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泽市历来是鲁西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公元1840年以来各派政治势力都在这块土地上进行过积极活动。有的也做了一些好事。留下了一些他们活动的痕迹。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些势力或组织都成了匆匆的历史过客。2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势力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血与火、生与死的搏斗。这次搏斗以中国共产党的彻底胜利而告终。菏泽重见天日。菏泽人民翻身解放了,革命胜利后,菏泽出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它们与共产党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积极参政、议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菏泽完成着历史赋予的使命。市工会、市工商联、市妇联和市团委等群众团体都为菏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荷泽市地方组织
第一节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927年7月,受党中央派遣,徐鹏翥、刘仰月带领郑尔拙、丁培之、李道一、刘子举来菏泽建立曹州农运工作组。这是共产党在菏泽革命活动的开始。是年八九月间,经徐鹏翥、刘仰月介绍,郑尔拙、丁培之、李道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年10月,菏泽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曹州支部诞生了。徐鹏翥任书记,刘仰月、郑尔拙任委员。
中共曹州支部建立后,仅半年时间,党员发展到11人。他们活动在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巨野等县。在农村充分利用冬闲季节,采取办民校,组织“饥民团”的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唤起民众,争取绿林武装,准备武装暴动。1928年春,国民党派遣特务到菏泽,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大肆逮捕。中共曹州支部遭到严重破坏,徐鹏翥等被迫转移到外地。革命活动转入了低潮。1936年秋,于子元受中共冀鲁豫特委派遣,来菏泽的安陵一带,以做字画、教书等为名,发展党员,筹建“农民互助会”,进行革命活动,年底,先后发展了傅金灿、傅秀锋、程力夫、龚献亭等一批党员。
1937年夏,党员发展到21人,并以党员为骨干组织了 “农民互助会菏泽党的活动重新活跃起来。
1937年9月,共产党员汲丕显(又名汲新)受山东省委派遣。返回菏泽。1938年春,共产党员杨海鹏(又名杨传会、杨璧轩)从济宁返回菏泽。汲与杨创办了《永生月刊》进行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宣传,揭露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的滔天罪行。先后发展20多名党员。1938年11月,在菏泽县九间楼图书馆建立了 “中共菏泽县工作委员会”。
1939年3月,在鲁西区党委民运部长徐运北主持下。“菏泽县工作委员会”改建为“菏泽(西北)县委员会”。县委配合杨得志司令员的冀鲁豫支队在菏泽县西北广大农村,大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年底就发展党员800多人,建立区党委4个、支部50多个。菏泽西北部的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
由于鲁西南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1940年7月“中共菏泽(西南)县委”在菏泽西南安陵集正式建立。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菏泽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大肆捕杀共产党员,破坏共产党组织,妄图摧毁抗日根据地。荷泽(西北)县委转移到菏泽西南水牛李、大张集一带,对外称荷泽县第二工作队。为打击敌人,保卫抗日根据地,县委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抗日武装。1942年秋发展到80余人,为后来南华县建立县大队奠定了基础。
1942年夏,根据形势的发展,为巩固菏泽西北抗日根据地,冀鲁豫七地委决定撤销菏泽(西北)县委,建立了“中共南华县委”,随后建立了县武装一南华县大队。1943年底,县大队发展到4个连30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卫了南华县根据地。同时还在县、区武装的配合下,认真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生产,群众抗日情绪进一步高涨起来,党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1942年12月,日伪军集中大批兵力对郛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郛南县委被迫转移到郛(城)、鄄(城)、巨(野)菏(泽)结合部一带活动。为统一领导4县边区的抗日斗争,12月下旬,冀鲁豫边区二地委决定撤销郛南、巨菏2县,建立了“郓鄄巨菏边区工委”。徐雷健代理工委书记,后由关盛志任书记。1943年11月冀鲁豫二地委决定撤销边工委,正式建立“临泽县委”。它们领导人民发展生产,扩建地方武装,积极为大反攻做好物质准备和武装准备工作,当时今菏泽市境内并存着菏泽、南华和临泽三个县委。
1944年4月初,冀鲁豫边区军民开始了对日本侵略军的攻势,南华县、菏泽县和临泽县广大农村基本解放。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这时菏泽市境内并存3个县级党委,共辖22个区委101个支部1653名党员。
1945年10月29日,菏泽县、临泽县、南华县的党组织带领地方武装,配合冀鲁豫二、三、五分区部队解放了菏泽城。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先后迁驻城内。1946年2月,中共菏泽市委成立。市委立即开展反奸诉苦、增资减息、恢复生产、保卫解放区的斗争。
是年11月27日,由于国民党军队重占菏泽城,中共决定撤销菏泽市委。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鲁西南成了重要战场,菏泽、临泽、南华三县的党组织,遵照上级 “县不离县,区不离区”、“一手拿枪, 一手分田”的指示,坚持腹地斗争,各县党组织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不仅站稳了脚根,而且巩固发展了党组织,推动了土改运动。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荷泽、南华、临泽三县党组织动员大批民工支援前线。地方武装配合刘、邓大军打击逃散之敌,有力地支援了鲁西南战役。是年9月7日至9日,又支援华东野战军在菏泽沙土集歼灭国民党整编第57师。
