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书院和学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2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书院和学官
分类号: G527
页数: 5
页码: 463-467
摘要: 书院是科举时代一种学术研究机构。始于唐,盛于明清。初以研究学术、藏书为主,后以讲学迎接科举考试为主。1596年,曹州兵备使李天植兴建重华书院,院址在现菏泽烟厂北端,规模20亩。此书院曾多次缮修,并曾改称过爱莲书院。书院设“院董会”,由本县著名学者组成。
关键词: 地方教育 书院 学官

内容

书院是科举时代一种学术研究机构。始于唐,盛于明清。初以研究学术、藏书为主,后以讲学迎接科举考试为主。
  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曹州兵备使李天植兴建重华书院,院址在现菏泽烟厂北端,规模20亩。书院有讲课室、师生宿舍和餐厅、粮库, 另有奉祀舜帝的祠堂等。此书院曾多次缮修,并曾改称过爱莲书院。著名的“山长”有巨野翰林姚舒密、莱芜进士张梅村。1882年(光绪八年),知县凌寿柏建右文书院(址在现军分区北边),并捐银1000两。当时还有一佩文书院(址在今地委党校)。
  书院设“院董会”,由本县著名学者组成。“院董会”负责人初称“山长”,后称“院长”,负责全院学务。副山长(副院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院长)工作。讲授内容均为科举考试科目,如“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甚重八股文习作。入院学习的生员,分“文生月课”和“童生常课”。“文生月课”是秀才为乡试应举,每月定期两次来院听讲,并送交习作。“童生常课”是童试合格或相当程度的生员,入院专攻经史,常年在院就读,准备届时应考。书院每月两次课试:一为官课,由府县出题、阅卷,优者给奖;一为师课,掌教出题、阅卷,优者书院发奖。书院经费以学田、赠捐为主。
  科举考试,除书院培养学生外, “学宫”是培养地之一。当时菏泽有学宫1所,址在今军分区院内,系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知州范希正所建。
  学宫分正院和东西两院。正院有供孔子和颜回、曾参、孟柯的大成殿,殿左右橱为教师的办公室,殿后有藏经阁;东院为启圣殿、乡官祠、乡贤祠、文昌启圣殿、官厅、二门、大门,东南角有奎星楼,为教授办公室;西院有明伦堂、大厅(大、二)门、忠义祠、昭忠祠,是训导署办公地方,明伦堂是集体讲课处。此学宫可容纳文武人员200余人,为鲁西南最高学府和文化中心。每年春秋在此举行祭圣典礼,非常隆重。这里的学生都是从11个县选拔出来的精华,而菏泽县占一半。教师多是大儒学者。
  1903年,书院和学宫被新兴的学堂代替。菏泽历代进士、贡生、举人数表
  附:菏泽的科举考试
  一、各类考试及功名
  文武考生首先是县试,然后再府试,再院试。县试、府试皆为预考,院试为最后决定。考试合格者谓之“进学”,亦称“秀才”。其中文的叫“附生”或“庠生”,武的叫“武生”。考试分为岁考和科考两种,三年之中有两次。每次取录秀才各县均有定额,一等县文、武生员各22名,二等县20名,三等县16名。菏泽为一等县,每次录取均为22名。在院试时,于定额之外多取二三名,拨入学府,谓之“拨府”。进学后赴省参加考试,谓之“乡试”,考中者叫做“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聚集各省举人到京参加考试谓之“会试”,被取录者谓之“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为“会元”。皇帝对会试取录的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谓之“殿试”。殿试后将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只限前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三者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均赐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称“传胪”;第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三甲都具有做官的资格,最低者也可任知县。
