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的工业发展较早,20世纪30年代初就有了火柴厂、发电厂和卷烟厂,但发展极为缓慢。日军侵占荷泽后,直至1949年,由于连年战争,菏泽的工业除剩下几个手工卷烟小厂,其它已破坏无余。建国后,一面大力发展国营企业,建立了菏泽酒厂、菏泽联合烟厂等一批全民所有制企业,一面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帮助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克服困难,恢复生产。菏泽市的工业有了较快发展。至1957年,菏泽市已有国营工厂10家、私营工厂45家。
1958年的“大跃进”,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城乡大炼钢铁,在工业生产上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高效率,造成了产品质量低劣,成本过高,企业亏损。有的厂子也因为“钢铁元帅”让路而下马。1960年,由于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市工业实行了关、停、并、转、留的办法,工人大批精减下放,工业生产方逐渐走向稳步发展的道路。“文化大革命”中,全市工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工人停产闹“革命”,生产处于停顿和半停顿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工业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清算了左的思想影响,全市工业生产出现了崭新面貌。至1985年,全市企业已发展到269家,工业总产值已达45998万元,为1949年的29.4倍。初步形成了卷烟、纺织、酿造、造纸、印刷、日用化工等轻工业和内燃机、拖拉机制造、仪表、电器、化工、汽车配件、机床等重工业门类较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
第一章管理机构
1949年10月,荷泽县成立供销合作总社,下设生产科负责管理全县工业及手工业生产。但菏泽城内大部分私人企业和街道手工业,归城关区工商股管理。1955年11月由菏泽县手工业联合社管理全县工业。1958年手工业联社改称菏泽县工业局。1970年1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生产指挥部,设工交组负责全县的工业交通,5月,又重新组建荷泽县工业局。1975年又成立荷泽县轻工业局和荷泽县供电局,1979年又建立公社工业局。1982年县工业局和轻工业局并入县经济委员会,1983年又恢复原局建制。1985年5月,地直部分企业下放到菏泽市,于是市政府把工业管理机构分为一轻工业局、二轻工业局、电子机械工业局、纺织工业局、化学工业局和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局。各企业均有了自己的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只有荷泽县供电局于1980年上收为菏泽电业局的直属单位,菏泽市的工农业用电由荷泽电业局统一管理。
第二章工业所有制
第一节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
菏泽工业发展较早的是家庭纺织业,明末清初菏泽人民就利用本地种植的棉花从事纺纱织布,织锦(现称“鲁锦”)是其中最主要的传统产品。
清末,菏泽的手工业工厂逐年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当时南关有两家铸铁炉(实际是一家的生意分为两个厂),有专业工人20余人,产品有铁锅、鳌子、犁铧头等。作坊有酿酒厂、粉坊、油坊、糖坊、染坊,它们多散布于农村和集镇,与农业有密切联系,定期生产,农闲季节比较活跃。小手工业有印染、首饰楼(一般称银匠楼或银匠铺)、小打炉、铜匠、铁匠、木匠、竹匠、张罗、旋锭子、缚扫帚等。这些小手工业,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性很强,已成为当时不可缺少的生产部门。纺织业有编席、编筐、编囤、编篓、编粪箕、锅圈、锅帽、苇
笆、罩滤、草帽、簸箕、筛子等,多为家庭副业,专业较少。纺织业有土布、织绸、手帕、手巾、罗底、带子等,多为家庭副业,除土布城内设有专行,商人大宗收购贩卖外,其余多为自产自销。
中华民国成立后,荷泽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型工业工厂开始产生。1913年(民国2年),王鸿一等人创办“曹州善后局”(第一任局座办为宋尧臣),招收长期工人百余人,主要进行木作和编织业生产。他们生产的发网是菏泽重要的出口产品。
30年代,菏泽的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裕菏火柴厂、南华电厂、毛同兴手工卷烟厂相继集资创立,工厂有了相当规模,仅裕菏火柴厂即有男女工人130人。
40年代初由于战争,菏泽的工业品,特别是日用工业消费品如烟酒等更是贫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菏泽的消费工业的发展,先后有大川酒店和怡和、曙光、北大、新中、益丰、天丰、东鲁、慧丰、公盛、亚东、隆盛、元太、恒太等卷烟厂先后建立。它们总计有资金2.96128250亿元(法币),折小米44・3785万斤,有工人388人。至荷泽解放前夕,由于社会、经营等多方面原因,荷泽市仅剩下10家小型私营卷烟厂和一些工业作坊。
建国后,人民政府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帮助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克服困难,恢复生产。1949年10月,马子杰、张树梓、刘传卿等人的恒大、信丰、北大、振大、怡和、曙光6家烟厂和30余家烟摊在人民政府支持下合股集资创办了菏泽恒大火柴厂服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大火柴厂”);其他烟厂生产也日趋活跃。政府对它们扩大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减轻了对它们的营业税的征收。私营工厂象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些手工业者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建立起工厂的雏形。如制革互助组、制裘互助组、制鞋互助组、服装合作缝纫部,戏装和首饰艺人组织的美术社、刻字社、针织合作社等,后来都由“社”改建成了“厂”。至1954年10月公私合营前,菏泽已有私营工厂(社)45家,年产值达252万元,1956年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私营工厂大部分公私合营,私股资金按资金的50%或40%定息,支付给私方人员。从1956年起,定息为期7年,至1963年又延期3年,到1966年10月停发。定息停发后,原公私合营企业转为国营企业,合作社企业成为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即行消失。
第二节全民所有制工业
1949年2月,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即在城内大川酒店旧址建立起国营菏泽酒厂。这是菏泽第一家国营企业。当年产值6.1万元。1953年6月,平原联合烟厂也转为国营,国营企业进一步壮大。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末(1957年底),荷泽市已有10家国营企业(含地直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末(1962年底)发展到21个,年产值已达1526.1万元。60年代后期,由于荷泽被确定为“小三线”(在本省内工业比较落后的地区)地区,一批大、中型企业迁来菏泽,棉纺织厂、仪表厂、油泵油嘴厂、机床厂、电讯十厂等先后建成投产,国营企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70年底已有国营企业35家,年总产值达4921万元。70年代和80年代初,菏泽毛纺厂、菏泽印染厂、菏泽第二毛纺厂等厂又相继建成投产,菏泽的工业发展又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国营工业体系日趋完备。菏泽不仅有了酿造、纺织、印刷、粮食加工等轻工业,也有了内燃机、拖拉机、仪表、电器、化工、汽车配件等重工业。截至1985年,菏泽共有全民所有制企业50家,其中中央属企业1家、省属企业5家、地区属企业2家、市属企业42家;工业总产值2.9583亿元 (1980年不变价),利润1556万元,上170
第四编工 业
交利税1089万元,拥有固定资产 1.9903亿元,职工2.1043万人。
第三节集体所有制工业
建国初期,即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人民政府积极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 产,开展合作化运动,对缺乏资金及 原料的手工业个体户和被迫失业、生 活无着的手工业者,支持他们组织起 来,建立生产互助小组或生产合作社, 并为他们的生产经营提供方便。1950 年成立了制革、制裘2个互助组;1951 年成立了由30多人组成的第一家合 作缝纫部;1952年4月由城内五一、 恒太、信记、仁轩4家私人印刷社成 立了菏泽县职工消费社印刷部和制鞋 合作社;1955年,五六家戏装和首饰 艺人联合组成了美术社,几家修表店 和刻字店联合组成了修表社和刻字 社。其他如肥皂社、染纸社、笔业社 也相继成立。这就是菏泽市最早的集 体工业。随着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城市集体 工业有了重大发展。1957年,市属集 体企业发展到16个,产值达302. 6万 元。
1970年以后,中共荷泽县委,从 荷泽实际情况出发,在政治上、工资 福利待遇上,制定出发展、保护集体 所有制工业的若干政策。在政治上,对 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一 视同仁,干部分别有县组织和人事部 门管理,工人由县劳动部门安排;在 经济上,保护和尊重集体所有制企业
的自主权,不平调资金、设备,不挤 占原料材料,不随意改变企业的性质 和隶属关系;在工资福利待遇上,参 照全民企业的标准执行,并允许工业 在发展生产的前提下,福利待遇可高 于全民工业。因之,市属企业又有了 进一步发展。1978年底,企业发展到 24个,产值2374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市 属集体所有制工业,积极整顿企业管 理,落实经济责任制,调整产品结构, 工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至1985 年,工厂个数虽减少到22个,但产值 却增加到1.1132亿元,职工达4734 人,全员劳动生产率2.5515万元。
第四节乡镇工业
菏泽市乡镇工业起源于传统的手 工业。建国初,大多以家庭为主,自 家经营。自1953年起,根据党的保护、 发展工商业的政策,部分个体手工业 者集资入股,联合经营,成立了生产 合作组织。始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菏 泽较早的有窑业、木业、铁业、罗笼、 缝纫、鞋业、针织、米面8处生产合 作社。1958年各公社都建立了木工 厂、铁工厂;个别公社(辛集、小 留)办起了窑厂,开始有了社队工业。 以后几年,社队工业的发展一直比较 缓慢,至1965年始初具规模,企业个 数发展到91个,从业人员1158人,总 产值370万元。1970年,安兴、小留、 王浩屯、吕陵、马岭岗、辛集等公社 相继建成了一批轮窑厂,建材工业开始起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队工业项目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磷肥、地毯、裘皮、酿造、食品、粮食加工、建筑、运输等行业基本形成。至1980年,社队工业有了相当规模,企业个数发展到762个,从业人员2.2119万人,产值3725万元。1983年根据党中央的改革精神,对乡镇工业进行了全面整顿,乡镇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出现了剩余劳力。部分农民开始走岀农田,兴办工厂,经营商业,从事服务业。各种联合体和家庭办个体企业开始出现。乡镇工业由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发展为乡镇、村队、联户、家庭办企业等多种形式。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乡镇加工业、服务业也相继出现。各乡镇、村队纷纷派人外出学习经验、考査项目、收集信息,搞引进,搞联合,开始出现了一批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横向联合企业,本地的资源优势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创造出一批名优产品。如沙土镇的特鲜酱油、安兴镇的磨头、都司乡的增产灵、李村乡的地毯、马垓回族乡的皮毛玩具,有的畅销省内外,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至1985年,乡镇工业发展到空前规模,企业个数达3448处,产值1.1877亿元,从业人员7.8722万人,分别为1958年的153.4倍、122・4倍和174・8倍。
1985年菏泽市全民所有制工厂名录(续表一)(续表二)1985年淸泽市市属集体所有制工厂名录1985年菏泽市城区、街道工厂一览表(续表)
1985年菏泽市乡(镇)村办工业企业概况一览表
单位:个、人、万元(续表一)(续表二)(续表三)
第三章机械电子工业
1936年前,菏泽的机械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少得可怜的私人小型锻炉及小炉匠担子,只能制作一些小型简单的铲、锹头、镰刀等工具。1936年郛城人张云峰在菏泽开设太兴铁工厂菏泽分厂,制造弹花机、轧花机,菏泽才有了简陋的机械工业。1939年日军侵占菏泽,该工厂设备为汉奸强迫拆走制造枪炮,工厂倒闭。日本投降后,1947年张云峰重操旧业, 在菏泽又恢复太兴铁工厂,仍生产弹花机、轧花机。
1937年至1947年,在菏泽城内由个人集资先后建立了玉昌、永兴、华兴、富聚4家铁工厂,加上太兴,5家工厂共拥有资金1.83万元(法币)、工人70余人、皮带车床5台、手摇钻床3台、红炉5盘、钳工案4套。
1954年春菏泽地委和专署根据上级指示,把分散的私人铁工厂太兴、华兴、永兴、富聚4家以联营的形式组织起来,定名为新力铁工厂,总资金7000余元、工人50名。拥有手摇皮带车床3台、手摇钻床2台、红炉4套、钳工案4套,主要生产弹花机、轧花机、铁锅、犁铧、耧铧和维修各种农具。
1955年10月,随着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深入发展,新力铁工厂和玉昌铁工厂实行公私合营,并由国家委派了厂长。1956年2月该厂即生产水车500台,又增加皮带车床2台、牛头刨1台、钻床1台(电动)、技术干部2名。1957年盈利1000余元。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接着又是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所以从1961年至〜1965年,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工业生产提出“先采掘,后加工;先生产,后基建;先维修,后制造;先配套,后主机;先质量,后数量”的方针。经过5年的努力,机械工业的总产值、利润和固定资产均有了较大增长。
1966年国家开始执行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荷泽仪表厂、菏泽油泵油嘴厂、菏泽机床厂、菏泽汽车配件厂、菏泽齿轮厂、山东电讯十厂、菏泽市农业机械厂、荷泽市机械配件厂、菏泽市变压器厂先后建成投产。
1976年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在经济指导工作中存有急于求成和高速度、高指标的倾向,对机械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用于495型柴油机会战投资100余万元,盖了座4700平方米的大车间,只生产20台柴油机因无销路而垮台;炼钢厂投资30万元,只建了个炼钢炉没有投产即下马,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各企业盲目采购和材料积压也相当严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工业体制改革和企业的调整,菏泽的机械电子工业出现了勃勃生机,长期亏损的企业也开始扭亏为盈。油泵厂、柴油机厂、齿轮厂、铸造厂、拖拉机厂、汽车配件厂、电讯十厂、仪表厂、晶体管厂等1981年亏损92.9万元,1982年即盈利3.21万元。产品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荷泽铸造机械厂生产的145型造型机填补了国家空白;菏泽油泵油嘴厂生产的195AK喷油总成与195柴油机配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菏泽铸造机械厂生产的M233型压腊机、M384型自动制壳机、MS1318型辗轮式混砂机填补了国家空白;菏泽拖拉机厂生产的泰山一12拖拉机畅销国内市场;山东电讯十厂生产的ZDD-20型载波机、结合滤波器,荷泽柴油机厂生产的280柴油机,都是市场上的热门货。菏泽的机械电子产品也打入了国际市场。1976年至1985年十年间,出口DD28电度表12万只,价值252万元;Z145A造型机9台,价值3・75万元;M255A制备线1台,价值4・04万元;S4120筛砂机1台,价值0.33万元,合计总价值260.12万元。这些产品销往巴基斯坦、埃及、肯尼亚、印度尼西亚、朝鲜、几内亚、阿富汗、南也门、北也门、巴西等10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声誉。
最近几年,荷泽机械工业的技术力量也有了较大提高。1985年,菏泽市机械系统的科技人员已达312名,占市机械系统职工总数的6・8%,平均每个企业有科技人员31名。这些都为菏泽机械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截止1985年底,全市机械电子系统共有11个企业(含地直在菏泽的工厂),职工总人数5174人,总产值3540万元(1980年不变价),创利润355万元。
第一节内燃机