1948年9月30日,困守菏泽城的国民党军181旅以及国民党专、县政府机关和保安大队弃城向开封逃窜,菏泽、南华、临泽三县全部解放。是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菏泽县先后出动民工1.3万人、担架200付、大车5400辆、牲畜1600头,运送小米152万斤;南华县出动民工1.8万人、担架600付、大小车6500辆、牲畜2000头,运送小米181万斤;临泽县出动民工1.83万人、担架309付、大小车辆7600辆、牲畜240头,运送小米200万斤。同时还发动妇女为部队做了大批军鞋,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为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9年8月,安陵(1948年11月设)、南华2县撤销,恢复抗日战争前的荷泽县建制。菏泽的党组织由战时分散状态统一起来。党员发展到2610人,党支部发展到152个。但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党组织也付出了重大代价,有1522名党员、干部壮烈牺牲。
建国后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运动。在土改中,没收地主土地18.7171万亩、房屋4802间、农具2063件、牲口609头、长短枪357支;在抗美援朝中,全县人民共捐献12.6221万元;在镇反中,共逮捕599人,处决131人;在合作化运动中,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先后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2984个,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恢复了菏泽的经济。至1956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分别增加950万元和1085万元,提前一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党组织也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是年底党员发展到5977人。
1960年1月,菏泽县改为菏泽市。市委领导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精简国家职工,压缩城市人口,派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帮助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带领全县人民渡过了经济困难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党组织被冲击,党员停止了正常活动。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菏泽县进行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1978年10月对建国以来历次运动所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复查、纠正,并在知识分子中发展了235名党员,为1・4万名科技人员晋升了职称,对现已改造成为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原地主、富农分子改定了成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市委在领导全市人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根据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指示和对干部“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打破了过去干部队伍中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不合理的格局,实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
至1985年,全市有1520个基层党支部,3.3081万名党员。
第二节党的领导机构沿革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10月在省立六中建立了菏泽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曹州支部,徐鹏翥任书记。该支部直接受中共山东省执委领导。1928年春,支部遭到国民党严重破坏,并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二、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便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今市境内先后建立了中共荷泽县工作委员会、中共菏泽(西北)县委员会、中共菏泽(西南)县委员会、中共南华县委员会、中共临泽县委员会5个县级党委。
1937年9月,共产党员汲丕显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来菏泽开展党的工作。1938年汲与共产党员杨海鹏取得联系,经过一年努力,先后发展了杨培要、李玉亭等20余名党员。是年11月正式建立中共菏泽县委员会,汲丕显任书记。下设宣传部、青年部、1939年3月,中共荷泽县工作委员会改建为中共蒲泽(西北)县委员会。先后隶属郛城中心县委、鲁西七地委、郛西地委、鲁西地委、冀鲁豫二地委领导。汲丕显、杨海鹏、杨培要、何健之先后任书记。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军事部、民运部、青年部。是年9月,县委建立乾元、岗峰、临河、义聚4个区委。县委主要活动在今解元集、吕陵店、李庄集、高庄集一带。
1942年9月,中共冀鲁豫部队在菏泽县西北部和东明县东部全歼顽军郝子端、孙建福等部,开辟了东西40华里、南北60华里的抗日根据地。于是在原菏泽(西北)县委的基础上改建为中共南华县委员会。隶属冀鲁豫十地委,杨锦堂任书记。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敌工部、武装科。主要活动于今李庄集、圈头、解元集、小留集一带,辖临河、乾元、岗峰、义聚、岗义、永华、平陵、德化、西河、杨镇10个区委。
1940年7月由于鲁西南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经冀鲁豫三地委决定,在荷泽城西南安陵集建立中共菏泽(西南)县委员会,程力夫任书记。先后隶属冀鲁豫三、七、五、十地委领导。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敌工部、武装科(后改称武委会)。主要活动在今马岭岗、刁屯、一千王、何楼、王浩屯一带,并先后建立了青邱、长明、灵圣、离明、更生、炎黄、顺河、永绥8个区委。
