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35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卫生防疫
分类号: D669.4
页数: 7
页码: 565-571
摘要: 建国前,天花流行,死亡率很高,麻面人到处可见。直至民国初年,天主教医院开始每年为儿童种痘苗,但收费很高,每人次收小麦1斗。建国后,为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国家每年拨出专款,免费为群众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消灭了天花病;其他传染病也大大减少。
关键词: 卫生 卫生防疫

内容

建国前,天花流行,死亡率很高,麻面人到处可见。直至民国初年,天主教医院开始每年为儿童种痘苗,但收费很高,每人次收小麦1斗。建国后,为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国家每年拨出专款,免费为群众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消灭了天花病;其他传染病也大大减少。
  (1957年至1961年)菏泽市各种生物制品预防接种情况表(续表)
  菏泽市(1976—1985)各种生物制品预防接种情况表(续表)
  二、传染病流行及防治
  霍乱:自明、清以来,霍乱曾多次在菏泽市流行。据光绪十一年《荷泽县志》载:“崇祯十四年春”、“乾隆五十一年春”两次大流行,“死之者, 十有七”。1938年,又一次大流行,“城四门出丧者,每日不下数十家”。建国后,建立了防治机动队,一有疫情即迅速开赴疫区免费防治。1958年至1982年,菏泽市无一例发病。
  脊髓灰质炎:亦称婴儿瘫。1960年国家试制成功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于1963年开始在本市使用,效果优异。至1967年底,全市无一例病人发生。“文化大革命”中,各级予防医疗机构遭受严重破坏,1968年又发现首例病人;之后十几年接连未断。1980年曾发病96例。1981年狠抓了乡村卫生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落实了各项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截止1985年底,5年中全市只有2例患者。
  麻疹:建国后,麻疹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一直维持在0.5%以下。1966年开始至1977年的11年中,由于机构瘫痪,麻疹在本市又曾暴发流行。1966年,全县发病8201人,1970年发病7697人。1973年发病高达15701人,死亡18人;1977年发病6000人。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疫苗利用率大大提高, 全市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78年下降到884人。至1985年已得到有效控制。
  黑热病:又称“大肚子痞病”。建国前,市境流行较普遍,几乎村村有。患者肚大如袋,骨瘦如柴,不少人死于此症。建国后,开展了全民普査普治黑热病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并免费治疗。至1960年,该病已得到控制。自1966年到1985年底的20年来,全市已终止传播。肝炎:肝炎病在本市呈散在发生,1977年形成流行,全市发病6895人,为建国后最高年份。1982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菏泽师范发生传染性肝炎130余人,学校被迫停课。地、市防疫站及时组织人员进入该校,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加强食具消毒,并用“因陈大枣汤”治疗,很快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白喉:建国后,本市白喉的发病一直呈散在发生。1960年发病最多,全市达1113例。1974年,高庄公社一农民患者治愈,是本市最末一例。
  伤寒:伤寒病于1959年在本市有一次较大范围流行,全市发病2147人,死亡97人。主要发病原因是群众生活水平低,又忙于“大跃进”,放松了对饮水、食物的卫生要求;患者患病后又得不到及时医治,致使疫情扩散,死亡率也高于其他年份。1964年后,发病率基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流感:1976年流感在本市有一次暴发流行。全市发病111912例,其中马岭岗公社发病19631例,发病率达40%以上。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动频繁,大中型集会较多,交叉感染严重;是年春季气候又干燥、多风,适于流感传播。
  三、地方病防治
  疟疾:本市疟疾属间日症,由中华按蚊传播。地区分布为东疏西密。1934年秋,疟疾大流行,出现“家家病床满,无人熬药汤”的可怕局面,死亡者日日可见。城内各家药房所存“金鸡纳霜”一抢而空。1961年,降雨量大,疟蚊大量孳生,密度很高,造成本市疟疾病又一次大流行,全年发病高达11万多例,发病率达17%。高庄公社朱庄大队第五生产队,总人口268人,发病197人,发病率高达73.5%。疫情发生后,中央、省、专区3个医疗队立即赶来本市,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经过中西医结合抗复发的系统治疗,疫情很快被控制。1971年,疟疾发病又猛增至184766例,形成第三次大流行。为有效的控制发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全民预防服药、现症病人治疗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县16处公社全面开展了灭蚊工作,对牛棚、鸡窝、猪羊圈、桥洞、河沟、坑塘、厕所、粪坑等全部用“六六六”粉加“DDT”喷洒一遍。休治183889人、预服服药401250人,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1982年以来, 疟疾发病率逐年大幅度下降,1984年全市仅发生30例,1985年无一例新发病人。
  丝虫病:本市境内有万福河、洙赵新河、七里河、徐河等,坑湖沟塘较多「地势低洼,气候温湿,夏秋积水多,适宜丝虫孳生繁殖。1957年,在省、地防疫站指导下,对王浩屯村进行了调査(见下表):1964年兵役体检中,共査4555人,微丝拗阳性35人(见下表):
  1971年至1974年春,本市进行第一次査治工作(见下表):
