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83
颗粒名称: 山东琴书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2
页码: 190-191
摘要: 山东琴书,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它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原为民间小曲联唱体,最早叫“小曲子,,演唱者被称为“唱小曲子的”;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被称为’唱扬琴的”或“打扬琴的”。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山东琴书

内容

山东琴书,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它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原为民间小曲联唱体,最早叫“小曲子,,演唱者被称为“唱小曲子的”;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被称为’唱扬琴的”或“打扬琴的”。后来曾叫过’山东扬琴”、“改良扬琴”、“文明琴书”等。直到1934年,才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原来是农民娱乐的“庄稼耍’。当时会唱扬琴的多是些戏曲爱好者和农村知识分子,称为“玩友”。他们利用农闲时间请师学艺,在春节期间,或携琴访友,或相互邀请,组成“玩局”演唱,以求娱乐。演岀形式比较简便,三五人打地摊坐板凳即可演唱。艺人们人人操乐器,分别担任书目中角色,以打琴者居中,操其他伴奏乐器者如坠琴、筝、京胡、三眩、琵琶等分列两旁,边奏边唱。
  琴书的音乐丰富多采,常用的曲牌以凤阳歌、上河调、迭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为最多,合称为“老六门主曲”。另外,有其他曲牌百余支,可供艺人分别穿插配合使用。这些曲牌,大都是民间流行的小曲,曲调婉转缠绵,优美动听。
  琴书的传统曲目,多为反映民间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如《鞭扫洛阳》、《灞桥挑袍》、《小秃闹房》、《踏青》、《寻媒》、《王大娘探病》、《放风筝》、《游湖》等等。后来丰富上演曲目,发展到说唱长篇大书,如《白蛇传》、《包公案》、《杨家将》、《大红袍》等。
  琴书是一种说唱艺术,它音乐富于变化,曲凋优美动听,语言通俗易懂,演出形式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是鲁西南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曲艺之花。随着演唱者日益增多,于是广泛流传开来。并先后出现了一些有名的琴书艺人,如郓城的刘继龙、刘道友、房金铃、管廷廉;曹县的梁启祥、袁凤吉、赵金锁、苗金福;菏泽的张采启、冯考贞等等。
  山东琴书由鲁西南流传到山东各地,因受其当地语言的影响,加上演员的创造性发展,逐渐形成了南、北、东三路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诸多艺术流派。其中南路琴书较早,影响较大。它先以曹州为中心,后转移到济宁为中心,並由此传遍省内外。南路琴书的著名艺入有济宁的贺金城、茹兴礼,滕县段田昌,金乡李凤兴、李若光、李若亮、李湘云、张建亭等。北路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及济南以北各地,老艺人邓九如是其主要创始人之一。东路流传于济南以东至胶东地区,创始人是广饶艺人商秀玲,代表艺人有高业兴、关云霞、郭福山、李希哲、李金曲等。
  解放以后,山东琴书发展较快,已成为全国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菏泽地区是山东琴书的故乡,有着广泛的碎众基础。目前,菏泽地区山东琴书更加普及,有职业和半职业琴书艺人800余名。並出现了一批后起之秀,如孙秀霞、王振刚、胡化山、刘静、毕美、庞凤莲等,他们都曾在省、地会演中夺魁。在1980年9月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中,菏泽地区曲艺队演出的山东琴书《大林还家》,获创作一等奖,作曲一等奖,演出一等奖,王振刚、毕美、刘静获演员一等。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人物

毕士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山东琴书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