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话荷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521
颗粒名称: 风雨沧桑话荷泽
分类号: K295.2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菏泽,古称曹州,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它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南部,鲁、豫、苏、皖四省交界处,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
关键词: 地方史 菏泽市

内容

菏泽,古称曹州,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它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南部,鲁、豫、苏、皖四省交界处,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它西、北依黄河,南临陇海铁路,东近京杭大运河。新建成的新(乡)石(臼所)铁东从其腹地穿过,是东西交通的大动脉。黄河从它北面滚滚东流,述说着荷泽大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今升沉,历代沧桑……
  菏泽,因古时这里有菏山、菏水和大片沼泽而得名。最早见于《书•禹贡》“导菏泽,被孟猪”,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是沟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曹州的建置是从北周开始的,据唐杜估的《通典》州郡志第七载:曹州,昔唐尧所居,在周为曹国之地,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为梁国,景帝分梁国为济阴郡,宣帝更名定陶,后为济阴郡。后汉因之。晋为济阳郡,后魏置沛郡及西衮州,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改西衮州为曹州(因古曹国而得名),治左城(今定陶境内)。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改为济阴郡。唐武徳四年(公元621年)复改为鲁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为济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再次改为曹州。宋朝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曹州升为兴仁府,六年后又升为都督府。金朝初年(公元1129年)再次改为曹州。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因遭水灾,曹州迁至安陵集(今菏泽市安陵集),第二年,又因水灾再次迁至盘石镇(今曹县县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撤曹州改为曹县;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复设曹州(今菏泽城)。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曹州升州为府,始设菏泽县。明大部隶山东布政使司,清大部隶山东省。直到中华民国,才撤销曹州府,保留菏泽县。民国时期,先属山东省济宁道,后设曹濮道、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荷泽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属冀鲁豫行署。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隶平原省。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
  菏泽地区现辖菏泽、梁山、郓城、鄄城、巨野、东明、定陶、成武、曹县、单县等一市九县,行署驻菏泽市。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140公里,1987年总面积为13076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1367.13万亩;包括297个乡镇,814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753.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9万人。地属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南平原,土地肥沃坦荡,碧野千里,一望无际。境内有山岭44座,大小山头108个,均属泰沂山切断余脉;除巨野县内有金、独二山外,其余皆在梁山县境内。黄河流经东明、荷泽、鄄城、郓城、梁山五个县市,便利引黄灌溉。另有洙赵新河,万福河、东鱼河、太行堤河、梁济运河、黄河故道六大排水系统,多为东西流向,均属淮河水系。由古代梁山水泊演变而成的东平湖,南起梁山县安山镇接运河,北至清河门与黄河相通。全区属于温帶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无霜期长,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区。这里交通也比较发达,现已形成了以公路为骨干,铁路、水路相配合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水泊梁山风景和甲天下的牡丹奇观,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
  菏泽地区历史悠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地处黄河之滨的菏泽亦是祖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渔猎种牧,创造着人类文明。至今,菏泽大地仍保留下来许多从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的古代遗址,比较重要的有菏泽市的安丘堌堆、曹县的安陵堌堆、郓城县的肖堌堆、成武县的晏堌堆、梁山县的青堌堆、鄄城县的历山堌堆,以及尧王寺、尧王墓、舜城集、汤王墓、刘邦受命坛等。
