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一一八百里水泊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32
颗粒名称: 东平湖一一八百里水泊遗址
分类号: K928.352
页数: 6
页码: 35-40
摘要: 东平湖位于梁山、东平、平阴三县之间,五分之四的水域在梁山县。万里黄河沿湖北沿浩荡东去,京杭运河、大汶河、宋金河三流在湖中相会。而东平湖畔,泊水汪洋、涝洼连片,堤坝横亘、芦苇丛生,依稀可见《水浒传》所描述的水泊英雄出没之所,茫茫荡荡蓼儿洼的旧观。
关键词: 菏泽市 梁山 东平湖

内容

东平湖位于梁山、东平、平阴三县之间,五分之四的水域在梁山县。万里黄河沿湖北沿浩荡东去,京杭运河、大汶河、宋金河三流在湖中相会。而东平湖畔,泊水汪洋、涝洼连片,堤坝横亘、芦苇丛生,依稀可见《水浒传》所描述的水泊英雄出没之所,茫茫荡荡蓼儿洼的旧观。
  东平湖水面有30万亩,是山东省的第二大湖。它是八百里古梁山泊的遗址,是梁山泊的泊中湖。据史地文献记载,梁山泊又名梁山泺,古代它与大野泽(又称巨野泽)连成一片。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就有“大野既潴者,东原底平”的记载。在《尔雅》中列为全国十大湖泊之一,所谓“尔雅十薮,鲁有大野”。《元和志》上说:“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宋史•宦官传》说得更清楚:“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渔之利。”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现在的梁山、巨野、郓城、东平、济宁一带的平原洼地,都是古巨野泽波及的范围,梁山泊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古梁山泊不仅为史地资料所证实,它的景象也被历代文人描绘记载下来,成为它当年真面目的录像。北宋大臣韩琦在途经梁在泊时,曾这样描绘道:“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饶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芟里,白昼苦蚊虻。”(《过梁山泊》)做为当时的官员,亲临其境,对梁山泊做了如实的描绘,应当说是不容置疑的。
  从宋代以来,尤其元明两代,吟咏梁山泊的诗篇屡见不鲜,这些当然也是当时水泊风貌的生动见证。元朝以熟悉掌故、长于考据而著称的文学家袁桷在《过梁山泊》一诗中写道:“碧澜渺无律,绿树失其涘。扬帆鸟东西,击揖鸥没起。”可见当时波澜之阔,舟楫之盛。直到明朝,胡翰在《夜过梁山泊》一诗中还这样描述:“日落梁山西,遥望寿张邑。洸河带泺水,百里无原陧,葭菼参差交,舟楫窅窈入。”可见,这时梁山泊水势仍很大。
  从地质构造史看,古梁山泊属于鲁西湖带。鲁西湖带处于山东丘陵和华北平原的接触带上。古地质时代的褶皱运动,形成低陷构造的基础,逐渐积水成湖,形成大野泽。由于黄河挟带着大量泥沙,下游河道又不断决口改道。每次决口泛滥和分洪夺流改道,都使泛区地形地貌发生较大的变化,使古代的大野泽以及济水,菏水均发生较严重的淤积。特别是公元923年至公元1127年黄河5次大决口皆入大野泽南溢于淮河、泗水,或北经大清河入海。以致黄河较长时间在巨野、郓城一带南北分流,致使巨野泽不断淤积,并形成以南旺一带为分水岭向南北洼地发展的变化趋势,为以后南四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北五湖(马踏、马场、蜀山、南旺、东平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梁山、东平、、郓城一带原济水和汶河下游两岸的洼地,则因黄、汶洪水停滞,并不断得到补济,以致与古大野泽的北部连成一片,这就构成了周围数百里的湖泊。也就是《水浒传》上描写的“周围港汉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在《寿张县志》中对当时的梁山地区有以下记载:“昔黄河环山夹流,巨浸远汇山足,即桃花之潭,因以泊名,险不在山而在水也。”这是对当时梁山泊最好的写照。
  到了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大决阳武,在梁山泊分流长达90余年。由于梁山泊经黄河多次分洪和泛滥淤积,以致济水湮没,荷泽垫平,湖水逐渐固退,湖面大为缩小。金代史籍就有“退地甚广,安置屯田”的记载。这块水面当时统属于东平府,所以,称为东平湖。1855年河决兰封,东平湖再次遭到淤灌,水面进一步逐小,这就是现在的东平湖区。沧海变桑田,八百里梁山泊十有八九已被湮泯于地下,只剩下东平湖这面镜子,依稀能照出它昔日的容颜。
  从梁山地区地质钻探资料来看,在地面以下4一6米普遍有一层黑色或灰褐色的湖积层,层厚2—8米。个别地区被河流切割。开挖时可见到植物根茎和莲子,并有淡水动物残骸,这显然是当年的湖底。现在当地群众还称之为“宋江土”。1958年,在梁山西10华里的地下曾挖岀一条七丈长的木制兵船,船上的盔甲、宝剑、铜铳上铸有“洪武五年造” 字样(今存山东省博物馆)。
