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加工炮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07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加工炮制
分类号: R282.52
页数: 9
页码: 84-99
摘要: 生药加工是中药林生产中最后一道环节,1957年以前,当地生产品种零星分散,牡丹、白芍菏泽是以供观赏为主,原棵出售,剪下之根作为一种副产品,加工药用。自1958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品种不断增加,加工任务越来越大,1958年至1963年之间,因群众加工缺乏技术和设备,各县药材公司均收购鲜货,自己加工。
关键词: 加工炮制 药材加工

内容

生药加工是中药林生产中最后一道环节,1957年以前,当地生产品种零星分散,牡丹、白芍菏泽是以供观赏为主,原棵出售,剪下之根作为一种副产品,加工药用。自1958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品种不断增加,加工任务越来越大,1958年至1963年之间,因群众加工缺乏技术和设备,各县药材公司均收购鲜货,自己加工。1963年以后,因生产面积大,即转向指导具有条件的种药队加工,生产人员通过技术传授,逐步使种药队掌握了加工技术,生药加工这道环节,由种药队来承担。
  一、生地加工:
  收获后的地黄,去掉老母和块茎上的细脖子,按大中小分开,分别上烘炕烘干。
  烘炕的建造,按产品的数量而定,在空闲屋内靠屋角,垒1.3米高,1米宽,3米长的方框,在高1米处,横木棍,上铺秫秸箔或铁丝篦,’在前墙的基部中间留一小门、两边各建炉一个,火炉建于地下,炉口位置在前墙三分之一处,上留20公分宽,20公分高的火门,墙内火门上横置一坯,使火能向后散发,防止烘焦。
  烘炕建好后,将地黄上在秫秸箔上,10—20公分厚,点火生炉,第一炕于点火的第二天开始,毎天翻一次,将干货随时拣出,上部再上新货,这样循环直至加工完。刚下炕的生地外皮土褐色,内呈棕色,待其反油后,内则呈紫黑色。
  熟地加工:传统的加工方法,在蒸熟地时,内装少量黑豆,并加入黄酒,现在加工手续已简化,加工厂现在是垒一大锅灶,灶上围大锅垒一园墙,约一米高,锅内放一铁篦,下加水,篦上放清洗过的生地,至满为止,复盖严密,火烧3天3夜,锅内随时加水,蒸至外皮黑色,内乌黑亮,具有甜味和香气,即为熟地。
  二、附子加工:
  曹县、单县自引种附子成功后,开始大面积栽培,对于加工成习惯用的“黑顺片”逐步摸出了经验,先将鲜块根洗净,盛入缸内,用30度卤水浸泡5天(每50公斤鲜附子用卤水20公斤,加清水6公斤"浸没为止,浸泡后的水叫“老水”),将块根捞入锅内、加上老水,另加25公斤30度卤水,浸没块根,点火煮沸,开锅后再煮10分钟,煮透块根后,捞出放入清水缸中浸泡一夜,纵向切片,厚约1.5市分,切后放清水中泡3—4天,每天换清水一次,待缸内无白沫和稍有麻味时,捞出放蒸笼上蒸6—7小时,到附片上有油发亮后取出,摊席上曝晒,晒至附片上呈黄褐色或灰褐色,干透即为“黑顺片”每4公斤鲜附子,可加工1公斤干货。
  三、枸杞加工:
  枸杞于1961年由成武县、东明县开始引种成功,面积达3000多亩,最高年产量达5万公斤,因面积大,产量集中,均采用烘干法加工。
  -枸杞果期长,从“芒种”到“夏至”采摘的称春果,"大暑”前后采摘的称伏果。秋分以后采摘的称秋果。采果要轻摘、轻拿、轻放、放入容器内不可翻动。
  加工用具有烘盘,制成长4尺,宽2尺,长方形木框中夹一层苇席的盘子,烘房在房内可建回龙炕或用带烟筒的铁煤炉,每间烘房在离地3-5尺高的墙上交叉开两个气眼,房顶开一个天窗,以排湿气,房内四周可支成多层木架,以放晒盘。
  将摘下的果轻轻放入烘盘,单果散开,先在室外晾一天,使果皮稍有收缩,再放入烘房支架上,开始室内温度在40至45度,烘24至36小时后,温度提高到45度至50度,烘36至48小时,此时果实呈现收缩纹,体积渐小,再将温度提到50至55度,24小时后支架上层烘盘先干,取下后再将盛鲜果烘盘放下层,这样循环加工,以色鲜红、味甜、肉厚者为佳。
  第二节:饮片加工
  中药的饮片加工,建国前私营中药店铺均沿用旧制谓之“遵古炮炙”,药铡、药碾、药锅、捣筒等均为必备工具。对饮片的炮制渐趋规范,全部过程系手工操作,药铺的声誉也以加工精细,饮片质优为条件,也是店铺互相竞争的手段。
  郓城县丁庄“义和永”药店,饮片加工严格,精工炮制,“杏仁”粒粒去尖去皮,“连翘”个'个去心,“枇杷叶”刷毛,刀工切制要求甚严,炮制依法。
  菏泽县“和太公”药店,从饮片加工着手,从质量上求生存,这个店切制“槟榔”每个要切120刀左右,切好的片子可以吹起来。成武县“中和堂”、曹县的“万和堂"、单县的“天源堂”等店铺,都是前店后厂,大都是店员学徒切药炮制,也有的专门请刀工切药。先采用净选,浸润,切片,然后针对药物性能,采用蒸、煮、炒、炙、烫、煨、爆、焙、煅等法炮制,这种传统炮制方法一直延续至今,为中药零售门市所应用。
