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75
颗粒名称: 六、文化艺术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35
页码: 168-202
摘要: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是菏泽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戏曲形式之一。山东梆子,是由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个独具风格的梆子剧种。它主要流行在鲁西、鲁西南、鲁南等地区,其中以菏泽(曹州)为中心的被称为“曹州梆子”。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文化艺术

内容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是菏泽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戏曲形式之一。
  山东梆子,是由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个独具风格的梆子剧种。它主要流行在鲁西、鲁西南、鲁南等地区,其中以菏泽(曹州)为中心的被称为“曹州梆子”。
  山东梆子在鲁西南流行已久,早在清朝初期就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像巨野县的大姚班、田家班等古老戏班,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大姚班建班后久经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许多颇负盛名的老艺人,如张学为(黑脸,外号大麻子)、岳登鹏(红脸人称戏子状元)、宋玉山(青衣,艺名立愣)、窦朝荣(红脸)、刘云亭(青衣)等等,在鲁西南享有很高的声誉。几百年来,菏泽地区先后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曹州梆子班社,而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定陶县的大.兴班。它于清代光绪年间组班,历代名伶荟萃,阵容整齐,唱作倶佳,声名响遍曹州。其中出名的演员有:郑义山(外号郑二麻子,艺名老先头,能演多行角色)、刘明德(红脸,艺名刘占儿)、张保山(丑,艺名老粗)、李秀俊(小生,艺名铁锤)、李月亮(青衣,艺名黄马褂子)、侯德山(旦,艺名一阵风)、岳兴(艺名花脸兴)、刘德润(艺名红脸王八李迎生(艺名戏子状元)等等。大兴班在解放初改为菏泽专署人民剧社一组,並于1958年调省,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省梆子剧团的著名演员刘玉鹏、刘君秋、刘桂荣等,都是原大兴班中颇受群众欢迎的演员。
  山东梆子具有粗犷雄健的艺术风格。音乐高亢激昂,慷慨悲壮。曲牌丰富多采,优美动听。唱腔属于板腔体,基本板式分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四种。过去男角采用“大本腔”(真嗓)演唱,声音宏亮,尤其是黑脸、红脸,讲究大腔大韵;后来逐渐变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或真假嗓结合演唱。女角唱腔明快俏丽,悦耳动听。表演粗犷有力、朴实逼真,而且多用夸张的形体动作,刻划人物的思想性格。从唱腔到表演,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历年来,菏泽地区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山东梆子演员,除了大姚班、大兴班中提到的,比较突出的还有:王锡堂(青衣,艺名桂花油)、黄儒秀(小生,艺名黄娃)、于衍寅(红脸,艺名大洋马)、任心才(红脸)、张朝云(黑脸,艺名一声雷)、薛子玉(花旦,艺名白牡丹)、何芳新(小生,艺名满天飞)、王清德(青衣,彩旦,艺名金蝴蝶子)、张爱芝(花旦,艺名小白菜)、张玉霞(青衣、花旦)、刘桂松(青衣,刀马旦)等等,都是当时影响较大,常为人们称诵的著名演员。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丰富,过去经常上演的有600出以上。在这些传统剧目中,内容广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世情伦理、男女爱情等无所不包。但主要的还是历史题材剧目,其中保存了许多带有反抗强暴势力的剧目,如《反徐州》、《反潼关》、《反西凉》、《薛刚反唐》、《打金枝》、《打銮驾》、《打城隍》、《打灶王》、《黑打朝》、《红打朝》、《花打朝》、《李刚打朝》以及清官戏《铡美案》、《铡赵王》、《铡郭槐》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鲁西南人民嫉恶如仇、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思想性格。解放以来.山东梆子在加工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演出了一些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剧目,如《白毛女》、《小女婿》、《老王卖瓜》、《万紫千红》、《三回船》、《前沿人家》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山东梆子历史悠久,剧目丰富,行当齐全,唱腔高昂动听,表演豪放优美,在鲁西南一直是十分活跃的戏曲剧种。直到解放初期,菏泽地区除了一些职业社团外,还有许多业余梆子剧团,仅菏泽一县就有山东梆子业余剧团100多个, 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值得提出的是,山东梆子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和河南梆子(豫剧)关系密切,两个剧种互相影响较大。特别是菏泽地区和河南东部接壤,历史上两地剧团常常互相巡回演出和互相搭班、互相邀角。早年菏泽地区比较出名的演员,有许多人曾在河南开封一带演唱过。后来,随着河南梆子迅速发展,鲁西南一带的山东梆子剧团,反而从河南开封等地邀角•如李金娥、徐凤云、陈素花等,都曾在菏泽地区巡回演出过。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崔兰田、赵义庭等均为泽地区曹县人。解放以后,山东梆子受河南梆子的影响愈来愈大,尤其是生、旦角色在唱腔方而更多的人注入了豫菏剧成份。目前,菏泽地区原来的山东梆子剧团,不少改为豫剧团了。这种兆头,是一个值得山东梆子爱好者注意的问题。可喜的是,1958年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不久山东省戏曲学校也设立了梆子科。通过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两狼山》、《黄牛分家》、《老羊山》、《画虎点睛》、《程咬金招亲》等,和创作现代戏《前沿人家》,《万家香》、《七品红娘》等,发扬了优良传统,在唱腔、表演、音乐伴奏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使山东梆子这一古老剧种,重新焕发出灿烂的光彩。山东省梆子剧团演岀的《墙头记》,曾拍成电影,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枣梆
