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专业、职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302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专业、职业教育
分类号: G71
页数: 4
页码: 489-492
摘要: 清末,学堂兴起,急需大量师资, 于是菏泽第一所师范学校——曹州师范乃于1903年创办,后又陆续创办南华初级师范班、速成师范班、私立普通中学师范班等。当时的学制规定,初级师范学堂为5年,简易科为3年。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专业教育

内容

清末,学堂兴起,急需大量师资, 于是菏泽第一所师范学校——曹州师范乃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创办,后又陆续创办南华初级师范班、速成师范班、私立普通中学师范班等。当时的学制规定,初级师范学堂为5年,简易科为3年。由于急需教师,不少师范班一年即毕业。其课程大体与中学堂同。当时的师范生享受公费待遇,故毕业后,必须义务从事小学教育若干年。
  民国以后,师范大增,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菏泽有师范或其他学校附设的师范班7处。抗战后,国民党又在其统治区创办“简师”,还在鲁西南联立中学附设师范班。日伪在城内也办“简师”1所。共产党在根据地内也不断地培训师资,曾在建国学院办有3个师范班。
  解放后,菏泽曾创办菏泽一师、菏泽二师。其学制一度是前、后师分开 (各3年),后合并为3年制中师。
  一、菏泽县师范讲习所
  1913年在原曹州师范旧址创办菏泽县师范讲习所,招收高小毕业生。每期招学生1班40名。第一至三期学习一年半左右,第三期之后,学习时间为3年。学生待遇每人每月1.5元的生活费(按当时物价,够一月生活费)。学生毕业证由山东省教育厅签发,毕业后充当初小或高小教师。该所于1934年停办。
  二、山东省立第五师范学校
  该校是1930年由“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改名而成的。初由曹香谷、齐鸿照任校长。据1930年12月《调查报告》载:该校有师范部第一级一班12人、二级一班21人;初级部第三级二班76人、第四级一班59人、第五级一班49人,全校共有女生217人。1931年后开始招收男生(合校不合班)。1931年该校已发展到初师(前师)女生6个班、后师9个班(其中男生3个班,女生6个班)学生共600余人。该校还有附属小学1处、幼稚园1班。
  学校全年经费2・9万余元。其中工薪2・5万余元、办公费2800余元、设备费1300余元,另有专项学生膳费每月1200元、冬季炭费390元。
  另外,学校还有自发组织的“文艺研究会”、“雅乐研究会”、“英语研究会”、“党义研究会”、“学生讲演团”等。
  该校于1934年更名为山东省立菏泽师范学校,1935年冬又改为山东省菏泽乡村建设师范,抗战爆发,学校南迁,遂解体。
  三、菏泽简师(日伪办)菏泽简师,全名是山东省立荷泽简易农村师范学校,亦称山东省立曹州道菏泽师范学校。此校是1941年12月由省立菏泽初级中学改名而来的。初有简师、初中各1班,共98人,教职员10人。1943年学校规模扩大,学生4班,简师一、二年级各1班,初中一、二年级各1班,均为男生,共199人,教职员15名(有一名日籍)。1944年底学校有一、二、三年级各1班142人,初中一、二、三年级各1班125人,高中一年级1个班37人,教职员25名。
  学校经费,初期每月4040元,后期平均每月9023元;教职员初期最高月薪200元,最低35元,后期最高230元,最低50元。
  学生就读期间,学校供应伙食,但学生每学期要缴纳体育费10元,实验费20元。
  抗日战争结束,该校停办。
  四、菏泽师范
  1958年,菏泽一师改建为荷泽师专,原“菏一师”大部师生并入“菏二师”,更名为菏泽师范学校,并在荷泽城北建设新校。菏泽师范中师班迁入新校。1961年菏泽师范全部迁入城北新址。1963年又迁返“菏一师”旧址至今。这时有中师6班280人,初速师4班193人。
  “文革”中,“菏师”遭严重破坏,1967年至1971年均未招生,1973年仅招一级“社来社去”(由公社推荐,毕业后分配原公社)学生。1977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82年改招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至1986年共有普通师范班14个、体育专业班5个、电大师范班2个,共有学生827人、教职工135人。学校占地面积144亩,有图书4万册、仪器7千余件。1986年建成办公和宿舍大楼各1座。
  菏泽师范建校39年,共为国家培养初师毕业生2700余名,中师毕业生5700人,教师和教育干部轮训980余人,共计培养教育人才9300余人,其中有200余人赴临沂、枣庄山区任教,200余人参了军,还为国家输送12名飞行员。
  第二节专业教育
  1904年(光绪三十年)。王鸿一在菏泽城东北刘楼首创菏泽自新学堂。主要招收社会上无业的流浪汉(当时的“匪首”杨占先、冯金銮也参加学习),教育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学员入校后,学校具保官府,对其过去所为概不追究。首招学员20余名。经过一年多的训练,绝大多数转变了思想,回去后不少人办起小学,有的充当了教员。
  1905年,王鸿一又结合曹州镇守使陆建章在菏泽的仓房创办菏泽警务学堂。初招生2个班80余名。由于成绩显著,一年后,合并到保定府武备学堂,学生毕业后都充任了陆军军官。
  1910年(宣统二年),侯次公、王益斋创办菏泽农桑学堂。址在城内马神庙,后移至城西东阳寺。初招生1个班,后扩至3个班,学生100人。主要学习栽桑养蚕知识。1917年,荷泽城西、城东北两方的蚕桑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城内丝织行业也随之兴旺。后因军阀混战,桑树多被破坏,农桑学校被冲散。
  1921年又在城内城隍庙建菏泽县职业补习学校1处,内设染织科1个班,学员30人,普通初级班1个,学员45人。主要生产毛巾及其他用品。外有营业门市部。所产物品颇受欢迎。
  1922年南华中学附设职业科,学生1个班,学制2年。主要学习织布技术,兼学文化知识,实行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授课制度。他们生产的平面白布、花条布、各种斜纹布和毛巾等,不但畅销菏泽市场,还远销附近各县和广大农村。
  1949年2月,冀鲁豫邮政干部训练班在菏泽城内西当典街路北成立, 修业6个月。主要学习邮电业务。学生实行供给制,毕业后该校负责分配
  工作。是年8月,训练班结束。
  1949年2月冀鲁豫行署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又于城西穆李村创办革命干部学校,后迁到城南晁八寨。校长潘复生。主要招收社会知识青年和年轻的村干部,另外还有部分从国民党统治区的江南回乡的学生。该校设财经、民政、教育、银行等专业班,实行供给制,学制1年。学生没有课本,没有教室,都是席地而座,露天听讲,屈膝为桌。学员学习时编成工作队深入到农村做群众工作,回校鉴定后,由冀鲁豫行署统一分配到各县、区工作。1950年该校改名为平原省荷泽地区政民干部学校。1953年底,该校解散。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教育,自1955年起,菏泽相继创建了菏泽农业学校等17所中等专业学校。至1985年共毕业学生1.7035万人,1985年在校学生3298人。
  1985年各中等专业学校一览表第三节特殊教育
  菏泽市的特殊教育,仅设盲聋哑学校1处。该校1983年建立。校址座落在城东6里陈官庄东头,占地15亩,教室、办公室、伙房餐厅各6间,宿舍20间,传达室2间。
  初招聋哑班1个,学生14人,1985年又招聋哑班1个,学生13人。1986年始招盲童班1个,学生9人。全校教职工26人。该校属于小学性质,招收8〜12岁身体健康、无传染病的盲聋哑儿童。食宿在校,享有少量助学金。学制,聋哑班8年,盲班6年。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