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风俗民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607
颗粒名称: 十、风俗民情
分类号: K892.4
页数: 13
页码: 247-259
摘要: 菏泽地处黄河下游,土肥水美。东临孔孟之乡,儒家影响颇深。乾隆二十一年版《曹州府志》中知府周尚质在《序》中谈到曹州:“其间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更仆难数。班氏谓土有先王遗风,厚重多君子,洵有微也。”曹州人民勤劳、勇敢、憨直、俭朴,崇尚礼义,千百年来,形成固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根深蒂固。
关键词: 风俗习惯 风俗民情

内容

菏泽地处黄河下游,土肥水美。东临孔孟之乡,儒家影响颇深。乾隆二十一年版《曹州府志》中知府周尚质在《序》中谈到曹州:“其间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更仆难数。班氏谓土有先王遗风,厚重多君子,洵有微也。” 曹州人民勤劳、勇敢、憨直、俭朴,崇尚礼义,千百年来,形成固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者的片面提倡,或者纵而不禁,加之科学文化落后,繁文缛礼多如牛毛,陋习流弊亦属不少。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日益提高,良俗被保持被发扬,陋习被改革被抛弃,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逐渐树立。现仅就菏泽地区1840年以后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禁忌分叙于后,借此了解其大端。
  一、衣食住行
  (一)服饰
  清末:冬季男子富商、绅士多穿皮长袍,外罩马褂・下着棉裤扎裤腿,面料较优,头戴毡帽或帽垫,足穿黑缎子靴或布棉鞋。贫者上穿对襟短袄,下穿棉裤或衩裤,扎裤腿,多系土布,自织自缝;足穿棉鞋或草鞋。春秋富者多穿中式长衫,中式夹裤,多为蓝色、深灰、黑色。贫者为粗布夹袄、夹裤,多为蓝、青色。夏天汗衫、单褂、单裤,富者多为绸缎或细布,色为黑色、白色、褐色,贫者多为家织布,色为白色或土黄色。
  女子;冬着偏襟棉袄,宽裆棉裤,春秋穿夹袄、夹裤,均扎裤腿。贫富布料亦有粗细优劣之分。老年妇女多为黑色、老蓝色,中年妇女多为浅蓝色,青年妇女多红、绿色。夏穿偏襟单褂,下穿单裤,均扎裤腿,老年多老蓝色,中年多浅蓝或月白色,青年多红绿色。冬季,老年妇女多戴风帽,穿套靴,青年妇女头戴绣花勒子,穿绣花棉鞋。春秋多戴头勒子,穿尖头夹鞋。
  新娘服装:头顶凤冠,多为银质。身披绫或缎子扇肩,丝线绣花,扇肩内,穿偏襟大红袄,下穿红棉裤,扎裤腿。腰系红色或绿色裙子,绣龙凤、牡丹等图案,附有彩带、合珠、铜铃。
  民国时期,在城市绅士和知识界中男多穿长袍,亦有不少穿中山服的;妇女有穿旗袍的。
  新中国建立后,贫富差距已不显著,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衣着亦有很大改进。建国初期,农村人口仍多穿土布,60年代家织布渐为机织平纹布、卡其布所代替。70年代和80年代,服装有了飞跃的变化,化纤布、针织品、毛纺织品取代了棉布,衣服款式样式纷繁,新颖别致。冬天穿着面包服、卡克服、西服、毛呢大衣等新式服装的已不罕见;夏天青年妇女着短裙或连衣裙者也为数不少。
  从鞋帽看,建国初,群众多穿家制布鞋。后逐渐改为胶底机制布鞋。80年代,皮鞋在城市颇受欢迎,男喜黑色、平跟,青年妇女喜高跟、半高跟,颜色多种多样。同时旅游鞋也受城乡人民喜爱,穿着舒适美观。
