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二轻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8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二轻工业
分类号: F407.8
页数: 5
页码: 208-212
摘要: 荷泽市二轻工业系统共有14个企业单位,其中包括3个商业企业、11个工业企业。主要分塑料、皮革、木器、五金、工艺美术、服装鞋帽6个行业。除地毯厂属于地方国营外,其他都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整顿企业管理,大力发展生产,使市属二轻工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关键词: 轻工业 轻工业发展

内容

荷泽市二轻工业系统共有14个企业单位,其中包括3个商业企业、11个工业企业。主要分塑料、皮革、木器、五金、工艺美术、服装鞋帽6个行业。除地毯厂属于地方国营外,其他都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整顿企业管理,大力发展生产,使市属二轻工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至1985年,市属二轻工业有职工2100人,固定资产100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1452万元。生产16类共41种产品,工业总产值达1614万元,实现利润20.1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050元,比1976年提高了40%。1976年至1985年累计实现税利771万元。在菏泽市国民经济比重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塑料制品
  塑料制品是荷泽市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行业,现有塑料一厂、塑料二厂2家企业。
  塑料厂始建于1976年(其前身是被服厂塑料车间),主要生产塑料管材和塑料封皮、塑料碗、梳子等小商品,以后逐步上马中空产品(塑料桶等)。
  1983年,从塑料厂分离岀塑料二厂。菏泽市的塑料工业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1984年以来,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两个厂均增加了投资。通过与外地厂家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引进了技术,新增了设备,开始生产塑料薄膜、塑料打包带等产品。塑料一厂生产的工业包装薄膜、农用薄膜畅销不衰;塑料二厂生产的打包带除占领本地市场外,已打入外省区的煤矿等单位。除此以外,还研制了一大批塑料小商品投放市场,也深受消费者欢迎。塑料一厂还试制成功了全塑手压泵,填补了省内空白。
  第二节制革
  建国前菏泽市只有零星手工熟皮、制裘匠人。1950年成立了制革、制袭两个互助组,1953年合并为制革社,1957年始建制革厂。建厂初期,由于设备简陋,资金短缺,生产能力较低;至1970年,制革厂仅有转鼓5台、磨革机1台、削匀机1台,大部分工序依然靠手工操作;产品也比较单一,主要有猪犬油革、狸子羊革、猪皮劳保手套等低值产品。
  1976年以来,为了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皮革资源,进行专业化生产,在改造原有设备的同时,又引进了去肉机、烫皮机等设备,生产能力逐年提高。
  1980年,省二轻厅批准菏泽市制革厂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投资、贷款共130多万元,扩建厂房2600平方米,新增猪轻革配套设备20台,形成年产猪轻革15-20万张的生产能力。
  1984年以来,为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了产品品种一一以生产牛修面革为主。1985年底,为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市制革厂又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与上海益民制革厂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在上海师傅的帮助指导下,牛修面革一级品率由30%上升到66%,并试制成功了彩色革。
  第三节五金制品
  1955年在合作化运动高潮中,由几家私人自行车修理门市部和白铁业门市部合并成立五金社。当时仅有45人,资金不到2万元。只有台虎钳等粗陋简单的生产工具,只能修理自行车和小农具。
  1958年发展为五金厂,1960年后开始生产地排车车条、钢珠、水车配件等。1970年至1975年生产过冲床及打包机。1976年才开始有了固定产品——镀锌铁丝和元钉,产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1985年春,五金厂从济南热管技术研究所引进技术,试制成功热管高效茶水炉、热管饮水器、锅炉预热器等3种节能新产品,并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
  第四节家具
