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分区论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85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分区论述
分类号: F304.5
页数: 10
页码: 369-378
摘要: 根据分区的原则和方法。将全区划分为4.个农业区。由于黄河的重大作用和影响,使沿黄地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区域,该区具有引黄自流灌溉、淤灌改土、土壤易于更等特点,发展粮、林、牧、副、渔生产均具优势条件,故将沿黄地带划为第1区,即黄粮林牧渔区
关键词: 农业区划 分区论述

内容

根据分区的原则和方法。将全区划分为4.个农业区。由于黄河的重大作用和影响,使沿黄地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区域,该区具有引黄自流灌溉、淤灌改土、土壤易于更等特点,发展粮、林、牧、副、渔生产均具优势条件,故将沿黄地带划为第1区,即黄粮林牧渔区;黄河与黄河故道之间的广大区域,大部属缓平坡地,局部是碟形洼地,根据经济条件,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差异性,将该区域划分为两个农业区,以菏泽城为中心划为第2发业区,即中部粮菜特产区;其余部分划为第3农业区,即东部粮棉油多种经营区;黄河故道系古代黄河改道而废弃的区域,该区南部高北部低、岗、坡、洼悬差较大,大部地势高亢,水资源不足,局部地势低洼,水域面积较大,具有发展林、果、牧,渔生产的优势条件。故将这一地带划为第4农业区,即黄河故道林果牧渔区。
  第一节沿黄粮林牧渔区
  本区位于菏泽地区西半边境,依临黄河,呈带状走向。包括梁山、郓城、鄄城、菏泽、东明5个县市的59个多镇,1,812个行政村(趴522个自然村)。
  表9一1沿黄粮林牧渔区范围
  一、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
  1985年本区共有140.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4.75万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9.1%,劳动力50.13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47.34万人),土地面积2761.67平方公里,占全地丘总土地面积的2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7人,在各区中为最少。土地面积折414.26万亩,人均2.96亩(土壤普査数,下同),农业人口人均3.07亩。其中耕地面积268.47万亩,农业人口人均2亩,每个劳动力平均5.36亩(农林牧副渔劳力人均5.67亩)。水域面积8.04万亩,已利用1.92万亩。水资源可利用第9.99亿立方米,人均741.4立方米,百亩耕地占有3.72万立方米,居各区之首位。现有灌溉面积107.57万亩,灌溉率40.1%。该区沿黄河长184公里,宽14公里,呈狭长地带,区内现有引黄闸8座,形成了8处引黄自流灌溉区,控制灌溉面积220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81.9%。设计引水能力为385秒立方米,实际引黄流量为150—200秒立方米,年平均引水量15.46亿立方米。本区有自流灌溉条件,流经该区的黄河地段,因系悬河,侧渗严重,曾使部分土地盐碱化、沼泽化。在所有耕地中,大部分成了沙碱薄地,农作物产量很低,但是,黄河的水资源及其泥沙资源均很丰富,流经地区的水量年平均为421.7亿立方米,含泥沙量年平均为每立方米28公斤,年均输泥沙量高达11.5亿吨,且含有校多的氮、磷、钾养分,据测定,每立方米泥沙中含氮0.8-1.5公斤,含磷1・5公斤,含钾0.5公斤,实践证明,利用黄河泥沙资源,进行淤灌改土,对“沙、碱、涝、薄”四害进行综合治理,可使粮食产量成倍增长。适宜灌淤改土的耕地162万亩,现已淤改135.2万亩,占83.5%。
  本区农机动力共有28.52万马力,百亩耕地占有10.62马力。其中农用拖拉机3,569混合台,共8.65万马力,每百亩耕地占有0.13台/3.45马力。农机动力在各区中居第二位。但由于土质差。肥力低,加上黄河滩区难以进行灌溉,属“一麦田”范围,土地生产率较低。
  二、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该区1984年粮田面积为139.98万亩,人均1・04亩,在4个农业区中居首位。粮食总产量4.8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6公斤,居第三位。粮食耕亩单产343公斤,在4个农业区中属末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04.71万亩,其中棉花87.11万亩,皮棉总产4445万公斤,单产51公斤,在4个农业区中居第三位。森林覆盖率为9.3%,林业生产水平较低。东区有标准畜70.04万头,百亩耕地占有7.5头。大牲畜12.34万头,每头负担耕地22亩。其中牛6・62万头,占53.7%。羊存养量29.65万只,百亩耕地占有11只。总之,畜牧业生产,在4个农业区中水平最低。农业总收入3亿多元,人均228元,每个劳动力平均612.元,平均每亩土地收入74元。种植业收入2.37亿元,平均每亩耕地元,人均纯收入162元。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在4个农业区中居末位。
  总的来看,本区有四个特点:一是区内生产条件差异显著。以黄河大堤为界,堤内为河滩“一麦田”区。有耕地43.1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16.1%,易旱易涝,灌溉条件很差,每年一般只能收获一季小麦,秋作物基本无收。堤外为背河坡地和洼地,土地面积216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37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83.9%。这部分土地水利条件很好,为引黄自流灌溉区,原有的沙碱薄地,经过淤灌改土后,地平土肥,具有发展粮食和林牧生产的优势;二是林业、渔业和砖瓦窑业的生产潜力大,尚有8.6万亩宜林地未造林。适宜养鱼的水域面积8.04万亩,实际利用面积仅占23.9%,还有76.1%的发展潜力。由于本区具有丰富的黄河泥沙资源,土壤易更新,适于建设砖瓦窑业生产基地;三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多,只是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低;四是农林牧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水平低,农业收入、人均纯收入较少。
  三、发展方向及建设途径
