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农业科学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844
颗粒名称: 第八篇 农业科学研究
分类号: F306.3
页数: 7
页码: 361-367
摘要: 菏泽地区农科所在菏泽城东北9公里处,原为官府出资购买之地,1935年命名为菏泽县农事试验场,由县府任德宽兼任场长(实际指派张汉才主持),有兽医、会计各1人,农工12人,园东曾植桑百亩养蚕,故有桑园子之称;又因园内植花栽木免费供人观赏,故得名官花园。
关键词: 农业科学 科学研究

内容

第一章地区农科所
  第一节农科所的建立
  菏泽地区农科所在菏泽城东北9公里处,原为官府出资购买之地,1935年命名为菏泽县农事试验场,由县府任德宽兼任场长(实际指派张汉才主持),有兽医、会计各1人,农工12人,园东曾植桑百亩养蚕,故有桑园子之称;又因园内植花栽木免费供人观赏,故得名官花园。
  1946年菏泽第一次解放,冀鲁豫专署派张佑卿等人接收官花园,成立专署农场。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菏泽,农场人员暂时北撤。1948年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再次解放菏泽。由原驻黄河以北范县东于庄冀鲁豫农场的人员再次接管官花园。平原省建立后,大部人员迁往新乡西北的辉县百泉,成立了平原省农业试验场,少部分人员留下成立了平原省农业试验场菏泽分场。1953年因平原省撤销,菏泽划归山东省管辖,经山东省农业厅批准改名为山东省菏泽农业试验场。1955年又改名为山东省菏泽农业试验站。1958年菏泽、济宁两专区合并,菏泽农业试验站迁往济宁城北五里屯,与济宁地区工作组在原县农场组建了济宁地区农科所;菏泽农业试验站原址留部分人员改为菏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59年,两专区分开,原班人员又迁回菏泽,成立了山东省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县级单位,隶属地区农业局。
  第二节农科所的概况
  农科所位于七里河(赵王河支流)之北。东北与王李庄、西北与小邓庙、西南与丁庙,正南与李洪周等村相邻。地理位置,东经115°34'北纬35°20′,海拔49.7米,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雨量679.5毫米,全年日照2,579小时,平均无霜期212天,初霜10月29日,终霜3月29日。
  官花园的土地除所在地的540亩外,还有东北侯集东南二里官庄的540亩(实为470亩)及东南二十里陈官庄的48亩(早于1949年移交菏泽县建立苗圃)。官庄之土地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移交给都司公社,不久交菏泽县建立了农业良种场。到1985年底,除宅基庭院等建筑占有土地之外,还有耕地338亩,果园80亩,菜园6亩。
  房屋建筑,1948年接收时仅有瓦房24间,面积362平方米,土棚23间,面积230平方米。其后连年扩建,质量不断提高。到1985年底共有砖木结构平房383间,6,285平方米;二层宿舍楼一座30间600平方米。1985年夏又开工兴建研究楼一座,正楼三层,门厅四层。会议资料室二层楼一座,总面积2,607平方米。
  水利灌溉设施最早始于1957年购置锅拖机,自南七里河,用暗渠引水浇南地。1972年开始种水稻,又在南河岸建扬水站引用河水灌田。1980年在北河建扬水站浇灌东大方。1984年修石料水泥明渠一条,长670米。
  土地耕种,50年代初期仍沿用传统的人畜力耕种方法。1954年开始使用双铧犁马拉收割机、12行播种机、三用马拉撒肥机、手摇玉米脱粒机等新式农具。1957年开始步入机械化,到1985年已有拖拉机3台,72马力,中小型脱粒机5部,6行播种机1部,小型收割机2部,扬场机2部,水泵5部,饲料粉碎机1部及相应的动力机械,形成了半自动化体系。
  1965年以8万元投资架起专用高压线,开始使用电灯,并建起自来水塔。以后又陆续增添各种电气设备。最近几年,每年生产生活用电9万度左右。
  1976年投资8万元修筑本所至李集沥青公路,全长约4公里。至此对外交通有了保证。同时交通运输工具也逐步得到改善。1964年上级无偿调拨卡车1辆,1977年又购置2・5盹卡车2辆,北京吉普1辆,1979年购置机动后三轮和偏三轮各1辆,1985年购置大客棚1辆和波兰小轿车1辆。
  第三节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1986年农科所建立了中共党委会(以前为支委会)。在行政上设有农科所办公室。政工科、总务科、资料室,粮食作物研究室、经济作物研究室、大豆研究室、植保研究室、土肥研究室、园艺研究室、试验农场和畜牧场等。
  1951年8月一1952年12月:韩坤芝任平原省农业试验场菏泽分场场长。1953年起改为山东省菏泽农业试验场,场长韩坤芝。1955年改为山东省菏泽农业试验站,站长韩坤芝,副站长汤景秀。1958年以后曾一度改为荷泽县农科所,齐兴志任所长。
  1959年1月一1961年11月:党支部书记车步堂(1961年8月起兼任所长),所长马龙山(任职到1961年7月),副所长齐兴志、汤景秀。全所总人数169人,其中行政干部30人,技术干部54人,工人85人。
  1961年12月一1965年12月:党支部书记张登玉,所长韩坤芝,副所长齐兴志。全所总人数142人,其中行政干部15人,技术干部57人,工人70人。
  1966年1月一1974年7月:党支部书记张登玉,副书记刘传运(1971年10月开始任职),副所长齐兴志。全所总人数141人,其中行政干部14人,技术干部59人,工人68人。