  白木辑
  枣梆,是由山西梆子传入鲁西南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来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实系山西梆子的一个旁友。原名“本地偳”(因当地群众称山西人“偳子” zhao ),即“本地的山西梆子”,简称“偳梆”。因其以枣木梆子击节,在1960年定名为“枣梆”。
  枣梆在鲁西南流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据老艺人讲,早在清光绪初年,山西省上党梆子有个“十万班”来山东,在鲁西南一带流动演出一年之久,受到群众的欢迎。接着山西艺人潘朝绪(绰号大闺女,后被枣梆艺人尊为潘师爷)被聘为教师,来到郸城、梁山一带收徒传艺,教出第一批枣梆艺人。首先在郓城组成了第一个职业班社“大盛班”,后来又分为两个班,在本地流动演出。于是,这里便成了枣梆戏的发源地。后来许多地方,如郓城的吕公堂、唐店、樊庄、于庙、郭屯、西王楼,巨野的龙堌、鄄城的苏搂等地,先后办起了科班和玩友班,从而山西梆子戏在鲁西南这片土地上迅速生根成长。随着从业艺人队伍扩大,亚不断向兄弟剧种学习,丰富了上演剧目,提高了演出水平,逐渐形成了一个别具风格的地方剧种。多少年来,枣梆一直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枣梆主要活动在鲁西南地区,特别是郓城、梁山、鄄城、巨野、菏泽等县更为流行。后来演出范围逐步扩大,发展到菏泽地区周围县、市。解放前,枣梆戏多为民间职业班社,大都在本地流动演出。解放后,枣梆剧种除了一些民间班社外,菏泽地区已有:菏泽专署人民、剧社二组、郓城县文娱剧社、梁山县大众剧社三个专业剧团。1954年8月,枣梆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整理的传统剧目《徐龙铡子》、《狄青借衣》等,赵凤来、梁宝兴等主要演员荣获演员奖。1960年底,荷泽专署将三个枣梆剧团合并,组成菏泽地区枣梆剧团。在“十年动乱”期间,枣梆剧团被迫改唱京剧,受到摧残。直到1976年枣梆获得新生,重新焕发出艺术青春。
  枣梆的传统剧目,大都来源于山西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剧目丰富,而枣梆只搬演了七八十出,经常上演的仅有40出左右。其中《蝴蝶杯》、《天波楼》、《访四川》、《彩仙桥》、《八仙关》、《红石关》、《代州缘》、《金玉锁》等基本剧目,通称为“老八本”。其他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另有一部分传说故事和神话戏。还有《绿牡丹》、《赤凤剑》、《迎凤剑》等连台本戏。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如《天波楼》、《彩仙桥》、《蝴蝶杯》、《金玉锁》、《珍珠塔》、《代州缘》、《徐龙铡子》、《狄青借衣》等,很受群众欢迎。解放以来,枣梆曾演出过《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党的女儿》、《柯山红日九《小女婿》、《红岩》、《雷锋》、《万紫千红》、《牡丹向阳开》等等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
  枣梆属於梆子剧种,已形成自已的艺术风格。在板式、旋律、唱法、表演等方面,既保持着上党梆子的某些特色,又有不同之处。它曲牌比较丰富,板式富于变化,表演粗犷豪迈。特别是在唱腔方面,颇具特点,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尤其是旦角花腔,十分优美动听。各个行当的演员,都采用本嗓和假嗓相结合的唱法,以真嗓吐字,假嗓拖腔。黑脸、红脸在行腔中尾音突然翻高八度,拖腔带“啊”、“呕”音,小生、小旦拖腔带“咦”、“呀”音,听来独具风味。
  枣梆比较著名的演员有:樊武扎(青衫子)、樊自瑞(红脸)、樊欣贤(红脸)、吴凤珠(旦角)、梅新贺(小生)、王新鼎(黑脸)、刘富贵(小生)、桂相连(旦角)、梁宝兴(黑脸)、赵凤来(红脸)、于恒久(旦角)等等, 他们唱做都有独到之处,颇受群众欢迎。
  近年来,菏泽地区枣梆剧团在改革中不断前进,涌现出张秀贵(花旦)、张文英(小生)、张新让(丑)等一批优秀演员,活跃在戏曲舞台上。郓城县许多业余枣梆剧团,又重新建立起来。柳子戏
  白木辑
  柳子戏是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也是荷泽地区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一个古老剧种。
  柳子戏是在民间说唱艺术“弦索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戏曲形式,主要有俗曲和柳子两部分组成。它和大弦子戏等同出一源,都用三弦作主要伴奏乐器,笙、笛辅之。中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而其中的“东柳”,即指目前尚在流行的柳子戏而言。
  柳子戏以演唱用俗曲编成的剧目为主。而柳子戏中的一些俗曲曲牌・主要是在元、明以来中原地区民间流行的俗曲(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现存的200余个传统剧目中,由俗曲组联而成的约占二分之一。其中代表剧目有《白兔记》、《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等。
  “柳子”原为一种独立的曲调,是柳子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和弦索俗曲演唱部分相结合而组成的柳子戏.在柳子戏中用“柳子”一曲演唱的剧目不多,仅存《打登州》、《打时辰》、《憨宝打娘》、《憨宝观灯》、《马二头送祟》等剧。可是,因为它的唱词是七字句的上下句格式组成,唱词通俗,曲调易懂,所以群众统称这一剧种为“柳子戏”。
  柳子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较大。它除了演唱俗曲和柳子戏调以外,还兼收並蓄了高调、青阳、昆腔、乱弹、罗罗、娃娃,以及皮黄等古老剧种的某些剧目和声腔,通过吸收融化,不断丰富提高,使自己更加丰富多彩。
