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曾设厚生科(股)。1949年7月20日,民主县政府设立卫生科。1958年,卫生科改称卫生局。“文革”初撤销卫生局。1970年1月,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设卫生组。是年3月14日又恢复卫生局。1985年,菏泽市卫生局有正局长1人、副局长3人,设政工、业务、秘书3个科,共有干部22人。
第二节卫生防疫
一、预防接种
建国前,天花流行,死亡率很高,麻面人到处可见。直至民国初年,天主教医院开始每年为儿童种痘苗,但收费很高,每人次收小麦1斗。建国后,为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国家每年拨出专款,免费为群众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消灭了天花病;其他传染病也大大减少。
(1957年至1961年)菏泽市各种生物制品预防接种情况表(续表)
菏泽市(1976—1985)各种生物制品预防接种情况表(续表)
二、传染病流行及防治
霍乱:自明、清以来,霍乱曾多次在菏泽市流行。据光绪十一年《荷泽县志》载:“崇祯十四年春”、“乾隆五十一年春”两次大流行,“死之者, 十有七”。1938年,又一次大流行,“城四门出丧者,每日不下数十家”。建国后,建立了防治机动队,一有疫情即迅速开赴疫区免费防治。1958年至1982年,菏泽市无一例发病。
脊髓灰质炎:亦称婴儿瘫。1960年国家试制成功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于1963年开始在本市使用,效果优异。至1967年底,全市无一例病人发生。“文化大革命”中,各级予防医疗机构遭受严重破坏,1968年又发现首例病人;之后十几年接连未断。1980年曾发病96例。1981年狠抓了乡村卫生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落实了各项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截止1985年底,5年中全市只有2例患者。
麻疹:建国后,麻疹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一直维持在0.5%以下。1966年开始至1977年的11年中,由于机构瘫痪,麻疹在本市又曾暴发流行。1966年,全县发病8201人,1970年发病7697人。1973年发病高达15701人,死亡18人;1977年发病6000人。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疫苗利用率大大提高, 全市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78年下降到884人。至1985年已得到有效控制。
黑热病:又称“大肚子痞病”。建国前,市境流行较普遍,几乎村村有。患者肚大如袋,骨瘦如柴,不少人死于此症。建国后,开展了全民普査普治黑热病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并免费治疗。至1960年,该病已得到控制。自1966年到1985年底的20年来,全市已终止传播。肝炎:肝炎病在本市呈散在发生,1977年形成流行,全市发病6895人,为建国后最高年份。1982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菏泽师范发生传染性肝炎130余人,学校被迫停课。地、市防疫站及时组织人员进入该校,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加强食具消毒,并用“因陈大枣汤”治疗,很快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白喉:建国后,本市白喉的发病一直呈散在发生。1960年发病最多,全市达1113例。1974年,高庄公社一农民患者治愈,是本市最末一例。
伤寒:伤寒病于1959年在本市有一次较大范围流行,全市发病2147人,死亡97人。主要发病原因是群众生活水平低,又忙于“大跃进”,放松了对饮水、食物的卫生要求;患者患病后又得不到及时医治,致使疫情扩散,死亡率也高于其他年份。1964年后,发病率基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流感:1976年流感在本市有一次暴发流行。全市发病111912例,其中马岭岗公社发病19631例,发病率达40%以上。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动频繁,大中型集会较多,交叉感染严重;是年春季气候又干燥、多风,适于流感传播。
三、地方病防治
疟疾:本市疟疾属间日症,由中华按蚊传播。地区分布为东疏西密。1934年秋,疟疾大流行,出现“家家病床满,无人熬药汤”的可怕局面,死亡者日日可见。城内各家药房所存“金鸡纳霜”一抢而空。1961年,降雨量大,疟蚊大量孳生,密度很高,造成本市疟疾病又一次大流行,全年发病高达11万多例,发病率达17%。高庄公社朱庄大队第五生产队,总人口268人,发病197人,发病率高达73.5%。疫情发生后,中央、省、专区3个医疗队立即赶来本市,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经过中西医结合抗复发的系统治疗,疫情很快被控制。1971年,疟疾发病又猛增至184766例,形成第三次大流行。为有效的控制发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全民预防服药、现症病人治疗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县16处公社全面开展了灭蚊工作,对牛棚、鸡窝、猪羊圈、桥洞、河沟、坑塘、厕所、粪坑等全部用“六六六”粉加“DDT”喷洒一遍。休治183889人、预服服药401250人,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1982年以来, 疟疾发病率逐年大幅度下降,1984年全市仅发生30例,1985年无一例新发病人。
丝虫病:本市境内有万福河、洙赵新河、七里河、徐河等,坑湖沟塘较多「地势低洼,气候温湿,夏秋积水多,适宜丝虫孳生繁殖。1957年,在省、地防疫站指导下,对王浩屯村进行了调査(见下表):1964年兵役体检中,共査4555人,微丝拗阳性35人(见下表):
1971年至1974年春,本市进行第一次査治工作(见下表):
其中,解元集感染率最高,达3.72%,佃户屯为2.1%。形成了东南至佃户屯,西南至黄集的流行区。普査后,对镜检微丝坳阳性病人,全部给予海群生治疗。正规系统治疗共4984人次,实服药4877人次,服药率97・8%。对8例晚期病人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
为净化病区,尽快消灭丝虫病,1979年对全市感染率较高的8个公社,21个大队,共15829人进行病家重点治疗和全民预防服药海群生一个疗程;同时,采取灭蚊措施。自1972年至1978年间,每年元月对越冬蚊栖息场所用DDV点燃熏杀;计熏地瓜窖1076855个,水井110061眼,桥涵洞沟3427处,牲畜圈棚54457间,温室141间。
经十几年的努力,1984年10月,山东省丝虫考核调査组对本市进行全面考核验收,认为已基本消灭了丝虫病并正式颁发了证书。
狂犬病:建国后至1980年以前,本市无详细疫情资料。1980年11月至1985年底,仅发病一例。患者为男性,
咬伤后一个月发病。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怯光、流涎、多汗、瞳孔散大。发病仅10天即死亡。
疫情发生后,市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建立了由卫生、公安、农牧等部门参加的灭犬防病组织,印发布告2000份,出动宣传车25辆次。1985年12月,全市又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灭犬防病工作,并在全市建立免疫专业队36个,为犬免疫注射4000多只。
头癣:1976年前,市内头癣病无详细资料。1977年下半年,全市开始头癣病普査普治工作,制定了“査、防、治一步走”的工作方针。全市16处公社,共调査87884人,查出头癣病人47人。其中男24人,女23人,分布于12处公社。患病率为5.4/10万。以黄癣最多,为41人。白癣6人。1979年,又对全市15岁以下儿童245879人进行检査,镜检确诊病人255人,男151人,女104人。其中黄癣249人,白癣5人,黑癣1人。对所有病人全部采用剃、洗、擦、服、消等综合治疗方法。多数只1个疗程即愈。少数人需3个疗程。255例病人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经省、地两级联合考核验收合格,并颁发了基本消灭头癣病证书。
流行性出血热:1985年以前全市仅发病3例。早期症状不典型,因而常误诊为感冒,使病情加重。临床症状为高烧、乏力、食欲不振、头痛、腋下胸部皮肤有出血点、面红、结合膜充血、球结膜水肿、软腭充血、神志不清、尿血等。全市对流行性出血热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査,发现均有野外露宿及与鼠类接触史。患者生活环境中均有大量姬鼠活动。全市在病家及全村范围内进行了三次敌鼠钠盐灭鼠,效果良好。
四、学校卫生
菏泽市学校卫生工作始于60年代,主要为保护学生视力,推广眼保健操等几个方面的工作。1978年,对城乡5个完小的2783名小学生进行了肠道寄生虫病的普査和防治。
1978年菏泽市部分小学学生肠道寄生虫病调査情况表
1979年菏泽市学生视力调査情况表