菏泽的内燃机工业起步于1958年。当时,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动力机械,于是荷泽机械厂开始了1140型煤气机的试制工作,并于当年投产,年产量为100台。但因“左”倾错误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生产只求数量不求质量,1140型煤气机终因质量欠佳而被迫于1962年下半年停产。4年共生产煤气机410台。
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的结束,菏泽机械厂又开始了175型柴油机的试制工作。1966年易名菏泽柴油机厂,并于是年3月组织了全区机械系统的力量为175型柴油机展开“会战月份拿出了样机,一次试车成功,次年即投入批量生产。菏泽终于有了自己的内燃机制造业,它为菏泽市及菏泽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业机械化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的需要,1970年菏泽柴油机厂又着手X195型柴油机的试制工作,全区又为之组织了一次大“会战”。由于有了175型柴油机
制造的经验,X195型柴油机当年即试制成功并生产了106台。1971年X195型柴油机就取代了175型柴油机投入了大批量生产,年产量达到5500多台。
1976年柴油机的生产达到最高峰,年产X195型柴油机1.0062万台,并试制成功新产品495型柴油机, 还组装了6300型大马力柴油机一台。菏泽柴油机厂的生产在当时全省为数不多的几个内燃机企业中有较领先的地位。
随着内燃机的发展,菏泽为内燃机配件的工厂也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有荷泽市农业机械厂、荷泽市机械配件厂和菏泽油泵油嘴厂。
1977年以来,菏泽内燃机工业走上了坎坷的道路:495型柴油机在生产了20多台后,就由于质量不过关而停产;X195型柴油机因不适于农村的承包责任制和个体经营而滞销,产量大幅度下降。1978年产量由原来的1万多台下降到1700多台;再加经营不善,迫使一个年产万台柴油机的大型企业分成了两个生产能力低下的小厂。大批的柴油机生产设备遭到破坏,造成数百万元的重大损失。1983年3月,两个小厂重新合并才恢复了荷泽柴油机厂的原有规模。
至1985年底,全市内燃机行业企业有柴油机厂、油泵油嘴厂和机械配件厂,共有职工1975人,工业总产值961・7万元,利税106.5万元。
企业简介
1.菏泽柴油机厂:荷泽柴油机厂座落在菏泽市东关高平路东侧,占地面积12.5862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占地2.2847万平方米。1958年由公私合营新力铁工厂和新建铁工厂合并转为国营企业。初名菏泽专署机械厂,有职工2600人。1965年改名为菏泽柴油机厂。1962年开始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人大批精减下放,最后只剩下280人。
1965年后人员又逐步增加,至1976年,职工总数达1170人,全年创产值801.5万元、利润102.4万元。1979年由于生产不景气,菏泽柴油机厂分为柴油机厂和铸造厂两个小厂。合同工、轮换工均解雇。分开后的柴油机厂以生产煤球机为主;铸造厂则生产打夯机、以锯代刨机、撕棉机。1983年两厂重新合并,恢复原柴油机厂。厂设14个科室,9个生产车间。1985年,全厂职工总数为971人,其中工程师9人、技师9人、助理工程师20人。是年创产值423万元,利润26.5万元,上缴税金24万元。
2.菏泽油泵油嘴厂:菏泽油泵油嘴厂是一座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工厂,是山东省内燃机配件的骨干企业。它座落在菏泽市东郊,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它的前身是青岛微电机厂菏泽分厂。1967年该厂停建,改由黄县内燃机配件厂在原厂址帮助菏泽建设油泵油嘴厂。1969年4月该厂建成投产。当时全厂仅有职工135人,工程技术人员7人,拥有各种机床69台,设计年生产能力50万付偶件,最终形成100万付的生产能力。至1985年,已由仅能为农机中的中小功率柴油机匹配,扩展为以匹配石油、汽车用柴油机为主的中型企业,已形成10万缸泵、6万套咀总成、100万付偶件的生产能力。1969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油泵油嘴行业抽样检査中该厂送验的ZSASL喷油嘴偶件被评为第一名。1970年全厂职工增加到587人,金属切削机床增加到110台,195三对偶件总产量达73296万件,全员劳动生产率659元,总产值达26.1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厂由原来的三对偶件产品扩展为160、190、东方红等10几个品种,由原来仅可生产A型195单体泵扩展为I缸、4缸I号泵、AK型单体泵、280双胎泵、175单体泵多品种多系列。1979年7月油泵油嘴行业华东一组产品质量检査中,该厂195柱塞偶件、二缸一号泵被评为一等品,ZS4sL油嘴偶件被评为优质产品。1980年,在内燃机行业暂时处于低潮时该厂主要产品产量仍达72・7574万件,总产值276.39万元。1982年12月,在山东省行业大检查中,该厂全面质量管理荣获山东省第二名。1983年该厂生产的盾牌195柱塞偶件、195岀油阀偶件、ZS4SL喷油嘴偶件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195喷油泵总成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经机械工业部生产许可证验收检査合格,并于是年12月31日颁发了 S系列轴针式喷油嘴偶件、I号泵轴塞偶件、K型泵柱塞偶件、喷油泵出油阀偶件、195喷油器总成、195喷油泵总成生产许可证书。
1985年底,全厂职工增加到759人,拥有金属切削机床186台,其中大型设备7台、高精设备2台、锻压设备10台。A型单体泵、ZS4sL针阀偶件、195柱塞、195出油阀偶件等主要产品的产量达54・5万件,总产值367・3万元,实现利润74万元。
3.菏泽市机械配件厂:菏泽市机械配件厂是一个市属集体企业。它的主要产品是195柴油机、295柴油机、495柴油机、1100柴油机、280柴油机5个系列的空气滤清器、机油滤清器、柴油滤清器与消声器,另外还生产部分汽车配件。该厂产品除为省内外10几家重点内燃机生产厂配套外,还行销6省40多个地区300多个县的农机公司,并随泰山一25拖拉机与195柴油机行销国外,均获得好评。现该厂已是国家“三滤”行业重点厂家之一,是国家机械委“三滤”行业组成员厂,是省机械厅“三滤”配件定点生产厂。
这个厂原是1958年在公私联营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一个街道小厂。初名自行车修配社,分散在东方红大街几个自行车门市部,有工人80多人。1966年改名为荷泽县修配厂,开始接受机械厂的产品配件工作。当时只有2台小车床和1台60吨冲床。1968年该厂与菏泽县煤炭机械厂、菏泽县五金厂合并,改名为荷泽县五七农业机械厂,职工增加到200余人,设备增加到30余台,开始了195和295空气滤清器的生产。1970年又改名为
荷泽县农业机械厂,并试制成功了495空气滤清器和汽车配件,产品达10几种,生产设备达50余台,职工也增加到370人。
该厂原来分散在东方红大街,1975年迁胜利路东段现址,占地2・7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占地8000平方米。
1985年,该厂有职工245人,其中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4人。大型设备68台,固定资产118万元,年总产值170.6万元,创利税10万元。
该厂产品在国家多次评比中均属上乘,其中K1112空气滤清器与0708柴油滤清器最近连续3次获全国行业检査一等品证书,其它产品也一直处于质量稳定、用户满意、销路畅通的良好状态。
该厂自1966年至1985年,共完成产值3278.1万元,实现利润126万元,上缴利税84万元。上交利税总额是国家投入的19倍,是企业固定资产的1・9倍。
第二节农业机械
荷泽的农业生产一直沿用犁、锄、锹等传统生产工具,直到1949年建国时,菏泽还没有生产农业机械的工厂,只有几家私人经营的手工操作的小铁工厂和木工组。建国后,菏泽农业机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950年至1957年为创建时期。建国后,菏泽地区消费合作社的新建铁工厂与荷泽新力铁工厂,开始生产解放式水车、弹花弓等较先进农具,奠定了荷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58年至1969年是农机工具行业巩固和发展时期。随着1959年荷泽专署机械厂转为国营,生产能力也迅速提高。荷泽开始有了马拉收割机和6NS—20碾米机。1966年又新建了菏泽县农业机械厂,涌现出多种新式农具,如水泵、碾米机、面粉加工机、播种机等,都达到了批量生产能力。
1970年至1980年由于参加全区195型柴油机会战,农业机械的生产成了兼业生产,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1980年至1985年是农机生产调整和产品完善时期。这时期由于农村土地承包制的推行,大批承包者的购买力集中在小农具上,农机具的生产岀现了崭新局面——产品系列化、多样化、大批新产品相继问世。至1985年,菏泽市生产农业机械的厂子,只有菏泽市农业机械厂一家。该厂是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1966年10月创建。位于双河路西段北侧。它从创建初期仅能生产一般打井工具发展到以拖车、脱粒机制造为主,成为山东省机械厅拖车、脱粒机生产的定点企业、山东省脱粒机行业组织成员之一。该厂占地面积5.0674万平方米,有职工225人。设8个车间,拥有金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87台、固定资产162万元。该厂生产的TC—1.5吨拖车和5TJ—55OA 型、5TJ—50型、5TJ—50B型脱粒机畅销5省40多个地、县。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7万
元,盈利18.35万元。
第三节拖拉机制造与修配
1954年菏泽建起第一个拖拉机站。随着拖拉机的普及与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维修工作。于是荷泽专署在1959年底开始筹建菏泽拖拉机修配厂,1960年投入生产。1966年在举国上下“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口号下,菏泽拖拉机修配厂开始转向配件生产上来。1968年先后自制了10台 y3150型滚齿机、1台半自动滚刀磨床等齿轮加工专用设备,开始了拖拉机齿轮配件的生产。是年6月20日试制成功了2台泰山一12型柴油机后置式拖拉机,从此揭开了荷泽自己制造拖拉机的新篇章。1972年又将后置式改为前置式。至1976年“文革”结束,共生产拖拉机1096台。
1976年,山东又一次掀起了拖拉机制造热潮。菏泽地区提出了每个生产队要配备“一大二小”(1台大型、2台小型)拖拉机的口号。为此,地区经委于1976年5月在荷泽拖拉机厂组织了泰山一50型大型拖拉机的会战。费时一年多,耗资80万元,1977年装出2台样机。由于省没有在荷泽布点,本地区又没有能力上马,所以只生产岀样机即夭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村购买能力一度下降,拖拉机处于滞销状态,菏泽的拖拉机生产转入低潮。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购买力也迅速提高。从1981年到1985年,拖拉机产量由原来的500台猛增到3448台,产品销往8个省(市)。
菏泽生产拖拉机的厂家仅菏泽拖拉机厂一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它座落在市东郊双河路东段北侧,占地面积6・624万平方米。该厂创建于1959年底。开始只有轮胎翻修车间、铸工车间、机械加工车间和一个简易的锻工车间。有职工157人,其中干部和管理人员27人、技术员1人。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厂职工又精简为132人。1965年8月31日试制成功CA-10型汽车减震器并投入批量生产。1968年开始自制10台y3150型滚齿机和1台半自动滚刀磨床等齿轮生产专用设备,已能生产拖拉机用齿轮和195型等柴油机用齿轮。1969年该厂已从一个拖拉机修配厂过渡为一个拖拉机配件厂,生产汽车减震器已达3020套、圆柱齿轮4519只。1970年,全厂职工发展到492人,工业总产值达81.03万元。是年,省机械厅又调拨给该厂1台10立方米卧式压氧机及其配套设备,新建了一座制氧车间、一座压氧车间,形成了小型制氧厂,基本满足了菏泽地区10个县以及河南兰考、商丘等地 (市)的工业和医院的用氧需要。
1970年5月,菏泽拖拉机修配厂开始生产小四轮拖拉机。由于这个厂担负着拖拉机、柴油机修理业务,又生产拖拉机配件、小四轮拖拉机、氧气,另外还有一个专门生产汽车用的减震器的专业车间,生产战线拉得过长,给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于是1971年2月以原生产减震器的车间设备和人员为基础,建立菏泽汽车配件厂。1976年元月,该厂正式命名为菏泽拖拉机制造厂。1981年后,处于低潮的小型拖拉机生产重新回升,不久就出现了生产小型拖拉机的高潮,产品供不应求。该厂又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安装车间,增加了设备和人员,泰山一12拖拉机成了该厂的主导产品。
建厂20多年来,这个厂共自制普通设备16台、专用设备11台、冷加工工装110台(套)、锻工工装39台(套)、铸工工装62台(套)、焊接工装2台(套)。1968年设计制造了铸工车间吊车,1970年制造了铸工车间1.5吨冲天炉,1972年自制了攻丝机、土搪床,1975年自制成功一批组合机床和变速箱体生产流水线,并自制C618车床1台、C616车床7台、C620车床4台、万能铳床2台、滚刀磨床1台、立铳1台、插床1台、工具磨2台、砸铁机1台、滚齿机12台,1984年设计制造了万台安装能力的安装生产线,1985年底设计制造了喷漆烤漆生产线。
截至1985年底,菏泽拖拉机制造厂共有职工512人,专业技术干部27人,其中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12人、会计师1人、技师1人、技术员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22.6万元,各类金属切削机床177台。建厂以来累计上交利税59万元。第四节汽车配件
菏泽一直没有汽车制造工业,只有近几年先后发展起来的几个汽车配件工厂,一面为与之联营的汽车制造厂提供配件,一面为荷泽地区的汽车维修提供服务。
1965年8月,菏泽拖拉机修配厂 (现菏泽拖拉机制造厂)试制成功了 CA —10型汽车减震器,销售形势很好,年产量在万件以上。为了更有利于扩大减震器的生产,1971年2月上级决定以拖拉机修配厂的原生产减震器车间的22台设备和80名职工为基础。建立了菏泽汽车配件厂。接着这个厂又试制成功了多种减震器、制动总泵、分泵、离合器总泵等新产品。1985年底先后为青岛汽车制造厂、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山东省汽车配件公司、四川汽车制造厂批量供货。
另一个汽车配件厂是由菏泽机床维修站演变而来的菏泽齿轮厂。1975年底,菏泽机床维修站试制成功了汽车CA—10B二道减速齿轮,经山东省机械厅和青岛四方机车厂联合鉴定为合格品,并经省机械厅批准正式生产,为青岛汽车制造厂配套,1976年5月正式投产。厂名也因此于1980年6月改为菏泽齿轮厂。1983年5月经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和省机械厅联合考査后,将该厂列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配件联合经销部”成员。
企业简介
1.菏泽汽车配件厂:菏泽汽车配件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在市东郊双河路,占地面积4.224万平方米。1971年元月正式建厂。这个厂是汽车减震器专业生产厂。目前可以生产5个系列18个品种的汽车减震器总成, 供省内外重型、中型、轻型和微型汽车以及摩托车的配套与维修。
建厂初,仅有80人、22台设备, 只能生产CA-10摇臂式汽车减震器。
1971年6月试制成功NJ130筒式减震器并正式投产,同年9月试制成功BJ130制动分泵、总泵和BJ212离合器分泵、总泵并批量投产。当年即创产值62・5万元,上交利润13.6万元。
1974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全厂处于半停产状态,全年工业总产值只完成3・7万元,亏损17万元。
1975年1月,省机械厅安排该厂试制JN150型黄河减震器,9月试制成功并批量生产。是年,由于贯彻中央关于企业“整顿”的指示精神,年度产值、利润、销售收入均达历史最好水平,年产值完成134.3万元,利润36・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04万元。之后,由于派别活动的干扰生产又连年下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生产形势大有好转,1979年逐渐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完成产值129・2万元,利润28・6万元。
1983年4月为济南汽车总厂研制JN162驾驶室震紧减震器,8月份即批量生产。在11月份汽车行业质量检査中,该厂主导产品CA-10B主要零件主要项次合格率为95.3%,总成合格率100%,评为一等品。是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7.4万元,利润6.8万元。
1985年3月,省机械厅给该厂下达195万元的“技措”贷款,为该厂开发新产品、上新项目、发展长远规划打下了经济基础。8月,为了与青岛汽车制造厂改型车配套,先后研制生产了CA141、QD15D8公共汽车底盘前后减震器。是年实现了产值、利润、上交利税三同步增长,完成总产值189.9万元,利润24・5万元。
2.菏泽齿轮厂:菏泽齿轮厂原名菏泽机床维修站,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创建于1968年11月。位于市北部康庄路南侧,占地总面积(包括1985年新征地扩建的锻工车间)3・3972万平方米。
60年代后期,菏泽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仪表厂、油泵油嘴厂、棉纺厂等相继开工生产。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机床维修的矛盾越来越大,全区1000多台机床常年失修,带“病”作业的约占40%,再加搬迁和新建企业的增加,设备越来越多,无处修理,严重影响了生产能力的发挥,于是上级决定在荷泽建立菏泽机床维修站,1970年正式投入生产。在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当年完成产值9.04万元。
