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泊梁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26
颗粒名称: 二、水泊梁山
分类号: K928.352
页数: 18
页码: 23-40
摘要: 水泊梁山由于与《水浒传》这部文学名著相关而闻名于世。梁山,原名寿良山,简称良山。据《史记》记载,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被封在汴梁,“尝北猎良山”,后来死在良山,埋葬在良山。
关键词: 菏泽市 梁山

内容

水泊梁山由于与《水浒传》这部文学名著相关而闻名于世。梁山,原名寿良山,简称良山。据《史记》记载,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被封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尝北猎良山”,后来死在良山,埋葬在良山。汉景帝还亲自为他树了墓碑。为纪念梁孝王,东汉光武帝改良山为梁山。
  梁山海拔197米虽不算太高,但是,它和它的余脉棘梁山、小安山、昆山、腊山、金山、银山、铁山..巍然耸立于千里无垠的犬平原上,成为华北平原与鲁西南平原之间一道拔地而起的屏障,却是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梁山北枕浊浪翻滚的黄河,东靠京杭大运河,从泰沂山区滔滔西泻的大汶河和从鲁西南汩汩北流的的宋金河直抵梁山脚下。这四条大河,还有南面的南旺湖,东面的东平湖,一起在这里会合。整个梁山地区山川交错,湖河相连,山中有湖,湖中有山,烟波浩森,芦荡茫茫,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水浒传》所描绘的八百里梁山泊的最象。
  水泊梁山不仅是水浒英雄的故乡,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这里有著名的原始社会青堌堆文化遗址,有奴隶劳动的旧址六工山,有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有汉代墓葬群百墓山,有唐代开国元勋程咬金的故里斑鸠店,在梁山石壁上写下了“还我山河”四个苍劲大字。
  有武则天泰山封禅途中祭拜过的莲台寺,有明代抗倭英雄东鲁西竺禅师的墓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斗争中,这里又是冀鲁豫边区的一块重要根据地,1939年,年罗荣桓同志率领八路军东进支队挺进梁山,指挥了著名的梁山战斗,一举歼灭日寇三十二师团一个步兵大队.战斗结束后,罗荣桓同志在梁山石壁上写下了“还我山河”四个苍劲大字.巍巍梁山,名扬中外。国家已经把梁山辟为旅游区,这里的众多名胜古迹正以崭新的容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巍巍梁山,名扬中外.国家已经把梁山辟为旅游区,这里的众多名胜古迹正以崭新的容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梁山山寨
  梁山由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头、青龙山四个主峰和熬子山、黄山、骑三山、狗头山、狗爪山、玉皇顶等支峰组成,梁山的最高峰为虎头峰。梁山县城就座落在梁山脚下。站在山南的金沙滩,可以看到虎头峰虎视眈眈的雄姿,虎头高昂,前腿扑地,后腿腾空,酷似〜只咆哮生风的猛虎。虎头峰四周危岩耸立,峭壁悬崖。这虎头峰便是当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大本营梁山寨和忠义堂所在地。
  攀登梁山寨,只有北麓一条狭窄蜿蜒的山梁。从梁山县政府出发,东行二里许即到后集。后集又名后寨,相传是当年宋江起义军安顿眷属和驻扎后勤机关的地方。后集村前有一大片平坦的高埠,传为起义军的粮仓旧址。人称“晒粮场”。由晒粮场向东南走去,地势慢慢高起来,登上一处乱石累累的山坡,仰首望去,但见仰面大石壁上赫然刻着“水泊梁山”四个大字。登上一百零八级台阶,是一座龟背隆起的山岗,上面建有一个飞檐石柱、古朴典雅的凉亭,名叫“断金亭”,是林冲火併王伦的地方。断金亭下,左有青龙山蜿蜒起伏,右有凤凰山展翅欲飞,两山夹持着一条险道,此为水泊梁山的南部门户,名曰“龙凤吉祥” 。
