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河道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河道治理
分类号: F407.9
页数: 8
页码: 134-141
摘要: 菏泽市境内河流除西北境的黄河外,均为季节性人工河。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25条,总长431.2公里。较大的水系有洙赵新河和东鱼河北支。洙赵新河起源于东明县穆庄,由李村镇南刘庄入境,至新兴乡五道街出境。
关键词: 水利建设 河道治理

内容

菏泽市境内河流除西北境的黄河外,均为季节性人工河。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25条,总长431.2公里。较大的水系有洙赵新河和东鱼河北支。洙赵新河起源于东明县穆庄,由李村镇南刘庄入境,至新兴乡五道街出境。境内长51公里,流域面积826平方公里。该水系有大于30平方公里的支流15条,实测最大流量17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3.9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24亿立方米;最大流速1.47米/秒,多年平均流速0.97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2.77公斤/立方米。东鱼河北支(原名万福河),西自东明王二寨,东至成武县王双楼入东鱼河,全长96公里,流域面积858.4平方公里;境内长27.6公里,流域面积355.5平方公里。流经吕陵、贾坊、解元集、杜庄、西城、南城、何楼、丹阳、佃户屯9个乡镇办事处。该水系有大于30平方公里的支流7条,实测最大流量17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2.7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0.87立方米/秒;最大流速2・01米/秒,多年平均流速1.08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4.18公斤/立方米。本市西北边境的黄河,境内长14.82公里,最高水位61.16米(大沽),最低有断流现象。据高村水文站观测资料,黄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6.74亿立方米,最大流量1・79万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大于200秒立方米的天数为340天左右;多年平均含沙量27.8公斤/立方米,最高含沙量达456公斤/立方米,最低含沙量3公斤/立方米。河滩面高程56.50米,高岀堤外地面2〜5米,局部达到10米,故又称地上悬河。
  建国前境内较大的河流有赵王河、七里河、洙水河。因河道弯曲,长年泥沙淤积,河床宽浅,雨季河道漫溢,常常成灾。建国后,人民政府疏通了旧河,开凿了新河,调整了水系,并进行植林防护,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消除了水患。从1955年农业合作化到1979年,共开凿人工河道14条,修建干渠97条,水闸、涵洞249座,排灌站106座,并开挖了田间“三沟”,总长达3660公里,配套建筑物5600余座,总除涝效益60余万亩。
  一、黄河治理
  建国30多年来,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下,菏泽市不断组织干部群众,加高培固原堤防,整修险工,锥探灌浆,以消除隐患。并发动群众,捕捉害堤动物,植树种草,绿化、美化大堤。同时修建了虹吸、涵闸、扬水站等兴利工程。
  整修险工:1966年,由于河势变化,主流推向兰口、张阎楼。经上级批准,兴建张阎楼控导工程,新建坝头32道,修土坝19道。1970年又修坝5道,1974年修建8道,同时还整修了贾庄等险工。自1968年至1973年5年中,共建26道坝、6个垛、4段护岸和拦坝基及险工加固29坝次工程。使刘庄险工上与东明南小堤相接,下与张阎楼控导工程相衔,首尾连成了一体。历经30多年的建设,境内堤防强度和防洪能力空前增强。有效地防御了1949年花园口站流量14500立方米/秒,1953年花园口站流量9350立方米/秒,1958年花园口站流量9300立方米/秒,1982年花园口站流量15300立方米/秒的洪峰,安全渡过了37个伏秋大汛和历年凌汛。
  加固堤防:建国以后,全市每年春季组织2000多人整修堤防。经过50、60、70年代的加固,计完成土方597万立方米,使境内30多华里的黄河大堤身高8至9米,一般超过保证水位2・5米,堤顶宽达11至15米。为消除隐患,锥探压力灌浆长17.68万米,锥193・4万眼,灌入土方量3.06万立方米,处理大、小隐患穴洞7138处。1974年至1985年间,还进行机淤固堤,使大堤实际海拔高程达60・15至65.45米,提高了堤防工程强度。
