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群众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32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群众艺术
分类号: K901.6
页数: 16
页码: 516-531
摘要: 菏泽的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根基雄厚。它使用的乐器分为吹管乐和打击乐两类。吹管乐有啖呐、笛子、笙、闷子、把攥子;打击乐器有梆子、小镣、锣、小锣、云锣、小鼓等。民间流传的“喇叭哇哇叫,笛子花音俏,捧笙来搅和,锣鼓凑热闹”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和作用。
关键词: 地方文化 群众艺术

内容

菏泽的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根基雄厚。它使用的乐器分为吹管乐和打击乐两类。吹管乐有啖呐、笛子、笙、闷子、把攥子;打击乐器有梆子、小镣、锣、小锣、云锣、小鼓等。民间流传的“喇叭哇哇叫,笛子花音俏,捧笙来搅和,锣鼓凑热闹”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和作用。吹鼓乐是一种风俗性的民间音乐艺术,多用于婚丧喜庆等场合;唢呐、笙等吹管乐器多用于戏曲开场,登朝伴奏。春节活动期间开展的如狮子舞、闹龙灯、划旱船等,也都有鼓吹乐伴奏。
  菏泽城内沟子井街张家唢呐班,1955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张玉伯的唢呐独奏,荣获演奏奖;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中,为山东梆子剧团伴奏,荣获乐师奖。
  民间乐曲中,主要是生活小调、儿歌等几种形式。其内容有反映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有反映人民社会生活的,也有反映爱情的。1962年选编了《菏泽民歌选》两集,收入民歌295首。菏泽市参加山东省民歌演唱会的歌曲《引蛾螂》被录音、录相并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泛流行。
  菊泽市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或电台、电视台录音、录相及获奖的音乐作品表(续表)
  二、舞蹈
  每年春节到农历二月初二,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民间游艺舞蹈活动,如狮子舞、小车舞、划旱船、玩龙灯等。村、镇互相邀请。1955年农历正月十五,菏泽县调进各乡镇1500余人的民间游艺队伍进城表演。主要节目有:大丁庄的马叉,黄堤镇的龙灯,吴堤口、大屯、张善门、秦桥、仓房、大张庄、田庄等村和市内繁荣街、和平街、清真寺街等的狮子、花船、花车、高跷,串遍城内大街小巷;特别是城内民权街的独脚髙跷更受欢迎。
  《二鬼摔》是一个单人表演的傀儡式舞。道具是扎成的两个木偶,一人把儡架绑在腰间,手与脚都穿上靴子,成为两个人四只脚,用摔脚的动作,表演二人的斗争。此舞1955年参加山东省民间歌舞会演,1982年山东省电视台播放了演出实况。
  1985年11月,荷泽市参加全区音乐舞蹈会演,获奖节目有:双人舞《十五的月亮》,群舞《欢庆锣鼓》等。
  菏泽市民间舞蹈活动情况表(续表)
  三、美术
  荷泽的美术是丰富多采的,在绘画、书法等方面有造诣者不乏其人。
  绘画:建国前夕,荷泽有名的画家有苏钧博(城内马神庙街人)、田伯平(菏泽城南三里庄人)和李眉川(城内东门里人)。新中国成立后,菏泽又出现了一批有名望的画家,如晁楣(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美协创作室主任)、何方华(现任四川省美术学院副教授)、何乃奇(中国美协山东分会会员,现在菏泽师专艺术系执教)。80年代初又岀现了青年画家吴东魁(中国美协会员,现在北京工作,曾任体操名将李宁的绘画老师)。他们在全国都已颇有声望。