  断金亭通往山寨有一条古迹斑斑的小路,人称“宋江道”。八百多年前,梁山好汉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往来于山寨和后寨之间的。沿着宋江道继续攀登,前面有一个山口,名叫黑风口。黑风口位于雪山与郝山头之间,一条狭窄的山梁连接南北两个山峰,东西两侧峡谷幽深,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梁山山寨的咽喉。黑风口风大且急,当地百姓有“无凤三尺浪,有风刮掉头”的说法。相传手持两把板斧的黑旋风李逵当年就镇守在这里。如今黑风口建有一座“黑风亭”,山梁上耸立着一尊李逵的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从黑风口向东北望去,有一块平坦的谷地,那是梁山英雄的演武场。从演武场再往东有一座低而平的山梁,昔日是水浒英雄的赛马场。
  离开黑风口,向南继续攀登,越过骑三山,便到了梁山寨所在的虎头峰。登上虎头峰,极目远眺,但见山北峰峦叠嶂,翠柏葱笼,山南苍野似海,平湖如镜,东面京杭大运河飘若银带,西面万里黄河浩荡奔流。虎头峰上,只有山寨残垣尚存。这是一座用石块垒成的椭圆形寨基,有七、八尺高,五、六尺厚,就象城墙一样。有的地方已经倾塌。山寨南面紧靠峭壁千仞、插翅难飞的虎头崖。东、西、北三面较为开阔。当年梁山寨为了便于防守,在外围又筑了一道墙。整个山寨面积近20亩。在梁山山寨上,有一座古朴宏伟的建筑忠义堂。忠义堂有两进院落,附设东西廊房,四周苍松翠柏,院后有雁台,传说是智多星吴用观天、象察寨情的地方。因小李广花荣在此射落飞雁,故称雁台。
  忠义堂原称聚义厅,是当年梁山英雄们商议军情、调兵遣将.排列座次的地方。托塔天王晁盖在曾头市中箭身亡后,宋江为梁山首领,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忠义堂是梁山泊起义军的指挥中枢。
  忠义堂前一块平滑的石面上,有一碗口大的石窝,相传是当年梁山起义军树立“替天行道”杏黄旗的旗杆窝。旗杆窝西20米,有个石砌的池子,是当年山寨的蓄水池,当地百姓称之为"宋江井”。如今,在山寨上还可以捡到东汉时期的筒瓦和板瓦残片。可见远在宋江起义之前,山上就有较大的庙宇房舍。元朝文学家袁楠《过梁山泺》诗中有“崛强寻故垒” “历历见遗址”的句子。清初进士曹玉珂《过梁山记》更说得明白:“梁山者……其上果有宋江寨焉。于是进父老而问之,对曰:昔黄水环山夹流,巨浸远汇山脚……祝家庄者,邑西之祝口也,晁(盖)宋(江)皆有后于郓。” 也说明这里曾是北宋末年宋江、晁盖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虎头峰特别险要,成为水浒英雄们的大本营一梁山寨和聚义厅所在地,也是可信的。棘梁山
  从梁山县城北行,跨过运河大桥和东平湖水库石坝,沿湖心公路走20公里,前面有一座荆棘丛生、怪石磷峋的小山,名叫棘梁山。相传此山是水浒英雄最初起义时的根据地。
  棘梁山说不上雄伟高峻,却处处悬崖峭壁,上山只有西南一条道。这条石径称为“云梯”,是石砌盘路。盘路左则有一座青砖绿瓦的关帝庙。从关帝庙继续攀登,上面有个山洞,人称仙人洞,相传李逵曾在此把守。云梯尽处,山路转平,有〜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叫做漫海滩,据说这里是宋江上山之前,晁盖、阮氏三雄等修建的第一个聚义厅遗址。他们在此拉起造反大旗,招集四方英雄好汉。从漫海滩前行,有一块向南突岀、半截悬空的巨石,名叫“探海石”。当年,梁山泊苇荡丛生、大水漫漫,这探海石是起义军的水上码头。探海石附近有一处长30米、宽17米的建筑物遗址,现在还可以扒出烧焦了的粮食粒。这里原是水泊好汉们的粮仓,后来起义军转移到梁山山寨后,被官军放火焚烧。“粮仑” 北面一块巨石上有几个窝,那是当年起义军的旗杆座。
  棘梁山上,有块奇特的巨石,高三丈三尺,宽五丈,长十余丈,巨石中间有一道四尺多宽的石峡,走进石峡可仰望“一线天”的奇观。石峡上面有座小石桥,名曰“昧心桥”,说是谁若干了昧心事,从这桥上经过,就会摔进石峡。这块巨石的名叫千佛岩,石壁上刻着三个顶天立地的大佛像,大佛两侧全是大小不同的石龛和佛像,大的三、四尺,小的两、三寸。龛旁多有题记,大都剥蚀模糊。保存下来的历代镌刻的佛像有470余尊。这些雕刻有北魏、南北朝、唐、宋各代的作品,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千佛岩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是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
