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作物良种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7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农作物良种推广
分类号: F306.3
页数: 13
页码: 190-202
摘要: 我区三面黄河环抱,在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造成了现在的高低不平的地形。高坡、涝洼纵横分布,形成的土壤各有其特点,改良利用施也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 农作物 良种推广

内容

第一节品种资源、征集及鉴定保存
  我区农作物品种资源较为丰富,有禾本科、豆科、锦葵科、旋花科、十字花科等。
  1.小麦
  小麦在我区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面积最大,品种资源丰富,计有220个品种,主要有鲁麦1号、山农辐63、城辐752、济南13号、鲁麦4号;、昌乐5号、晋麦21、鲁麦3号、鲁麦5号、豫麦2号、假师9号、百;泉303“丰收麦、阿夫、毛颖阿夫、蚰子麦、碧蚂1号、碧蚂4号、济南2号、济南4号、,济南6号、济南7号、济南8号、济南9号、济宁1号、北京8号、平原50、跃进8号、石家庄514、菏泽1号、菏泽365、郑州653、郑州1号、郑州3号、郑州17号、天选15号、天选17号、郓农28、郓农32、郓农33、小偃4号、百泉40、百泉41、新疆红、泰山1号、泰山4号、山农3号、丰产3号、高38、大粒半芒、2411、临选1号、徐州8号、豫原1号、阿勃、泗水38、早洋麦、跃进5号、内乡5号、内乡36号、拜尼英、墨他、墨波、小白芒、辉县红、大红芒、小红芒、齐大195等品种。
  2.玉米
  主要品种有小粒红、鹅翎白、金皇后、安东黄马牙11号、华农2号、白马牙、黄县2号、双跃3号、双跃80号、新双1号、跃进150、鲁平2号、鲁单31、鲁单33、鲁单36、坊杂4号、中杂22号、中杂44号、烟三6号、烟三10号、烟单11号、太单71、鲁原单71号、鲁原单4号、鲁原单5号、鲁原单7号、鲁原单8号、新单1号、黄小162、华160、中丹2号、群单105、白单4号、新双1号、新双2号、新双3号、华威单交、鲁三九、聊玉1号、聊玉5号、昌单4号、多穗玉米、,丹玉6号、聊玉11号、京早2号,康早绿、傲海43、鲁双15号、鲁玉2号等品种。
  3.高粱
  主要有香高粱、抗蚜2号、昌选1号、冻高粱、秋高粱、多穗高粱、熊岳253、遗杂5号、遗杂7号、遗杂10号、分枝大红穗、鹿邑歪头、千斤红、大青壳、黄落伞、遗杂12号、忻杂3号、原新1号A、晋杂5号、灭资1号、反修7号、鲁杂3号、竹叶青等品种。
  4.谷子
  主要有东风谷、昌潍62、平阳谷、60日还仑谷、一支腊、菠菜根、碱谷、双庆谷、柳条青、华农4号、刀把齐、金钱子、诸辐1号、724夏谷、大毛黄、鲁谷1号、鲁谷3号等品种。
  5.地瓜
  主要有52-45、胜利百号、北京553、北京117、内源、169、栗子香、济薯3号,烟薯1号,烟薯6号、丰薯1号、南京92、徐薯18、大红、二红、定陶69—1等品种.
  6.大豆
  主要有齐黄1号、牛毛黄、铁角黄、齐黄2号、莒选23、平顶黄、小青豆、八月炸、丰收黄、徐州302、天鹅蛋、向阳1号、兖黄1号、鄄选2号、跃进4号,跃进5号、平顶四等品种。
  7.水稻
  主要有水源300粒、农垦39、农垦40、农垦57、黍优57、秦爱旱稻等品种。
  8.花生
  主要有伏花生、一窝猴、白沙1016、反修1号、反修2号、花11、花28、花37、海花1号等。9.棉花
  主要有小紫花、中棉、斯字2B,岱字14、岱字15、岱字16、沪棉204,徐艸142。鲁棉1号、鲁棉3号、鲁棉4号、鲁棉6号、中棉10号等品种.