  秀才在院试中考试名列前茅者,遇廩生有缺额时,可补入廩生班,每年领取官费八两八钱“廩禄”。廩生每县定额20名。其中有中举、出贡、或死亡缺额时,方可补入。
  贡生有五:①恩贡。为恩科考取。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乡试及会试,称为“正科”。若遇皇帝即位及皇室庆典加科称“恩科”。②拔贡。由学台考取,12年一次。拔贡较难,条件要求高,必须具有廩生资格,年龄在30岁以下,品貌端正,学业优良,富有资财,有能力纳费的,才有可能中选。拔贡是步入仕途的捷径。殿试一等,即可立放知县或小京官;殿试不中者,须再考举人。③副贡。是举人正额外,再取四人为副榜称为“副贡”。下次仍需再考取,才能成为举人。④挨贡。即换贡,每年由廩生中出一名为挨贡,出贡后可放教官,但最重要的是钱财开道,否则得不到官职。⑤优贡。也是考取的,能参加朝考、殿试,与拔贡具有同等资格。
  上述均是考试正途。此外还有监生,系捐纳而取得。捐纳银两越多,资格越高。用银108两,谓之十成监。达官子弟不愿回乡应试,可以报捐京监, 直接参加北闱(明清科举,称顺天乡试曰北围,江南乡试曰南围)乡试,不在州县考试之内。
  武试。考武生较为简单,以刀、弓、石为科目。初试由县试、院试决定取舍。取录后,由武生而武举,到京考取者为进士。前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武魁)、榜眼、探花“三鼎甲”。武生中举可以做武官,若不能中举,便无出路。习武之家必须具有优厚的经济条件,备有自己的刀、弓、箭、马匹、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食品等。因此,中下等人家是无力供给家人习武的。
  二、科场
  科场即科考的场所,即考场地址。菏泽的科场地址在现在城内的南华公园,过去叫“考棚”。地址宽广,正南靠街有影壁墙,并有东西辕门,正中为大门,内设东西两大考场,可容纳千人。再往里为大堂,堂后为考官住处,最后为望槎楼,为学院行镀。西南有阅武的箭道。考棚建筑物外形壮观,考场内却窄陋不堪,座案皆为长条木板木凳。专为考试而设,平时无人能入。因菏泽为府所在地,考场为府、县试共用。
  三、科考
  1.县试
  县试是科考最初级的考试,在县城考棚举行。菏泽的县考即在南华考棚举行。
  县试之初,先由县官布告报名日期,让考生早日做好准备,找本县廩生作保。考生的年龄不限,儿童和老年均可报考。凡是应考者都叫“童生”。应考人数不得超过500人,外县籍者不准报考,一经举发查实,则报名无效。考试时间,从开始到结束约为一个月。考童进城后先向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出示廩保帖,交纳考试费。在等待考试期间,需在考棚附近租赁房屋居住,并需准备考篮一个,内装食品、书籍、笔墨、砚等应考文具。还需有外褂一件,无红缨顶子的帽一顶,以备考试时穿戴。考试以放炮为令。第一、二声炮响(约在早晨4点钟)为预备,起床、吃食物、齐集龙门(考棚大门)外,听候点名入场。第三声炮响,大门闪开,红灯高照,雅乐齐鸣,县官升座,礼房点名,由衙役高举灯牌引路,考童跟随前行,按名领卷进入考场,对号入座,等待考试。点名后,天已大明,关门下题。题目是写在纸牌上,一人高举慢行,考童各自记录,再由县官的跟随人,手执图章,逐卷盖印,防止更换。正式考试就开始了。半夜时分开始催卷,至天明本场考试完毕。每场考试分三、四次放场。每聚集百名左右交卷考生便放场一次。最后放场时大门敞开,雅乐齐奏,以示欢送出场。头一场过后二、三天就放榜,一部分考生要被淘汰。榜上取录者再参加第二、三、四、五场考试。各场考试方法与头场相同,只是每场逐次淘汰一部分考生。以第五场考试起决定作用。这场录取的考生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被录取者县官设宴招待,以鼓励他们参加府试、院试,为本县争光。