1943年11月又将郛、郵、巨、菏边区县委改建为临泽县委,徐翼、徐雷健先后任书记。后来,由于临泽县域不断扩大,于1944年12月再将临泽划分为郛巨、临泽二县。郓巨县辖原临泽县东部,新临泽县辖菏泽北部和鄄城南部。隶属八地委领导,张赤侠任书记。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武委会、社会部。主要活动在今都司、彭楼、什集、黄堤一带。下辖一、二、三、四、五5个区委。
三、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29日,菏泽城第一次解放。1946年2月为了尽快医治菏泽城区的战争创伤,加强城市经济建设,成立了中共菏泽市委员会,刘镜西任书记。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并建立了东、西、南、北、牡丹5个区委。菏泽、南华、临泽县委则活动于今市境广大农村。是年9月蒋军占领荷泽城,菏泽市委、市政府转移到黄河以北。口月撤销。
1948年11月22日,菏泽城第二次解放,冀鲁豫区党委决定,将临泽县委改为菏泽县委,进驻菏泽城,张文轩任书记。下辖原菏泽县的永绥区、炎黄区,原临泽县的五区、六区,南华县的西河区、平陵区,并新建了城关区,共计7个区委。原菏泽县改为安陵县,驻地安陵集,李羿任县委书记。下辖青邱、灵圣、离明、更生、临河五个区委。
1949年3月,为了尽快搞好菏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恢复工作,冀鲁豫区党委决定,将菏泽城关区与菏泽县分开,并升格为县级单位,边鲁吉任副书记,主持工作,直属冀鲁豫区党委领导。8月,平原省建立,冀鲁豫区党委撤销。菏泽城关区委改归菏泽地委领导。
1949年8月,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成立,便于领导荷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上级党委决定,撤销安陵、南华2县,基本上按照抗日战争前的区划并入荷泽县。任轮升为县委书记。同时建立了12个区委。
四、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国初,菏泽城内同时存在两个县级党委,即荷泽县委和城关区委。二者均属菏泽地委,归属平原省。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后,荷泽专区改属山东省。菏泽县和城关区仍属荷泽地委领导,任轮升、田中伍分别任书记。1953年8月撤销城关区委,改建为城关镇委,隶属菏泽县委领导。1956年5月,菏泽县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菏泽县第一届委员会, 田中伍当选为书记。1957年4月,县委设立书记处,第一书记先是袁子扬,后为李向平。1958年2月,实行撤区并乡,除城关镇外,将12个区划为29个乡,同时设西南、西北、东北3个工委,对乡分片领导。是年9月,又将29个乡和城关镇改建为11处人民公社,工委随之撤销。1958年10月,菏泽地委合并于济宁地委,菏泽县委随之隶属济宁地委。1959年6月,菏泽地委恢复后,菏泽县委重属荷泽地委领导。1960年1月,根据国务院第94次会议的决定,将菏泽县改为菏泽市。市委第一书记朱清源。1962年12月,撤销书记处。1963年5月16日复改市为县。截止到“文化大革命”初期,菏泽县将11处公社党委陆续调整为14处公社党委和一个镇委。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年1月25日,群众组织夺了县委、县人委的党、政、财、文大权,县委组织瘫痪,无法办公,菏泽处于无政府状态。是年4月,建立了“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1968年3月又进行了改组,孙宝帅任主任。下设2部1室,即政治部、生产指挥部和办公室,统管全县党、政、财、文大权。1969年11月成立了菏泽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党组织方恢复了活动。1971年8月,召开了中共菏泽县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菏泽县第三届委员会,祁平(军代表)当选为书记。新的县委建立后,县革委改为行政机构,这时,县委职能部门尚未恢复,县革委办公室、政治部仍履行其职权,直至1975年6月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职能部门恢复建立。但这时的领导机构仍是党政合一,一些主要职务多系军代表兼任。
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83年9月19日,菏泽县再次改为市。菏泽市委于1984年元月按照中央关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指示精神,为了扩大农民的自主权,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农村撤销22个公社党委和王浩屯区委,建立6个办事处、26个乡、10个镇的党委;在城区撤销城关镇党委,建立东城、南城、西城、北城和丹阳5个办事处党委。市委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政法委员会、企业政治部等。1985年7月,将王浩屯办事处所辖的王浩屯、龙王冯、新寨、姚亨寨、张庄、孙化屯6个乡党委撤销,建立王浩屯镇党委、同时增设马垓回族乡党委。此时,荷泽市委下辖11个办事处、21个乡、11个镇党委。
1985年6月,为了加强党的纪律检査工作,中共荷泽市委纪律检査委员会改为中共菏泽市纪律检査委员会,并升半格成为独立的党的纪律检査机构。
中共菏泽市委沿革示意图
中共菏泽市类领导人更迭一览表(续表一)(续表二)(续表三)(续表四)
第三节中共荷泽市纪 律检查委员会
1950年3月,菏泽县委建立“纪 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经县第一次 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菏 泽县委监察委员会1983年改为“中 国共产党菏泽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荷泽县委纪律检査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进行,检查全县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法令的案件;决定和取消对于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诉和申诉;检查党员和党员干部执行纪律的情况,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并同各种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作斗争。1979年县委纪律检査委员会恢复后,查处了一批违纪案件和群众来信来访案件,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从 1979-1985年分别给93名党员以警告、严重警告、撤销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处分,严肃处理了借改革之名钻改革空子,搞以权谋私的不法 分子。近几年来市纪律检査委员会围绕端正党风,保证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开展了大量的纪律检査工作,加强了对党员的党性、党风、党的纪律 的监督和教育。
