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读书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43
颗粒名称: 曹植读书台
分类号: K917
页数: 3
页码: 58-60
摘要: 今鄄城县旧城村东二里有一个土丘,土丘上栽满了杏树,故名杏花岗。每到阳春3月,黄河南岸的杏花岗上杏花如云,河堤上杨柳吐翠,河面上朵朵白帆远航天际,真是风景秀丽如画。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曹植读书台

内容

今鄄城县旧城村东二里有一个土丘,土丘上栽满了杏树,故名杏花岗。每到阳春3月,黄河南岸的杏花岗上杏花如云,河堤上杨柳吐翠,河面上朵朵白帆远航天际,真是风景秀丽如画。杏花岗南面还有一个土台,名叫陈王台,它是曹操的儿于、著名大诗人曹植读书的地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封其弟曹植于鄄城(今旧城),鄄城改称县王国。曹植在城内筑了个高高的土山,修建厅堂,面对茫茫濮水(即今鄄城县黄河河道),读书赋诗,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曹植后来被封为陈王,这个土山被称为陈王台。三国以后各代文人到曹州,总要到陈王台一游。李白、杜甫、高适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凭吊。明代诗人李建芳在《子建读书台》一诗中写道“城角岿然土一堆,当年子建读书来。三分鼎沸无遗址,七步歌残有旧台。羹菲何妨宗社忌,伊吾不尽水云哀。佳城只在鱼山下,千古招魂奇草莱。”
  1700多年过去了,虽经黄河多次泛滥淤积,曹植读书台遗址还能看出个轮廓。人们来到杏花岗,总免不了要谈论起曹植。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兄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陈思王或陈王,从曹丕当了皇帝把他赶出京城,贬为鄄城侯,一直到死这11年.曹植基本上是在菏泽地区附近渡过的。当时郵城是个遭战争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曹植的生活相当困难,有时免不了和百姓一样吃野菜。他在文章里说自己“饥寒备尝’.“衣食不继”。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曹丕还派“监国使者”对他进行监视,自己连人身自由都没有。
  鄄城地方闭塞,既没有名山峻岭可以登临,又无浩瀚的大海可以远眺。身边没有诗友,没有能一起纵古论今的名士,“块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他深感寂寞孤独,度日如年。单调沉闷的软禁生活,对于曾经跟随父亲东征西战的曹植来说,是一种残酷的精神折磨。他深深怀念着曹操在世时让他登铜雀台赋诗的岁月。那时他有自由,有着灿烂前程,他的才华为人所赏识、所赞许。所以被贬到鄄城后曹植还仿造铜雀台在城角筑了个高台,终日在上面读书赋诗,写下了许多辉煌的诗篇。在鄄城写的诗有六首《杂诗》留传下来。其一曰: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景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曹植在这首诗里,尽情倾吐了他对远方亲人曹彪的思念。曹彪是他的异母兄弟,也是一位诗人,被贬到遥远的南方,封为昊王。
  在《转蓬离本根》一诗中,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随风飘零的蓬草,无依无靠。诗最后写道:“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毛褐是粗毛布衣,薇是一种可吃的野菜,藿是豆叶。曹植叹息鄄城百姓租衣还不能蔽体,粗饭野莱难以充饥,也隐喻诗人自己生活的艰辛。最后,他无可奈何地说:这些还是不说了吧,沉重的忱伤会使人衰老得更快。
  曹植在鄄城倍受压抑,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在这六首杂诗中,有两首直接了当地说明自已不甘心闲居鄄城:“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他的诗或感叹世道艰难,人生的悲哀,或慷慨不平,发岀抗议的呼喊:“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拊剑西南望,思欲赴泰山。”诗人抚剑眺望西方敌对的蜀国和南方敌对的吴国,情愿为讨伐吴蜀战死在疆场。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人物

马魁君
责任者
曹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