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荷泽市地方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20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荷泽市地方组织
分类号: D035.5
页数: 18
页码: 341-358
摘要: 1927年7月,受党中央派遣,徐鹏翥、刘仰月带领郑尔拙、丁培之、李道一、刘子举来菏泽建立曹州农运工作组。这是共产党在菏泽革命活动的开始。是年八九月间,经徐鹏翥、刘仰月介绍,郑尔拙、丁培之、李道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关键词: 地方组织 地方政府

内容

1927年7月,受党中央派遣,徐鹏翥、刘仰月带领郑尔拙、丁培之、李道一、刘子举来菏泽建立曹州农运工作组。这是共产党在菏泽革命活动的开始。是年八九月间,经徐鹏翥、刘仰月介绍,郑尔拙、丁培之、李道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年10月,菏泽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曹州支部诞生了。徐鹏翥任书记,刘仰月、郑尔拙任委员。
  中共曹州支部建立后,仅半年时间,党员发展到11人。他们活动在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巨野等县。在农村充分利用冬闲季节,采取办民校,组织“饥民团”的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唤起民众,争取绿林武装,准备武装暴动。1928年春,国民党派遣特务到菏泽,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大肆逮捕。中共曹州支部遭到严重破坏,徐鹏翥等被迫转移到外地。革命活动转入了低潮。1936年秋,于子元受中共冀鲁豫特委派遣,来菏泽的安陵一带,以做字画、教书等为名,发展党员,筹建“农民互助会”,进行革命活动,年底,先后发展了傅金灿、傅秀锋、程力夫、龚献亭等一批党员。
  1937年夏,党员发展到21人,并以党员为骨干组织了 “农民互助会菏泽党的活动重新活跃起来。
  1937年9月,共产党员汲丕显(又名汲新)受山东省委派遣。返回菏泽。1938年春,共产党员杨海鹏(又名杨传会、杨璧轩)从济宁返回菏泽。汲与杨创办了《永生月刊》进行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宣传,揭露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的滔天罪行。先后发展20多名党员。1938年11月,在菏泽县九间楼图书馆建立了 “中共菏泽县工作委员会”。
  1939年3月,在鲁西区党委民运部长徐运北主持下。“菏泽县工作委员会”改建为“菏泽(西北)县委员会”。县委配合杨得志司令员的冀鲁豫支队在菏泽县西北广大农村,大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年底就发展党员800多人,建立区党委4个、支部50多个。菏泽西北部的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
  由于鲁西南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1940年7月“中共菏泽(西南)县委”在菏泽西南安陵集正式建立。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菏泽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大肆捕杀共产党员,破坏共产党组织,妄图摧毁抗日根据地。荷泽(西北)县委转移到菏泽西南水牛李、大张集一带,对外称荷泽县第二工作队。为打击敌人,保卫抗日根据地,县委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抗日武装。1942年秋发展到80余人,为后来南华县建立县大队奠定了基础。
  1942年夏,根据形势的发展,为巩固菏泽西北抗日根据地,冀鲁豫七地委决定撤销菏泽(西北)县委,建立了“中共南华县委”,随后建立了县武装一南华县大队。1943年底,县大队发展到4个连30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卫了南华县根据地。同时还在县、区武装的配合下,认真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生产,群众抗日情绪进一步高涨起来,党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1942年12月,日伪军集中大批兵力对郛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郛南县委被迫转移到郛(城)、鄄(城)、巨(野)菏(泽)结合部一带活动。为统一领导4县边区的抗日斗争,12月下旬,冀鲁豫边区二地委决定撤销郛南、巨菏2县,建立了“郓鄄巨菏边区工委”。徐雷健代理工委书记,后由关盛志任书记。1943年11月冀鲁豫二地委决定撤销边工委,正式建立“临泽县委”。它们领导人民发展生产,扩建地方武装,积极为大反攻做好物质准备和武装准备工作,当时今菏泽市境内并存着菏泽、南华和临泽三个县委。
  1944年4月初,冀鲁豫边区军民开始了对日本侵略军的攻势,南华县、菏泽县和临泽县广大农村基本解放。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这时菏泽市境内并存3个县级党委,共辖22个区委101个支部1653名党员。
  1945年10月29日,菏泽县、临泽县、南华县的党组织带领地方武装,配合冀鲁豫二、三、五分区部队解放了菏泽城。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先后迁驻城内。1946年2月,中共菏泽市委成立。市委立即开展反奸诉苦、增资减息、恢复生产、保卫解放区的斗争。
  是年11月27日,由于国民党军队重占菏泽城,中共决定撤销菏泽市委。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鲁西南成了重要战场,菏泽、临泽、南华三县的党组织,遵照上级 “县不离县,区不离区”、“一手拿枪, 一手分田”的指示,坚持腹地斗争,各县党组织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不仅站稳了脚根,而且巩固发展了党组织,推动了土改运动。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荷泽、南华、临泽三县党组织动员大批民工支援前线。地方武装配合刘、邓大军打击逃散之敌,有力地支援了鲁西南战役。是年9月7日至9日,又支援华东野战军在菏泽沙土集歼灭国民党整编第57师。