1979〜1985年菏泽市受处分党员统计表菏泽县(市)监察、纪律检査委员会书记、副书记一览表
第四节基层组织
支部委员会1938年2月,程广学、王金锁由于子元、程力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安陵党支部”。是年10月,龚庄、张庄、牛庄、时楼等村庄也相继建立了党支部。1948年11月,经过反奸反霸、减租减息等革命群众运动,党支部普遍建立起来,荷泽县617个村中有238个村建立了党支部,约占38.5%。1958年以后,农村一般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以生产队或联队建立党小组;工商企业及事业单位,一般以单位建立党支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单位党支部处于瘫痪状态。1970年通过“整党”相继恢复了党的组织活动。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两年的整党建党,完成了中央提出的“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任务,党的组织更加发展壮大。1985年全市发展到1520个基层党支部32555名党员。
总支部委员会1956年荷泽县成立53个总支部委员会。1960年随着基层党委会增加,总支部减少到10个,1971年又减少到3个。1976年扩大了党的组织,总支部又增加到8个,1985年全市增加到25个。
基层委员会1938年11月,“中共菏泽县工委”建立后,于1939年9月,同时建立了4个区委会,1945年8月,建立22个基层委员会。1958年2月撤销各区委,建立29个乡党委和一个城关镇党委。1958年9月,设立12处公社党委,文化大革命”中各公社党委曾一度为革命委员会所代替。1971年8月后,16处公社均召开了党代会,建立了新党委。1985年机构改革调整后建立43个乡、镇、办事处党委。
建国后部分年份全市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分布状况表(续表一)
(续表二)
第五节党员
党员队伍1927年初仅有党员2名,年底发展到11名。抗战胜利后,全县党员发展到1663名。建国后,党组织及时地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纳入党内。但因政治运动的干扰,党组织的发展有时呈不正常状态。如“四清”运动前,全县有党员9440名,而“四清”运动后期党员发展到13438名,突击发展党员3998名。“文化大革命”中党组织停止活动。粉碎“四人邦”后,恢复了“积极慎重,保证质量”的方针,全市每年入党人数均保持在1239名左右。1985年末,全市党员总数为33081名,占总人口的3.16%。
队伍构成中共菏泽市地方党组织初建时期,党员多数为小知识分子。1937年至1945年抗战时期,党的活动开始由知识界转向农村,党的队伍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45年8月,全县有党员1663名,工人、农民成份占绝大多数。解放战争时期,党员发展对象仍然注重工农群众。1949年10月比1945年8月新增党员947名、工、农群众占80%以上。建国后,党的队伍构成未有大的变化。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被视为“改造”对象,一度造成“知识分子入党难”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知识分子被列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被吸收到党内。据统计,自1979-1985年,全市共发展党员3442人,其中知识分子就有1035人,占入党人数的30.2%。
中共菏泽市(县)委各时期基层党委、党员数(续表)
第六节党的历次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1956年5月12日至5月22日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410名,列席代表10名。代表全县5977名党员、大会同意县委书记田中伍代表原县委所作的工作报告:原则通过了“荷泽县1956年生产计划”和“荷泽县实施《1956年至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规划”,并责成新县委根据全国农业爰展纲要(草案)的规划精神和大会意见,进行具体修订,报上级批准执行。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菏泽县第一届委员会和岀席省党代会代表6名。
第二次代表大会1963年9月14日至9月17日召开。出席会议正式代表405名(其中女代表31名),列席代表237名。代表全县9651名党员。大会提出了今后的任务是“大力开展生产救灾运动。争取1964年农业丰收和形势的继续好转”,并明确指岀,实现任务的基本保证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委员21名、候补委员5名,组成第二届中共菏泽县委员会,并选举出席省第二届党代会代表7名。
第三次代表大会1971年8月4日至8月6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882名,列席代表143名,代表全县1.7123万名党员。大会总结了全县“文化大革命”,特别是党的“九大”以来的工作,进一步落实“九大”和九届一中全会、二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6057部队某团政委、菏泽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祁平作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大会按照“九大”公布的新党章的规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委员32名,候补委员3名,组成了中共荷泽县第三届委员会。
第四次代表大会1980年9月18日至9月21日召开。岀席会议的正式代表449名,代表全县2.6174万名党员。王兆吉代表“中共菏泽县第三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快我县四化建设步伐》的工作报告;杨宗德代表县纪律检査委员会作了《中共菏泽县纪律检査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正式委员31名,候补委员6名,组成中共菏泽县第四届委员会, 并选出出席省党代会的代表6名。