  柳子戏这一目前尚存的古老剧种,约在明末清初就已在山东等地流行了。並且曾经流传到北京,一度可与梆、昆、弋戏媲美,获得“东柳”之称誉。柳子戏流行范围,在山东、冀南、豫东等地。而鲁西南是柳子戏经常活动的地区,是柳子戏的故乡。1950年左右,柳子戏艺人姚天机(红脸)在鲁西南创立科班,培养人材,到处演唱。早期的著名演员有十里轰、盖山东、琉璃水眼、张道洪等,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名旦戴金枝,唱作俱佳,曾在一天之内演出过15次《锯大缸》。老教师王福润各个行当均能应工,並且会戏很多,曾创办教授过四个科班,后期鲁西南柳子戏的著名演员,多半出其门下。其中张春雷(1904—1975年),10岁在曹县曾家班学戏,扮演花脸、红脸都很出色,唱腔宏亮,功架优美,尤以演《打灯州》之秦琼、《孙安动本》之徐龙、《盗骨》之杨五郎、《张飞闯辕门》和《鞭打督邮》之张飞等最为擅长,有"活张飞”之称。曾得山东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等演员奖和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二等演员奖。
  1950年,菏泽地区郓城县和复程县(现城武)成立了柳子戏专业剧团。1959年郓城县工农剧社被调省,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同年10月24日,毛主席在济南观看了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11月,山东省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周总理、朱德、陈毅、郭洙若等党和国家领导入观看了《孙安动本》等剧的演出。目前,荷泽地区已无专业柳子剧团,在郓城、巨野、菏泽等县,仍有业余柳子戏剧团在农闲时演出,颇受群众喜爱。
  柳子戏有其鲜明的艺术特点。首先,在剧本方面,柳子戏中唱俗曲部分的剧词,词句通俗,朴实无华,仍保留了民间俗曲的特色。特别是七字句的“柳子”更加口语化。其次,在音乐方面,柳子戏曲调丰富,委婉动听。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哎”之称。它的曲牌有200余支,常用的有“黄莺儿”、“娃娃(耍孩儿)、“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称为“五大曲”。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四种,另有昆调、转调,但不常用。柳子戏的曲调富有表现力,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在演唱时,常常由于腔长字少,增添了许多虚词和“哎哎”。近年来,在音乐唱腔上有所改革和创新。再者,在表演方面,柳子戏“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角色分工细微。生、旦、净、丑各行,都有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粗犷豪放,独具风格。
  柳子戏的传统剧目很丰富,包括唱俗曲曲牌的剧目、唱柳子的剧目,以及其他剧目,共有200余出。现已失传不少,仅存120余出。其剧目内容,多取材于三国、水浒、隋唐演义等,以及民间流行的神话与传说故事;也包括一部分反映民间生活的小喜剧,如《锯大缸》、《打面缸》、《打瞎子》、《打肉头》、《当皮箱》、《拾金》、《王小赶脚》等。60年代,’整理了传统剧目《黄桑店》、《白兔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等。其中《孙安动本》一剧,在1962年已由山东省柳子剧团演出拍成电影。近年来,演出过《江姐》、《三回船》等现代剧目。
  我们相信,经过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古老的柳子戏,将会重放异彩。大弦子戏
  白木辑
  大弦子戏,是柳子戏的姊妹剧种,它和柳子戏同属一个源流,都是在元、明以来民间俗曲《弦索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古老剧种。
  大弦子戏和柳子戏一样,都是以演唱俗曲曲牌为主,而且许多曲牌的名称都是相同的。它原有曲牌数百支,保存下来的只有百余种。常用的曲牌有“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耍孩儿”、“黄莺儿”、“桂枝香”等等。每个曲牌通常分为高、中、塌三种唱法,而《山坡羊》一曲有13种唱法。这些曲牌的名称虽和柳子戏相同,但腔调和唱法上互有差异。另外,它还保留了部分高腔、青阳、罗罗、勾儿腔的剧目及唱腔,但无“柳子调” 。
  大弦子戏的伴奏乐器,文场以三弦、锡笛、笙为主。部分曲牌用大笛或横笛伴奏。后来陆续增添了板胡、二胡、低胡等。武场打击乐器除锣鼓外,还有四大扇:大饶、大钹、二铙、大马锣和2米长的尖子号,用以烘托场面和气氛。大弦子戏唱腔颇似柳子,但有自己的特点.表演粗犷泼辣,动作夸张。
  大弦子戏传统剧目有300余出,多已失传。现仅存100余出,其中包括《金麒麟》、《孙武子擂炮兴兵》等罕见剧目。
  大弦子戏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和冀南、豫东一带,其中菏泽地区是它的老根据地之一。至解放前'大弦子戏班社已很少。建国后一度获得新生,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並整理了《两架山》、《牛头山》、《金麒麟》、《奇中遇》等剧目。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定陶县大弦子戏曙光剧团演出的《两架山》一剧,获得一等剧本奖,陈贯福获二等演员奖,曹美英、杨明学获三等演员奖。70岁的苗玉春获老艺人奖。在十年动乱中,大弦子戏专业剧团被砍掉,使这一古老剧种面临崩溃的边沿。目前,荷泽地区已没有职业大弦子剧团,仅有少数县内尚有个别业余剧团,在节日或农闲时演出。大平调
  白木辑
  大平调,是流行于菏泽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梆子戏曲剧种,因为它定弦、唱腔比当地流行的高调梆子音调低平而得名,由于它的梆子特大,又被称为“大油梆”。
  大平调流行的范围,以菏泽(曹州)地区为中心,跨越冀、鲁、豫、苏、皖五省边缘地区,东到济宁、兖州,西到郑州、陈州,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号称“流行五省八州”。
  关于平调的起源,说法不_。而流行于鲁西南的大平调,则是由河南的“滑县大梆”、“陈州大油梆”经东明县传入菏泽之后,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吸收民间武术招式,并移植了部分山东梆子剧目后,逐渐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