  合理利用黄河水和泥沙资源,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面向市场,建设生产基地,是本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其建设途径及主要措施是:
  1.发挥黄河水和泥沙资源优势,改善生产条件
  根据本区特点,主要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①加强水利建设,完善灌溉工程配套:该区以黄河堤为界,分为堤内滩区和堤外自流灌溉区两部分。背河引黄自流灌溉区,地面坡降为六千分之一,有耕地225.37万亩,分为8个自流灌溉区,有效灌溉面积129万亩,占54%,尚有46%的耕地面积需要修建自流灌溉配套工程。由于背河灌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埋藏浅(米),适宜发展井灌。为充分利用水资源,从长远着,在搞好黄河自流灌溉的同时,应把井灌搞好,黄河滩区地势高亢易旱易涝,难以发展自流灌溉,为确保小麦丰收,应发展井灌和修建流动扬水站,以扩大灌溉面积。扩大灌淤改土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背河引黄自流灌溉区因受黄河的不利影响,大部分土地曾形成了沙化、碱化,农作物产量极低。多年的实践证明,这部分土地经过灌淤改土后,粮食产量增长1倍以上,土地生产力显著提高。在适宜淤灌的162万亩耕地中,已淤灌面积占83.5%,应加快灌淤改土速度,将适宜淤灌的土地全部淤灌万,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率。
  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本区的资源优势和生产特点,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对产业结构需进行适当调整,对商品生产基地需进行合理布局和建设。
  ①扩大粮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该区水、土资源较好,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特别是淤灌过的土地,土质变好,养分较丰富,最适宜发展小麦。大豆生产,要发挥这一优势,建成小麦、大豆商品基地。
  ②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提高林牧副渔比重:本区具有发展林牧副渔生产的优越条件,而且潜力较大,如林地和水域面积共26.04万亩,尚未开发利用的14.72万亩,占56.5%.从经济收入看,1984年林牧副渔的收入共6.8亿元,仅占农业总收入的24%,比重显然太低。应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大力发展林牧副渔生产。在加快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使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3、发展商品经济,建设生产基地
  沿黄地带,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沿黄河堤有东(明)银(山)窄铁路一条,长125公里,年货运量42.6万吨,还有184公里的黄河水路可以通航。这些都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有利条件.为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宜在沿黄区建设5个商品生产基地:一是发挥水、土资源优势,建设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林或生产基地,发展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农田林网,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9.3%提高到25%;三是开发利用8万亩水域,建设渔业生产基地;四是充分利用黄河的泥沙资源,建设以砖瓦为主的建材生产基地;五是合理利用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建设牛、羊、猪、禽生产基地。
  第二节中部粮菜特产区
  本区以菏泽城为中心,包括菏泽市、东明县的41个乡、镇、办事处,908个行政村(1,747个自然村)。
  表6—2中部粮菜特产区范围一、自然资源与生产条件
  本区共有102.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1.03万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4%,劳动力37.43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33.77万人),土地面积1,568.1平方公里,占全地区总土地面积的1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51人,在各区中居首位。土地面积折合235.22万亩,人均2.3亩(其中每一农业人口平均2.58亩),耕地面积为167.4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1.84亩,每个劳动力平均4.47亩(农林牧副渔劳动力平均4.96亩),水域面积2.19万亩,已利用的0.78万亩。水资源可利用量3.54亿立方米,人均388.9立方米,每百亩耕地占有2.11万立方米,居各区第二位。现有灌溉面积105.74万亩,灌溉率为63.2%,在各区中属最高。
  本区农机动力共有27.18万马力,百亩耕地占有16.23马力,高于全地区平均值。其中农用拖拉机2408混合台,共5.78万马力,每百亩耕地占有0.14台/3.45马力,农业人口人均动力0.3马力。
  二、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本区1984年粮田面积为75.04万亩,人均0.82亩,略低于全地区平均值。粮食总产量3.59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94公斤,在4个农业区中居首位。粮食耕亩单产478.3公斤,居各区第一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86.09万亩,其中棉花74.05万亩,皮、棉总产3,628.6万公斤,亩产49公斤,在各区中居末位。森林覆盖率为14%,居各区第二位。本区有标准畜14.82万头,百亩耕地占有8.9头。大牲畜8.18万头,占标准畜总量的55.2%, 每头负担耕地20.5亩,其中牛4.63万头,、占56.6%。羊存养量22.9万只。畜牧生产,在各区中属中等水平。农业总收入4.17亿元,人均423.2元,每个劳动力平均为1113.1元,平均每亩土地收入177.1元。种植业收入2.77亿元,平均每亩耕地收入165.5元,人均纯收入296元。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各区中占第三位。