1980年对城内的二校、三校、一中3处学校的3170人进行健康査体,结果,视力减退1140人,占总人数的36%;近视525人,占总人数的16%;心脏疾患的81人,占总人数的2.55%;急性肝炎32人,占总人数的1.00%;砂眼546人,占总人数的17.2%;扁桃体炎623人,占总人数的20%;龋齿177人,占总人数的5.6%。以上数据看出:学生体质甚差, 发病率较高,健康处于下降状态。特别是近视率惊人。1983年,又进行一次调査。共调査学生4581人,视减及近视1111人,占总人数的24・3%,平均近视率又有所增加。经过分类统计比较,发现学生学龄越高,近视率越高,年龄越大,视减程度越厉害;从性别上看,女生高于男生;从区域上看,城市高于农村。
对上述情况,采取了紧急措施,一面加强学校卫生的宣传领导,一面集资改善教室照明条件。1985年,全市已有专职校医21人,凡驻城各中小学均配备了校医,建立了卫生室,购买了必要的医疗器械和体检器材。
从1985年4月份起,对全市20处中、小学,7000余人按国家要求完成了各年龄组的査体任务,并于是年进行了学生卫生资料及文件的整理、存档工作。
五、食品卫生
建国前菏泽仅有极少数食品行业,也都是私商经营,食品卫生根本无人过问,食物中毒死亡者屡见不鲜。
建国后,本市食品行业得到迅速发展,至1985年底,全市已有国营、集体、个人饭店196处,副食品批发部61处,副食品加工厂33家,冷饮厂35家,雪糕制冷机28台,肉食加工厂、酒厂、酿造厂、粮油加工厂各4家,食品站门市部43个,粮食供应所(站)37处,招待所、宾馆餐厅12处,罐头厂、啤酒厂、糖果厂、乳制品厂各1处,集体食堂206处,面粉厂27家,糖、酒、茶、酱菜门市215个,农贸市场47处,肉食摊贩370户, 面食摊贩510户,代购代销点586个,冷饮商贩590人,食品从业人员共计8010人。
自1961年起对城区饮食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发证工作,对査出的12名患有传染病的人员调离了饮食行业。
1962年,举办了食品从业人员卫生教育讲座,每月1—2次,提高了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讲究卫生的自觉性。
1974年,认真贯彻执行了《饮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卫生五四制》,多数饮食单位建立了基本的卫生设旅。
1983年10月,《食品卫生法》正式施行,本市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单位,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销毁伪劣食品一批。
1984年7月,对农村食品行业进行食品卫生大检査,106个单位和个人受到处罚;处理违反《食品卫生法》的大事12起。
1985年,本市重点查处了低劣伪造食品,销毁了大批变质食品。全年组织执法检查6次,对违犯《食品卫生法》的单位、个人进行了行政处罚,其中警告并限期改进的185家,责令停业改进的107家。是年底省卫生检查团检査本市49个食品单位,平均分数92.60分,有10个单位受到了物质和精神鼓励。
第三节医疗
一、医疗机构
天主堂教会医院;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天主教堂开始建立西医诊所,有德国医生1名,仅能处理一些外科和皮肤科疾病。1921年该医院正式命名为天主教会医院,有德国医生2人、护土(修女)5人。1936年,建起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设病床48张。1946年,医护人员(包括勤杂)27人,病床增至56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热敷治疗室、针剂注射室等科室。妇产科开始采取西医新法接生。此外,还在城内水洼南街中段路西买民房10余间,设门诊部1处。1956年,外国医生全部回国,所剩医护人员均为中国人,继续经营。1960年2月,天主教会医院撤销,并入菏泽县人民医院,23名医护人员均转入县医院工作。
菏泽县立医院:1932年菏泽为实验县时建立,有病床,有护土。该院医生何定安是当时菏泽著名西医。1938年实验县结束,医院也随之解体。
日伪“县立医院”:1943年,日伪于城内石碑隅首北路东设“县立医院”,有病床50张、医生2人、司药1人、护士7人。服务对象主要为日伪军政人员,只偶而为群众治病,但只能治内外科一般常见病。
1945年日军投降,伪“县立医院”撤销。曾在该院工作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李绍曾,动员一部分医护人员参加了八路军医院工作。
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的综合性医院,承担着全市的医疗、预防、科研、教学及菏泽医专学生实习的任务。1950年3月建院,初名荷泽县卫生院。1953年开展了门诊小手术,1954年始有化验员,1957年方正式建立外科。1959年县卫生院与 “合作医院”合并,并吸收了天主教学医院部分医生、护土,医院更名为菏泽县人民医院,迁移至现址。增设了小儿科、妇产科、针灸科、按摩科;病床由35张,增加到100张。1961年首次开始超声波治疗。1985年又先后建立五官科和传染病科。现该医院已初具规模,计有病床240张,20个医疗科室,职工总人数已达34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6人、主治医师14人、医师81人,象胰头癌肾切除和部分输尿管成形术、肺叶切除、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大手术也能顺利完成。
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集体所有制综合性医院,承担着市区企事业单位、乡镇居民的医疗保健任务。现有病床180张,专科特长为痔痿科、镶牙科。该医院是1952年由几家私人诊所和药铺联合而成。初名城关卫生所、城关卫生院、城区人民医院,1985年11月正式命名为荷泽市第二人民医院。设有中医科、针灸科、正骨科、气功门诊、西医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牙科、痔痿科、儿科、放射科、化验室、手术室、心电图室、脑血流图室、心向量室、A超室、B超室、中西电脑诊断室等24个科室和5处门诊部。至1985年底,全院干部职工共173名。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42人。在医疗水平上,内科已可处理较危重疑难的病症;外科可开展脾脏、肾脏切除;妇科可处理难产、产后大岀血、剖腹产等手术;痔痿科可处理各种痔痿疾患。
市中医医院:该医院为全民所有制。其前身是赵楼乡卫生院,1983年10月正式命名为荷泽市中医医院。至1985年底,全院有医技人员55人,其中主治医师6人、医师14人、医士35人。设中医内科、西医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放射科、气功门诊、正骨科等14个科室,病床66张。
市精神病院:市精神病院前身为集体所有制的何楼乡卫生院。乡卫生院于1958年创建,1973年扩建手术室5间,购手术床1张。1976年增万能手术床1张,无影灯1台,可做胃大部切除等较大手术。1985年秋,正式改建为菏泽市精神病院。设中医科、西医科、妇产科、五官科、牙科、外科、放射科、化验室、心电图室、中西药房等,有病床40张。全院有职工53人,其中医师7人、药师4人、医士4人、护士2人、药剂士1人、麻醉士1人。
市医院分院:自1968年起,市先后建立高庄、佃户屯、小留、王浩屯、辛集、安兴等6处全民所有制市医院分院,较好地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的情况。6处分院,科、室都比较齐全,最多的小留分院有18个,最少的佃户屯也有10个。技术力量也比较整齐,计有医师67人、医士103人,设病床160余张,一般手术均可进行,而且6处分院均有放射科,有4处分院设有心电图室。
菏泽市妇幼保健院:是全民所有制的妇幼保健事业单位,承担着全市城乡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现有病床35张。该院前身为菏泽县妇幼保健站,1953年建立。1956年菏泽地区妇幼保健站与荷泽县妇幼保健站合并,改名为菏泽县妇幼保健所。1962年迁于现院址。1968年菏泽县妇幼保健所撤销,1971年恢复菏泽县妇幼保健站,1978年又改为菏泽县妇幼保健所,1984年改现名。该院设妇产科门诊、病房、小儿科门诊、理疗室、放射室等9个科室。1986年,职工总数为69人,其中主治(管)医(技)师3人、医师9人、医士15人、助产士8人、护师1人、护士10人、药剂 ±1人、检验士1人、放射技士1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9人。
乡镇卫生院:1985年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6处,各乡、镇均有1处卫生院,总职工人数为484人。其中医师63人、医士141人、因建院有早晚, 科室设置也不划一。最多者16个,最少者只有4个。医疗器械计有X光机8部、汽油发电机4部、心电图机5部、无影灯5台、万能手术床1张、显微镜17架。
荷泽地区人民医院:该院是市内最大的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1949年8月建院,初名平原省菏泽专署政民医院。1953年5月,平原省撤销后, 改名为山东省菏泽地区人民医院,迁院至现址,建立行政和临床科室9个。当时仅有10。毫安X光机1台。1978年,医院扩建,增加到17个科室,438人,增购钻一60治疗机、肾图仪、肝扫描仪、200毫安X光机和400毫安X光机各1台。至1986年,共有职工70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0人、医师118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49人、主管药师5人、药师11人、主管检验师4人、检验师3人、其他主管技师2人,其他技师2人。医院设病床500张。