  千佛岩附近还完好保存着明清的四座石碑,据碑文记载:古代这座山上有大佛殿、文昌阁、碧霞行宫等。说明当年棘梁山上庙宇很多,客观上为农民起义军提供了营房和据点・至今山上还有一座破旧的庙宇,门额上书“文昌阁”三个大字。相传阁前曾有一座石碑,群众称“宋江碑”。碑文为宋江所书,内容是称颂晁盖功德的。当年起义军转移到梁山山寨后,百姓恐遭官军破坏,特将此碑移到山南20多里的大清河边,埋在今安山镇旁的运河大堤下。这里的一个村子,至今仍叫“宋江碑村” 。
  北宋末年,为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梁山泊地区广大农(渔)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晁盖、吴用联络李逵、阮氏三雄等造反上了棘梁山,树起“杀富济贫,推翻大宋”的大旗。棘梁山东边有一大树林,叫“常家林”,通往京城汴梁的一条官道从林中通过。晁盖他们常派人在这条官道上杀贪官、截皇纲、杀富济贫。他们还严惩贪官污吏,并一度杀进东平府,斩了作恶多端的东平府府台宋金山,为民除了一害,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相传当地群众把绣着“托塔王晁盖”的大旗献给棘梁山的英雄们,同时还送了大匾,上写“威名四海震八方,为民除害托塔王”。许多贫苦农民、渔民纷纷参加起义军。由于队伍迅速壮大,棘梁山已容纳不下众多人马,起义军便转移到了梁山,与宋江领导的起义军相会师。晁盖、宋江与黄泥岗
  梁山地区山高水阔,地势险要,成为历代藏龙卧虎之地,英雄出没之所。梁山泊群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此起彼伏,最著名的就是宋江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史书上称:“宋江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东都事略》)“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毗陵集》)。《宋史》上也记载道:"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水浒一百单八将虽然是文学作品的夸张,但是,宋江等36位首领发动的梁山泊农民大起义是确有其事的。
  相传宋江是今梁山西南90里郓城县水堡集人,元人杂剧《坐楼》词中,就有“家住水罐在郓城,姓宋名江字公明”的话。宋江曾为郓城押司小吏,晁盖是郓城晁庄人在晁氏家谱中北宋末年也确有“晁盍”,“盖”的繁体字是“蓋”,去掉“草”头,即为盍。因为晁盖造了皇帝的反,犯了弥天大罪,续家谱时,把“蓋"字的草头去掉,这叫做“砍头入谱“.据传晁盖为人忠厚,性格豁达,敢于为民伸张正义。晁庄附近有个车市村,村中有个教书先生名叫吴用。此人足智多谋,精明能干,是晁盖的好朋友。他们对梁山泊一带百姓的悲惨生活有深身体验,对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深为不满,最早带领贫苦农(渔)民展开反抗斗争,智取生辰纲就是他俩策划组织的。
  说的是朝廷太师奸臣蔡京生辰,他的门婿大名府丞相梁中书派人抬着金银珠宝到东京汴梁上寿。杨志押着生辰纲途经郓城黄泥岗,天气酷热,挥汗如雨,他们坐在黄泥岗大树林里歇息。这时,迎面走来几个推枣子的,也停下来纳凉。不久,一个庄稼汉子担着酒坛,唱着"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苗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走上岗来。推枣子的一人一碗尽情喝起酒来,送生辰纲的官兵耐不住炎热,不顾杨志的劝告,也纷纷买酒解渴。谁知,卖酒的给官兵的酒里悄悄加了蒙汗药,酒刚下肚,一个个晕倒在地,动弹不得。那卖酒的、推枣子的拿出刀枪棍棒,打败杨志,推起金银珠宝扬长而去。
  这黄泥岗就是今郓城县黄堆集,是一个千多户人家的大村镇。至今这里还有个大土岗,土岗上有明代石碑。据碑文记载,这土岗当年是座土山,树木丛生,遮天蔽日,山下有一条通往东京汴梁的官道。碑文上写道:“宋徽宗崇宁间,环梁山八百里皆水也,堆北距梁山六十里许,为水浒南岸,古称黄泥岗,即此地也。”
  晁盖、吴用是智取生辰纲的组织者。他俩对黄泥岗的地理形势很熟,知道这里是大名府通往京城的必经之路,决定在黄泥岗密林中劫取这不义之财。那时他们还没造反上棘梁山,只是秘密联络了阮氏三雄和白胜等江湖好汉。那推枣子的便是阮氏三兄弟,那个挑着酒唱歌的就是白胜。三阮故里与腊山
