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河道整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64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河道整治
分类号: TV85
页数: 6
页码: 85-90
摘要: 牡丹区黄河河道长16.5公里,两岸堤距6~8公里、平滩水位河面宽0.5-2.0公里,属过渡性河段,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形成的河道。
关键词: 河道整治 河道管理

内容

牡丹区黄河河道长16.5公里,两岸堤距6~8公里、平滩水位河面宽0.5-2.0公里,属过渡性河段,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形成的河道。多年来,河道一直比较稳定,其特点是主槽比较明显单一,河道宽阔,水势平缓,水流集中,极少出现汉河和沙洲,主槽变化范围较小,速度较慢,有明显规律性,具有弯曲外形。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一次较大变化,原因是左岸滩区封砦至程相楼间有一条串沟,1958年汛期过水3000~4000立方米每秒,于1959年8月24日终于夺串改道,使刘庄险工河势普遍下挫脱溜,右岸兰口、张楼及对岸连山寺坐弯。针对河道的变化,1960年山东省出人出资,在南小堤险工15号坝下修筑截流大坝一条(称山东坝、南小堤下延工程),长2000米,新修坝头15个。1967-1968年右岸相继修建张闫楼控导工程和贾庄险工,控制河湾的发展。1972年后,刘庄险工河势逐年上提,于1976年重新靠河,张闫楼、贾庄及对岸连山寺相继脱河,使刘庄至苏泗庄河道恢复直河段。
  河道严重淤积和悬河的加速形成是黄河河道的又一大特点。由于上游来水来沙不平衡,水少沙多,河床逐年严重淤积抬高,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同流量水位不断升高,对防洪保安全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人民治黄以来,仅在三门峡水库建成初期,由于采用蓄洪拦沙运用方式,黄河下游河床一度冲刷,但时间很短,后改为滞洪排沙运用,又形成了逐年淤积状态。200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推行调水调沙试验和2005年开始实行调水调沙生产运行,牡丹区黄河河道又略有冲刷现象。
  第二节河势演变
  黄河下游河道除纵向冲淤变化外,河槽的平面外形位置也经常发生变化。河势演变受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的影响,出现弯道演变、主溜支溜交替往复、串沟夺溜、裁弯和溜势大幅度上提下挫等多种形式。河势演变的规律,一般是“ 一弯变,弯弯变”,“小水坐弯,大水趋直”,“小水主溜上提,大水主溜下挫”等。
  黄河高村站以下的过渡性河段,经过20多年的河道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两岸工程基本配套,弯弯相连,已具有向弯曲河道过渡的河道外形,主溜稳定,左右摆幅较之20多年前大幅度减小。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来水一直偏枯,造成河床淤积萎缩,排洪能力降低。控导工程是按当地5000立方米每秒流量设计的,长期在小水作用下,上弯工程送溜送不到下弯工程,造成两工程间滩地坍塌坐弯导溜,汛期又得不到大洪水调整,日积月累,引起河势变化,影响下游河段的河势稳定,危及黄河工程及滩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针对具体情况,近几年又新建、续建和调整了部分险工和控导工程,使河势基本受到控制。
  牡丹区河段刘庄险工,因其上游南小堤工程脱河,靠工程下首滩地坐弯导溜入刘庄险工。随着万砦、郑庄户村前滩地坍塌后退,刘庄险工着溜段逐年下滑,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工程上首10号坝以下靠河下滑到2005年的28~35号坝靠河,30,31号坝靠溜。刘庄引黄闸闸前已淤出大片滩地,造成刘庄闸引水困难。虽然刘庄险工以下尚有贾庄险工和张闫楼控导工程相连,河势下滑一般不会给下游河势造成重大影响,但也决不能等闲视之,以免因预测失误、措施不力,出现新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节控导(护滩)工程
  控导(护滩)工程是修建在滩岸上的坝、垛、护岸工程。其主要作用是控导主流,稳定河势,保护滩地和滩区村庄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目前,牡丹区仅有张闫楼控导工程1处,现有坝32道,工程长度2520米,裹护长度1909米。
  1986年以来,因牡丹区河段无大变化,没有新建和续建控导(护滩)工程,仅每年按上级批准的计划做了些整修和恢复工程。由于洪水的侵袭,此期间张闫楼控导工程遭受的损坏还是相当严重的,例如1996年8月,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出现两次洪峰,最大洪峰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由于洪水持续时间长,水位表现高,冲刷力大,刘庄、贾庄险工和张闫楼控导工程不断出险,张闫楼控导工程连坝被冲决3处,工程遭受严重损坏。为保持工程完整,在1986~2005年,对张闫楼控导工程进行了加高加固与维修。一、加高加固
  1997年,为修复张闫楼工程残缺,保持其面貌完整,提高工程抗洪能力,作为应急度汛工程,上级批准对张闫楼控导工程1~17号坝及其连坝进行加高加固。现将工程设计与施工情况叙述如下。
  (一)设计概况及批准文号
