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黄河河务局是山东黄河河务局派驻荷泽市牡丹区专职负责黄河建设与管理的副县级事业单位,始建于1946年4月,时称南华县黄河修防段,归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修防处领导。1949年10月,南华县撤销,南华县黄河修防段改为荷泽县黄河修防段,下设秘书、工程、财务三个业务股和一个工程队,归荷泽黄河修防处(现荷泽黄河河务局)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机构的调整,机构名称和归属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具体机构沿革情况如下:
1966年汛期,荷泽黄河修防段与荷泽县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合并为荷泽县水电管理站,驻荷泽东关拖拉机管理站,荷泽黄河修防段改为黄河办公室,归荷泽县领导。1969年10月,水电管理站解体,恢复荷泽黄河修防段建制,成立革命委员会,归荷泽黄河修防处领导。
1990年12月,荷泽黄河修防段更名为荷泽市黄河河务局,升格为副县级单位,归荷泽地区黄河河务局(原荷泽黄河修防处)领导,机关设人秘科、工务科、财务科、综合经营科,均为副科级职能部门。
1999年11月,荷泽市黄河河务局办公地址由荷泽市李村镇后油楼北黄河大堤迁至荷泽市南平路(现长江路),与荷泽地区黄河河务局在同一座办公楼办公。
2000年12月,荷泽地区撤地改市,原荷泽地区黄河河务局更名为荷泽市黄河河务局,原荷泽市(县级)黄河河务局更名为荷泽市牡丹区黄河河务局,受荷泽市黄河河务局领导。
2004年9月,荷泽市牡丹区黄河河务局更名为荷泽黄河河务局牡丹黄河河务局,简称为牡丹黄河河务局,受山东黄河河务局荷泽黄河河务局领导。
1999年和2002年两次进行机构改革,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情况如下:
(1)机构设置:局机关设置办公室、工务科(防汛办)、水政科(水政监察大队、黄河公安派出所)、财务科、人事劳动教育科、工会(均为正科级单位)。基层公益事业单位设置刘庄河务段(刘庄闸管所)、李庄河务段、黄河工程管理处(均为正科级单位)。社会服务类事业单位设置服务部(通信站)(正科级单位)。经济开发类事业单位设置经济发展管理办公室(正科级单位)。
(2)人员编制:事业编制124人,其中机关38人。领导职数按6人配备, 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纪检员、工会主席、主任工程师各1人。实有职工总人数158人。
1986-2005年,段(局)属职能部门也有增减和升格变更情况。
1986年1月28日,菏泽黄河修防段增设综合经营办公室,配编主任、技术管理和会计统计人员及多种经营人员,共计32人。其职能是:项目管理,经营服务,行政领导,归口统筹,并由一名副段长分管多种经营工作。以后,因机构调整和机关升格,经营管理单位又有多次变动:1990年12月修防段升格更名,荷泽市黄河河务局增设综合经营科。1995年5月,综合经营科与财务科合并,成立了财务经营管理科,科内增设了综合经营信息员,专管综合经营工作。1996年1月荷泽市黄河河务局增设产业办公室,2001年变更为经济办公室。2002年11月进行机构改革,又将经济办公室改为经济管理办公室。
1991年3月,成立了菏泽地区黄河河务局菏泽水政监察所。1995年8月,荷泽市黄河河务局增设水政水资源科(与派出所合署办公)。1999年1月5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菏泽水政监察大队成立。
1991年6月,菏泽市黄河河务局成立机械施工队,当时拥有铲运机5台、推土机1台,队员12人。1992年3月,机械施工队更名为工程处,为副科级单位。1993年2月,工程处又更名为山东黄河河务局工程开发有限总公司荷泽第二工程处。1995年5月,菏泽地区黄河兴利公司大车队撤销,将施工车辆、挖掘机、装载机及器材、工具等,有偿移交荷泽市黄河河务局,8月,第二工程处又更名为山东黄河工程局第七工程分局第二工程处,并成立了山东黄河工程局第七工程分局第三工程处,均为正科级单位。
1991年7月,菏泽市黄河河务局电话班更名为通信站,为股级职能部门,同年9月,菏泽市黄河河务局公安派出所单列为副科级公安派出所。
2003年9月,牡丹区黄河河务局菏泽黄河兴业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晁民法。2004年9月,由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核准,法定代表人变更为陈厚海。