  建国初,男戴有前沿的布质解放帽,后改为呢子帽。80年代又出现鸭舌帽。冬天,妇女多围头巾,现今城镇妇女冬季多戴绒线帽。
  饰品:妇女普遍戴耳坠,也有戴手镯、戒指的,多为银质,金质较少。建国后,戴首饰者极少。进入80年代,戴耳坠、手镯、戒指的人又多起来。
  (二)饮食
  菏泽地区人民习惯一日三餐,可是在解放前,除官绅、地主、富商外,平民百姓一日三餐者极少。富家终年细米白面,美酒佳肴;贫者则是半年糠菜半年粮。人民大众以杂粮为主食。早饭、午饭均吃杂面窝窝头,喝稀饭、面汤或水,佐以咸菜,很少炒菜;晚饭一般不吃,饿时则啃干馍,喝水。除年节外,平时不吃白面或肉菜。在农村,农妇们心灵手巧,她们会粗粮细作,花样较多。以主食来说,可分为窝窝头、卷子、锅饼、煎饼、包子、团子、烙饼、蒸饼、发糕等。如吃细粮,又有馒头、花糕和各类饼子等。人们喜吃蔬菜,农家秋末多腌制小菜,以备常年食用。平时待客,通常以四个盘子待客(春节例外)。一般宴席,通常是十个大碗。只有请媒人或重要聚会时才吃四大件。四大件就是宴席上必须有四个贵重的大菜,其中之一必须有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连年丰收,主食以小麦为主,饭菜花样增多。人们饮食注意营养,鱼、肉,禽、蛋用量增加,烟、酒、糖、茶家家必备。每逢宴请,席面讲究色、味、形、器和营养价值。80年代以后,宴席档次逐步升级,大操大办竞相比阔之风日见抬头。
  在鲁西南广大农村,解放前除地主外,群众有聚吃习惯,大家端着饭就近聚到一块吃。夏季多在树下,冬季多在牛屋,边吃边啦。谈话没有目的,较多是谈生产,也谈当地和外地新闻,有时也品评人物。
  (三)住房
  建国前,少数豪绅巨富之家,宅院宽阔・高楼大厦,传统庭院为“四合院”、"三合院",砖墙瓦顶,屋顶装有饰物。有的大户人家,有七八进院落,八九重门的。贫家则宅院狭小,土墙草顶,蓬门荜户。
  房屋以北屋为主屋,门在正中,左右开窗,讲究高大宽敞,长辈居住。配房略矮,晚辈居住。饲养牲口的“牛屋”和客室在重门外。重门以内为内宅,非亲非故和亲友之男性均不得擅入内宅。堂前多植石榴树。贫家多为草屋,亦有主房配房之分,卧室内有床无帐,卧室多在暗间。厕所多为露天,有男女之分。
  建国以后,人民住房逐步得到改善,70年代后,农村建房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大部是砖墙瓦顶,水泥地面,玻璃窗外加钢筋。80年代,城乡又出现不少“明三暗五”、高级平顶房及小型楼房,此类房屋多为砖石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四)行路
  建国前,菏泽地区境内只有通往济宁、商邱、开封的几条官道,均系土路,崎岖不平。农村中土是质小道,人们外出,多靠步行,交通极为不便。交通工具只有人推独轮木车、二轮马车、四轮“太平车”。请医生,老人和妇女走亲戚或看病多坐人力独轮车,为了舒适,车子前头常绑上梯形的脚蹬子,夏天亦罩有遮阳布棚。二轮轿车最讲究,多属地主官绅专用。唯四轮“太平车”,农忙时用于生产运输,农闲时亦可作为代步工具。娶新妇、青年妇女走亲戚或看病必须在太平车上扎拱形车棚。
  建国后,人力车代替了手推车,胶轮马车代替了木轮马车和太平车。50年代开始汽车客运,直达各县。60年代以后,以菏泽县为中心,铺设沥青面公路,伸向周围各县和邻省。70年代,自行车、三轮车增多,拖拉机在农村广泛使用,公路延伸到每个县的各个公社。80年代后,轻骑、摩托车又大量增加,出租汽车遍及各县。尤其是新石铁路通车后,大大改变了菏泽地区交通不便的面貌。现在人们出差,旅游、走亲访友,非常方便。
  二婚丧嫁娶
  (一)婚嫁
