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4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利
分类号: F407.9
页数: 24
页码: 133-156
摘要: 秦朝,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水官,都水长为正职,都水丞为副职。汉代,中央设司空主管水土,郡、县设都水或水漕。西晋,中央设水部,后又设运漕, 专管水上运输。全国分35个漕,每漕都设水使者1人,派往各地监督巡视水利。由工部尚书管水利。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由县人民政府农业科分管水利。是年6月设刘庄引黄虹吸灌溉管理局,水利科改为局。
关键词: 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

内容

秦朝,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水官,都水长为正职,都水丞为副职。
  汉代,中央设司空主管水土,郡、县设都水或水漕(相当于现在的水利局)。
  西晋,中央设水部,后又设运漕, 专管水上运输。全国分35个漕,每漕都设水使者1人,派往各地监督巡视水利。
  隋朝,中央设工部。由工部尚书管水利。下设水部,由水部侍郎管水利。唐、宋、元、明、清皆沿用之,自唐以后,县衙设三班、六房管水利。
  1913年(民国二年),全国水利局成立。县公署设建设科分管水利。1919〜1929年(民国八年至十八年),县公署内设“劝业所”、劝民打井,兴修水利。1930年(民国十九年),县设凿井专员。1931年(民国二十年),科改局,由建设局分管水利。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菏泽县划为山东省第二个乡村建设实验县,设建设科分管水利。科内设技术室,有技术员2人。
  1941年,由荷泽抗日县政府建设科分管水利。
  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由县人民政府农业科分管水利。1950年5月,改农业科为建设科,水利由建设科分管。1956年4月,建设科分为农业、水利两科。是年6月设刘庄引黄虹吸灌溉管理局,水利科改为局。1959年虹吸局并入水利局。1962年8月,改水利局为水利建设指挥部。1982年2月复改为水利局。
  二、乡、镇(公社)水利机构
  1949〜1957年,区设水利助理员,协助区长负责水利工作。1958〜1973年,公社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社长分管水利,配备1〜3名水利干部, 后增加为3〜5人,专管水利建设。1974年,全县24处公社先后建立了水管所,配7〜10人专职干部负责水利。1982年9月,原公社水管所改为乡、镇水管站,各新建乡、镇也分别建立健全了水利机构。
  随着水利机构的不断完善,市水利队伍也不断扩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1985年,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由1950年的4人增加到377人,其中工程师6名、技师2名、农艺师1名、助理工程师12名、水利工程技术员20名;基层水管站干部职工由.1950年12个区12名,发展到736人。
  第二节河道治理
  菏泽市境内河流除西北境的黄河外,均为季节性人工河。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25条,总长431.2公里。较大的水系有洙赵新河和东鱼河北支。洙赵新河起源于东明县穆庄,由李村镇南刘庄入境,至新兴乡五道街出境。境内长51公里,流域面积826平方公里。该水系有大于30平方公里的支流15条,实测最大流量17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3.9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24亿立方米;最大流速1.47米/秒,多年平均流速0.97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2.77公斤/立方米。东鱼河北支(原名万福河),西自东明王二寨,东至成武县王双楼入东鱼河,全长96公里,流域面积858.4平方公里;境内长27.6公里,流域面积355.5平方公里。流经吕陵、贾坊、解元集、杜庄、西城、南城、何楼、丹阳、佃户屯9个乡镇办事处。该水系有大于30平方公里的支流7条,实测最大流量17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2.7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0.87立方米/秒;最大流速2・01米/秒,多年平均流速1.08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4.18公斤/立方米。本市西北边境的黄河,境内长14.82公里,最高水位61.16米(大沽),最低有断流现象。据高村水文站观测资料,黄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6.74亿立方米,最大流量1・79万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大于200秒立方米的天数为340天左右;多年平均含沙量27.8公斤/立方米,最高含沙量达456公斤/立方米,最低含沙量3公斤/立方米。河滩面高程56.50米,高岀堤外地面2〜5米,局部达到10米,故又称地上悬河。