  书法:菏泽的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历代记载甚少,流传下来的更是屈指可数。据旧《县志》记载,至今仍可考见的有段云襄所书郭牌坊上的“四世一品”庠门壁刻石,明朝何觐书火神庙戏台上的“得歌高处”匾额,何远书“城隍庙碑”等尚为何家保存。至清咸丰年间,蒲泽出现了有名的书法家曹垣(卒于1926年)。他在故宫写有楹联,著有《辞林二妙》、《四时分韵》两本书。全用正楷书写,约24000字,为书法理论之佳作,为曹氏家族传家之宝。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民国时期,有名书法家邓树屏。他曾任冯玉祥秘书;其书法艺术不仅饮誉乡里,而且随军所至得以远播他乡。至今河南郑州、河北涿县及山东一些地方还有他写的勒石遗迹。他著有《书法心得歌》。这本书对于书法的沿革、演变、执笔、运笔之法以及选购笔帖等等多有论述,且系韵文,易读易记。现其家存有此书。他一生书写的成品很多,“文革” 前其家还存有两大箱,可惜“文革”中全被焚毁。现其家仅存他手笔书写的 《书法心得歌》原稿一本。建国后,比较有名的书法家有陈克强、张水石、王正符等。70年代有青年书法家曹艺林。曹系名书法家曹垣之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在北京工作。其作品甚有祖上风骨。曾多次回菏泽与家乡书法界人士切磋技艺。
  四、织锦
  菏泽织锦,群众称之为“提花斗纹”,也叫“核桃纹子”,即是带有色彩、花纹、图案的土棉布。从艺者几乎村村皆有,尤以年过半百的妇女技艺为佳。他们利用比较复杂的手工操作,织岀了经纬变化无穷的花色纹样,逾越千种。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染织品,经省有关部门定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鲁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县文化遗址中就有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出土。据清光绪版《曹州府志》记载:“……地产土棉,以之为布,而无苧麻。妇女务蚕桑,织丝为绢,亦能为绫,木棉转鬻他方,其利颇盛,茜草靛青可以为染,田间多种之。”当地人民为了温饱,家家户户一直保留相当传统的汉代系列纺织工具和古老的天然染色技术,并以明快的格调织岀自己喜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棉织品。
  “鲁锦”的制作,总的特点是巧妙的利用棉纤维为经纬(色彩),交错编织而成的几何形纹饰,类似图腾纹样,除日、月、星、辰等外,还有龙、蛇、飞燕、蜂蝶,还有使人看了耳目一新的“十字联”、“十样景(锦)”等。建国后,她们创造了“北京十道街”,表现了祖国首都欣欣向荣的建设成就。
  “鲁锦”在用色方面,大都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兰黄穿插,构成一幅幅富丽堂皇、色彩明快的图案,充分表达了菏泽人民正直的个性。它的染色大都是就地取材,诸如靛兰、豆灰等形成古朴典雅的色块。随着化学染色的出现,弥补了土法染色易脱落的不足。同时,随着农村机器梳织设备的增加,取代了手工纺线,使“鲁锦”质量迅速提高,花色更加丰富多彩。
  五、面塑
  荷泽面塑源远流长,可溯及尧舜时代。人们为敬天地,祭列祖,使用面粉调合后捏成猪、羊供物代活物。形成早期面塑。这种民间艺术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提高。在唐代就有了生面塑、熟面刷色塑。明末清初的制品,还出现了生面成形后,蒸熟再染色的制品。
  1854年(清咸丰四年)江西弋阳面塑艺人王清源游艺菏泽,寄居解元集穆李村,与当地艺人贺胜、杨白四合作,相互交流经验,促进了荷泽面塑的发展。他们采用糯米粉为原料,染成各种颜色,蒸成熟面团,再捏成各种家禽兽、鱼、兽、水果、人物,形成新的面塑品。由原来只塑禽兽、瓜果,发展到塑人物,这是面塑的一大进步。穆李庄李朝训(系王清源的高足)在1908年左右已驰名曹州。他广收徒弟,并传艺其侄李俊兴等数十人。1926年,李俊兴应邀去老挝王宫表演面塑,曾受到国王、皇后及文武官员的称赞。1931年李俊兴又到莫斯科表演面塑,也深受欢迎。建国后,这一民间艺术受到党的关怀、政府的重视。1956年在菏泽城内成立了“面塑社”。1984年6月,日本电视台在《丝绸之路》这部片子中,专门拍摄了荷泽的面塑作品,作为丝绸之路的古老文化的反映。
  六、民间故事
  黄巢祭刀
  唐朝末年,曹州人很少吃盐,不少农户成年累月不食咸味。并非曹州人不爱吃盐,是吃不起。当时,八斗谷换不得一升官盐,贩卖私盐又犯王法。朝廷规定:凡卖私盐一斗以上,处以杖刑;一石以上,处以死刑;私刮碱土一斗,等于卖私盐一升。官吏搜査严紧,常有贩私盐者被送上断头台。别看王法这么严厉,还真有不怕死的。谁?黄巢!
