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家氾胜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53
颗粒名称: 农学家氾胜之
分类号: K820
页数: 3
页码: 86-88
摘要: 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农学家,名叫氾胜之。氾胜之是曹县人,自幼酷爱农田技艺。汉成帝时,氾胜之宜居议郎,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三辅管理农业生产。氾胜之根据那里土壤、水利、气候等情况,在当地推行古代流传下来的土地休闲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耕作方法一“区田法”。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氾胜之

内容

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农学家,名叫氾胜之。
  氾胜之是曹县人,自幼酷爱农田技艺。他常到农田里观察作物的生长,喜欢种植各种植物。他在总结前人农田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的新的种植方法,对当时和后代都发生了很大影响。
  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一公元前7年),氾胜之宜居议郎,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三辅(即关中地区)管理农业生产。氾胜之根据那里土壤、水利、气候等情况,在当地推行古代流传下来的土地休闲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耕作方法一“区田法”。这是种植法的一犬改进。“区田法”就是把大面积的耕地分成许多小块(区),每一块四周打上土埂,中间整平。由于土地每一区面积很小,这就便于深耕细作,又易于集中施用肥水,肥水又不至于流失造成浪费,因此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到了清代,农学家杨屾仍然在关中地区推广这种方法。现在西北地区还可看到一种垄作区田,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氾胜之在关中地区管理农业的时候,经常到民间考察,和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攀谈。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农种植的瓠个儿特别大,感到十分惊奇,便向老农虚心请教种瓠的经验。他根据老农所谈总结出一套新鲜的种瓠方法:在地里埋下十粒瓠子,等十棵幼苗长到二尺来高时,就把它们并在一起,用布条缠住,然后用泥土封好。几天以后,缠扎在一起的茎就长在一起了。然后留下最茁壮的一个头,掐去其余的九个头。刚结瓠时,把最初的三个去掉,保留第四、第五、第六个。十条茎的根从地下吸收养料,供给到一条茎里,结出的瓠个儿自然就特别大。
  氾胜之还特别重视对作物种子的选择。他提出用穗选法来保持品种的纯洁性。作物成熟时,在大田里选择籽粒饱满的穗留作种子。选得的种子要种在特备的留种田里,施足肥水”加强管理,使它长得特别好,以备来年到大田播种。在实践中。他还发明了一种“溲种法”:用马骨煮出的清汁,泡上中药附子,加进蚕粪、羊粪,搅成稠汁,下种前二十天,用这种稠汁浸种,使种子,外边裹上一层有机质。经过这样处理的种子,播到田里,不仅可以避免虫害,还有足够的养料供给种子发芽,因此,幼苗便长得异常茁壮。这是世界上有关药物浸种的最早记载。
  关中地区栽种的农作物主要有麦、黍、豆等13种,对这13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氾胜之都进行了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当时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使关中地区粮食作物连年取得丰收。氾胜之由于管理农业有方,成绩显著,而多次得到朝廷的褒奖。后来,氾胜之升为御史。
  氾胜之在总结群众经验和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一一《氾胜之书》・这是一部相当完善的农书,内容十分丰富。可惜己经失传,不过有多内容还可以在《齐民要术》这部书里看到。《氾胜之书》里提到的一些科学种田的方法和原理,有些至今还被人们所采用。《后汉书•艺文志》里有氾胜之传,对他在农业学科上的这种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满禄
责任者
氾胜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