  建国前境内较大的河流有赵王河、七里河、洙水河。因河道弯曲,长年泥沙淤积,河床宽浅,雨季河道漫溢,常常成灾。建国后,人民政府疏通了旧河,开凿了新河,调整了水系,并进行植林防护,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消除了水患。从1955年农业合作化到1979年,共开凿人工河道14条,修建干渠97条,水闸、涵洞249座,排灌站106座,并开挖了田间“三沟”,总长达3660公里,配套建筑物5600余座,总除涝效益60余万亩。
  一、黄河治理
  建国30多年来,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下,菏泽市不断组织干部群众,加高培固原堤防,整修险工,锥探灌浆,以消除隐患。并发动群众,捕捉害堤动物,植树种草,绿化、美化大堤。同时修建了虹吸、涵闸、扬水站等兴利工程。
  整修险工:1966年,由于河势变化,主流推向兰口、张阎楼。经上级批准,兴建张阎楼控导工程,新建坝头32道,修土坝19道。1970年又修坝5道,1974年修建8道,同时还整修了贾庄等险工。自1968年至1973年5年中,共建26道坝、6个垛、4段护岸和拦坝基及险工加固29坝次工程。使刘庄险工上与东明南小堤相接,下与张阎楼控导工程相衔,首尾连成了一体。历经30多年的建设,境内堤防强度和防洪能力空前增强。有效地防御了1949年花园口站流量14500立方米/秒,1953年花园口站流量9350立方米/秒,1958年花园口站流量9300立方米/秒,1982年花园口站流量15300立方米/秒的洪峰,安全渡过了37个伏秋大汛和历年凌汛。
  加固堤防:建国以后,全市每年春季组织2000多人整修堤防。经过50、60、70年代的加固,计完成土方597万立方米,使境内30多华里的黄河大堤身高8至9米,一般超过保证水位2・5米,堤顶宽达11至15米。为消除隐患,锥探压力灌浆长17.68万米,锥193・4万眼,灌入土方量3.06万立方米,处理大、小隐患穴洞7138处。1974年至1985年间,还进行机淤固堤,使大堤实际海拔高程达60・15至65.45米,提高了堤防工程强度。
  为绿化、美化河堤,发动群众植树植草。至1985年,大堤两侧共植树79・9万株,堤身普遍植了葛芭草,为抢险提供了料源,增强了抗洪能力。
  引黄工程:1958年至1960年,菏泽县曾建有南(太行堤水库)、北(刘庄引黄)两大灌区。由于当时注重“以蓄为主”的治水方针,截断了原来的自然流势,涝灾和边界水事纠纷随之增加,于是1962年废渠还耕。废渠还耕后,抗旱能力明显减弱,当年全县受旱面积达46・9万亩,成灾32・8万亩。县政府认真总结了引黄历史的经验教训认为地下水位抬高,涝灾加重,碱地剧增,水事矛盾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归过于引黄;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是发展本县农业生产的战略措施,必须尽快恢复引黄灌溉。1965年6月县人民委员会向专员公署、黄河修防处送交了《关于恢复利用刘庄引黄闸放水灌溉的报告》,成立了引黄办公室。刘庄引黄灌区重新调整了水系,增加了水利设施,恢复了灌溉。刘庄引黄灌区位于荷泽市西北部,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面积2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万亩、林地3万亩,包括李村、高庄、白虎、小留、吴店、黄堤、马村8个乡镇,共273个自然村14万人口。
  引黄虹吸管。1956年3月至5月,在黄河南大堤桩号219+929处建成刘庄引黄虹吸管9条,管径0.9米,总长81.5米。引水量9〜18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23万亩,国家预算投资74.9万元。同时开发刘庄引黄灌区,开挖干渠3条,分干渠2条、支渠28条、斗渠211条。在运用过程中,由于虹吸水量小,不能满足农作物灌溉用水的需要,后改为引黄闸。