  黄巢兄弟八人,他排行老二。此人文武双全,因出身低贱,屡次应进士考试都不及第。他便继承父业,带领一伙人贩卖私盐。黄巢有勇有谋,几次贩盐都没出事。这日,天近黄昏,他来到曹州城内卖盐,刚把担子放下,冷不防被两个人役抓住。“好啊!卖私盐卖到老爷眼皮底下来了!走!”人役拉着黄巢吼叫。黄巢并不惊慌,冲人役一眨眼,低声说:“请两位弟兄行个方便吧!”“行方便?”一人役掏出了绳索,“这担盐足有一石,论罪当斩!”说着便动手要捆。黄巢冷冷一笑,只一肘一掌,将两个人役打得一个脸朝天,一个嘴啃地,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黄
  巢说了一句:“多有得罪!”挑起盐担子抽身走了。
  黄巢还没走出城去,就听见身后人喊马嘶:“哟!追上来了!”黄巢紧走几步,拐进一条小胡同,想抄近路从东门出城。只听有人高喊:“快闭城门!”黄巢急忙止步,折身往南走去,穿过一条小街,来到开元寺门前。这开元寺是曹州城内最大的一座寺院,紧靠东南角城墙。黄巢知道这里有段城墙在下雨时倒塌,便想从这里出城。谁知来到一看,城墙早已修好。眼看人役就要追来,黄巢难进难退,无路可走。正当此时,身后一只大手猛地抓住黄巢臂腕,黄巢回头一看,是个胖和尚。只见这胖和尚生得浓眉大眼,鼻直口阔,身材高大,膀宽腰圆。黄巢正要开口,胖和尚急忙制止,说:“请到寺院暂避一时!”拉着黄巢便进了寺院。
  这胖和尚名叫汴律,是寺院中的长老。他一身武艺,在曹州小有名气,黄巢早有所闻。汴律和尚也认识黄巢,只是二人没有交谈过,今日一见如故人相逢。二人携手来到院中,突然门外传来吵嚷之声,黄巢一愣,汴律和尚笑道:“贤弟无须惊怕,量他们不敢来寺院搜査!”果然不一会儿,官府人马便去了。原来,唐代僧寺拥有大量庄田,势力极大,官府也不敢得罪他们。这帮人役自然不敢来搜查寺院。
  黄巢脱险后,就与汴律和尚八拜为交,成了知己朋友,你来我往,亲密无间。不几日,黄巢便在开元寺当了教师爷,每天在寺中教一百多名小和尚习武。黄巢早已暗中密谋起义,他来开元寺当教师爷,是想利用寺庙的有利条件,壮大起义队伍。这日,他与汴律和尚谈及起义之事,谁知汴律一听连连摆手,劝黄巢不要蛮干,并说佛家讲的是慈悲为怀,广结善缘,不可有杀生之念,亵渎佛门!黄巢见一时难与他讲清,便不再言语,仍在暗中联络群众,准备起义事宜。
  商讨起义之事,开元寺是个隐蔽的地方。黄巢心想,汴律虽不赞成他造反,但也绝不会岀卖朋友。于是开元寺的东院厢房便成了黄巢与几个起义首领的联络点。为了岀入方便,他们在东南角的城墙下打开一个洞。因寺院紧靠城墙,洞口又长满荆棘杂草,外人很难发现。有一天,黄巢正与几个首领商讨起义之事,黄巢的弟弟黄七匆匆跑来,说官府逼税,逼得庆爷投河,冬妹服毒自杀,几个贩盐的伙伴也被官府抓去,死活不知。黄巢一听,心中气愤难忍!这时,河南王仙芝的起义军已攻破濮州,黄巢当即决定:六月六日扯旗响应,起义地点就定在开元寺门前。
  众首领离去之后,黄巢就去找汴律和尚,想和他好好地谈一谈。可是,黄巢跑遍了前院后殿,也没见汴律踪影,问其他和尚,都说不知。黄巢来到鼓楼,听见紧靠鼓楼的耳房中有人叽叽咕咕地说话。心想:这么热的天,是谁躲在这低矮闷热的房子里?他透过破窗纸往里一看,顿时气得面皮发黄,原来是汴律抱着一个“小和尚”亲嘴!黄巢把脚一跺,震得破窗纸“哗啦啦"直响。汴律听见响声,急忙放开“小和尚”。开门一看,见黄巢满面怒容站在窗下,汴律神色尴尬,半天说不出话来。黄巢走进房去,见“小和尚”有十七、八岁年纪,长得眉清目秀,虽是和尚装束,仍掩盖不住女儿之态。黄巢问她是谁家之女,这一问把个“小和尚”问得嚎啕大哭。原来她家住考城,名叫玉莲,五岁那年随母逃荒来到曹州,后来母亲病死,她就被汴律和尚领进开元寺,已改扮和尚十二年之久。黄巢面对汴律,二目圆睁:“这就是你说的慈悲为怀?难道你不怕亵渎佛祖吗?”汴律面红耳赤,连声说:从今往后弃恶从善、悔过自新。黄巢赠给玉莲白银十两,并亲自将她送岀寺院。从此以后,汴律对黄巢怀恨在心,黄巢对汴律也处处戒备,步步提防。只是起义地点已定,日期迫近,不能更改。黄巢怕误了起义大事,对汴律和尚仍然以礼相待,暗中却命法增和尚监视汴律。
  六月六日午时,参加起义的农民都云集到开元寺门外,有的扮成商贩、香客,有的扮成打拳卖艺之人。黄巢来到寺院,忽见汴律从禅房出来,东张西望地往西角门走去。法增和尚已告知黄巢,汴律对今日起义之事有察觉,须防他向官府告密!黄巢急急追赶过去。汴律见黄巢追来,心中惊慌,他绕过小亭,急忙藏在一棵空心老柳树内。黄巢看见,假装不知,心中暗想:原以为他是个正人君子,却原来是个淫恶的小人!他鬼鬼祟祟,躲躲闪闪,心中定然有鬼!汴律不死,必有后患!