1979年,该院“经迷路后三叉神经感觉根离断术”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该院“干节开窗引流减压术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另与 “青岛医学院”曲魁遵教授合作对人体蠕形病防治进行研究取得成功,该课题获世界科技发明金质奖。
现在该院专科主要开展业务为胸外科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妇科滋养细胞癌肿瘤化疗;骨外科股骨头无菌坏死手术治疗;内科胎肝治疗血液病。
该院主要医疗设备有500毫安X 光机1台、B型超声波机2台、血气分析仪1台、胎儿监护仪1台、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
地区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这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福利事业性质的医院,承担着全区复员军人慢性病人的疗养任务。该院1960年筹建,1963年开始收治病人。设有结核病、慢性病2个病区8个医疗科室。1986年全院职工总数为44人,其中医师8人、医士2人、护师1人、护士8人、药剂士2人。该院设病床90张。
菏泽地区中医医院:这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综合性中医医院。为全地区中医学术交流中心。承担着山东省卫生厅、菏泽地区科委下达的科研任务,并且是山东中医学院学生实习基地。该院1975年筹建,1979年正式开诊。至1986年,计设病床150张,医疗科室19个。职工总数为268人,其中主治医师13人(含西医3人)、医师53人(含西医14人)、护师5人、药师10人(含西医师5人)、主管检验师1人。主要仪器设备有KG型400毫安X线诊断机1台、东芝32B 型超声波诊断仪1台、中风预测仪1部。该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获地区科委研究成果二等奖; 《穴位放血治疗急性乳腺炎》获省科协二等奖;“白芍利血脉研究”通过了省卫生厅、荷泽地区科委的联合鉴定。
菏泽地区妇女儿童医院:这是一所全民所有制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承担全区妇女儿童疾病的防治和科研任务,其前身为荷泽地区职工医院。该院1972年筹建,1975年正式开诊。1979年改称荷泽地区第二人民医院,1986年10月改为现名。职工总数为159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医师43人、护师5人、药剂士3人、放射技师2人。该院设病床250张,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中医科、五官科、皮肤科、针灸科、放射科、心电图室、超声波室等15个医疗科室。主要医疗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2台、BM超声诊断仪1台。医院专科业务开展项目有内科心脏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外科食管癌切除术,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妇产科子宫及双侧附件全切除。
菏泽地区结核病防治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的专科医院,承担着全地区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任务。其前身为菏泽专署干部疗养所。1953年建立,1958年改名为荷泽专区结核病防治所。1969年结核病防治所被撤销,1971年重新恢复并改名为菏泽地区结核病防治院。1986年职工总数为149人。其中主治医师9人、医师27人、护师9人、药师2人。该院设病床135张,有结核病内科门诊、病房、心电图室、放射科等医疗科室。主要仪器设备有XG-200型X光机1台、FZ—X03—200/100型 X 光机1台。
菏泽地区精神病医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精神病专科医院,承担着全区精神病防治、科研、教学任务。1971年建院,仅有职工45人,病床50张。1985年职工总数增加到175人,其中主治医师6人、医师27人、护师10人、主管药师1人、药师2人、检验师1人。病床增加到230张,设精神科、神经内科、中医科、工娱疗室、理疗室、放射科等11个科室。主要仪器设备有200毫安X线机1台、16道脑电图机1台、中风监测仪1组。该医院“马前子合并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于1978年获省科技三等奖。
二、医疗队伍
中医:菏泽市中医行医情况,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始于明朝。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江西中医李从善(原籍陇西成纪李氏16世医)举家迁荷泽行医,在岱王庙设“积善堂”,用祖传秘方夺命丹、保坤金丹、升丹、降丹等向贫苦群众施舍药品。其后世均承医业。
清末,在本市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医生以朱元治、李绍仙、刘升、李继昌等人为显。
从民国元年至1949年,中医药人员仅百余人。城内大部为“坐堂”医生;农村集镇大部中药铺为职业中医所开设。30年代,中医已有分科。有些医生因有分科治症方面的专长,曾享誉一方。此时期著名中医有冯朗、李守训、毛景瑞(痘疹)、曹蕴桐、赵润普、岳克允、李西关、韩化普、韩渭、王培绪、何履之、马于斌、钟景春、姚定铸、李元贞、黄毓乾、韩毅仁、白允珩、心正和尚、李崇林等。这些知名医生,有的誉满城乡,有的闻名数县。其后人和门生在建国后大多参加了新中国的卫生医疗工作。
1938年,日军侵占菏泽,几家药铺全烧毁。他们不准经营中医药。城内中药铺经营者和名医大多逃匿四乡,城内仅剩李鹤立、曹兰峰、苏绍平等。由于战乱,中医药业受到很大摧残。
1945年,日军投降,荷泽第一次解放,中医药者陆续回城操业。由中医彭纯一发起组织“菏泽县中医师公会”。该会为群众自发组织,不受时政领导;不过由于战乱未已,该会仅流于形式,但它却是本市较早的中医学术团体。1949年3月于荷泽城内创建商泽县城关区卫生所和城关区医药联合会。城关区卫生所全部是中医药人员;城关区医药联合会共有会员50人,80%为中医药人员,名中医大部参加 .了 “联合会”。不久医药联合会改名为卫生协会。
建国后,在“团结中西医”政策指引下,政府吸收了部分名老中医参加集体卫生工作,担任门诊医师和负责人,并开展了名老中医带徒弟的办法,积极调动和发挥名老中医的特长。1952年7月,保送中医李全治赴北京参加中医师资进修班深造,1954年他即发明“电针器”。1955年在山东省针灸技术交流会上,经卫生部中医司长陈育呜首肯,把电针器推向全国临床应用。名中医刘汉晨、韩毅仁、邵仰华等均曾历任荷泽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为发展本市中医队伍,提高中医药人员素质,1956年至1965年先后举办4期中医进修班,参加学习者200余人。1958年10月,又创建荷泽县卫生学校,共4个班。其中有中医针灸、正骨各1个班,培养学员各50名。此外,还推行名医带徒弟的办法, 如王者俊带的王锡禹(后王锡禹为市
中医院院长),曹兰峰带的曹星如(后曹星如为地区中医院主治医师),韩毅仁带的韩星文,邵仰华带的赵星朗等都成为地、市医院中医骨干。至1965年,荷泽县12处公社,中医人员已有166人。
1979年至1980年,中医职称评定结束。本市评为主治医师的8人、医师31人、医士46人、主管药师1人、药师36人、药士27人。1984年5月,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师刘兴家,经十多年努力,他所研制的“灵芝治疗功能性子宫岀血”,经地区科委和省内外专家鉴定通过,定为中医科研成果,颁发了技术鉴定证书。
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自1957年开始,由卫生科委派名中医刘汉晨、李全治、李鹤立、王一安、邵仰华等编写《菏泽县中医验方汇编》。是年,由刘汉晨任主编的《荷泽县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即刊印岀版。《荷泽县中医验方汇编•第二辑》由韩毅仁、邓仰泰主编,韩星金、王者俊、刘汉晨、李鹤立等参加编辑,于1960年完成刊出。《菏泽县中医验方汇编•第三辑》由陈沛任主编,刘保章、李新瑞参加编写,也于1975年完成刊出。
建国前菏泽中医人员、药铺分布情况表(续表)
西医: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天主教堂开始在荷泽市建立西医诊所,这是本市有西医之始。当时只有德国医生1人,主要处理一些外科和皮肤科疾病,并使用砒剂(德国606,法国914)治疗梅毒和花柳病。1905年,医生石兰普在城内首先开设华西药房。之后,西医开始在本市零星出现。他们以肤浅的西医知识和少量西药为资本,先后办起简陋的诊所;在技术方面只能处理一部分小伤小病,可以注射一部分小针剂。20年代初,城南吕沟医生吕远贵定期来城内接种牛痘。群众自发集资存入钱庄,利息作为种痘费用和支付吕远贵劳务费。人们曾在城北三元宫建立“公立种牛痘之碑”以资纪念。石碑现已亡。