  刘庄人民驯黄闸。1958年10月动工拆除虹吸管,并在大堤桩号220+140处建刘庄人民驯黄闸。1959年5月1日工程竣工。该闸为薄壁轻型钢筋混凝土箱式25孔涵闸,每孔净高2.5米,净宽2・5米;闸身总长31.6米,总宽74・4米;设计引水流量260立方米/秒。该工程投资292・8万元,用工160万个、混凝土0.7万立米。由于当时正处在“大跃进”年代,工程追求进度,底板基础处理不好,建成后不久就出现了几处不均匀沉陷而产生断裂缝;同时灌溉用水无度,大水漫灌,管理粗放,致使泥沙淤积,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比较突出。该闸运用2年后就停止引黄。1965年引黄复灌清淤时,发现已有裂缝近百条,虽进行加固处理,仍存在翻沙鼓水现象, 已达不到黄河防洪要求,再加河势有变化,闸前脱溜,引水困难,在该闸带“病”运行中,又新建郝寨引黄闸。郝寨引黄闸。该闸位置在大堤桩号223+439处。于1972年3月动工,当年9月竣工。为混凝土箱式3孔涵闸。每孔净高2・2米,净宽2・8米;闸身总长46米,总宽9・8米;设计引水流量20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50立方米/秒。完成土方8.3万立方米、石方0.14万立方米、混凝土0・09万立方米,投资51万元,用工15・2万个。1973年2月20日启闸引水。引水过程中发现由于闸址选择不当,水流携带大量粗颗粒泥沙进入渠道,又加上输沙渠在闸后400米处拐弯,更加剧了泥沙淤积,引水不到4个月,输沙渠便严重淤积。闸前因淤积出现滩地,引水日趋困难。最后闸前脱溜,致使该闸失效报废。
  刘庄引黄闸。1979年2月至10月,在大堤桩号221+080处动工兴建,为桩基开敞式3孔闸,每孔净高4米,净宽6米;闸身总长132米,总宽96米;闸门为电动启闭。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150立方米/秒。该工程投资179万元,完成土方7万立方米、石方0.61万立方米、混凝土0.31万立方米,用工28.5万个。
  渠系配套。刘庄灌区除有一条专向外送水的调水干线外,还有从引黄闸至李庄乡分水枢纽工程的输沙干渠一条,长7公里,设计底宽20米,水深2米,输水流量60立方米/秒;有干渠12条,总长76.2公里,干渠建筑物129座;有支渠50条,总长125公里,支渠建筑物316座;有斗渠157条,总长169公里,斗渠建筑物480座;有农渠320条,总长64.4公里,有配套建筑物1100座。灌区内有机井750眼,配套齐全的有250眼,能控制灌溉面积4万亩以上。排水系统有菏刘公路干沟、经一路沟、二路沟、排碱沟、董家庄沟、韩楼沟、救命河7条骨干排水沟、河,分布比较均匀,总长127公里,排水流域面积达185・1平方公里,排水标准为五年一遇,全灌区的灌溉排水和降雨径流由骨干排水沟、河汇集后,经徐河、洙赵新河排走。
  黄河为多泥沙河流,引用黄河水必然将大量泥沙带入灌区。自1965年复灌至1971年这段时间内共引进泥沙1190.8万立方米,清淤量446.5万立方米,占引进量的37%,清淤投资120.56万元,平均每清除1立方米泥沙投资0.27元。
  引黄管理处通过实践,不断试验,初步掌握了水沙运行规律。对防止泥沙淤积总结出一套五个字、四句话的管理运用办法。五个字:避、顶、泄、冲、帮;四句话是“水力冲淤巧用闸,清顶浑水防淤沙,避开主峰放水尾,满槽来水水攻沙”。这套管理法基本上达到了引水不淤引水渠、输沙渠的要求。自1972年以来,灌区每年引水100多天,引水2亿立方米左右,至今未进行过人工清淤,节省了大量资金、劳力、土地。
  二、洙赵新河及其支流的治理
  洙赵新河:该河因调整水系,下游截断洙水、赵王2河而得名,为境内北部的主要排水河道。流经李村、高庄、贾坊、吴店、刘寨、小留、黄堤、侯集、都司、马垓、胡集、安兴等12个乡镇。除涝流量275立方米/秒,防洪流量730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80座。其中桥31座、闸3座、涵46座。
  1965年进行首次治理。1966年2月第二次治理,第三次治理在1972年11月。三次治理共完成土方616.45万立方米,工日368.23万个,出工25.1万个。1977年完成配套,达到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平均底宽44米,边坡13・5米,比降1/10000,平均水深4.1米,堤脚内距164米,堤顶高4.8米,完成总投资4580.9万元。
  徐河:系荷鄄边界排涝要道,治理前曾作过引黄泄水沟,常因泄水能力小而发生边界水事纠纷。1970年在地区领导下,经菏、鄄双方协商,达成协议,进行了治理。
  现徐河西起李庄集闸,经白虎、马村、小留、黄堤、侯集、都司、马垓等乡镇,由新兴乡五道街入洙赵新河。全长43.8公里。河床宽20至50米, 除涝流量69立方米/秒,防洪流量179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37座,其中桥29座、闸4座、涵4座。该河的开挖治理,彻底解决了菏鄄边界多年的水事纠纷。
  安兴河:西起贾坊乡大桑庄,向东经马河故道、北七里河至辛集小高桥走老赵王河至安兴乡田楼入洙赵新河。全长46.9公里,流域面积360平方公里,为洙赵新河最大的一条支流。配套建筑物65座,其中桥30座、闸2座、涵33座。该河为一低水河道,全线走洼地,上自陈集洼,途经吴店洼、王庄洼、阎庄洼、楚庙洼、田楼洼等。安兴河的开挖解决了这一流域洼地的涝灾,实现了低水低排、抢排入河之效益。
  安兴河于1975年春至1976年春开挖治理,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 按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标准开挖。平均底宽111米,边坡1:3.5, 比降1/6500,水深3.7米,堤内脚距106米。