  三声炮响,起义军手持刀枪涌至寺前,黄巢手握钢刀,翻身上马,在“冲天大将军”的旗帜下,英姿飒爽。为旗开得胜、起义成功,首领要先祭钢刀。还没抓到贪官污吏,这第一刀该杀何人?要用何人的鲜血祭刀?众人议论纷纷。只见黄巢策马来到空心老柳树旁,高声说道:“这棵老柳,叶落心空,将要枯死,尤如腐败的唐王朝!今日用它来祭刀吧!”黄巢说着,手起刀落,“喀察”一声,柳树被拦腰砍断!只见空心柳鲜血四溅,骨碌碌滚岀一个人头,众人惊呼,有人认岀是汴律和尚,霎时吵嚷成一片:黄巢率众起义,第一刀斩了他的好友,这还了得!
  法增和尚忙从树中提出汴律尸体,从他怀中掏出一封书信,众人一看,是封告密信,方知汴律死有余事!义军手举刀枪高呼:祭刀斩汴律,苍天相助!寺中和尚和农民争相投军,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石人街的传说
  城内南华公园对面隅首棱上有一石人雕像,该街古称石人街。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曹州西北刘庄口黄河突然决口,洪水滚滚而来,水头丈余。逢庄庄毁,遇树树倒,不到一个时辰大水淹到了曹州城。
  城里的老百姓听见了咆哮的水声,逃跑不及,扶老携幼、哭天喊地,有的上了房顶,有的爬上大树,不少人被洪水冲走。
  有个卖京瓜的老汉带一京瓜爬上一棵大榆树。不料树上早已上来两个人。一个是出名的大财主,另一个是位年轻的将军。三个人坐在三个树股子上。呆呆地望着洪水往上涨。无可耐何。
  好不容易盼到第二天,洪水退下尺余,但还是不能下树。这时三个人都饥饿难忍,都用眼盯住那老汉的京瓜。财主从怀里掏出一个元宝更换。卖京瓜的老汉望着洪水说:“不能卖,我还要吃呢。这大水一会半会的也下不去。”财主没法儿,就去抢那老汉的京瓜。没想到京瓜没到手,眼一黑,栽下树被洪水淹死了。
  那将军也饿得支撑不住,就要落水了。那老汉见他饿得可怜,分给他一部分京瓜吃。两人吃完了一个京瓜,支撑了三天,那洪水还是下不去。还不时有房子倒塌声和绝望的哭叫声。这时那将军也哭了,说;“我是奉朝廷差遣来保护曹州百姓的,没想到眼看着百姓淹死的淹死,饿死的饿死,我还有啥脸活着去见圣上啊!”说罢拔出剑来,就要自刎。那卖京瓜的老汉苦苦相劝,方才罢了。将军还是一个劲的哭。直哭得声也哑了,泪也干了。到了第四天,那将军坐着的大树股子突然“咯察” 一声断了,将军扑通一声掉进了洪水里。
  说来也怪,一眨眼功夫,曹州城里出现了七十二个大潭坑,洪水全都流进那些潭坑里。那卖京瓜的老汉一看,吃了一惊,树下正站着那个将军, 手里柱着他的那把剑,一动也不动。他下了树走近看了一会儿,这才发现将军变成了石头人。活着回来的人,都来跪拜这位石将军。隅首附近遍地插满了香和蜡烛。后来,还有人给这位石将军站立的地方铺了砖地,四周还安上了精致的木栅栏。
  从此人们把这条街叫做“石人街”。
  好汉庙
  菏泽城内广福街北段原先叫好汉街,提起好汉街的来历,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曹州连年大旱,田土龟裂,颗粒无收,老百姓断绝生计。知府在衙前设粥棚赈济。四乡百姓闻讯纷纷赶来。可有的一连几天也难得一碗稀粥,不少老人和孩子昏倒、饿死在街旁。有的官员却借救济百姓之名填饱了私囊,富户官绅也乘机在这里争买奴婢,半斗米可换得一个姑娘,一升粗粮就可换得一童男。这时,有徐氏三兄弟,见此情景,义愤填膺,率领饥民闯入衙门抗议。知府避而不见,饥民们一怒之下砸了大堂,又冲到大户人家,开仓分粮。事后,官府抓捕了几百人,还放风说抓不到首犯,都要被处斩。在外地避难的徐氏三兄弟听说后,便自动回城自首,把“谋反”的罪名担在自己身上。三兄弟舍身成仁,饥民们避免了一场灾难。徐氏三兄弟被官府杀害后,人们怀念他们的义勇和恩德,便自动捐款,在他们就义的地方修建了好汉庙,为他们画象塑身,年年祭祀,这条街也就被人们叫做“好汉街”。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耿饼进京
