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良种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良种推广
分类号: S322.1
页数: 5
页码: 193-197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区农作物良种,除推广种植农家品种和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品种及群选群育的品种外,还大量引入外地品种,经试验、示范、繁殖、推广等程序,进行推广种植.同时注意良种的提纯复壮,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行品种更换更新。
关键词: 农作物 良种推广

内容

一、良种引入与品种更换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区农作物良种,除推广种植农家品种和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品种及群选群育的品种外,还大量引入外地品种,经试验、示范、繁殖、推广等程序,进行推广种植.同时注意良种的提纯复壮,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行品种更换更新。据统计,我区农作物品种共更换更新24次,达129个品种,其中小麦更换更新5次,54个品种;玉米更换更新3次,28个品种:大豆更换更新3次,10个品种:地瓜更换更新2次,7个品种;高粱更换更新3次,11个品种;谷子更换更新3次,8个品种;棉花更换更新3次,5个品种;稻谷品种更换更新2次,6个品种。由于大力推广农作物良种种植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行品种更换更新,有力的促进了我区农业生声的发展.
  1.小麦
  1956年以前、主要种植农家品种,如小白芒、大红芒、小红芒、红秃头、四楞白、鱼鳞白、三月黄,平原50等品种,还有早洋麦、钱交麦等。从1956年开始推广碧蚂1号、碧蚂4号,更换农家品种、至1957年,全区小麦单产平均达53.2公斤,比1949年小麦单产40公斤增产33%.1957年小麦良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0%左右.
  从1958年开始,引进推广黄县大粒半芒、北京8号、跃进5号、辉县红、济南2号、阿夫麦、阿勃麦等品种,继续更换农家品种,同时更换早洋麦和钱交麦,到1965年,小麦良种面积达总面积的85%左右。通过这次换种,虽然小麦良种面积有所增加,但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影响,使小麦单产下降到1965年的42.4公斤,比1957年小麦单产53.2公,斤减产20.3%。
  从1965年开始,大力推广普及济南2号,同时引进推广济南4号、济南8号、山农3号、蚰包麦、丰产3号等小麦良种,主要更换北京8号、辉县红、阿夫、阿勃等品种,到1973年,小麦良种面积达小麦总播面积的90%左右,使小麦单产由1965年的42.8公斤提高到1973年的77.5公斤,增产82.78%。
  从1973年开始,引进推广泰山1号、泰山4号、辐63、泰山5号、白粒高38,百泉41、昌乐5号、小堰4号、济宁3号、新疆红、济南13号、城辐752等品种,主要更换济南4号、济南8号、济南9号、山农3号、2411等品种,到1980年;小麦良种面积达92%,小麦单产由1973年的77.5公斤提高到1980年的106.5公斤,增产37.4%。
  从1980年开始大力推广济南13号、泰山4号,同时引进推广鲁麦1号、豫麦2号、百泉3039、鲁麦3号、鲁麦4号、豫原1号等品种,主要更换济宁3号、新疆红、百泉40、百泉41等品种,到1984年,小麦良种面积达96%左右,小麦单产由1980年的106.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46.5公斤,增产131.4%。
  2.玉米
  在50年代,我区玉米品种主要是农家品种,如小粒红、鹅翎白,其次是育成品种,金皇后、黄县2号、华农2号等品种。
  在60年代初期,引进推广了双跃3号、双跃80号、双跃150等双交种,逐步更换了金皇后、黄县2号和农家品种,到1965年,玉米良种面积达玉米总播面积的80%左右,玉米单产由1960年的36.5公斤提高到1965年的90.4公斤,増产147.5%.
  从1965年开始,引进推广了群单105、华威单交种、白单4号、新单1号、鲁单3号等单交种,更换双跃3号、双跃80号、双跃150等双交种,到1978年,玉米良种面积达玉米总播面积的90%左右,玉米单产由1965年的90.4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152.5公斤,增产68.7%。
  从1978年开始,引进推广了丹玉6号、中单2号、鲁原单4号等杂交种,主要更换了华威、白单4号、群单105等单交种。到1984年,良种面积达玉米总播面积的98%左右,玉米单产由1978年的152.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47公斤,增产61.98%。
  由于对玉米良种的不断推陈出新,在生产上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使我区玉米单产不断提高.据统计,1987年玉米单产255公斤,比1949年的玉米单产增产7.36倍,玉米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61.9万亩逐步扩大到1987年的274.64万亩,增加了3.44倍。
  3.大豆
  在1964年以前,我区种植的大豆品种是农家品种,如牛毛黄、铁角黄等。
  从1964年开始引进推广了莒选23、徐州302、天鹅蛋等品种,更换牛毛黄、铁角黄等品种,到1972年,大豆良种面积达大豆总播面积的85%左右,单产由1964年的27.3公斤提高到1972年的38公斤,增产39.1%.