2005年2月,牡丹黄河河务局增设纪检组。
1986-2005年荷泽黄河修防段(局)历届负责人一览表如表1-1所示。第一篇概述
表1-11986-2005年荷泽黄河修防段(局)历届负责人一览表
《荷泽牡丹黄河志(1986~2005)》续修断限的起始年1986年和终止年2005年及中间的典型年1995年和2000年,荷泽黄河修防段(河务局)的机构编制情况分别见图1-1~图1-4。
图1-11986年机构编制情况图1-21995年机构编制情况
图1-32000年机构编制情况
图1-42005年机构编制情况2005年牡丹黄河河务局各部门负责人一览表见表1-2。
表1-22005年牡丹黄河河务局各部门负责人一览表第二节地理、地貌、气候特征
—、地理、地貌
牡丹黄河河务局位于黄河下游的过渡性河段。临黄大堤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多为原障东堤和刘庄、兰口、双合岭决口而退筑的合龙民堰,经多次加修、裁弯取直而成现在的规模。上界位于李村镇岔河头,与东明黄河河务局下界相接,黄堤桩号217+968。下界位于李村镇东高寨,与鄄城黄河河务局上界相连,黄堤桩号232+861。按原桩号计算,堤线总长度14893米,后经多次复堤,个别堤段裁弯取直,实际堤线长度较原长度有所缩短。1999年经实地丈量,现有堤线长度14558米,较原长度短了335米。至2005年,黄河大堤现状如下:217+968-218+855,长887米,堤顶高程66.59-66.55米,堤顶宽度9.0米,临背河边坡1:3,属平工段。218+855~223+500,长4419米,堤顶高程66.55-66.13米,堤顶宽度11.0米,临背河边坡1:3,属险工段。223+500-225+454,长1954米,堤顶高程66.13-65.66米,堤顶宽度9.0米,临背河边坡1:3,属平工段。225+454-227+120,长1666米,堤顶岛程65.66-65.49米,堤顶宽11.0米,临背河边坡1:2.9,属险工段。227+120-232+861,长5632米,堤顶高程65.49-64.92米,堤顶宽度9米,临背河边坡1:2.9,属平工段。2000年设防水位64.01-62.39米,堤顶超高均在2.5米以上。
为了控制河势流向,避免偎堤行洪,确保堤防安全,在牡丹黄河河务局管辖范围内,建有刘庄、贾庄两处险工和张闫楼控导工程一处,共建有各类坝98道,护岸20段,垛6个,工程长度10930米,护砌长度9143米。按坝身结构形式有乱石坝106道(包括护岸、垛),扣石坝14道,土坝和砖石坝4道。
刘庄险工始建于1898年,1~7号坝多年脱河失修,8号、9号坝于1959年5月修建刘庄人民引黄闸时拆除。现有坝40道,护岸16段,其中扣石坝14道,乱石坝38道(段),土坝2道(段),砖石坝2道,工程长度4770米,裹护长度4156米,对应黄堤桩号218+850-223+350。
1976-1985年,为了提高抗洪强度,逐年对刘庄险工进行了加高改建,改建标准按1983年设防水位63.75米,枯水位59米,设计坝岸顶高程65.20米,根石台顶高程为61.0米。坝岸边坡1:1.0,内坡1:0.8,根石台宽为1-5-2.0米,边坡为1:2.0~1:1.5;共计完成46坝(次),15段护岸(次)。至2005年,刘庄险工1~7号坝坝顶高程58.5-60.1米,10~43号坝坝顶高程63.55-63.85米,未达到1983年设防标准。
贾庄险工始建于1968年,现有坝26道,垛6个,护岸4段,工程长度3640米,裹护长度3080米,对应黄堤桩号223+400-227+120。
1983年,对贾庄险工1~6号垛和1〜12号坝进行加高改建,改建标准按1983年设防水位63.30米,坝顶高程64.50米,设计枯水位58.60米。至2005年,贾庄险工1垛至16号坝坝顶高程63.00-63.18米,17〜26号坝坝顶高程60.75米,均未达到1983年设防标准。
张闫楼控导工程始建于1967年,现有坝32道,工程长度2520米,裹护长度1909米,对应黄堤桩号227+120-229+500o1982年汛后,按1983年当地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超高1.0米的标准,设计坝顶高程60.75米,修复加高了18~32号坝及相应连坝;目前,坝顶髙程多数超过60.75米,个别在60.64-60.71米。1997年7月,按2000年当地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超高1米的标准,设计坝顶高程61.00米,加高加固了1~17号坝及相应连坝,至2005年坝顶高程均在61.0米以上。
