏药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沿变,内销机构面向社会,逐渐转为私营,几经沧桑,明朝私营药业逐步形成。菏泽地区大部居民系于明洪武年间移民至此,定居之后,休养生息,劳动人民多用土方、验方、针炎等治疗疾病,游医长期活动于城乡。外地药商最早进入荷泽市场的是江西人,于1536年(明嘉靖十五年)江西中医李从善,在菏泽县城内开设“积善堂”,以祖传秘方为群众治病,嗣后,又有河北省武安县人,步其后尘,先后在菏泽地区各县开设药铺,加之当地人经营的药铺,形成了三大派系。1777年单县“天源堂”;1786年曹县“仁和堂”;1818年东明县“万合堂” ;1826年梁山县“春合堂”;1875年菏泽县“济元堂” ;1885年郓城县“和丰永”药店;1911年成武县“中和堂”药店等先后开业.至1910年单县中药业加入商会,中药经营形成了一个专业行业。大中药铺踞于城镇,兼营批发,小药铺分布于乡里,推车药贩奔波于城乡之间。
  1938年日本侵略者入侵菏泽地区,中药业受到摧残,菏泽县“济东”药店全部毁于战火,成武县“同生堂”掌柜被杀害,郓城县“义和永”药店被枪劫一空。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掠夺,不少药店关门歇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私营药业生意、萧条,一蹶不振。
  1941年,中国共产党抗日民主政府,在解放区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解放区的私营药店,逐步恢复。建国后,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55年各县城镇发展到361家。
  第二节:西药业的兴起
  西药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输入到菏泽地区的,德国人以办慈善事业为名,进行文化侵略,1887年(淸光绪十三年),德国传教士安治泰在单县办起了 “慈仁堂”,、用西药治病,后又设女医院。1890年,德国传教士,在郓城县开始用金鸡纳霜等西药治病。1902年安治泰又在荷泽县城内开设诊所,1921年改为天主教堂医院。1905年石兰瀑,在菏泽县城内开设华西药房后,曹县广慈医院,成武县同济医院等相继开业。1948年,菏泽县城内就有广仁、普济、中西、大华等11家开业,曹县城内有7家开业。1950年,有的药房转为治疗,有的转业。至1955年,有私营西药店(房)共67家。
  医疗器械经营是西药经营的一部分,私营店铺只经营镶子、剪子、听诊器、注射器之类,约10余种,且以自用为主。
  第三节私营店铺
  1955年,全区私营店铺428户,从业人员958人,其中中药商以批发为主的有53户,零售为主的97户,乡镇店铺211户,西药商(含诊所)67户。
  菏泽“济元堂”药店
  “济元堂”前身为“回元堂”'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由章邱县人靳万年所创建。1886年,由其子靳贤书经营。原为小本经营,只卖饮片配方,由于靳贤书经营有方,十余年后财力大增,除经销饮片配方,加工少量中成药外,开始经营批发业务,经营品种600余种,1894年,将“回元堂”改为“济元堂”。
  “济元堂”为扩大经营范围,于1929年至1938年先后在鄄城开设“庆元堂”,在临卜集开设“回元堂”,在什集开设“中元堂” 在东明县开设“恒元堂”在定陶县陈集开设“天合公”,在菏泽县安兴集开设“恒育堂”,在金堤集开设“广元堂” ,在都司集开设 “恒生堂”等8处分店,其经营范围之广居菏泽县中药业之首,于1955年改为菏泽县公私合营国药店。
  成武“中和堂”药店
  “中和堂”前身为“颐和堂”,系清道光年间开业的老药店,1911年改由李玉久经营,并改名为“中和堂”,聘请掌柜刘云章,他广通药性,按成药配方,自制膏、丹、丸、散20余种,取料纯净,制做得法,其瓜子眼药,拨云散、白凤丸,天王补心丹等畅销当地,1938年停业。
  郓城“义和永”药店
  “义和永”药店,建立于1891年(清光绪十八年),由丁怀义经营,精选地道药材,饮片刀工精细,炮制得法,质量高,疗效好。1937年按《颐世方书》配方,加工膏、丹、丸、散,经营品种800种左右(包括自制成药)。素以饮片质量高,疗效好,称著于乡里。1938年日军侵郓时,遭受抢劫,一度关闭。
  1945年药店恢复,至1956年公私合营。
  曹县“万和堂”药店
  “万和堂”创建于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后改为 “仁合堂” ,由曹县邵庄乡邵德芳等经营,是以零售为主的中药店,饮片加工精细,炮制得法,并加工膏、丹、丸、散。药店聘有当时名中医魏何云、曹迁,程丙乾为坐堂医生,在曹县城乡颇负盛誉。
  单县“怀济堂”药店
  “怀济堂”建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由山西人郗存厚经营,是江苏丰县“怀济堂”的分店,店员40余人,掌柜刘殿英批发兼零售,并自制附子理中丸,天王补心丹,藿香正气丸,神仙一把抓,万灵丹,槐角丸等中成药78个品种,周围砀山、金乡、成武等县药店,多从“怀济堂”进货,居单县中药业之首。
  菏泽“华西”药房
  “华西”药房,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开业),由石兰瀑经营,石自任医生诊断一些常见病。1938年改由石汇川经营,业务不断扩大,至建国初期经营约200个品种、以粉剂、针剂为主,后改为瑞西药房。华西药房是继单县基督教会办的“慈仁堂”之后,菏泽地区第一家私人经营的西药房。
  菏泽天主教医院
  1892年,天主教传入菏泽,德国人安治泰1902年开设诊所,1921年,改名为天主教医院,治疗常见病,常用药有碘酊、盐水、凡士林、磺胺类等药品,1936年药品逐渐增多,经营针、酊、粉、片、油、膏等,并兼营批发业务,是建国前菏泽唯一的西药批发单位,建国后以治疗为主,于1962年2月撤销,并入菏泽县人民医院。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私营药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的政策,私营药业经营日趋活跃,大部分药商依法经营,有的却偷漏国税,经过1953年的“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药商。
  1955年,党和政府对私营企业采取“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在当地政府统一安排下,资金统一上缴,计算股息,人员统一分配,形式各县不一,有的直接过渡到国营企业,有的转为集体,菏泽县私营中药商28户,人员50人(包括10名药贩)。“济元堂”,“和太公”等8户药店17人,组成了公私合营国药店,有10人调菏泽药材批发站,23人由菏泽贸易公司分配。西药商8户,17人,全为菏泽医药支公司所接收。单县怀济堂,永生堂、庆济堂、永清堂,大众药店,建华药房组成了单县医药公私合营商店,其他县的药店人财物,过渡到医院,供销社和区卫生所。至1955年全区中西药商428户,958人,全部过渡到国营和集体单位。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医药志

《菏泽地区医药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实事求是的记述荷泽地区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力求能服务当代,惠及后世。本志上限起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下止于1985年底,个 别资料适当上溯或下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