第五次代表大会1984年5月10日至5月12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469名,其中工人党员代表48名、农民党员代表126名、干部党员代表222名、各类专业系统党员代表69名、解放军党员代表4名,代表全市2.9097名党员。这次大会是在恢复了市的建制;完成了政、社分开,建立了乡政权,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搞活经济的政策,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情况下召开的。
大会一致通过市委书记李宝珊的工作报告和市纪律检査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正式委员37名,候补委员6名,组成中共荷泽市第五届委员会。
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委员15名,组成中共菏泽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七节统一战线工作
荷泽市的地方党组织非常重视统一战线工作。1927年10月中共曹州支部建立后,它们在农村充分利用冬闲季节,采取办民校,组织“饥民团”的形式,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在城市继续联络进步青年,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同时注意做好部分绿林武装的工作,争取他们参加革命,举行武装暴动。1936年10月于子元在市城西南安陵集、王浩屯一带组织“农民互助会”,“七•七”事变后改名为 “抗日互助会”。在抗日互助会的影响下,许多村庄都建立了抗日组织。
1938年5月14日,日军第一次占领了菏泽城,烧杀抢掠,仅10天时间,就杀害无辜群众2000余人。日军撤走后,共产党员汲丕显、汤海鹏为了更加广泛地发动群众,他们利用九间楼图书馆(今红旗影院)创办了《永生周刊》,在城市广为散发,大力宣传日军践踏我河山,杀害我同胞的血腥罪行,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呼吁人民动员起来,共同抗日。
经过党的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9月,在市西南的安陵集建立了统一的抗日组织——鲁西南忠义抗日救国总会,刘齐滨任会长,程力夫任副会长。随之,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组织相继建立。10月中旬,又建立了王浩屯抗日自卫队,民主人士杨履谦任大队长,张跃汉任副大队长。
1945年10月,菏泽城第一次解放,县民主政府立即邀请各界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共商建设大计。
建国后,在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市(县)委非常重视团结党外人士的工作。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党外人士参加,并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党外人士马子杰(回族)自1957年1月至1968年3月一直任副县长。1958年后,由于“左”的错误,统战工作受到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更是被曲解、摒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工作得到了加强,并认真落实了各方面的政策。至1985年先后为726人平反改正了冤假错案。其中知识分子420人、原工商业者106人、起义投诚人员89人、港澳台属52人、侨属23人、宗教界26人、民主党派7人、特释3人。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荷泽县党部
1927年(民国16年),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任高树孝为国民党菏泽县特派员,来菏泽进行活动。来菏泽后立即成立特派员办公处,不久又成立“国民党菏泽县党部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有5人组成,即李汉三、李哲如、赵子冀、高香九(成武人)、李宪五(曹县人)。是年10月,正式建立了“指导委员会”,由李汉三、李哲如、张子贞、李宪五、高香九、杜华之、徐静之7人组成,并经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批准,李汉三为主任委员。从此,国民党菏泽县党部正式成立。1928年(民国17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吉鸿昌部攻下菏泽,奉系军阀张宗昌部败退,菏泽县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至此,国民党新军阀代替了旧军阀在菏泽的统治。李公安、龚西臣、李汉三等在菏泽县重建国民党县党部,后改为“国民党菏泽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有李宪五、李汉三、徐静之、李哲如、张之贞、何理轩、杜华之等7人。李宪五任常务委员,李汉三任常委兼宣传委员,徐静之任常委兼组织委员。1932年改县党部执行委员会为“国民党菏泽县整理委员会”。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指派弓俊波(观城人)、张希渊(荷泽人)、王树梅(曹县人)、孔师民(定陶县人)、涂明五、李哲如、张双(均系荷泽人)7人组成。在改组时期,国民党菏泽县党部有国民党员100余名。主要是教育界中的教师、学生。国民党员流动性大,组织纪律涣散。是年底,仅有党员46名。国民党组织法规定,30名党员可以成立区党部,60名党员以上可以成立县党部,故1933年(民国22年)又改为“国民党荷泽县直属区党部执行委员会”。孔师民、李子居(东明县人)、赵庆韶等3人为直属区党部执行委员。1933年至1937年,国民党在菏泽的党务活动减少,公开活动更少。其原因是:①“五三惨案”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对日本订立卖国条约,承认在山东范围内停止党务活动。②韩复榘与蒋介石有矛盾,韩借救灾之名扣押了国民党党务活动费,使其无法开展活动。③乡村建设派在菏泽县掌权后,排除异己,限制国民党的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在荷泽加强了活动。1938年元月韩复榘被蒋介石处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派李汉三来菏泽整顿组织,重建国民党县党部。刘朗轩任党务指导员,后又增加冯广轩、李俊卿。菏泽沦陷后,张志刚任国民党游击县长,张奎生代替刘朗轩为党务指导员兼政治部干事。
抗战胜利后,菏泽县党部的执行委员有董守家、王纯一、王子舆、司斌如、张奎生。张奎生任县党部书记,党政大权集于一身,开始了他在菏泽县的血腥统治,直至荷泽解放。1949年(民国38年)菏泽县共有国民党员600名,国民党区、分部干事以上骨干分子137名。
第三章民主党派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菏泽市支部