  1949年,荷泽医药总社建立后,即成立了切药组,共5人。1955年菏泽药材批发站成立,从私营从业人员中抽调具有加工技术的10人,进行切药,当时均系手工操作,药材站批发供应基本做到了不卖个子货。
  1956年,各县药材公司先后建立,都设有药材加工组加工饮片。将进的个子货加工后,供应给医疗单位,而零售门市和医疗单位则承担炮炙的任务。
  曹县药材公司,一直都很注意饮片加工质量,严把泡、切、晒三关;泡前按药材大小分别挑拣,加以泡煮浸润;切药时按粗细药分别加工,每加工一种先选出样品,按照切制,按照检查质量,务求达到饮片均匀,色泽鲜艳;晒药时,勤翻勤拣,晒干,晒透。
  1964年9月,山东省卫生厅药政工作现场会在曹县召开,会议中曹县药公司介绍了药材加工炮制的经验。1965年4月,卫生部药政局孟谦局长和药检所秦所长,来曹县视察药政工作时指出:
  ”曹县饮片质量,不次于全国饮片试点的湖北省潜江县”。
  1981年以后,炮制加工提上了议事日程,每年都有地区卫生局,药检所,地区医院,医药公司联合检查。1985年医药公司设置了质检科,并组织现场实习,操作评比等活动。1985年曹县药材公司,在山东省医药系统饮片加工评比中获第三各.一、工艺设备
  中药材饮片加工,一直是手工操作,生产工艺落后,效率不
  高。于1964年药材分公司加工组购置一部旧切烟机,开始用机械切制饮片,1965年菏泽药材分公司器械保管员毕艾生,自行设计,自制模具,研制一台转盘式切药机,用于切制饮片,提高工效6倍。1967年他又试制成功三级变速三刀轮式多能切药机,工效提髙10倍。各县药材公司也相继购置了切药机,磨刀机等设备。至1982年全区拥有中药加工机械20台,其中剁刀式切药机10台,转盘式切药机9台,刨药机1台,年加工能力达57万公斤,损耗率为7—8%。
  随着加工任务的增加,机械设备不断更新,1985年共有加工机械32台,加工人员59名,年加工能力达68万公斤。加工质量在六十年代手工操作时,规格有薄片、厚片、斜片、园片、丝、块等,自实行机械加工后片型只有一种顶头片。对切制难度较大的药材如槟榔、半夏等仍采用手工切制。
  二、核算
  从1949年始,至1970年止,中药加工人员都是正式职工、干部。加工组的设备,厂房,能源消耗,人员工资均由药材公司统一开支,未做单独核算,所加工品种,由仓库提货后经过加工,填写加工单,由中药库核算成本。
  1970年建站后,加工任务增大,采取外加工方式,使用药材站加工设备,由代加工单位出劳力,按加工成品毎公斤付给3分的加工费,在加工程序上由储运科按品种制定标准及合理损耗,填 写加工单,按验收单由财务付给加工费。
  1 9 8 0年,菏泽药材站为安排待业青年,组建了菏泽市劳动 服务公司菏泽药材站青年药材加工厂,并配备了有技术职称的厂 长,实行单独核算,每人月平均工资3 3元。1 9 8 4年有人员 1 7名,机械5台,年加工品种1 0 0余种,均为容易加工的根茎 类药材,加工量达1 8万公斤,每公斤加公费4分,收益7 2 0 0 元,1 9 8 5年加工量为2 1万公斤,加工费提为4. 5分,收益 9 4 5 0元,加工人员工资除聘请的一名技术人员月工盗80元 外,其他工人工作三年以上者,月工资5 0元,1-3年者月工资 4 2元,一年以下者为3 5元。每月按任务完成情况发1 0 — 1 5 元奖金。
  各县药材公司加工组,对加工大宗品种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 多得,对零星的,量小的品种实行日工资制。
  附马前子炮制方法:
  马前子的炮制方法。一般需水泡,绿豆煮,刮毛,砂烫或刮毛 后切片等方法。鄄城县药材公司通过实践,改用砂烫法,方法简 便,而又能保证药效,其方法是:
  先取干净细砂,放锅内加热,将砂子炒至轻松(热度在1 5 0 ~1 7 0度左右),将净马前子倒入锅内,随即用铁铲不停的搅拌 和翻动,当将马前子烫至外表鼓起,茸毛变为焦黄色或部分炭化 后,由白色变为棕黄色,并可听到锅内爆烈响声时,先取数粒砸 开,如内面均出现鼓泡,有焦香气味溢出时,即全部取出,筛去砂 子,待冷备用。菏泽芍药
  菏泽牡丹
  猴头半夏
  荷泽木瓜山药
  红花
  地黄
  香附蝉蛻
  手工切药
  机械切药
  “地黄组织培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章与奖状。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医药志

《菏泽地区医药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实事求是的记述荷泽地区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力求能服务当代,惠及后世。本志上限起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下止于1985年底,个 别资料适当上溯或下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