1938年日军侵占菏泽,设立伪县立医院,并在驻城日军和伪军司令部内设卫生所。医院只有西医医生2人。内科只能治一般常见病症;外科以治疗战伤、外伤为主;小手术只能做一般浓疮切除。日军卫生所有一军医可做截肢手术,中国医生只能旁观,但不传授任何技术。
建国前夕,全市城乡只有9处设备简陋的西医诊所,西医人员仅10余人。
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建立荷泽县卫生所。当时仅有西医1名、司药1名。1952年,外科只能做一般换药和用硼酸水、硫酸铜洗眼。1954年市卫生院开始做阑尾炎、肠梗阻、疝气等手术。这年,外科医生秦付章为自己的新生儿子(14天)做肠梗阻手术(未成功),为全市第1例肠梗阻手术。至1959年,全市(不含地区医院)已有大专毕业的西医人员11人, 中专毕业的18人。
1960年,大中专医科毕业生陆续分配本市,临床业务范围和医疗技术项目逐渐增加,水平也日益提高,治疗急危,疑难病症有所突破。这年4月,医师秦付章为地区商业局干部顾XX做胃大部切除成功。1961年前列腺切除手术;58%大面积烧伤;9岁女孩小肠500公分坏死、470公分切除;脾外伤大出血;肝细胞坏死性肝炎;断指再植;头皮大面积撕脱等不少急危病症经抢救治疗脱险。脑膜炎、肺化脓症、急腹症治愈率达80%以上。同年,市人民医院首次开展了超声波治疗,五官科已能做唇裂修补术。1963年下半年,妇产科开展了子宫输卵管切除、剖腹产、输卵管结扎手术;五官科开展了白内障、青光眼等手术。1965年做第1例肝切除术成功。1969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增设早产儿保温箱,早产儿成活率增高。
60年代末,荷泽市大专毕业的西医各科医师已增至47人,为50年代的2倍。
1973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开展水囊引产术。1974年夏,菏泽地区在市人民医院召开现场观摩会,首次开展羊膜腔穿刺注入雷夫奴尔引产;并随之在全区推广。
1975年5月,妇产科医师潘淑英参加中央卫生部组织的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2年后载誉回国。
1976年,菏泽市医院已能做心脏二尖瓣狭窄手术和食道癌手术。
1978年夏、秋两季,市医院开始做大月份引产术,共1000余例,无一例发生事故,曾获省、地“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奖。
1982年,开展膀胱镜手术成功。1983年,第一例肺切除术成功。
1984年,妇产科开展阴道细胞学;1985年,儿科开展骨髓片显微内窥镜检査,五官科开展食道镜检査、乳突根植、上下颌骨切除、唇腭裂修补术;同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成功地为一位60多岁的妇女(住曹县刘岗乡西大庄)摘除了一个重12.5公斤的巨大卵巢肿瘤。
随着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西医队伍也迅速壮大。自1970年至1985年底,市卫生系统仅大专毕业的西医各科医师已净增101人。
1985年菏泽市医疗卫生人员统计表第十七编卫生体育
(续表)
乡村医生:1955年,农村开始有从事医疗工作的“卫生员”或“保健员”出现。大部分只配备保健箱,以参加生产劳动为主,以防病治病为辅。60年代末改名为“赤脚医生”,逐渐转为以防病治病为主。整个70年代, “赤脚医生”队伍迅速壮大。据1971年统计,本市“赤脚医生”已达1068人, 其中,女176人。他们的待遇以记工分为主,相当或略高于一般社员,有的大队还发技术补贴数元。由于卫生系统加强了对“赤脚医生”的培训,政治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般均能掌握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卫生防疫宣传等份内工作;女“赤脚医生”一般能掌握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和处理一般难产技术和开展宣传计划生育工作。
1980年。“赤脚医生”达1526人。由于“赤脚医生”数目的增长过快,又来不及全面培训,技术水平差距加大,质量下降,医疗事故增多。1981年对全市“赤脚医生”进行了统一考核,有967人达到中专水平,并颁发给“乡村医生”证书。这之后,“赤脚医生”的名称逐渐被“乡村医生”所取代。
社会医疗力量:解放前,社会医疗力量薄弱,只有几家私人诊所和少数游医,具体数字已无确凿资料可査。
建国初,本市各区乡的医务人员,绝大多数是中医人员。1949年至1951年间,他们中一部分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沙土医药联社、吕陵联营诊所、安兴联合诊所、王浩屯卫生联合诊所、赵楼乡医药合作社等30多处私人联合诊所。1952年至1954年,在联合诊所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成立了12个区卫生所,每个区卫生所又下设2至6处分所。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各区卫生所改为人民公社卫生院。原私人医生中医疗技术较高的均被吸收为国家或集体职工,成为本市卫生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如名中医王者俊、王作贤、曹兰峰、邵仰华、韩毅仁、王毅庵、刘冠宇、刘汉晨、李传志都曾为本市的中医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
1961年,各公社创办妇产院24所,建病床106张,有医务人员46人;公社自办结核病疗养院1处,病床25张;公社级卫生所108处,医务人员443人。生产大队办接生站144处,接生员177人。厂矿、机关、学校建卫生室46处、病床69张。单位自办疗养院3处、病床105张,医务人员32人。个体开业医生32人,其中城区28人、农村4人。
1971年,工矿企业、机关单位卫生室(所)发展到64处,病床130张, 医务人员142人。
1980年,工矿、机关、学校及其他部门的卫生医疗机构达86个,病床138张,医务人员471人。其中医师68人、医±183人、药剂师3人、药剂 士19人、护±52人、检验±19人, 其他技术人员67人。全市农村生产大队建卫生所(室)692处,生产小队卫生员达4906人、接生员266人。
1981年,全市批准个体开业医生39人。
1985年,批准个体开业医生达109人。原农村生产大队卫生室也多为医生个人承包。工矿、机关、企业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新的发展,并增添了医疗器械,建立了病床,分设了科室。如棉纺织厂卫生所,医务人员达27人,其中医师5人、医±10人、药剂±2人、护±2人、化验员1人,其他技术人员7人;卫生所设内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传染科、放射科、化验室、理疗室、注射室、挂号室、药房、心电图室等科室,并设病床6张。主要医疗器械有: 超声波、红外线、电动按摩器、显微镜、心电图机、X光机、立式髙压消毒器、电供奋治疗机等。
1985年菏泽市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统计表(一)
(二)1985年前菏泽市卫生系统出席省以上先进工作者表
三、医疗制度
医院工作制度:自清末历民国直至菏泽解放,只有天主教堂一家医院持续时间比较长,但它们也无正规的医疗工作制度,每逢礼拜、祈祷时即关门停诊,连8小时工作制也谈不上。建国初期,由于百废待兴,一切都在草创,菏泽市只有一个国家办的诊疗所,卫生、防疫、治疗兼管,只是按8小时工作制,准时上下班,也谈不到正规的医疗工作制度。1954年始有病床4张,只有1个护士日夜值班。是年底病床增加到40张,才有了护理交接制度(每人一天一夜)、门诊值班制度和探视病人制度。1959年各科病房分开,住院、挂号、抢救、护理、门诊、急诊、查房等制度才相继建立起来。以后又逐步补充、修整,增加了24小时门诊制、三级护理制、差错事故处理办法等,医院工作制度逐步完善起来。“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医务人员尚能坚守岗位,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医院工作制度日臻完备,医院工作更加井井有条。
合作医疗制度:1958年“大跃进”时期,本市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合作医疗”(当时称“互助医疗”)。70年代初,全市普遍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开始由队办逐步发展到社(人民公社)队两级联办(少数公社以社为单位实行合作医疗)。经费由生产大队、生产队组织社员筹集,每人每月2元左右;参加队办合作医疗的交到大队卫生室统一使用,社员在本大队卫生室就诊,其药费根据本大队具体情况,实行全部免收或减成免收;参加社队两级联办合作医疗的,其经费一部分留作队办使用,一部分交公社卫生院统一使用。社员住院(包括在公社卫生院或经批准到上级医院住院)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公社卫生院给予全部或部分报销(五保户、烈军属药费可减免)。但因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医疗经费大量超支,合作医疗制度未能巩固,70年代末逐渐形成自流。1981年全部停办。
公费医疗制度:菏泽市1952年10月开始实行公费医疗,凡党政事业部门的干部均可享受(工矿企业的干部职工则从劳保福利费中予以解决)。市直建立了公费医疗门诊部,各乡镇则由乡镇卫生院代管。