1957年前荷泽只有楚宪录、宋康祥2人为“民革”成员。1983年12月又发展了3名成员。1984年9月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直属荷泽市支部”,宋康祥任主任委员,王效熹、刘秉忠为委员。是年10月,“民革荷泽市支部”创办“育才补习夜校”,主要补习初中英语、数学,共5个班330人。1985年7月因无固定校舍而停办。1984年至1985年共接待探亲侨、台胞14人,联系台属70余户,召开侨(台)属联谊会、座谈会、联欢会共5次。至1985年底,菏泽市“民革”成员发展到18人。
第二节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菏泽市直属小组
1983年,“民盟”在菏泽市只有王宪礼、李树铭2人。1984年发展盟员4人,并于是年4月13日建立“民盟山东省荷泽市直属小组”。何淑瀚任组长,李树铭任副组长。1985年底盟员发展到22名。
第四章群众团体
第一节工人组织
1945年10月29日,在“中共菏泽城关区委”领导下成立了“工会委员会”。1948年10月,“中共菏泽县委”配备了工会专职干部,驻城关区负责工会工作。当时有职工800人,工会会员600人,占职工总数的75%。1949年初,正式成立县“工会委员会”,有职工840人,工会会员680人,占职工总数的81%。是年8月,18家工厂相继建立了基层工会组织。1952年10月2日,召开“荷泽县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没有选举),建立工人业余学校1处,有高小、初小30个班级,学员约2000人。1956年6月,荷泽县工会改称菏泽县工会联合会,下设5个产业工会:教育工会、轻工业工会、商业工会、合作供销社工会、农林水工会。1959年2月,菏泽工会联合会改称菏泽县总工会。“文化大革命”中,工会组织受到冲击。1967年两次被群众组织接管,又撤销业校、俱乐部等工会所属事业单位。“文革”中各派群众组织均成立了派性工人指挥部,取代了工会的正常活动。1973年3月恢复菏泽县总工会。1983年10月,菏泽县总工会改称荷泽市总工会。
一、市总工会历次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1956年1月26日至30日召开。岀席代表72名,代表各条战线的工会会员6401名,大会选举执委23名、主席1名,副主席2名;号召广大职工以实际行动迎接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整顿和建立健全工会规章制度,办好职工业余教育,搞好职工生活。
第二次代表大会:1963年5月3日至7日召开。当时全县有工会会员8840名,岀席代表140名,大会选举执委17名、工会主席1名、副主席1名。大会号召,在党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指引下,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支援农业,加速农业技术改造。
第三次代表大会:1973年5月31日至6月4日召开。时全县工会会员有15380名,出席代表416名。大会选举委员39名、常委11名、主席1名、副主席3名。大会通过了 “全县广大职工团结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决议”。
第四次代表大会:1980年3月18日至20日召开。时全县工会会员有31630名,出席代表573名。大会选举委员39名、常委9名、主席1名、副主席3名。大会通过了 “关于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的决议。
二、主要活动
加强职工思想教育:菏泽市总工会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经常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抗美援朝中由于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全县有2230名工会会员除留下生活费外,把其余工资全部捐献以支援国定。60年代总工会着重抓了阶级教育和学英雄见行动的教育,搞了大型阶级教育展览,参观人数达1万余人;开展了向雷锋、王杰、焦裕禄、刘英俊等的活动,举办了英雄事迹展览,组织职工参观达5万余人次。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不少人做出了优异成绩。菏泽印刷厂邱洪贵、菏泽一中教师杨永执、吕陵供销社李庆元、菏泽汽运公司兰志朴等均出席过全国“群英会”;菏泽市蔬菜公司工会主席刘洪,曾出席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总工会第十届执行委员会委员。
组织职工学习文化:1949年6月召开全城16家私营烟厂的职工大会,宣布成立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至六十年代初,一般原来是文盲的职工都达到了高小毕业程度,少数达到高中水平,个别人升入了大学。1966年6月,菏泽县工会业校参加全国在福建召开的“职工业余教育会议”,并作了书面发言,菏泽县被评为职工业余教育全国先进县之一,职工入业校率达85%以上。1979年职工业余学校恢复,并逐步趋向专业化。1980年,除招收理科班、文科班外,又办起了民主管理班、财会班、英语班、美术班、摄影班、裁剪班等。该校自恢复以来至1985年,已正式结业45个班,学员2000余人;结业后考入中等专业学校的70多人,升入高等学校的120人。另外,1982-1985年,全市45个单位都举办了职工补习学校,需要文化补习的5774人,补习合格的4873人,合格率达84.3%。1983年,菏泽市总工会出席了全国总工会职工教育经验交流会,并作了书面发言。
关心职工生活:菏泽解放初期,工会立即督促资方付清所欠工人工资,签订了工人应享受待遇的议定书,初步解决了工人的温饱问题。接着又帮助工人集资办起了消费合作社,减少了商贩对工人的中间剥削。1953年工会为工人建起疗养院1处,工厂内办起了托儿所和幼儿园,解决了工人的后顾之忧。60年代初,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工会着重抓了职工生活,搞食堂竞赛,副食品加工,粗粮细作,加工人造肉、人造蛋白。俱乐部还搞了粗粮细作展览,解决了职工不少生活问题。
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建国后,县总工会就把开展职工文体活动作为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组织舞会、球赛或文艺节目演岀。1964年自编自演节目“送镰记”被评为省优秀节目。幻灯片《李节振》(记述菏泽邮局优秀投递员事迹)被评为全省第二名。1980年总工会又成立了职工艺术团,有曲艺队、地方戏曲合唱队、民族乐器队。它们经常深入工厂、车间演出,深得职工们的赞扬。市工会还在职工俱乐部修建了滑冰场, 成立了乒乓球协会、象棋协会,极大地丰富了职工们的文体生活。1983年,菏泽市总工会俱乐部被评为省先进单位。
第二节农民组织
