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渔业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99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渔业环境
分类号: S931.3
页数: 22
页码: 12-33
摘要: 解放前,菏泽地区坑塘多属于自然坑塘。这些坑塘,有的是因为黄河决口冲刷汇集而形成的较深的大坑;有的是因人们取土建房、围墙、筑台等而形成的较小坑塘,多分布于村镇内外,且多数是:"天旱底朝天,汛期水漫沿”的"蛤蟆坑”,长年荒废。解放后,特别是1957年后由于四大家鱼的引进,坑塘养殖逐步展开,人工开挖、改造的坑塘渐増。1958年全区坑塘面积6.62万亩。1960年在"大捕大捞,大挖鱼池……”的高潮中,挖培育池6860亩,建成鱼池35980亩。1964年水产部门进行了粗线条的水产资源调查,农村坑塘面积13.65万亩。1977年专署提出:坑塘建设要做到"五变”,即由无水坑变有水坑,由小坑变大坑,由漏水坑变保水坑,由浅水坑变深水坑,由死水坑变活水坑。清整池塘要与积肥、造池、挖池、改造涝洼、改变环境相结合。促进了坑塘向标准化发展。1985年全区坑塘面积125327亩。
关键词: 渔业环境 农业环境

内容

第一节水域环境
  菏泽地区水域广阔,古时主要湖泊有巨野泽、雷夏泽、菏泽等,主要河流有黄河、济水、菏水、濮水、丹水、汶水等,后由于黄河大徙决口,它们或湮没或演变。现有水域主要是演变来的东平湖,黄河、黄河故道及建国后疏浚开挖的内河,还有太行堤水库以及星罗棋布的坑(池)塘。据1960年水产部门统计,全区水域面积200余万亩。据1964年调查,全区渔业水域面积445000亩。1985年调查全区渔业水域面积550168亩,其中湖泊177410亩、河道141009亩、水库42432亩、池塘125327亩、窑坑63990亩.另外还有200多万亩涝洼、荒滩及农业低产田有待于渔业开发利用。
  今昔(公元262年)疆域地名比较,图示古水域
  (引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菏泽地区渔业水域的水源,主要为地表水、地下水、黄河客水。
  大气降水是菏泽地区水资源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各类水域的主要补给来源。根据菏泽地区水文站统计资料,境内多年平均降
  表1一11985年菏泽地区渔业水域面积及其利用情况统计(分县市)
  水量85.1亿立方米。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秋季,再次是春季,冬季最少。全年降水量89%分布在日平均气温≥10°C的期间内。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11亿立方米。地表水属重碳酸盐水,多年平均矿化度,万福河以北一般为0.4〜0.5克/升,万福河以南一般大于0.5克/升,多年平均总硬度3〜4度(德国度),PH7.0〜8.5。水质基本良好,宜于多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
  地下水:多年平均总补给量21.34亿立方米,可利用17.07亿立方米,埋深较浅,且主要为重碳酸盐型水,绝大部分地区矿化度小于2克/升,污染较轻,为渔业用水的补充来源。
  黄河客水:可引用量15亿立方米,水属重碳酸盐C.Ⅱ型,水质亦好,是渔业用水的重要补充来源
  菏泽地区水资源情况
  一、湖泊
  菏泽地区处于山东丘陵和华北平原的接触带上,古地质褶皱运动,形成低陷构造的基础,遂积水为泽。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调查资料和勘探出土文物分析推测,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境内即有湖泽形成。五代以前,主要湖泊有;大野
  东平湖历史演变示意图泽、菏泽、雷夏泽。五代后,由于黄河的决口淤积,菏泽、雷夏泽垫平,大野泽南部涸为平地,北部成为梁山泊的一部分,进而成为北五湖(安山湖、南旺湖、马踏湖、蜀山湖、马场湖),演为今之东平湖。至于文亭湖、坝头湖则为元明以来所成.据1985年调查,全区湖泊水面面积17.741万亩(境内东平水面面积以17.1万亩计)