  城东南有个村子叫耿庄,这耿庄栽着大片柿子林。老百姓把熟了的柿子摘下来去皮凉晒上十天半月,便成了柿子饼。因这柿子饼出在耿庄,所以当地群众通称做“耿饼”。传说明朝时,燕王朱棣与太子朱允文为争夺皇位,连年打仗。一次,朱棣决定渡河南征,谁知走露了风声。朱允文得知消息,亲自带兵埋伏在山东黄河口。朱棣刚过黄河就被伏兵包围。他在黄河口杀了一天一夜,最后只带了100多个逃了岀来。逃到耿庄柿子林,朱棣再也支持不住,从马上摔下来。人没有力气,马也跑不动了,兵将全部躺在地上。当时正是九月季节,柿子正熟,从树上掉下来的红柿子到处都是。朱棣和兵将趴在地上就喝;喝了这滩喝那滩,吃了这个吃那个,越喝越吃身上越有劲。从那以后,朱棣又回大都苦练了三年兵。这时,朱元璋已死了,朱允文登了基。朱棣又率兵南征,把朱允文打败,统一了中国,立年号永乐,从应天迁都到大都,改大都为北京。
  朱棣在金銮殿同文武百官谈兵败柿子林的事,又想再吃几个柿子。便派钦差去曹州府的耿庄要红柿子进上。当时快要过旧历年,冰天雪地哪来的红柿子?耿庄的老百姓没办法,只好让钦差把柿子饼带进京。钦差回到北京,把柿饼献给永乐皇帝。永乐皇帝一看柿饼不象当年吃过的红柿子。很生气,叫人送到伙房里去。这时,厨子正给永乐皇帝准备晚饭,恰好少一道甜菜,一见柿饼,便灵机一动,把柿饼放在碗里,用开水一烫,白霜没了,柿饼鼓了起来,和红柿子一模一样。永乐皇帝一见大喜,不住声地说:“救朕命的红柿子,救朕命的红柿子!”永乐皇帝当即写下一道圣旨:要耿庄年年进贡柿子饼。也有人说,“耿饼”这名子还是永乐皇帝亲自起的呢! 从那以后,耿庄的老百姓年年要选最大、最甜、最好的耿饼送进京去。
  灶王爷的来历
  很早以前,有一个名叫张长弓的,媳妇勤俭善良,小日子过得很舒坦。自从父母下世,张长弓慢慢走上了邪道,整天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赌博,不几年就把家产败坏完了。眼下,就要过年了,家里却断顿了,怎么办呢?媳妇劝他到岳父家借粮,就对他说:“这几年家底都叫你败坏干了,平时都是东家借一升,西家借一升,可这大年下怎好再求人家,我看你还是到俺娘家去一趟,为着闺女你岳父也得让咱过去年。”张长弓万般无奈只好到岳父家借粮。岳父一见女婿就知道是来借年的,为了闺女,老头好菜好饭招待一番。饭后,诚心诚意劝告女婿改邪归正,只说得长弓不住点头。临走,老头怕他再去赌博,就把馍馍花糕和一些碎银子偷偷装在布袋底下,上面又盖些粮食,让长弓背走了。张长弓走到半路,正好碰见邻庄的几个赌博鬼,一看他扛着半袋粮食,硬要拉他赌博。他本来不想去,却架不住赌友们的劝说,三拉两扯进了赌场。这一次时运更糟,输得净光。他不知道布袋里有银子,全当粮食作价给人家了。到家后他编了瞎话,说岳父不借给,媳妇一听很生气,跑到娘家大闹。他爹娘不知啥事,拉到屋里问根,才知道门婿又赌输了,只好又给闺女拾些馍菜,叫闺女背回家去。媳妇到家一见丈夫,劈头就问:“俺娘家给你的东西呢?里现还有馍馍银子。”张长弓后悔的不得了,只好说又赌输了。这时天快黑了,媳妇越想越生气,二人就打起架来。媳妇本来心里就有气,又挨了打,一时火起从门后拿了一把斧子照着张长弓的头砍下去,张长弓没躲及就丧了命。
  天明就是大年初一,也不能埋葬,这媳妇想了想就在厨房里灶底下挖了个坑,暂时埋下。埋了丈夫,媳妇又后悔了,虽然他不争气,可还是自己的丈夫呀,常言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为了表达对丈夫的思念,只好请人写了牌位贴在锅门脸上。
  张长弓死后,媳妇勤俭治家,娘家再多照顾一点,不几年小日子又过红火了。媳妇每年都贴个牌位,又请人画了像贴在上边,让丈夫和他一起过年。外人不知内情,听说张家媳妇锅门脸上贴个牌位,就慢慢发家了,都效仿张家贴上了牌位和画像,又起名老灶爷。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至今,每逢春节,人们还有贴老灶爷的习惯。郭秉钧的故事