  其中,解元集感染率最高,达3.72%,佃户屯为2.1%。形成了东南至佃户屯,西南至黄集的流行区。普査后,对镜检微丝坳阳性病人,全部给予海群生治疗。正规系统治疗共4984人次,实服药4877人次,服药率97・8%。对8例晚期病人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
  为净化病区,尽快消灭丝虫病,1979年对全市感染率较高的8个公社,21个大队,共15829人进行病家重点治疗和全民预防服药海群生一个疗程;同时,采取灭蚊措施。自1972年至1978年间,每年元月对越冬蚊栖息场所用DDV点燃熏杀;计熏地瓜窖1076855个,水井110061眼,桥涵洞沟3427处,牲畜圈棚54457间,温室141间。
  经十几年的努力,1984年10月,山东省丝虫考核调査组对本市进行全面考核验收,认为已基本消灭了丝虫病并正式颁发了证书。
  狂犬病:建国后至1980年以前,本市无详细疫情资料。1980年11月至1985年底,仅发病一例。患者为男性,
  咬伤后一个月发病。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怯光、流涎、多汗、瞳孔散大。发病仅10天即死亡。
  疫情发生后,市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建立了由卫生、公安、农牧等部门参加的灭犬防病组织,印发布告2000份,出动宣传车25辆次。1985年12月,全市又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灭犬防病工作,并在全市建立免疫专业队36个,为犬免疫注射4000多只。
  头癣:1976年前,市内头癣病无详细资料。1977年下半年,全市开始头癣病普査普治工作,制定了“査、防、治一步走”的工作方针。全市16处公社,共调査87884人,查出头癣病人47人。其中男24人,女23人,分布于12处公社。患病率为5.4/10万。以黄癣最多,为41人。白癣6人。1979年,又对全市15岁以下儿童245879人进行检査,镜检确诊病人255人,男151人,女104人。其中黄癣249人,白癣5人,黑癣1人。对所有病人全部采用剃、洗、擦、服、消等综合治疗方法。多数只1个疗程即愈。少数人需3个疗程。255例病人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经省、地两级联合考核验收合格,并颁发了基本消灭头癣病证书。
  流行性出血热:1985年以前全市仅发病3例。早期症状不典型,因而常误诊为感冒,使病情加重。临床症状为高烧、乏力、食欲不振、头痛、腋下胸部皮肤有出血点、面红、结合膜充血、球结膜水肿、软腭充血、神志不清、尿血等。全市对流行性出血热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査,发现均有野外露宿及与鼠类接触史。患者生活环境中均有大量姬鼠活动。全市在病家及全村范围内进行了三次敌鼠钠盐灭鼠,效果良好。
  四、学校卫生
  菏泽市学校卫生工作始于60年代,主要为保护学生视力,推广眼保健操等几个方面的工作。1978年,对城乡5个完小的2783名小学生进行了肠道寄生虫病的普査和防治。
  1978年菏泽市部分小学学生肠道寄生虫病调査情况表
  1979年菏泽市学生视力调査情况表
  1980年对城内的二校、三校、一中3处学校的3170人进行健康査体,结果,视力减退1140人,占总人数的36%;近视525人,占总人数的16%;心脏疾患的81人,占总人数的2.55%;急性肝炎32人,占总人数的1.00%;砂眼546人,占总人数的17.2%;扁桃体炎623人,占总人数的20%;龋齿177人,占总人数的5.6%。以上数据看出:学生体质甚差, 发病率较高,健康处于下降状态。特别是近视率惊人。1983年,又进行一次调査。共调査学生4581人,视减及近视1111人,占总人数的24・3%,平均近视率又有所增加。经过分类统计比较,发现学生学龄越高,近视率越高,年龄越大,视减程度越厉害;从性别上看,女生高于男生;从区域上看,城市高于农村。
  对上述情况,采取了紧急措施,一面加强学校卫生的宣传领导,一面集资改善教室照明条件。1985年,全市已有专职校医21人,凡驻城各中小学均配备了校医,建立了卫生室,购买了必要的医疗器械和体检器材。
  从1985年4月份起,对全市20处中、小学,7000余人按国家要求完成了各年龄组的査体任务,并于是年进行了学生卫生资料及文件的整理、存档工作。
  五、食品卫生
  建国前菏泽仅有极少数食品行业,也都是私商经营,食品卫生根本无人过问,食物中毒死亡者屡见不鲜。
  建国后,本市食品行业得到迅速发展,至1985年底,全市已有国营、集体、个人饭店196处,副食品批发部61处,副食品加工厂33家,冷饮厂35家,雪糕制冷机28台,肉食加工厂、酒厂、酿造厂、粮油加工厂各4家,食品站门市部43个,粮食供应所(站)37处,招待所、宾馆餐厅12处,罐头厂、啤酒厂、糖果厂、乳制品厂各1处,集体食堂206处,面粉厂27家,糖、酒、茶、酱菜门市215个,农贸市场47处,肉食摊贩370户, 面食摊贩510户,代购代销点586个,冷饮商贩590人,食品从业人员共计8010人。
  自1961年起对城区饮食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发证工作,对査出的12名患有传染病的人员调离了饮食行业。
  1962年,举办了食品从业人员卫生教育讲座,每月1—2次,提高了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讲究卫生的自觉性。
  1974年,认真贯彻执行了《饮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卫生五四制》,多数饮食单位建立了基本的卫生设旅。
  1983年10月,《食品卫生法》正式施行,本市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单位,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销毁伪劣食品一批。
  1984年7月,对农村食品行业进行食品卫生大检査,106个单位和个人受到处罚;处理违反《食品卫生法》的大事12起。
  1985年,本市重点查处了低劣伪造食品,销毁了大批变质食品。全年组织执法检查6次,对违犯《食品卫生法》的单位、个人进行了行政处罚,其中警告并限期改进的185家,责令停业改进的107家。是年底省卫生检查团检査本市49个食品单位,平均分数92.60分,有10个单位受到了物质和精神鼓励。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霍乱
相关专题
脊髓灰质炎
相关专题
麻疹
相关专题
黑热病
相关专题
肝炎
相关专题
白喉
相关专题
伤寒
相关专题
流感
相关专题
疟疾
相关专题
丝虫病
相关专题
狂犬病
相关专题
头癣
相关专题
流行性出血热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