  (一)古代湖泊
  1.菏泽
  遗址在今荷泽市东南15公里据《禹贡》中载:“导菏泽被孟潴”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是沟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唐时称为"龙池”,又名"九卿波”,清称“夏月湖”,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淤积逐渐干涸。
  2.雷夏泽
  亦名雷泽故址在今菏泽市东北30公里。《山海经》云:"泽中有雷神,首人颊,鼓其腹则雷……”。蔡沈《禹贡》注曰:"本夏泽也,因其神名曰雷泽,舜渔于雷泽即此”。《禹贡》载,雷夏即泽,灉、沮会同。”还说:黄河决口,济水横流,雷夏不能受,遂泛滥成灾,大禹加以治理,使流有所归,下流看所泄,复能储蓄水量,成为大泽”。《水经注》说:"雷夏泽在城阳(治所在的今鄄县境内,北齐废)西北十余里,北制废伽北十余里,华胥履大人迹处,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曾设过雷泽县(治所在今菏泽市东北),据1910年版 《中华山东地理志》载:今日赵王河、北渠河为其故址。(1958年菏泽市胡集大队,在村前挖河时挖出了雷泽城遗址。)
  3.大野泽
  又名巨野泽,故址主要在今巨野县地。
  大野泽远古时即存在,主要接纳汶济水源,其范围与黄河变迁息息相关。距今2000多年的《禹贡》中载"大野既潴,东平底平”即曰"禹陂大野,使水得所停,而下流之水患以纾,又浚东原之畎浍,注之汶济,然后其地改平,可以耕作也”。汉初书的《尔雅》中列为"全国十大湖泊之一”,所谓"尔雅十薮,鲁有大野”。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野……”,大野泽一带一片汪洋,为此汉武帝不安而作《瓠子歌》志悼。东晋时,巨野泽仍大,"南通邾泗,北连清济”。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大野泽在巨野县北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五代末大野泽南部涸为平地,北部成为梁山泊的一部分。
  4.梁山泊
  北宋期间,黄河屡决,河水注入巨野泽,泽严重淤垫,南部涸为平地,北部与安山至位山一帶济水两岸的屯洪地带,形成了梁山泊。据《宋史、杨普传》云:"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宋韩琦《过梁山泊》’诗曰:"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撐。渔人骇饶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蝇”。苏辙《夜过梁山泊》亦道:"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歌声”。而《水浒传》则描写梁山泊"周围港汉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清初寿张志上关于梁山泊亦有以下记载:"黄河环山夹流,巨浸远巨山足,即桃花三潭,因以泊名,险不在山, 而在水也”。至元初则分离为安山、南旺两湖。
  5.北五湖
  梁山泊元初分离为安山、南旺两湖。南旺湖到1141年(明永乐九年)重开会同河时,被分为东西两湖.西湖仍名南旺湖,东湖又分为马踏湖、蜀山湖,加上毗邻的马场湖,这就是所谓的北五湖。
  (1)安山湖据《明史地理志》载,东平州"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旧小洞庭湖也。"旧制周围一百余里。”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 夺大清河入海,汶水不能北注,来水则滞于此,同时每年汛期。
  黄河水倒漾入湖,湖面日益增广。为防止黄水南浸,当地群众修筑了围堤,后逐步成为黄河的自然滞洪区,民国年间,便有了东平湖之称。