菏泽县农民协会1927年10月,国民党在菏泽县成立了“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有丁汉学、何云灿、王世坤、靳俊臣、李明斋5人组成。1928年改为“整理委员会”(农协会),进步人士张子贞、王世坤、傅理轩、何云灿、孙效昌、刘子举、万勤文、赵体才、赵修德等先后参加了农民协会,作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29年11月19日,山东省府审定冯废轩、何云章、滕子豪为菏泽县农协整理委员。
1930年国民党统治日益加强,不久将“农协会”改组为“农会”,国民党骨干分子刘朗斋为农会会长。是年12月,菏泽县农会进步人士黄庸夫、张子贞、傅理轩、孙志文、万勤文等,共同谋划在鄭(城)、菏(泽)公路行刺来菏视察工作的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常委刘连漪、李文斋,结果刘连漪被刺伤,李文斋侥幸逃脱返回济南。
菏泽县农民互助会1936年10月,于子元受“中共直南特委”派遣来菏泽西南一带,筹建农民互助会。开展农民运动。1937年夏,于子元、王石钧、程力夫,以韩集、安陵集为中心,以党员为骨干,组建“农民互助会”,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激发了群众抗日爱国的热情。
菏泽县农民抗日救国会1935年5月,中共建立了菏泽县农民抗日救国会,陶子平、刘瑞呈任主任。各乡、村也相继建立“农救会“农救会”在根据地内,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并开展反奸、反霸、反资敌的斗争。1942年遭受旱灾,农业欠收。1943年1月,农民抗日救国会积极发动群众向地主借粮,使贫苦农民渡过了荒春。1946年5月,中共将“农民抗日救国会”改为“农会”。1948年9月30日,菏泽第二次解放。农会发动贫苦农民积极参加减租减息、反奸反霸、增资增田、倒粮回地、土改复査、参军支前以及发展生产等运动。1952年,实现农业互助组后,“农会”自行撤销。菏泽县贫下中农协会1964年10月,菏泽县贫下中农协会成立,办事人员均是国家干部。是年12月,荷泽县首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选出主席1名、副主席2名。会后,各公社、生产大队相继建立了贫协委员会。
贫协组织贫下中农在生产劳动、科学试验和实现党的中心工作中起了不少作用。1979年8月,撤销县贫下中农协会,公社、大队贫协均随之撤销。
第三节妇女组织
菏泽市(县)的妇女组织建立较早。1929年国民党即建立了菏泽县妇女协会。是年9月,又选出侯镜如、牛印亭、聂绘麟、张经函、陈锦如为县妇女协会整理委员会委员。
1945年1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菏泽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闫双珍。随后,全县各区、乡、村相继建立了“妇救会”。1948年1月,改称县妇女联合会,1949年10月,又改称民主妇女联合会。1962年再改称菏泽县妇女联合会。而后,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合并建立了“群众工作组”。1973年恢复了菏泽县妇女联合会。1983年改称菏泽市妇女联合会。
市妇女联合会历次代表大会表
主要活动情况为:
培养妇女干部,提高妇女素质:1939年9月,“二地委”派方武、张雪芹女扮男装,在“中共菏泽县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先后在50余村庄建立了党组织,发展妇女党员100余名。是年,有60多名女党员参加在圈头举办的党员培训班。1945年县妇联主任杨志强在德华区朱楼村举办“翻身大学”,妇女党员、干部、积极分子200名参加了学习。这些妇女干部在抗日战争中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雷利民、“蛮子”(朱楼村妇联主任,失其名)、张玉阁(乾元区情报员)、田大娘、陈大娘均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县妇联组织全县妇女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生产建设,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1954年第一次普选中有74名妇女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占总数的18%。1984年第十届人代会中有妇女代表101名,占总数的23.1%。据1985年统计,全市1142名科、局级干部中有妇女69名,占总数的6%。是年全市共评出“五好家庭”40135户、好婆婆7043名、好媳妇8259名、好小姑4280名、好妯娌4186对、“三八红旗手”5137名、“三八红旗集体”1352个。出席省“三八红旗手”9名,出席全国 “三八红旗手”6名。
拥军支前:1947年3月,地主还乡团对本市解放区疯狂反扑,反攻倒算。广大妇女组成青妇队、自卫团、情报站积极进行斗争。乾元区情报员张玉阁被杀害,新兴村姐妹团长赵连阁英勇牺牲,大杜庄村姐妹团长被敌人投入水中活活淹死。1948年12月,为支援“淮海战役”,“二地委”要求菏泽县7天内完成碾轧20万斤小米的任务。广大妇女通霄达旦,昼夜轮战,按时完成了任务。是年,县“妇救会”号召全县4万名妇女掀起做军鞋活动,白天黑夜赶做军鞋10万余双,支援了前线。1985年8月,全市各级妇联,发动妇女开展向边防战士献忠心活动,全市妇女向前线将士捐赠礼品39种,价值1.2177万元。
搞好妇女保健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市妇联非常重视妇幼保健工作。菏泽刚解放,1949年和1953年就相继建立了保育院和妇幼保健站,1982年又创办菏泽市直机关幼儿园。截止1985年,全市869个行政村共办起幼儿园815处,幼儿入园率达88%;城镇幼儿园48处,入园幼儿3055人。市妇幼保健院(前身是妇幼保健站)自建立以来一直承担着全市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1985年已发展到9个科室35张病床的规模。为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1984年7月,市妇联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法律顾问处”,协助政法部门打击处理拐卖妇女、儿童案件140起,逮捕人贩子217人,判刑4人,解救妇女146名。
第四节靑少年组织
一、共产主义青年团菏泽市地方组织
菏泽最早的革命青年组织——共产主义青年团鲁西南特支,1932年9月建立,沈奎卿任特支书记,直属团省委领导。1938年9月,鲁西南青年抗日救国会在菏泽安陵集成立。1939年7月1日,在鲁西南地委青年部的主持下,建立了菏泽县青年抗日救国会。1948年11月,菏泽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改称菏泽县青年委员会。1949年2月,菏泽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1953年11月,全县已建立基层团支部353个,有团员5303名。团县委设有组织部、宣传部、学生部、办公室。1957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菏泽县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至1973年,全县共有基层团委18个,团支部572个,团员2・9万名,占青年总数的25%。1985年,共青团菏泽市委员会设有组织部、宣传部、学生部、工农青年部、办公室。建基层团委78个、团支部1453个,有共青团员4.2125万名,占青年总数的25.4%。