  2.府试试期多在2月,由知府主持。报名、履历、保结、考场等与县试略同。应试者为曹州11县考童,人数大增,共约4000余人。需分场考试,谓之隔棚。各县命题各异。考试地点借用菏泽考棚。
  3.院试
  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可参加院试。报名手续与县、府试略同。院试分为正场一场、复试一场。正场考试时间为6个钟头、卷为两篇文章。一首诗; 复试时间为1.5小时,由学台主试。学台系翰林院考取专管考试的官员。考举人的为大主考,考秀才的为小主考。
  院试比府试隆重,也更加严格。考童入场,衣冠必须整齐,考篮内除食物、笔墨外,片纸只字不准携带。临考时学台公服面南升座,教官待立,廩保远立,书吏唱名。每唱一名,考童高声应“有”,紧随着说XXX人保,廩保也答应XXX保。考童这才领卷进场,按号入座。考场内不准交头接耳,更不准大声喧哗,违者取消考试资格。小便时面前有尿罐,大便时,须向堂上领取“岀恭”签,出号后就不准许再回号考试。正场一场经过几个钟头的考试淘汰一部分,所录取人数大约是定额的2倍。复试一场经过较短时间的紧张考试,所收试卷与最后录取定额人数大体一致,过时不收其卷。屡试不第的童生往往见题而栗。复试后公布录取名单,报喜人向龙门外响炮三声,即所谓“受尽十年寒窗苦,才闻龙门第一声”。于是新秀才产生。之后,11县新秀才再一次大合复,实际上是考试取录仪式。学台简单训话,教官领着新秀才泮水采芹,仪式结束。菏泽为府衙门所在地,院试也在菏泽考棚举行。
  四、考试中的营私舞弊
  1.“开道子”、“打连号”、“满堂红”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考场大堂高悬“场列东西万丈文光直射斗”、“廉分十二一毫关节不通风”的联语。实际情况并非如是,考官营私,考生舞弊,均十分严重。第一种是“开道子”。内外差役买通监考官员,传出题来,请人代做,做好的草稿再传交本人,按草稿抄写。考取与否,希望有半。第二种是“打连号”。就是预先在场外雇好顶替人,顶替人俗称“抢手”。抢手又不止一人,混进考场与本人坐号相连,做好卷子交于本人。第三种是“满堂红”。是考官看中的好文章,换成该人的姓名、号码,保证得中。
  2.学台“下马”与县官“办差”学台常住省城,到各府分期临案进行考试。每到一府名为“下马”。学台为提督学政,与督抚平行,权威很大。“下马”时,各州、府、县文武官员都要迎接并接受管辖。县官须带人马迎接到城郊数里,知府迎至东关外,武官总镇也要骑马迎至城外。进城要净街清巷,十分威严。到达后,先令人役抬着盒子,内盛元宝8个交县衙门。这意味着只需要当地县衙协同办理考务,不用地方财政开支。接着开单要物由县置办,从中敲诈勒索。县办差官更深知其意,多是根据需要供给实物,下余部分折价奉献银两,讨得上级官员满意。地方不仅不敢动用学台办考务的8个元宝,而且一次院试办差费即高达三四千两银子。在学台临走时除隆重宴请欢送外,还要知县出示“切结”,盖上大印,以证明学台清正廉洁。据载清同治元年,县官江继爽,科甲出身,为人耿直,办事认真,对学台的无理要求,十分反感。学台“起马”时,竟坚持不予岀“切结”,使学台大窘,请知府再三恳求劝说,江才草草具结。学台回省后不到一个月,江就被革职。
  3.索取“年貌礼”“年貌礼”,是新学生见老师的面礼,是考官向考生公开进行敲诈勒索钱财的一个名目。在复试后和大合复的间歇时间内,考官宴请各廩保,要求廩保们在向新学生索取“年貌礼”时多出一把力。而廩保作为中间人,权力虽不大,但多数袒护家庭贫寒的新秀才,与考官讨价还价。经过一夜间的幕后交易,一般可以定下来,如果有个别定不下来,最后由主考官决定0考官每科考试,“年貌礼”的多寡取决于新秀才家庭的经济力量。一般穷家得交20多千钱,对富豪子弟,考官则大量索取。如定陶县何家一个秀才就交了400多两银子。考官一次考试所得银钱几倍于年薪,清末已形成制度,每科都是如此。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