  1948年9月30日,困守菏泽城的国民党军181旅以及国民党专、县政府机关和保安大队弃城向开封逃窜,菏泽、南华、临泽三县全部解放。是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菏泽县先后出动民工1.3万人、担架200付、大车5400辆、牲畜1600头,运送小米152万斤;南华县出动民工1.8万人、担架600付、大小车6500辆、牲畜2000头,运送小米181万斤;临泽县出动民工1.83万人、担架309付、大小车辆7600辆、牲畜240头,运送小米200万斤。同时还发动妇女为部队做了大批军鞋,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为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9年8月,安陵(1948年11月设)、南华2县撤销,恢复抗日战争前的荷泽县建制。菏泽的党组织由战时分散状态统一起来。党员发展到2610人,党支部发展到152个。但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党组织也付出了重大代价,有1522名党员、干部壮烈牺牲。
  建国后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运动。在土改中,没收地主土地18.7171万亩、房屋4802间、农具2063件、牲口609头、长短枪357支;在抗美援朝中,全县人民共捐献12.6221万元;在镇反中,共逮捕599人,处决131人;在合作化运动中,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先后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2984个,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恢复了菏泽的经济。至1956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分别增加950万元和1085万元,提前一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党组织也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是年底党员发展到5977人。
  1960年1月,菏泽县改为菏泽市。市委领导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精简国家职工,压缩城市人口,派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帮助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带领全县人民渡过了经济困难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党组织被冲击,党员停止了正常活动。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菏泽县进行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1978年10月对建国以来历次运动所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复查、纠正,并在知识分子中发展了235名党员,为1・4万名科技人员晋升了职称,对现已改造成为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原地主、富农分子改定了成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市委在领导全市人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根据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指示和对干部“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打破了过去干部队伍中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不合理的格局,实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
  至1985年,全市有1520个基层党支部,3.3081万名党员。
  第二节党的领导机构沿革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10月在省立六中建立了菏泽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曹州支部,徐鹏翥任书记。该支部直接受中共山东省执委领导。1928年春,支部遭到国民党严重破坏,并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二、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便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今市境内先后建立了中共荷泽县工作委员会、中共菏泽(西北)县委员会、中共菏泽(西南)县委员会、中共南华县委员会、中共临泽县委员会5个县级党委。
  1937年9月,共产党员汲丕显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来菏泽开展党的工作。1938年汲与共产党员杨海鹏取得联系,经过一年努力,先后发展了杨培要、李玉亭等20余名党员。是年11月正式建立中共菏泽县委员会,汲丕显任书记。下设宣传部、青年部、1939年3月,中共荷泽县工作委员会改建为中共蒲泽(西北)县委员会。先后隶属郛城中心县委、鲁西七地委、郛西地委、鲁西地委、冀鲁豫二地委领导。汲丕显、杨海鹏、杨培要、何健之先后任书记。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军事部、民运部、青年部。是年9月,县委建立乾元、岗峰、临河、义聚4个区委。县委主要活动在今解元集、吕陵店、李庄集、高庄集一带。