70年代以来,由于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数目迅速增长,致使公费医疗拨款大量超支。为扭转这一局面,在一段时间内,住院经费由市卫生局统一管理,有一段时间则把款拨给各主管单位。1984年开始对公费医疗开支办法作了新的规定,本着“既不浪费国家一分钱,又不耽误一个病人”的原则,凡市直单位享受公费医疗的干部均在市公费医疗门诊部就诊,需住院者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需转院治疗者由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转院证明,住院费由第一人民医院报销;各乡镇干部公费医疗款则拨给各乡镇卫生院,他们的就诊、住院、转院均由该卫生院负责。
第四节医药
一、中药
中药材经营:本市建国前没有官方医药管理机构。散设的药铺以中药居多,皆系私人开设,多为医、药兼营(经商占大部)城内以济元堂的资本较为雄厚,影响较大。
济元堂,原称回元堂(亦称胡元堂),清咸丰年间由祖籍章丘人靳万全创建。1864年,在本市西大街路北(今市委东邻)购置房屋8间(其中门面4间),经营中草药。靳本人坐堂行医,生意日渐兴隆。1894年靳万全之子靳贤书将回元堂改为济元堂,并招聘雇员10余人,除修合多种膏、丹、丸、散等中成药和川、广、云、贵的地道饮片外,又增设了中药批发业务。为扩大经营,济元堂又先后在鄭城开设天庆元(靳贤书次子靳协臣任经理),在东明开设恒元堂(靳洪书任经理),在定陶县陈集开设天合工(委任李明芳任经理),在郵城县临濮集开设回元堂(委任唐金鹏为经理),在本市安兴集开设恒育堂(委阎昆言任经理),在金堤集开设广元堂(委丁继贤任经理),在都司集开设恒生堂(委周事奎任经理),在城里铁货隅首开设止义堂(靳贤书长子靳家谋掌管)等8处中药铺为济元堂分号。至此,济元堂的规模迅速扩大,声誉大增,在本市中药业中享有很高威望。1929年,药房旧址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经营的需要,于是拆除旧房,改建为5间门面的双层楼房,并从外地购进了一批新式家俱及店堂设备。济元堂修整一新,鸣炮重新开业。1938年,日军铁蹄踏进菏泽,济元堂毁于战火。靳贤书三子靳爵臣愤而走天津、奔香港、赴北京、进济南,惨淡经营,至1942年,他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2处济元堂分号;济元堂已发展到鼎盛时期。近一个世纪来,它为本市中药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4年6月,济元堂在市第二人民医院重新恢复,老字号时隔30余年,又获新生。76岁高龄的靳爵臣又重整旗鼓,为荷泽市中草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时除济元堂外,还有合太公、广泰成、广源成、三义泰、止一堂、三合堂等几家中药铺。
由于缺少专门医药管理机构,所以药物没有固定价格,经营者可任意定价。当时有条谚语叫“黄金有价,药无价”。
建国后迅速改变了这一无政府状态。1949年成立菏泽专署医药总社。1955年9月,菏泽县卫生院中药部与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中药材经营管理处菏泽批发站合并,接收了百货公司兼营成药和卫生部门的中药批发业务。11月对私营医药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公私合营药店1处。1957年,中国药材公司菏泽批发站编制《地产药材收购技术参考资料》,共收录了72种地产药材的名称、别名、规格、采集时期、采集办法等,开始对地产药材的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是年6月,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菏泽批发站移交地区卫生局领导。1958年3月,将原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菏泽分公司和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荷泽批发站以及菏泽县医药公司合并成立山东省菏泽中心药材公司。5月,山东省卫生厅药政局(58)药物字第0138号通知:自即日起,中新药批发价和零售价的界限一律按对象划分。即对经营单位、医疗单位按批发价供应;个人消费,不论购置多少均按零售价供应。1959年11月,为实现“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县建立了药材培植基地107亩,引进了省内外稀贵药材60余种,同时建立了蝎子山。
1961年3月,山东省卫生厅、对外贸易局联合下达1961年中药材出口计划,由菏泽供应出口牡丹皮2吨。5月,确定芍药、丹皮、红花、生地、虫退为本市特产,承担全省供应任务。12月,省卫生厅药政局转发中药材商品管理方案,明确原中药材管理的一、二类65种中药材,全部列为国家定购的二类品种;同时作为计划商品,由国务院委托卫生部统一管理。凡65种药材的生产、收购、调拨、供应、岀口价格等均由卫生部统一管理。
1979年1月,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的换算改为10两为1斤,1钱等于5克的新制。
1981年4月,对批准开业的个体医生购进药品一律按批发价售予。
中药材生产:建国前荷泽培植的药材品种很少,只有牡丹、芍药、木瓜面积较为集中,其他主要靠野生资源。
建国后,中药材的生产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①1957年至1961年开始发动。起初,因为群众没有种植习惯,药材部门本身也缺乏生产技术和指导,往往造成歉收或减产,甚至有的引种药材有种无收。②1961年至1968年,药材生产逐步为群众所熟悉、掌握,生产上升,面积扩大,品种增加。生地、白芍、玄参、丹皮、白芷等,不但解决了当地需要,还能支援外地。③1968年至1973年,药材生产脱离计划,造成白芍、丹皮畸形发展。结果,1973年4月12日发生群众闹事的“白芍事件”(见1973年大事记),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④1975年至1985年,加强了计划管理,克服了生产中大上大下的不稳定局面,基本上按计划生产和收购。1980年始,由于社会需要量下降,中药材生产处于低潮。
中药材资源与收购:建国前由私营药店按他们的需要收购少量地产药材,个别批发商和行商也收购一部分。他们主要是运往外地,以货换货,群众卖药非常困难。建国后,国营企业把中药材的收购工作作为一项正常的业务活动,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层层建立了收购组织,固定专职收购人员,以方便群众交售。30多年来,共投放中药材收购款9153.8万元。
1975年本市进行了第一次药源普査,共发现药材品种123个。其中家种药材有紫苏、苏子、苏叶、荆芥、白芍、木瓜、白芷、半夏等21种;野生药材有藕节、地黄根、兔丝子、桑椹子、急性子、甜瓜子、车前子、地骨皮、土元、鸡内金、蜂房、蝉蜕、蛇蜕、狗鞭、蜂蜜等102种。
中药材的出口品种有丹皮、白芍、山药、草决明、槐米5种。外调品种有丹皮、白芍、山药、草决明、槐米、生地、附片、菊花、香附、芡实米、花粉、白芷、玄参、荆芥、怀牛夕、紫花、红花、丹参、蝉蜕等18种。
二、西药
西药的输入:西药是从公元1898年随着西方教会的传入而输入到菏泽的。1902年,菏泽天主教医院在菏泽城内建立,全是用西药治疗,特别是妇产科诊治效果比较明显。由于旧法接生不卫生,因此,妇女、婴儿死亡率特别高,而采用西医的科学接生法,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这是采用西医西药技术诊疗的一个良好开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药逐渐为人们所接受。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商泽市第一家西药房——华西药房开业。由于它的影响,广仁、普渡等药房也相继开业。西药业很快在菏泽占有了市场。
西药的经营:荷泽自1902年天主教医院、诊所兴起之后,促进了菏泽西药业的发展。当时常用西药品种少而质量低,只有碘酊、盐水、凡士林油、颠茄合剂、阿斯匹林以及磺胺等类。1905年华西药房开业后,经营品种已逐渐增多,年经销额达万余元 (折合现在人民币)。至1936年,西药有了较大发展,在品种上针、酊、粉片基本已齐全。1948年仅荷泽城内即有广仁、普渡、中西、大华等11家西药房开业,从业人员30余人。可是建国前菏泽西药价格昂贵,紧缺药品随意涨价,有的一物多价,甚至数倍要价。在中药界流传的“黄金有价药无价”的情况,在西药界同样存在。各药房之间明争暗斗,相互排挤。有的小本药房因资金短缺,无力参与竞争, 只好以勤进快销维持经营。
建国初期,政府对私营西药业实行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私营西药业的经营日趋活跃。1955年进行了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私营西药业也在政府统一安排下,资金统一上缴,计算股息,人员统一分配。菏泽西药业16人全部为菏泽医药支公司所接收。
建国后,西药由医药总社统一经营,西药业得以迅速发展。1952年经营西药231个品种,1954年550个,至1985年已达1375个,比1952年增长了6.2倍。