  10.蔬菜
  主要有山东3号、山东4号、山东5号、山东6号、山东7号等大白菜;章丘大葱;青苗、黄苗芹菜;汉中韭菜.大金沟韭菜;京丰1号、园春甘兰、中甘11甘兰;西红柿有丽春,强丰,强力米寿;菜花有法国雪球、椰尔福;黄瓜有长春密刺、津研2号、津研4号、津研7号等;西瓜有桃尖、郑州3号、中育6号等。
  11.芝麻
  主要品种有黑芝麻、白芝麻等。
  12.药材
  主要品种有牡丹、生地、白芍、红花、苟杞等.
  13.烟草
  主要品种有黄烟和本地土种烟.
  14.绿肥作物
  有田菁、毛叶苕子、柽麻、草木犀、紫穗槐.
  15.杂粮
  主要有小豆、绿豆、豇豆、扁豆、豌豆等.
  16.大麦
  糙大麦、六梭大麦、六石准等。
  第二节农作物良种分布
  我区分布的作物良种,主要有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稻谷、地瓜、大豆等作物良种。对这些农作物的各优良品种的布局,按照试验瀑示范、繁殖、推广的程序,根据本区气候、地势、纬度、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以及耕作制度、土壤质地、肥水条件、机械化水平、病虫灾害、作物品种的不同特性,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对每一个作物的品种,做到高、中、低肥水品种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力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区划种植,以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应有的增产潜力,促进农业产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作物的某个品种的分布,在全区也不平衡,如50年代推广种植的平原50和小白芒小麦品种,在我区种植分布上,南部的单县、成武、曹县,种植的平原50面积大、分布广;北部的郓城、梁山县种植的平原50面积小、分布不广。小白芒在鄄城县种植面积大、分布广,其他县种植小白芒的面积小、分布不广。有些作物的品种,在全区分布比较平衡,如50年代推广种植的碧蚂1号、碧蚂4号等小麦品种在我区各县种植面积不仅大而且分布很广。总的说,凡是作物品种的适应性广,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其种植面积就大,分布也广。
  现阶段,随着我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改革,生产条件的改善,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在作物良种分布上逐渐趋于合理,做到了因地制宣、因时制宜,合理分布,基本上做到了高、中、低肥水品种,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如在小麦良种的分布上对高肥水地块,以种植鲁麦8号为主,搭配鲁麦5号、鲁麦1号、鲁麦7号、济南13号,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聊83-1、825508、215953、陕农7859等品种。在中肥水地块,以种植鲁麦1号为主,搭配种植鲁麦11号、鲁麦3号、晋麦21、山农辐63,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311303、pH83-2-2等品种。在旱、涝、碱地,以种植鲁麦3号为主,搭配种植晋麦21、昌乐5号、京花3号,进一步扩大示范81-2-42品种。对晩茬麦,以种植晚播早熟品种鲁麦4号为主,搭配种植鲁麦1号抗寒麦,城辐752,进一步扩大示范齐8410品系。对冬性强的小麦品种,安排种植早茬麦、对弱冬性和春性小麦品种,安排种植中茬麦和晚茬麦。
  第三节良种推广
  一、良种引入与品种更换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区农作物良种,除推广种植农家品种和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品种及群选群育的品种外,还大量引入外地品种,经试验、示范、繁殖、推广等程序,进行推广种植.同时注意良种的提纯复壮,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行品种更换更新。据统计,我区农作物品种共更换更新24次,达129个品种,其中小麦更换更新5次,54个品种;玉米更换更新3次,28个品种:大豆更换更新3次,10个品种:地瓜更换更新2次,7个品种;高粱更换更新3次,11个品种;谷子更换更新3次,8个品种;棉花更换更新3次,5个品种;稻谷品种更换更新2次,6个品种。由于大力推广农作物良种种植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行品种更换更新,有力的促进了我区农业生声的发展.
  1.小麦
  1956年以前、主要种植农家品种,如小白芒、大红芒、小红芒、红秃头、四楞白、鱼鳞白、三月黄,平原50等品种,还有早洋麦、钱交麦等。从1956年开始推广碧蚂1号、碧蚂4号,更换农家品种、至1957年,全区小麦单产平均达53.2公斤,比1949年小麦单产40公斤增产33%.1957年小麦良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0%左右.
