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棉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5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棉花
分类号: S562
页数: 7
页码: 133-139
摘要: 棉花为锦葵科棉花属。我区植棉历史悠久。20年代前后,我区棉花品种大体分为中棉、洋棉两大类。农人称中棉为小花,称洋棉为大花。我区的中棉主要有柴棉、紫棉、小白棉、大白棉、长白棉、长丝棉、大毛棉等。纤维长度15-20厘米,白色、粗细中等,衣指3.5-4克,出绒率35%左右。洋棉为美国棉,有金氏棉、脱子棉两种,纤维细长,一般23-26厘米,色泽绡光润白,衣指4—5.9克,出绒率32%左右。
关键词: 棉花 农作物

内容

棉花为锦葵科棉花属。我区植棉历史悠久。20年代前后,我区棉花品种大体分为中棉、洋棉两大类。农人称中棉为小花,称洋棉为大花。
  我区的中棉主要有柴棉、紫棉、小白棉、大白棉、长白棉、长丝棉、大毛棉等。纤维长度15-20厘米,白色、粗细中等,衣指3.5-4克,出绒率35%左右。洋棉为美国棉,有金氏棉、脱子棉两种,纤维细长,一般23-26厘米,色泽绡光润白,衣指4—5.9克,出绒率32%左右。
  棉花产量:洋棉收量较多,一般每亩高于中棉5-15公斤(籽棉)。洋棉每亩产籽棉50公斤左右,最髙有达90公斤者。
  表3—20棉花面积、产量(籽棉)和价格表3-2 933年棉花面积产量价格表
  据历史资料记栽,1930年,风调雨顺,棉花获得大丰收。上述8县共植棉近60万亩,单产皮棉17公斤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一年全省棉花总产(皮棉)超过500万公斤的共16个县,其中有曹县、菏泽,单县、成武。山东各县棉花总产量以曹县为最高。
  1933年,黄水为灾,各县棉田大部分被淹,收成大减。这一年我区8县共植棉50多方亩,实收面积还不足12万亩,每亩单产也较常年减少40%以上。
  我区棉花,除少量自用外,大部分运销他处.如曹县、菏泽、巨野、单县、成武等县,多集中于济宁、兖州或经由陇海铁路运往河南郑州,转运汉口、天津、上海等处;鄄城、郓城等县多运往济南。其包装情况;多为长圆形,布包或麻布包。布包每包重100公斤;麻布包,每包重75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棉花则由国家统一收购调运。
  棉花的主要栽培技术及其演进:
  1.引进推广新品种
  50年代我区的棉花品种是以本地小柴花为主,以后引进推广了斯字棉、岱字棉、逐步取代了本地小柴花.1977年以后,在全区范围内普遍推广了鲁棉1号棉种,使棉花单产有了显著提高。除此之外,我区引进推广的棉花新品种还有鄂光棉、徐州142、鲁棉2号、中棉10号、鲁棉3号、鲁棉6号、冀棉8号、中49、徐州514、晋棉4号,无毒棉等。
  2.耕作制度及种植方式
  我区棉花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春棉,一年一作;80年代以来,逐步试验、推广了麦棉间作套种,实行一麦一棉两作制,即小麦间作套种棉花,棉花收获后种晩茬麦。棉花的种植方式,50年代初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农民植棉多是撒播;50年代中期以眉改为条播、穴播(点播),多为70厘米等行距;60年代开始推广大小行,大行80厘
  米,小行50厘米,推广面积达60%以上。80年代以来,以夏棉中棉10号为主,于5耳中旬直接套种在小麦行间,行距60-70厘米;1984年开始学习推广河南省伏沟麦棉间乍套种经验,主要采用以下种植方式:
  "3、2”式:即3行小麦2行棉花。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40厘米,留100厘米空档,套种2行棉花,其行距47—53厘米,麦、棉间隔23-27厘米。此法适合以棉花为主的中上等地力条件下采用。
  "4、2”式:即4行小麦2行棉花,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60厘米,留100厘米空档,套2行棉花,其行距53厘米,麦棉间隔27厘米。此法适合麦、棉并重的中上等地力条件下采用。
  “6、2”式:即6行小麦2行棉花.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100厘米,留100厘米空档。套种2行棉花其行距53厘米,麦、棉间隔27厘米。此法适合以小麦为主的高肥水条件下采用。
  "3、1”式:即3行小麦套种1行棉花.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40厘米,留40-50厘米空档,套种1行棉花。
  3.适时播种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我区50和60年代,种植的棉花品种为岱字15号,此品种由于生长期较长,当时为了延长其生长期,提出早播、要求4月10日前后完成播种,结果由于温度低,早播不早出,而且苗期病害严重,影响了收成到了70年代中期,总结了以前的教训,提出适时播种,把播期推迟到4月20日前后,盐碱地25日播完,一播全苗,而且苗齐苗壮。
  4.合理密植
  50年代,棉花密度偏稀,一般每亩1500—2000株,亩产皮棉12.5—15公斤.农业合作化以后,棉花密度有所提高,一般每亩2000-2500株。60年代推广了植株高大的岱字15号,密度每亩3000—3500株.70年代推广了小棵密植早打顶,密度达到每亩7000—10000株。更换鲁棉1号棉种以后.每亩留苗5000-6000株;随着地力水平的提高,进入80年代以后,密度下降到每亩4000—4500株,肥沃土地每亩3000株。
  5.整枝摘心
  我区在棉花管理中,历来就有整枝打杈摘心的习惯.农业合作化以后,一般棉田整枝打杈2-3次,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对棉花的管理更加细致,一般整枝打杈3-4次。在立秋前打顶心,有的还坚持打边心.这样对棉花早熟,增加霜前花,提高单产起了重要作用。
  6.科学施肥
  棉花喜温、喜光,而且植株高大,需肥量较多。50年代,由于生产水平低,种棉只施一次底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50年代末、60年代初,根据棉花的需肥特点,在普施底肥的基础上,开始追肥,多在初花期追肥,一般亩施标准化肥10-1公斤。70年代,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棉花面积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追肥数量也逐渐增多,一般每亩施用15-20公斤。进入80年代以来。国家对植棉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群众植棉积极性空前高涨.棉花肥料的投入大大增加,并注意了氮、磷的国合使用。一般亩施有机肥两方左右,氮肥20-40公斤,磷肥30-40公斤。最近几年在棉花生产上,又推广了根外喷硼等微最元素。三十烷醇、助长素等激素也开始使用。表3—22棉花面积和产量(面积:万亩,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续表1续表2续表3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专题

棉花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