  总之,本区具有5个特点:一是本区为中共菏泽地委、行署驻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方便,工业基础较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二是非农业人口多,现有13.13万人,占本区总人口的10.9%,比其它区高一倍以上;三是人多地少,生产条件较好,农林牧和乡镇企业生产水平较高,人均占有粮食平均收入和纯收入,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等均比较高;四是蔬菜面积大,1984年种植蔬菜5.45万亩,占全地区蔬菜面积的19%,人均0.053亩,比全地区人均0.039亩高35.9%。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较多;五是著名的牡丹、芍药、耿饼、木瓜等名特产品集中在本区。
  本区在农业生产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人均土地在各区中为最少,但土地生产率不是最高,应进一步提高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是本区为工业中心,交通方便,具有发展乡镇企业的优越条件,但目前乡镇企业人均产值较低;三是第一产业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三、发展方向及建设途径
  提高第一产业水平,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建立粮食、蔬菜、肉蛋奶、农产品加工和名特优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城郊型农业。走农工贸协调发展的路子,是本区的发展方向,其建设途径及主要措施如下。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比量
  ①发展第一产业,提高二、三产业比重:本区1984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为66709.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5333.3万元,占68%,第二产业产值19334.8万元,占29%,第三产业产值2041.6万元,占3%。从三个产业比重看,二、三产业产值占32%,虽比全地区平均值略高,但与自然经济技术优势比,仍不适应。第一产业要继续发展,二、三产业的比重要进一步提高。
  ②扩大蔬菜面积,提高粮食和肉蛋奶产量:本区是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心,随着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蔬菜和肉蛋奶的需要量将日趋增多。因此,蔬菜面积要扩大,同时粮食单产和肉蛋奶的产量也要增加,以满足人民生活之需要。
  2.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本区具有发展商品生产的多种有利条件,是全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中心。根据本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和工业发展快、非农业人口密集的特点,适宜建设5个商品生产基地:
  ① 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本区对商品粮需要量较大,又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应大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量。
  ② 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
  ③ 建立肉蛋奶生产基地,满足食品工业和人民生活需要。
  ④ 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运用多层次加工、多层次增值的方法,努力提高乡镇企业
  产值。
  ⑤ 搞好名特优产品基地建设,如以赵楼为中心,以曹州牡丹为重点,搞好牡丹、芍药等生产基地建设。
  3.发展城郊型农业,走农工贸协调发展的路子
  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要以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为重点,积极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水平。同时,发挥城市郊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也,逐步建立城郊型农业结构,使农工贸协调发展,加快工农业总产值的迅速发展。
  4.改善水利条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本区工业较发达,人、畜密度大,又是粮食、蔬菜高产区,对水的需要量较大。为保证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必须改善水利条件,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合理开发地下水、充分利用地表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引用黄河水的优势,采取深沟远引、小型排灌机械提水等措施,扩大灌溉面积,补源地下水。同时,要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加强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节东部粮棉油多种经营区
  本区位于菏泽地区东部,包括定陶、成武、巨野三县全部和曹县、单县、郓城大部及梁山、鄄城一部,共174个乡镇,4890个行政村(9146个自然村)。表9-3东部粮棉油多种经营区范围
  一、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
  本区共437.7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16.22万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59.9%,劳动力167.66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156.83万人),土地面积7,777.6平方公里,占全地区土地总面积的59.5%,是最大的一个农业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63人,居各区第二位。