  从1958年开始,引进推广黄县大粒半芒、北京8号、跃进5号、辉县红、济南2号、阿夫麦、阿勃麦等品种,继续更换农家品种,同时更换早洋麦和钱交麦,到1965年,小麦良种面积达总面积的85%左右。通过这次换种,虽然小麦良种面积有所增加,但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影响,使小麦单产下降到1965年的42.4公斤,比1957年小麦单产53.2公,斤减产20.3%。
  从1965年开始,大力推广普及济南2号,同时引进推广济南4号、济南8号、山农3号、蚰包麦、丰产3号等小麦良种,主要更换北京8号、辉县红、阿夫、阿勃等品种,到1973年,小麦良种面积达小麦总播面积的90%左右,使小麦单产由1965年的42.8公斤提高到1973年的77.5公斤,增产82.78%。
  从1973年开始,引进推广泰山1号、泰山4号、辐63、泰山5号、白粒高38,百泉41、昌乐5号、小堰4号、济宁3号、新疆红、济南13号、城辐752等品种,主要更换济南4号、济南8号、济南9号、山农3号、2411等品种,到1980年;小麦良种面积达92%,小麦单产由1973年的77.5公斤提高到1980年的106.5公斤,增产37.4%。
  从1980年开始大力推广济南13号、泰山4号,同时引进推广鲁麦1号、豫麦2号、百泉3039、鲁麦3号、鲁麦4号、豫原1号等品种,主要更换济宁3号、新疆红、百泉40、百泉41等品种,到1984年,小麦良种面积达96%左右,小麦单产由1980年的106.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46.5公斤,增产131.4%。
  2.玉米
  在50年代,我区玉米品种主要是农家品种,如小粒红、鹅翎白,其次是育成品种,金皇后、黄县2号、华农2号等品种。
  在60年代初期,引进推广了双跃3号、双跃80号、双跃150等双交种,逐步更换了金皇后、黄县2号和农家品种,到1965年,玉米良种面积达玉米总播面积的80%左右,玉米单产由1960年的36.5公斤提高到1965年的90.4公斤,増产147.5%.
  从1965年开始,引进推广了群单105、华威单交种、白单4号、新单1号、鲁单3号等单交种,更换双跃3号、双跃80号、双跃150等双交种,到1978年,玉米良种面积达玉米总播面积的90%左右,玉米单产由1965年的90.4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152.5公斤,增产68.7%。
  从1978年开始,引进推广了丹玉6号、中单2号、鲁原单4号等杂交种,主要更换了华威、白单4号、群单105等单交种。到1984年,良种面积达玉米总播面积的98%左右,玉米单产由1978年的152.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47公斤,增产61.98%。
  由于对玉米良种的不断推陈出新,在生产上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使我区玉米单产不断提高.据统计,1987年玉米单产255公斤,比1949年的玉米单产增产7.36倍,玉米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61.9万亩逐步扩大到1987年的274.64万亩,增加了3.44倍。
  3.大豆
  在1964年以前,我区种植的大豆品种是农家品种,如牛毛黄、铁角黄等。
  从1964年开始引进推广了莒选23、徐州302、天鹅蛋等品种,更换牛毛黄、铁角黄等品种,到1972年,大豆良种面积达大豆总播面积的85%左右,单产由1964年的27.3公斤提高到1972年的38公斤,增产39.1%.
  从1972年开始引进推广齐黄1号、推广地区农科所育成的跃进4号、跃进5号,更换莒选23、徐州302等品种》到1978年,大豆良种面积达大豆总播面积的90%左右,单产由1972年的38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65.5公斤,增产72.36%.