  为绿化、美化河堤,发动群众植树植草。至1985年,大堤两侧共植树79・9万株,堤身普遍植了葛芭草,为抢险提供了料源,增强了抗洪能力。
  引黄工程:1958年至1960年,菏泽县曾建有南(太行堤水库)、北(刘庄引黄)两大灌区。由于当时注重“以蓄为主”的治水方针,截断了原来的自然流势,涝灾和边界水事纠纷随之增加,于是1962年废渠还耕。废渠还耕后,抗旱能力明显减弱,当年全县受旱面积达46・9万亩,成灾32・8万亩。县政府认真总结了引黄历史的经验教训认为地下水位抬高,涝灾加重,碱地剧增,水事矛盾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归过于引黄;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是发展本县农业生产的战略措施,必须尽快恢复引黄灌溉。1965年6月县人民委员会向专员公署、黄河修防处送交了《关于恢复利用刘庄引黄闸放水灌溉的报告》,成立了引黄办公室。刘庄引黄灌区重新调整了水系,增加了水利设施,恢复了灌溉。刘庄引黄灌区位于荷泽市西北部,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面积2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万亩、林地3万亩,包括李村、高庄、白虎、小留、吴店、黄堤、马村8个乡镇,共273个自然村14万人口。
  引黄虹吸管。1956年3月至5月,在黄河南大堤桩号219+929处建成刘庄引黄虹吸管9条,管径0.9米,总长81.5米。引水量9〜18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23万亩,国家预算投资74.9万元。同时开发刘庄引黄灌区,开挖干渠3条,分干渠2条、支渠28条、斗渠211条。在运用过程中,由于虹吸水量小,不能满足农作物灌溉用水的需要,后改为引黄闸。
  刘庄人民驯黄闸。1958年10月动工拆除虹吸管,并在大堤桩号220+140处建刘庄人民驯黄闸。1959年5月1日工程竣工。该闸为薄壁轻型钢筋混凝土箱式25孔涵闸,每孔净高2.5米,净宽2・5米;闸身总长31.6米,总宽74・4米;设计引水流量260立方米/秒。该工程投资292・8万元,用工160万个、混凝土0.7万立米。由于当时正处在“大跃进”年代,工程追求进度,底板基础处理不好,建成后不久就出现了几处不均匀沉陷而产生断裂缝;同时灌溉用水无度,大水漫灌,管理粗放,致使泥沙淤积,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比较突出。该闸运用2年后就停止引黄。1965年引黄复灌清淤时,发现已有裂缝近百条,虽进行加固处理,仍存在翻沙鼓水现象, 已达不到黄河防洪要求,再加河势有变化,闸前脱溜,引水困难,在该闸带“病”运行中,又新建郝寨引黄闸。郝寨引黄闸。该闸位置在大堤桩号223+439处。于1972年3月动工,当年9月竣工。为混凝土箱式3孔涵闸。每孔净高2・2米,净宽2・8米;闸身总长46米,总宽9・8米;设计引水流量20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50立方米/秒。完成土方8.3万立方米、石方0.14万立方米、混凝土0・09万立方米,投资51万元,用工15・2万个。1973年2月20日启闸引水。引水过程中发现由于闸址选择不当,水流携带大量粗颗粒泥沙进入渠道,又加上输沙渠在闸后400米处拐弯,更加剧了泥沙淤积,引水不到4个月,输沙渠便严重淤积。闸前因淤积出现滩地,引水日趋困难。最后闸前脱溜,致使该闸失效报废。
  刘庄引黄闸。1979年2月至10月,在大堤桩号221+080处动工兴建,为桩基开敞式3孔闸,每孔净高4米,净宽6米;闸身总长132米,总宽96米;闸门为电动启闭。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150立方米/秒。该工程投资179万元,完成土方7万立方米、石方0.61万立方米、混凝土0.31万立方米,用工28.5万个。
  渠系配套。刘庄灌区除有一条专向外送水的调水干线外,还有从引黄闸至李庄乡分水枢纽工程的输沙干渠一条,长7公里,设计底宽20米,水深2米,输水流量60立方米/秒;有干渠12条,总长76.2公里,干渠建筑物129座;有支渠50条,总长125公里,支渠建筑物316座;有斗渠157条,总长169公里,斗渠建筑物480座;有农渠320条,总长64.4公里,有配套建筑物1100座。灌区内有机井750眼,配套齐全的有250眼,能控制灌溉面积4万亩以上。排水系统有菏刘公路干沟、经一路沟、二路沟、排碱沟、董家庄沟、韩楼沟、救命河7条骨干排水沟、河,分布比较均匀,总长127公里,排水流域面积达185・1平方公里,排水标准为五年一遇,全灌区的灌溉排水和降雨径流由骨干排水沟、河汇集后,经徐河、洙赵新河排走。
  黄河为多泥沙河流,引用黄河水必然将大量泥沙带入灌区。自1965年复灌至1971年这段时间内共引进泥沙1190.8万立方米,清淤量446.5万立方米,占引进量的37%,清淤投资120.56万元,平均每清除1立方米泥沙投资0.27元。