  该工程由荷泽地区黄河河务局设计。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务〔1996〕159号文精神,坝顶高程按当年当地5000立方米每秒水位超高1米,张闫楼控导工程洪水位为61.35米(大沽标高),坝顶高程为62.35米,坝基顶宽9米,连坝顶宽8米,边坡1:2.0。为充分利用老坝根基,迎水面坦石坐在原坝坦石基础上,对没有根石部分进行挖槽抛根,设计坦石顶宽1.0米,坦石外边坡1:1.5,内边坡1:1.3,抛石槽顺坡坡度1:1.3,倒坡1:0.5,底宽2.0米,坦石后修做黏土胎,水平宽1.0米,与坦石同高。对连坝及坝基进行包边盖顶,包边水平宽1.0米,盖顶厚0.5米。加高加固工程长度1600米,17道坝连线长度1485.5米,围石长度902米,设计土方17.21万立方米,石方0.70万立方米。
  批准文号:山东黄河河务局鲁黄工发〔1997〕131号文。
  (二)施工概况
  接到施工任务后,牡丹区黄河河务局党组非常重视,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专门进行认真细致研究,一方面组织人员做好开工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配合地方政府划定工程占地、取土场地、施工道路范围,并清除在划定范围内的一切障碍;与施工机械队签订承包合同,实行包工程量、包工期、包质量、包投资等四包制;搞好基础处理,将基础范围内的草皮、树根、腐殖土等杂物一律清除干净,并先行用拖拉机压实3遍,对基础内的坑、沟进行逐坯开蹬,分层填土压实。另一方面向市政府及时汇报,讲明张闫楼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兴建缘由,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政府委派一名副市长挂帅,组成张闫楼控导工程施工指挥部,下设工程施工、质量检查、安全保卫和后勤供应4个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各自搞好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工作,保证施工顺利。
  上级领导对张闫楼控导工程建设也很重视,施工期间,省、地河务局领导多次到工地检查指导,现场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工程建设,保证了工程质量。
  参加施工的机械施工队两个,投入施工的铲运机40台,运石汽车80辆,翻斗车30辆。由于领导得力、组织健全、设备齐全,全体施工人员严格按工程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施工,并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严把质量关,确保了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工程于6月9日开工,6月30日竣工。施工期间,做到了安全施工、文明施工,未出现任何质量与安全事故。
  (三)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整个施工管理的中心环节,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和《山东黄河碾压式土方工程施工验收规程》、《山东黄河石方工程施工操作规程》要求施工,并制定了《张闫楼控导工程土方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办法》、《张闫楼控导工程石方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办法》,对质检人员进行了短期培训。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开始就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分片包干、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质量监督网络,从领导到施工人员都为保证工程质量而努力工作。
  在与工程处(包括系统外工程处)签订承包合同时,对质量提出明确要求,实行按质量合格率浮动承包制度。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不到95%,合格率每降低1%,扣除当天完成工程量投资的2%;因质量问题,返工所需要的一切费用由工程处本身承担,由施工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共同承担责任。工程施工质量,土方工程以铲车本身和挖槽小组自控自检为主,石方工程以石方小组自检为主,结合质检领导小组的检查来控制,质量检查实行定期联合检查、不定期抽查和质检员跟踪检查相结合。施工中共检查17492点次,合格17160点次,合格率98%,其中土方工程检查17154点次,合格16822点次,合格率98%,石方工程检查338点次,合格338点次,合格率100%,详见表2-27和表2-28。
  表2-27张闫楼控导工程土方工程质量检查点次统计表表2-28张闫楼控导工程石方工程质量检查记录汇总表(四)工程完成情况
  张闫楼控导工程施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在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排除各方干扰,经过20余天的奋战,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共完成土方17.21万立方米,石方0.7万立方米,完成投资355.83万元。
  二、控导维修
  1986-2005年期间张闫楼控导工程维修加固情况统计表见表2-29。
  表2-291986-2005年期间张闫楼控导工程维修加固情况统计表

知识出处

菏泽牡丹黄河志

《菏泽牡丹黄河志》

本书详细地记载了1986~2005年牡丹黄河治理开发的历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包括防洪工程、防汛、兴利、管理、综合经营、人物等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

牡丹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