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图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326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图书
分类号: K901.6
页数: 4
页码: 535-538
摘要: 1937年,店址设在菏一中前街路西;四是李玉勤开设的“新光书店”(1929-1931年),他们都有自己的图书门市。但多是以经营文具为主,经营图书为辅,有的还兼办裱画业务。1945年10月,菏泽城第一次解放,新华书店随军进入菏泽城,在城里设立了门市部。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图书

内容

解放前,菏泽城内仅有4家私营书店:一是吕兴三书店,堂号“明记山房”(1917年创办,店址在菏泽城内平正街路东);二是隋金斋书店,堂号“永元堂”(1934年创办,店址在城内李隅首路南);三是朱秀章开的“裕文斋”书店(1924〜1937年,店址设在菏一中前街路西);四是李玉勤开设的“新光书店”(1929〜1931年),他们都有自己的图书门市。但多是以经营文具为主,经营图书为辅,有的还兼办裱画业务。
  1945年10月,菏泽城第一次解放,新华书店随军进入菏泽城,在城里设立了门市部。1946年秋,国民党北犯荷泽,新华书店迁出荷泽城。1948年10月菏泽城第二次解放,冀鲁豫新华书店随军进入菏泽城,建立了印刷厂、材料厂,并设有冀鲁豫新华书店菏泽营业部。出版、印刷、发行三位一体,统一管理。1949年平原省成立,冀鲁豫行署撤销,新华书店移往新乡,部分人员留在菏泽。1949年8月,在原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华书店平原省分店菏泽支店。业务和行政均隶属新华书店平原省分店。当时,书店设在菏泽城内“九间楼”。支店业务范围是:主营书刊,兼营文具用品。文具销售大于书刊销售。在图书发行上,先是发行本版书(新华书店版),后逐渐发行公私合营和私营店出版的书。课本发行在整个发行业务中占较重要的位置。城市外的图书供应,依靠小商贩的批发经销。1950年开始了计划发行供应,1951年开展书刊予订并增加了年画供应。书店人员走出店门,深入到乡下,肩担手提,步行几十里向农民、干部、中小学师生流动供应图书。1952年底,平原省撤销,书店改称山东省新华书店荷泽支店。1953年为满足农村读者购买力日益增长的需要,支店在农村组织建立了几十处图书发行站。同时设立了农村流动供应组,积极组织图书下乡。之后,支店开始组织利用供销社代销图书和年画,收到很好效果。
  1954年为扩大经营范围,菏泽支店买了新房24间,其中有门市5间。接着对菏泽城内的3个私营书店进行了改造和接收。同时扩大了城市和乡村的图书供应量。“文革”期间发行工作处于瘫痪状态,主要发行一些文件和语录。1976年分设地、县两级书店。同年新盖营业大楼竣工,正式对外营业。随着机构逐渐扩大,书店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乡镇发行队伍,并设立了城市流供和农村流供,流供员们负责城市各单位和乡、镇的图书供应, 并兼负各公社供销社图书供应的业务辅导工作。
  1980年底书店下伸,黄堤书店门市部成立。1983年初新华书店实行“推荐奖和联销计酬、超销计奖”,于是岀现了“父子店”和“夫妻店”,打破了吃大锅饭的现象。1984年书店实行了 “联责联酬经营责任制”,有力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在乡(镇)建立了下伸门市——新华书店沙土门市部和新华书店王浩屯门市部相继对外营业。1985年新华书店在继续巩固利用供销社兼销图书的同时,广泛组织发展了个体发行员和卖书专业户,普遍增设了批发部,在偏远农村增设了批发点。全市有国营书店5处,集体、个体书店3处,供销社售书点19处,书摊、书贩及其他社会售书点14处,专职发行人员91人,兼职发行人员37人。1985年总发行图书493万册, 包括课本销售额达229万元。
  二、图书阅览
  菏泽市最早的图书馆,设在曹州学宫(今菏泽军分区院)大成殿后面。名叫“藏经阁”,建于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后多次修葺,是菏泽周围10余县的文化中心。民国初年,由于战乱藏书失散一部分。
  1928年春,当时地方部队——民团军,罚乡间地主现银2千元,经地方人士决议,派人去上海购买了各种书籍数万册,于1928年7月,正式成立了菏泽县中山图书馆。有管理员2人、通讯员1人,经费由县财局拨发。每天阅览人数不下五六十人,经常借书的约300余人。
  1929年春,因军队占据图书馆址,图书馆迁入县政府。
  1930年春,图书馆仍搬回原址,同年暑假,该馆归县教育局领导。不久,中山图书馆迁至西大街路南九间楼,同民众教育馆合并,图书馆成为民众教育馆的一个图书室。
  1938年日军侵占荷泽后,藏书失散殆尽。
  1948年10月,菏泽解放后,原民众教育馆被冀鲁豫边区二、五专署文管处接管,同年11月文管处移交城关镇教育股接管,图书封闭,无专人管理。
  1949年,菏泽城关镇文化馆成立后,下设图书室4间,书库3间,面积197平方米。工作人员只有1人,阅览室只有4份报纸和少量画报。
  1956年9月,图书馆和文化馆分家,正式成立菏泽县图书馆。工作上有了采编、借阅、辅导基层图书室的分工。图书由粗略的分类,改用“中小型图书分类法”,外借采用了借书证的办法。是年,省拨购书经费2万元,1957年又拨经费3万元。这年共有藏书15215册,新盖阅览室6间,书库2间。主要阅览对象也由城市转向农村。1957年培训农村图书室管理员两次,约100人,并设下乡巡回流动图书箱15个、图书包50个,有专人负责,定期下乡巡回和农村来馆借阅。图书馆还每月举办一次读者讲座或故事会,听众每次约100余人。1958年秋,图书馆又合并于文化馆内。1963年到1966年间又设立农村图书室105个、读书小组80个,城内个人读者发展到800多人,平均每天来馆借阅的达80人次。
  1964年春,开放了儿童阅览室。
  1966年夏到1971年间,图书室停止活动,图书全部封闭。
  1972年,根据省图书馆会议精神,对所藏图书全部进行了审査和清理,大批图书都作为“毒草”被封存。经过整理,图书室重新对外开放,但实际能借阅的图书只有7390册。1973年11月,菏泽县文化馆的图书分类, 改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每天外借图书60多册次,阅览100多人次。全县农村图书室仅剩3个。
  1976年10月,县委在安兴公社搞文化宣传点。在安兴船郭庄、五道街、龙凤、前屯等建立了5个图书室。到1979年底,全县共建农村图书室305个,其中来馆借阅的50个。
  1983年5月,图书馆和文化馆分开,恢复了菏泽市图书馆。下设普通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农村图书室、采编室,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城内读者迅速增多,从1978年的1300人发展到2300人。截止1985年,共建有农村基层图书室250个,有图书85万册。
  市图书馆藏书96804册(包括科技书67843册,线装书212种6764册),订有各种期刊310份、报纸44种。持有借书证的读者2500人。流动量1984年为55400人次,1985年增至68000人次。
  菊泽新华书店部分年份发行情况表单位:万册、万元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