  早在清朝道光年间(约1830年),菏泽地区就有大平调专业班社了。到1930年间,菏泽周围几个县内,大平调已发展到10余个专业班社。至解放初期,大平调在发掘整理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对唱腔、表演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培养了一批男女青年演员。在菏泽地区,大平调盛行一时。当时流行于菏泽地区的大平调剧团,一个是以张文祥、牛印合、张全臣等老艺人为主体的“新生剧团“,群众称为“大平调”,另一个是后起之秀郭盛高等一批青年演员为主体的“新兴剧团”,群众称为“小平调”。这两个剧团亲如一家,其演出技术水平各有千秋,都很受群众欢迎。大平调艺术,除有粗犷豪放、通俗易懂和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格。鲁西南群众有“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的说法,这说明它和其他戏曲剧种有明显的区别。大平调的传统艺术,家底雄厚。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据说在七八百个以上,经常上演的有180余出,大多取材于《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英烈传》、《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历史演义。也有根据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如《苏武牧羊》、《九头案》、《胭脂判》等剧目。其中属于大平调独有剧目如《三打金枝》、《四朝篡》、《滚鼓山》等90余个。大平调有一百多个传统曲牌和30多个传统笛牌。在唱腔上,有30多个板式和其他专用曲调。演唱时定弦一般都用C 调,比高调梆子低平。在唱法上,也与其他梆子戏有明显不同,它用真声吐字,假声行腔,甩腔时翻高八度。红脸和黑脸还有一种特殊的呕腔(立哨),发出极高的假声,以表达激昂的情绪。其伴奏乐音,以大弦、二弦、三弦为主,和之以笙、笛,配有二尺长、五斤重的空心低调大梆子,优美动听。打击乐器,除与山东梆子相同的鼓、锣、钹、镣之外,还有直径一尺余的大饶、大钹各一对,号称“四大扇”,配上长达四、五尺的两杆大号子(双尖子),可以创造出强烈的舞台气氛,以烘托剧中角色威武庄严的气魄或战斗气氛。
  历年来,菏泽地区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平调演员,比较出名的有:姬天荣(红脸,艺名麻年儿)、田银祥(黑脸,艺名田祥)、沈金贵(小生,艺名金豆子)、岳秀海(艺名花脸兴)、郭文荣(艺名假大嘴)、张全臣(艺名大花脸虎)、张合义(小生,艺名小为)、姜玉和(艺名大二小)、张文祥(黑脸,艺名张二)、牛印合(红脸,艺名银娃)、申德高(艺名花脸虎)、郭盛高(红脸,艺名小黑牛)等等。
  1954年,大平调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天会,张全臣演出了《滚鼓山》,获得了演员奖。张文祥、牛印合演出的《铡美案》和郭盛高演出的《天水关》,都得到好评。1956年,在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上,菏泽地区犬平调剧团联合演出了《栖梧山》,荣获剧本奖,郭盛高和霍金玉获得演员二等奖。张全臣、牛印合演出了《白玉杯》,获老艺人奖。
  1966年以前,菏泽地区有6个大平调专业剧团和20多个业余剧团。在十年动乱期间,大平调专业剧团全部被砍掉。粉碎“四人帮”以后,许多职业剧团得以恢复。大平调新老艺人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积极为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四平调
  白木辑
  四平调是流行于鲁西南和苏北、皖北及豫东一带的地方小戏。它是在民间演唱艺术“花鼓”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戏曲腔调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迄今只有40余年的历史。对其名称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它的唱腔以“花鼓”为主,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曲调而形成,开始叫“四拼调”,后改为“四平调”,另说则是因为它的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所以叫"四平调” 。
  花鼓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也叫"打花鼓”或“花鼓丁香”,主要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三五人或七八人可组成一班,以简易的服装道具,在街头巷尾、集市庙会打地摊演出。演员和乐队不分,一人可以扮演几个角色演唱。伴奏只有打击乐器鼓、锣、钹和梆子,没有弦乐。演唱时,扮旦角的扶着男角的肩膀,边打鼓边唱。背鼓的男角叫“鼓架子”,有时扮小生或须生与旦角对口唱。演岀的节目主要是民间生活故事,其中表现男女爱情的内容较多。花鼓的板式丰富,曲调多样,唱腔优美,演出载歌载舞,风趣活泼,颇受群众欢迎。
  在1930年前后,花鼓班开始登台演出。到1940年左右,开始叫“花鼓戏”。后来经过艺人们对花鼓戏进行不断的改革实践,吸收京剧、评剧特别是豫剧的唱腔和表现艺术,音乐有了特色,增加了弦乐伴奏,并且注意行当分工,艺术形式逐渐完整,从而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四平调”。
  解放前,四平调只有沛县的甄友明班和流行于砺山、商丘的工农剧社两个专业团体。建国后,四平调剧种得以茁壮成长,迅速发展,鲁西南的成武、单县、曹县、金乡,河南的商丘、范县、长垣,江苏的丰县,安徽的砀山等地先后建立了四平调专业剧团。涌现出象邹爱琴(河南商丘四平调剧团)、刘玉芝(山东金乡四平调剧团)、王凤云(山东成武四平调剧团)、王汉臣(河南商丘四平调剧团)等著名演员,并且各自形成不同的流派。
  四平调在演出的剧目方面,起初多为反映家庭伦理、男女婚姻的“三小”戏,如《花庭会》、《蜜蜂记》.《金镯玉环记》等。后来发展到能演文、武大戏和连台戏,如《三打祝家庄》、《烈火扬州》、《绿牡丹》、《野猪林》、《闹天宫》等。四平调先后加工整理了《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借年》、《小二门》、《三元会》等传统剧目。並且移植改编上演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小女婿》、《夺印》、《八一风暴》、《社长的女几》、《李双双》、《丰收之后》等现代剧目。另外,还创作上演了《战羊山》、《湖上红莲》、《扒瓜园》、《谢媒人》等现代剧目。共有演出剧目100余种。同时,对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表演艺术上也有了较大提高。