  1942年9月,中共冀鲁豫部队在菏泽县西北部和东明县东部全歼顽军郝子端、孙建福等部,开辟了东西40华里、南北60华里的抗日根据地。于是在原菏泽(西北)县委的基础上改建为中共南华县委员会。隶属冀鲁豫十地委,杨锦堂任书记。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敌工部、武装科。主要活动于今李庄集、圈头、解元集、小留集一带,辖临河、乾元、岗峰、义聚、岗义、永华、平陵、德化、西河、杨镇10个区委。
  1940年7月由于鲁西南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经冀鲁豫三地委决定,在荷泽城西南安陵集建立中共菏泽(西南)县委员会,程力夫任书记。先后隶属冀鲁豫三、七、五、十地委领导。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敌工部、武装科(后改称武委会)。主要活动在今马岭岗、刁屯、一千王、何楼、王浩屯一带,并先后建立了青邱、长明、灵圣、离明、更生、炎黄、顺河、永绥8个区委。
  1943年11月又将郛、郵、巨、菏边区县委改建为临泽县委,徐翼、徐雷健先后任书记。后来,由于临泽县域不断扩大,于1944年12月再将临泽划分为郛巨、临泽二县。郓巨县辖原临泽县东部,新临泽县辖菏泽北部和鄄城南部。隶属八地委领导,张赤侠任书记。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武委会、社会部。主要活动在今都司、彭楼、什集、黄堤一带。下辖一、二、三、四、五5个区委。
  三、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29日,菏泽城第一次解放。1946年2月为了尽快医治菏泽城区的战争创伤,加强城市经济建设,成立了中共菏泽市委员会,刘镜西任书记。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并建立了东、西、南、北、牡丹5个区委。菏泽、南华、临泽县委则活动于今市境广大农村。是年9月蒋军占领荷泽城,菏泽市委、市政府转移到黄河以北。口月撤销。
  1948年11月22日,菏泽城第二次解放,冀鲁豫区党委决定,将临泽县委改为菏泽县委,进驻菏泽城,张文轩任书记。下辖原菏泽县的永绥区、炎黄区,原临泽县的五区、六区,南华县的西河区、平陵区,并新建了城关区,共计7个区委。原菏泽县改为安陵县,驻地安陵集,李羿任县委书记。下辖青邱、灵圣、离明、更生、临河五个区委。
  1949年3月,为了尽快搞好菏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恢复工作,冀鲁豫区党委决定,将菏泽城关区与菏泽县分开,并升格为县级单位,边鲁吉任副书记,主持工作,直属冀鲁豫区党委领导。8月,平原省建立,冀鲁豫区党委撤销。菏泽城关区委改归菏泽地委领导。
  1949年8月,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成立,便于领导荷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上级党委决定,撤销安陵、南华2县,基本上按照抗日战争前的区划并入荷泽县。任轮升为县委书记。同时建立了12个区委。
  四、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国初,菏泽城内同时存在两个县级党委,即荷泽县委和城关区委。二者均属菏泽地委,归属平原省。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后,荷泽专区改属山东省。菏泽县和城关区仍属荷泽地委领导,任轮升、田中伍分别任书记。1953年8月撤销城关区委,改建为城关镇委,隶属菏泽县委领导。1956年5月,菏泽县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菏泽县第一届委员会, 田中伍当选为书记。1957年4月,县委设立书记处,第一书记先是袁子扬,后为李向平。1958年2月,实行撤区并乡,除城关镇外,将12个区划为29个乡,同时设西南、西北、东北3个工委,对乡分片领导。是年9月,又将29个乡和城关镇改建为11处人民公社,工委随之撤销。1958年10月,菏泽地委合并于济宁地委,菏泽县委随之隶属济宁地委。1959年6月,菏泽地委恢复后,菏泽县委重属荷泽地委领导。1960年1月,根据国务院第94次会议的决定,将菏泽县改为菏泽市。市委第一书记朱清源。1962年12月,撤销书记处。1963年5月16日复改市为县。截止到“文化大革命”初期,菏泽县将11处公社党委陆续调整为14处公社党委和一个镇委。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年1月25日,群众组织夺了县委、县人委的党、政、财、文大权,县委组织瘫痪,无法办公,菏泽处于无政府状态。是年4月,建立了“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1968年3月又进行了改组,孙宝帅任主任。下设2部1室,即政治部、生产指挥部和办公室,统管全县党、政、财、文大权。1969年11月成立了菏泽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党组织方恢复了活动。1971年8月,召开了中共菏泽县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菏泽县第三届委员会,祁平(军代表)当选为书记。新的县委建立后,县革委改为行政机构,这时,县委职能部门尚未恢复,县革委办公室、政治部仍履行其职权,直至1975年6月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职能部门恢复建立。但这时的领导机构仍是党政合一,一些主要职务多系军代表兼任。
  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83年9月19日,菏泽县再次改为市。菏泽市委于1984年元月按照中央关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指示精神,为了扩大农民的自主权,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农村撤销22个公社党委和王浩屯区委,建立6个办事处、26个乡、10个镇的党委;在城区撤销城关镇党委,建立东城、南城、西城、北城和丹阳5个办事处党委。市委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政法委员会、企业政治部等。1985年7月,将王浩屯办事处所辖的王浩屯、龙王冯、新寨、姚亨寨、张庄、孙化屯6个乡党委撤销,建立王浩屯镇党委、同时增设马垓回族乡党委。此时,荷泽市委下辖11个办事处、21个乡、11个镇党委。