为除害兴利、造福于民,发展引黄灌溉、引黄淤改,改变城乡面貌,原刘庄人民驯黄闸因引水困难而废除后,于1979年新建刘庄引黄闸一座,位于黄河大堤桩号221+081处,结构形式为桩基开敞式,三孔,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120立方米每秒,设计防洪水位64.90米,校核防洪水位65.90米。1983年设防水位63.75米,闸底高程56.45米,设计灌溉面积96力亩。
二、气候特征
牡丹区境内,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正如民歌描述:“春暖夏热旱相连,洪涝多在伏秋天,冬季干冷雨雪少,风调雨顺稀有年。”自1954年至2005年,平均年降水量632.6毫米。年内降水分布呈两头低、中间高的弧线形,6、7、8月是高峰,占年均降水量的59.6%。年际间降水量悬殊较大,1993年降水量1125毫米,2002年降水量368毫米。这种季有旱涝、年有枯丰的降水规律,自然形成了非旱即涝、同年多灾的局面。1986~2005年,有7个年份受旱灾,10个年份汛期受涝灾,5个年份涝、风、雹相继为害,灾害损失总额188835.3万元(人民币)。第三节河道现状及来水来沙、洪水、凌汛特点
一、河道现状
牡丹区黄河现行河道长16.5公里,为游荡性河段向弯曲性河段演变的过渡性河段。左右两岸大堤相距6~8公里,纵比降1/8000,横比降1/3000~1/5000。右岸上接东明县下界,下连鄄城县上界,左岸毗邻河南省濮阳县。
近年来,由于自然原因及人为干预,进入黄河下游的水量急剧减少,黄河长期处于中小水流路状况,来水来沙条件恶化,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造成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特别是高村至孙口段,河道长度仅占山东河道全长的27%,而主河槽淤积量却占全省河道淤积最的41.3%。据测算,河床每年平均抬高0.12米。至2005年,黄河河床已高于背河地面2~4米,设计防洪水位高于背河地面8-10米黄河下游已成为典型的地上 “悬河”。
由于河床逐年淤积抬高,河道泄洪能力逐年降低,至2002年汛前,黄河下游主槽平滩流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6000立方米每秒,锐减至2000~3000立方米每秒,最小的平滩流量仅1800立方米每秒。最严重的河段滩唇已高出堤根4米多,滩地高出背河地面4~6米。中常洪水时,防汛形势十分紧张,大洪水时,情况就更加严重,时常会出现大漫滩的局面,不仅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黄河大堤也面临横河斜河冲决的危险。
黄河下游自1986年进入枯水期系列,含沙主流多在主槽内运行,因而也造成了主槽严重淤积,排洪能力大为降低,同流量的相应水位逐年抬高。1958年高村站洪峰流量179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62.96米。1996年高村站洪峰流量681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63.87米,高于1958年水位0.91米。1998年高村站洪峰流量302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63.04米,高于1958年水位0.08米。2003年高村站最大洪峰流量2710立方米每秒,刘庄站最高水位62.07米,比1996年8月高村站6200立方米每秒时刘庄水位61.71米还高0.36米,超警戒水位0.13米。由此可见,中小洪水时高水位的局面十分严重,洪水漫滩机会增多,黄河防汛任务更加艰巨。
二、来水来沙特点
水少沙多是黄河的主要特点。经测算,进入黄河下游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3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34.7公斤每立方米,并多次出现过600公斤每立方米的沙峰。据资料记载,含沙量临界值为20-25公斤每立方米,因而造成河道严重淤积、抬高。据测算,黄河下游每年平均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河道内,11亿多吨泥沙排泄入海。