  建国前,菏泽地区青年男女没有婚姻自由,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户相当”,属相相合,年龄相当。一般女比男大,有相差五、六岁或七、八岁的。故有"女大一,有啥吃,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有啥穿,女大四,没意思”之说。究其根源,父母给儿子觅大媳妇,主要是过门后让其耕田做饭,做衣服,作为家中主要劳动力来使唤。
  解放前,男女说媒多由亲戚朋友从中撮合,以专门说媒为业的人为数不多,但这种以骗吃骗喝骗财物的媒婆,常常不管别人死活,瞒年龄,瞒俊丑,瞒生理缺陷,瞒家庭经济状况。到男方则说女方身材合度,貌美似花,性情温柔,举止典雅,娴熟女红,尤长烹饪纺纱绩线,更专机织,父母明礼,训女有方等等;到女家则炫耀男方丰伟俊秀,举止大方,少年蕴藉,知书达礼,聪颖过人,勤于攻读,父母慈善,教子有方,诗书继世,书香门第,粮米满仓,望族大家等等。说的天花乱坠,直至男女双方许亲而后已。双方父母为了对子女的婚姻慎重起见,常对对方暗中打听,以探虚实,俗谓"相媒’。此时媒婆往往暗中通知彼方,早作准备,如相貌丑陋或有生理缺陷者往往请人代相,因而男女青年死于媒妁之言的颇不乏人。
  解放前,菏泽地区各县均有早婚陋习,在兵荒马乱年代,尤为严重。常有在10岁前订婚的,俗称“娃娃媒”。男的有在十二、三岁结婚的。从订婚到结婚,大都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下恳:
  即由媒人说合,经双方主事人相互了解情况,査看命相,认为合适,由男方通过媒人下"恳贴”,就算正式求婚。女方答以“允贴”,就算双方同意,此之谓换“小贴” 。此时男女双方均留媒人在家吃饭,通常是四个盘子一壶酒。换小贴后,如一方不愿时即作罢。
  2、传柬:
  即由双方选订吉日,互换柬贴(俗称红柬大贴),这是正式订婚的文书。格式固定,共四幅,填上必要的文字。男方将柬贴和衣物装入匣内,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将柬贴和衣物留下,把自家的柬贴和表示一定意义的物品装入匣内,由媒人带回,订婚手续即告完成。换柬贴时,男家必须设盛宴隆重招待娓人。一般是“四大件”席,即席面上有四个分量重、质量高的大菜。其中必须有鱼,取“吉庆有余”之意。媒红席上最主要的是酒,媒人吃酒越多主家越欢喜,如不畅饮则频频相劝,直至酩酊大醉。
  3、择吉:
  俗称“要好”。男家派人到女家讨新娘生辰,一般是第一、二次女方不答应,以表示女家舍不得将女儿嫁出,借以抬高身价,第三次表示同意。生辰讨回后,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据生辰选订结婚日期。吉日择定后,写出婚单,注明结婚时应注意的事项,并带衣料、首饰送往女家,谓之“送好”。女方要回敬扇子、腰巾等,另附一包麸子、食盐,取 “夫妇有缘”。表示同意结婚日期。
  4、嫁娶
  喜日的前一天,男家要张贴喜联,收拾新房,添置床帐。下午新郎要先拜祖先,再拜长辈和四邻。喜日零点,娶亲人马先行,富家用花轿或轿车,一般人家用牛马车,上扎 “扑楞”(拱形车蓬),前端吊红毡,后端吊布单,车中坐娶女婆(必须是全备人--夫妻子女齐全者),另跟一男童,带一只公鸡,称“抱打鸣鸡的” 。女方回礼要配一只母鸡,也派一男童,称“挂门帘的” 。双方家长要互赠喜钱与男童,往往男家高于女家。
  新娘上轿(车)之前,先"上头”、“开脸”,谓之“成人”。头戴凤冠,顶蒙头红,身穿石榴大红袄,腰系八幅罗裙,肩披扇肩。完备后,娶亲的鸣炮“催驾”,一般催三次,这时新娘要痛哭流涕,表示舍不得爹娘。上轿(车)时要避开禁忌和注意方向。
  嫁妆要由男方来人预先抬走。嫁妆多少视女家经济情况而定,一般分大三件、小三件、大八件、小八件、巧十三、全嫁妆等。贫家有的只陪送一个柜子或一只箱子的,有的连柜箱也没有,只用一个花包袱包裹衣物。