  (2)南旺湖在梁山县的东南部。元、明、清运河通航时,是调剂运河水量的"水柜”。明嘉靖年间,湖面面积70平方公里。明朝的㕤奏在《南旺舟中》吟曰:"泛湖南北万余顷,恰正逢秋秋气微.荡浆只愁荷半折,鸣梆溞见鹭双飞。鱼虾趋市过邻舍,菱芡充粮暴钓矶.浊酒不曛吾已去,还留明月照渔靡。" 民国初期,其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4〜6公里,全湖面积75平方公里.建国初年常年积水2.4万余亩.1959年,由于兴修小汶河截流工程,切断了水源,又开挖梁济运河,河底低于湖底,致干涸。
  (3)马踏湖在梁山县东南部边沿,为明永乐年间分离成的单一湖泊,周长17公里.明嘉靖年间该湖面积13.5平方公里。运河停运后逐渐干涸。建国初期,该湖常年积水面积1.4万亩,1959年亦因开挖梁济运河而干涸。
  (4)蜀山湖位于运河东岸,因湖中有蜀山而得名。周长32.5公里,最大蓄水深度3.3米。明嘉靖年间,该湖面积24平方公里。建国初期,常年积水面积5.9万余亩,该湖于1961年干涸,原因同南旺湖。
  (5)马场湖位于济宁以西,运河北岸。明朝湖区有草场,曾令民养马而得名。当时湖周长20公里,其原承蜀山湖余水济运,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导洸河西入之后,则成为洸府两河的总汇,民国年间,淤垫成田,招佃征租。
  6.阳清湖
  又名燕湖(见《水经注》)。今曹县青堌集洼、姜垓洼、古营洼是其遗址。南北宽2.5公里,东西长15公里。
  7.范蠡湖
  定陶县城内西南隅洼下多水,俗传为范蠡养鱼和美女西施濯
  锦处。明正徳七年邑绅乔迁家掘得一石,上有文曰:范蠡湖。今掘得光绪年间立碑,上刻:陶朱公养鱼处。
  8.灵应湖
  遗址在今曹县西北25公里鹿洼至定陶县左岗。光绪十年修 《曹县志》载,灵应湖在县西北25公里近左山傍。
  (二)现有湖泊
  1.东平湖
  在安山湖基础上形成了东平湖.1933年(民国22年)“东平湖高度(江淮标准)洪水位38.9米,湖底高程37.2米,容水量11880万立方米。集水面积,洪水位229平方公里,低水位167平方公里”。建国初期,国务院决定:"东平湖为黄河汛期洪水的滞洪区”。1950年开始陆续修筑大堤,全滞洪区面积943平方公里。1958年在原有工程基础上修建成632平方公里的东平湖水库。1963年在水库中部原运河西堤的基础上修建了二级湖堤,将库划为新、老湖区。老湖区面积209平方公里(其中梁山160平方公里),新湖区423平方公里(其中梁山320平方公里)。1960年开始蓄水,蓄水位43.5米,蓄水量24亿立方米。1963年东平湖改为分级运用,新湖区退水还耕。本地区安置的移民大部分返回生产。
  今之东平湖位于菏泽地区东北部,跨梁山、东平、平阴三县,以水位高程40.75米时计,湖面面积约21万亩,是山东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湖的东、北是山丘,东南部有大清河入湖口,南有流畅河接京杭运河通南四湖,两临黄河,北有陈山口闸通黄河、湖盆呈浅碟状,湖底多淤泥,水深一般1〜2米,最深处3.5米许,湖东南、西南部多浅滩为消落区。
  该湖的来水主要为大淸河上游的泰肥山区,集雨面积9064平方公里,汇集于大汶河,经戴村坝由大清河注入湖中。另外,通过陈山口闸引黄河水。该湖营养物质补给充足,水质属重碳盐C・组第Ⅱ或Ⅲ。湖水透明度一般为18〜60厘米,PH值一般为7.5〜8.4,年际变化不大,总硬度7〜12° (徳国度),总碱度一般1.4-2.9毫克当量/升,C.的含量为25〜55毫克/升,溶解氧8.5〜10.5毫克/升,有机耗氧量2.3〜3.5毫克/升,三态氮(NOs-N,N02N,NH3N)含量较为丰富,碳酸盐含量一般为0.010〜0.025毫克/升,硅酸盐含量一般为1.5〜3.5毫克/升.水较肥沃,适于鱼类的生长。
  该湖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多东南风,冬多北风,年平均气温为13.7℃,5〜9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在18℃以上,初霜期10月下旬,终霜期4月下旬,无霜期195天,年平均水温13.9℃,5〜10月份的平均水温在15℃以上,12月下旬开始结冰,冰期约50天。湖区全年平均降雨量682.4毫米,最高年1323.8毫米,最低年462.1毫米。
  2.文亭湖