  家具行业解放前和建国初期均以个体经营为主。1954年,以张银聚、袁庆文的油漆铺和崔龙现、刘振元的木匠铺为骨干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改为木业社。由各家各户自带工具作为股金,主要生产木制框式家具。1958年改名为菏泽县木器厂,职工队伍和生产能力不断发展。尤其是1975年以来,国家对原木器一厂和二厂作了大量投资和贷款,以充分利用本地区桐木资源。1975年桐木板加工项目上马,当年即出口124立方米。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中,木器一厂、二厂合并为家具公司,又从日本引进一套先进的板式家具生产线,年产各种板式家具3万件,产值450万元。框式家具的生产也由过去的手工操作转为大部分机械操作。现有各式带锯、开梯机、刨光机、打眼机、平压刨机等,形成了半机械化生产能力,可年产各种框式家具近万件。产品除在当地畅销外,已打入济南、滕县、中原油田、开封、新乡及邻近各县市场。
  第五节鞋类
  鞋厂是1952年由18人互助组发展起来的。1955年由互助组扩大为合作社,添置缝纫机5台,年产布鞋5・5万双,产值9・6万元;1959年与制革社合并,工人增加到236人。由于盲目增加人员,扩大生产,造成资金困难,周转不灵,1961年又与制革厂分家,大部分工人下放。至1963年才逐步恢复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布鞋11.4万双、产值45万元的水平。
  1970年以来,多次派人到青岛橡胶九厂和焦作橡胶一厂参观学习,生产出布胶鞋。
  1977年以后,生产面貌改观,扩建了生产车间近千平方米,添置了许多机械设备。实行岗位责任制后,班产自过去的800双提髙到1500双,产品合格率达99.4%,年生产能力超过50万双。
  1983年3月,皮鞋厂从鞋厂分出,除带出部分设备外,省又投资30万元,主要生产胶粘皮鞋、线缝皮鞋和硫化皮鞋,部分满足了当地市场的需求。但由于技术素质差,管理水平低,生产效率一直不髙,影响了皮鞋生产的发展。
  第六节服装
  荷泽市服装加工行业在解放前全是个体经营。1951年成立了由30多人组成的第一家合作缝纫部,1956年全城缝纫合作组织联合组成了被服合作工厂,有职工300余人。1958年一度转为地方国营,1961年人员精简下放,企业又恢复集体性质,更名为菏泽县被服厂。“文革”期间,服装生产不景气。这个厂一直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
  1977年,被服厂迁往中华路中段,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尤其1979年服装生产由加工为主改为自产自销为主以后,企业增大了自主经营权和发展余地。继1979年新上裘皮衣车间后,1980年又新建3400平'方米4层大楼1座,逐渐形成了髙、中、低档服装俱全,内销、外销产品兼顾的较完整的生产体系。目前,这个厂主要生产内销髙档男女毛呢服装、滑雪衣、风衣及外销裘皮衣等产品。外销的裘皮衣已远销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西德、荷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第七节地毯
  菏泽市地毯厂,是1974年由生产毛线的厂家转产的,产品主要供外贸出口。12年来,这个厂的地毯生产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978年以前为学习提高阶段。1974年只生产90道零工地毯,1976年又投产120道改良毛地毯,生产逐步走上正轨。
  1978年至1983年为巩固、创新阶段。地毯厂在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创新投产了120道水洗投沟地毯,打入国际市场并受到好评。
  1984年以来,地毯生产进入大发展阶段。产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1985年生产地毯1183平方米、产毛纱138.5吨。地毯产量比1983年翻了一番半,占菏泽地区产量的1/3以上, 企业生产规模已上升到全省中等水平。1985年为国家创汇100万美元。
  第八节工艺美术
  市工艺美术厂是由解放前的戏装加工和首饰制造作坊发展而来的。1955年,五六家戏装和首饰艺人联合组成了美术社,主要产品是手工绣花和加工戏装。
  1958年,职工队伍扩大到100人,发展了机绣枕套。1964年开始部分出口枕套。1972年以后的十年中,曾大批加工出口彩蛋,年产值高达15万元。
  7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外贸出口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固定产品。目前这个厂以生产出口枕套、和服及浴衣等为主。高级浴衣已岀口到欧洲、北美和东南亚20多个国家。1980年以来,共生产和服及浴衣8.2万件,创产值245・1万元。
  针对多数产品的绣花工序占用劳动力多的特点,1975年以来,该厂在菏泽、曹县等县(市)发展农村加工点25个,总人数超过1000人。这样, 既解决了企业扩大生产中劳力不足的问题,又为农村部分闲散劳力找到了出路,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九节钟表修理和刻字
  刻字行业由来已久,建国前菏泽城里就有七八家刻字铺,比较有名的有范文轩(河南人)的刻字铺。1946年,河南人郭德成来菏创办了第一家修表店,以后通过收徒传艺,修表店发展到三、四家。1955年,各家私营店铺联合成立了修表社和刻字社。1972年正式成立了菏泽县钟表刻字厂。从业人员由当初的20余人发展到1986年的45人。全厂年产值由五六万元增加到20万元,利润近2万元。菏泽市1980〜1985年二轻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