  菏泽地区物产丰富。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利资源较为丰富,适于种植多种作物,向以农业为主,历来盛产小麦、大豆、高粱、谷子、玉米、地瓜、花生、棉花等。目前,荷泽已成为全省粮、棉、油、西瓜的重点种植区,已有七个县市被国家定为商品粮基地,五个县被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三个县被定为优质棉生产基地・曹州土特产牡丹、耿饼、山楂、木瓜等,素以品质优良,历史悠久而著名。鲁西南大黄牛、青山羊、青花胎羊皮、小尾寒羊皮,品种质地优良,弥声遐尔。现已探明,菏泽地区的地下宝藏颇为丰富,菏泽市和东明县境内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可观。单县、成武、巨野,郓城、梁山等县内都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
  菏泽地区古代文化颇为发达,令历代文人学者向往。孔子周游列国,曾到此游历。大诗人曹植封为陈王,曾在鄄城县旧城村的陈王台读书作诗。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同游单父(今单县)的琴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蒲松龄游历到此,称赞“曹州牡丹甲齐鲁”,写了歌颂曹州花仙的名篇《葛巾》,成为人们喜闻乐道的趣事。范蠡、范仲淹、文天祥、郑板桥等,也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诗文。历史上,菏泽大地曾哺育出像吴起、孙膑、氾胜之、温子昇、李勋、刘晏、黄巢、王禹侢、晁补之、宋江等军事、经济、文学各方面的名人大家。
  菏泽地区地处“天下之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齐魏桂陵之战,均发生在这里。刘邦在定陶氾水登极做皇帝,开创了建立汉朝、统一中国的大业。曹操以鄄城为中心根据地统一中国北部,争雄天下。就连当年的日本侵略者,对这里也有充分的认识,过黄河之后,首先把魔爪伸到荷泽,百般侵占。罗荣桓、杨勇、杨得志等同志长期战斗在菏泽地区,带领广大军民抗击日伪,先后进行了樊坝战斗、梁山歼灭战、红三村保卫战等数次重大战斗,建立了鲁西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的首府一直设在菏泽。国民党反动派更是不惜兵力,多次大规模地进犯鲁西南地区。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亲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和鲁西南党政军民一起自卫反击,进行了大杨湖歼灭战、龙逢保卫战、鄄南围歼战、巨金鱼战役、豫皖边战役等重大战役。10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动了著名的鲁西南战役,从而在这里揭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同年8月,陈毅、粟裕同志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又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沙土集战役。为了解放和保卫菏泽这块土地,中华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许多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这是菏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
  菏泽人民,勤劳纯朴,素以吃苦耐劳著称。历史上,菏泽抱区曾多次发生过黄河决口、强烈地震、暴雨、干旱、大风、蝗虫等大的自然灾害,並经历了多次战争的破坏。但是,人民总是经过顽强的斗争,重新建起自已的家园。菏泽人民,同时又是坚强、勇敢、豪爽的人民,向来富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反抗精神。历史上,这里曾暴发过多次农民起义,著名的有唐末的黃巢起义、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明代嘉靖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正徳年间的刘六刘七起义、明末的徐鸿儒起义。1865年,太平天国赖文光领导的捻军,在曹州大破清军,杀死了清帅僧格林沁。1897年,发生了處惊中外的反帝斗争事件“巨野教案”。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菏泽历代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种斗争才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菏泽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发扬斗争精神,纷纷参军参战,数以万计的志士仁人,献出了自已宝贵的生命。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前线,做军鞋、送军粮、抬担架、救护伤员等,为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直到1948年10月,菏泽全境获得解放,人民才真正做了这块土地的主人。
  菏泽大地,是光荣的大地。它历尽沧桑,而今旧貌换新颜。历史上,这个著名的牡丹之乡,却是长期处于贫穷狀态。解放以后,这个老根据地,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缓慢,直到1978年,仍然是全国12片低产缺粮的贫困地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菏泽地区经济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①由缺粮大户变为余粮大户。1957—1978年的21年间,全区购销相抵净吃国家统销粮25.5亿斤。1983年全区粮食自给有余。1987年全区粮食总产达62,2亿斤,比(978年增长823%。1978—1937年,全区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78.67亿斤,平均每年87亿斤。②由缺衣少穿变成商品棉基地。1978年以前,棉花种植面积小,产量低,群众生活用棉严重不足°1980年以来,棉花生产大幅度增长。1987年全区棉花总产为397万担,比1978年增长8,3倍,居全省第三位。1980—1987年,全区共向国家交售商品棉2517.4万担,平均每年279.7万担。③由吃油难变为油料自给有余。1978年以前,食品工业和非农业人口用油绝大部分靠外地调入,农民用餐很少见油。