1970年至1975年主要以生产机配件、机床附件为主,先后制造了M7120A平面磨5台、C6204台、皮带车床1台、万能铳床1台、土龙门刨床1台、箱式电阻炉1台、拉床1台,并生产了B665、B650、B5032、C616、C620、C630、MBOW、Z32k、泰山一12、X195、X莱动195、东方红一75等机床拖拉机配件以及250-1平口钳。其间1973年是厂生产发展较快的一年,当年完成产值40・43万元,实现利润4・6万元,建厂以来第一次扭亏为盈。1974年受“批林批孔”运动的干扰,停工停产达半年之久,全年仅完成产值7万元,亏损18・14万元。
1975年底开始试制CA—10二道减速齿轮,1976年5月正式投产。这一新产品的开发生产,是该厂生产上的一次大转折,使该厂以生产机床配件为主转向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年产值明显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76年完成产值83.39万元,从此甩掉了亏损帽子,实现利润10万元。
1980年,汽车工业生产继续上升,该厂生产也日益好转,全年完成产值154.3万元,利润14・6万元。是年6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先进企业,8月正式改名为荷泽齿轮厂。
1981年至1983年,由于汽车滞销,给生产配件的荷泽齿轮厂带来了不利影响,生产出现徘徊局面。
1984年,汽车行业出现转机,产值增加,利润提高,年终实现利润23.8万元。
1985年是菏泽齿轮厂大发展、经济效益特别显著的一年。这一年,完成产值240万元,实现利润63・5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9230元。产值、利润、劳动生产率均创历史最髙水平。资金利税率在全国同行业中占居第七位。
第五节机床基础件
菏泽的机械工业起步晚,发展缓慢,代表机械工业发展水平的机床基础件生产更显薄弱。1967年以前,菏泽市基本没有生产机床基础件的厂家,所需设备主要靠从外地购进。1967年5月,配合省机械厅的工业布局,为发展地方“五小”(地方自筹自建的工业均称“五小”)工业,改变菏泽地区机床生产的空白,上级决定创建荷泽机床厂,1968年11月又建成菏泽机床维修站。但菏泽机床维修站于1976年转产汽车配件,厂名也改为菏泽齿轮厂,生产机床基础件的只剩下了菏泽机床厂。1979年4月,菏泽机床厂改名为菏泽铸造机械厂,列为省铸造机械定点生产厂。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原厂址在今荷泽罐头厂,1970年迁现址(市东郊双河路东段北侧),占地4.8815万平方米。拥有主要设备86台,固定资产(原值)21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119・6万元,年产铸造设备能力200台。1975年以前生产精密磨床(M120W万能外国磨床),1975年后转产铸造机械设备。主要产品有造型设备、熔模设备、砂处理设备等。其中熔模设备是“六五期间”全国独家经营的产品。
建厂初期,条件比较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69年元旦方拿出M120W万能外园磨床样机。当时由于“运动”取代了生产,“革命”代替了管理,因此厂子连续几年完不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作业计划,多年出现亏损。自1967年至1979年12月共亏损198.5万元。
1975年山东省机械厅决定让荷泽机床厂转产铸造机械,接转青岛铸造机械厂产的Z145A型顶箱震压式造型机;当年即批量投产,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国内同类产品。1976年出口援外3台(马尔加什共和国1台、巴基斯坦2台),该厂产品首次打入国际市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企业逐步走向正轨,产品质量也逐步提髙,1977年10月,Z145A型造型机零部件合格率达到国家标准,因此该厂成为青岛机械进出口公司Z145A型顶箱震压式造型机出口援外定点企业。1978年11月又出口坦桑尼亚2台。
熔模铸造设备作为定型产品进行商品生产在全国是从这个厂开始的。1977年,这个厂的科技人员大胆承接了机械工业部下达的科研项目——M233型30吨液态蜡注射成型机。经过两年奋战,于1979年8月试制成功,同年9月通过了部级鉴定。该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熔模铸造上的一项空白,为发展我国熔模铸造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来自全国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军工企业等20多个单位的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80余名代表,对这样一个小型企业取得这样重要的科研成果誉为“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该项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科研成果二等奖,也给这个厂带来了新的生机。1980年产值完成92・3万元,利润4.05万元,结束了多年亏损的局面。
1981年,该厂完成了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的科研项目X—M255型50升蜡料制备线,同时研究成功 MZ384y自动制壳机。
1983年,中国机床总公司《机床杂志》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机床产品供货目录》第一次开辟了我国熔模铸造产品的栏目,所载的6种产品,其中5种由菏泽铸造机械厂生产。这5种产品是:①M233型30吨液态蜡注射成型机;②X-255蜡料制备线;③MZ384y自动制壳机;④M271型单2位压蜡机;⑤S1118型、S1318型混砂机。这5种产品均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1984年,中国铸造机械技术成套公司聘请该厂为董事会成员企业。1985年产值达170.5万元,纯利润17万元,上交利税8万元。
第六节仪表电器
菏泽的仪表电器工业起步于1966年。是年,青岛电度表厂在菏泽设分厂,1969年1月建成投产。1970年下半年青岛电度表厂菏泽分厂与青岛总厂脱钩改为荷泽仪表厂。菏泽正式有了自己的仪表工业。1969年山东电讯第十厂在荷泽创建,菏泽开始生产电话机、二极管、可控硅,1973年开始生产ZDD—3型电力载波机,从而揭开了为电力工业服务的新一页。1977年菏泽市变压器厂投产S7、SL7、SZ7、SHZ7等型号变压器,菏泽的仪表电器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85年菏泽共生产电力载波机224端部、结合设备536台,生产单相电度表54.6358万只、三相电度表2.1885万只、计时表0.2526万只,生产变压器18335KVA。共创产值1820.04万元,实现利润152.2万元。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菏泽的产品。
企业简介
1.菏泽仪表厂:菏泽仪表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座落在市东郊双河路东段北侧,占地面积7.2667万平方米。是国家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电度表的重点厂家之一。主要产品有 DD28型单相电度表、DT28型三相电度表和JSB-1型积时数字表。
该厂创建于1966年8月。当时山东省委为贯彻执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和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决定在菏泽建立青岛电度表厂菏泽分厂。建厂初期厂区面积仅有3万平方米,职工270人,设备70余台。1969年1月正式投产,产品为DD1单相电度表。1971年开始盈利,当年实现利润56.8万元。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的干扰,工业总产值全年计划需完成300万元,实际完成10万元,只完成年计划的3.3%。全年亏损48万元,银行贷款由80万元增加到120万元。1975年情况有所好转,年底实现利润1.46万元。
1966年至1976年是菏泽仪表厂建厂投产时期,也正是“文革”大动乱时期,各种经济指标都完成不好,十年中共生产DD1型单相电度表57.5352万只,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256.6万元,实现利润累计65.1万元。
1978年该厂生产形势好转,计划年产量15万只,实际完成22.0547万只;利润计划完成3万元,实际完成44・27万元,为原计划的15倍;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7560元,实际完成1・04万元,为原计划的138.8%,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0年年产量突破47万只,相当于1969年投产以来产量总和的1/2,实现利润295.7万元,占年计划的295.7%,相当于1969年投产以来11年总和的1.5倍。DD28型单相电度表9月份被省经委命名为优质产品,11月份全国同行业检査名列第二。
1981年至1985年,年年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加之DT28三相电度表于1983年5月批量生产,生产形势越来越好。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打入国际市场。仅1980年至1982年间即出口DD28单相电度表12万只,远销伊朗、巴基斯坦、约旦、也门、斯里兰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总值252万元,创外汇7万美元。
1985年,全厂有8个生产车间,20个科室,职工总数为1172人,其中技术人员44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769万元,净值507万元,工业总产值1388万元;拥有金属切削机床73台(其中大型1台,高精度4台数控2台)、车床26台、锻压设备48台(其中大型3台)、铸造机械4台,热处理电炉7台、汽车5辆。
2.山东电讯十厂:山东电讯十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解放大街北段路东,是电子工业部通讯设备定点生产厂、山东省重点电子企业之一,为全省唯一生产电力通讯设备的企业。在全国同行业12个厂家中,列第三位。
山东电讯十厂始建于1969年初,前身为菏泽广播器材厂,生产舌簧喇叭。1970年6月改名为菏泽地区无线电厂,1971年8月,经省批准,正式改名为山东电讯十厂。同年开始转产电话机、二极管、可控硅。1973年试产ZDD—3型电力载波机。1975年开始试产从南京七三四厂引进的 ZDD—5型单路电力载波机,其他产品则相继停产。
该厂建厂初期仅有职工54人,其中技术人员9人、设备8台,固定资产7万元,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工业总产值0・72万元。到1985年,全厂固定职工已达370人,其中技术人员59人;拥有主要设备69台、测试仪器148台;建筑面积扩大为1.423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56・8万元 (净值172・9万元),工业总产值256万元,实现利润38.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7000元。该厂主要产品有ZDD-20型系列电力线载波机、ZDD—5型电力线载波机、JT—200型结合滤波器、FT-50型分频滤波器。
从1975年至1985年,已向电力部门提供电力载波机1500多部、结合设备1400多台。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该厂产品。
建厂以来,工厂已创产值2000万元,实现利税380万元。特别在1983年至1985年间,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以28%和60%的速度递增,其社会效益则远远大于工厂的直接效益。
3.菏泽市变压器厂:菏泽市变压器厂是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是山东省机械厅定点生产厂家之一。它位于市区北部康庄路西段路南,占地面积1.0862万平方米。该厂最早的名称是荷泽县农机厂,创建于1966年,1977年才正式命名为菏泽县变压器厂。
建厂初期仅有21名职工、5台设备(机床1台、冲床2台、剪板机2台)、8万元资金。经过10几年的努力,至1985年已有职工138人,能生产S7、SL7、SZ7、SHZ7等各种型号变压器,年总产值176万元,创利润12.8万元,产品畅销附近各省市。
第四章电力工业
第一节电力工业建设
菏泽市的电力工业起步于1931年(中华民国20年)。是年,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今菏泽一中)校长刘培源从济南购买12马力柴油机和8千瓦直流发电机各1部,在校内发电,供该校照明。菏泽市开始有了电灯。
自1931年至1938年,菏泽市先后有4个办电单位:菏泽六中、南华电厂、耀华电灯公司、潘隅首电厂。1932年(中华民国21年),菏泽人刘汉卿同亲友集资办南华电厂,买德国立式柴油机1台(15马力)、直流发电机1台(12千瓦)。机房在考北街北头,发电供南华小学和附近街道照明。
经营一年多,因亏本而停办。1934年,刘汉卿又卖掉土地增资办电,在城内潘隅首创办菏泽耀华电灯公司,安装28马力柴油机和25千瓦发电机各1部,发电供附近街道照明。经营2年余,又因亏本倒闭。1936年,菏泽县政府建设科以官府名义买下燿华电灯公司全部设备,又从济南买来50马力柴油机、40千瓦发电机,办起潘隅首电厂。发电主要供县政府和民生工厂所需,少部分供商店照明。1938年因日军侵占荷泽城而停办。
建国以来,菏泽市电力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大致可分3个阶段:
小型柴(汽)油机发电厂的建设:
1950年创建菏泽虹光电厂,设备为美制75马力汽油机、50瓩发电机、木柴煤汽炉、单相5千伏安升降变压器各1台,电压3300/220伏,全部供照明用电。后因汽油短缺,成本高,于1952年元月停产。1954年4月,菏泽虹光电厂并入菏泽联合烟厂,组建了电力科(电力车间),发电供全城照明,偶而兼供极少数工业用电。其设备为200马力柴油机1台(日本昭和13年出品)带动50千瓦发电机2台(美国造)和25千瓦发电机1台(此台专供该厂烤烟车间用电),生产供电均为三相50周波,输出电压220伏。每晚开动3〜5小时「照明供电趋于正常。至1957年,供电线路已发展为5条、方圆3华里范围。1958年10月,菏泽联合烟厂电力科并入荷泽火力发电厂。
火力发电厂的建设:菏泽第一、第二发电厂始建于1958年元月,1972年全部建成,共5个机组,总容量7500千瓦。1974年前统称荷泽发电厂,统一领导,统一核算。因1、2、3、4号机组厂址在菏泽城东关,5号机组厂址在菏泽城南7.5公里处的马庄, 人们习惯称老厂为“北厂”,新厂为 “南厂”。自1975年1月16日起分为菏泽第一发电厂、菏泽第二发电厂。其建设发展过程是:1958年,菏泽地委、专署决定将原计划在1959年施工的1号机组750千瓦提前在1958年旅工,并于是年10月开始试运行,1959年1月正式投入生产。1号机组投产后,正在努力上2号机组,并且锅炉已装好,汽机、电机待装,但因“大办钢铁”需要,将2号机拆迁给了王台钢铁厂。1961年钢铁厂下马,又拆迁回菏泽发电厂存放库内,至1964年初方开始安装,是年5月竣工投产。3号机组(容量1500千瓦)于1967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4号机组(容量1500千瓦)于1968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
菏泽第二电厂于1971年开始建设,1972年9月建成,并于是月23日把容量3000千瓦的5号机组投入运行。此时,菏泽发电厂共5个机组7500千瓦。
由于1、2、3、4号机组制造工艺粗糙,有的甚至是半成品,均经过加工改制,消缺达到生产能力。故1、2号机组于1974年即停止运行,而用1、2号机组厂房改装的5000千瓦调相机,于1978年8月18日上午正式投入运行。但该机系德国西门子公司30年代产品,已经陈旧老化,绝缘状况很差,如维修到能正常生产的程度,需维修费用较大,从经济上考虑得不偿失,后经批准报废。发电一厂到1982年所有机组全部报废后,发电二厂改为“荷泽电业局发电厂输变电设备及电网建设:菏泽市电网建设,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到1985年底已初具规模。电网输变电压为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配电电压10千伏,民用电压400(380)伏、230(220)伏,共6个等级。
(一)输电线路
110千伏、220千伏线路:1967年开始筹建济宁——菏泽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970年10月建成投产。山东电网首次延伸到菏泽。1984年起又兴建济宁——巨野——菏泽220千伏工程,预计1986年竣工,强大电流不久将源源输来菏泽。
35千伏线路:1985年,全市已建成6条35千伏线路。
北高线北郊变至高庄变长度14・4公里
巨沙线巨野变至沙土变长度30.9公里
北王线北郊变至王浩屯变长度20.0公里
北黄线北郊变至黄堤变长度9.7公里
北郊线菏泽变至北郊变长度6.9公里
东郊线荷泽变至城关变长度4.3公里
(二)变电站
35千伏变电站:1985年底菏泽市有35千伏变电站6座。
高庄站变压器1台容量1800千伏安
沙土站变压器1台容量2500千伏安
王浩屯站变压器1台容量1800千伏安
黄堤站变压器1台容量1800千伏安
城关站变压器1台容量10000千伏安
北郊站变压器1台容量3150千伏安
110千伏变电站:1970年10月菏泽变电站1号变容量10000千伏安投入运行以来,除郵城外,9个市、县都建设了110千伏变电站。菏泽市建110千伏变电站3座,装变压器5台,容量112000千伏安,占全区总容量的50.2%。
(三)企业自备35千伏设备
菏泽市跃进化肥厂自建35千伏变电站1座,装变压器1台,容量为4000千伏安。自架35千伏线路1条,从菏泽变至跃进化肥厂变,全长7・5公里,于1980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
至此,菏泽市高低压供电系统已初具规模,为菏泽的经济振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节供用电设备
