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经济水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00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主要经济水产品
分类号: F762.6
页数: 25
页码: 66-74
摘要: 《菏泽地区水产志》中对主要经济水产品的具体介绍。
关键词: 主要经济 水产品

内容

一、名特水产品
  (一)黄河鲤鱼
  体纺锤形,"金鳞赤尾”,生有双须,善跳跃,向来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传说鲤鱼跳过龙门而被封为河神海王;姜太公垂竿钓鲤鱼而被拜师受政;唐代皇帝姓李,与鲤谐音,故鲤身价借增.其"肥美佳天下"自古即列入名肴之列,《诗经》中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之句.今境内制作的糖醋鲤鱼:造型栩栩如生,色泽红鲜透亮,食之外酥里嫩、酥香可口,故"金盘”大鲤,向为大宴珍馐,男女结为百年之好,黄河鲤是请客必食食物之一。
  黄河鲤不仅肉质细嫩鲜美,色味俱臻上乘,而且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煮食,治咳逆上气、黄疸、下水气、利小便……”。清代名医王士雄亦曰:"鲤鱼,甘温.下气,功行水、通乳、利小便,涤饮、止咳嗽.治妊娠浮肿,敷痈肿,骨症。可鲜可脯”。另外,还有许多以鲤治病的民
  表2—5菏泽地区历年黄河鲤鱼产量统计(分县市)
  间验方,如:鲤鱼250克,加胡椒、生姜、鸡内金、荸荠等少许,共煮汤服可治胃痛、胸部胀痛、消化不良等。
  黄河鲤鱼,主产自东平湖及黄河干流中,亦是养殖水域的主要搭配品种。生长较快,当年尾重100〜200克,二龄可达0.5-1公斤。"1963年,东平湖捕获的最大个体14公斤”。其在菏泽地区水产品总产量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1985年全区黄河鲤鱼产量1274吨。1988年产量2101吨,约占鱼类产量的18.03%,占整个水产品产量的17.95%。
  (二)鳜鱼(季花鱼、桂鱼)
  是淡水名贵鱼类。主产于东平湖,其它水城亦有分布。
  体側扁,背部隆起,口大,体色黄绿,腹部灰白,体側具有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白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帶纹,奇鳍上均暗棕色的斑点,连成带纹。
  该鱼以活的小鱼、虾为食。体长20厘米左右时以虾类为主, 至25厘来以上以鲤、鲫等为食。
  当年苗长至50〜100克,第二年达1000克,第三年达1〜1-5公斤。
  鳜鱼,刺少、肉嫩、味鲜,为席上珍肴。梁山制作的鳜鱼汤,深受人们的欢迎。
  (三)刀鲚
  (毛刀鱼)
  产自东平湖及黄河干流中。刀鲚鱼味道鲜美,为菏泽地区名优水产品。
  体侧扁,尾部细长呈三角形,口大,有细肉,上颔骨长,接近或达到胸鳍基部。臀鳍基底后端与尾鳍相连,腹中部以棱鳞,胸鳍前具6根游离成丝状的鳍条。主要食小鱼、虾、桡足类。
  为洄游性鱼类,每年3月份,达性成熟的个体溯黄河而上,到东平湖产卵,8月份小刀鲚鱼,开始顺流回海。自陈山口建闸后,切断了其洄
  游的道路,现在黄河干流中产卵。
  1963年前,刀鲚的数量较多,每年渔民在东平湖陈山口上下
  亦称"甲鱼”、网拦捕获刀鲚鱼,产量较为集中,一般年捕100多吨,高者数百吨。如1961年三季度仅银山公社即捕214吨,1962年1〜5月梁山28架张网,平均日产1500多公斤。为保护刀鲚鱼资源,1964年4月,沿东平湖的梁山、平阴、东平三县召开了会议,建立了"毛刀鱼资源管理委员会”,划分了禁渔区,确定了禁渔期。