  从1979年开始引进推广了向阳1号、丰收黄,并扩大了跃进5号的种植面积,更换了齐黄1号等品种,良种面积达大豆总播面积的95%左右,使大豆单产由1978年的65.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70公斤,增产6.87%。
  4.棉花
  在50年代初期,棉花品种主要是农家品种,如小紫花,其次是育成品种、如斯字棉。
  从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推广岱字15棉种,更换小紫花、紫花、斯字棉,到1966年棉花良种面积达棉花总播面积的80%左右,棉花单产由1955年的15.3公斤提高到1966年的25.2公斤,增产64.9%。
  在60年代后期,曾一度引进推广鄂光棉、徐州142等品种,继后又用岱字15的复壮种更换了鄂光棉、徐州142等品种,棉花良种面积虽曾达棉花总播面积的85%左右,但由于在棉花种子加工上,机械混杂较严重,致使棉花单产由1966年的25.2公斤下降到1979年的14.5公斤,减产42.34%。从1980年开始引进推广鲁棉1号等品种,更换混杂退化的岱字棉15,到1984年,棉花良种面积达棉花总播面积的96%左右,棉花单产由1979年的14.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51.5公斤,增产289.65%。
  5.高梁
  50年代种植的高粱品种都是农家品种,如大青壳、大黑壳、打锣锤、黄罗伞等。
  从6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推广千斤红、熊岳253、鹿邑歪头等品种,更换大青壳等农家品种,到1966年,高粱单产由50年代的50公斤左右提高到1966年的73.7公斤,增产近50%、高粱良种面积达高粱总播面积的85%左右。
  从1967年开始引进推广遗杂10号、遗杂7号、晋杂5号、原杂12号等杂交高粱,更换了千斤红、熊岳253、鹿邑歪头等高粱品种,到1973年,高粱良种面积达高粱总播面。积的90%左右,1972年的高粱单产由1966年的73.7公斤提高到93.5公斤,增产26.95%。
  杂交高粱虽然产量高,但其籽粒品质差,秸秆粗短,不受广大群众欢迎.因此,从1974年开始,杂交高粱面积骤减,千斤红、冻高粱等品种回升,良种面积达高粱总播面积的95%左右。由于广大群众对高粱品种加强了选种留种工作,使高粱单产仍然上升,高粱单产由1973年的93.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106公斤,增产13.39%。
  6.谷子
  在50年代初期,种植的谷子品种、有一支腊、菠菜根、刀把齐等。
  从1958年开始引进推广华农4号谷,更换农家品种,到1965年,谷子良种面积占谷子总播面积的80%左右,单产由1957年的59.9公斤提高到1965年的102.3公斤,增产70.84%。
  从1966年开始引进推广724夏谷,更换华农4号谷,到1969年谷子良种面积达谷子总播面积的85%左右,单产由1965年的102.3公斤提高到1969年的130.6公斤,增产27.67%。
  进入70年代以后,先后引进推广了双庆谷、柳条青、鲁谷3号、鲁谷4号、诸辐1号等品种,到1984年,谷子良种面积达谷子总播面积的95%左右,谷子单产由1969年的130.9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173公斤,增产32.13%。
  7.地瓜
  在1956年以前,种植地瓜是农家品种,如小红皮等品种。
  从1956年开始引进推广胜利百号、北京169、533、5245等品种,到1970年,地瓜良种面积达地瓜总播面积的80%左右,单产由1955年的134.3公斤提高到1970年的189.3公斤,增产41%。
  从1970年开始先后引进推广了南京92、徐薯18;推广了本地群众选育的栗子香、定陶69—1等品种,到1984年,地瓜良种面积达地瓜总播面积的85%左右,单产由1970年的189.3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44公斤,增产28.93%。
  8.稻谷
  50至60年代,我区稻谷面积很小,种植的品种主要是旱稻,如紫皮旱稻等。
  从7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推广农垦57、农垦40、京引153、东方红1号、水源300粒等品种,更换紫皮旱稻,到1974年,水稻良种面积达水稻总播面积的90%左右,单产由占50年代的63公斤左右提高到1974年的157公斤;增产149.2%。
  从1975年开始推广杂交稻,如黍优57,同时推广水源300粒、东方红1号、秦爱等水、旱稻,到1984年,稻谷良种面积达稻谷总播面积的98%左右,稻谷单产由1974年的157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374公斤,增产238.2%。
  二、良种提纯复壮
  我区农作物良种提纯复壮工作只在棉花优良品种上进行,对其他作物良种,行政领导部门和业务部门虽有普通号召,但未能进行,有的单位虽曾进行过小麦良种提纯复壮,但对良种繁育程序未能坚持,半途而废。