  四平调的音乐,旋律优美纯朴,说唱性较强,属于梆子音乐。其唱腔特点是:旦唱似评剧,小生似花鼓和京剧流水,须生、花脸唱梆子者多。旦角唱腔较为好听。四平调的基本唱腔通常由四个乐句组成,即头腔、二腔、三腔、四腔,四句一番。四平调的舞台表演特点是载歌载舞,唱做结合,风趣活泼,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两夹弦
  白木辑
  两夹弦,是菏泽地区人民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戏。它是在鲁西南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个独具风格的剧种。因为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弓上所系的一股马尾拉奏,而得名“两夹弦”,也叫“二夹弦”。
  约在150年前,鲁西南流行着一种花鼓秧歌。常在农村打地摊演唱。因为它经常演出《休丁香》,被群众称为"花鼓丁香”。后来花鼓丁香由无丝弦乐器伴奏改为四胡伴奏,大量吸收当地其他剧种的腔调和表演艺术,不断丰富提高自己,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戏曲形式。
  1900年前后,两夹弦在其形成初期,没有职业班社。只有玩友班在农村搭成简易戏台演出。当时人员不多,行当不全,“行头”简单,演唱的多是“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剧目,如《休丁香》、《安安送米》、《王汉喜借年》、《梁祝下山》、《吕蒙正赶斋》等。到1910年,著名艺人王玉华(旦角)开始在曹县马楼一带组织了“洪兴班”,这是两夹弦第一个职业班社。主要演员王玉华唱腔柔和,很受群众欢迎。这期间,两夹弦艺人经过不断努力,增添戏箱,丰富上演剧目,进行了明确的行当分工,开始演岀《三进士》、《清官断》、《孟姜女》等。1928年,菏泽艺人王文德(旦角,艺名小印)成立了 “共艺班”.主要演员有王文德、王文胜(艺名二宝)、崔兰琴(艺名大金牙)、张秀香(艺名大白靴)、赵秀真(艺名二金牙)等。他们在音乐唱腔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去掉了一些过于粗鄙的唱词,吸收山东梆子的表演艺术使两夹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王文德唱做俱佳,颇受欢迎。张秀香唱腔髙昂,嗓音宏亮,自成一派,她是两夹弦著名演员黄云芝的母亲、李景华的老师。经过一些优秀演员的不断改革和创造提高了演出水平,使两夹弦这个较为年轻的剧种,在群众中影响日大、流行益广。
  两夹弦流行的范围,主要在鲁西南的菏泽地区,后来扩大到周围广大地区。历史上因为传人和地域关系,两夹弦曾有北词、南词之分,其唱法稍有不同。鄄城以北的被称为北词两夹弦,代表艺人有李季安、王贯得、金豆子、王自端等人,至建国后已无专业社团。曹州以南的被称为南词两夹弦,发展比较迅速,流传较广。1949年以后,仅菏泽地区就有:菏泽县新艺剧社(后改为荷泽专区两夹弦剧团)、巨野县新艺剧团、单县新民剧团、东明县两夹弦剧团等职业社团。河南东部部分县市和安徽省的亳县,也成立了两夹弦专业剧团。並有一些业余两夹弦剧团,在农村流动演出。
  两夹弦是民间小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艺术特色别具风格。因为受山东梆子的影响,行当分为生、旦、净、丑等。唱腔属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板、三板、北词等。在唱法上,生、旦、丑基本上都有真嗓,只有红脸用“二本腔”(假嗓)演唱。在表演方面,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除了个別剧目中保存花鼓载歌载舞的表演动作外,一般都是“站着不动,稳唱一百单八句”。过去多演出“三小戏”,其传统剧本有以唱词为主的特点。它往往以大段大段生动形象的唱词,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观众。
  两夹弦的传统剧目近百出,多是短小精悍的“三小”戏。如《梁祝隔帘相会》、《王二姐思夫》、《武家坡》、《站花墙》、《蓝桥会》、《何文秀私访》、《吕蒙正赶斋》、《贾金莲拐马》等等,都是很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另有一些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如《拴娃娃》、《翻箱子》、《穷劝》、《王小赶脚》等等,诙谐幽默,饶有风趣。建国以后,创作演出了《向阳人家》、《不朽的友谊》、《红色的村庄》、《关不住的姑娘》、《女社员》、《姑嫂相会》、《离婚》、《相女婿》、《红果累累》等一批现代剧目,取得了颇为可喜的成就。
  1954年,著名两夹弦艺人黄云芝(艺名小白鞋)在山东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站花墙》,荣获演员奖。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时,黄云芝获一等演员奖,李景华、马福勤获三等演员奖。1959年10月,毛主席在济南观看了荷泽地区两夹弦演出的《三拉房》。同年11月,山东省联合演出团晋京汇报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郭沫若等观看了荷泽地区两夹弦演出的《三拉房》、《拴娃娃》、《三进士》等剧目。1964年,荷泽地区两夹弦在济南向朱德委员长汇报演出了现代戏《向阳人家》。
  十年动乱期间,两夹弦剧种遭到严重摧残,专业剧团被砍掉。粉碎“四人帮”后,山东的定陶县,河南的开封地区及台前县,安徽的亳县,相继恢复了两夹弦专业剧团。1979年,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相女婿》,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国庆30周年献礼演岀,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三等奖。1982年,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月,演出了现代戏《红果累累》,获创作奖,李景华获演员奖。山东琴书
  毕士臣