农业用电设备:荷泽市为荷泽行署驻地,是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电力事业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早在1959年个别社队就用上了电。1963年菏泽发电厂帮助东关、南关、杨庄3个大队架设农用低压线路7.8公里,将20眼机井改为电灌。1966年又帮助魏海、解堂架设农用低压线路5・7公里,装变压器7台,将25眼机井改为电灌。至1975年,全市发展到有35千伏线路18.2公里,变压器1台,容量1800千伏安;10千伏线路280・3公里、低压线路431.5公里,配电变压器容量13385千伏安。1980年菏泽市电业机构上收,菏泽市的农电工作统一由菏泽电业局管理。至1985年底全市农村已建有高庄、沙土、王浩屯、黄堤4个35千伏变电站,安装变压器4台,容量79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76公里,10千伏线路808.3公里,为1975年的2.88倍;低压线路1316.3公里,为1975年的3.05倍;配电变压器已达到1032台,容量72095千伏安,为1975年的5.38倍,农业用电设备已达到52605.4瓩。
城区配电设备:1985年底城区共有10千伏出线12条(其中用户专线2条),固定资产属局的线路长度41.58公里,属用户专用线路98公里。配电变压器463台,总容量53300千伏安,其中局属公用变压器25台,容量2000千伏安。
第三节发电及电力分配
发电:菏泽虹光电厂的发电量已无资料可据,并入联合烟厂后共发电33.4580万度,主要用于城市照明。菏泽第一发电厂从1958年10月正式运行到1980年停产共23年,总发电量为19425.3万度;调相机输出无功电量8528万度;菏泽第二发电厂至1985年11月,发电量为17105.5万度。
电力分配:菏泽市是全地区10个市、县中用电较早的。1950年即创办了荷泽虹光电厂,1954年组建了菏泽联合烟厂电力科,但都是小容量柴油机发电,日生产4〜6小时。至1958年,年发电量在17・18万度,年售电量在15万度左右,主要供照明。1959年1月荷泽发电厂投入运行后,主要供工业生产和照明用电。随着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加,城郊少数农业队也逐渐用上了电。据1963年到1970年售电量统计分类,共售电5408.4万度,其中工业用电4358.6万度,占80.58%;农业用电262・5万度,占4.8%;交通运输用电143.38万度,占2.6%;照明用电643.95万度,占12.02%。1970年10月开始引进网电,工农业的用电量逐步有所增加。1985年工业用电户已增加到394户,用电装机容量43175千瓦,年用电量6037.7万度,比1975年的2046・8万度增加1・95倍。
(一)农业用电:1975年用上电的只有1260个生产队,占总数的27%。当时只有11个供电站。到1985年用上电的有39个乡、镇,占总数的95.12%;用电行政村708个,占总数901个的75.57%;用电农户11.51万户,占总数的64.95%。安装用电容量52605・4千瓦,比1977年的19377.4千瓦增加1・71倍;年用电量2815.5万度,比1975年的533・1万度增加4.28倍。其中农业排灌年用电1175.9万度,电灌面积已达63・1万亩,比1971年的18・8万亩增加2.25倍。农村加工业年用电1449.3万度,农村生活照明用电190.3万度。供电机构已相应扩大,乡供电站已增加到16个,有职工65人,村有电工736人。
(二)城区生活照明用电:自1950菏泽市城区10KV配电线路示意图(1985年)菏泽市农电网络图年起就有少数户用上电灯。至1958年底有装表户250户、包灯户5000个灯头。1959年菏泽发电厂投入运行后,主要发展装表户,逐步取消包灯户。1975年装表户发展到1300户,1984年发展到3270多户。1985年为方便用户和堵塞窃电漏洞,改为加装照明计量箱,共装457个,合表3807户,基本满足了市民照明用电,并解决了窃电问题,月平均节约电量7〜10万度。
第五章一轻工业
菏泽市一轻工业,30年代初就已有了一家私营火柴厂和几家卷烟厂。1949年2月,菏泽国营酒厂建立。是年,菏泽恒大火柴厂也开始投产,两厂有职工143人,产值6.1万元。1952年4月,由4家私人小印刷社合并成立了菏泽县职工消费社印刷部。1953年酒厂、火柴厂和印刷部迁址扩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54年10月火柴厂较早地实行了公私合营,菏泽县职工消费社印刷部也于1956年转为国营,更名为荷泽印刷厂,生产经营纳入了国家计划。至1956年底,荷泽市一轻工业企业发展到7个,从业人员899人,工业产值311.52万元。
1958年,一轻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是年8月国家投资120万元建立了国营菏泽造纸厂,填补了菏泽市造纸工业的空白。这一年,菏泽火柴厂也由公私合营改为地方国营,并先后组建了轻工机械修造厂、城关文教用品厂等。
由于1958年“大跃进”“左”的思潮影响,工业出现了畸形发展。在严重缺乏资金、原料、设备及生产技术的条件下,盲目上了一些工业项目,致使当时的一些企业困难重重,无法形成生产能力。在三年调整时期,菏泽大部分企业都精减了人员,压缩了一些生产项目。菏泽轻工机械修造厂 “下马”,荷泽县肥皂社转产。
“文革”中,尽管大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但又新建立了一些企业:1968年县钟表社抽出部分人员建立了菏泽县灯泡厂;1970年菏泽印刷厂修配车间从菏泽印刷厂分出成立菏泽轻工机械厂;同年,城关镇街道工业小五金、弹花、罗笼、绳经4个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菏泽县金属制品厂,1973年菏泽酒厂葡萄酒车间从荷泽酒厂分出成立菏泽葡萄酒分厂,同时建立了罐头车间,1976年菏泽酒厂葡萄酒分厂更名为菏泽罐头厂;同年又在大黄集公社驻地建立荷泽县酒厂,在西北郊建菏泽县乳制品厂,并把菏泽县金属制品厂改名为菏泽县自行车零件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轻工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方针、政策,积极进行企业整顿和内部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经济效益显著提髙。1978年为扩大生产规模,菏泽县印刷社印刷车间扩建为荷泽县印刷厂,纸箱车间扩建为菏泽县纸箱厂。同年,菏泽二中校办电池厂移交给县工业局,归口管理,改名为菏泽县电池厂。1982年将原化肥厂改建为菏泽县啤酒厂。1984年为扩大泰山灵芝精这一名优地方特产的出口和生产规模,县工业局和教育局将菏泽二中灵芝精厂与菏泽制药厂实行联营,归口工业局管理,同时改名为菏泽市灵芝精厂。
1985年,为充分发挥菏泽市在地区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菏泽行署决定将属于地直的菏泽印刷厂、荷泽火柴厂、荷泽造纸厂、菏泽酒厂、菏泽罐头厂下放到菏泽市。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一轻工业企业由1949年的2个发展到1985年的13个,职工由1949年的143人,发展到1985年的4299人(其中髙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9人、会计师1人、统计师1人、印刷技师1人、兽医师1人、助理工程师23人、助理会计师2人、助理统计师3人、助理农艺师2人、助理园艺师1人、医师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095.4万元。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094.76万元(1980年不变价),利润254.2万元,上缴税金5177.6万元。
第一节造纸
菏泽的造纸工业企业只有菏泽造纸厂一家。该厂始建于1958年8月,座落在丹阳路西段路南,占地面积6.9710万平方米。1959年7月7日正式投产。时有职工80人。主要生产包装纸。当年完成工业产值76万元,创利润1.297万元。1965年3月和1966年4月分别安装投产2台1092单缸双圆网纸机,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生产基本达到机械化。
“文化大革命”中生产徘徊不前, 企业陷于瘫痪,连年亏损。1967年至1976年亏损总额达150万元。
1972年该厂研制成功了全麦秸低档出口卫生纸,开辟了卫生纸生产的新的材料来源,系国内首创,华东会议上提出推广。
1977年后,由于加强企业管理,整顿了生产秩序,企业转亏为盈。1978年实现利润34・43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强化了企业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内部经济责任制;1985年又推行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效益稳步提髙,企业规模扩大。年底,职工总数达435人,其中有各类技术人员18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3人、助理统计师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43万元,净值209万元,设备122台(套),其中造纸专用设备90台(套)。机制纸设计能力5000吨。蒸煮设备总容量118立方米,平均制浆能力6000吨以上。是年实现利润36・97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该厂主要产品有全麦草纸低档出口(及内销)卫生纸、凸版印刷纸、白有光纸、书写纸、书皮纸。它们的 “椰树牌”出口卫生纸畅销香港、日本、新加坡、坦桑尼亚等国家,国内畅销各省市。
第二节印刷及纸制品
40年代初至建国初期,荷泽仅有三四家个体小印刷社、石印局,多者三五人,少者一二人,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生产效率极低。1952年,菏泽城内五一、恒太、信记、仁轩4家私营印刷社(石印局)合并。1956年改为国营菏泽印刷厂。1978年菏泽县印刷厂和菏泽县纸箱厂又先后建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菏泽市印刷业由原来的手工操作、单一铅印,发展成平、凸、凹、滤过版制版和胶印、彩印、印磷等多种印刷能力的行业,在菏泽市一轻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1985年,荷泽市一轻局所属印刷、纸制品工业企业有菏泽印刷厂、菏泽市印刷厂、菏泽市纸箱厂三家,共有职工1384人。拥有固定资产987・37万元,主要设备245台(套),其中有从西德、英国、日本、美国、西班牙、瑞士等国引进的以M645IM电子分色机和102VMOV四色胶印机为中心的具有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的成套制版、印刷设备43台(套)。特别是菏泽印刷厂,是一个具有平、凸、凹、滤过版制版和印刷能力的综合性中型印刷厂,为省骨干印刷企业,是全国重点扑克牌生产厂家之一,扑克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企业简介
(1)菏泽印刷厂:菏泽印刷厂座落在八一大街东段,占地面积2・2482万平方米。其前身是1952年由4家私人印刷社、石印局合并成立的菏泽县城关职工消费合作社印刷部。当时仅有职工23名、石印机4台、圆盘机2台,厂址在城内平正街。是年5月,菏泽艺丰印刷局并入,增加圆盘机、石印机各1部,职工8名。是年8月,菏泽熙东印刷社并入,又增加四开机1台、圆盘机1台、职工11人。至此,印刷部设备增加到10台,职工42人。当时主要经营社会零件印刷,自产自销,规模较小。1953年招收学徒工一批,并添置12马力柴油机和5千瓦发电机各1台,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1954年厂址迁至城东郊耿庄(即菏泽棉纺厂现址),1966年又迁至现址。当时有职工376人,印刷设备20台,年产值175.5万元。1970年始有彩色印刷项目,但当时的彩印设备只有2台胶印机和数台方箱、鲁林机,生产效率较低。至1979年,彩色印刷利润只占全厂利润总额的5%,生产仍以铅印书籍和承印社会零件为主。
1980年以后,该厂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适时地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和设备更新,由一个生产品种单一发展成为以胶印、彩印和扑克牌生产为主的具有平、凸、凹、印磷等生产能力的综合性印刷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方面,扩大胶印、彩印和扑克牌生产,压缩铅印。胶、彩印和扑克牌的比重由1979年的26.3%上升到84・55%。特别是扑克牌的生产增长幅度更大,由1979年的2.1万罗增加到1984年的8・3万罗,占全厂总产值的60.1%。1985年扑克牌的生产量达到9・4万罗,占全厂总产值的62%。
该厂从1981年开始连续购置裱纸机、轧光机、涂布机、分切机等国内先进的扑克牌生产设备。1984年至1985年又利用外汇175万美元,引进西德海德堡102V四色胶印机、英国645SM电子分色机、日本自粘胶商标签印刷机等34台先进设备。由于设备的更新,该厂生产水平迅速提高。1983年完成产值763.59万元,实现利税101.76万元。1984年即完成产值1120.59万元,实现利税154万元。1985年又在原材料大幅度提价的不利情况下,仍完成产值1365・02万元,实现利润183.7万元。1984年、198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省一轻厅技术改造先进企业。
1985年该厂职工总数达1086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22人、中专27人、中技47人、高中252人、初中471人、初中以下者260人。有印刷技印(相当于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4人、会计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拥有固定资产914.27万元,主要设备180台。全厂设21个科室和胶版、制版、彩印、扑克牌机印、扑克牌成品、裱纸、铅印、机修动力等10个车间,属县级国营企业。
菏泽印刷厂主要产品有扑克牌、奖状、花纸、彩色商标、塑料产品印刷、不干胶商标、高档挂历、画册、印磷火柴盒等。其中红花扑克牌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火柴盒皮磷面印刷工艺填补了国家一项空白;胶彩印产品先后有双喜、灯谜火柴标,翠龙、白丽、红波烟标,景芝白干酒标,大众糕点商标,人参蜂皇浆包装盒,抗生素产品说明书等产品获省优质印刷品和包装装璜奖。其中人参蜂皇浆包装盒参加了全国优秀印刷品评比。近年,又承接了原在香港印刷的部分高档画册、产品说明书等业务。
(2)菏泽市印刷厂:菏泽市印刷厂位于八一大街中段路南,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这个厂是由建国初期的染纸社、笔业社合并发展而成的。1956年染纸社有职工24人,年生产色纸1.7881万刀、中堂对5563副,产值6・3万元。同年,笔业社改为文具社,时有职工48人,产值6・2万元,年产毛笔17・47万支、小本30.9万本。1957年文具社和染纸社合并成立城关文教用品厂,1958年定名为菏泽县文教用品厂。时有职工70人,有16开圆盘机2台、石印机1台,生产以印刷文教用品为主,并接社会零活。1962年在工业调整中,县文教用品厂又分为县文具社和县染纸社。1964年4月,县文具社改名为菏泽县印刷社。这时以印刷业务为主,文具生产量较小,职工有90人,添置平台机1台、六开机1台、四开机1台、手摇铸字炉1台。这年始有铅印。1978年这个厂改名为荷泽县印刷厂。1985年投资35.8万元,增添彩印、烫金、切模压痕设备,并补充完善了制版和铸字等设备。该厂从设计、制版、铅印、彩印、烫金、压痕到装订等工序生产作业线已初具规模,年产量由1984年的4500印令达到1985年的7900印令。利润总额由1982年的2・9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12・4万元。
该厂是《菏泽市报》定点印刷厂家。
1985年,全厂共有职工139人, 其中大专1人、中专2人,设有制版、排版、铅印、彩印、装订等5个车间, 拥有固定资产32万元,主要设备25台。
(3)菏泽市纸箱厂:荷泽市纸箱厂位于双河路东段路南,占地面积1.1383万平方米。这个厂的前身是荷泽县肥皂社。始建于1952年。1962年工业调整时改建为县制盒社。主要生产各种纸盒,1966年并入县印刷社。1971年县印刷社征地20亩建立了单独纸箱生产车间,1978年纸箱车间从县印刷社分出,正式建立荷泽县纸箱厂。时有职工65人,年生产纸箱49.5万平方米,产值55万元。1982年增加瓦楞机、胶水机、四联乙字刀、九联一字刀各1台,分切机、订箱机各2台。是年生产纸箱126.3万平方米,小盒12・7万平方米,产值142万元。1978年至1985年共实现利润43.7万元,上交税金36.1万元。
1985年,全厂有职工159人,拥有固定资产40.9万元,纸箱生产设备40台。
市印刷厂和市纸箱厂的产品主要在本市本地区销售。菏泽印刷厂的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远销香港、朝鲜、日本、约旦、斐济、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30多年来,印刷工业结出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1955年,菏泽印刷厂工人邱洪贵革新成功腊纸机,可节省原料40%。1983年,菏泽印刷厂根据我国古老的丝漏原理,试制成功了火柴盒皮磷面丝网印刷新工艺,填补了我国火柴盒皮磷面机械印制的空白。
第三节酿造
建国前荷泽城内仅有大川酒店一家和农村一些小酿酒作坊,生产的白酒仅在当地销售。
菏泽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酿造工业有了较大发展。1949年2月,“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在菏泽城内大川酒店旧址建立荷泽第一家国营企业——菏泽酒厂。1950年国家投资扩建,1951年迁入菏泽酒厂现址。1956年建立菏泽县酱菜厂(1985年改称酿造厂)。1976年8月,在菏泽县大黄集公社所在地又建立菏泽县酒厂,生产粮食及瓜干白酒。1982年经省批准,菏泽啤酒厂在原化肥厂厂址正式建立,填补了菏泽地区啤酒生产的空白。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菏泽酿造业不断壮大,产品品种不断增加。截至1985年底,菏泽计有酒厂4个;菏泽酒厂、菏泽市酒厂、菏泽市啤酒厂、菏泽葡萄酒厂,酿造厂1个:菏泽市酿造厂。全行业职工总数1075人,年产白酒2908吨、啤酒5204吨、葡萄酒337吨、酱油食醋2897吨。主要产品有曹州特曲、曹州老窖、曹州佳酿、快活林、杨湖特曲、杨湖老窖、冰源啤酒、全汁葡萄酒、半汁葡萄酒、花王葡萄酒、酒精等40多个品种。其中曹州老窖属省优产品。
企业简介