  我区从1966年开始搞棉花种子的提纯复壮工作,并认真贯彻了中央、国务院对留种棉只准收皮棉,不准收籽棉的政策。到1973年,全区棉花原种1—3代更新面积达86.98万亩,占棉田面积的58.8%,1973年单产皮棉26.5公斤,比1964年棉花单产14.2公斤增产12.3公斤。国家收购的27毫米以上的优质棉,占总收购皮棉量的88.5%.据地区种子站对7个县19处公社24个大队和1个国营原种场的调查,1973年棉花品种纯度达90-99.7%,衣分40-42%、绒长30-31毫米。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棉花良种提纯复壮的一套体系曾被打乱,生产队的保种轧花机械被封存,种子加工比较混乱,致使棉花品种混杂退化、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下降。据统计,1976年和1977年棉花平均单产从1973年的26.5公斤下降到15公斤,1978年棉花单产又下降到14.5公斤,比1973年每亩减产10多公斤.国家收购的27毫米以上的皮棉总量下降到54.41%,比1973年减少34%。1978年全区棉花衣分的平均数,由1973年的37.61%下降到31.17%,下降6.44%、绒长由1973年的27.38毫米下降到25.47毫米,少数单位还出现了衣分仅有25%、绒长仅有23毫米的现象。由于棉花单产的降低,全区每年约计减少收入5180余万元,由于棉纤品质的下降,每年约计减少收入1470余万元,两项合计,每年约计减少收入6650余万元。1980年行署对棉花生产十分重视,为做好棉种工作,促进我区棉花生产旳发展,行署在1980甲下达了24号文件,确定在全区18处集中产棉社和鄄城、东明部分大队建立棉种生产基地,提出实行棉种三年一更新的要求,并着重要求抓好棉种基地队的思想落实、措施落实和政策落实,要求各棉花基地社本着连片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落实三圃(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面积,落实到队,落实到地块。全区18处集中产棉社和部分大队棉种生产基地的主要负责人,遵照行署的指示和部署,亲自挂帅,并建立了棉种生产领导小组,分工的负责人,靠上抓,具体抓.这是一项群众性的、经济性的、技术性的工作,在具体抓法上,都采取了搞好基点、培养典型。树立样板,以点带面,实行普遍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在各重要环节上组织检查评比、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千方百计把棉种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从而使我区棉种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有力地促进了我区棉花生产的发展。
  三、受奖及名贵品种
  我区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村科技组织,在科学研究、作物育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选育成跃进2号、跃进4号、跃进5号大豆、郓农29小麦,69—1地瓜、鲁棉8号棉花等作物良种。跃进5号大豆,1981年获省农业厅一等奖、省科委二等奖、农牧渔业部二等发明奖;跃进4号大豆,1979年获省农业厅二等奖;跃进2号大豆,1979年获省农业厅三等奖;定陶69—1地瓜,1978年获省科技大会奖。
  全区在农作物方面,有红小豆、绿小豆、红取豆、白取豆等名贵品种,在药材方面有牡丹、白芍等名贵品种。
  第四节良种繁育
  一、良种繁育场
  截止到1987年底,我区粮、棉良种繁育场已发展到12个,除鄄城县以外,各县市均有。其中粮食良种繁育场8个,棉花原种场4个,共有干部职工386人,其中干部31人 (内有技术干部8人)、工人327人(内有技术员6人),其他人员14人。有土地6454亩,其中耕地面积5152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2553亩,耕亩单产327公斤,总产78.3万公斤;棉花播种面积2476亩,单产皮棉65.5公斤,总产19.231万公斤。
  1950年以前,先后建立的有菏泽、曹县棉花原种场和单县、郛城县粮食良种场。这4个场1949年共有干部职工40人,其中干部18人(内有技术员3人),生产工人18人,其他人员4人.有土地1418亩,其中耕地面积1337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500亩,耕亩单产154公斤,总产7.7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小麦面积较大,共350亩,单产102公斤,总产3.57万公斤。玉米130亩,单产83公斤,总产1.08万公斤;高粱50亩,单产150公斤,总产0.75万公斤;大豆190亩,单产96公斤,总产1.83万公斤;棉花50亩,单产籽棉125公斤,总产0.63万公斤。
  1959年建立了单县棉花原种场,1962年又建立了东明粮食良种场,至此,全区粮、棉良种场已有6个,共有干部职工383人,其中技术员9人,生产工人205人,干部121人(包括9名技术员)其他人员57人。有土地6233亩,耕地面积为5970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3906亩,单产101公斤,总产39.42万公斤.小麦面积2511亩,单产70.5公斤,总产17.72万公斤;玉米面积421亩,单产81公斤,总产3.42万公斤;高粱面积209亩,单产85公斤,总产1.78万公斤;大豆面积2110亩,单产53.5公斤,总产11.31万公斤;棉花面积337亩,单产籽棉174.5公斤,总产5.85万公斤。