西药的生产:菏泽的医药工业起步晚,基础差,1971年前基本上是一片空白。1971年5月,全民所有制的菏泽制药厂建立,改变了荷泽的西药全由外地购进的历史。这个厂现在可生产原料药二种:硫酸庆大霉素、丙谷胺;小针剂四种: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安痛定注射液、苯甲醇、灭菌注射用水;大针剂四种: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片剂一种:丙谷胺;酊水剂三种:甲紫溶液、汞臭红溶液、复方龙胆酊;其他剂型三种:解热止痛散、蓖麻油、芳香蓖麻油;还有中成药44种。
目前菏泽市不仅有专门制药厂,自1984年开始规模较大的医院也都经批准有了自己的正规制剂室,生产大输液、甘露醇、苏打液、普鲁卡因、氯化钾、庆大霉素等15个西药品种和20余种中成药。各医院库存西药也比较丰富,如市第一人民医院1985年库存西药即有抗菌素类药品40种、抗寄生虫类6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类44种、麻醉类8种、作用于植物神经类8种、作用于循环系统类32种、呼吸系统类14种、消化系统类41种、作用于泌尿系统类10种、作用于生殖系统类7种、血液系统类24种、抗变态反映类5种、激素类19种、维生素类10种、其他药物39种,合计300余种。
三、药政药检
60年代以来提倡“三土四制”、“土法上马”、“大办中草药”,县、社两级建药厂23处,“赤脚医生”办药厂16处,生产大青叶、黄连素、柴胡、一见喜等针剂90种,膏、丹、丸、散、片剂、粉剂等50多种,庆大、卡那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等20多种。药品质量低劣,生产管理混乱,一些不法分子也乘机办药厂,游医药贩更是不计其数,于是县政府决定于1978年11月建立县药品检验所,开展了部分理化项目和热源检查。1980年举办了首届46人的全县药剂人员训练班。
1981年对全县制剂室进行了检査验收,取缔了一大批“无菌制剂室”,只保留了县医院和杜庄卫生院2处。
在搞好药品检验的同时,也抓了药政工作的管理。大部分医院建立了药政管理小组,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药品质量监督检査活动,并对麻醉药品,毒、限、剧药品加强了管理,严格了制度,实行了 “五专”(专人、专帐、专柜、专处方、专销),杜绝了滥用麻醉药品的现象。
1984年11月《药品管理法》颁布,本市立即会同公安、工商部门深入街道、农村,取缔了来自西藏、云南、贵州、河南、定陶、东明、曹县、巨野、鄄城及本市倒卖伪药的60多起,没收假膏药1000余贴,伪黑虎丸600多包,各种假药粉、药丸30多个品种计20余斤,假大茴香30多斤,各种招牌40多面,伪造介绍信、证件50余件,对整顿本市医药市场,打击游医药贩,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取得积极成果。
1985年本市组织人员对335处乡镇医院、大队卫生室、个体诊所、市直工矿企业卫生室、药品经营单位进行大规模检査,共查出各乡镇医院淘汰药品34种1868瓶(合),价值1624.60元,劣质西药75种2043瓶(合),价值3119.44元;査出工矿卫生室伪劣中西药107种2472瓶(合),价值6035.00元;査出乡村卫生室伪劣中西药45种6423瓶(合),价值10813.40元;査出个体卫生所伪劣西药130种901瓶(合),假中药材11种65斤,自制药品53种83瓶(合),共价3416.58元。对这些药品均当场销毁,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必要处罚。
第五节妇幼保健
建国前,全市只有天主堂医院开展新法接生,但收费昂贵,绝大多数产妇还只能由旧产婆处理;加之群众贫穷愚昧,封建迷信盛行,人们对疾病、死亡、难产都认为是“神”和“命”的支配;旧产婆又缺乏卫生知识,一遇难产便束手无策,产妇因此而死亡者甚多,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达70%以上。因此,解放前妇女分娩成了可怕的鬼门关。
一、新法接生
1950年,市妇幼保健站开始举办改造旧产婆、培训新法接生员训练班,并免费发给部分接生用具及药品。至1957年,全市农村已建立接生站227处,培训新法接生员1439人。
1958年初,在赵楼公社建立小型妇产院试点,配以产床、休养床、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高压消毒锅、被褥等设备。是年底,各公社均建立小型产院3—4处,负责本辖区内的妇女从怀孕到分娩的全过程的诊治与检查,并实行登记和孕期劳动保护。
1973年至1977年,市指导各公社卫生院举办女“赤脚医生”、妇幼保健员培训班,培训妇幼卫生工作骨干,建立了农村妇幼保健网。1978年,全市岀生婴儿12647人,其中新法接生的11255人,新法接生率为88%。1979年共出生婴儿11126人,新法接生的10472人,新法接生率为94.1%;新生儿死亡62人(计划外生育,采取旧法接生),死亡率5.57%;产妇死亡8人(旧法接生,产后岀血),死亡率0.71%。1983年共出生8695人,新法接生8532人,新法接生率98・12%,基本杜绝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1985年底,全市城乡基本上实行了新法接生,新生儿和孕妇死亡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二、“四期”保护
建国后,每年正月16日,卫生部门与妇联都联合组织妇女卫生知识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利用挂图、模型、讲座等形式宣传妇女“四期”(月经期、妊娠期、产期、哺乳期)保护知识。全市机关、工厂女职工的孕期、经期均安排较为干燥、清洁、轻松的活;产假56天,工资照发;难产或其他非正常分娩者,产假还可酌情延长;哺乳期的妇女(1.5岁以下的幼儿)每天照顾1〜1.5小时哺乳时间。多数单位还规定,凡婴儿不超过半岁的妇女,不安排夜班工作。各机关、工厂的妇女全部享受每月发放月经纸、月经带等劳动保护福利待遇。农村则指导大队女“赤脚医生”和妇女干部开展“四期”保护工作,给“四期”妇女安排适当农活。
1980年以来,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加强和深入,大多数单位规定,凡生独生子女的妇女,产假可延长至100天或半年,独生子女可优先入托儿所。
三、妇科病普査普治
1959年初,在全市城乡开展了以査治妇女“两病”(尿瘘、子宫脱垂)为主的普査普治工作。为适应查治妇女病的需要,农村除原建的妇产院、接生站外,又建立了村、队保健站,对査岀的患者进行上托、针灸、土单验方等综合治疗。
1976年后,又重点对驻城各工厂企业、机关单位的妇女进行普査,对査出的患者全部免费治疗。
1980年,妇女病普查1124人,查出病人402人,占普查人数的35.7%。发病较多的是宫颈糜烂、子宫脱垂、一般性阴道炎。
1984年,全市妇女病普査13030人,査出患者3046人。同时,还对1958人进行了宫颈和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査。对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全年无一例尿痿新发病人。子宫脱垂仅新发1例,基本消灭了妇女“两病”的发生。
1980年以来,全市绝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妇女定期查体制度,每年一次;特殊工作或特殊环境工作的妇女每年两次检査,使妇科病的査治趋于制度化。
四、儿童保健
1956年至1979年的15年间,儿童保健工作主要抓了机关、集体幼儿园的儿童卫生工作及培训幼儿教师,儿童健康査体也只限于在全民、集体性的幼儿园中进行。
1979年,组织妇幼技术人员对全市3个月至7周岁的农村儿童,挨门逐户调査登记,进行了健康检査。全市实有儿童70959名,检査了26654人,对患有寄生虫病的儿童,两次组织妇幼人员进行服药驱虫23555人,下虫的16138人,下虫率为70%。
1980年开始,对全市幼儿园、托儿所的儿童进行普遍健康査体。共检査儿童8245名,其中1岁内的婴儿851人,1〜3周岁的1931人,4~7周岁的5463人。査岀患有各种疾病的儿童2743名,发病率为33%。病儿中,以患龋齿的最多,共1215人,占病儿总数的44%;其次是沙眼,共304人,占病儿的11%;扁桃体炎、佝偻病各占9%。对査出的2743名患病儿童,分别病情,采取不同形式,全部进行了治疗。
第六节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建立。它经历了初创、发展、破坏、恢复、振兴5个阶段。
1952年至1956年为初创阶段。主要任务是贯彻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12月提出的“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的指示,发动医卫人员和区、乡的卫生积极分子学习反细菌战的知识,并组成16个卫生宣传小组(每区1个,城关区(镇)4个)深入到城镇、农村,白天用图片,晚上放幻灯,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防病、防细菌战的知识,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荡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讲卫生的旧习惯,基本上消灭了虱子和黑热病。出现了一批被中央、省府表彰的卫生先进单位。
1957年至1966年为发展阶段。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对爱国卫生运动重新明确了任务:除“四害” (老鼠、蚊子、苍蝇、麻雀),讲卫生, 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本市立即行动起来,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仅据1958年不完全统计,即堵塞鼠洞160万个,消灭老鼠54万余只、麻雀4万余只、苍蝇200余斤,改良厕所99486个,建公厕283个,挖蝇蛹974斤,烟熏房间559640余间,改良水井4978眼。城乡出现卫生先进单位118个,卫生户2633户,卫生积极分子4394人。