1987年,全区油料总产量达2.9亿斤,为1978年的14.5倍。1980—1987年,共调出商品油料2.3亿斤,平均每年2556万斤。④由树木稀少变为平原绿化地区。1987年,全区树木保存量达到2・7亿株,为1978年的1.9倍;人均占有树木35株,为1978年的1.8倍。木材蓄积量达661.3亿立方米:为(978年的1.9倍。林木覆盖率达16%,是目前全国达到平原绿化标准的四个地市之一,已被定为全国林业生产基地。⑤由只抓养猪到六畜兴旺。1978年前,由于只重视养猪而忽视其他畜禽的饲养,大牲畜的年存栏量比合作化时期还少20多万头。1978年以来,全区大力发展食草畜禽,使畜禽饲养量属于全省第一位。1987年,全区大牲畜存养量达89.9万头。⑥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向种养加配套发展。1978年以前,全区农村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种植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二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87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96703处,从业人员达5238万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18.5%,完成产值17.87亿元,为1978年的8・9倍。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54:1变为1.49:1,有18.5%的乡镇和9.1%的行政村基本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⑦农业由基础脆弱向物质技术条件大改善转变。1987年,全区农用机械总动力达262万马力,比1978年增长1.4倍;水浇地面积达782万亩,增长17.9%;农用高低压输电线路总长近2万公里,增长3倍,农村公路晴雨通车里程达2500公里,增长57.8%。农村科技有了很大进步,全区已建起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服务机构622处,有农业科技人员3503人,有农民技术人员23000人。⑧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大发展。1978以前,全区农副产品商品率只有17%。1987年,全区农业商品率达55.1%,农副产品出口创汇近5000万美元,分别提1978年增长37.9%和400%。⑨由生活困难到生活水平大比高。1978年农民人均口粮不足300斤,集体分配41元。197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50元,为1978年的8.6倍。1984年以来,全区80%以上的农户常年吃细粮,60%以上的农户有银行存款。⑩文化教育事业由长期落后到迅速发展。1987年,全区影剧院发展到173处,专业和业余剧团572个,文化馆、站164处,电影队970个,青年、民兵之家6890个。各级各类学校达6681处,在校学生1323123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23.6%和323%;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65%,提高15%。1984年以来,全区农民集资3亿多元兴办教育事业,使农村中小学校舍全部得到改造,符合“六配套,标准的学校达90%以上。
  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198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268764万元,实现利税22000万元,分别比1987年増长4.1倍和2.1倍。1987年全区社会商品零销总额达184059万元,外贸商品收购总值达379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6009万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186.3%、472.2%、180.9%。目前,标志这个地区城乡经济一体化成果的四大商品市场已初见规模。1987年,食品市场已发展到粮油、肉类、酿造等14个行业,年产值3亿元,棉毛纺织规模成倍扩大,产品品种达100多个,木制家具市场产品发展到50多个品种,而且中高档产品比重大量增加,皮革制晶市场主要产品有近40个品种。到1687年底,全地区利用当地资源生产的产品,已有57个分别获得省优、部优和国家银质奖,有300多种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到198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84.780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26913亿,工业总产值41.8194亿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25.8%、14.25%、40.3%。
  菏泽地区十余年来,在改革开放中艰苦创业,取得了巨大成果,发生了深刻变化。它不仅为以后的经济腾飞奠定了新的基础,而且更加坚定了继续发展前进的信心。按照“大开放、大开发”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很快将会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社会主义新菏泽。
  菏泽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将热烈欢迎中外游人前来旅游观光。
  1989年6月

知识出处

菏泽风物志

《菏泽风物志》

菏泽古称曹州.史称“天下之中”,历来以“风俗人民之阜饶,山川文物之灵异,称誉全国,这里不仅有甲天下的牡丹奇观和举世闻名的梁山风景,而且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令中外游人心向神往。本竹从十个部分对菏泽风物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内部丰富,史料翔实,知识性较强,是一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性读物。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广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