  亦称城湖,历史上成武县屡遭水淹,为保护城池,自元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多次动众修筑护城大堤(全长15.7公里)。后黄河虽多次泛滥,但水头难以越过大堤进入堤内,每次黄水过后,泥沙都沉积于堤外,地势差愈来愈大,堤内逐渐成湖。"城湖旧时围城一周,南北宽3公里,东西长4公里”"湖深3.5米,总面积近万亩”。号称"万亩城湖”。1964年面积7500亩,1985年有6151亩.湖中营养物质补给良好,水质适宜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
  3.坝头湖
  位于郓城镇东2公里宋金河东坝头村南。
  据载1871年(同治十年)8月宋金河在侯家林决口,洪水冲刷屯滞而形成湖.因紧靠坝头村,故名"坝头湖”1961年县水利局与火化厂共同筑坝,作为东边界和道路.现湖呈"长椭圆形”,最大长度670米,最大宽度340米,平均水深1米,水面面积259亩.底质为沙泥,岸边坡度1:5。主要水源为宋金河水库水,通过郭林沟进入湖内.湖水多呈浅黄绿色,透明度45厘米,PH为6.0〜7.5,该湖多年养殖,鱼类生长良好。
  二、河道
  原始社会,菏泽地区"荆莽遍地,河川纵橫……”,这些河流“无恒久固定河道,漫游无际”。周秦以前流经本境的河流主要有济水、菏水、濮水、丹水、汶水等。周秦后,黄河的大徙决口对菏泽地区河道的演变有很大影响。本区河道大体都是经过类似的演变过程:即由黄河的浸淤到排泄沥水的河道,转变为黄河溜道,又由黄河溜道演变为新的排泄沥水的河道。
  菏泽地区周秦以前古河略图
  今之河道主要是黄河及建国后疏浚、开挖的内河,其中流域
  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内河90余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河流40多条。内河多系汛期泄洪排涝的间歇河道,汛后或平时降雨不产生径流时,河槽干涸,即使有水,亦属黄河补给。
  (—)古水
  1.济水
  发源于河南济源县,上游为黄河支流,中游济水东流至郑州、原武之间,自原武以南东流至开封西北,分一支为汴水。济水分汴后,东流至兰考以北的铜瓦厢折向东北流入境内,东流至定陶北注入古代的"菏泽”。济水出菏泽后,东北流至巨野县西南注入巨野泽。蔡沈云:"济水迅疾劲下多伏流” 。据1934年(民国23年)新修《东明县志》记载:"济水之性与他水不同隐见靡常,水在地中……”。济水到唐末基本湮没。
  2.菏水
  又名五丈沟,是吴国水工,于公元前482年于鱼台、定陶之间挖的一条运河。菏水向东流经定陶之北,金乡、鱼台县城之南至谷亭镇入泗水,沟通古代济、泗两大水系。
  3.濮水
  由河南封丘经长恒、鄄城南、郓城南折向北经郓城东,在梁山国那里处会济水。
  4.汶水
  即今之大汶河,源出莱芜县东北35公里之原山。济水经鄆郓城东向东北流至安山镇,会东来的汶水。东北流经东阿、平阴等县,至广饶县东北注入渤海。
  5.丹水
  在曹、单两县南部边界处,沿现黄河故道向徐州会泗水入淮。
  (二)黄河
  自大禹治水迄今4200余年,黄河历经26次改道。今之河道系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而成,它从本区东明县焦园的刘海入境,经东明、菏泽、鄄城、郓城、梁山五县,从梁山斑
  鸠店岀境,全长198.8公里.在境内的特点是,上宽下窄,河口最宽处10公里,最窄处3公里,河槽宽浅,洞套多,形成宽、浅、乱的游荡性河床,临背悬差大,素有黄河"豆腐腰”之称,河水泥沙含量大,水质属C.型,PH略偏碱性,溶氧丰富,营养物质含量及适宜的气候适合多种广温性水生生物的生长。
  (三)现有内河
  1.主要行水河道
  (1)梁济运河1959〜1960年开挖。北自梁山县国那里穿黄闸向东南,沿东平湖滞洪区西堤至邓楼,后离堤东南下,于济宁县李集西入南阳湖。全长90公里(区内48公里),流域面积3306平方公里(区内983平方公里)。该河100公里以上支流有4条:郓城新河、湖东排渗河、流畅河、琉璃河。
  (2)洙赵新河1966年开挖,1972年竣工。自西由东明县高村东北,经菏泽北部,郓城南部,巨野中部,从新邱公岔河入口处流入济宁,于刘官屯东北入南阳湖。境内长102.2公里,流域而积4119平方公里,较大支流有郓巨河、鄄郓河、洙水河、徐河、安兴河等。