(1)荷泽酒厂:菏泽酒厂位于广福街南段东侧,占地面积7.1623万平方米。创建于1949年2月。时仅有职工14人,租赁民房31间,年生产白酒58吨。1951年始迁入现址。1953年被华东行政委员会地方工业局列为重点企业,先后接收了曹县、郓城两县酒厂的人员及设备,规模逐渐扩大。1957年白酒产量达1115吨。1965年增加了葡萄酒生产。1966年引进酒精生产工艺,开始酒精生产。1978年至1980年有甜菜糖产品,最高年产量400吨。1983年以来,先后对优质粮酒车间和酒精车间进行窖、池设备的更新改造,使优质粮酒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
1985年,该厂有职工439名,其中技术人员16人(高级工程师1人、统计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助理农艺师1人)。设酒精、白酒、包装、动力、修配5个车间,拥有固定资产441・23万元,主要设备183台。是年,生产酒精300吨、白酒2845吨,实现产值474.8万元、利润51.95万元、税金120.6万元。
该厂生产的曹州特曲,自1979年以来4次在省饮料酒评比会上被评为优质酒第一名;曹州老窖1981年被评为省一轻厅优良产品,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该厂产品畅销山东、河南、河北各地。
(2)荷泽市酒厂:菏泽市酒厂位于大黄集乡乡政府所在地——大黄集。始建于1976年8月,1977年正式投产。1978年产白酒84吨,产值14.3万元,亏损3.8万元。1979年加强了企业管理,扩大了白酒产量,方扭亏为盈。该厂主要产品有杨湖老窖、杨湖大曲、杨湖特曲等10多个品种。杨湖特曲在1979年、1980年地区一轻系统评比会上连续2年被评为第一名。1983年以来又连年亏损,仅1983年即亏损19.2万元,被迫于1985年关闭停产。
1984年全厂有职工38人,拥有固定资产47.2万元,全厂占地面积1.3253万平方米。
(3)菏泽市啤酒厂:菏泽市啤酒厂位于牡丹路中段东侧,占地面积6.1336万平方米。该厂前身是菏泽县化肥厂,始建于1966年,1982年3月决定改产啤酒,易名菏泽县啤酒厂。1982、1983、1984年先后引进啤酒主要生产设备20台(套),新建2座生产车间。1984年正式生产冰源牌12。淡色啤酒,并形成5000吨生产能力。是年产啤酒930吨,创产值33万元。
1985年为扩大生产规模,增添了糖化锅、糊化锅、自动包装线等关键设备15台(套),辅助设备6台,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该厂主要产品是冰源牌12。普通淡色啤酒。分瓶装和散装两类。自问世以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现畅销8个省市,产品供不应求。1985年在省饮料酒质量鉴定会上被评为一类酒。
1985年,全厂共有职工398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4人、医师1人;大专毕业生12人、中专毕业生19人。拥有固定资产368万元,设备110台。其中专用设备27台,通用设备12台,自制设备71台。
(4)菏泽市酿造厂:菏泽市酿造厂位于青年路中段西侧。该厂前身是1956年建立的荷泽县职工消费社酱菜园。当时仅有职工30余人,资金5000元,主要生产酱油、食醋、酱菜、腌菜,完全手工操作。1958年与公私合营化力酱菜合作社合并,更名为菏泽县酱菜厂。1959年由集体转为国营,建立了酱菜、豆制品、腌菜、半成品、食醋、酱油5个车间。1962年搬到现址(原在城内分散生产)。1979年,该厂大抓了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实现了半机械化,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年产值猛增至89.7万元,实现利润11.1万元。1981年在山东省质量检査评比中,该厂二级酱油获全省第一名,食醋并列全省第二名。1983年年总产值为118万元,实现利润15.9万元,被山东省商业厅命名为“六好企业”。1985年更名为荷泽市酿造厂,下设酱油、食醋、酱腌菜、修配4个车间,一个门市部,35处零售代销点。共有干部职工203人,年产值124.8万元,上交利润11.3万元,产品花色品种增加到40余种。
科研成果及名优产品
菏泽酿造工业的科研成果有:1954年菏泽酒厂试制成功手摇吸酒器,工作效率提高5倍。1959年8月,菏泽酒厂利用多穗高粱秸、毛根草代替瓜干酿酒,取得良好效果,平均出酒率为8%,最高达到10%。中央轻工部食品局将其推广全国。1960年,菏泽酒厂试制成功鼓风式连侧带破碎的联合自动破碎机,工效提高10倍以上。该机在唐山召开的全国酿酒会议上推广到全国。1985年,菏泽酒厂生产的牡丹健身酒,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
第四节日用化工
菏泽市最早的日用化学工业当推1931年(民国20年)菏泽人李俭斋、黄焕荣、朱启秀三人集股组建的火柴厂。是年,他们集股1万元从济南购买4人力机10架,聘请工程师1名,创建裕荷火柴厂,厂址设在三教堂朱庄。生产硫化磷火柴,商标为木瓜、山楂2种。这时济宁磨牌火柴厂闻讯,知该厂没经财政部和统税局的批准,即向统税局控告该厂私立工厂。结果被迫停产。
延至1937年,黄河决口,菏泽城北、东、西一片汪洋,灾民遍地,无以为生。李俭斋等乘机以“以工赈灾”向省府申请,恢复裕菏火柴厂。经省府转呈财政部批准,又集股1万元补充机器设备,聘请工程师,招收女工100名、男工30名又开始生产。当时每天可产火柴200余件,昼夜两班生产,产品行销当地及附近各县。1937年8月菏泽大地震,厂房倒塌,工厂停产。随后又在南关购地14亩,重建厂房。正在动工兴建之际?日军侵占菏泽,工厂停办。
1945年10月,菏泽第一次解放。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家黄焕荣的所有设备,资产收为国有,更名菏泽振玉火柴厂。1946年秋,国民党北犯荷泽城, 该厂迁至黄河以北馆陶县桃园村。
建国后,1949年10月以马子杰为首组建菏泽恒大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大火柴厂),后来发展为现在的荷泽火柴厂。1978年1月又建立了菏泽县电池厂。菏泽的日用化学工业逐步发展起来。
企业简介
(1)菏泽火柴厂:荷泽火柴厂位于牡丹路北段路西,占地面积4.4460万平方米。开始建厂时厂址在孝子庙东街,租用耶稣教堂房屋50余间,有职工129人。没有动力设备,全部手工操作。1950年元月正式开工,产品是硫化磷火柴,商标是“新社会”(后改“曙光”牌)。当年生产硫化磷火柴2・37万件,产值23・6万元。1954年10月,火柴厂实行公私合营,职工增加到222人,主要设备有排梗机6部,年生产能力6万件。公私合营后,企业发展较快,1955年为扩大生产规模,厂址由孝子庙东街迁至现址。1956年开始生产安全火柴,逐步取消了不安全的硫化磷火柴。1959年5月企业转为地方国营,更名为荷泽火柴厂。这一年有职工298人,年生产能力达10万件。60〜70年代,由于火柴行业的发展,设备改进较快。该厂1972年从武汉引进了第一台火柴自动连续机,使上梗、沾油、沾药、烘干、卸火、成盘等主要工序全部由一台机器来完成,大大提高了机械化程度。1982年投资200余万元,又对厂房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陆续建成了制火、包装、制梗、糊盒4个新车间、总建筑面积达4738平方米。先后引进蒸气烘梗机、自动糊盒机和火柴刷包联合机等46台(套)国内较先进的火柴生产设备,同时改造了一部分旧设备,自己设计按装了光电控制自动送梗、自动理梗和废梗自动处理袋,使部分工序达到自动化。
该厂自建厂至1973年一直是盈利企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70年代中期曾一度岀现亏损局面。1974年由于停产“闹革命”,亏损额达36・9万元。1979年加强了企业管理,恢复并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企业才扭亏为盈。1984年以来,逐步完善了经济责任制,推行了岗位责任制、目标成本管理、经济核算、厂QC小组等先进管理手段,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1984年实现利润53・4万元,1985年又翻了一番,实现利润109万元。
该厂自1949年至1985年共实现利税1098・6万元,上交利税889.7万元。
1985’年,全厂共有职工586人,其中助理工程师2人、助理会计师1人、医师1人;设有制梗、制火、包装、糊盒、木盒、机修6个车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89・28万元,净值237・45万元,设备95台(套)(其中火柴专用设备56台,维修动力设备18台),设计能力32万件。1985年实产火柴28.9万件,产值420万元,利润109・4万元,税金19・77万元。
(2)菏泽市电池厂:荷泽市电池厂位于牡丹路南段路东,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该厂是1978年1月在菏泽二中校办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的。时有职工30人,仅有50年代四联机1台,其余全部手工操作。是年5月,试产成功R20型锌镒干电池,年产10万只。由于产量小、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当年亏损0・8万元。1981年引进上海电池生产线1套,基本上实现了电池生产机械化。这一年职工已达150人,年产电池800万只,产值160万元,上交利税20万元。1983年,又从上海、长沙等地引进一条配套生产线,年产能力达到2000万只,工厂易名为菏泽市电池厂。1984年在地区经济研究中心帮助下,试制成功一台电池性能检测仪,完善了电池性能检测手段,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是年,该厂被评为地区一轻系统先进企业。
该厂主要产品是宝葫芦牌R20型锌镒干电池,主要用作直流电源,用于手电筒照明、晶体管收音机、儿童玩具等。该产品在全省同行业多次评比中名列前茅,1984年被评为省一轻厅优良产品。产品销售6省1市284个网点,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
1985年全厂职工270人,拥有固定资产70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3台。下设焊接、下料、组装、机加工等车间,年生产能力2000万只。
第五节自行车零件
菏泽市生产自行车零件的唯一厂家是荷泽市自行车零件厂。该厂位于胜利路北侧,占地面积2.7306万平方米。这个厂是由城内的小五金社、弹花社、箩笼社、绳经社组合发展而成的。1970年上述4个合作社合并,成立了菏泽县金属制品厂。时有职工120人,主要产品为木工锯条、皮带扣、轴碗及小量的罗底。固定资产仅有7・2万元。1972年,菏泽弹簧厂并入,厂址迁至现址。当时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全厂设锯条、带扣、轴碗、机加工4个车间,职工150人。1976年命名为菏泽市自行车零件厂。
1978年,为加速企业发展,扩大产品品种和生产规模,开始筹备上马自行车转铃。次年自行车转铃试产成功,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当年即实现产值184万元,利润21万元,上缴税金21万元。1980年自行车转铃产量达到42万只,并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研制成功自行车大板铃, 并投入批量生产。
1984年、1985年先后开发了手摇压力洗衣器、手提工具箱、摩托车油箱盖、摩托车后皮带轮等几种新产品, 并与山东大学电子系共同研制生产了HB-1型红外线报警器,填补了省内空白。
1985年全厂有职工226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0人,设金工、电子、电镀、机加工、安装、后方6个车间,拥有固定资产146万元,各种设备132台。是年实现产值171万元,利税15.9万元。
第六节卷烟
菏泽市的卷烟生产始于1935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些私营小卷烟厂相继开办,然在相互竞争倾轧下,有的甫经开业旋即倒闭。至解放前夕,私人烟厂仅存太东、信丰、振大、恒太、北大、怡和、曙光等10家。
荷泽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发展地方工业,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建设,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筹建卷烟厂。
1950年,私营太东烟厂在竞争中倒闭。靳俊臣、王振业等人以倒闭后的太东烟厂为基础,重新组建了宏康烟厂。宏康烟厂一开业,就受到同行业激烈竞争的压力和市场卷烟价格下跌的冲击。由于它建厂时间短,资金短缺,再度濒临倒闭。具体管理烟厂的王振业(当时是菏泽卷烟业的理事长)已深感卷烟工业发展的困难。为了争取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振兴菏泽卷烟工业,意欲将宏康烟厂转让给国家经营,并向地委提出了申请。
地委领导从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着想,同菏泽行署、荷泽军分区进行了仔细研究,决定三家联合集资购买宏康烟厂。1950年9月,地委、行署、军分区三家共抽调干部9人,集资2・1亿元(旧币),对私营宏康烟厂的固定资产进行了作价购买。资方人员全部退出,工人全部留下。至此,宏康烟厂改为国家所有。它就是现在的菏泽卷烟厂的前身。
荷泽卷烟厂位于广福北街路西, 占地面积12.7787万平方米,是全民所有制的中型企业。
1950年9月被购买后的宏康烟厂只有手摇巻烟机1台、工人10名,尚不具备开工条件。为了使烟厂能够尽快投入生产,荷泽军分区司令员张耀汉指示管理员万德新与私营信丰烟厂联系,意欲合营生产。经过反复磋商,最后达成协议,决定合营,并于1951年5月1日正式开工生产。6月,私营振大烟厂亦要求合营,并获上级批准。两个私营厂合营后资金金额为8100万元(旧币)。后又征集了部分机关单位的经费节余和干部个人积蓄共5000余万元作为资金入股。是年9月,中共菏泽县委又投资3亿元(旧币),至此,资金总额已达6・41亿元(旧币)。厂址设中大街23号(现东方红大街)原信丰烟厂旧址,正式命名为平原联合烟厂,性质为公私合营。这时全厂有职工139人、小型卷烟机5台、八吋口和十吋口切丝机4台、6马力柴油机1部和四马力柴油机2部。
合营后的烟厂虽然规模扩大,但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依然在原信丰烟厂破旧的民房中勉强维持生产。当时只有卷烟机和切丝机系用柴油机带动,其他工序如抽梗、烘丝、包装等全系手工操作。炒丝使用铁锅。为了减少烟丝破碎,工人只能不停地用手翻抄,烟丝工每日是汗流浃背;喷洒香料是工人用嘴一口一口地喷,工人被香气熏蒸的头昏脑胀,嘴唇被浸蚀得红肿。他们每天工作10小时,以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事着卷烟生产。
1952年4月,按照政务院下达的《有关机关生产之处理规定》,烟厂正式移交政府,划规专区实业公司领导,厂名改为菏泽地区实业公司联合烟厂。当时荷泽联合烟厂和一个由7家私营烟厂联合组成的裕中烟厂互为对手,相互竞争。9月,联合烟厂设计并生产了第一个新牌号——新学童香烟,并取得了信誉。
1953年6月,烟厂退出了私人股份,7月改为国营企业;职工进行评薪定级,实行8级工资制。11月,省工业厅正式决定荷泽联合烟厂为地方国营企业,烟酒专卖处对产品开始实行包销。
1954年1月,烟厂由中大街迁至龙厅街(现八一大街西段)新址。8月,虹光电厂并入联合烟厂,烟厂增设了电力科和电力车间,变成了既产烟又发电的综合厂了。
1957年,党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7月,公私合营裕中烟厂和联合烟厂合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自有资金已达40万元,有职工480人、卷烟机12台、发电机6台、8~10时上下切丝机9台、14-20吋轧梗机3台、柴油机3台,年产量已近2万箱。
1960年,该厂先后自制了抽梗机6台、风力打叶机1部、拉丝机3部、简易包装机3台。在卷烟品种上继生产丙级烟之后,又先后试制出乙级和甲级烟,开创了该厂高档烟生产的新纪元,完成了该厂等级牌号的基本配套。这一年生产的卷烟不仅供应了当地,而且销往江西、河南等省。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派性干扰,产量一直徘徊在3・5万箱左右。1974年,产量大幅度下降,年产不足1・7万箱,亏损达27・86万元。
1975年,该厂逐步恢复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生产管理,卷烟生产重新得到发展。1976年卷烟产量达到5万箱,总产值为2221万元,实现利税1383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荷泽的卷烟工业有了飞速发展。1980年该厂卷烟机已发展到27台,新增滤嘴接装机2台,产品也进行了更新换代,开始了(25.5X81)短支嘴烟的生产,花色品种也由1977年的7个增加到12个,卷烟生产首次突破10万箱大关,利税达到3025万元。全年人均向国家提供税利5・3万元。
1983年卷烟市场形势突变,该厂生产受到计划外卷烟厂的冲击,产品严重滞销。仅菏泽地区社会库存积压高达3万余箱,工厂被迫停产。9月,该厂在上海召开卷烟评吸会,由于销售人员请客摆了宴席,结果受到《大众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的点名批评。这年,企业亏损达92万元。
1984年,该厂生产、销售逐步好转,全年完成了10万箱的生产任务。
1985年出现了大好形势,全年共生产卷烟12万箱,创利税4550.1万元。这是该厂历史上完成生产计划,创利税最高、最好的一年。
截至1985年底,该厂共有职工1006人,工程技术人员25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7人;拥有各种设备255台(套),其中专用设备121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115・2万元;生产设计能力27万箱,共生产12个牌号、15个花色品种。
该厂从1950年至1985年总产值6.09404600亿元,年递增率12.8%;总产量145.1301万箱,年递增率11.5%;上交税金3.792242亿元,上交利润1236.49万元,利税合计3.915891亿元。利税总额相当于该厂现有固定资产原值的35倍。
第六章二轻工业