  70〜80年代,毛刀鱼产量逐步下降。
  (四)鳖
  亦称"王八”、"圆鱼”、"脚鱼”。
  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背面中央稍稍凸起,四边缘微微内凹,身体腹面为黄白色,并有淡绿色斑点,背面黑棕色和橄榄绿色,上有细小的呈纵行排列的疣状突起,四肢扁平,指间与趾间有发达的蹼,指与趾的末端多有脚爪。
  雄体尾较长,末端超过背甲后缘,雌体尾较短,不超过背甲后缘。
  多夜间活动,白天有时爬上岸边"晒背”。用肺呼吸。其活动规律有诗曰:"春天发水走上滩,夏日炎炎柳荫鳖潜,秋天凉了入洞穴,冬季寒冷钻深潭”。
  杂食性,以小鱼、虾类、螺、蚌、蚯蚓为主,亦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食物。
  70年代前,东平湖年产15吨左右。80年代其自然资源严重衰退。人工养殖产量亦不高。
  鳖是菏泽地区名贵水产品。肉味特别鲜美,巨野、鄄城等县制作的"霸王别姬”、"清炖甲鱼汤”向为人们所喜爱。
  鳖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主滋阴补血、清热消毒;可治骨蒸劳热,久疟久痢,崩漏带下,口眼偶斜,虚劳潮热、脱肛痔漏和小儿惊风等疾病。
  (五)芡实
  俗名鸡头米,为一年生大型浮叶植物。是东平湖名特产品之根茎短、粗、多须根。叶丛生,具皱褶,浮于水面。叶面绿色,叶背紫色,叶脉突出呈网状,两面脉上有尖剌,叶柄上也密生棘刺,花萼似鸡嘴,大的像拳头,花蓝色,浆果近球形。
  “谷雨”
  后在水下生芽,先出一茎一叶,渐长出水面。茎如线,叶如榆钱,浮于水以上,娇嫩易损。以后,茎叶逐步増多,一个比一个大,平贴水面、。"夏至”后根部每棵结果10个左右。
  叶、茎、果均有针状剌,有抗害虫作用。"处暑”前后成熟果实在水下外表皮破裂,种粒包着红色气泡漂浮于水上,被风吹动,漂散四周,三、五天后,气泡腐烂,种子沉入水下,形成自然播种。
  50年代初期,全区芡实较少,且主要生长在东平湖中.1953年东平湖芡实产量只有350公斤。1958年芡、菱面积发展到1万亩。1959年内地人工种植芡实1亩,产量22.5公斤。1960年种植52亩,
  其中梁山鱼种场种植25亩,曹县太行堤水库也进行了种植,但由于水位变化过大,没能很好繁殖起来。1972年全区芡实面积1万亩,产量60吨。1975年东平湖内菱、芡混作面积8万亩,梁山县收芡实100吨.1977年4万亩芡实收获250吨。1978年由于水位变化过大,东平湖芡实几乎绝产.1982年东平湖芡实丰收,梁山县收鲜芡实750吨。
  芡实根茎和花梗(去皮后)均可食用,种子除食用外,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为滋补强壮药,兼有收敛镇痛作用,有治滞浊、助消化、补脾益、治疗腰脊膝痛等效能,故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
  二、其它经济水产品
  (—)鱼类
  1.草鱼、鲢、鳙、青鱼(四大家鱼、中南鱼)
  (1)草鱼(厚子、草棒、草=、草根子)体纺锤形,略侧扁,头部扁平,吻宽而短钝,鳞大而圆,体色呈青黄色,性活泼、善游泳,喜清水,常栖于水体的中、下层和岸边水草多的地方。
  3厘米以下的草鱼苗,主食轮虫、桡足类、枝角类.3〜6厘米时除食浮游动物外,还摄食水蚯蚓、摇蚊幼虫。6厘米后草食性明显。10厘米以后,主食水生维管束植物: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菹草、小茨藻、嫩荷叶等,亦食人工投喂的旱草、蔬菜叶及作物藤叶、豆饼、麸皮、糖糟等。
  在菏泽地区5龄性成熟,人工催产时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雌亲鱼每公斤产卵约10万粒左右。
