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塾和社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2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私塾和社学
分类号: G527
页数: 2
页码: 462-463
摘要: 私塾,是科举时代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菏泽城乡亦大办私塾,据1882年统计,全市有近200处,学生近2000人。私塾,有几家联合聘师设立的“学塾”,有地主、绅士聘师同设的“家塾”,还有塾师自设的“学馆”,另有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免费)。
关键词: 地方教育 私塾 社学

内容

私塾,是科举时代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菏泽城乡亦大办私塾,据1882年(光绪八年)统计,全市有近200处,学生近2000人。私塾,有几家联合聘师设立的“学塾”,有地主、绅士聘师同设的“家塾”,还有塾师自设的“学馆”,另有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免费)。私塾不收女生,除家塾学生2—5人外,其他私塾学生都在10人上下。
  私塾以“忠君、爱上、尊孔”为教育宗旨,向学生灌输“孝悌忠信仁爱”等封建思想,学生以“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为奋斗目标。所谓“斗大黄金印,天高白玉堂。不读万卷书,怎能伴君王”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视为私塾的格言和标准。
  私塾的学习内容,一般先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后学“四书”、“五经”。凡是要读的书一律要求背诵。大药到“讲经”时,教师才“开讲”。由于是照本宣科,故即使开了讲学生仍似懂非懂。
  私塾里的学生“开讲”以后才学作文,只作文言八股论说文,不作记叙和说明文。八股文以“破题”开头、继之是“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种填充式的作文,约束了学生的思想,是封建社会科举时代的主要考试科目。
  私塾学规甚严,对学生品德要求是“循规蹈矩,少年老成”,大小便也要持签进行,若有犯规,轻则训斥,重则体罚(打戒尺、敲火筒、罚跪等)。
  民国时期,私塾转为学校,塾师改称教师,但在偏僻村庄仍有私塾存在,其内容和方法略有改变。建国后私塾彻底废除。
  明清两朝,除基层的私塾外,官府还大办“社学”,作为官办地方学校,它比一般私塾正规。校址多凑祠堂、庙宇。当时每乡均有社学1处。据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统计,全县社学达46所。1880年(光绪六年)知县凌寿柏主持又兴建社学9处。其中城里4处:一设文昌宫、一设火神庙、一设城隍庙、一设武庙;农村5处:一设城东二十里伊庙、一设东沙土集、一设城南金堤集、一设城北小留集、一设城西解元集。社学的课程一般先后读《孝经》、《小学》、“四书”、《御制大诰》及该朝律令、婚丧、祭祀等礼节,其教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任,工资由官家供给;官绅也有义捐的,作为社学经费补助,如1882年(光绪八年)凌寿柏“捐银500两存质库,而岁取其息一分五厘,为城内4社学教师修脯之费”。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