  (3)万福河起源于定陶之仿山,下于济宁地区渔湾村入南四湖。建国后,1970年对其进行了综合治理,现其干流自定陶大薛庄涵洞到入湖口,共长77.3公里,其中区内36.3公里。区内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该河主要支流有:彭河、金城河、安济河,柳林河等。
  (4)东鱼河1967〜1970年开挖西起东明县刘楼,横贯东明、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六县,下至济宁地区鱼台县西姚村入昭阳湖。河道全长174.7公里,其中境内长123.2公里。流域面积5923平方公里,其中境内为520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东鱼河南文,上起曹县白茅村西,下由定陶县君张庄入东鱼河干流;东鱼河北支,上起东明县王二寨下到成武县王双楼入东鱼河干流。
  (5)太行堤河1979年施工。上起单县断堤头,下至江苏省入复新河。境内长31公里,流域面积467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蒋河、二堤河、孟流河。
  内河水的化学成分测定受水位的高低、流速、流量及水源等因素的影响。据新编《曹县志》载,曹县河水:PH值7.6, C.²+25.7毫克/升,Mg²+
  毫克/升,K+Na +46.6毫克/升,C1-49.5毫克/升,SO4²为o, CO32-132毫克/升。全区骨干河流基本清洁,水质良好。
  2.故旧河道
  (1)黄河故道系1288年(元世祖至元25年)至1855年(清咸丰五年)的黄河道。自1855年于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水夺大清河北徙入海而废成。据1929年(民国18年)《单县县志》记载:黄河故道,自河南虞城、山东曹县、单县三县界之老君寨东入单境浮岗、兰堂两保之南,又东迤南经黄午、石集、牛麻子三保之南,抵孔集保之东南江家庵出单入江苏丰砀境境内全长91公里,中泓宽700〜1500米,滩地高出两侧地面8〜10米。流域面积381平方公里,其中曹县231平方公里,单县150平方公里。有杨河、利民河、高韦河、三堤河为之支流。其中杨河为其主要支流,由河南民权的张平楼流入曹县,经孔庄、王庄、前刘庄入故道,境内长23.9公里,流域面积91平方公里。
  境内故道水面,1959年计10万亩,1964年3万亩。1984年调查计3.4万亩,其中水深3米以上的水面3000亩,水深1.5〜3米的水面2.2万亩,1.5米以下的0.9万亩。其中曹县界牌潭坑4500亩,最大水深6米,平均水深2.5米。
  故道水源:主耍是黄河水,天然降水。河上主要闸有:许湾闸、马老家闸、王庄闸。故道水流缓慢,水质清新,水草丰富,底质主要为沙粘土。1984年12月曹县对黄河故道界牌潭坑水质分析结果为:PH8.1,溶氧6.66毫克/升,有机耗氧5.28毫克/升,氨氮2.02毫克/升,氯化物36.36毫克/升,Ca2+34.95毫克/
  升,CO23-58.82毫克/升。
  (2)鄄城沙河故道系1935年黄河于苏泗庄决口冲积而形成。鄄城境内长28.75公里,河面最宽处400米,最窄处200米,一般宽度300米左右,面积2.8万亩,流域面积103平方公里。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由于单纯追求扩大粮田面积引黄淤改.使鄄菏公路以西逐渐淤平抬高,从赵坊至扬楼13000亩变成粮田,赵坊至荣市7100亩,河段变浅只能生长苇蒲。较深的宜鱼水面7000亩,其中麻寨乡段长4500米,河面面积3200亩,最大水面3000亩,一般水面2500亩。河底质为污泥。
  水源:引黄水及天然降水。该河水质清新,水草丰富,宜于草食性鱼类的生长。
  三、水库
  菏泽地区的水库皆系1958年及其后建成,包括曹县太行堤水库(1〜7库)、八里湾水库、扬堂水库,郓城宋金河水库,单县浮岗水库、许湾水库、尖嘴王水库,成武党楼、智楼水库,梁山子路水库等10余座中、小型水库。1959年全区水库面积达114.6万亩,1961年后多放水还田,1985年全区水库水面面积42432亩。
  (一)太行堤水库
  亦名"时令湖”,位于曹县境内废黄河与太行堤之间的洼碱地带,部分与河南接壤。
  它是1958年4月开工、8月建成并蓄水的平原型水库。其由白茅、魏湾、刘同集、万楼、土山集、仲堤圈、望鲁集七个子库串联而成,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2.5-10公里,水面面积达37.28万亩。1962年停止大量蓄水,1964年有水面1.5万亩,1985年有2.8382万亩。