  从1972年开始引进推广齐黄1号、推广地区农科所育成的跃进4号、跃进5号,更换莒选23、徐州302等品种》到1978年,大豆良种面积达大豆总播面积的90%左右,单产由1972年的38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65.5公斤,增产72.36%.
  从1979年开始引进推广了向阳1号、丰收黄,并扩大了跃进5号的种植面积,更换了齐黄1号等品种,良种面积达大豆总播面积的95%左右,使大豆单产由1978年的65.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70公斤,增产6.87%。
  4.棉花
  在50年代初期,棉花品种主要是农家品种,如小紫花,其次是育成品种、如斯字棉。
  从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推广岱字15棉种,更换小紫花、紫花、斯字棉,到1966年棉花良种面积达棉花总播面积的80%左右,棉花单产由1955年的15.3公斤提高到1966年的25.2公斤,增产64.9%。
  在60年代后期,曾一度引进推广鄂光棉、徐州142等品种,继后又用岱字15的复壮种更换了鄂光棉、徐州142等品种,棉花良种面积虽曾达棉花总播面积的85%左右,但由于在棉花种子加工上,机械混杂较严重,致使棉花单产由1966年的25.2公斤下降到1979年的14.5公斤,减产42.34%。从1980年开始引进推广鲁棉1号等品种,更换混杂退化的岱字棉15,到1984年,棉花良种面积达棉花总播面积的96%左右,棉花单产由1979年的14.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51.5公斤,增产289.65%。
  5.高梁
  50年代种植的高粱品种都是农家品种,如大青壳、大黑壳、打锣锤、黄罗伞等。
  从6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推广千斤红、熊岳253、鹿邑歪头等品种,更换大青壳等农家品种,到1966年,高粱单产由50年代的50公斤左右提高到1966年的73.7公斤,增产近50%、高粱良种面积达高粱总播面积的85%左右。
  从1967年开始引进推广遗杂10号、遗杂7号、晋杂5号、原杂12号等杂交高粱,更换了千斤红、熊岳253、鹿邑歪头等高粱品种,到1973年,高粱良种面积达高粱总播面。积的90%左右,1972年的高粱单产由1966年的73.7公斤提高到93.5公斤,增产26.95%。
  杂交高粱虽然产量高,但其籽粒品质差,秸秆粗短,不受广大群众欢迎.因此,从1974年开始,杂交高粱面积骤减,千斤红、冻高粱等品种回升,良种面积达高粱总播面积的95%左右。由于广大群众对高粱品种加强了选种留种工作,使高粱单产仍然上升,高粱单产由1973年的93.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106公斤,增产13.39%。
  6.谷子
  在50年代初期,种植的谷子品种、有一支腊、菠菜根、刀把齐等。
  从1958年开始引进推广华农4号谷,更换农家品种,到1965年,谷子良种面积占谷子总播面积的80%左右,单产由1957年的59.9公斤提高到1965年的102.3公斤,增产70.84%。
  从1966年开始引进推广724夏谷,更换华农4号谷,到1969年谷子良种面积达谷子总播面积的85%左右,单产由1965年的102.3公斤提高到1969年的130.6公斤,增产27.67%。
  进入70年代以后,先后引进推广了双庆谷、柳条青、鲁谷3号、鲁谷4号、诸辐1号等品种,到1984年,谷子良种面积达谷子总播面积的95%左右,谷子单产由1969年的130.9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173公斤,增产32.13%。
  7.地瓜
  在1956年以前,种植地瓜是农家品种,如小红皮等品种。
  从1956年开始引进推广胜利百号、北京169、533、5245等品种,到1970年,地瓜良种面积达地瓜总播面积的80%左右,单产由1955年的134.3公斤提高到1970年的189.3公斤,增产41%。
  从1970年开始先后引进推广了南京92、徐薯18;推广了本地群众选育的栗子香、定陶69—1等品种,到1984年,地瓜良种面积达地瓜总播面积的85%左右,单产由1970年的189.3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44公斤,增产28.93%。
  8.稻谷
  50至60年代,我区稻谷面积很小,种植的品种主要是旱稻,如紫皮旱稻等。
  从7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推广农垦57、农垦40、京引153、东方红1号、水源300粒等品种,更换紫皮旱稻,到1974年,水稻良种面积达水稻总播面积的90%左右,单产由占50年代的63公斤左右提高到1974年的157公斤;增产149.2%。