  从棘梁山沿公路北行,绕过金山、银山,路左侧闪现出一座青灰色的山峰,此山名叫铁山。铁山南麓环抱着一个村子叫石庙村。石庙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大多姓阮。石庙村过去叫石碣村,是水浒英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的故里。明朝时,因为铁山上修了一座很大的佛庙,石碣村才改名为石庙村。现在山上还有修建佛庙的石碑。村里一位叫霍凤亭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说他小时候,村头上还有一块“石碣村”的小碑碣,后来修黄河大堤的埋在堤下。铁山上有纪念阮氏三雄的"三贤殿”,殿内有阮氏三兄弟的塑像.可见阮氏兄弟是很受当地百姓爱戴的英雄。
  三阮故里紧临黄河,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黄河就在这里交汇。古时候,这石碣村所在的铁山不过是茫茫八百里梁山泊中的一个小岛。阮氏三兄弟就在这依山傍水的住处,练就一身好水性,架着一叶扁舟,辗转江湖,与官府渔霸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阮氏故里东南不远处,有一座山势奇特、风光秀丽的腊山。腊山又名岱峰,她东临东平湖,怪石突兀,峰峦叠嶂,苍松翠柏或横生绝壁,或倒挂岩隙。殿宇、寺院依山势而建,山水相照,气象万千。腊山是水泊梁山北部门户。相传,当年阮氏三雄曾在此镇守,在东平湖扎下水寨,抵抗官军的侵扰。
  腊山原是一处道教胜地,素以"老虎洞”和"青龙泉”两大胜景闻名于世。攀登腊山有西北、东南两条路。西北部山崖如削,陡壁峭立,两个山峰间有一条幽深的山谷,深渊的上面,是一处探出几十米远的巨大悬崖。深谷两侧,依山势建有乐台、镇会厅、三清宫、炳灵殿、白衣阁、玉皇阁。山谷两测两条天梯般的石盘路连接起来。走过石桥,攀上大悬崖就到了碧霞祠。碧霞祠前悬崖边沿建有石栏,石栏上雕刻着青龙、白虎、麒麟等许多栩栩如生的图案。凭栏眺望,从山谷到山顶全是苍松翠柏,座座古庙掩映其间,松涛滚滚,烟云缭绕。尤其是这松柏长势奇特。盘根错节。有的在峭壁上几棵柏树根顶相连接,叫做"柏上柏”,有的古柏树洞中又长出青翠的幼柏,叫做“柏中柏”,千姿百态,意趣横生。历代来此游览的文人墨客,竟相立碑刻石,碧霞祠旁的绝壁上刻着“气象万千”、“高山景行”等苍劲大字,赞颂这里的景胜。
  从碧霞祠,再爬过一个低矮狭窄的石缝,就到了一个天然洞,即老虎洞,洞内可容数十人。大洞上面还有个小洞,小洞上面是个平台。四周古木参天、虬枝盘曲,遮闭洞口,险峻异常。在腊山东南麓还有个老虎洞,原来这两个洞口是相通的。相传梁山好汉阮氏三雄曾在这里打败过宋朝官军的进剿。当年,济州三都缉捕使何涛屦吃败仗,心生一计,用“激将法”骗阮氏兄弟上岸,说:“单凭在水泊中神岀鬼没,算不得好汉,有本领敢到岸上较量! ”阮氏兄弟一听,果然登上岸来,在腊山前面列阵鏖战。双方正杀得难分难解,忽听一声鼓响,山上山下杀出无数官兵,把阮氏兄弟团团围住。官军见善于水战的阮氏兄弟离开了水,更加有恃无恐,纷纷喊叫着“捉活的”。阮氏兄弟奋力拼杀,且战且退,待退到半山坡上的清龙泉,一齐跳入水中,翻起几朵白花,眨眼不见了。官军慌忙围上来,直朝泉底乱箭齐射,满以为这三个好汉葬身泉底了。谁知这清龙泉同清龙观中的前老虎洞相通。三人从泉底泅水钻入前老虎洞,又顺着洞穴。钻到山后,走出后老虎洞,杀进何涛扎在山后的大营。官军被抄了后路,措手不及,惊恐万状。这时三阮的援军赶到,水泊好汉一齐杀上山来,何涛弄巧成拙,背水应战,全军覆没。
  这“清龙泉”、"前老虎洞”以及清龙观就在腊山的东南麓,至今尚保存完整。
  从山后的碧霞祠攀登翻过山顶,或县沿东平湖岸转到山前,可以看到半坡上座落着一处古朴的庙院,这就是清龙观了。清龙观由东、西、上三个院落组成,石壁瓦舍,保存完整。清龙观内有一石楼,站在楼顶,向上望,峰峦耸立,险石累累,向下看,只见碧波万顷,烟波浩淼・东平湖上银鸥翻飞,白帆点点,真是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清龙观正前方有一突兀悬空的巨石,石缝中又长出一株苍劲翠绿傲世凌空的古柏,人们称这奇石为青龙头,古柏为青龙须,是腊山的一大奇观。清龙泉就在由龙须柏至青龙观之间的路旁,泉水清冽甘美,是观中道士饮用、浇田的水源。而前老虎洞就在青龙观内,分上下两个洞口,游人可以从下洞口进入,然后从上洞口爬出。洞内凉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