  引黄管理处通过实践,不断试验,初步掌握了水沙运行规律。对防止泥沙淤积总结出一套五个字、四句话的管理运用办法。五个字:避、顶、泄、冲、帮;四句话是“水力冲淤巧用闸,清顶浑水防淤沙,避开主峰放水尾,满槽来水水攻沙”。这套管理法基本上达到了引水不淤引水渠、输沙渠的要求。自1972年以来,灌区每年引水100多天,引水2亿立方米左右,至今未进行过人工清淤,节省了大量资金、劳力、土地。
  二、洙赵新河及其支流的治理
  洙赵新河:该河因调整水系,下游截断洙水、赵王2河而得名,为境内北部的主要排水河道。流经李村、高庄、贾坊、吴店、刘寨、小留、黄堤、侯集、都司、马垓、胡集、安兴等12个乡镇。除涝流量275立方米/秒,防洪流量730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80座。其中桥31座、闸3座、涵46座。
  1965年进行首次治理。1966年2月第二次治理,第三次治理在1972年11月。三次治理共完成土方616.45万立方米,工日368.23万个,出工25.1万个。1977年完成配套,达到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平均底宽44米,边坡13・5米,比降1/10000,平均水深4.1米,堤脚内距164米,堤顶高4.8米,完成总投资4580.9万元。
  徐河:系荷鄄边界排涝要道,治理前曾作过引黄泄水沟,常因泄水能力小而发生边界水事纠纷。1970年在地区领导下,经菏、鄄双方协商,达成协议,进行了治理。
  现徐河西起李庄集闸,经白虎、马村、小留、黄堤、侯集、都司、马垓等乡镇,由新兴乡五道街入洙赵新河。全长43.8公里。河床宽20至50米, 除涝流量69立方米/秒,防洪流量179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37座,其中桥29座、闸4座、涵4座。该河的开挖治理,彻底解决了菏鄄边界多年的水事纠纷。
  安兴河:西起贾坊乡大桑庄,向东经马河故道、北七里河至辛集小高桥走老赵王河至安兴乡田楼入洙赵新河。全长46.9公里,流域面积360平方公里,为洙赵新河最大的一条支流。配套建筑物65座,其中桥30座、闸2座、涵33座。该河为一低水河道,全线走洼地,上自陈集洼,途经吴店洼、王庄洼、阎庄洼、楚庙洼、田楼洼等。安兴河的开挖解决了这一流域洼地的涝灾,实现了低水低排、抢排入河之效益。
  安兴河于1975年春至1976年春开挖治理,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 按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标准开挖。平均底宽111米,边坡1:3.5, 比降1/6500,水深3.7米,堤内脚距106米。
  赵王河:亦名古灘河,已历千余年,河道路线多有变迁,但本市境内变化不大。由西南安陵入境,经湾杨到定陶境弯子张、一千王、何西董,折而北至张程寨南入菏泽境,经金堤南折向北至双河口分为二。一入郛城,一东北,又流至安兴西,再东北入鄭城至阎什口,经红船至张秋入运。
  1935年,由于鄭城董庄、临卜黄河决口,赵王河下游淤为平地。1951年,荷泽专区水利指挥部对赵王河进行疏浚从魏楼至王老虎一段,并在魏楼建节制闸一座。此为建国后首次治理。第二次治理是在1952年4月,菏泽市出工1.75万人,完成土方97.16万立方米,投资1806万元(旧币),用粮130万斤。第三次治理是在1962年3月,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1964年春进行第四次治理,重点治理了魏楼至王老虎一段,修建了两岸防洪堤。堤高2米,顶宽2米,比降1/7000,堤距(内肩)120米。岀工4500人,完成土方4・6万立方米。
  经过调整水系后,将赵王河截为4段:万福河以南被金堤河所占,魏楼以下纳入洙赵新河,以上至辛集夹河赵为安兴河占用。现行河道上自侯店东向北至双河集折向东北至何庄东北入安兴河。境内全长23.5公里,流域面积62.1平方公里,为安兴河的一条小支流。配套建筑物14座,其中桥10座、闸2座、涵2座。
  七里河南支: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七里河曾进行多次疏浚治理。七里河原是赵王河一主要支流。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随着水系调整、排水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原七里河及其南北支占去和截为多段。1958年至1959年黄万运河(东鱼河北支)的
  开挖,把七里河南支截为两段,其南段入东鱼河北支为其支流,称南七里河。1966年至1977年开挖治理洙赵新河,又将北七里河截断和部分占去。1975年开挖治理安兴河,占去了原七里河河段,原七里河南支、东鱼河北支以北为安兴河支流,仍称七里河南支。原北七里河被洙赵新河截断和占去后,随着其他河道的开挖治理,已不复存在。1985年的七里河南支,南起东鱼河北支新刘庄处向北至岳赵庄入安兴河。全长9公里,流域面积65.8平方公里,有配套桥1座。