  池养时,当年可长至10.0~16.5厘米,2龄鱼可达0.5〜1公斤,3龄鱼为1.5〜2.5公斤.在家鱼的养殖中,所占比例较大,为荷泽地区主养品种之一。
  (2)鲢(白鲢、鲢子)体侧扁,腹部狭窄。腹棱发达,自胸鳍下方直到肛门。头长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眼晴位置较
  低,口大而斜,下颌向上翘,胸鳍伸到腹鳍基部,鳞细小,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性特别活泼。
  该鱼为典型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主食浮游植物。鱼苗阶段食浮游动物,2厘米以下的鱼苗,主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及其无节幼体等大小与口相适应的浮游动物。体长3厘米的幼鱼,食物组成逐步转为以浮游植物为主。
  境内4龄性成熟,体重3〜4公斤。相对怀卵量较大,10公斤以上的个体,一般超过15万粒/公斤,繁殖季节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
  鲢在境内分布广、数量多、产量高,是菏泽地区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品种。
  (3)鳙(胖头鱼、大头鱼、花鲢)体形与鲢相似,头特别大,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眼小、鳞细小,腹棱自腹鳍至肛门,胸鳍超过腹鳍基部而达腹鳍长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处,背部灰黑而略带黄色,两侧较淡,间有黑色斑点。
  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性温顺,行动迟缓,易捕捞及活鱼运输,喜肥水,比草、鲢、青鱼耐低氧。
  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亦滤食部分浮游植物,尚食商品饲料。
  境内磁性鲫成熟年龄一般为4龄,体重5〜10公斤,产卵习性与草鱼、鲢相似。相对怀卵量亦很大。
  菏泽地区人工放养的大型水体中,常与草鱼、鲢鱼构成"主体鱼"。当年鱼种一般达10.0〜16.5厘米,2龄0.5〜1公斤,3龄1.5〜2.5公斤。
  (4)青鱼、(螺蛳青、青=、青根子)形似草鱼,头部稍扁平,吻短略尖,背部及鳍青灰色,腹部浅灰色。生活于水体中、下层,喜清水,不耐低氧。幼苗以食枝角类为主,8.3〜10.0厘米时可吃压碎的螺蛳,随着个体增长除食螺蛳、田螺、椎实螺、小河蚌等软体动物外,还吃摇蚊幼虫和其他水生昆虫的幼虫,亦
  表2—6菏泽地区历年家鱼产量统计(分县市)食人工饵料。性成熟年龄较长,一般7〜8年,体重10公斤以上。
  境内青鱼产量较低.其生长当年可长到10.0〜16.5厘米,2龄达500〜1000克,3龄1.5〜3.5公斤。
  家鱼自1957年引进境内,数量逐步增多,产量逐渐增加,已构成区内鱼产量的主体。1963年,家鱼产量175吨。1985年4114吨。1989年6970吨,约占养殖鱼类产量的65.43%,占水产品总产量52.74%。
  2.鲫
  形似鲤,但较鲤鱼体高而短,且更侧扁,头小无口须,鳞片较大,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
  生活于水的底层,喜在浅水河湾、沟渠等水草繁茂、腐殖质丰富的地方,较耐低氧,pH大于9.8的水体亦能生长、繁殖。