  腊山是道教胜地,最出名的庙宇是三清宫。三清宫建于明代,清朝乾隆年间重修。三清宫的道士都擅长音乐,每人至少精通一种乐器。至今腊山下还有个乐台,是道士们在清明节大庙会上登台奏乐的地方。乐台石柱上有一幅对联:"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浪五音调吋万民欢”,描绘了奏乐的盛况。后来,三清宫的音乐逐渐流传到民间。现在腊山一带仍有许多名乐手。
  法兴寺与张坊村
  从梁山山寨放眼向东北望去,只见十里长的山坳里,杏花如云,一片银白。那便是《水浒传》中所写的王林酒店所在的杏花村。相传梁山英雄朱贵就是在这里负责联络,有人投奔梁山或有什么消息,他便向黑凤口射一枝箭。而镇守黑风口的李逵,也时常来杏花村吃酒,往往喝个一醉方休。
  在杏花盛开的山坡上有一座高高的和尚墓塔,上刻“西竺法师之塔",这就是著名的法兴寺遗址。前面是明代嘉靖四十四年为他立的墓碑,“东鲁西竺禅师铭志”的碑文,记载了西竺禅师"率领僧兵三千余众”开赴胶东抵抗倭寇侵略的事迹。西竺原为嵩山少林寺僧人,来法兴寺后被尊为主持,召收僧徒授少林拳术,其弟子遍及梁山地区建福、月岩、佛光、圆觉等寺。后来,西竺法师赴泰山灵岩寺名刹瞻仰胜境朝拜名师途中,听说倭寇窜犯胶东烧杀抢掠,立即返回法兴寺,号召他的弟子联合梁山一带各寺僧人,组成抗倭义勇军,有力地支援了戚继光所指挥的抗倭斗争。为表彰西竺法师的功绩,特为他立碑树塔。梁山西麓还有个张坊村,据载是抗金义军将领张荣的家乡。张荣号万敌,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金兵南侵烧杀抢掠,张荣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在梁山聚众万人,渔舟三百起义,大破金兵。次年乘胜南下解扬州之围,在兴化缩头湖建立水城驻扎兵马战船,金将挞赖率舰来攻,张荣指挥人马登陆围击。金兵溺死与陷入泥淖被杀者达五千余人。宋王朝遂任张为泰州知府。可见,梁山不仅在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而且闪烁着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的光辉。
  
  东平湖一一八百里水泊遗址
  东平湖位于梁山、东平、平阴三县之间,五分之四的水域在梁山县。万里黄河沿湖北沿浩荡东去,京杭运河、大汶河、宋金河三流在湖中相会。而东平湖畔,泊水汪洋、涝洼连片,堤坝横亘、芦苇丛生,依稀可见《水浒传》所描述的水泊英雄出没之所,茫茫荡荡蓼儿洼的旧观。
  东平湖水面有30万亩,是山东省的第二大湖。它是八百里古梁山泊的遗址,是梁山泊的泊中湖。据史地文献记载,梁山泊又名梁山泺,古代它与大野泽(又称巨野泽)连成一片。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就有“大野既潴者,东原底平”的记载。在《尔雅》中列为全国十大湖泊之一,所谓“尔雅十薮,鲁有大野”。《元和志》上说:“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宋史•宦官传》说得更清楚:“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渔之利。”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现在的梁山、巨野、郓城、东平、济宁一带的平原洼地,都是古巨野泽波及的范围,梁山泊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古梁山泊不仅为史地资料所证实,它的景象也被历代文人描绘记载下来,成为它当年真面目的录像。北宋大臣韩琦在途经梁在泊时,曾这样描绘道:“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饶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芟里,白昼苦蚊虻。”(《过梁山泊》)做为当时的官员,亲临其境,对梁山泊做了如实的描绘,应当说是不容置疑的。
  从宋代以来,尤其元明两代,吟咏梁山泊的诗篇屡见不鲜,这些当然也是当时水泊风貌的生动见证。元朝以熟悉掌故、长于考据而著称的文学家袁桷在《过梁山泊》一诗中写道:“碧澜渺无律,绿树失其涘。扬帆鸟东西,击揖鸥没起。”可见当时波澜之阔,舟楫之盛。直到明朝,胡翰在《夜过梁山泊》一诗中还这样描述:“日落梁山西,遥望寿张邑。洸河带泺水,百里无原陧,葭菼参差交,舟楫窅窈入。”可见,这时梁山泊水势仍很大。