  洙水河:水系调整后的洙水河西起城东仓房走古奇河路线,至周海出境入巨野至毛张庄人洙赵新河。全长54.99公里,流域面积450平方公里。境内自仓房至周海33.5公里,流域面积218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有桥13座、闸1座。
  建国后共进行过6次治理。1951年,对上游进行疏浚;1952年春,进行全线疏浚;1957年4月进行第三次治理;1964年菏泽、定陶两县出工治理;1965年菏泽地区又进行两次治理;1969年春,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平均底宽14米,边坡1:3,比降1/6200,水深2・8米,堤内脚距92米,堤顶高2・2米。
  临濮沙河:系1935年郵城临濮、董庄黄河决口所冲溜道,西起鄭城县临濮集,东至孙庄入徐河。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03平方公里。境内自胡集乡姚刘庄至孙庄入徐河,长2.8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配套桥3座。于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
  太平溜河:系1952年为赵王河分洪以保太平成河。因河穿过太平集而得名。建国前为一无名自然坡溜。
  太平溜从安兴镇船郭庄至任楼入巨野,全长28.11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境内长17公里,流域面积94平方公里。
  建国后,曾4次进行治理。1950年春,全线疏浚;1957年,将上游公路以南截入洙水河,定名为张垓沟;1970年又进行治理;1976年春,从刘楼至任桥一段截弯取直,建配套桥16座、闸1座,达到3年一遇除涝(流量43立方米/秒)、10年一遇防洪标准(流量82立方米/秒)。
  丰产河:西起安兴镇西姚庄向东至新兴乡张吴庄,全长14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配套桥10座。于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开挖治理。
  鱼沃河:西起东明县袁旗营,东至菏泽市高庄镇西圈头人洙赵新河,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52.4平方公里。境内自荷、东边界至西圈头长2.5公里,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河底宽4・5至6・5米,边坡1:2.5,平地挖深3米,比降1/4000,开挖标准按3年一遇除涝的70%。1964年和1972年分别进行疏浚清淤治理。
  三、东鱼河及其支流的治理
  东鱼河为荷泽地区两大水系之一。它起源于东明县刘楼。向东流入昭阳湖,全长174・66公里,流域面积6125平方公里。自东明县毛寨入荷泽市境,至大黄集乡安陵南大杨湖村出境,长5公里,流域面积2平方公里。除涝流量85立方米/秒,防洪流量204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5座,其中桥2座、闸1座、涵2座。
  该河于1967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开挖治理,当时取名“红卫河”。自1969年,共分5期施工,荷泽市参加了第三、第五期施工。1968年第三期施工完成土方145.87万立方米,工日72・78万个;1969年5月参加第五期施工,参加民工2・2万人, 完成土方257万立方米,工日104万个。
  东鱼河北支:是菏泽市南部地区主要排水河道,为东鱼河主要支流之一。除涝流量177立方米/秒,防洪流量488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30座, 其中桥10座、闸2座、涵18座。有3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7条。
  东鱼河北支开挖于1959年11月,当时准备引黄入万,借以通航,故名“黄万运河”。首次治理,出工11.5万人,历时70天,为荷泽治河史上出工最多的一次。1961年,疏浚杨店至成武边界一段;1963年3月,根据范县会议精神,自岔河头至吕陵店一段废渠还耕,恢复自然流势。1965年进行第3次治理,从菏东边界至菏定边界,在东鱼河北支中开挖子河。第4次治理是在1970年11月。这次扩大治理,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平均底宽47米,边坡1:35,比降1/9100,水深3.5米,堤内脚距190米,堤顶高3・3米,东鱼河北支自1959年开挖至1970年共经过4次大的治理,总投资额3408.3万元(其中包括建筑物配套),总土石方4135万立方米,总工日1495万个。