  杂食性。主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的丝状藻类、底栖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还吃高等植物的种子、植物腐屑等。
  性成熟年龄一般为1龄,怀卵量:1龄鱼为4000〜5000粒,2龄鱼为1.0〜2.8万粒,3龄鱼为1.1〜5.9万粒。1龄者重50克以下,2龄者重75〜100克,3龄约200克,4龄250克以上。鲫鱼历来是湖泊、河流、水库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池塘养殖搭配品种之一。1985年全区鲫鱼产量2410吨。1988年2605吨,约占鱼类产量的22.36%。
  1884年《曹县志》
  3.鳊
  长春鳊
  即有关于此鱼记载。长春鳊体甚侧扁,头后背部隆起,鱼体略似菱形,头小,口裂斜,从胸鳍基部到肛门有明显的腹棱。
  体呈银灰色,头背和
  表2—7菏泽地区历年鲫鱼产量统计(分县市)体背青灰色,各鳍均为浅灰色。
  生活于水体中下层,喜在水草茂盛的地方,属草食性鱼类,鳊的幼鱼阶段为杂食性,体长2厘米以下主要食浮游藻类,3.5厘米以上食浮游动物、小型甲壳类和水生昆虫,1冬龄鱼则转为以食高等水生植物为主。
  性成熟年龄,在境内一般为2龄。体重0.25公斤的2龄鱼产卵量为2万粒左右,0.5公斤重的4龄鱼,怀卵量25万粒左右。在菏泽地区的生长情况是:在放养密度适当时,尾重当年达8〜10厘米,2龄鱼为100〜125克。然其天然捕捞产量、人工养殖产量均不高。
  4.鲂
  1884年《曹县志•卷四》说:"鲂鱼细鳞如银……力弱不耐劳,劳则尾赤故曰鲂,鱼=尾埤,雅以青鳊误”。其中:团头鲂体十分侧扁而高,外形轮廓呈菱形,头短而小,腹棱由腹鳍基部至肛门。商泽地区7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但一般作为搭配品种。
  其生活于水体的中下层.2〜3龄,体重在250克以上即成熟。
  绝对、相对怀卵量皆以4龄最大,1尾4龄雌鱼怀卵30万粒左右。草食性,幼鱼以枝角类团头鲂及其他小型甲壳类为主,鱼种及成鱼以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在菏泽地区生长情况是:池养条件下,当年鱼长到6.7〜10.0厘米,2龄者达150克左右。
  5.罗非鱼
  1982年,菏泽地区引进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体短、背高、体厚而略侧扁,形似鲫鱼背鳍、尾鳍似鳜鱼。
  一般情况下,体色呈棕黄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0条不甚明显的黑色纵带纹,尾鳍上有明显的垂直条纹,繁殖期间,雄鱼的纵条消失,体呈暗红色,背呈鲜红色。喜高温,适温范围20〜37℃,对水温的最低临界温度为10°C,耐低氧,广盐性。性成熟年龄5〜6月龄,雌亲鱼一年产卵数次,一般35〜45天产卵一次,200〜300克的个体,一次能产卵700〜1800粒,雌鱼含卵孵化。
  罗非鱼在菏泽地区生长良好,但须室内升温越冬,因而其大量养殖受到限制。
  6.黄鳝
  黄鳝体细长,前端筒状,向后逐渐侧扁,尾短而尖,口大、眼小,体光滑无鳞,体呈黄褐色,具不规则黑色斑点,腹部灰黄白色。
  为生活在淡水底层的鱼类,多栖息在湖泊、河沟、池塘中,有副呼吸器官,行穴居,喜夜间外出捕食。
  黄鳝多为野生,尚未进行专门养殖。
  7.泥鳅
  体细长,圆筒形,尽部侧扁,有须5对,体背及体侧灰黑并有黑色的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
  喜栖息于浅水沙质的静水水域里。除用鳃呼吸外,肠管也具有呼吸功能。杂食性,幼鱼摄食动物饵料,成鱼以植物性饵料为主。
  雄鱼体长6厘米即成熟。雌鱼比雄鱼稍迟,产卵于水深不到30厘米的水草丛中。