  从地质构造史看,古梁山泊属于鲁西湖带。鲁西湖带处于山东丘陵和华北平原的接触带上。古地质时代的褶皱运动,形成低陷构造的基础,逐渐积水成湖,形成大野泽。由于黄河挟带着大量泥沙,下游河道又不断决口改道。每次决口泛滥和分洪夺流改道,都使泛区地形地貌发生较大的变化,使古代的大野泽以及济水,菏水均发生较严重的淤积。特别是公元923年至公元1127年黄河5次大决口皆入大野泽南溢于淮河、泗水,或北经大清河入海。以致黄河较长时间在巨野、郓城一带南北分流,致使巨野泽不断淤积,并形成以南旺一带为分水岭向南北洼地发展的变化趋势,为以后南四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北五湖(马踏、马场、蜀山、南旺、东平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梁山、东平、、郓城一带原济水和汶河下游两岸的洼地,则因黄、汶洪水停滞,并不断得到补济,以致与古大野泽的北部连成一片,这就构成了周围数百里的湖泊。也就是《水浒传》上描写的“周围港汉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在《寿张县志》中对当时的梁山地区有以下记载:“昔黄河环山夹流,巨浸远汇山足,即桃花之潭,因以泊名,险不在山而在水也。”这是对当时梁山泊最好的写照。
  到了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大决阳武,在梁山泊分流长达90余年。由于梁山泊经黄河多次分洪和泛滥淤积,以致济水湮没,荷泽垫平,湖水逐渐固退,湖面大为缩小。金代史籍就有“退地甚广,安置屯田”的记载。这块水面当时统属于东平府,所以,称为东平湖。1855年河决兰封,东平湖再次遭到淤灌,水面进一步逐小,这就是现在的东平湖区。沧海变桑田,八百里梁山泊十有八九已被湮泯于地下,只剩下东平湖这面镜子,依稀能照出它昔日的容颜。
  从梁山地区地质钻探资料来看,在地面以下4一6米普遍有一层黑色或灰褐色的湖积层,层厚2—8米。个别地区被河流切割。开挖时可见到植物根茎和莲子,并有淡水动物残骸,这显然是当年的湖底。现在当地群众还称之为“宋江土”。1958年,在梁山西10华里的地下曾挖岀一条七丈长的木制兵船,船上的盔甲、宝剑、铜铳上铸有“洪武五年造” 字样(今存山东省博物馆)。
  这些都说明,今日东平湖仅是古梁山泊遗留下来的一部分水面。在宋代及其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梁山周圈确是一个茫茫数百里的水泊,山水相依,港汉纵横,蒲苇丛生,形势险要,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开展武装斗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理环境。《水浒传》这部文学名著所描写的梁山泊的自然景物、山川风貌,基本上是符合当年实际的。东平湖青山环绕、绿柳垂岸,构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不仅有"小洞庭”的美称,还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东平湖畔有座安民山,林茂峰翠,巍然兀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说:"济水北经梁山,北有安民亭,亭北为安民山”,即此。安民山东麓是古须句国故城遗址。须句国为周武王所封子国,是太昊后裔。太昊,即伏羲,上古帝王,相传为我国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安民山东不远处,在东平湖老湖区有一块东西长1000多米,南北宽500米的高地,这就是著名的青堌堆文化遗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发掘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物,也有奴隶社会殷商时代文物。有石器、陶器、纺锤、网坠、箭头等等。说明远在四、五千年前,东平湖一带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和渔猎。考古学家鉴定,青堌堆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生产生活用具工艺水平在当时较之其他地区先进一筹。