水沙输送不平衡是黄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有长达数年或十几年的枯水系列。一年内洪水和枯水的变化更大,7-10月的水量约占全年的60%,年最大和最小流量有很大差异。1996年,咼村站最大流量681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0立方米每秒。表1-3为1986-2005年高村站历年逐月平均流量统计表。
黄河下游河道具有大水淤滩、河走中泓、水流集中,中水刷槽,有槽则泄洪,排沙能力大,洪水位表现低,河道主溜变化小的自然规律。黄河水利委员会为解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河床萎缩,恢复黄河健康生命,于2002年至2004年组织实施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2005年第一次调水调沙正式运行。从2005年洪水传播形势看,荷泽河道的过流能力增大。与2004年调水调沙试验相比,同流量水位明显下降,同水位流量增加。从水沙分析情况看,调水调沙已经使下游河床得到了明显冲刷,河道过流能力有所恢复,平滩流量已由2004年的2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005年的3200立方米每秒。总之,调水调沙运行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调水调沙作为处理黄河泥沙、恢复黄河健康生命的措施之一,是确实有效的,是新时期高科技治黄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洪水特点
黄河径流的主要来源在兰州以上,多年平均年输水量为319亿立方米,占全河总输水量的2/3。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自中游。
黄河水沙的来源大体可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区域来自托克托以上,水多沙少,水量占50%以上,沙量还不到10%。第二区域来自托克托至龙门区间,水少沙多,水量占10%,沙量却超过50%。第三区域来自泾、洛、渭、汾四条支流,水量不到20%,沙量占1/3。第四区域来自伊、洛、沁河,水量占不到10%,沙量仅占2%。
黄河出现洪水的时期称为汛期。因受季节气候的影响,黄河在一年中不同时期出现的洪水通常被称作桃汛、伏汛、秋汛和凌汛。表1-31986-2005年高村站历年逐月平均流量统计表3、4月间,流域内气温开始回升,冰雪逐渐融化,黄河水量因而增大,在下游常常出现一个较小的洪峰。这时,桃花正开,所以称为“桃汛”。7、8月间,黄河中游常降暴雨,黄河流量大量增加,输沙量也相应变大,不断岀现较大洪水或大洪水,因处在伏天,故称为“伏汛”。9、10月间,多阴雨连绵,黄河基流加大,有时有暴雨,也会出现较大洪水或大洪水,由于洪水历时一般较长,洪峰即使较小,洪量也较大,因而沙量也较多。这种洪水因发生在秋季,故称为“秋汛”。因黄河不同河段所处的纬度不同,气温变化不完全一致。每年立春前后,甘肃、河南河段回暖较早,河中冰凌开始融化,而内蒙古、山东河段转暖较迟,河面仍在封冻;这样,从上游流下的冰块极易被阻塞在尚未解冻的河段里,壅高而成冰坝,使水位陡涨,称为“凌汛”。这四个汛期中,伏、秋大汛造成的决溢最多,危害最大,凌汛对内蒙古和山东都有很大威胁,也会造成决溢。
四、凌汛特点
黄河下游的凌汛是由特定的地理、水文气象条件决定的。
第一,黄河下游河道流向自兰考由西南转向西北以后,纬度不断增高。兰考以上河段地处北纬34°55',而人海口却达北纬38。左右。由于纬度的差异,因而下段山东河段封冻早、解冻晚、冻层厚,上段河南河段封冻晚、解冻早、冰层薄。因此,当气温升高,尤其是因水力作用而促使上段河道解冻时,下段河道往往处于固封状态,容易形成节节卡冰阻水,抬高水位,形成凌洪。这是出现凌汛的主要原因。
第二,上段河道宽浅,下段河道窄深多弯,在封冻期河槽增加的蓄水量,大部分积蓄在宽河道内。当上段河道解冻时,这部分河槽蓄水突然释放出来,使凌洪沿程加大,当流至下段窄深而弯曲的河道时,由于排泄不畅,势必加重凌汛威胁。
第三,气温、流量变化大。黄河下游属中纬度区的平原地带,由于各年冬、春季节大气环流特征和冷空气来路、强弱的不同,在多数年份中,该时期的气温不仅升降频繁,而且变幅大。另外,径流量受内蒙古至三门峡区间冰情的影响,流量忽大忽小,致使各年冰情轻重程度不同,给黄河下游防凌增加了复杂性。
菏泽牡丹黄河河务局河段处在黄河下游的上端,气温较高,多年来凌汛威胁不大。遵照上级的要求,菏泽牡丹黄河河务局每年汛期必须做好冰情测报工作,按要求准时将凌情报出,为山东黄河下游防凌提供可靠的数据,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