历届团代表大会表
主要活动情况:
动员青年参军,保家卫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鲁西南青运工作组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动员一大批知识青年如孙效昌、赵修德、傅理轩、黄庸夫、张子贞、万勤文等踊跃参加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团组织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青年、团员参加八路军和各抗日组织,晚上站岗放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据统计,仅抗日战争时期全县就有4000名青年参军。1955年,国家颁布《兵役法》,各级团组织协助政府在全县很快掀起“保家卫国尽义务”的应征参军热潮。全县1723个自然村共有适龄青年1883人,报名者多达1794人。
开展“科技兴菏”活动:1985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后,农村团组织开展了 “两户一体”实用技术培训,举366
第十编党派群团
办学习班120期,75%的农村青年、团 员参加了培训;城镇工厂、企业开展 了 “强我素质、兴我企业”活动。全 市组成青年科技攻关小组430个,创 造利润10余万元。
二、儿童团
1942年菏泽县各村普遍建立起 儿童团,将10〜14岁儿童组织起来, 站岗放哨、盘査行人、防奸捉特、拥 军支前、送递文件。在民主民生斗争 和土改复査中,儿童团积极参加斗地 主、除恶霸斗争。
三、少年先锋队
1949年全县先后在各小学中建 立了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将中国 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简称“少先队”。学校少先队组织分设 大队、中队和小队。是年,全县共有 少先队大队79个,中队283个,小队 753个,队员82260名,各级辅导员 527名,定期开展队日活动。“文化大 革命”中,全县小学建立起“红小 兵”组织。1978年10月,全县恢复少 先队组织。截止1985年12月,全市 共有少先队员15.8542万名,少年儿 童入队率96%,共有辅导员4757名。
“少先队”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 活动。1955年城镇小学校少先队开展 了科技活动,第二完小少先队在老师 辅导下制作的电动拖拉机模型,荣获 全国少年儿童作品优秀奖,由团中央 颁发了奖旗,奖章和奖金。1983年为 了绿化祖国,少先队员采集树种2400 斤、草种600斤,支援了边疆绿化建 设。1985年全市少先队组织,深入开
展“创造杯”竞赛、2万枚“四有小金 星”夏令营活动。第二完小少先队员 制做的8样作品,在全区竞赛中有7 样获奖。他们制作的航海模型,在山 东省航模竞赛中获小学团体总分第三 名。吴涛个人作品获省第二名,获银 牌1枚。李兴勇个人作品获第三名,获 铜牌1枚。该校少先队四年级二中队, 在“创造杯”竞赛中,受团中央表彰, 获锦旗一面。
附:三民主义靑年团菏泽县 地方组织
1937年,“三民主义青年团鲁西 办事处”在菏泽建立“三青团分团”,发展组织。而后各区相继建立“三青 团”区队,区以下设有若干分队,每 个分队9至15人。1945年,“三青团 菏泽分团”曾将部分三青团员组成武 装区队(100人),进行反共宣传,并 暗杀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及进步人士。 1946年8月,董守田任“三青团荷泽 分团”主任。下设组训、宣传、总务 三个组。同时又组织类似特务的暗杀 组织——青年工作队,李经华任队长。 1947年6月,成立“三青团菏泽县团 部”。团部主任丁耀峰,书记胡丕桐。 团部下设四个科。第一科负责组织工 作,第二科负责经费,第三科负责派 遣特务,第四科负责修建。团部又下 设四个区队,城南为一区队,城东为 二区队,城北为三区队,城西为四区 队。此时,“三青团菏泽县团部”共有 三青团员757名,区队以上骨干分子 128名。团员成份多为机关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该组织随着国民党的败退而在大陆消迹。
第五节工商组织
一、工商业联合会
工商业联合会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商界的群众组织。1948年10月成立菏泽县工商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当时有工商户480户。1949年5月17日,正式成立菏泽县工商业联合会,有15名委员组成。以企业单位为会员,有私营810户、公营8户、公私合营1户、会员代表没有固定,临时选举, 以各行业同业公会最多15户、最少7户产生1名代表。
1952年11月21日,召开第一届菏泽县工商业联合会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181名,选举产生荷泽县工商业联合会委员会。当时城内有工业3户、商业731户、手工业472户、摊商722户、行商12户,共计1940户,均参加了工商业联合会。参加人数为工业职工671名;资方从业人数28名;商业职工248名,资方从业人数415名;手工业职工2139名,资方从业人数1029名;摊商资方从业人数415名。合计职工人数3058名,资方从业人数7466名。农村设立5个分会,各区配备主任、副主任、常委、执委、书记等,负责农村工商联工作。
1955年5月16日至5月21日,召开第二届荷泽县工商业联合会代表会。出席会议代表159名。有国营代表14名,合作社代表13名,私营企业代表84名,乡、区私营代表37名, 特邀代表11名。
1956年5月,召开第三届菏泽县工商业联合会代表会。出席会议代表185名,其中国营代表47名,合作社代表38名,公私合营代表53名,过渡到国营代表、合作社公方代表37名,特邀代表10名。
1959年9月18日至9月21日,召开第四届菏泽县工商业联合会代表会,出席会议代表139名。其中国营、合作社代表27名,私方代表100名, 特邀代表12名。
1966年“工商业联合会”停止活动,1986年始恢复。
二、个体工商业劳动者协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个体经济迅速发展。1983年末,已有个体工商户5184户,从业人员8448人, 为充分发挥个体工商业者在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门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983年5月,正式成立菏泽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59名,选举产生委员27名, 并选出主任1名、副主任4名。全县成立24个分会为基层单位。每个分会设主任1名、委员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