  这些都说明,今日东平湖仅是古梁山泊遗留下来的一部分水面。在宋代及其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梁山周圈确是一个茫茫数百里的水泊,山水相依,港汉纵横,蒲苇丛生,形势险要,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开展武装斗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理环境。《水浒传》这部文学名著所描写的梁山泊的自然景物、山川风貌,基本上是符合当年实际的。东平湖青山环绕、绿柳垂岸,构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不仅有"小洞庭”的美称,还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东平湖畔有座安民山,林茂峰翠,巍然兀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说:"济水北经梁山,北有安民亭,亭北为安民山”,即此。安民山东麓是古须句国故城遗址。须句国为周武王所封子国,是太昊后裔。太昊,即伏羲,上古帝王,相传为我国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安民山东不远处,在东平湖老湖区有一块东西长1000多米,南北宽500米的高地,这就是著名的青堌堆文化遗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发掘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物,也有奴隶社会殷商时代文物。有石器、陶器、纺锤、网坠、箭头等等。说明远在四、五千年前,东平湖一带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和渔猎。考古学家鉴定,青堌堆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生产生活用具工艺水平在当时较之其他地区先进一筹。
  泛舟东平湖上,划过荷芡铺绿的水上小径,穿过接天连日无穷碧绿的荷花荡,可以尽情饱览东平湖雄浑而秀美的山水风光。水天一色,白帆点点,透过浮光耀金的湖面,远远望去,湖中央有一座小岛,岛上有著名的洄源亭遗址。洄源亭为唐代著名诗人苏源明所创建。苏源明是天宝年间进士,玄宗时官国子司业,与杜甫关系甚密。洄源亭是他任东平太守时所建。竣工后,苏源明约请邻州五位太守观光,在亭下设宴赋诗,曰:“小洞庭兮寓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寓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陉。”此后,许多文人到梁山泊游览都吟咏过小洞庭。清代大文学家王渔洋在《蚕尾集•游小洞庭》中写道:“当日苏司业,风流此暂经,重岩望趙忽,远水界空冥。暴雪明蚕尾,浮云下洞庭。明朝新霁好,回首数青峰。”尽情描绘了东平湖奇丽多姿的湖光山色。
  在小岛的东南岸边,有一高台,是宋代东平郡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旧址。当年,欧阳修泛舟梁山泊,登上乐郊池亭,触景生情,赞叹不已,挥笔赋诗云;“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有山出其东,有水出逶迤,有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仰俯迷上下,朱栏映清池,草木非一种,青红随四时.....”
  宋代文学家苏辙夜过梁山泊,也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佳句,描绘了梁山泊月夜的美妙意境。而今,虽然时过景迁,游人若能夜宿东平湖,仍可借一轮皎月,看浪花朵朵,金波鳞鳞,远山如黛,渔火万点,听鱼九跃水,涌涛拍岸,亦颇有情趣。
  东平湖是一个浅水富营养型淡水湖泊,水质肥沃,鱼类和水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东平湖有鱼类50余种,因东平湖与黄河相通,所产的鲤鱼是著名的黄河鲤鱼。这种鱼金鳞红尾,肉质细嫩鲜美,自古就入名吃之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上就写道:“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东平湖的蹶鱼又名桂鱼,也是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淡水鱼中的珍品。这里还出产毛刀鱼,是一种海鱼,每年三月溯黄河而上,到东平湖产卵,八月份顺流向海中回游・毛刀鱼兼食海水、淡水,味道极为鲜美,是东平湖的名贵特产。此外,东平湖还盛产鳖、蟹、贝、螺、菱芡等等。
  解放后,东平湖的丰富资源得到重视和开发,随着对黄河的治理,在东平湖兴修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在兴利除害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黄河从河南省两岸堤距20公里河段,进入山东省境内两岸堤距仅0.33公里的河段,河道排洪能力上下相差一倍多。东平湖恰好处在黄河由宽河道进入窄河道的过渡段。黄河洪水暴涨的年份,东平湖区担负了分洪滞洪的使命,为减轻洪水对下游堤防威胁、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贡献。看今日东平湖,蜿蜓数百里的大堤,青石护坡、披甲戴盔,像一条静卧在水泊周围的巨形大莽,更有那一座座巨大的建筑物铁臂铁门、钢骨钢架,镇大泊、锁黄龙、气壮山河。世世代代流淌着百姓血泪的梁山泊,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沐浴着社会主义的灿烂阳光,迈步走向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的康庄大道。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
梁山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东平湖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