  土地面积折1,166.64万亩,人均2.66亩(每一农业人口平均2.8亩),其中耕地面积847.5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2.04亩,每个劳动力平均5.06亩(农林牧副渔劳力人均5.4亩)。水域面积16.32万亩,已利用的5.48万亩。水资源可利用量17.65亿立方米,人均424.1立方米,百亩耕地占有2.08万立方米,在各区中居第三位。
  农机动力共133.73万马力,百亩耕地占有15.78马力,其中农用拖拉机12311混合台,共计24.49万马力,百亩耕地占有0.15台/2.89马力,农业人口人均0.32马力,居各区之首,比全地区人均值高10.4%,比第4区高88.2%
  二、生产特点和存在问题
  本区1984年粮田面积359.01万亩,占全地区粮田面积的58.8%,人均粮田0.86亩.粮食总产15.94亿公斤,占全地区粮食总产的61.9%,耕亩单产443.9公斤,在各区中居第二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32.86万亩,占全地区的63.2%,其中棉花面积384.06万 S,占全地区棉田面积的65.9%,亩产皮棉59.1公斤,居各区首位。总产皮棉2.27亿公斤,占全地区棉花总产的69.3%。花生3.64万亩,总产540.7万公斤,分别占全地区的44.1%和44.2%。有林地面积49.8万亩,占全地区的52.3%,农桐间作面积187万亩,占全地区的60.9%。森林覆盖率为10.01%。有标准畜76.88万头,百亩耕地占有9头,居各区第二位。大牲畜42.46万头,每头负担耕地20亩。其中牛29.63万头,占大牲畜的69.2%,羊存养量144.82万只,百亩土地占有12.4只(百亩耕地占有17.1只)。总的来看,畜牧业生产在各区中水平最高。农业总收入18.47亿元,人均443.8元,每个劳力平均1177.8元,每亩土地平均收入158.3元。种植业收入14.52亿元,平均每亩耕地收入177.3元。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各区中均居第二位。
  总之,本区有四个特点:一是土壤种类较多,以壤土、砂壤土为主,沙土、粘土、盐碱土次之;水利条件尚好,以井灌为主,河灌为辅;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人均农机动力居各区第一位。二是具有发展粮棉油生产的优势,在全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占全地区的60%,棉花占65%以上,单产总产均居各区之首,花生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居各区第一位。三是适宜发展林果、畜牧、乡镇企业等多种经营生产。四是人均收入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较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利用不充分,局部水利条件差,农田灌溉率低;二是水域面积仅利用了33.6%,还有66.4%的水域面积有待开发利用;三是土壤肥力偏低,盐碱地较多。
  三、发展方向及建设途径
  改善生产条件,建设粮棉油果生产基地,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路子,是本区的发展方向。其建设途径及主要措施如下。
  1・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
  ① 加强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本区水资源虽然较好,但利用不充分,加之局部水利条件较差,农田灌溉率低于全地区平均值,这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限制因素。应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扩大灌溉面积,如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逐渐增加地下浅层水的开采量,大力发展机井灌溉;修建7条引黄送水干线,分别向该区的7个供水区送水,扩大了河水灌溉面积;修建引江支线,利用北调江水扩大灌溉面积。江水北调的东线输水干线,流经本区的长度约65公里。
  ②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本区盐碱地较多,土壤肥力偏低,这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又一限制因素。应采取井灌井排,打眼灌沙等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含量,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利用生物措施,种植抗盐碱、耐盐碱作物。亦可将盐碱地由旱田改水田,以淡水压碱,降低含盐量,种植水生作物或从事渔业生产,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经济收入。本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土壤有机质一般为0.6-0.8%,速效氮40-45ppm。速效磷5-1.0ppm。为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增施无机化肥,改变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状况,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率。
  2.发挥优势,建设粮棉油桐果生产基地
  本区是粮食、棉花、花生、桐木和果品的重点产区之一,充分发挥本区的优势,搞好粮棉油桐果的生产基地建设,对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发展粮食生产,以提高单产为主,适当扩大粮田面积。棉花生产以提高品质、增加单产为主攻方向。在更换优良品种的基础上,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本农业区内的曹县、巨野、郓城3县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以这3个县为重点,把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好,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皮棉1.5亿公斤以上,占全地区棉花总产的70%左右。本农业区内沙质土壤较多,而且又集中连片,是花生和果品的适宜产区,在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加强科学管理,运用先进技术,实行集约经营,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