  山东琴书,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它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原为民间小曲联唱体,最早叫“小曲子,,演唱者被称为“唱小曲子的”;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被称为’唱扬琴的”或“打扬琴的”。后来曾叫过’山东扬琴”、“改良扬琴”、“文明琴书”等。直到1934年,才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原来是农民娱乐的“庄稼耍’。当时会唱扬琴的多是些戏曲爱好者和农村知识分子,称为“玩友”。他们利用农闲时间请师学艺,在春节期间,或携琴访友,或相互邀请,组成“玩局”演唱,以求娱乐。演岀形式比较简便,三五人打地摊坐板凳即可演唱。艺人们人人操乐器,分别担任书目中角色,以打琴者居中,操其他伴奏乐器者如坠琴、筝、京胡、三眩、琵琶等分列两旁,边奏边唱。
  琴书的音乐丰富多采,常用的曲牌以凤阳歌、上河调、迭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为最多,合称为“老六门主曲”。另外,有其他曲牌百余支,可供艺人分别穿插配合使用。这些曲牌,大都是民间流行的小曲,曲调婉转缠绵,优美动听。
  琴书的传统曲目,多为反映民间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如《鞭扫洛阳》、《灞桥挑袍》、《小秃闹房》、《踏青》、《寻媒》、《王大娘探病》、《放风筝》、《游湖》等等。后来丰富上演曲目,发展到说唱长篇大书,如《白蛇传》、《包公案》、《杨家将》、《大红袍》等。
  琴书是一种说唱艺术,它音乐富于变化,曲凋优美动听,语言通俗易懂,演出形式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是鲁西南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曲艺之花。随着演唱者日益增多,于是广泛流传开来。并先后出现了一些有名的琴书艺人,如郓城的刘继龙、刘道友、房金铃、管廷廉;曹县的梁启祥、袁凤吉、赵金锁、苗金福;菏泽的张采启、冯考贞等等。
  山东琴书由鲁西南流传到山东各地,因受其当地语言的影响,加上演员的创造性发展,逐渐形成了南、北、东三路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诸多艺术流派。其中南路琴书较早,影响较大。它先以曹州为中心,后转移到济宁为中心,並由此传遍省内外。南路琴书的著名艺入有济宁的贺金城、茹兴礼,滕县段田昌,金乡李凤兴、李若光、李若亮、李湘云、张建亭等。北路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及济南以北各地,老艺人邓九如是其主要创始人之一。东路流传于济南以东至胶东地区,创始人是广饶艺人商秀玲,代表艺人有高业兴、关云霞、郭福山、李希哲、李金曲等。
  解放以后,山东琴书发展较快,已成为全国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菏泽地区是山东琴书的故乡,有着广泛的碎众基础。目前,菏泽地区山东琴书更加普及,有职业和半职业琴书艺人800余名。並出现了一批后起之秀,如孙秀霞、王振刚、胡化山、刘静、毕美、庞凤莲等,他们都曾在省、地会演中夺魁。在1980年9月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中,菏泽地区曲艺队演出的山东琴书《大林还家》,获创作一等奖,作曲一等奖,演出一等奖,王振刚、毕美、刘静获演员一等。唢呐之乡
   牛玉新
  菏泽地区素有“唢呐之乡”的称谓。这里鼓吹艺术渊源 流长,是人民大众特别欢迎的民间器乐,有着深厚的群众基 础,历代盛行不衰。鼓吹乐班遍及城乡,多不胜数。初步统 计,当前全地区约有“响班” 300多个,艺人达2000余人。
  鼓吹乐是民间艺术形式,常用于婚丧嫁娶和各种喜庆场 合,这已成为一种风俗。同时,荷泽地区流行着多种地方戏 剧和曲艺,而鼓吹乐又是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艺人们以 鼓吹乐为谋生职业,为了保住这种谋生手段和在竞赛中立于 不败之地,就必须刻苦学技艺,不断提高演奏水平,从而推 动了鼓吹艺术的发展。菏泽地区有许多的鼓吹艺人世家,他 们代代相传技艺,有的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这些乐班中, 有众多的演奏能手,技艺高超,曲目丰富,颇具特色,有的 扬名一方,有的在全省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菏泽地区鼓吹乐补实爽朗,优美细腻,富有浓厚的乡土 气味和生活气息。它使用的乐器分为吹管乐和打击乐两类。 欢管乐有唢呐、笛子、笙、闷子、把攥子。打击乐器有梆 子、小镲、锣、小锣、云锣、小鼓等。在鼓吹中.主要的乐 器是唢呐。唢呐在荷泽地区俗称“喇叭”或“响器” 。可分 为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和锡笛四种。笛子,分为梆笛、 小尖笛和铜笛。笛,是唢呐的主要伴奏乐器。打击乐器主要 用于伴奏中,起着掌握节奏、制造气氛、增强色彩的作用。菏泽地区鼓吹乐演奏曲目丰富多彩,有唢呐曲牌、戏曲和曲艺曲牌及民间小调等。经常演奏的有《抬花轿》、《大笛搅》、《叫句子》、《山坡羊》、《锁南枝》、《双合凤》以及各种开门等。演奏的形式有:行进演奏,用于迎亲、送葬及节日喜庆等场合。坐场演奏,即乐手们围坐在桌子四边,边吹边打,常演奏些大曲牌或卡戏。
  菏泽鼓乐队的乐队组合灵活多样,有紧七慢八,五六个乱抓之说,以八个人最为合适。常见的乐班有三种组织形式:
  一是独奏乐队。主要以唢呐主奏,有的以锡笛、竹笛或铜笛主奏。演奏曲目多是各种开门或曲牌,如《上字开门》、《六字开门》、《大笛搅》、《抬花轿》等。
  二是对奏乐队。多是两支唢呐对奏,艺人们称作“平大笛”,由笙、苗及打击乐器伴奏或不用伴奏。演奏曲目有《满堂花》、《二人谈》、《双金杯》等。另一种是笛、笙对奏,由打击乐器伴奏。演奏曲目多是地方戏曲牌或民间小曲,如《越调驻云飞》、《平起娃娃》等。再是笛子对奏,由笙和打击乐器伴奏,演奏曲目有《双合凤》等。
  三是卡戏乐队。它的组合伸缩性大,乐队可多可少。主要演奏人们熟悉的地方戏曲或曲艺中著名演员的唱腔。卡戏是最受当地人民群众欢迎的。艺人们也多喜爱,往往整段整场戏的演奏。
  建国后,菏泽地区鼓吹艺术有了很大发展,走向了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大舞台。多次参加各种文艺会演.有的曾多次在全省全国和国外的一些比赛中获奖。我国著名唢呐演奏家任同祥,1953年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业余音乐舞蹈会演,同年,又出席了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他演奏的民间乐曲《百鸟朝凤》,获得二等奖。1954年至1955年,他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赴印度、缅甸、印尼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其中《百鸟朝风》获缅甸国家金质奖章。菏泽地区著名民间艺人袁子文、魏永堂演奏的《双合凤》、《驻云飞》,在1955年全国音乐舞蹈会演中获得一等奖。著名唢呐艺人和贯贤、张玉柏等,都曾在省、地文艺会演中多次获奖。