  娶亲返回时忌走原路,一般是进西出东。路上如遇井、石、庙宇、坟地,都须放炮,或用红毡遮蔽。
  新娘到男家门首,由两个大姑娘,手端托盘,上放酒和用红纸封的进门礼(钱)出门相迎。然后由一“全备”妇女手持火把围新娘的轿(车)转三圈,以示驱赶路上遇到的邪恶。新娘下车后足不着地,坐在椅子上,由人抬至天井院内,站在红毡上与新郎同拜天地,名为“拜堂” 。然后新娘从红毡上步入洞房。
  洞房内点燃长明灯。由娶女婆用称杆挑去新娘的“蒙头红”,新娘新郎行“合卺礼”,饮“交心酒”,婚礼告成。
  三日内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到洞房去“闹房”,夜晚邻居开始听房。若无人听房,窗下或门旁放一扫帚,以代听房人。第二天早晨,新娘早起梳洗,先拜公婆,早饭后拜本家长辈,受拜人均赠拜钱,用红纸包好,拜钱属新娘的蓄储。3至6天,至迟12天,新郎新娘同去新娘家,俗称"回门”,古称“归宁”。“回门”时新郞由一有经验的人带领,俗称“帮客”,作用是避免新郎失礼和闹婿过分。这天,女家设盛宴相待,并请乔兄弟或表兄弟相陪。新婿坐上首,独占一方。新婿到岳父家后,先拜家谱或神主,后拜岳父母,然后入席,新婿面前摆双盅双筷。吃喜面时,岳父家用红纸封钱与新郎,俗曰“绞面礼”。新郎回门时所带礼物,女方多不折留,如留一部分,必有更好的东西回敬。
  贫穷人家,婚礼从简,甚贫者,常带一幼女至男家,俗称“童养媳”,至宜婚年龄,再行婚礼。
  寡妇再嫁,被视为羞耻,不守贞节,无赖之徒闻之常乘机抢夺,故寡妇改嫁,多在夜间,礼仪从简。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婚姻法,对买卖婚姻、童养媳、早婚、不准寡妇改嫁等封建陋习从法律上予以禁止,逐渐做到了婚姻自由,喜事新办。
  (二)丧葬
  解放前,菏泽地区各县对丧葬非常重视。老人死后,作子孙的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情,将丧事尽力办好。不如此,就对不起亡灵,就是对先人不孝,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因此,富者不惜变卖田产,贫者不怕典当借债。葬礼中的繁文缛节屈指难数。各地老丧,大体过程如下!
  1、初丧:父母死后,全家人忙着给亡人穿送老衣,送老衣的颜色及应穿件数,按男女定制。穿送老衣时严禁哭泣,以防眼泪落在尸体上,据说泪落尸上不吉利。穿衣后将尸体移至灵床上,床上有褥子,尸休仰身向正后,再用=麻一缕系住亡人足尖以防“炸尸”,然后用被将尸体盖好。床前放谷草一束.俗谓“隐身草”。床后放植物油灯一盏,俗谓“照死灯”,以验死者灵魂行程之远近,灯早灭象征路近,晚灭象征路远。一切就绪后,全家人便从停尸房内出来,遂即将门闭上,再用麻系住门鼻;然后由嫡长子率领全家老少将门踢开,烧化纸钱,放声大哭,俗谓“烧倒头纸”。死者的儿子、儿媳及女儿便分别守在灵床两侧,俗谓“守灵”。守灵时男左女右。接着缝孝帽、糊白鞋,做白衣服,搭灵棚,再用白面做一碗面条,七个小饼,放在灵床前头,谓之“衣饭罐”。接着死者的儿子差人到戚家报丧,以便吊唁。
  2、成殓:成殓即是将死者从灵床上移到棺材内。成殓前,棺内铺一层青灰,灰上铺褥子,俗谓“托背”。“托背”上面摆七枚青铜钱,头枕鸡头枕,口含噙口钱,袖内藏几枚“打狗饼”,以防死者在阴间被恶狗咬伤。再用纸把脸蒙上。蒙脸前先由子女净面,并用镜子照尸体。棺材盖上留一条缝,俗谓“留口”,意为等不在家的子女和其外祖父家的人见最后一面,最后才封死棺口,不再打开,棺材上钳有五彩丝线,男左女右。
  老年死者要停丧,贫者一般三天,富者在七夭以上。停丧期间,孝子守灵,亲朋吊唁;吊唁人必须携带纸箔,否则就是不敬。