  郭秉钧,清代捻军长枪会将领,菏泽市都司乡郭糖坊村人。他的许多故事,至今还在菏泽民间流传。
  埋炮起义
  郭秉钧有土地十顷,是荷泽东乡有名的财主。但他为人正直,爱抱不平,喜欢济贫,且才华出众,文武兼备,在群众中威望很高。
  当时菏泽农村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叫“里”,郭秉钧是菏泽东方里长中推选出来的总盟主。他长期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满,自己出钱出粮,办起民团,维护地方治安。
  清同治年间,菏泽周围各州府县兴起捻军,势如烈火燎原。郭秉钧拳拳之心,跃跃欲试,苦于找不到借口,怕无人响应;不好起事。这年,菏泽惨遭蝗灾,掩天盖地的飞蝗把庄稼啃得粒粮不收。百姓苦不堪言。要求参加民团吃粮当兵的越来越多,郭秉钧十顷地卖了八顷,还不够民团的粮饷,向知府申请周济,颗粒不给,更激发了郭秉钧起义之心,他苦苦思谋,终于想出了办法。
  他秘密请来铁匠,在后院铸造土大炮一门。由他亲笔写上大字,于夜间在他十八亩高粱地当中挖了大坑,先倒入两石黄豆,把大炮架在黄豆上面,最后用土盖严。派五名亲信日夜浇水。五天之后,大豆膨胀生芽,把土炮拱出地面。郭秉钧故作稀奇,领着民团和乡亲们来看稀奇,擦净炮身露岀字迹,却是:“地下冒出炮一尊,赠给盟主郭秉钧,带领民团攻曹州,打开粮仓救贫民。”
  郭秉钧看罢,故作惊奇地说:“天意错矣!我郭秉钧有济众之心,无济众之才。兄弟们速把这大炮毁掉,还是抱着肚子忍吧!”
  乡亲们积压已久的怨气,此刻沸腾了。大家纷纷请求:“郭大哥,我们尊你为大元帅,干吧!”
  “郭大哥,我的父母妻子都活活饿死了,我实在忍不下去了……”
  这时,恰巧县里衙役来找郭里长派粮,见此情景,慌忙逃窜,被郭秉钧的民团抓了回来,问如何处置?
  “杀!”民团中大刀闪闪,声如雷震。
  郭秉钧抡掉长袍,站在炮身上大声说:“好,既然乡亲们信得过我,我郭秉钧就从命了。今天起事,先拿这两个衙役开刀!”
  “冬冬冬!”三声炮响,郭秉钧的民团改为捻军,浩浩荡荡开出青纱帐。
  巧劝张倪和兵
  郭秉钧树起义旗后,以他城东方里长盟主的威望,给各里长下令:有钱出钱,有人岀人,支持义军。好些里长早已受够了县衙、府衙的气,便纷纷带领人马粮草、大刀长矛投奔义军。队伍迅速扩大到三千多人。
  在郭秉钧起义前后,荷泽东方还有两支起义的捻军。一支以安兴镇大倪庄村倪广和(人称倪和尚)为首;一支以新兴乡张老号为首。倪、张两家, 常闹些小的矛盾,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互不相顾。此时,清政府已调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日夜兼程,直奔荷泽。眼看强敌压境,郭秉钧为了让义军团结,共同对敌,设下筵席,特意请来倪广和、张老号。
  席间,郭秉钧拿出一套三个土盆,先单摆开,逐一用拳击碎,后又拿出一套,把三个盆套在一起,自己先用拳砸,盆“嗡嗡”直响,却是不破。后又请倪、张二人猛击,盆仍然完整无损。
  郭秉钧笑笑说:“咱兄弟三人就如同这土盆一样,若单独作战,都很难经僧贼一击。若团结一致统一指挥,就可能敌过老贼,求得生存”。
  一席话把张老号、倪广和说得心服口服,三人握手和好,共推郭秉钧为元帅,三路兵马皆由郭秉钧指挥。
  祭母遇险
  一年秋天,郭秉钧在曹州东南的白浮图镇和清军遭遇,因清兵超过义军几倍,又遇强西北风迎面刮来,飞沙弥漫,天昏地暗,义军连眼都难睁开,故而大败。郭秉钧只领少数人冲出罗网,七十岁的老母和妹妹,却被用五个大钉,活活钉死在荷泽东城门的两扇门板上。至今荷泽民间还流传着“白浮图打仗——没法提”的歇后语,足见群众的痛惜之情。