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中“爱卫会”机构瘫痪,卫生水平下降,“四害”密度上升,各种疾病又复发流行。
1976年至1979年为恢复阶段。1978年中央对爱国卫生运动提岀“加强领导,动员群众,措旅得力,持之以恒”的16字方针。菏泽市也重建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并迅速掀起爱国卫生运动高潮,清除了十年动乱遗留下来的脏、乱、差现象,降低了“四害”密度,减少了疾病流行,控制了丝虫病的发展。
1980年,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爱国卫生运动也进入了新的振兴阶段。1981年2月开始,全市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5月份,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山东时指出:“五讲四美”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清洁卫生搞起,从清洁卫生突破。于是,荷泽市广泛发动群众、整顿市容、植树种花、美化环境。在全市居民中推广“七户一岗”的卫生责任制;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共1059个单位实行门内卫生达标、门前执行“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市容卫生责任制。仅据1985年的不完全统计,即清除垃圾2.0505万吨,疏通下水道1093米,排污水180万立方米,新建垃圾箱340个、果皮箱100个,灭鼠38.8万只,以药物喷洒控制蚊蝇孳生地26.9285万平方米。苍蝇密度由1983年每平方米空间1.2只降到1985年的0.00624只;蚊的密度下降94.8%。经过验收,命名为“文明卫生”单位的有134个,占单位总数的44・67%;“文明街”12条,占城内街道总数的20%。城乡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30日,本市开展全民性灭鼠运动。全市统一行动。灭鼠前断绝鼠粮三天后,再连续投放毒饵3天。据不完全统计,17个乡(镇)共用敌鼠钠盐52.5斤,灭鼠147.4606万只;城内机关、街道共灭鼠78.0648万只,大大减少了传染病流行的媒介。
第二章体育
第一节群众体育
一、田径
菏泽市于1956年举行了建国后第一次田径运动会,之后,每年都举办中、小学校田径运动会。开设的田赛项目有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推铅球、掷标枪、投手榴弹;径赛项目有短、中距离跑、跨栏、接力、越野等。田径运动逐年发展,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1985年,荷泽市共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27人,夺取金牌220枚、银牌200枚、铜牌208枚,共有18人次打破21个项目的地区记录,90人次打破108个项目的荷泽市记录。
二、球类
菏泽市开展较普遍的球类有篮球、乒乓球和排球。
篮球:解放前荷泽市只有中学才有简陋的篮球场架,新中国成立后,这项运动得到迅速发展与普及。1956年,菏泽县有业余篮球队120个,节假日的比赛从不间断。1956年、1957年,荷泽县代表队参加山东省分别在潍坊、泰安举行的县级篮球联赛,男子篮球队曾获第四名。1960年至1965年,连续6年蝉联荷泽地区篮球赛冠军。1974年至1984年又连续10年保持地区冠军。1978年参加山东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女子篮球队曾获全省第二名。自1978年至1985年共向大专院校、解放军、省体校、地区业余体校输送27名优秀运动员。
乒乓球:荷泽市1956年开始开展这项活动。1957年第一次参加地区比赛,杨培银即获男子单打冠军。1963—1964年菏泽地区在定陶县举行青少年乒乓球比赛,菏泽县两次获团体冠军。1971年至1985年参加35次省级比赛,获得团体第4名1次,第8名1次,第6名2次;获得单打第1名2个,第3名2个。1984年9月,菏泽队队员孔元代表省职工队参加全国职工运动会获男子单打第3名。1983年,菏泽市乒乓球协会正式成立,之后,每年均举办1〜2次中小学、职工、退离休干部乒乓球比赛。
排球:排球运动在菏泽市开展不够普及,一般中等学校才有球队。1972年至1974年曾举行过排球赛。有10个代表队参加。以后,仅在学校之间开展对抗赛、友谊赛。1975—1976年,东关小学代表荷泽县两次参加地区儿童排球运动会,男子队获得冠军1次、亚军1次;女子队获2次亚军。
三、棋类
菏泽市的棋类活动,开展较为普遍的有象棋、军棋、跳棋、围棋等。
象棋:象棋也叫象戏,又叫橘中戏、象弈。建国后,象棋列为体育运动比赛项目。菏泽市拥有众多的象棋爱好者,街头巷尾,路旁树下,均可见到下棋人和众多的围观者,有的到深夜12点仍在路灯下对阵。他们中有少年儿童,更多的是须发斑白的老年人。菏泽市每年都举办2至3次象棋赛(级别赛1次),并选出优秀棋手组成市代表队参加地区象棋比赛。1986年曾夺得地区团体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军棋、跳棋、围棋等活动多在机关、工厂、学校开展。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既能消除工作带来的疲劳,又可锻炼人的智力,故开展较为普遍。
四、武术
明、清时期曹州曾以“武术之乡”著称,出过不少名拳师,如梅花拳的杨士文曾于1920年在上海摔死欺我中华的日本武士,大振了国威,并于1929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国术会考擂台赛中力战群雄,获最高荣誉甲等奖。名拳师魏士可于1935年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第三届国术省考中获拳脚比赛甲等奖。建国后菏泽武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积极创新。在历年比赛中成绩突出,培养了一大批象马忠轩、赵翠荣、孙丙辉、周美娟等国家“武英级”优秀运动员。他们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曾获得1次第1名、9次第2名、13次第3名、11次第4名、4次第5名、8次第6名,并出访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76年6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武术、气硬功交流会上,本市运动员刘建录参加比赛,并拍成记录影片,获优秀奖。1982年9月,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1983年4月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手、推手交流赛上,刘建录和崔文勤均获优胜奖;1983年9月崔文勤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并作了武术表演,获纪念奖。在这次运动会上,本市运动员张双喜获摔跤个人第五名。
1983年底建立武术协会以来,一年多的时间,发展基层武术社、站、馆92处,发展会员7500名,开发挖掘拳种6项,办武术训练班6次。至1985年底,菏泽市共向上级专业队输送19名优秀运动员,向解放军、大专院校、地区业体输送33名运动员。据统计,目前在全市流行的有20多个拳种。主要有梅花拳、洪拳、炮拳、掌拳、八极拳、螳螂拳、太极拳、西洋拳等。
梅花拳:据说明崇祯年间,徐州砀山县小尖庄的张山遇一僧人到家传艺3年,遂学成此门武功。这是梅花拳第一代传人。至第十代冯老茂和龙门派登州栖霞县邱长春真人来荷泽高庄集传艺赵付;赵付传史匡标、李家松;史李二人又传艺郭友彭、吴体畔、师松元。至此,梅花拳即在菏泽广为流传。后又经杨士文、师松元等拳师加工提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它的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结合、快速勇猛、攻防自如。内容主要有梅花拳套路、梅花双刀、对练等。它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心到、意到、气到、吐力到。据査,从赵付学成此艺到如今已传20多代,是全市流传最广的一个拳种。
洪拳:相传洪拳发源于陕西关中,当时由鹤子高山、临潼里虎邢三、潼关饿虎苏三将此拳传入少林寺。后由少林寺28代和尚淳绵传到河北清丰县,然后传入蒲泽。传到菏泽西北朱楼朱效章、朱凤君已经30代。它的特点是:撑斩为母,尽“八法”之变(八法为撑、斩、勾、挂、缠、栏、沾、挎八种打法;势正行美;扁身远击、雀身筋柔;闪展腾挪、刁打巧击;劲尚脆快而兼长柔。它的内容主要有13套拳术,18套器械,100余套对练。目前此拳不仅在全市各乡镇都有习练者,而且菏泽地区其他各县以及河北、河南、江苏、安徽、陕西、山西等省也有大批习练者。