  1985年6月,为了加强党的纪律检査工作,中共荷泽市委纪律检査委员会改为中共菏泽市纪律检査委员会,并升半格成为独立的党的纪律检査机构。
  中共菏泽市委沿革示意图
  中共菏泽市类领导人更迭一览表(续表一)(续表二)(续表三)(续表四)
  第三节中共荷泽市纪 律检查委员会
  1950年3月,菏泽县委建立“纪 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经县第一次 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菏 泽县委监察委员会1983年改为“中 国共产党菏泽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荷泽县委纪律检査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进行,检查全县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法令的案件;决定和取消对于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诉和申诉;检查党员和党员干部执行纪律的情况,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并同各种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作斗争。1979年县委纪律检査委员会恢复后,查处了一批违纪案件和群众来信来访案件,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从 1979-1985年分别给93名党员以警告、严重警告、撤销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处分,严肃处理了借改革之名钻改革空子,搞以权谋私的不法 分子。近几年来市纪律检査委员会围绕端正党风,保证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开展了大量的纪律检査工作,加强了对党员的党性、党风、党的纪律 的监督和教育。
  1979〜1985年菏泽市受处分党员统计表菏泽县(市)监察、纪律检査委员会书记、副书记一览表
  第四节基层组织
  支部委员会1938年2月,程广学、王金锁由于子元、程力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安陵党支部”。是年10月,龚庄、张庄、牛庄、时楼等村庄也相继建立了党支部。1948年11月,经过反奸反霸、减租减息等革命群众运动,党支部普遍建立起来,荷泽县617个村中有238个村建立了党支部,约占38.5%。1958年以后,农村一般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以生产队或联队建立党小组;工商企业及事业单位,一般以单位建立党支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单位党支部处于瘫痪状态。1970年通过“整党”相继恢复了党的组织活动。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两年的整党建党,完成了中央提出的“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任务,党的组织更加发展壮大。1985年全市发展到1520个基层党支部32555名党员。
  总支部委员会1956年荷泽县成立53个总支部委员会。1960年随着基层党委会增加,总支部减少到10个,1971年又减少到3个。1976年扩大了党的组织,总支部又增加到8个,1985年全市增加到25个。
  基层委员会1938年11月,“中共菏泽县工委”建立后,于1939年9月,同时建立了4个区委会,1945年8月,建立22个基层委员会。1958年2月撤销各区委,建立29个乡党委和一个城关镇党委。1958年9月,设立12处公社党委,文化大革命”中各公社党委曾一度为革命委员会所代替。1971年8月后,16处公社均召开了党代会,建立了新党委。1985年机构改革调整后建立43个乡、镇、办事处党委。
  建国后部分年份全市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分布状况表(续表一)
  (续表二)
  第五节党员
  党员队伍1927年初仅有党员2名,年底发展到11名。抗战胜利后,全县党员发展到1663名。建国后,党组织及时地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纳入党内。但因政治运动的干扰,党组织的发展有时呈不正常状态。如“四清”运动前,全县有党员9440名,而“四清”运动后期党员发展到13438名,突击发展党员3998名。“文化大革命”中党组织停止活动。粉碎“四人邦”后,恢复了“积极慎重,保证质量”的方针,全市每年入党人数均保持在1239名左右。1985年末,全市党员总数为33081名,占总人口的3.16%。
  队伍构成中共菏泽市地方党组织初建时期,党员多数为小知识分子。1937年至1945年抗战时期,党的活动开始由知识界转向农村,党的队伍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45年8月,全县有党员1663名,工人、农民成份占绝大多数。解放战争时期,党员发展对象仍然注重工农群众。1949年10月比1945年8月新增党员947名、工、农群众占80%以上。建国后,党的队伍构成未有大的变化。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被视为“改造”对象,一度造成“知识分子入党难”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知识分子被列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被吸收到党内。据统计,自1979-1985年,全市共发展党员3442人,其中知识分子就有1035人,占入党人数的30.2%。
  中共菏泽市(县)委各时期基层党委、党员数(续表)