  三库(魏湾水库)渔业利用较好。今该库呈"U”字型,东西长5公里,宽100〜300米,常年蓄水面积3000亩,洪水时可达5000亩,最高水位3米许。库底尚平,为壤土质。主要水源为引黄干渠水、贺李河客水及库区峰面汇水。三库水质清新,植被
  表1一3太行堤水库水质情况表(1984年测定)
  良好。
  (二)宋金河水库
  位于郓城镇东2公里,东靠郓巨河,上接边庄沟和李垓涵洞,下接同林沟。
  该库由宋金河演变而来。宋金河,古名济河,后因发源于宋江故乡而易名为宋江河。又因其流经金线岭,西靠金堤,而演称为宋金河。该河发源于郓城县临集,由南自北流经郓城县东部,贯穿梁山县西部,经徐桥折向东北至戴庙入运河,进东平湖。全长约70公里。1972年因挖郓巨河,将宋金河于郓城东北的唐店村截断,后就郓巨河堤修坝建闸,使自唐店以上的河段形成蓄水库。
  宋金河水库总长22公里,平均宽度200米。水源主要为天然降水及引用黄河水。一般积水面积8000亩,一般水深2.5米。库区多植被。水质较好,库水透明度一般35〜40厘米,pH堆7〜8,溶氧19.2毫克/升,耗氧3.5毫克/升,氨氮含量45毫克/升,且库区气候适宜,降水量丰富,适合多种水生动植物生
  长。
  (三)浮岗水库
  位于单县城南浮岗村南,咸丰黄河故道北大堤和二堤之间,为1958年所建。1959年有水面2万亩,1985年有5000亩。
  (四)子路水库
  位于梁山县斑店西部,跨子路、柏松、李辛、马庄、黄庄5个村队,系1959年修建而成。水库全长3500米,宽300米,正常水面面积1200〜1600亩,一般深度2〜4米。
  四、池塘、废旧窑坑
  (一)池(坑)塘
  解放前,菏泽地区坑塘多属于自然坑塘。这些坑塘,有的是因为黄河决口冲刷汇集而形成的较深的大坑;有的是因人们取土建房、围墙、筑台等而形成的较小坑塘,多分布于村镇内外,且多数是:"天旱底朝天,汛期水漫沿”的"蛤蟆坑”,长年荒废。解放后,特别是1957年后由于四大家鱼的引进,坑塘养殖逐步展开,人工开挖、改造的坑塘渐増。1958年全区坑塘面积6.62万亩。1960年在"大捕大捞,大挖鱼池……”的高潮中,挖培育池6860亩,建成鱼池35980亩。1964年水产部门进行了粗线条的水产资源调查,农村坑塘面积13.65万亩。1977年专署提出:坑塘建设要做到"五变”,即由无水坑变有水坑,由小坑变大坑,由漏水坑变保水坑,由浅水坑变深水坑,由死水坑变活水坑。清整池塘要与积肥、造池、挖池、改造涝洼、改变环境相结合。促进了坑塘向标准化发展。1985年全区坑塘面积125327亩。
  坑塘的类型有:(1)村内村头(城内)坑塘。(2)村外(城外)坑塘。(3)庭院内小坑塘。这些坑塘形状各异,深浅不一,面积悬殊,小则不足1分,大则上百亩,而且季节性有水坑占相当部分。1982年,郓城县调查全县有水坑塘3031个,面积955亩,其中10亩以上的150个,1亩以下的652个。水深1米以下的2229.6亩,1〜1.5米深的5150.7亩,1.5米以上的2134.7亩。
  1984年曹县调查结果是:全县坑塘计3773个,面积21272.65亩,其中深1米以内的787个,面积4195.9亩,深1〜1.5米的1619个,面积8359.35亩,深2米的836个,面积5065.7亩,深2米以上的531个,面积3651.7亩。
  坑塘水源:主要是天然降水、黄河水。
  村内(城内)坑塘,水质较肥,水一般呈草绿色,亦有污染严重,而呈黑色的。1982年菏泽市对城内坑水质进行了化验,结果是:pH7.24~9.26,氯化物85〜289毫克/升,溶解氧2.4〜8.0毫克/升。1985年11月,曹县对城内4个大坑水质检验结果为:PH为6.7〜7.7,溶解氧12.60〜38.64毫克/升,氨氮0.8〜2.8毫克/升,氯化物395.52〜456.00毫克/升,氟0.8毫克/升。
  村外(城外)坑塘,水质较清瘦,透明度高,水一般呈淡绿色、土黄色。1985年9月东明县对曹庄坑塘水质分析结果为:PH为7,总硬度3.5度(徳国度),溶解氧6.82毫克/升,有机耗氧量15毫克/升,氨氮0.08毫克/升,亚硝酸盐氮0.00066毫克/升,硝酸盐氮0.0;4毫克/升,总磷0.1毫克/升,氯化物36毫克 /升,透期度40厘米。
  (二)废旧窑坑