炮拳:相传起源于明代,主要流传在河南、鲁西南一带。因炮拳密传, 上几辈已不清楚。后安兴乡尹楼的尹师傅(因其轻功如猴,故外号“尹二猴子”)从河南张凤理学得峨眉派炮拳,尹又传于曹XX,然后在菏泽市逐渐传开。现分布于侯集、黄堤、都司、沙土、皇镇、刘集、赵楼、岳程庄等乡镇。它讲究手脚并用,招式朴实无华,高崩、低挂、中刁滑,粘连刁合,闪占腾挪,气随劲走,发功神速,伸手似放箭,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猛劲化柔,极柔似刚,以守为攻,变化无穷。它的主要内容有18路拳术、15套器械、9套对练。是在市境内流传较广的一个拳种。
八极拳:八极拳起源于清康熙年间。在荷泽市主要分布于佃户屯、何楼、城内、安兴、沙土等地。它的风格是:手法紧凑,招式清楚,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如神通,疾如闪电。它讲究截、拿、硬开、硬打、挨、戳、挤、靠、撼、突击等。
西洋拳:相传三国时期马超所创。它讲究手、眼、身、步法,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动作快,粘连随打。主要流传于市西南部王浩屯、黄集一带。
五、游泳
菏泽市地处黄河岸边,有开展游泳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项运动的开展大体分两个阶段。
1971年之前,群众性的游泳活动处于自发阶段,形式上不拘一格。主要有鸭浮水、扎猛子、仰泳、侧泳、狗爬式等。1956年,63岁高龄的毛泽东主席横渡长江,这大大激发了群众的游泳热情。菏泽市自发掀起了横渡黄河的热潮。1966年,50X21米8条泳道的露天游泳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又进一步促进了游泳活动的开展, 群众性的游泳活动进一步普及。
1971年菏泽县正式成立业余游泳训练队,配教练一人,招收学员30人,游泳活动和游泳动作逐步正规化。1973年7月山东省在荷泽举行的济南、枣庄、泰安、临沂、菏泽5地市游泳对抗赛中,本县获金牌26枚、银牌21枚、铜牌9枚。1974年7月,在山东省第十届运动会上获金牌16枚、银牌52枚、铜牌31枚,有1人破山东省少年800米自由游纪录,并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78年7月在山东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获金牌11枚、银牌17枚、铜牌14枚,史丽丽同学破少年200米蛙泳纪录。1980年8月,山东省4地、市游泳对抗赛在菏泽举行,本县获金牌6枚、银牌14枚、铜牌12枚。1982年7月在山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共获金牌17枚、银牌10枚、铜牌6枚,魏亚平同学破省少年100米、200米蛙泳纪录。1974年、1976年荷泽县代表队还曾两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游泳比赛,并获得较好成绩。随着菏泽市游泳运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曾向省游泳队输送了大量人才,截止1984年底,共向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3人。
六、群众娱乐活动
娱乐活动广泛流传于民间,菏泽市开展较早较普遍的项目主要有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踩高跷、舞狮子、斗鸡等。
荡秋千:菏泽市荡秋千多在清明前后,而以正月十五、十六两日为最多、最热闹。这项活动与元宵节交相辉映,吸引着众多观众。现在有人发明一种轴承秋千,可同时供几人游戏。
放风筝:阳春三月,菏泽市人民有放风筝的习惯。风筝样式各异。主要有蝴蝶、龙形、螟蚣、孙悟空大闹天宫、五角星等。以造型优美、飞得高、灵活被人称誉。
踢毽子:入冬时节,踢毽子是菏泽少年儿童喜爱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女孩子。踢健子有盘踢、拐踢、蹦踢等。可单人踢,也可多人轮踢。比赛有踢花样、踢数等。
踩高跷:踩高跷是由表演者踩着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这项活动一般带有面具,可做出多种多样的动作,锻炼人的平衡能力。
舞狮子:舞狮子,在汉代已经流行,各地有不同特点和风格。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一人扮一头小狮,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现狮子的温驯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现在每到大的节日,如国庆节、元霄节等,菏泽市都组织这项活动,以示庆祝。
斗鸡:菏泽市的斗鸡活动历史悠久,元、明、清各代一直是较为活跃的中心之一,而且经过长期的培育,逐渐形成了“菏泽斗鸡”这一地方品种。其身形似松鸡,尾部普生两根明显的飘尾,雄壮美观,勇猛善斗,具有斗死不败的顽强特性。1937年后,由于灾荒战乱,斗鸡濒临绝种,斗鸡活动也停了下来。1959年夏,山东省农学院来荷调査,发现沙土、马岭岗一带养的斗鸡品种较纯,建议保留这一品种。1962年后数量开始增加,饲养中心也逐渐集中于城里。1977年培育出新一代“菏泽斗鸡”。1980年正式成立斗鸡协会,每月举行一次叨斗比赛,并数次组织斗鸡邀请赛,有新乡、南阳、徐州、开封、民权、商丘、安阳、曹县、单县、梁山等代表队来菏参赛,并有美国、日本、加拿大、奥大利亚等国的外宾观看斗鸡比赛。1982年菏泽参加商丘地区斗鸡比赛3胜1负,获团体冠军。1985年,山东画报社和山东电视台分别拍摄了菏泽斗鸡镜头。
第二节学校体育
体育课清末和民国时期,将“尚武”写入了教育宗旨。尚武,主要指体育。因此,体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在中、小学开设了体育课。当时的体育课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国术、体操、田径和球类活动,但一般不被重视。菏泽市比较有名的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南华中学总共才有3名体育教师(六中2名,南华1名),体育设施非常简陋,连一副标准篮球架也没有。每周2节课,教学内容以国术为主。日伪占领菏泽时期,体育课内容主要是国术和体操。建国后,学校体育被列为教学主要内容,并制定了教学大纲。中小学每周设体育课1-2节,上下午均安排了课间操,早晨有30分钟早操。各完全中学均组织了篮球代表队,开展经常性的球类比赛。各学校每天下午都有一节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市教育局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全市中学生运动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课受到严重冲击,处于半停顿状态。1977年,经过拨乱反正,学校体育又迅速发展起来,体育教学逐步走向正规。教育局配备了专职体育教研员,全市专职体育教师由1949年的12人增加到145人。至1985年,全市共向高等学校输送体育人才165人。
业余体校荷泽市业余体校创办于1960年7月。由于条件不具备,只招收武术班2个90人,配备2名业余教练。1961年增设航空模型1个班20人,配备专职教练2人;是年11月,又招射击班1个共15人,配备2名业余教练员。后业余体校解散。1973年4月,业余体校恢复,招篮球、武术、乒乓球3个班,配教练员3人。1974年7月增设田径班2个50人,配业余教练员2人;射击班1个24人,配备业余教练3人。业余体校共为上一级运动队输送112名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并于1976年被评为荷泽地区体育系统先进单位。
初等教育体育课程设置与演变建国前菏泽市的竞赛情况已无文字可査。建国后,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菏泽市政府和体育部门组织了各种代表队参加地区级和省级比赛,成绩逐年上升。
菏泽市田径运动会最高纪录表(续表)
女子组菏泽市田径最髙纪录表(续表)
项目:篮球
菏泽市叁加上级运动会团体名次表项目:武术菏泽市集加上级运动会团体名次表项目:射击
菏泽市参加上级运动会团体名次表
项目:乒乓球
菏泽市参加上级运动会团体名次表项目:田径菏泽市叁加上级运动会团体名次表
项目:越野菏泽市叁加上级运动会团体名次表
项目:排球菏泽市参加上级运动会团体名次表
第四节体育队伍与体育设施
体育队伍自1956年菏泽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建立以来至1985年,菏泽市共配备专职教练员25名、业余教练员420名,培养等级运动员3310人、等级裁判员746人。
体育设施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只有少量简易器材,场地也只有省立六中一处不标准的体育场。建国后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体育场地、器材迅速增加。1966年初,全市有400米体育场5个、300米体育场7个、200米体育场17个,占地总面积14万平方米;标准篮球场35个(其中灯光球场6个)、排球场6个、射击场1个、乒乓球室1座、简易武术场150处、单杠24副、双杠16副,其他器材20种。截止1985年,全市有400米场地1个、300米场地2个、200米场地8个、篮球场18个(其中灯光球场2个)。
市体育中心1958年设在西关,占地63亩,内设田径场、射击场、排球场、篮球场,1970年移至南华广场,占地15亩,内设篮球场、乒乓球室、办公室、保管室、职工宿舍,共有房屋11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