  泥鳅在菏泽地区的河流、湖泊、沟渠、水田等均有分布。
  8.乌鳢(黑鱼、火头)
  体呈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尖而局平,颅顶覆盖鳞片,体色灰黑色,体背部及头顶暗黑色,腹部较浅,体侧有许多不规则黑
  乌鳢
  色花斑,头侧有两纵行黑色条纹,各鳍具黑白相间的花纹。
  为凶猛性鱼类,体长3厘米以内以桡
  足类、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主,3〜8厘米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食,其次是小型鱼类,成鱼以鱼虾为食。
  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龄,卵一次成熟多次产出,产卵季节以6月为盛。
  生长速度较快,一冬龄体重100〜750克,二冬龄者重0.06〜1.45公斤,三冬龄者重1.5〜2.0公斤。
  在菏泽地区的湖泊、水库、河道中多有分布。
  9.鱤(黄介)
  体细长,头长而前端尖,口裂大,鳞小,体色微黄,腹部银白。
  生活在河道、湖泊、水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行动敏捷,性凶猛,肉食性,专捕食鱼类,体长2厘米左右时,即开始以鱼苗为食,贪食、生长很快,属大型鱼类。1963年梁山渔民曾捉到一条尾重52.5公斤的大鱤。
  10.鲶
  体细长,头扁平而宽,体光滑无鳞,口宽,有须4对,体色呈褐绿或淡黄色,腹部色较淡,体侧散布不规划的白色小点。
  鲶鱼
  鱼
  为中下层鱼类,多栖息在田间、沟渠、稻田、河道、水库、湖泊中,耐低氧,一般在12°C以上活动摄食。卵绿色,粘于草上。以鱼、虾为主要食物。生长较快,当年鱼苗可长到250〜500克。
  另外,还有日本白鲫、细鳞斜颌鯝、鲁鲤3号、建鲤等几种经济品种。
  (二)虾、蟹、龟、贝类
  1.虾类
  菏泽地区虾类主要有日本沼虾、秀丽白虾和细足米虾。
  日本沼虾:体圆筒形,体色青而透明,第一、二对步足呈钳状,其中,雄虾的第二对特别长大。后三对步足呈爪状,腹部游泳足5对,甲壳较厚。杂食性,喜食小动物尸体,亦捕食活动的小动物或吃水草。每年春夏间产卵,以夏季为盛,受精卵在母体腹肢上,交尾产卵后的亲虾,不久死去。刚孵出的幼虾为溞状幼体,经3〜4次蜕皮,就变成了幼虾。幼虾经2〜3个月即发育成熟。
  秀丽白虾:形似沼虾,头胸甲前缘下部有一鳃甲刺,第二步足不太粗大,额角基部有明显的鸡冠状隆起,甲壳较透明,死后变白色。
  细足米虾:为一小型淡水虾,常攀附于水草上,故又有草虾之称,其前2对步足呈钳状,鳌的2指节内面凹陷,末端有透明刷状丛毛体,腹部腹面微呈棕红色,夏秋之间为其繁殖季节。
  菏泽地区虾类产量以东平湖为主,每逢7月,渔民在湖内捕捞抱卵虾(亦称麦黄虾),秋后捕当年成虾。
  1959年全区捕获58.22吨,1963年达到883吨,1974年尚不足10吨,为建国后历年最低水平。1985年全区虾蟹类产量达到502吨。1985年后由于东平湖划归东平县,虾蟹统计产量减少,1990年全区只有74吨。
  2.中华绒螯蟹(河蟹、毛蟹、螃蟹)
  成蟹背面呈墨绿色,腹面灰白色。身体的主要部分是头部和
  表2-8菏泽地区历年虾蟹类产量统计(分县市)胸部愈合在一起的头胸部。其背面盖着圆方形的头胸甲。额角两侧有一对有柄的复眼。腹部扁平称蟹脐,雌的为"团脐”,雄的为"尖脐”。有五对胸足左右对称,腹部附有腹肢,雌的4对,雄的2对。
  为杂食性动物,但喜食鱼、虾、螺、蚌等动物性食品,常栖居于河道、湖泊周围的泥岸、滩地的洞穴中,喜昼伏夜出。
  一生经过卵、幼体、成体三个发育阶段,具有索饵、生殖洄游的习性。长到5厘米,体重50〜70克左右,壳色微黄为“黄蟹”,经两个秋季,体长6〜7厘米,体重达115〜250克,性即成熟。经过最后一次蜕皮,个体增大,甲壳略呈墨绿色,称"绿蟹”。