  泛舟东平湖上,划过荷芡铺绿的水上小径,穿过接天连日无穷碧绿的荷花荡,可以尽情饱览东平湖雄浑而秀美的山水风光。水天一色,白帆点点,透过浮光耀金的湖面,远远望去,湖中央有一座小岛,岛上有著名的洄源亭遗址。洄源亭为唐代著名诗人苏源明所创建。苏源明是天宝年间进士,玄宗时官国子司业,与杜甫关系甚密。洄源亭是他任东平太守时所建。竣工后,苏源明约请邻州五位太守观光,在亭下设宴赋诗,曰:“小洞庭兮寓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寓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陉。”此后,许多文人到梁山泊游览都吟咏过小洞庭。清代大文学家王渔洋在《蚕尾集•游小洞庭》中写道:“当日苏司业,风流此暂经,重岩望趙忽,远水界空冥。暴雪明蚕尾,浮云下洞庭。明朝新霁好,回首数青峰。”尽情描绘了东平湖奇丽多姿的湖光山色。
  在小岛的东南岸边,有一高台,是宋代东平郡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旧址。当年,欧阳修泛舟梁山泊,登上乐郊池亭,触景生情,赞叹不已,挥笔赋诗云;“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有山出其东,有水出逶迤,有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仰俯迷上下,朱栏映清池,草木非一种,青红随四时.....”
  宋代文学家苏辙夜过梁山泊,也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佳句,描绘了梁山泊月夜的美妙意境。而今,虽然时过景迁,游人若能夜宿东平湖,仍可借一轮皎月,看浪花朵朵,金波鳞鳞,远山如黛,渔火万点,听鱼九跃水,涌涛拍岸,亦颇有情趣。
  东平湖是一个浅水富营养型淡水湖泊,水质肥沃,鱼类和水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东平湖有鱼类50余种,因东平湖与黄河相通,所产的鲤鱼是著名的黄河鲤鱼。这种鱼金鳞红尾,肉质细嫩鲜美,自古就入名吃之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上就写道:“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东平湖的蹶鱼又名桂鱼,也是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淡水鱼中的珍品。这里还出产毛刀鱼,是一种海鱼,每年三月溯黄河而上,到东平湖产卵,八月份顺流向海中回游・毛刀鱼兼食海水、淡水,味道极为鲜美,是东平湖的名贵特产。此外,东平湖还盛产鳖、蟹、贝、螺、菱芡等等。
  解放后,东平湖的丰富资源得到重视和开发,随着对黄河的治理,在东平湖兴修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在兴利除害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黄河从河南省两岸堤距20公里河段,进入山东省境内两岸堤距仅0.33公里的河段,河道排洪能力上下相差一倍多。东平湖恰好处在黄河由宽河道进入窄河道的过渡段。黄河洪水暴涨的年份,东平湖区担负了分洪滞洪的使命,为减轻洪水对下游堤防威胁、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贡献。看今日东平湖,蜿蜓数百里的大堤,青石护坡、披甲戴盔,像一条静卧在水泊周围的巨形大莽,更有那一座座巨大的建筑物铁臂铁门、钢骨钢架,镇大泊、锁黄龙、气壮山河。世世代代流淌着百姓血泪的梁山泊,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沐浴着社会主义的灿烂阳光,迈步走向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的康庄大道。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振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
梁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