  从1975年开始推广杂交稻,如黍优57,同时推广水源300粒、东方红1号、秦爱等水、旱稻,到1984年,稻谷良种面积达稻谷总播面积的98%左右,稻谷单产由1974年的157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374公斤,增产238.2%。
  二、良种提纯复壮
  我区农作物良种提纯复壮工作只在棉花优良品种上进行,对其他作物良种,行政领导部门和业务部门虽有普通号召,但未能进行,有的单位虽曾进行过小麦良种提纯复壮,但对良种繁育程序未能坚持,半途而废。
  我区从1966年开始搞棉花种子的提纯复壮工作,并认真贯彻了中央、国务院对留种棉只准收皮棉,不准收籽棉的政策。到1973年,全区棉花原种1—3代更新面积达86.98万亩,占棉田面积的58.8%,1973年单产皮棉26.5公斤,比1964年棉花单产14.2公斤增产12.3公斤。国家收购的27毫米以上的优质棉,占总收购皮棉量的88.5%.据地区种子站对7个县19处公社24个大队和1个国营原种场的调查,1973年棉花品种纯度达90-99.7%,衣分40-42%、绒长30-31毫米。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棉花良种提纯复壮的一套体系曾被打乱,生产队的保种轧花机械被封存,种子加工比较混乱,致使棉花品种混杂退化、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下降。据统计,1976年和1977年棉花平均单产从1973年的26.5公斤下降到15公斤,1978年棉花单产又下降到14.5公斤,比1973年每亩减产10多公斤.国家收购的27毫米以上的皮棉总量下降到54.41%,比1973年减少34%。1978年全区棉花衣分的平均数,由1973年的37.61%下降到31.17%,下降6.44%、绒长由1973年的27.38毫米下降到25.47毫米,少数单位还出现了衣分仅有25%、绒长仅有23毫米的现象。由于棉花单产的降低,全区每年约计减少收入5180余万元,由于棉纤品质的下降,每年约计减少收入1470余万元,两项合计,每年约计减少收入6650余万元。1980年行署对棉花生产十分重视,为做好棉种工作,促进我区棉花生产旳发展,行署在1980甲下达了24号文件,确定在全区18处集中产棉社和鄄城、东明部分大队建立棉种生产基地,提出实行棉种三年一更新的要求,并着重要求抓好棉种基地队的思想落实、措施落实和政策落实,要求各棉花基地社本着连片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落实三圃(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面积,落实到队,落实到地块。全区18处集中产棉社和部分大队棉种生产基地的主要负责人,遵照行署的指示和部署,亲自挂帅,并建立了棉种生产领导小组,分工的负责人,靠上抓,具体抓.这是一项群众性的、经济性的、技术性的工作,在具体抓法上,都采取了搞好基点、培养典型。树立样板,以点带面,实行普遍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在各重要环节上组织检查评比、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千方百计把棉种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从而使我区棉种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有力地促进了我区棉花生产的发展。
  三、受奖及名贵品种
  我区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村科技组织,在科学研究、作物育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选育成跃进2号、跃进4号、跃进5号大豆、郓农29小麦,69—1地瓜、鲁棉8号棉花等作物良种。跃进5号大豆,1981年获省农业厅一等奖、省科委二等奖、农牧渔业部二等发明奖;跃进4号大豆,1979年获省农业厅二等奖;跃进2号大豆,1979年获省农业厅三等奖;定陶69—1地瓜,1978年获省科技大会奖。
  全区在农作物方面,有红小豆、绿小豆、红取豆、白取豆等名贵品种,在药材方面有牡丹、白芍等名贵品种。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实物

小麦
相关实物
棉花
相关实物
玉米
相关实物
高粱
相关实物
谷子
相关实物
稻谷
相关实物
地瓜
相关实物
大豆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