  1975年前,菏泽地区蟹类产量均为自然生产量,1963年蟹产量224吨,1967年虾蟹达1250吨,1975年开始在大水面进行蟹苗的人工放流,1981年全区产蟹100多吨,1985年后,其统计产量亦因东平湖划归东平县而大为下降。
  3.乌龟(水龟)
  龟体较扁,呈椭圆形,背面隆起,中间具有脊棱,背、腹面长有坚硬、固定的甲壳。雌龟甲壳稍带黄色,尾短,尾柄粗,躯干部短而厚,无异臭;雄龟甲壳深黑,尾长,尾柄细,躯干部长而薄,有异臭。龟头略呈方形,四肢扁平,肢间有蹼。
  乌龟为冷血动物,冬季静卧水底淤泥穴中冬眠,气温上升到一定温度则出穴活动,有在阳光下"晒背”的习惯。
  乌龟食性杂,以天然环境中的蠕虫、螺、蚌、虾及小鱼为食,也吃植物茎叶与粮食。
  菏泽地区龟资源量较少,埔获量亦少。
  龟为重要的中医配方用药,又是营养丰富的滋补食品。
  4.贝类
  (1)蚌类菏泽地区种类较多,其中东平湖产的褶纹冠蚌等是淡水育珠的经济种类。
  蚌类是软体动物,蚌体外面有两片对称的蚌壳包蚌壳呈黑或黄褐等色,背缘有韧带相联,可使双壳张开。河蚌前端较圆,后端略尖,近前端的背方隆起的地方为壳顶,围绕壳顶的同心圆为生长线,蚌壳内层为珍珠层,富光泽。壳内蚌的软体部由外套膜、斧足、鳃、内脏囊组成。
  蚌类主要滤食一些小型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其主要依靠斧足在水底犁行。春、夏产卵,受精卵在外鳃瓣的"育儿囊”内发育成钩介幼虫,钩介幼虫在鱼体上营暂时性寄生生活,经过一定时期发育成幼蚌,由鱼体脱落,沉入水底,开始营埋栖生活。
  东平湖蚌类资源丰富,据梁山县1983年反映"以湖蚌资源及历年捕蚌的数量分析,每年采捕25万公斤育珠蚌,不会引起蚌资源的衰退”。
  (2)螺类有一螺旋形贝壳,贝壳由螺旋部和体螺层两个部分组成。螺旋部是动物内脏盘曲存在处,最上一层为壳顶,贝壳每旋转一周为一个螺层,螺层上有花纹或螺棱等。体螺层有一开口(壳口)。卵生或卵胎生。螺类依靠齿舌刮取水底的食物,螺的食物主要为多汁的水生植物叶子及底栖藻类。
  菏泽地区螺类种类尚多。东平湖中以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环棱螺为主,特别是环棱螺数量比较大,据1983年调查,平均亩产达30多公斤,全湖蕴藏量达6000多吨,以每3.5公斤出500克螺肉计,每年产螺肉900多吨。1985年全区共捕螺蚌类202吨。1985年后由于东平湖划归东平县,菏泽地区统计产量大为下降,1986年全区统计有2吨,1989年有6吨。
  (三)水生经济植物
  1.菱
  亦称菱角、水栗,为一年生浮叶水生草本植物.茎蔓细长完全沉入水中,具沉水叶.浮水叶漂浮于水面,呈阔菱形近三角形,叶面翠绿色,轮生,互相镶嵌成一盘状,为菱盘。沉水叶,狭长线型。根生在接近土壤的茎节上,为须根。
  表2-9部分年份贝类产量统计东平湖内的菱角有四角、三角、二角的,还有疙瘩菱和秃头菱。菱尖有倒刺,角仁富含淀粉。清明前后,菱角在水下泥中生长,抽茎,茎端生叶四、五片,在水下展开,叶柄有浮囊,岀水后飘浮水面,菱茎分叉,其6月中旬开花结果。
  "七月菱老,八月菱落",旧历八月底收获。
  菱角主产自东平湖中,宋韩琦《过梁山泊》中有"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蝇”之句,其中的"芰"即为菱也。1949年以前,湖菱皆系自然生长,渔民随熟随釆。1949〜1950年梁山县政府组织湖民直播6万多亩。1953年金花虫将大片菱叶吃光,山东省在大安山设五人的菱虫防治站,行人工捕捉,然效果不佳。后梁山、东平县统一行动,冬季铲除沿湖枯草,消灭寄主,夏季在菱叶上喷洒5%的滴滴涕药液,效果较好。1958年开始在库、河、塘边种植。1959年种植面积190亩。1960〜1963年,梁山县于湖中撒播种子7.5吨,同时内地种植亦逐步扩大.1964年全区面积5194亩,其中菏泽101亩,曹县17亩,定陶30亩,成武20亩,单县30亩,巨野238亩,梁山4700亩,郓城58亩.1972年全区3万亩,1974年6万亩,1978年最高期达8万亩,此后面积一直在1〜5万亩.1984年收成较好,梁山收鲜菱1500吨。
