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畜禽品种分布及其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93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畜禽品种分布及其演变
分类号: F307.3
页数: 3
页码: 33-35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区地处黄河中游,除梁山、巨野境内有少.数低山残丘以外,其余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各科作物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畜禽品种 畜禽演变

内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区地处黄河中游,除梁山、巨野境内有少数低山残丘以外,其余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各科作物的生长发育。全区林业发达,饲草饲料资源丰富,从而为我区畜牧饲养业的形成和发展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演变和自然选择,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精心选育,使我反的畜牧业生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培育出了许多闻名申外的地方畜禽良种,成为我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大优势。
  我区农村广大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饲养牛、马、驴、骡、猪、羊、鸡等畜禽的习惯。
  根据日本驻青岛守备军民政部大正8年(1919年)对山东省各县农牧生产情况的调查资料记载,当时我区荷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各县养牛较多,而且多是黄色,主要是本地品种,外来品种很少。农民群众饲养黄牛的主要目的是使活,所以又把黄牛叫做耕牛那时候我区农村很少见到奶牛和水牛。马匹各县均有饲养,大部是本地品种,也有从关外(即黑龙江、吉林、辽宁各省)输入者,但数量,不多。各地养驴较多,存养量仅次于黄牛,据当时资料,除单县从山西省引入少量外,、其他均为本地品种,多为黑色或灰色,体格较小。骡,绝大部分是本地产,只有成武等县从外地输入少许。各地饲养的猪都是本地品种,毛色均为黑色,所以称为“曹州黑猪”,其他品种极少。我区各县养羊较多,山羊主要是青山羊,奶山羊无多;绵羊都是小尾寒羊。绵羊虽然可以产毛,但当时饲养山羊、绵羊主要是为了提供皮、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其中以鸡为主,几乎家家户户都养。
  表3-1畜禽存养头数单位.万头1919年,我区菏泽等8个县,共有大牲畜26.97万头,其中牛占50%,驴占26%;生猪13.7万头,户均0.3头;羊50.97万只,户均1只。1933年,我区荷泽等8个县,共有大牲畜58.94万头,其中牛占56%,驴占28%;生猪28.63万头,户均0.6头;羊32.41万只,户均0.64只;鸡269万只,户均5只,人均1只。
  畜禽分布:上述畜禽我区各县均有饲养,其饲养数量略有不同。据调查资料记载,.1919年郓城、巨野养牛较多,单县、定陶较少;荷泽、巨野养马、骡较多,曹县、定陶较少;单县养猪最多,菏泽、郓城次之,巨野、曹县较少;成武养羊最多,占当时八县总羊数的50%以上,菏泽、曹县、鄄城次之,巨野、定陶较少。1933年,曹县、单县养牛较多巨野、郓城次之,定陶、成武较少;菏泽、单县养马、骡较多,成武、巨野较少;单县养猪最多,曹县、郓城次之,成武、巨野较少;单县、定陶、鄄城饲养鹅,鸭较多,其他县则较少。
  1936年,我区9个县(包括平阴县)存养大牲畜57.94万头,其中牛41.93万头,占72%;马2.93万匹;驴9.39万头;骡3.69万匹。生猪17.17万头;羊35.45万只,其中山羊22.72万只,绵羊12.73万只;家禽253万只(其中鹅鸭5.8万只)。
  ,在8年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期间,我区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1949年全区10个县仅存养大牲畜41万头(其中牛36万头),生猪14.4万头,羊27万只,家禽350万只,大大低于抗日战争以前的水平。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根本转变。
  1955年,全区大牲畜存养量达到63.9万头,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牛56.44万头,占80%以上)、以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畜牧生产曾受到很大损失。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畜牧生产的发展较为迅速.1983年全区大牲畜存养量恢复到历史量高水平,以后又以平均每年増加5.6万头的速度继续发展。1986年全区大牲畜存养量达到80多万头,其中牛56万头。