  第六节党的历次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1956年5月12日至5月22日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410名,列席代表10名。代表全县5977名党员、大会同意县委书记田中伍代表原县委所作的工作报告:原则通过了“荷泽县1956年生产计划”和“荷泽县实施《1956年至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规划”,并责成新县委根据全国农业爰展纲要(草案)的规划精神和大会意见,进行具体修订,报上级批准执行。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菏泽县第一届委员会和岀席省党代会代表6名。
  第二次代表大会1963年9月14日至9月17日召开。出席会议正式代表405名(其中女代表31名),列席代表237名。代表全县9651名党员。大会提出了今后的任务是“大力开展生产救灾运动。争取1964年农业丰收和形势的继续好转”,并明确指岀,实现任务的基本保证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委员21名、候补委员5名,组成第二届中共菏泽县委员会,并选举出席省第二届党代会代表7名。
  第三次代表大会1971年8月4日至8月6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882名,列席代表143名,代表全县1.7123万名党员。大会总结了全县“文化大革命”,特别是党的“九大”以来的工作,进一步落实“九大”和九届一中全会、二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6057部队某团政委、菏泽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祁平作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大会按照“九大”公布的新党章的规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委员32名,候补委员3名,组成了中共荷泽县第三届委员会。
  第四次代表大会1980年9月18日至9月21日召开。岀席会议的正式代表449名,代表全县2.6174万名党员。王兆吉代表“中共菏泽县第三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快我县四化建设步伐》的工作报告;杨宗德代表县纪律检査委员会作了《中共菏泽县纪律检査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正式委员31名,候补委员6名,组成中共菏泽县第四届委员会, 并选出出席省党代会的代表6名。
  第五次代表大会1984年5月10日至5月12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469名,其中工人党员代表48名、农民党员代表126名、干部党员代表222名、各类专业系统党员代表69名、解放军党员代表4名,代表全市2.9097名党员。这次大会是在恢复了市的建制;完成了政、社分开,建立了乡政权,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搞活经济的政策,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情况下召开的。
  大会一致通过市委书记李宝珊的工作报告和市纪律检査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正式委员37名,候补委员6名,组成中共荷泽市第五届委员会。
  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委员15名,组成中共菏泽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七节统一战线工作
  荷泽市的地方党组织非常重视统一战线工作。1927年10月中共曹州支部建立后,它们在农村充分利用冬闲季节,采取办民校,组织“饥民团”的形式,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在城市继续联络进步青年,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同时注意做好部分绿林武装的工作,争取他们参加革命,举行武装暴动。1936年10月于子元在市城西南安陵集、王浩屯一带组织“农民互助会”,“七•七”事变后改名为 “抗日互助会”。在抗日互助会的影响下,许多村庄都建立了抗日组织。
  1938年5月14日,日军第一次占领了菏泽城,烧杀抢掠,仅10天时间,就杀害无辜群众2000余人。日军撤走后,共产党员汲丕显、汤海鹏为了更加广泛地发动群众,他们利用九间楼图书馆(今红旗影院)创办了《永生周刊》,在城市广为散发,大力宣传日军践踏我河山,杀害我同胞的血腥罪行,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呼吁人民动员起来,共同抗日。
  经过党的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9月,在市西南的安陵集建立了统一的抗日组织——鲁西南忠义抗日救国总会,刘齐滨任会长,程力夫任副会长。随之,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组织相继建立。10月中旬,又建立了王浩屯抗日自卫队,民主人士杨履谦任大队长,张跃汉任副大队长。
  1945年10月,菏泽城第一次解放,县民主政府立即邀请各界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共商建设大计。
  建国后,在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市(县)委非常重视团结党外人士的工作。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党外人士参加,并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党外人士马子杰(回族)自1957年1月至1968年3月一直任副县长。1958年后,由于“左”的错误,统战工作受到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更是被曲解、摒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工作得到了加强,并认真落实了各方面的政策。至1985年先后为726人平反改正了冤假错案。其中知识分子420人、原工商业者106人、起义投诚人员89人、港澳台属52人、侨属23人、宗教界26人、民主党派7人、特释3人。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