  1972年末,我区粮、棉良原种繁育场已达到10个。粮食良种场7个,共有职工316人,耕地2799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2283亩,共生产粮食41.19万公斤,每亩平均180.42公斤,其中产量较高的有单县良种场(平均单产383公斤)、鄆城良种场(平均单产270公斤)。产量较低的有巨野良种场(平均单产43公斤)、定陶县良种场(平均单产125公斤)、东明县良种场(平均单产43.5公斤)。所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高粱。棉花原种场3个,共有职工191人,耕地1288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687亩,共生产粮食32.84万公斤,每亩平均478公斤,棉花面积526亩,平均单产籽棉175.7公斤,总产9.24万公斤.到1987年,全区粮、棉良原种场已达到12个、粮食良种场8个,共有职工196人,耕地3264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1438亩,平均单产334.8公斤,总产48.15万公斤;棉花原种场4个,共有职工193人,耕地1878亩,粮食作物占用耕地955亩,年平均单产315.7公斤,总产30.15万公斤,棉花846亩,共生产皮棉6.08万公斤,平均亩产71.87公斤。表4-1菏泽地区粮、面良原种场情况单位:亩、公斤,万公斤续表1粮、棉良(原)种场概况简介
  单县粮食良种场
  始建于1945年,当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西专署农场(专署设在单县),场址在单县张集的黄堆村,属湖西专署领导,1951年改为单县农场,隶属县政府领导,1964年归属县农业局。1949年有干部职工12人,其中技术干部2人,生产工人10人,耕地234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
  鄄城县粮食良种场
  1949年由省投资建场,为省办农场,地址在郓城县侯集。1962粮食良种繁育场,隶属地区农业局,以后归属县农业局。刚建场时仅有职工4人,耕地36亩。1950年干部职工增加到8人,耕地达到150亩;1952年干部职工共22人,其中技术员1人,生产工人9人,耕地达412亩,其中粮食作物占用耕地370亩,耕亩单产62.5公斤。
  菏泽棉花原种场
  始建于1949年,当时的名称叫平原省良种繁育公司菏泽分场官庄作业组。场址在菏泽都司集官庄村,1953-1957年属于官花园农场,1958年9月至1959年曾一度下放到公社管辖,1963年正式定为棉花原种场,隶属县农业局.建场时仅有干那职工14人,土地408亩,其中耕地372亩。以后土地变化不大。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场人员猛增到80人,1961年达到112人,从1982年起直到60年代末,场内人员维持在30人左右。
  曹县棉花原种场
  始建于1949年,为菏泽专署农场第二分场。场址在曹县孙老家的柳河集。50年代初期隶属地区农业部门管辖,1961年以后改为棉花原种场,归属省农业厅领导,在60年代后期,省下放到地区农业局领导,地区农业局随即下放到县农业局领导。刚建场时,有干部职工10人,其中技术员2人,生产工人5人,土地740亩,其中耕地710亩,以后土地变化不大。1955年全场人员达到35人,其中技术员1人,生产工人28人。60年代初期全场干部职工猛增到80多人,其中技术员1人,生产工人40多人。
  单县棉花原种场
  1959年建场,当时为单县农场,场址在单县蔡堂公社张寨大队,1974年改为单县棉花原种场,隶属县农业局.建场时有干部职工140人,没有技术人员,只有49名生产工人,2600亩耕地。1963年耕地减少到300亩,人员减少到47人,其中技术员1人,王人10人。
  东明县粮食良种场
  东明县农场是1962年建立的,原场址在焦元公社王夹堤,因为在黄河边上,常受水灾威胁,所以1966年迁到本县三春公社新兴大队,并改名为东明县粮食良种场。刚建场时,有干部职工83人,其中工人74人,有土地1740亩,其中耕地1720亩,1964年耕地减少到650亩,场内总人数减少到58人,1964—1969年场内人员减少到10—14人。
  梁山县粮食良种场南场和北场
  梁山县农场南场,始建于1966年,场址在梁山县城关公社后孙大队.1966年9月下马,11月交地区"五七"干校。1971年改建为梁山县粮食良种场.建场时有干部职工40人,土地1318亩,其中耕地1150亩。1968—1970年,人员减少到8—18人,耕地减少到102亩,70年代初人员增加到50人,耕地增加到900多亩(已下放到农村的土地又重新收回)。1972年又在梁山县小安山公社干鱼头大队建立粮食良种场北场(为湖区场),建场时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技术员1人,工人10人,土地444亩,其中耕地340亩。以后本场规模变化不大。
  定陶县粮食良种场
  于1971年建场,场址在定陶县南王店,隶属县农业局。
  巨野县粮食良种场
  于1971年建场,场址在巨野县夏官屯公社北洼,隶属县农业局。
  成武县粮食良种场
  于1972年建场,场址在成武县康集公社干李庄,隶属县农业局。
  巨野县棉花原种场
  于1978年建场,场址在巨野县城北附近,隶属县农业局。
  二、良种繁育基地