  60年代以前,菏泽地区的小土窑数量很多,但每座窑场形成的窑坑面积小,没有进行渔业利用。自70年代,随着砖瓦事业的发展,大型轮窑增加迅速,所形成的窑坑面积亦越来越大。1984年窑坑面积46418亩,1985年窑坑面积53990亩,1990年达到94900亩。这些窑坑有的较深,长年积水;有的虽浅,但稍加改造即可进行渔业利用。1984年渔业利用面积725亩,1985年3609亩,1990年利用养鱼面积11897亩,鱼产量1332吨。
  五、涝洼及其它
  菏泽地区涝洼、荒滩资源,主要分布于东明、菏泽、鄄城、郓城、梁山五县市的沿黄地带,曹、单二县黄河故道区,梁山二级湖区,加上部分农业低产田,面积约200多万亩。这些资源有
  1984年、1990年菏泽地区砖瓦窑场渔业资源清况统计
  表1—4待于渔业开发利用。
  第二节渔业光、热、土条件
  一、光能
  菏泽地区多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20.9千卡/平方厘米,梁山最多为123.6千卡/平方厘米,单县最少116.6千卡/平方厘米,全年以6月份最高,12月份最低。年均日照时数2329.2〜2578.3小时,北部多于南部。这些,使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大都得到较好满足。
  表1一5菏泽地区光能情况表
  二、热量
  (一)气温菏泽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3.5~14.0℃,南部略高于北部,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1.9〜0.8℃,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6.8〜27.l℃。4至10月份是鱼类的主要生长时期,其中10°以上天数213天,积温达455810,15°C以上天数167天,积温391513。进入11月份,气温下降。
  表1-6菏泽地区各月累年平均气温(分县市)
  (二)无霜期
  全区平均初霜日在10月27日,北部梁山、鄄城较早,平均在10月24日,南部较晚,为10月31日。平均终霜日在3月31日,南部略早于北部.年平均无霜期209天,南部略长于北部。较长的无霜期,对渔业生产甚为有利。
  三、土壤
  菏泽地区系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土系主要为黄河冲积土,土层深厚,土质较好,钾含量稍高。离地表1.0-2.5米多有粘土淤积层,因而开挖的坑塘,多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
  全区土壤有褐土、潮土、盐土、碱土、风沙土五大类,其中潮土又可分为褐土化潮土、潮土亚类、盐化潮土、碱化潮土和湿潮土五亚类。
  亚类潮土遍布全区,最适造池。其它土类亦均可利用。
  土壤质地有:砂土、壤土、粘土、中砾石土.壤土面积大,透水性和保水性适度,用于筑堤时,其凝集力及抗剪强度也都适合,是理想的造池用土。
  土壤养分:据1984年测定,全区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0.78%, 全氮0.06%,碱解氮64.8ppm,速效磷4.91ppm,速效钾131.9PPm,氮、磷、钾三者比为1:0.076:2.1,供氮强度为9.2%, 磷含量较低。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

《菏泽地区水产志》下限止于1990年。分为渔业环境、水产资源、水产捕捞、水产养殖、水产保鲜、渔政管理、渔业区划、水产行政机构与职工队伍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沈
相关人物
韩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
成武县
相关地名
郓城镇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黄河
相关实物
济水
相关实物
菏水
相关实物
濮水
相关实物
丹水
相关实物
汶水
相关实物
东平湖
相关实物
梁山泊
相关实物
马踏湖
相关实物
东湖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