  菱角嫩果可以生食,老熟果含淀粉多,70年代前湖区渔民以菱代粮,做饼做凉粉。
  2.莲藕
  品种有红莲藕、白莲藕,分为坑藕和池藕。坑藕瓜长肥大,白
  色细嫩甜脆无渣,纤维少而淀粉多;池藕块略红,纤维多,食用差。成武文亭湖生产的莲藕,嘴尖尾小,中节肥大,颜色白,质地细,是当地宴席不可缺少的地方风味品。特别是莲花刚谢时,其藕食之最脆嫩,尤以炝食最为可口,与苔下韭、黄瓜纽并称蔬菜之"三鲜”。春节前后将中节切条挂糊炸为藕棒,鲜香肥美,被誉为"索里脊” 。
  其生长过程是:种藕顶芽萌发成细长地下茎,地下茎的节部抽生叶和环状须根。地下茎的粗状部分即为藕。叶柄长挺出水面,叶尖,顶生,绿色。花红色、浅红色、白色。雌蕊柱头顶生,果实称莲子,包埋在半球形的莲蓬内,莲蓬向一侧弯曲,则种子、地下新藕已成熟。寒露、霜降后,植株停止生长,叶、花、藕鞭遂枯死、腐烂,以新藕越冬。菏泽地区多在立夏、小满栽植,白露、霜降收获,菏泽地区植藕的历史源远流长,宋代梁山泊浅水区即有大量的莲藕栽植(1958年,梁山在孙口一带挖出的"宋江土”中有大量的莲子),元、明、清莲藕分布较为广泛,据1884年《曹县志•卷四》载:"城中泮池,积水植莲,今悉废.。四境尚有种者。管子曰:’五沃之土生莲’。曹土瘠不逮淮,藕唯花,植圃沼或盆盎间,差可观,而亦有红莲、雪莲不同。”成武莲藕,以文亭湖为
  表2—10部分年份莲藕面积统计盛,"西浦荷花”曾为成武八大景之一,文人骚客,多有吟咏。
  建国后,1958年全区种植面积5000亩,此后发展很快,1960年即有16380亩。1964年达33558亩,其中,成、巨、定、单、郓、菏发展池藕3804亩,而巨野一个县则达1700亩。1979年发展到3.5万亩,1985年最大达7.9万亩,1990年全区有5.2万亩。
  藕的单产,据鄄城县1982〜1983年调查:坑藕一般500〜1000公斤,较好的1500〜2000公斤;池藕单产一般1500〜2000公斤。 高者2500〜3000公斤。
  3.茡荠(地栗、乌芋)
  为莎草科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其茎有主茎、叶状茎、匍匐茎。茎,短缩状,叶丛生。叶状茎,针形,细长,直立。管状针形叶内有许多横隔膜。植株基部抽生匍匍茎,茎节上又生根芽,自成一新株。须状,着生于茎基,入土20〜30厘米,叶环生于叶状茎的基部,极小,膜状,褐色。9〜10月份,自地上叶状茎的顶端抽出穗状花序。果实小,双凸形,棕褐色。此时地
  茡荠
  下茎末端膨大,形成扁圆形球茎(上有3〜5道环节,节上环生鳞片叶),即为所食茡荠。人工种植有育苗移栽法和直接播种法两种。清明种植,秋分成熟。
  茡荠,建国前即有分布,但系野生。建国后,50〜60年代,开始人工种植,以巨野、成武、曹县为甚。70〜80年代茡荠在巨野县夏官屯、郭庄、温庄、李庄一带广泛种植,成为当地农民生活中的一大经济收入。
  1959年全区人工种植面积20亩,1962年巨野县发展200亩,此后面积无统计。其单产水平:据巨野县夏官屯调查:最低1000公斤,一般1500公斤,最高达2000公斤。
  4.芦苇(苇、芦、毛苇)
  植株1.5〜5米,茎柱形,叶无柄,互生,绿色。根有初生根和不定根两种,干旱或潮湿时不定根数量增多,地下茎具横向生长的特性和匍匐性,入冬后地上部分枯死,地下茎贮存大量淀粉,供第二年前芽生长。花为圆锥花序,花穗形似毛帚。种生的
  表2-11部分年份苇子面积统计当年植株只长根、茎、叶,而不抽穗开花,需经2〜3年,才形成高大植株。地下茎在地下蔓生,地上部分逐渐形成苇丛。种生的穗红、茎细、壁薄、性柔,根生的穗白、茎粗、壁厚、坚实。