  贾河:起源于东明县郝寨,流向东北至荷泽市吕陵镇楚庄入东鱼河北支。全长34.5公里,流域面积158平方公里。境内从荷东边界至楚庄入东鱼河北支,长6・2公里,流域面积8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桥4座、闸1座。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治理。底宽10米,边坡1:3。
  南七里河:起源于东明县紫荆庄,流向东北,至荷泽市解元集乡郭庄寨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3.2公里,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境内由二郎庙乡翟庄入境至郭庄寨入东鱼河北支,长13.2公里,流域面积43.4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10座,其中桥8座、闸2座。
  建国前,该河为境内主要河流之一。建国后曾多次治理,1959年开挖黄万运河将其截断以后,为黄万运河(东鱼河北支)支流。1963年11月曾进行清淤疏浚,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底宽10米,边坡1:3。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
  沙河:起源于东明县油屯,流向东北,至菏泽市解元集乡侯庄寨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2.5公里,流域面积61平方公里。境内自荷东边界至侯庄寨长20.5公里,流域面积39.4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12座,其中桥11座、闸1座。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底宽6米,边坡1:3。
  刁屯河:起源于大黄集乡刘三门寨,流向北,至解元集乡纸坊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3.6公里,流域面积78.3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23座,其中桥20座、闸2座、涵1座。
  此河原为1960年为解决马岭岗、王浩屯2公社的汛期排水而开挖的一条排水沟,深2〜3米,底宽2米,边坡1:2。1971年春,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扩大治理,流量33立方米/秒。两次治理共动土方181.1万立方米。
  金堤河:起源于王浩屯镇皇甫庄,流向东,至金堤折向北,沿老赵王河故道至佃户屯乡孔楼西,折向东北至后崔寨北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21座,其中桥20座、闸1座。
  金堤河于1978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开挖治理,平均底宽7・5米, 边坡1:3,比降1/5500。堤内脚距62.5米,设计流量48立方米/秒。
  该河为一高水河道,接截上游来水,使其不得侵入境内洼地,将境内大片洼地变为绝对上游,从而解决了东鱼河北支以南几处洼地的涝灾。该河完成投资61・67万元,动土方95.75万立方米,工日34・93万个。达到了3年一遇除涝和20年一遇防洪标准。
  王秀生河:起源于王浩屯乡彭楼, 流向北,至王秀生庄折向东北经何楼乡至佃户屯乡孔楼西入金堤河。全长14.5公里,流域面积48.1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有桥6座、闸1座。
  建国后首次治理时,因指挥部设在王秀生庄而得名。后于1956年、1958年、1962年,又分别进行疏浚清淤。1965年6月,下游改道,由原王堂向北至黄庄东入东鱼河北支改为向东北至佃户屯乡后崔楼北入东鱼河北支。拦截了卞庙洼的上游来水。1978年,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治理,底宽10米,边坡1:3。
  店子河:起源于定陶县赵官府,流向东,至蔡庄折向北沿商定边界至吴灯庙入东鱼河北支。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96平方公里。境内自张楼东至东鱼河北支长6公里,流域面积21・8平方公里。配套桥1座。曾分别于1966年和1971年两次治理。达到了3年一遇除涝标准。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洙赵新河
相关实物
安兴河
相关实物
赵王河
相关实物
徐河
相关实物
七里河南支
相关实物
洙水河
相关实物
临濮沙河
相关实物
太平溜河
相关实物
丰产河
相关实物
鱼沃河
相关实物
东鱼河
相关实物
贾河
相关实物
南七里河
相关实物
沙河
相关实物
刁屯河
相关实物
金堤河
相关实物
王秀生河
相关实物
店子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