荷泽市二轻工业系统共有14个企业单位,其中包括3个商业企业、11个工业企业。主要分塑料、皮革、木器、五金、工艺美术、服装鞋帽6个行业。除地毯厂属于地方国营外,其他都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整顿企业管理,大力发展生产,使市属二轻工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至1985年,市属二轻工业有职工2100人,固定资产100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1452万元。生产16类共41种产品,工业总产值达1614万元,实现利润20.1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050元,比1976年提高了40%。1976年至1985年累计实现税利771万元。在菏泽市国民经济比重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塑料制品
塑料制品是荷泽市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行业,现有塑料一厂、塑料二厂2家企业。
塑料厂始建于1976年(其前身是被服厂塑料车间),主要生产塑料管材和塑料封皮、塑料碗、梳子等小商品,以后逐步上马中空产品(塑料桶等)。
1983年,从塑料厂分离岀塑料二厂。菏泽市的塑料工业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1984年以来,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两个厂均增加了投资。通过与外地厂家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引进了技术,新增了设备,开始生产塑料薄膜、塑料打包带等产品。塑料一厂生产的工业包装薄膜、农用薄膜畅销不衰;塑料二厂生产的打包带除占领本地市场外,已打入外省区的煤矿等单位。除此以外,还研制了一大批塑料小商品投放市场,也深受消费者欢迎。塑料一厂还试制成功了全塑手压泵,填补了省内空白。
第二节制革
建国前菏泽市只有零星手工熟皮、制裘匠人。1950年成立了制革、制袭两个互助组,1953年合并为制革社,1957年始建制革厂。建厂初期,由于设备简陋,资金短缺,生产能力较低;至1970年,制革厂仅有转鼓5台、磨革机1台、削匀机1台,大部分工序依然靠手工操作;产品也比较单一,主要有猪犬油革、狸子羊革、猪皮劳保手套等低值产品。
1976年以来,为了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皮革资源,进行专业化生产,在改造原有设备的同时,又引进了去肉机、烫皮机等设备,生产能力逐年提高。
1980年,省二轻厅批准菏泽市制革厂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投资、贷款共130多万元,扩建厂房2600平方米,新增猪轻革配套设备20台,形成年产猪轻革15-20万张的生产能力。
1984年以来,为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了产品品种一一以生产牛修面革为主。1985年底,为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市制革厂又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与上海益民制革厂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在上海师傅的帮助指导下,牛修面革一级品率由30%上升到66%,并试制成功了彩色革。
第三节五金制品
1955年在合作化运动高潮中,由几家私人自行车修理门市部和白铁业门市部合并成立五金社。当时仅有45人,资金不到2万元。只有台虎钳等粗陋简单的生产工具,只能修理自行车和小农具。
1958年发展为五金厂,1960年后开始生产地排车车条、钢珠、水车配件等。1970年至1975年生产过冲床及打包机。1976年才开始有了固定产品——镀锌铁丝和元钉,产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1985年春,五金厂从济南热管技术研究所引进技术,试制成功热管高效茶水炉、热管饮水器、锅炉预热器等3种节能新产品,并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
第四节家具
家具行业解放前和建国初期均以个体经营为主。1954年,以张银聚、袁庆文的油漆铺和崔龙现、刘振元的木匠铺为骨干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改为木业社。由各家各户自带工具作为股金,主要生产木制框式家具。1958年改名为菏泽县木器厂,职工队伍和生产能力不断发展。尤其是1975年以来,国家对原木器一厂和二厂作了大量投资和贷款,以充分利用本地区桐木资源。1975年桐木板加工项目上马,当年即出口124立方米。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中,木器一厂、二厂合并为家具公司,又从日本引进一套先进的板式家具生产线,年产各种板式家具3万件,产值450万元。框式家具的生产也由过去的手工操作转为大部分机械操作。现有各式带锯、开梯机、刨光机、打眼机、平压刨机等,形成了半机械化生产能力,可年产各种框式家具近万件。产品除在当地畅销外,已打入济南、滕县、中原油田、开封、新乡及邻近各县市场。
第五节鞋类
鞋厂是1952年由18人互助组发展起来的。1955年由互助组扩大为合作社,添置缝纫机5台,年产布鞋5・5万双,产值9・6万元;1959年与制革社合并,工人增加到236人。由于盲目增加人员,扩大生产,造成资金困难,周转不灵,1961年又与制革厂分家,大部分工人下放。至1963年才逐步恢复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布鞋11.4万双、产值45万元的水平。
1970年以来,多次派人到青岛橡胶九厂和焦作橡胶一厂参观学习,生产出布胶鞋。
1977年以后,生产面貌改观,扩建了生产车间近千平方米,添置了许多机械设备。实行岗位责任制后,班产自过去的800双提髙到1500双,产品合格率达99.4%,年生产能力超过50万双。
1983年3月,皮鞋厂从鞋厂分出,除带出部分设备外,省又投资30万元,主要生产胶粘皮鞋、线缝皮鞋和硫化皮鞋,部分满足了当地市场的需求。但由于技术素质差,管理水平低,生产效率一直不髙,影响了皮鞋生产的发展。
第六节服装
荷泽市服装加工行业在解放前全是个体经营。1951年成立了由30多人组成的第一家合作缝纫部,1956年全城缝纫合作组织联合组成了被服合作工厂,有职工300余人。1958年一度转为地方国营,1961年人员精简下放,企业又恢复集体性质,更名为菏泽县被服厂。“文革”期间,服装生产不景气。这个厂一直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
1977年,被服厂迁往中华路中段,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尤其1979年服装生产由加工为主改为自产自销为主以后,企业增大了自主经营权和发展余地。继1979年新上裘皮衣车间后,1980年又新建3400平'方米4层大楼1座,逐渐形成了髙、中、低档服装俱全,内销、外销产品兼顾的较完整的生产体系。目前,这个厂主要生产内销髙档男女毛呢服装、滑雪衣、风衣及外销裘皮衣等产品。外销的裘皮衣已远销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西德、荷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第七节地毯
菏泽市地毯厂,是1974年由生产毛线的厂家转产的,产品主要供外贸出口。12年来,这个厂的地毯生产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978年以前为学习提高阶段。1974年只生产90道零工地毯,1976年又投产120道改良毛地毯,生产逐步走上正轨。
1978年至1983年为巩固、创新阶段。地毯厂在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创新投产了120道水洗投沟地毯,打入国际市场并受到好评。
1984年以来,地毯生产进入大发展阶段。产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1985年生产地毯1183平方米、产毛纱138.5吨。地毯产量比1983年翻了一番半,占菏泽地区产量的1/3以上, 企业生产规模已上升到全省中等水平。1985年为国家创汇100万美元。
第八节工艺美术
市工艺美术厂是由解放前的戏装加工和首饰制造作坊发展而来的。1955年,五六家戏装和首饰艺人联合组成了美术社,主要产品是手工绣花和加工戏装。
1958年,职工队伍扩大到100人,发展了机绣枕套。1964年开始部分出口枕套。1972年以后的十年中,曾大批加工出口彩蛋,年产值高达15万元。
7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外贸出口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固定产品。目前这个厂以生产出口枕套、和服及浴衣等为主。高级浴衣已岀口到欧洲、北美和东南亚20多个国家。1980年以来,共生产和服及浴衣8.2万件,创产值245・1万元。
针对多数产品的绣花工序占用劳动力多的特点,1975年以来,该厂在菏泽、曹县等县(市)发展农村加工点25个,总人数超过1000人。这样, 既解决了企业扩大生产中劳力不足的问题,又为农村部分闲散劳力找到了出路,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九节钟表修理和刻字
刻字行业由来已久,建国前菏泽城里就有七八家刻字铺,比较有名的有范文轩(河南人)的刻字铺。1946年,河南人郭德成来菏创办了第一家修表店,以后通过收徒传艺,修表店发展到三、四家。1955年,各家私营店铺联合成立了修表社和刻字社。1972年正式成立了菏泽县钟表刻字厂。从业人员由当初的20余人发展到1986年的45人。全厂年产值由五六万元增加到20万元,利润近2万元。菏泽市1980〜1985年二轻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
第七章纺织工业
菏泽市有着丰富的棉、毛资源,为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现有棉纺织、毛纺织、针织、复制、印染5个行业,纺织工业已初具规模。
菏泽的纺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及西汉时期,手工麻纺织、丝织就有相当规模。到了南宋,随着棉花的种植栽培, 棉织品逐渐代替了麻织品和丝织品。明末清初,开始有了一些私人办的印染作坊。菏泽人民一直以土纺、土织、土染为衣着的来源,纺纱织布为家庭手工业。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菏泽市的纺织业在旧中国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有人租赁厂房,雇工生产,打破了原来各家各户纺纱、织布的习惯,但仍沿用土织机,手工操作;产品主要有袜子、毛巾、白布等生活日用品;生产能力低下,产品质量粗劣。这就是荷泽市现代纺织业的前身。
建国后,荷泽的纺织业有了较快发展,先后成立了棉织生产小组、棉织生产合作社、针织生产合作社等。1958年,在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菏泽市第一家纺织工厂——菏泽县针织厂。1960年由于原料不足,工厂被迫转产,直至1966年方恢复生产。
1966年,遵照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加强“小三线”建设的指示,青岛第九棉纺织印染厂在菏泽建立分厂。规模为2万纱锭、400台布机。1971年又投资310万元,建立了规模1120枚毛纺锭的全省第一家生产毛线的菏泽毛纺厂。到1977年,菏泽纺织工业总产值已达3765.5万元。
1978年到1982年,是荷泽纺织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建立了规模为2.5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为2500万米的菏泽印染厂;投资812万元,兴建了规模为1120枚毛纺锭、40台毛织机,生产毛呢、毛毯的荷泽第二毛纺厂;对荷泽县纺织厂也进行了设备更新和厂房的扩建改造。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迎来了纺织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局面。
1982年以后,由于纺织行业产品三次大降价,而化纤原料又十分紧缺,纯棉产品滞销;管理体制也有了变化,产品由包销变成了自销;商业、外贸又停购,造成库存大量积压。纺织企业面临着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折性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形势,菏泽的纺织工业深入地进行了改革,从实际出发,从重点抓速度、产量和扩大生产能力,转移到重点抓质量、品种,抓经济效益上来,由封闭式的单纯生产型管理逐步转向开放式的生产经营型管理。各企业逐步打破了过去产品多年来一贯制的局面,开发了适销对路产品,增大化纤、涤棉产品的比重,使菏泽的纺织工业才度过了1984年的艰难时期,行业和产品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和产品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85年,菏泽市(含地直)纺织工业实现总产值19427万元,创利润315.1万元,均为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生产棉纱4570吨、棉布1393.89万米、印染布1487.0万米、毛线651吨、针织折纱190吨。
1985年末,荷泽纺织系统固定资产原值4027万元,职工总数685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1人、助理工程师18人、技术员34人。
1985年,棉纱入库一等品率为99.88%,棉布入库一等品率为94.43%,毛线入库一等品率95.4%,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88.43%,针织衬裤入库一等品率为89・83%。棉纱、棉布、毛线入库一等品率或正品率分别比1978年提高2.1%、5.76%、3.5%。
截至1985年底,菏泽共有纺织企业9家,其中棉纺织品企业2家、毛纺企业2家、印染企业1家、针织和复制企业4家。有棉纺锭3万枚、捻线锭1万枚、棉布织机804台、毛纺锭3240枚、毛巾织机6台、罗纱织机36台。1951-1985年菏泽市纺织工业产值利润表
第一节棉纺织
明清菏泽人民广泛利用本地种植的棉花从事手工纺纱织布,织锦是其中最有意义的传统产品。建国后,菏泽人民不断革新织锦技术,由二匹综发展到现在的四匹综、六匹综,而且所织图案清新、明快,人物、动物、花鸟等花色图案达1000多个。这种传统的织锦产品,经过整理加工,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深受国外客商的欢迎。
菏泽的现代棉纺织工业是从1966年开始兴盛发展的。建国前,菏泽棉纺织业实行手工操作,使用的是木制手纺车、木制织机。建国后,菏泽自愿组织起来的棉织生产合作社、厂,积极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设备的机械化程度。1963年以后,自制了一些铁木织机,1965年又相继购进了一些电动铁织机。1966年,随着菏泽棉纺织厂的建成投产,电动铁织机又全部代替了铁木织机。至1985年底,共有棉纺锭3万枚、捻线锭1万枚、布机804台,其中宽幅布机108台。年生产棉纱4570吨、棉布1244.6万米。
在产品品种方面,1966年前手工棉纺织业主要是棉布、棉线。1966年到1978年,现代化棉纺织业也多年实行一贯制,品种单一,主要有21支、18支、32支、42支、14支等各种号数的纯棉纱;21X21、18X18棉平布、32华达呢、42/2X21府绸、21X21纱卡等。1978年以后,菏泽棉纺厂积极制订措旅,努力开发新品种,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逐步由纯棉向涤棉混纺、中长化纤过渡,由窄幅向宽幅过渡,由内销向出口过渡。至1985年,主要产品,棉纱有纯棉纱、涤棉混纺纱、纯化纤纱及精梳纱等30多个品种;布类有棉平布、府绸、哗叽、涤棉细纺、涤棉府绸等品种。
从1966年至1985年,菏泽棉纺织业的产值、利润、税金是逐年提高的,20年来,共创工业总产值83167.0035万元,利润3801.961万元,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有力地支援了针织、印染业的发展,为纺织业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简介
(1)菏泽棉纺织厂:原名青岛国棉九厂菏泽分厂。厂址位于菏泽市东郊。始建于1966年1月,同年12月建成投产。至1985年底,全厂厂区占地面积23.6651万平方米,其中主厂房建筑面积为8.6192万平方米。有职工3002人,其中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8人、技术员17人、会计师1人、医师5人。该厂有纱锭3万枚、布机784台,其中宽幅布机108台;另有2万中长纱锭正在建设中。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92.2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315.16万元。产品主要有棉纱和棉布。棉纱以21R绞纱和21支筒子纱为主;棉布有纯棉平布、哗叽、涤棉细纺、涤棉府绸4个品种。
菏泽棉纺厂建成投产后,初期遭受“文革”动乱的冲击,规章制度不健全,生产处于不稳定状态。1967年只生产棉纱762吨,完成产值325.83万元,实现利润2.59万元,税金50・25万元。至1974年,又因缺煤、停电,该厂被迫停产8个月,全年生产棉纱424吨、棉布172.24万米,实现产值241.15万元,亏损68・61万元。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生产棉纱3928吨、棉布1077万米、棉线329吨,完成工业产值2267・34万元、利润102.99万元、税金312.62万元。此后,该厂逐步完善了生产组织和机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生产发展加快。到1980年,棉纱产量达到5045吨,棉布产量达到1367万米,完成产值2431.79万元,比1976年增加542万元,实现利润153.65万元,比1976年增加41万元,均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
1980年以后,该厂生产一直持续稳定地发展。1983年,棉纺织品市场发生变化,产品出现了滞销。该厂及时从企业整顿入手,完善经济责任制, 加强基础管理,提高应变能力,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1985年生产棉纱4570吨、棉布1205.93万米、棉线908吨,完成产值3485.57万元,实现利润138.64万元,税金270.91万元。产值比1984年增长36%,利税比1984年增长344%。