  死者家除三岁以下儿童外,不论男女均着白鞋,穿白孝衫’戴门孝帽・俗谓持服”。膑葬后孝帽、孝衫脱去・只穿白鞋。“持服”轻重和吋间长短均以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而定。死者的子女服重,三年;侄儿、孙子服轻,一年。如嫡长子去世,嫡长孙服色与嫡长子同。亡人的门户均贴白纸,大门外挂一束用白纸剪成的纸骨朵,纸骨朵的条数是按死者的年龄而定,一岁一条。
  3、出殡;出殡是整个丧礼中最隆重的一节。富者要扎各种“舍火”,有大花座罩、轿车、纸人、纸马、金山、银山、摇钱树等,有的以绸缎代纸的。并用纸剪糊“引魂幡”,中间写亡者姓讳及岁数,请礼相(清末民初多系秀才)司礼,请和尚诵经,请吹鼓手,热闹非常。因此招引很多观众,借此显示主家的威风和大方。亲朋参加葬礼时,多带香烛、纸码、挽幛和供品,有的以钱代物的。
  中午以前,客人到齐后,先举行“家祭”,然后将棺材抬至大街上“路祭”,孝男分两列在棺前伏地而哭,孝妇在棺后用手巾掩面而哭。亲朋分批行礼奠祭,以亲疏分“三拜礼'、“四拜礼”、“九拜礼”、“十二拜礼”、“二十四拜礼”。亲朋多者,常至下午三四点钟奠祭才能结束。
  路祭完毕,笙乐齐奏,“舍火”在前孝子随后接着是灵柩、女眷,浩浩荡荡,直向墓地。埋葬时,所有“舍火”,付之一炬。葬礼结束,孝子谢客,大摆筵席,款待亲朋,有摆几十桌、几百桌的。有权有勢的,常借丧事大发其财。故群众讽剌说:“家里死个老奶妈・强似在外做买卖”。
  三天后,孝子须到墓地圆坟,然后是“五七”、“十七”、“百天”、“一年”、“二年''都须奠祭。三年守孝期满又须通知亲朋举行奠祭仪式。三年内,主家过春节,不能在大门上贴红对联,以示哀痛。
  贫穷入家,丧仪从简,扎不起“舍火”,请不起吹鼓手,只好买口薄棺材,草草埋葬,更有连薄棺材也买不起的,只好以箔席裹尸,埋葬了事,俗称“软埋“或“士砸脸”。
  新中国建立后,提倡丧葬改革,丧事简办。70年代,各县建成火化场,强调废除土葬,实行火化。丧仪从简,人死之后,当日火化,通知亲友开追悼会,孝子捧骨灰盒、共亲友护送至茔地深埋,不聚坟头。对有功于人民者,骨灰盒安放在烈士陵园内。这一新事,逐渐为人民大众所接受。
  三、禁忌
  忌破5:夏历正月初一至初五,忌以生米为炊,禁喝糊涂(粥)。
  杨公忌:正月13为杨公忌,是日不许干活。
  忌碰“三沙”:旧俗建房忌碰“三沙,传说“三沙” 为凶神,若建房时它在旧方值班,必须避开。
  建房时,下首房子忌高于上首房子,前面房子忌高于后面房子。旧社会邻居常因此闹不和。
  下午忌看病人。
  公公忌入儿媳房间,大伯忌入弟媳房间。
  借用药锅忌送,谁用谁拿。
  忌在屋梁下睡觉,避厄运发生。
  旧历7月、9月忌拆被褥,避“拆散夫妻”和“九女星
  窗根忌用五根或七根,避“五零七散”。
  旧历2月2,忌用磨和到井上打水。
  春节忌说不吉利的话,初1五更忌担水和泼水。
  盛饭时勺子不能向外翻。
  忌说45岁和100岁。新娘不准在娘家过2月2,不准在婆家过3月3。
  孝子百日内不准剃头,三年内忌穿黑鞋,春节忌贴红对联。
  孝子守灵身穿白衣时,不准到别人家去,如有需要,必须换衣。
  产妇不到一个月,禁到邻家串门,并禁止走亲戚。
  打井时忌妇女到工地,更忌人说“没有水....”等不吉利的话。
  忌绝后妇女忙喜。
  忌断头婚:旧时结婚属相有六忌,谚云;“从来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猛虎遇蛇如刀斩,金鸡遇犬泪交流,蛟龙玉兔云端去,猪与猿猴不到头”。相爱青年因此难成属眷者屈指难数。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鲁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