  大牲畜在我区被称为耕畜,其中牛被称为耕牛。可见自古以来,农民饲养黄牛主要是为了使役。事实上,过去多年来在我区农业生产中,牛是主要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0多年中,政府是禁止乱杀耕牛的。50年代初期,山东省政府颁布了“耕牛禁宰条例”,对幼龄、壮龄耕牛一律禁杀,对于老弱病残、失去使役能力的耕牛,经过有关部门检验批准后,才可宰杀。70年代以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动力作用大大减小了,;加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肉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多,牛逐渐由役用向役肉兼用方向发展。并开始引进肉牛,进行杂交改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牲畜市场开放,宰杀不再禁止。因此,近几年来出栏的肉牛也逐年増多,从而又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我区1979年出栏牛1.2万头(主要是老弱病残牛),1983年出栏牛5.6万头,比1979年增加4倍多.1986年出栏牛10万头,出栏率达19.7%。
  生猪生产,50年代恢复发展较慢。1949—1956年,年存养量仅20万头左右,1957年才达到28.5万头,1958年发展到43.5万头。60年代生猪发展较快,1962年达到55.4万头,1966年突破100万头。70年代,在以“养猪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养猪大发展。1976年存养量达到178.77万头,创历史最高水平。以后几年生猪存养量虽有所下降,但由于出栏率大大提高,产肉量仍是増长的.特别是1980年以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
  整,地区领导提出: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家畜为主的畜牧生产,从而使畜牧业内部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这些年来,我区生猪存养量维持在100万头左右,从数量上看比70年代减少了,但质量提高了,所以产肉量并没有减少°1979年存养猪150万头,出栏猪70.55万头,产肉4950万公斤;1986年存养猪116.6万头,出栏猪85.36万头,产肉7240万公斤。1986年比1979年存养量减少33.4万头,出栏猪增加14.81万头,多产肉2290万公斤。
  我区的养羊生产,50年代前5年发展较慢,年存养量均在50万只以下。1957年突破100万只,但以后的几年又有所下降。1961年羊的存养量达到1.60万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又降为100万只左右。70年代末突破200万只,1986年达到近300万只。我区养羊生产的发展是波浪式的。曹县、郓城、菏泽、鄄城、单县青山羊较多,梁山、东明较少;绵羊改良羊,曹县、菏泽、成武、单县、东明、定陶较多、小尾寒羊主要分布在梁山、郓城、郵城、巨野4县。
  我区的养鸡生产,50至70年代,发展不快,一直徘徊在1人1只鸡的水平上。近几年来发展较快,1983年全区存养鸡900多万只,人均1.5只;1985年达到150;C万只,人均2只以上。我区饲养的鸡主要是产蛋鸡,只有最近几年才有少数养鸡专业户饲养肉鸡,但数量很少。梁山县饲养鹅、鸭较多,其他县市均有饲养,但数量不多。
  我区过去养兔少,50至60年代,引进了长毛兔,数量不多,以后发展也不快。1964,年全区共存养兔1.76万只,成武、郓城较多。70年代长毛兔发展较快,1978年全区养兔190万只,1980年达到325万只,出现了我区养兔第一个高峰。以后因兔毛降价或停收,兔只数下降。1985年全区养兔达337万只,出现了第二个养兔高峰.以后兔毛又降价,养兔又逐渐减少。全区养兔较多的县、市有巨野、鄄城、曹县、成武、荷泽。养兔较少的县有东明、梁山等。
  50至60年代,我区养蜂不多。70年代养蜂逐渐发展起来。1975年全区养蜂1583箱,1979年发展到9169箱,1980年养蜂14900箱,创历史最髙水平。养蜂较多的县有曹县、成武1单县,其次是荷泽、鄆城。梁山、东明养蜂较少。
  从70年代起,我区开始养貂,但发展不快。进入80年代以后,养貂发展较快,1984年全区养貂1.8万头,以后几年养貂量继续有所发展。养貂最多的是郛城县,其次是染山县。东明、定陶、成武、单县养貂不多。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畜牧志

《菏泽地区畜牧志》

《菏泽地区畜牧志》是一部地方专业志,它如实地记述了菏泽地区畜牧资源、畜禽品种、饲养管理、配种繁殖、疫病防治、饲草饲社、畜禽社研、技术服务、基地建设、国际交往和畜牧机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