该厂充分发挥原料充足的优势,立足扩大生产能力,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1976年,投资128万元,扩建纱锭1万枚、布机104台。1978年更新44布机为56布机。1981年,利用原染色车间旧址,贷款12万元,购置A631型捻线机20台,扩建1万线锭,组建了捻线车间。从1982年开始,又兴建新厂房,扩建2万中长纱锭,1985年底已基本完工。
菏泽棉纺织厂从建厂到1985年底,共完成工业产值32186.21万元, 生产棉布76241.74万米、棉纱5.8261万吨、棉线4832吨,实现利润1441.78万元、税金3697.52万元,共为国家积累5139・3万元。
(2)菏泽市棉织厂:它是全民所有制企业,1981年在菏泽县针织总厂棉织车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定名为菏泽县罗纱厂,1983年改为菏泽市棉织厂。厂区共占地7920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白次布、罗纱布。是一个小型的单织企业。
荷泽市棉织厂经过5年的建设,到1985年底已发展成为固定资产90万元、职工275人、技术员2人的棉织厂。该厂有条染、准备、织造三个车间,共有各种设备75台,其中罗纱机36台、280织机10台、1511织机10台、多臂机12台。1985年生产白次布5.3万米、罗纱布33.3万米,产
值130.9万元,实现利润1.94万元、税金6.25万元。
1985年产品销售额创该厂历史最好水平。产品除销售本区10个县市外,还外销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地。
5年来,该厂共生产白次布79.6万米、罗纱布198.5万米;实现工业总产值507万元,利税积累39万元。
第二节毛纺织
菏泽市羊毛资源丰富,而且毛质优良,为毛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建国前荷泽人民就用手工纺毛线编织毛衣、毛裤、毛袜等。直到70年代初才有了现代化毛纺业的生产。现菏泽毛纺织企业有2个,即菏泽毛纺厂和菏泽第二毛纺厂。毛纺织在菏泽的纺织工业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1985年末,2个毛纺厂共有职工1667人,工业总产值1322万元,利税243万元。主要产品有毛线、毛呢、毛毯、长毛绒。
企业简介
(1)菏泽毛纺厂:厂址位于市东郊,全厂占地面积5・5635万平方米。共有职工817人,其中,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4人。这个厂是生产各种中粗毛线的厂,有2120枚毛纺锭,年产量1800吨。
该厂始建于1971年。国家投资310万元,设计规模为1120枚毛纺锭,1972年12月2日正式投产。1976年实现了设计规模,形成全部生产能力。当年生产毛线482.96吨,实现产值1188.3万元。此后,该厂产量持续稳定增长。1982年,由于国内毛纺织品销售市场发生变化,毛线出现了滞销,于是该厂同上海十九毛纺厂实行技术协作;在销售上,让利于商业部门,组织强有力的销售队伍进行推销;全厂积极开展创优质名牌活动,提高产品的质量,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1985年,生产毛线650吨,为投产时的3倍。自1984年开始,菏泽毛纺厂又投资230万元,增加毛纺锭1000枚。
现在全厂有各种设备238台。其中专用设备58台、主机70台、辅助设备15台、专用仪器36台,关键设备B591、B993细纱机8台,B422、B432、B442型针梳机51台,B701、B702型摇纱机7台,B641、B643型合股机4台。
蒲泽毛纺厂分羊毛初加工、粗精纺、染整三大部分,生产工艺流程分别由选毛、毛条、精纺、染色、整理5个车间完成。从1975年到1985年,先后纺出纯毛和腈纶线185、175、116.880、671、272、875、273八个品种,还有116、114细绒线,641毛牆混纺粗绒线,以及830、630、640棒针腈纶线,共20多个花色品种。
菏泽毛纺厂从投产以来,除1974年、1975年2年亏损外,其余年份全部盈利。1985年实现利润109万元,税金246万元。从1973年至1985年,全厂共生产各种绒线5330吨,完成工业产值11047万元,实现利税2794万元。
(2)菏泽第二毛纺厂:该厂是菏泽地区新建的现代化毛纺织企业。厂址位于荷泽市东郊赵王河畔。全厂占地面积6.6024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851万元。现全厂职工有850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5人。全厂年生产粗纺呢绒40万米、提花毛毯6万条;拥有选毛一条线,规模为1120枚粗毛纺锭,40台毛织机及相应的全套染整设备;还有年产服装10000件的生产流水线。该厂主要产品有:麦尔登大衣呢、海军呢、拷花呢、学生呢、粗花呢、女式呢及全毛、混纺高级提花毯。
菏泽第二毛纺厂的前身是一个以生产导火索为主的化工企业。1980年,决定转产纺织产品1982年4月,厂定名为菏泽第二毛纺织厂,并于同年10月投资812万元破土动工。1985年9月主厂房工程竣工,毛呢产品投入生产,当年即生产7.9万米。
第三节印染
早在明末清初,私人办的印染作坊就很普遍,几乎所有集镇都有1〜2处染坊。据《曹州府志》记载:“木棉转鬻地方,其利颇盛,茜草和靛青可以为染”。这是较早的染布着色方法; 至今,在广大农村仍可见到铁锅加染料的色布加工,染出的布自然朴索,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建国后,随着菏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落后的染布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衣着色彩的要求。1978年,决定建立菏泽印染厂,以加速菏泽印染业的发展,改变荷泽纺织工业的行业布局。
菏泽印染厂是荷泽市也是菏泽地区唯一的一家国营印染企业。厂址位于菏泽市东郊济菏公路北侧,厂区占地面积84・6582万平方米。现有职工840人,其中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5人、技师1人;主要生产设备54台,其中连续轧染机2台、染缸13台、印花机1台、热定型机2台、布类丝光机2台、平辐L型连续汽蒸煮联合机3台、热熔染色机2台、树脂整理机1台、预缩整理机1台。厂有固定资产原值1710万元,年生产能力为印染布2500万米,年产值5246.5万元。它的主要产品有涤棉印花布、纯棉印花布、涤棉色布、涤棉漂白、中长色布5大类,产品品种350多个。其中涤棉、草绿、井兰府绸是市场上的畅销货。
菏泽印染厂是在原荷泽棉纺织厂印染车间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它的总体规模为年生产印染布2000万米, 总投资450万元。1978年10月开始动工兴建,于1980年9月试车生产,当年即生产纯棉印染色布148・8万米。1983年,这个厂为改变产品品种单一的状况,又增加了74型化纤设备18台、印花机1台,增上一条化纤生产线,并于同年7月试车投产。至年底,即生产棉混纺印染布232万米、纯化纤印染布55万米。由于棉布市场发生变化,1984年该厂生产受到严重冲击,生产处于半停顿状态。1984年11月同上海第五印染厂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在上海第五印染厂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先后试制出涤棉卡西呢、领衬布、防雨布、涤棉纺丝绸等新品种,扭转了被动局面。1985年即生产各种印染布1591.98万米,其中纯棉布129.84万米、涤棉布1219.41万米、中长染色布242.73万米。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由1984年的73%,提高到1985年的84%。
菏泽印染厂产品由商业收购,除销售本区10个县(市)广大城乡外,还远销北京、河南、四川、辽宁、黑龙江、甘肃、云南、湖南等19个省市和地区。
菏泽印染厂从1980年到1985年,共实现产值12205万元,利税积累707.29万元。
第四节针织业和复制业
针织业和复制业都是以纱线为原料的加工行业。建国前,菏泽市针织和复制业都是个体生产经营。手工操作,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粗劣,经济效益极低。产品主要销往农村。建国后,一些个体经营者联合起来,成立了生产合作社,促进了荷泽针织、复制业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市大力发展针织和复制业:兴建新厂,扩建规模,更新设备,开发新品种、新花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针织业的产品主要是袜子、内衣、羊毛衫,现在有菏泽市针织厂、菏泽市织袜厂、菏泽市羊毛衫厂3个小型企业;复制业现在有荷泽市制线厂。1985年,针织、复制业共有职工1074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47.24万元,完成利润20.84万元、税金39.87万元。
企业简介
(1)菏泽市针织厂;该厂位于双井南街,厂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是一个专业生产各种针织、棉毛衫裤的小型企业。1985年,全厂有职工34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固定资产原值182.1万元。
市针织厂的前身是1949年7月由井全文在菏泽城内组织20多人建立起来的生产合作社。1952年租赁了厂房,添置毛巾机6台、织袜机18台,主要产品有毛巾、袜子、蚊帐布。生产方式以加工为主,产品实行自销。1958年,职工发展到400多人,厂名定为菏泽县针织厂。1975年开始生产内衣,建立了内衣车间。此后,生产逐步扩大,人员大量增加。1980年职工发展到900人,分棉织、织袜、内衣3大车间。为生产专业化和便于管理,1981年市针织厂分开:原棉织车间改为菏泽市棉织厂;原内衣车间改为菏泽市内衣厂;原织袜车间改为荷泽市织袜厂。菏泽内衣厂即现在的荷泽市针织厂。
现在全厂有织造、染色、成衣3个车间和1个机修辅助车间。拥有各种设备301台,其中主机设备58台,Q113染色机3台,其它辅助设备240台。1985年主要产品产量为棉毛衫裤5万条、晴纶衫裤51.24万条、汗布类衫裤15.13万条、绒布类衫裤0.11万条。全年完成产值253万元,实现利润10.9万元、税金16.2万元。从1981年至1985年共完成产值1136万元,利税积累109.6万元。
(2)菏泽市织袜厂:该厂位于菏泽市北城区。是一个专业生产袜子的小型企业。全厂占地面积799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9.8万元。1985年产值105万元,生产弹力袜和锦丝袜57.6万双,完成利润1.65万元,税金6.3万元。市织袜厂从1981年至1985年共生产弹力丝袜129万双。锦丝袜58・9万双,完成工业产值435.6万元,利税积累19・4万元。
(3)菏泽市羊毛衫厂:该厂是利用水泥厂旧址,在菏泽市建材厂羊毛衫车间的基础上,于1981年8月创建的。厂址位于菏泽市北郊广福北街1号。全厂共有职工120人,厂区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固定资产19万元,年生产羊毛衫120万件。主要产品有各种腈纶针织衫裤、长围巾、童帽。该厂是集体性质的小型企业。
1985年该厂主要产品产量睛纶针织衫42.79万件、童装37.58万件、长围巾1.45万件、童帽26・24万件。
该厂虽然是个小厂,但产值、利润、税金却是逐年提高的。1983年实现产值57.01万元,利润1.67万元,税金3.4万元;1984年产值70.31万元,利润3.15万元,税金3.6万元;1985年产值83.72万元,利润4.2万元,税金6.1万元,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4)菏泽市制线厂:该厂位于牡丹路北段路东,是菏泽地区唯一专业制线的厂家。全厂占地面积1.4406万平方米,拥有3636枚捻线锭,有各种设备180台,其中捻线机9台、木纱团缠轴机25台、纸芯缠轴机35台、宝塔线机78台;有漂染、并捻线和成型3个主要生产车间和维护、锅炉2个辅助车间。全厂职工334人。主要产品有纯棉21/3线团、42/3纱团、32/2维棉宝塔线团。
菏泽市制线厂的前身是1958年5月成立的菏泽城关人民公社缝纫厂。1971年厂名改为菏泽县制线厂。1972年12月厂址迁至现址。使用的设备是自制的七制制线设备,生产工艺落后,产量低,1971年全年只生产21/3民用线1.7028万捆、42/3木纱团2.5102万捆。1973年,先后购进A565捻线机等各种设备,取代了落后的七制设备,1976年产值即达124万元,首次突破了百万元大关。此后,该厂先后试制生产了21/2合股线、42/3宝塔线团、涤纶线团等10多个新品种。1980年产值猛增至208.18万元,创该厂历史最高水平。到1985年主要产品产量21/3纸芯线团达150.78吨,42/3维棉宝塔线77.82吨,42/3木纱团7.36吨,21/3无芯线球5.96吨,涤纶线团1.2吨。实现工业产值205.52万元,利润4.09万元,税金11.27万元。该厂从1971年至1985年累计实现利润89.628万元,税金94.58万元。
第八章食品工业
第一节罐头和乳制品
建国前,菏泽县仅有几家食品作坊,规模小,全是手工操作。建国后,食品工业开始起步和发展。1956年由城内19户市民组成荷泽县畜牧合作社,饲养奶牛、奶羊,出售鲜奶。1976年更名为菏泽县乳制品厂,开始用机器生产奶粉、炼乳、麦乳精等乳制品。1970年,菏泽二中“九二O”工厂从外地引进灵芝菌种人工栽培成功,随之又研制成功泰山灵芝精口服液。该厂于1984年更名为菏泽市灵芝精厂。
1973年,菏泽罐头厂建立,填补了荷泽市罐头生产的空白。
1985年,菏泽市罐头及乳制品工业共有3家企业:菏泽罐头厂、荷泽市灵芝精厂、菏泽市乳制品厂。3个厂共有职工503人,各类技术人员4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兽医师1人、助理工程师7人、助理会计师1人、助理统计师1人、助理农艺师1人,拥有固定资产425.34万元。1985年共生产各类罐头2482吨、乳制品215.6吨、泰山灵芝精11.4050万盒,实现产值1243万元、利润62.2万元,上交税金53.12万元。
企业简介
1.菏泽罐头厂:该厂的前身是荷泽葡萄酒分厂,1976年正式命名为菏泽罐头厂。该厂位于城东郊丹阳路北侧,占地面积4・2930万平方米。
该厂自1980年以来发展较快,新建了1264平方米的罐头生产线1条、886平方米成品库1座,改建200平方米冷库速冻车间1座。到1985年已形成2000吨的罐头生产能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罐头产量由1976年的87吨增长到1985年的2472.4吨;产值由1976年的50万元增长到1985年的1077万元;罐头的品种由1976年的5个增加到1985年的34个。1985年全厂盈利52万元,上交税金44.3万元。它们生产的芦笋罐头已远销日本、美国、西德、瑞典及西欧各国,咸牛肉、咸羊肉罐头畅销埃及、伊拉克、阿富汗、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产品供不应求。
1985年,该厂共有职工648人(其中常年性临时工300人),各类技术人员27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4人、助理会计师1人、助理统计师1人、助理农艺师1人、助理园艺师1人。拥有固定资产265万元,各种设备183台。
2.菏泽市乳制品厂:该厂位于市城西北傅堤口外,占地面积2.3360万平方米。其前身为菏泽县畜牧合作社。始建于1956年,由19户社员合作组成。当时仅有奶山羊44只、奶牛1头、意大利蜂2箱。1959年迁至现址。
1962年更名为荷泽县牛奶厂。这时有职工40人,固定资金2・5万元,有奶牛30头、马50匹、奶羊160余只、猪100余头。
1976年,省轻工业局投资45万元建成一座日加工鲜奶2吨的乳制品生产车间,主要生产奶粉、炼乳、麦乳精。从此,该厂由单一的饲养业转向以乳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同年易名为荷泽县乳制品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厂加强了企业管理,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1978年至1985年6年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57.11万元,生产乳制品1233.99吨,实现利税29.9311万元。它们生产的牡丹牌全脂奶粉填补了山东省一项空白。
1985年,该厂有职工94人,其中兽医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设有麦乳精、鲜奶加工、面包、饼干、冰糕、饲养6个车间。全年生产各种乳制品215.6吨,实现产值111万元,创利1.2万元,税金5.7万元。
3.菏泽市灵芝精厂:该厂位于文化路西段路南,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前身是菏泽二中“九二O”工厂,始建于1969年。开始主要作为本校师生科研、实习、劳动的基地,主要产品有“九二O”、“五四O六”激素。1970年从外地引进灵芝菌种2支,经人工栽培成功。之后,该厂与医学专家协作,试制成功中成药口服液泰山灵芝精,1972年秋季在广州对外贸易交易会上与外商洽谈成交。当年购置设备,建设厂房,组织人员学习制药技术。当时仅有职工8人,同年又从荷泽二中髙中毕业生中选拔30人留厂工作,厂子易名为荷泽二中微生物制药厂。1973年正式对外商供货,填补了菏泽地区中成药出口空白。之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76年灵芝精产量达3・7万盒,产值20万元,实现利润3万元。1977年产品除出口外,在国内市场亦有销售。1984年易厂名为菏泽市灵芝精厂。
1985年全厂有职工61人,固定资产34万元。主要产品为泰山灵芝精口服液。1981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编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成药优良产品》名录,产品销往日本、西德、意大利、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国内销售10多个省、市、自治区。
第二节糕点
菏泽市市属的糕点工业仅菏泽市食品厂一家。该厂位于牡丹路北段路东,正式建厂于1955年。
建国前菏泽城内有鼎昌、聚泰隆、宏昌、同昌4家糕点铺,50余人,均为手工操作,个体经营。1949年荷泽城内生产糕点的有3家:菏泽职工消费合作社糕点组,有工人5名,日产250斤;菏泽县城乡供销合作社糕点组,有工人6名,日产300余斤;菏泽百货公司糕点组,有工人6名,日产300余斤。