  在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发展生产。根据本区实际情况,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应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①发挥粮棉油、桐果的生产优势,在适当扩大面积的同时,实行集约经营,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生产术平。
  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在利用非耕地植树造林的同时,在适宜的耕地中,积极扩大农桐间作、农枣间作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又可促进畜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③开发水域,发展渔业生产。本农业区内水域面积利用率仅33.6%,而且生产水平较低。要采取改造措施,力争把所有水域面积,全部利用起来,发展鱼、藕、苇、蒲等项生产。
  ④ 充分利用饲草、饲料资源,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
  第四节黄河故道林果牧渔区
  本区位于我区东南边境。黄河故道横贯东西,呈带状分布。包括曹县、单县的24个乡镇,508个行政村(1,304个自然村)。
  表9一4黄河故道林果牧渔区范围
  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
  本区共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82万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7%。劳动力为20.81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副渔的劳动力19.8万人)。土地面积为972.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7.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25人。
  土地面积折合145.81万亩,人均2.86亩,其中耕地面积83.69万亩,农业人口人均1.71亩。每个劳动力平均4.23亩。水域面积9.62万亩,已利用的2,39万亩.水资源可利用量1.09亿立方米,人均223.3立方米,百亩耕地占有1.3万立方米。现有灌溉面积34.72万亩,灌溉率为41.5%。
  农机动力共有8.29万马力,百亩耕地拥有0.91马力,其中农用拖拉机767混合台,共20140马力,百亩耕地占有0.09台/2.41马力,农业人口人均0.17马力。
  总的来看,该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水资源可利用量、农田灌溉面积及农机动力均比其他区少,但人均水域面积最大,比全地区人均值高3倍。
  二、生产特点和存在问题
  本区1984年粮田面积为36.05万亩,人均0.74亩。粮食耕亩单产390.08公斤,总产1.40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88.1公斤,比全地区人均占有量低29.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2.47万亩,其中棉花面积36.79万亩上亩产皮棉55.3公斤,总产2032.36万公斤。森林覆盖率为15.6%,居各区第一位。果树面积1.39万亩上占耕地面积的17%,果品总产786万公斤,人均占有15.4公斤,在4个农业区中属最高。标准畜9万头,百亩耕地占有10.8头,居各区首位,大牲畜5.42万头,其中牛3.85万头,占71%。每头大牲畜负担耕地15.4亩。羊存养量15.37万只,百苗耕地占有18.4只,在各区中占第一位。农业总收入31300万元,每亩土地收入214.7元,在各区中属最高。农业人口人均收入389.9元。种植业收入23,807万元,亩均284.5元,每个劳力平均1,580.8元。
  总之,本区有4个特点,一是南部地势高亢,水利条件差,北部地势低洼,水域面积大。总的地势南高北低,岗坡洼悬差显著.二是人均土地面积多,但人均耕地少,耕地率低,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灌溉率低;水域面积大,但利用率低;人均农机动力少,机械化水平低。三是林、果、牧均占各区第一位,四是人均收入较多。
  三、发展方向及建设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本区优势,建设林、果,渔生产基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是该区的发展方向,其建设途径和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水利建设,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本区河滩高地呈条带状分布,其地势高亢,水资源不足,农田灌溉率低,为改善水利条件,扩大水浇面积,可采取以下两条措施:
  ① 充分开采浅层淡水,扩大井灌面积。
  ② 雨季拦蓄地表径流水,同时,增加阎潭南引黄支线的引水量,扩大提水灌溉面积。
  2.发展商品经济,建设林、果、渔生产基地
  本区位于三省交界处,南临陇海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信息来路广,商品流向多,区内外回旋余地大,具有发展商品生产的优越条件。因此,要发挥优势,把林、果、渔业生产基地建设好。这对促进全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3.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本区微地貌类型多样,岗坡洼悬差较大,故河道堤比背河洼地高7-9米。土壤类型沿河堤走向呈带状分布,南部地势高亢,均系沙质土壤;北部低洼,水面较多,以粘土为主;中部坡度较大多为壤土。因此,该区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具有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优越条件。在粮食总产稳定增长、自给有余的基础上,适当发展花生、棉花一等经济作物,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要继续发挥畜牧业生产的优势,以食草畜禽为重点,全面发展畜牧业,随着林果渔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要大搞以木材、果品、水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发展运输业和服务业,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其产值比重。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