  30多年来,菏泽地区向中央、省、市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唢呐、笙、短演奏人员。并在省级以上书刊出版发表鼓吹乐曲100多首,灌制唱片20多首,其中有些被选作音乐院校的专业教材,为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作出了贡献。菏泽古筝艺术
  牛玉新
  筝,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远在战国时期就已流行。做为中国古筝重要组成部分的菏泽筝,历代一直是很兴盛的。这里人才济济,曲目繁多,素有"古筝之乡”的称谓,并形成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主要流派之一,通称山东筝派。
  汉魏时期的大诗人曹植在任鄄城王时,曾写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的诗句,反映出当时鄄城一带古筝艺的盛行景象。古典小说《水浒传》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有:“(忠义)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马麟品箫,乐利唱曲,燕青弹筝,各取其乐。”提供了宋代筝在梁山地域流行的参考根据。明代,筝在菏泽地区更为发展,至今在郓城县黎同庄还保存着明代万历年间的一架十六弦古筝。至近代,菏泽地区习筝者更加兴旺,并且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古筝演奏家。如王乐涌、黎邦荣、黎连俊、张念胜、张为诏、张应易、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他们都为菏泽古筝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菏泽古筝在演奏形式上主要有三种,除独奏外,还有合奏、伴奏。合奏是一种弦乐合奏,常用的乐器有筝、扬琴、琵琶、如意勾四种,有时加进一个拍板或梆子,以掌握节奏。伴奏,则主要出现在“山东琴书”的伴奏当中,在和其他弦乐组织的乐队中,起着跟腔送韵、加花变奏的作用。菏泽筝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占有重要地位。如古曲《汉宫秋月》、《鹦转黄鹂》《美女思乡》、《高山流水》;牌子曲《凤翔歌》、《大八板》等。
  菏泽筝曲,具有华丽、优美、刚劲、明亮的风格特点。从筝曲的形式风格上看,分为两类:一是古典乐曲,一是近代牌子曲、板头曲。古典乐曲,是六十八板的曲体结构,俗称“老八板”。如《汉宫秋月》、《隐公自叹》、《美女思乡》、《鸣雁夜啼》、《鹦转黄鹂》、《鸿雁捎书》、《高山流水》、《清风弄竹》等。它们的历史悠久,内容深刻,音调典雅,结构严谨,节奏鲜明,别具一格;它那绘情绘景的旋律,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迫求,倾注着人们对光明的憧憬,风味独特。菏泽筝的牌子曲、板头曲,俗称小八板。这部分曲子和其他姊妹艺术如戏曲、说唱、小调等保持有密切的关系。牌子曲大都是由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发展而来的。板头曲则是由山东琴书的前奏和间奏发展而来的。它们明显的保留了原琴书音乐的基本面貌,赋予了一定的筝的演奏特点,成为筝的独奏曲目。这类乐曲,结构大都精炼简洁,节奏富于变化,旋律优美柔和,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
  菏泽古筝曲的曲式结构,具有短小紧奏,精炼集中,句逗分明,对称呼应的特点。每首古曲,均有八个乐句组成,除了第五乐句是十二板以外,其他乐句都是由八板组成,全曲加起来共为六十八板,艺人们称作老八板或大八板。它们的结构形式虽然短小,但是它却展示了完整的音乐构思,富有特性的音调,刻画出了鲜明的音乐形象。菏泽古典筝曲,在当地传统演奏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旋律个性,给人以朴实而优美的感觉,它们有的缠绵委婉,有的清新秀丽,有的热情奔放,有的欢快跳跃。菏泽筝的演奏手法是右手弹左手按,其指法丰富而多变化。其中由“勾搭”手法形成的八度大跳,是菏泽古筝曲中常见的它常穿插在级进、小跳和同音反复的旋律中,构成一种刚柔相济的情绪。另外,右手的“花米音”技巧,在菏泽古典筝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乐曲的华丽、优美起着很大作用,也使音乐更富有表现力。
  菏泽地区人民十分喜爱古筝艺术,古筝艺人普及城乡历代不衰,他们竞相演奏,各显其才。现今,筝艺后起之秀遍及地、县、乡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初步统计,全地区古筝演奏员有40多人。为了提高青年筝手的演奏水平,地区艺术馆于1978年举办了古筝学习班。有的还在全国、省级比赛中获奖。如在1981年山东省青年古筝比赛中,黄梅获优秀奖,韩应伦获优良奖。黄梅还在1982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中获得优秀奖。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筝艺术受到重视。菏泽地区一些技法娴熟,技巧全面的古筝演奏家,被中央音乐学院和外省高校聘请任教,使菏泽古筝艺术在全国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如赵玉斋,郓城县赵坊村人,1923年生,自幼习筝,技艺高超。1953年被聘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教师,现为沈阳乐音学院民乐系副教授,是我国古筹演奏家中的优秀代表人物。他演奏风格补实、爽朗,技巧全面精湛,并善于吸收其他筝派和其他乐器的长处,富于创新。1956年他在参加捷克举行的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中,被誉为“近代古筹的第一个改革者”。后来访问了苏联、芬兰、挪威、瑞典、丹麦等国,并应邀在电台或电视台进行录音录象。同年,在全国音乐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他从事教育30多年来培养了200多名学生,有的成为演奏家,有在全国音乐比赛中获奖。他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总结编创了100多种指法。