1955年,上述3个糕点组合并,统一归菏泽百货公司领导,这就是菏泽市食品厂的前身。1969年糕点厂与百货公司分开办公,实行独立核算。这年,从河南省尉氏县购进饼干机1部,菏泽的糕点生产才开始由手工操作改为机器生产。1972年,厂名改为菏泽县副食品加工厂,工人增加到80余人。1979年在山东省糕点质量评比中,该厂生产的江米枣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工厂正式命名为菏泽市食品厂,职工人数增加到151人,设大炉、红面、糖果、电炉4个车间、2个门市部,年产量达12.8吨,花色品种60多个,年产值117.67万元。
第三节粮油工业
粮油加工工业建国前在菏泽市只有个人经营的小油坊、小磨坊,全部是手工操作,规模小,生产工艺也是原始的。1956年菏泽粮油机械厂、菏泽市面粉厂相继建立,为菏泽粮油加工工业的发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980年菏泽市粮油综合加工厂建成,1983年菏泽市饲料加工厂也建成。菏泽的粮油加工工业方初具规模。
企业倚介
(1)菏泽粮油机械厂:该厂位于青年北路东侧,它的前身是青岛民生油厂。1956年从青岛搬迁至菏泽,国家投资7万元,厂名改为公私合营菏泽植物油厂,日处理原料30吨。1970年1月在油厂的基础上,又改建为菏泽粮油机械厂,设机械、榨油2个车间,主要为本地区制造修理粮油设备和零部件,并承担省粮食厅安排的机械生产任务。
这个厂的主要产品有扒谷机、滤油机、305型拉丝机、保险柜、关风器、风机、粉碎机、打谷机等。扒谷机除按省分配本省粮食部门外,还销往安徽、河北、河南等省。
(2)菏泽市面粉厂:该厂座落在解放大街北段路东,占地面积4.0735万平方米。它的前身是青岛华丰面粉厂。1956年9月30日由青岛迁来菏泽,厂名定为公私合营蒲泽华丰面粉厂,1957年正式投产。这是菏泽市(也是菏泽地区)第一个机械化面粉厂。这时仅有工人14人、对磁磨4台、四包平筛1部、打麦机1台,动力为60马力的柴油机,日产能力为25吨。由于动力小,生产水平低,满足不了市民的供应,于是在投产的当年(1957年)就对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将四包平筛换成六包平筛,增加园箩1部、布筒散热器1台,动力由60马力增加到90马力,传动由小带轮皮带传动改为共天轴皮带传动,从而提高了加工能力。
1958年,随着粮食种植的变化,该厂又建立了粗粮车间,加工大米、小米、玉米粉、瓜干粉、高粱豆杂面,日产粗面粉7吨。这时工人已增加到57人。动力设备也进行了改进,实行高压电输送,安装了一台容量为250千伏安的变压器。1965年又换上70千瓦和30千瓦2台电动机。由于配机适当,严格管理,吨粉耗电一直稳定在32度左右,耗电之低居全省之首。
1966年该厂更名为荷泽面粉厂。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1982年又投资165万元对该厂进行整体改造: 车间为4层楼房;日产能力提高到100吨;制粉设备均为国家定型产品。
至1985年,全厂共有职工169人,技术员5人,拥有Ma5磨粉机7部(总接触长度为700厘米)、Fa4X22(铁壳)高方筛4部、刷麸机 (5#)2部、BIM48脉冲除尘机4部。全年创产值414万元,利润21.06万元。
(3)菏泽市粮油综合加工厂:该厂位于北城区康庄西路,占地7000平方米。它的前身是菏泽市粮食局第一油脂库。第一油脂仓库创建于1953年。当时仅有工作人员4人、平房7间,主要负责保管各种食用油和油料、麻袋、大桶等粮油包装物。1968年增加了加工香油的石磨4盘和磨房6间,职工人数增加到18人。1976年又增加了泡豆芽、磨豆腐、制凉粉等几个小项目。由于生产品种的增加,1980年被市粮食局正式命名为荷泽市粮油综合加工厂。1983年建造了办公楼、生产楼各1座,平房数十间,人员也增加到62人。1984年从上海引进制作葱油、华夫饼干的生产线和各种汽水、浓缩桔汁生产线,1985年初又设计安装了班产8000斤的水暖烘干挂面生产线。这3条生产线的引进安装成功才使这个厂初具规模。
1985年全厂共有职工94人,其中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人、技术员2人。全年创产值58.3万元,实现利润8・3万元,上交税金0・8万元。
(4)菏泽市饲料加工厂:该厂位于牡丹南路西侧,占地面积2.0666万平方米。创建于1983年7月,1984年7月正式投产。主要设备有粉碎机、电子配料秤、搅拌机、磁选器、清理机、提升机、输送绞龙、风机、除尘机等。
全部工序均为机械化、连续化生产。年生产能力为4000吨,实际年总产量为5000吨左右。
该厂除生产配合饲料外,还生产部分混合料及浓缩饲料。饲料品种除雏鸡、蛋鸡饲料外,还有奶牛、役用牛、猪饲料、兔饲料等。
第九章、建材工业
荷泽市建材工业的生产,建国前只有传统的小土窑烧制砖瓦。容量在1万块至2・5万块之间,主要用柴草作燃料,生产是间歇性的,烧制的砖瓦为蓝色。所有的砖瓦坯全是手工制成。1958年开始有了轮窑。它是一种新型窑体,生产砖瓦时一般采取内燃。既节约了燃料,又增加了砖瓦的强度,也提高了产量。一座40门的轮窑年产砖3000万块、瓦2000万片。它是本市目前生产砖瓦的一种主要形式。1965年菏泽县预制厂建成,开始生产简单的预制构件。1967年除生产水泥管、桥面板、桥拱、水泥梁外,又开始生产水泥电线杆,1974年又开始制造翻斗车、1981年新上了建筑机械生产项目。生产的品种有钢筋切断机、弯曲机、砂浆搅拌机、水磨石机,建材工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的开放,由原来企业的单一生产和经营,逐步发展到国家、集体、个人多层次、多渠道的生产和经营。几乎全市所有乡镇都有了自己的建材工业。
主要企业倚介
(1)菏泽市建材机械厂:该厂创建于1965年3月,位于广福北街路西,占地面积2.2980万平方米。
建厂时,厂址在西关体育场内,仅借用房屋2间,又搭了一排帐篷,招收了30名合同工,只生产150X15×100cm的几种水泥管、桥板面,年产值20万元。1966年迁现址,工人增加到60人,年产值30万元。1968年由于“文革”中派性干扰,年产值又下降到20万元。1970年由于新上了电镀车间,产值上升为32万元,年利润1万元。1974年由于制造翻斗车,年产值上升到55万元。
1985年,菏泽市建材厂已有职工139人(其中大专毕业生4人、中专毕业生4人),拥有固定资产48.4万元、机械设备43台、载重汽车1辆,年产值达103万元,利润5万元。
(2)菏泽市砖瓦厂:该厂始建于1952年,中间几经搬迁。现厂址位于菏泽城西北12里处的杜庄乡耿海村,即菏东公路北侧,七里河东侧,占地400亩,是菏泽市唯一的市级砖瓦厂。
1952年该厂初建时称窑业社。在城东南吴庄租赁2座土窑,共占地40亩,职工100人(季节工)。全部手工劳动,年产砖80万块。
1958年12月,投资28万元在城北刘庄建造36门轮窑1座。这是菏泽市第一座轮窑,厂名改为荷泽县砖瓦一厂。1959年下半年,又投资29万元在菏泽城南大屯建造36门轮窑1座,称菏泽县砖瓦二厂。1961年12月,砖瓦一、二厂合并,全搬到大屯,改为菏泽县砖瓦厂。1962年该厂由国营企业改为县集体企业,名称不变。
1978年4月,投资110万元,在杜庄乡耿海建新厂址,有40门轮窑1座。在这里建厂,主要是想利用黄河泥沙烧砖瓦,减少良田的毁坏和河道的淤积。山东省为这个厂投资12万元建造了一套进退水闸等落淤工程。可是这几年由于黄河上游有了落淤池,所以该厂的落淤生产砖瓦不够理想,生产效益不高。每年只能生产砖800万块左右、瓦100万块左右。仅能盈利六、七万元,除去退休人员工资,基本上没有盈余。
1985年,全厂有正式职工170人 (其中退休人员50人),固定资产120万元;拥有大型砖机2台、瓦机1台、电机4台、T3—18型车床1台、BC6063牛头刨床1台、移山80推土机1台。每天生产砖坯10万块、瓦坯1万块,日产值0.6万元,年利润2万元。
第十章化学工业
菏泽市有化工企业4个,其中国营企业3个,市属集体企业1个。主要产品有氮肥、磷肥、复合肥、农药、化工原料、煤炭机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化学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在菏泽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85年底,菏泽市属化学工业有职工1013人,拥有固定资产1257・5万元,工业总产值达274万元,实现利润一154・7万元,共生产9类28种产品。
第一节氮肥
菏泽市化工企业所生产的氮肥主要有氨水和碳酸氢铵。
氨水氨水是60年代菏泽县化肥厂生产的产品。该厂是菏泽市和荷泽地区第一个生产氨肥的厂家,主要产品是农用普通氨水。原来只能年生产3000吨合成氨,经过技术改造生产能力逐渐增加到年产5000吨、7500吨、10000吨。产品也由普通氨水改造为碳化氨水、碳酸氢氨。1982隼,菏泽县化肥厂转产改为菏泽县啤酒厂。
碳酸氢铵碳酸氢铵为菏泽跃进化肥厂生产。该厂1976年开始筹建,1980年正式试车投产。年生产能力为5000吨合成氨。为满足广大农村对化肥的需求,1982年以来,经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合成氨生产能力扩大到7500吨。1985年菏泽跃进化肥厂与明水化肥厂签订了经济技术合同。由明水协作组对该厂的生产、技术、管理进行具体地帮助和指导,从而不断地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
第二节磷肥
磷肥为菏泽市磷肥厂生产。该厂1973年筹建,1975年8月正式投产。当时产品为磷矿粉。1978年土法上马,采用大池人工搅拌生产普通过磷酸钙。1980年通过技术改造,又投资15万元,增设皮带滑承、三浆搅拌和氟气回收装置,实现了机械化连续生产,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1984年为发展和壮大企业,陆续开发了日用化工产品,成为菏泽市唯一日用化工生产厂家。足宝、灭虫花露、干洗灵、空气清洁剂等均系该厂产品。
1977年该厂又投资20万元筹建小型硫酸车间,1979年投产。生产4个月后因设计不合理而停产。
第三节农药制剂
农药粉剂为荷泽农药厂生产。该厂于1966年投资4万元开始筹建,旧厂址在原菏泽县水利局侯店水利发电站,占地30余亩。1967年10月试车投产,产品为1%的“六六六”农药粉剂。1968年10月增加投资30万元将农药厂扩建搬迁到双河集桥北。生产能力由1000吨增加到10000吨;又增加了5%的DDT、2.5%的敌百虫和2%的乐果粉等10多种产品。1980年4月,农药厂再投资12万元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了部分设备,改进了工艺流程,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有机磷农药属高残毒农药,故1982年底停止了生产。粉剂农药停产后,为了解决职工生活,相继开发了导火索、理疗热敷袋、DC分散剂、漏电保护开关、淀粉、磷酸脂等产品。
第十一章乡镇工业
菏泽市乡镇工业起源于传统的手工业。自1953年起部分个体手工业者集资入股,联合经营,成立了农村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早的这类合作社有窑业、木工、铁业、罗笼、缝纫、鞋业、针织等。1958年大部分人民公社兴办了铁业、砖瓦业、修理业,从事小型机械的维修和锄、锨、镰、镢、耧、耙等木制农具的制造。1965年全市社、队办工业发展到91个,从业人员1158人,产值370万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社、大队办的工业经过整顿,普遍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项目也逐步增
多,办起了磷肥、地毯、裘皮、酿造、食品、粮油加工、建筑、运输等工业。1983年联户办工业、个人办家庭工业犹如雨后春笋,荷泽市委、市政府将原社队工业、农村联营合作社工业、个体工业统称为乡镇工业。
1980年〜1985年菏泽市乡镇工业基本情况表
第一节机构设置
建国初期的菏泽县供销社生产科是全县最早的手工业管理机构。1955年,以县供销社生产科为基础组成了菏泽县手工业联合社管理全县手工业。1958年手工业联合社撤销,全县手工业归属县工业局领导。1959年又恢复手工业管理机构,改称荷泽市手工业管理局。1969年菏泽县手工业管理局撤销,所属工厂改归菏泽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工交组。1976年县建立轻工业局,下设公社工业生产科负责管理公社工业。1979年菏泽县建立公社工业局,1982年下半年改称菏泽县社队企业管理局,1983年又改称荷泽市乡镇企业管理局。1984年4月,菏泽市多种经营办公室归并乡镇企业管理局,更名为菏泽市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局,各乡镇均设经济联社。1985年5月又改名为菏泽市乡镇企业局,各乡镇设“经委”。
第二节生产项目
乡镇工业最初以铁业、木业为主要行业,生产农民急需的生产工具和木制小农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工业迅速发展,生产项目逐年增多。至1985年菏泽市乡镇工业项目有石油化工、机械、五金、建筑材料、农药、化肥、植物激素、造纸、印刷、文具、棉花加工、丝绸、麻纺、皮革、橡胶、粮油加工、副食品、日用家具、生活用品、缝纫、服装、工艺美术等20
多个生产项目300多个品种,品种系列已初具规模。第三节著名产品
葵花牌特鲜酱油原名优质豆王鲜,是1980年由沙土酿造厂采用当地的优质黄豆、小麦粉发酵晒制而成的营养调味品,含有多种氨基酸,色泽鲜艳,香味浓郁,口味鲜美。1983年获山东省科研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银质奖。经国家科委鉴定,理化指标超过瑞士“美极鲜”酱油,卫生指标优于GJB2717-81酱油生产指标。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氧化铁红1980年沙土公社工厂开始生产。主要原料是废铁花、铁屑。它是油漆、橡胶、塑料、玻璃等工业原料。在山东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1982年在全国颜料产品质量评比中获第三名,其中制漆沉淀性被评为第一名。
安兴磨头1958年由安兴磨头厂开始生产。该产品在1976年全省同行业评比中获第三名。1985年该厂又研制成功硬度强、重量轻、成本低、加工面粉质量好的新型合金磨头,年产量达2万套,畅销本地和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增产灵1985年6月由都司乡农丰化学制剂厂开始生产。经省鉴定,质量超过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规定的标准。用于棉花可增产15〜20%;用于水稻、小麦、玉米、谷子可增产15〜30%。
防落素1985年6月由都司乡农丰化学制剂厂开始生产,是新型植物调节剂,能促进农作物生长,防止花果脱落。在瓜果刚开花时喷洒,可提高结果率83%。
青鲜素1985年6月由都司乡农丰化学制剂厂开始生产。它是优良的植物调节剂。既可用于蔬菜瓜果的保鲜,也可抑制蔬菜的发芽,延长贮存期。经试验,用于马铃薯、萝卜、大蒜、大葱的贮存可不空心、不发芽;用于白菜、西红柿的贮存可使不腐烂、不脱叶,贮存期可延长至1年以上。该产品是山东省首创,产品畅销本省及河北、安徽等地。
李村地毯1978年开始生产,有4义6英尺、8×10英尺、10X12英尺、2.5X8英尺等规格。主要为外贸出口加工,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西德等国家。最高年产值18万元,年盈利8000元。
沙耙沙耙是菏泽生产的传统农具,用本地产的桑木制成。耙齿细而坚固,放在地上站一个人而齿不折断。在1958年至1965年全省中小型农具评比中年年名列前茅。该产品生产普遍,如彭拐、尚庄、张菜园等村家家户户都会做。1985年产量达2万提, 畅销河南、安徽等地。
镰把解元集刘庄的镰把是传统名牌产品。其特点是粗细适当、弯度合适。多采用象形木料,根据木质纹路制成。1958年至1965年在全省中小农具评比中年年获奖。
建筑涂料1984年岳程庄乡从南京引进技术开始生产。品种有白、兰、果绿、米黄、粉红五种颜色。有亮度好、不退色、附着力强等特点,年产量达150吨,畅销河南新乡、山东德州等地。
皮毛玩具马垓回族乡农民王福才自办家庭工厂,用各种动物皮张下脚料生产。开始只做牛、马、羊等简单动物,逐渐发展到制做稀奇珍兽,品种达30余种。造型美观、神态各异,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他制作的“老虎”曾被搬上电视剧《武松》;用电子控制的狮子、老虎、猫、狗等动物,在数米远处听到信号也会跑、会叫。产品畅销亚、非、欧、美四大州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四节主要乡镇工厂
张什店窑厂建于1958年,当时属辛集公社集体所有,占地400亩,有36门轮窑1座。1983年该窑划归岳程庄乡所有,并承包给农民李传亮经营。李传亮承包后,加强了管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5年生产成品砖1000万块,产值60万元,创利润10万元。当年李传亮即捐款5万元支援教育事业。李被授予“尊师重教”模范,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安兴棉纺厂始建于1984年6月。共有厂房12间,职工50人,800支纱锭。有固定资产39万元,流动资金4・5万元。日产棉线1000斤,主要生产14支纱。建厂当年即创产值26万元、利税3・7万元。1985年年产值30万元、利润3万元。
沙土酿造厂建于1980年6月。当时只有12名农村磨油师傅、4盘石磨、5头小毛驴和一些小农具,主要为外贸加工香油。在生产经营中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用滚雪球的办法,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大出口贸易。至1985年,这个厂已发展成为占地400余亩、427名职工,拥有固定资产380万元、流动资金140万元,年产值500万元的中型企业。该厂生产20多种产品,其中芝麻酱、香辣油、特鲜酱油、腐竹等7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西班牙、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香港、九龙、澳门地区。几年来,创外汇381万美元,向国家缴纳税金100万元,获利214.2万元,转化粮食1.7420万吨。1984年葵花牌特鲜酱油获山东省和国家农牧渔业部双优产品。1985年荣获国家银质奖。
都司乡农丰化学制剂厂该厂1984年10月兴建,1985年6月正式投产。拥有固定资产30万元,固定职工35人,设计年生产能力1300吨。主要生产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植物激素 ——增产灵、防落素、青鲜素。1985年6月投产后至年底共生产3种激素92.2吨,产值85.3万元,获利润15万元。
该厂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工研究所引进最新科研成果,其产品经山东省农业厅农技站多次试验,对多种农作物都有明显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