  建国前,境内即有较多的分布。建国后,特别是1958年后,发展较为迅速。1958年全区苇子面积28820亩,1964年67185亩,1972年发展到97366亩,1978年达到13.2.万亩,1990年亦有12万亩。苇的单产:一般500~1500公斤,小面积高产田达2000多公斤。
  5.蒲草
  为多年生大型水生植物。
  株高1.5〜2.5米,叶片扁平线形,深绿色.叶基鞘状,层层抱合,形成假茎,假茎白色扁圆柱形,质硬而实,假茎中的幼嫩叶梢及心叶可食用。植株基部抽生地下茎在土中匍匐延伸,其顶芽形成新分株,地下茎上多须根,环绕每一单株基部着生。部分植株抽薹开花,顶生圆筒状肉穗花序。雌花在花序下部,雄花在其上,形如蜡烛状,称蒲棒,花粉黄色为蒲黄。雌花长有许多白色的纤细茸毛,为蒲绒。
  在浅水中生长,春季自地下茎顶端发芽,此时适宜水位33厘米左右,成长植株不断发生分株,当年可繁殖5〜10株,冬季地上部分经霜打全部枯死,留地下茎过冬。蒲草在"谷雨”前后拨苗,水深0.5米处拨苗栽种,伏秋两次收割。伏收质量好,但根部尚未发达,全部收割会彩响第二年产量,农民多采取留一片或留株的办法,以补割后损失。
  蒲草,菏泽地区很早就有分布,尤以湖区为多,宋韩琦《过梁山泊》即描写梁山泊"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建国后。1959年人工植蒲面积23325亩。1979年达50000余亩。1990年全区有10500亩。近年其单产水平一般400〜500公斤左右。
  蒲草的假茎白嫩部分及水下匍匐茎先端的嫩芽称"蒲笋”,
  有的群众可作蔬菜食用,蒲叶以之编蒲包,蒲的假茎以之编蒲席。
  据1884年(光绪十年)《曹县志•巻四》载:蒲"水草嫩剥其木登俎,老则柔滑而温。可以为席。故礼'男执蒲壁’言有安人之道也。”
  表2-12部分年份蒲草面积统计
  6.苦草
  为多年生沉水植物,叶片帯状,极长,无直立茎,有横走匍匍茎。其为鱼类喜食的食料,也是家畜的好饲料。
  表2—13部分年份苦草面积统计其主要分布于东平湖中。1958年面积347亩。1962年全区面积100201982年发展到1.5万亩,其中:东平湖梁山境内有1.3万亩,产量10000吨。1985年后因东平湖划归东平县,全区统计而积及产量大为减少。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下限止于1990年。分为渔业环境、水产资源、水产捕捞、水产养殖、水产保鲜、渔政管理、渔业区划、水产行政机构与职工队伍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时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黄河鲤鱼
相关专题
鳜鱼
相关专题
刀鲚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芡实
相关专题
草鱼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青鱼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罗非鱼
相关专题
黄鳝
相关专题
泥鳅
相关专题
乌鳢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日本沼虾
相关专题
秀丽白虾
相关专题
细足米虾
相关专题
中华绒螯蟹
相关专题
乌龟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莲藕
相关专题
茡荠
相关专题
芦苇
相关专题
蒲草
相关专题
苦草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