编著岀版了《筝曲选集》、《古筝曲集》,撰写了《齐鲁筝苑放异彩》、《论山东大板套曲》等文。创作了筝曲《新春》、《工人赞》等。近年和人合作了筝曲《难忘》、《喜庆》等。再如任教于西安音乐学院、担任“陕西秦筝”协会会长的古筝演奏家高自成。他1918年出生于郓城县高庄,自幼酷爱筝艺,演奏技巧熟练。1955年参加总政文工团任古筝演奏员。1957年调任西安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师。其演奏风格古朴清秀、优扬委婉,富有韵味。1956年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奏的《高山流水》获演出奖。以后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演出,受到赞扬。几十年来,他培养了200多名占筝演奏人才,编著了《古筝教材》、《山东省古筝曲选》,整理了百余首筝曲,创作改编了《凤翔歌变奏曲》、《天下同变奏曲》等筝独奏曲。张为他 (1895—1963),郓城县张坑村人,技法纯熟,干净利落,诏演奏的筝曲明晰清脆、古朴高雅。1954年赴京,与王殿玉高自成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丝弦合奏《高山流水》、《风摆翠竹》,并灌制了唱片。1956年应聘在中央音乐学院任古筝教师。一年多自愿回家乡务农,后又到菏泽地区戏校短期任教。
  另外,出名的古筝艺人还有:张应易,1919年生于鄄城县张堌堆村,技术全面,纯正扎实。其演奏风格纯朴、婉转含蓄,手法细致,以抒情见长,是解放后比校活跃的古筝艺人。一方面积极整理传统筝曲,收徒援艺,一方面积极参加演出。1957年在山东省民间音乐会演中获演出一等奖,并赴京参加全国会演,其演奏受到音乐界一至好评,演奏的《汉宫秋月》等九首古典乐曲被中央广播电台录制。1980年山东省电视台再次为其录音,并专题介绍了他的演奏艺术。1985年应邀参加山东省鲁西南民音调演,大会为其进行了录音录像。韩庭贵,1929年生于郓城县侣垓村,少年开始学习古筝,1959年到菏泽戏校担任古筝演奏员。他的演奏风格朴实爽朗,刚健雄浑。1979年在山东省音乐舞蹈曲艺会演中,他编曲演奏了《包楞调》,获得优秀节目奖。1985年11月调省艺术学院任古筝教师。菏泽面塑艺术
  杨广德辑
  菏泽面塑,是一种传统的选型艺术。它历史悠久,名扬四海,颇受中外人士赞赏。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应的颜料,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干剂等。然后借助于批刀、塑刀、小剪刀、梳子、骨簪、花纹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塑象。由于它制做精巧,形象逼真,逐渐形成一种富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
  荷泽面塑最早起源于曹州府(今日菏泽市)解元集乡穆李庄。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
  “花供”原是一种民间能工巧匠雕塑绘制的面食刷色供品,包括人物、动物、花草、瓜果、建筑物等多式多样的塑象。因为它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被称为“花供”。这种用面食塑制的“花供”祭品,富有观赏价值,实际上已是面塑艺术的初级阶段。
  据老艺人回忆,早在清朝咸丰4年(1854年),江西戈阳面塑匠人王清源、郭湘云游艺菏泽,寄居在解元集乡穆李庄。他们与当地会制做花供的艺人贺胜、杨白四合作,采用可塑性较强的白面和糯米面为原料,染成黑、白、兰、绿、红、黄、紫等多种颜色,再捏塑成瓜果桃李、家禽走兽、人物等新一代面塑品种。从而使面塑艺术大大提高,初步形成为艺术品。随后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于是穆李庄一带便成为菏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
  到1908年前后,李朝训等人的面塑艺术,已驰名曹州府,并传艺给李俊兴、李俊福、李新起等数人。其中李俊兴、李俊福技艺超群,由于李俊兴善捏风流仕女,俊福善塑武将英姿,被誉为“文武二李”。
  面塑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艺人们做为副业活动,在春节间或农闲时赶集串乡,随捏随卖,养家护口。后来从此艺者愈来愈多,流传到曹州及周围地区,开始以面塑技艺兴家立业。他们云游全国各地城乡,以致出国卖艺。自1920年起,李俊兴、李俊福及师兄弟10余人,多次离家去上海、厦门、广州、香港捏销面人,并出国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卖艺。1926年9月李俊兴被邀至老挝王宫表演面塑,受到王宫一片赞扬。1928年,李俊兴、李俊福、常天绪、李本化、李本纯等10多人去新加坡卖艺,受到赞誉。李俊兴兄弟当年回国,常天绪、李本化、李本纯等长期留居新加坡,继续经营面塑艺术。1931年,李俊兴去莫斯科表演面塑,受到苏联人民的欢迎。经过面塑艺人的不断努力创造,面塑艺术不断提高,题材不断发展扩大,制作更加精致,使菏泽面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新中国成立后,面塑艺术获得了新生。在1956年,李俊兴和其子李芳格、侄李清芳及李金城、李凤亭、赵继忠等,在菏泽城内成立面塑社。1957年迁往济南。从此,面塑艺术得到新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手。1982年3月至5月,李芳清随山东工艺美术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在总理府捏塑的袋鼠,受到热情赞扬。1983年,李金城的作品《穆柯寨》、《麒麒麟送子》随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会在日本展出,受到称赞,他的作品还多次在电影中得到展示,并作为官方礼品赠送外国友人。李金城的长子李全景在西安、三子李全兴和女儿李艳芳在洛阳从事面塑制作,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受到美术界的重视和好评。面塑艺术的另一后起之秀穆绪建,1983年曾应邀在日本驻华大使馆捉塑面人半月之久,现在云南西双版纳风景区为外国游客捏塑面人。
  近年来,菏泽面塑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先后发明了有声面塑和动态面塑。后来又出现精致小巧的盒装组塑和有机玻璃密封包装面塑,成为高档工艺美术品,打入国际市场,深受外国友人欢迎。另外,还有为外宾当面塑象的写生面塑。为我国争得荣了誉和外汇。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