  1974年8月一1980年12月:党支部书记张登玉(任职到1976年1月),副书记潘振林(1975年9月开始任职)理刘秀智(兼所长,1978年12月开始任职)、刘传运,副所长齐兴志。全所总人数137人,其中行政干部13人,技术干部53人,工人71人。
  1981年1月—1984年8月:党支部书记王敬贵,副书记潘振林(任职到1982年4月)刘秀智(任职到1983年3月)、刘传运,副所长刘秀智、李凤来(1982年8月开始任职)。全所总人数157人,其中行政干部16人,技术干部42人,工人99人。
  1984年9月-1986年6月:党支部书记包谊春(任职到1985年11月),副书记兼所长李凤来,副书记刘传运,副所长马善伦、朱道民。全所总人数157人,其中行政干部21人,技术干部46人,工人90人。
  1986年7月一1987年12月:党支部书记田知奇、副书记刘传运,副所长马善伦、朱道民,全所总人数146人,其中行政干部5人,技术干部54人,工人87人。第二章地区农业局科教科
  为了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经行署批准,于1981年正式成立了菏泽地区农业局科教科,主要分工负责农业技术干部、领导干部的业务技术培训和农业科研计划、科研成果的管理等工作。
  科教科为地区农业局直属科级行政单位,设专职干部4人,主要负责人有朱凌涛,1981—1984年任副科长,1984—1986年10月任科长、马法福1985年一1987年任副科长;朱瑞芳1986年12月起先后担任副科长、科长。
  第三章各县科研机构
  我区农业科研机构始建于1958年底,多数县农科所是1959年建立的,最晚的是1973年建立的单县农科所。隶属于县政府领导的有曹县,郓城县农科所;菏泽县农科所隶属于县委农村工作部;单县农科所隶属于县科技办公室领导;巨野县农科所隶属于县计划委员会;其他各县农科所均隶属于县农业局。各县农科所大部分都设在县城以外的农村人民公社,只有曹县、巨野、梁山、鄄城4县农科所设在城关人民公杜。据统计,1959年全区农业科技人员126人,有耕地925亩,果园40亩,房屋107间,大牲畜13头。另外,还有柴油机,电动机等部分农机具。在机构设置上,一般设有办公室和农作物栽培、植保、土肥,园艺、畜牧兽医等研究室,主要从事于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土壤肥料试验,果树栽培技术和畜牧兽医技术的研究。为了繁育、推广棉花良种,1963年菏泽县农科所改为棉花原种场。1978年1月又在赵楼公社 (现牡丹乡)邓庄大队重建农科所,隶属于县农业局。巨野农科所于1967年7月被撤销,1968年10月把县农场改为农科所,隶属于县农业局。
  我区各县农科所在1961-1982年不断被撤销,只有单县农科所一直保留。1961年郓城、成武县农科所被撤销:1962—1963年鄄城、东明县农科所也被撤销。曹县农科所,精简机构时下了马;1964年又撤销了梁山县农科所;1977月1月巨野县农科所改为棉花原种场;1982年底菏泽县农科所被撤销。
  第四章群众性的科研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逐渐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早在50年代我区就建立了群众性的科研组织,到I960年已有荷泽、成武、巨野、东明4县建立农科队250多个,科技组1,300多个。1965年全区10个县科技队发展到1,043个,科技组达到8,000多个。“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活动受到极大冲击,粉碎“四人帮”以后,群众性的科研组织恢复发展很快。1978年全区农科队发展到1,522个,科多组达到11,270个。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群众性的科研组织被农村科技示范户和带头户所取代。1985年底,全区农业科技示范户达到29,615户,农业科技带头户35,337户,畜牧科技示范户5,560户,畜牧科技带头户21,500户。农村科研组织的建立加快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群众性的科研组织,以农科队和科技组两级组织形式存在。一般农村生产大队建立农科队,由5-10人组成,由一名大队干部分工负责。科技队有专门的试验地,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科研项目,结合本队情况进行各种试验。农科队下设若干科技组,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由农村知识青年组成,人数3-5人,专门划出试验田,进行各种试验。农科队、科技组被示范户和带头户取代之后,变成了以家庭为主的试验单位,责任田变成了试验田;
  由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群众性的科研活动,其内容也不完全相同。
  第五章科研成果
  党的十一屈三中全会以来,科研工作被提到了重要位置,1978年以来,我区共有31项农业科研成果受到地区以上奖励。
  表8-1科研成果获奖名单续表1续表2续表3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人物

任德宽
相关人物
张佑卿
相关人物
汤景秀
相关人物
韩坤芝
相关人物
张登玉
相关人物
韩坤芝
相关人物
齐兴志
相关人物
马善伦
相关人物
朱道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