  郭秉钧听说后,悲愤交加,钢牙七、民歌民谣咬得“咯咯”响:我要杀贼祭母,让清妖看看郭爷的胆量。随即扮成商人的模样,长袖之中,手握八寸牛耳尖刀,孤身进了荷泽城。
  这天,正赶上东关泰山奶奶庙大会,从东城门到庙堂,人群熙熙攘攘,挤的水泄不通。郭秉钧挤在人群之中,渐渐挨近东门。当看到门上惨状,他两眼几乎冒出火来,紧撞几膀子,来到守门的武官眼前,心里说着:“母亲呀母亲,儿为你报仇来了!妹妹呀妹妹,可惜了你的年华……”窜上一步,牛耳尖刀直刺那位武官前胸,那家伙还没闹清是怎么回事,便作了刀下鬼。郭秉钧转身挤入人层后,守门清兵才清醒过来,大喊:“抓郭秉钧,拿那个穿青袍的!”霎时间炸了会。
  可那郭秉钧早在混乱之中挤进人群,把帽子一丢,露出他早已剃去辩子的和尚头,那青布长袍,是城里西当典街杨家戏衣店根据舞台上的戏装特点,特给他制作的“翻花衣”,这种衣服有两层表面,只要领子一翻,下幅往腰间一掖,便成了老和尚镶花边的黑袈裟了。
  人们只见一个和尚大摇大摆进了泰山奶奶庙,清兵忙乱了半天也没抓到郭秉钧。
  赶走鬼子保家乡
  小铁孩戴铁帽,铁鼻子铁眼铁耳朵。打就打,对就对,青纱帐钻出游击队。游击队里抗大枪,消灭鬼子保家乡。小铜锣
  小铜锣,当当当,我长大,穿军装,上前线,扛大枪,冲杀在前求解放。
  做军衣
  北风吹,天气寒,解放军打仗缺衣穿。妈妈一听很愁闷,白天织布夜纺棉。巧手细心紧着赶,做好棉衣送前线。
  解放军穿上劲倍添,打得敌人完了蛋。
  送军粮
  小米饭,黄又黄,爸爸吃了送公粮。装得满,载得足,一气推到马牧集。交给叔叔解放军,支援前线杀敌人。
  逃荒谣
  月儿园园明光光,河西穷人来逃荒。娃娃他爹推着车,娃娃他娘担着筐。进一村,要碗饭,过一店,讨碗汤。求婶婶,拜大娘,给个菜团喂儿郎。十根肠子空九根,半阴半阳过时光。
  长寿歌
  人要长寿法不难,内除忧怒外避寒。精盈气盛百病散,勤俭治家吃素餐。早起早睡按时间,身强体健靠锻炼。精神愉快是关键,欢天喜地度晚年。一定能闯过百岁关。
  老了难
  老了难,老了难,儿女双全也是难。老态龙钟人前站,头昏眼花泪不干。走一步,颤一颤,腿发酸,腰痛弯。吃顿饭也惹人嫌,米粒菜根牙缝钻。口口都要剔牙尖。摸着心窝想一想,人人都有“老”那天。
  小寡妇改嫁
  小寡妇,二十多,回到绣房把泪落。
  哭一声丈夫你死的早,抛下娇儿半岁多。
  婆婆、婆婆你看看我,叫俺孤儿寡母可咋活?没有米面怎做饭,没有柴炭怎烧锅?杯里无酒难留客,池里没水怎养鹅?你家没有梧桐树,凤凰咋能来垒窝?你家没有男子汉,咋能留住女娇娥?小寡妇想罢主意定,忙换上一身紫红罗。怀抱娇儿出村走,改嫁走到十字坡。
  男种地儿上学,欢欢喜喜过生活。
  生产学习小调
  正月里来是新年,各村成立儿童团。
  有组织多生产,学校念书争模范,争模范。
  二月里来是清明,生产土改要实行。
  “四个朋友”团结紧,贫雇领导打先锋,打先锋。三月里来三月三,各村成立模范班。
  防特防匪又防盗,保卫生产和治安,和治安。四月里来麦稍黄,妇女会里实在忙。
  组织积肥蚕要“老”,拔草捕虫种庄田,种庄田。五月里来天好热,自卫队忙得不能说。
  麦收刚罢又下种,浇水锄苗把草灭,把草灭。六月里来天正长,场里地里都正忙。
  把麦晒得干又净,要把好麦交公粮,交公粮。七月里来七月七,姐妹团又把意见提。
  儿童学校把书念,俺要上学把字识,把字识。八月里来月正圆,各村组织青年团。
  学习政治和文化,生产建设争模范,争模范。九月里来麦种完,互助组长把话谈。农业生产忙时过,速转副业好赚钱,好赚钱。十月里来天气寒,合作社办起人方便。
  买卖东西多随便,又省跑路又省钱,又省钱。十一月里来立了冬,各村又把冬学成。
  学习政治和文化,生产发家更高明,更高明。十二月里整一年,各村成立话剧团。
  庆祝人民共和国,自由幸福万万年,万万年。
  王九诉苦
  进了村子不用问,大小石头都姓孙。
  孙老财一手把天地盖,
  穷人死了没处埋。