  在5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区普遍建立了种子田,群众的生产用种,依靠种子田里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良种推广依靠国家指导下的群众性串换,引进有无调剂。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各级农业种子部门按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既环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指示,认真贯彻执行了"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逐步建立了以县为中心的县良种繁育场、公社良种场、生产队种子田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县良种繁育场是三级良种繁育推广的核心,代表国家支援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实现一辅的领导。力量,是县良种繁育基地。其任务是繁育良种、培育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提纯复壮在生产上推广的良种,为公社良种场提供足够的良种,开展以良种繁育为中心的增产示范,建立品种试验田、品种复壮田、繁殖推广田。杂交亲本繁殖田的"四田”制度,贯彻勤俭办场的原则,改善经营管理,做到自给有余。公社良种场是上承国家,下通生产队,是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桥梁,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公社的良种繁育基地,其任务是繁育本公社种植所需要的各种良种,满足生产队建立种子田。用种,整理、鉴定、推广地方良种,配制玉米杂交种,试验、示范新品种,保持和提高本公社已推广作物良种的纯度及其种性,大搞科学试验,培养农民种子员惟广农业新技术,实行自力更生,勤俭办场,建立品种对比田、自用种子田、繁殖推广田、品种复一壮田的"四田”制度。生产队种子田是三级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其任务是,用公社,良种场提供的良种,实行自选、自繁、自留、自用,满足本队大田用种需要。其要求是在合理轮作的前提下,选择土壤肥力按高、地势平坦、连片集中一排灌方便、便于。管理、旱涝保收地块建立种子田,实行单独轮作,固定下来,常年不变,作为推底新技术的样板。单设种子场和种子库,固定专人管理,建立健全种子管理制度,以确保作物接种防杂保纯。
  在建立健全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工作上,其主要抓法是:
  ①广泛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向干部群众宣传建立健全三级良种繁殖,推广体系的重大意义,算清政治、经济两笔帐,说明建立健全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是多、快、好、省地繁殖良种、普及良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排除干部群众的思想碍障,把建立健全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②固定专业队、固定种子方,使良种繁育有队伍、有阵地。
  ③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搞好样板,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指导1般。
  ④ 在良种繁育方法上把好五个关口,抓好五个结合,即:把好选种关、收获关、
  运输关,打轧关、入库关,抓好技术员的先进经验与老农的传统经验相结合;种子收获与种子运输相结合;车把式与场头人相结合;场头人员与保管员相结合;种子打轧与种子入库相结合。以确保作物良种防杂保纯,提高种子质量。
  ⑤期强领导。各级领导把建立健全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农事季节,在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环节十抓几次,在播种前抓计划,在作物生育期间抓检查评比,收获后抓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每年进行年终总评,树立标兵,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全区普遍建立了以县为重点的县良种场、公社良种场、生产队种子田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这一体系发展到70年代中期,在我区得到了充实提高,不仅建立而且健全,形成了地、县、社、队都有机构、队伍、基地的良种推广繁育体系,把良种选育、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品种审定、种子检验、繁殖推广和良种经营调剂等环节连结成一个整体,1978年,国务院下达了国发(1978)97号文件,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于工作的报吿,我区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有了新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种子“四化一供”即: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以适应"四化"建设,为实现种子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实物

小麦
相关实物
玉米
相关实物
高粱
相关实物
谷子
相关实物
地瓜
相关实物
大豆
相关实物
水稻
相关实物
花生
相关实物
棉花
相关实物
芝麻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