  孙老财瓦房前院连后院,穷人光着屁股蹲房檐。
  孙老财的陈米生了虫,穷人菜粥锅里照人影。孙老财算盘排着打,算光了一家又一家。
  九月里秋风凉,高粱谷子齐上场。
  老财打发看家狗,带着口袋收粮租。
  打开账本看一看,“王九欠租七石整”。
  我双手捧起那没梁的斗,眼泪滚滚顺斗流。
  量了一石又一石,哪一粒谷子不是血和汗?粮交光了还欠两石三。
  辛苦一年白出力。
  饭到嘴边把碗夺。
  我王九心里象钝刀剜。
  民国十年闹灾荒,我向老财去借糠。
  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财主眼里哪有穷人的事。“我可怜你谁可怜我?我没办法找哪个?” “大爷你积德多行好。你的恩我死也忘不了!” “借给粗糠一斗五,细棣我要存着去喂猪。” 人穷志短莫奈何,我王九不如孙老财的猪。欠了租子还不清,我给老财当长工。长工要比牲畜苦,挨打受骂向谁诉! 四更打水天不明,老财被窝里骂几声:“什么时候你还不起,睡在炕上象死猪。” 太阳没出下地去,回来顶着满天星。下地回来还挑水,累得腰酸骨头疼。老财一天三顿饭,喝酒炒菜吃白面。长工三顿喝稀汤,树叶饽饽掺上糠!
  三月四月粮不接,俺葱葱地里挖野菜。见俺葱葱长得好,孙老财心里生了鬼道道。满天星斗打了二更,孙老财带人来抢葱葱,立逼着葱葱拜花堂,俺葱葱连哭带骂泪汪汪:“老畜牲你不是人养的,你为啥不要你亲姥娘?” 他狗脸子一变气冲天,顺手提起了湿皮鞭:“今个你愿意不愿意,你的命就在我手里!” 马鞭子抡起来不留情,葱葱哭骂不成声。鸡儿刚叫天没亮,俺葱葱吊死在杏树上。
  爷爷一气得了伤寒病,病势一天比一天重。想吃个酸梨没钱买,我悄悄来到梨树下。碰见老财狗养的,又一场大祸从天降。
  他跳脚骂到家门上:
  “你顶着我家天,踩着我家地,你吃着我家饭,还偷我的梨!”
  一手把爷爷拉在地:“穷小子给我滚出去。” 爷爷怒气攻心丧了命,我全家哭成一个声。新仇旧恨深似海,我王九告到县衙门。衙门口儿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孙老财送上五两大烟土,县官一看喜颜开。青红皂白先不问,鸭子浮水把我吊起来。“你生来就是穷命鬼,为非作歹不正经。孙财主对你一百一,穷骨头你别不识抬举!” 俺王九冤枉何日申?穷人的活路没一条。有钱人买得鬼推磨,穷汉子有理无处说。滴水成冰北风紧,全家被赶出自家门。十冬腊月逼人死,跪在土地庙来求神:“土地爷爷你可怜俺,借你的住处过个年。”窗棂儿刮断雪推门,深更半夜冻死人,孩子冻得象光翅鸟,爹啊娘啊哭得好伤心。刀尖挖心肠子碎,难道穷人永远得受罪?苦难的日子多少年,阴天终于变晴天。大杨叶儿哗哗响,杨树底下大会场。
  孙老财一条麻绳拴,活象落水狗又象落架的烟。王九的心象开了锅,几十年的苦水流成河。你逼死我父命一条,你逼俺葱葱上了吊,你仗势砸了俺家门,你逼俺十冬腊月往外跑。
  王九的苦水吐不完,说到苦处泪涟涟。
  孙老财你杀人要偿命,孙老财你剥削要清算。受了你多少年的肮脏气,我今天就要把身翻。王九的话没说完,农民的口号响连天。
  多少年的冤仇多少年的恨,今天要一总来清算。斗倒地主大恶霸,咱穷人就要把身翻。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赶走鬼子保家乡
相关专题
小铜锣
相关专题
做军衣
相关专题
送军粮
相关专题
逃荒谣
相关专题
长寿歌
相关专题
老了难
相关专题
小寡妇改嫁
相关专题
生产学习小调
相关专题
王九诉苦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黄巢祭刀
相关作品
石人街的传说
相关作品
好汉庙
相关作品
耿饼进京
相关作品
灶王爷的来历
相关作品
埋炮起义
相关作品
巧劝张倪和兵
相关作品
祭母遇险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