  赵王河:亦名古灘河,已历千余年,河道路线多有变迁,但本市境内变化不大。由西南安陵入境,经湾杨到定陶境弯子张、一千王、何西董,折而北至张程寨南入菏泽境,经金堤南折向北至双河口分为二。一入郛城,一东北,又流至安兴西,再东北入鄭城至阎什口,经红船至张秋入运。
  1935年,由于鄭城董庄、临卜黄河决口,赵王河下游淤为平地。1951年,荷泽专区水利指挥部对赵王河进行疏浚从魏楼至王老虎一段,并在魏楼建节制闸一座。此为建国后首次治理。第二次治理是在1952年4月,菏泽市出工1.75万人,完成土方97.16万立方米,投资1806万元(旧币),用粮130万斤。第三次治理是在1962年3月,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1964年春进行第四次治理,重点治理了魏楼至王老虎一段,修建了两岸防洪堤。堤高2米,顶宽2米,比降1/7000,堤距(内肩)120米。岀工4500人,完成土方4・6万立方米。
  经过调整水系后,将赵王河截为4段:万福河以南被金堤河所占,魏楼以下纳入洙赵新河,以上至辛集夹河赵为安兴河占用。现行河道上自侯店东向北至双河集折向东北至何庄东北入安兴河。境内全长23.5公里,流域面积62.1平方公里,为安兴河的一条小支流。配套建筑物14座,其中桥10座、闸2座、涵2座。
  七里河南支: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七里河曾进行多次疏浚治理。七里河原是赵王河一主要支流。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随着水系调整、排水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原七里河及其南北支占去和截为多段。1958年至1959年黄万运河(东鱼河北支)的
  开挖,把七里河南支截为两段,其南段入东鱼河北支为其支流,称南七里河。1966年至1977年开挖治理洙赵新河,又将北七里河截断和部分占去。1975年开挖治理安兴河,占去了原七里河河段,原七里河南支、东鱼河北支以北为安兴河支流,仍称七里河南支。原北七里河被洙赵新河截断和占去后,随着其他河道的开挖治理,已不复存在。1985年的七里河南支,南起东鱼河北支新刘庄处向北至岳赵庄入安兴河。全长9公里,流域面积65.8平方公里,有配套桥1座。
  洙水河:水系调整后的洙水河西起城东仓房走古奇河路线,至周海出境入巨野至毛张庄人洙赵新河。全长54.99公里,流域面积450平方公里。境内自仓房至周海33.5公里,流域面积218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有桥13座、闸1座。
  建国后共进行过6次治理。1951年,对上游进行疏浚;1952年春,进行全线疏浚;1957年4月进行第三次治理;1964年菏泽、定陶两县出工治理;1965年菏泽地区又进行两次治理;1969年春,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平均底宽14米,边坡1:3,比降1/6200,水深2・8米,堤内脚距92米,堤顶高2・2米。
  临濮沙河:系1935年郵城临濮、董庄黄河决口所冲溜道,西起鄭城县临濮集,东至孙庄入徐河。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03平方公里。境内自胡集乡姚刘庄至孙庄入徐河,长2.8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配套桥3座。于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
  太平溜河:系1952年为赵王河分洪以保太平成河。因河穿过太平集而得名。建国前为一无名自然坡溜。
  太平溜从安兴镇船郭庄至任楼入巨野,全长28.11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境内长17公里,流域面积94平方公里。
  建国后,曾4次进行治理。1950年春,全线疏浚;1957年,将上游公路以南截入洙水河,定名为张垓沟;1970年又进行治理;1976年春,从刘楼至任桥一段截弯取直,建配套桥16座、闸1座,达到3年一遇除涝(流量43立方米/秒)、10年一遇防洪标准(流量82立方米/秒)。
  丰产河:西起安兴镇西姚庄向东至新兴乡张吴庄,全长14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配套桥10座。于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开挖治理。
  鱼沃河:西起东明县袁旗营,东至菏泽市高庄镇西圈头人洙赵新河,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52.4平方公里。境内自荷、东边界至西圈头长2.5公里,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河底宽4・5至6・5米,边坡1:2.5,平地挖深3米,比降1/4000,开挖标准按3年一遇除涝的70%。1964年和1972年分别进行疏浚清淤治理。
  三、东鱼河及其支流的治理
  东鱼河为荷泽地区两大水系之一。它起源于东明县刘楼。向东流入昭阳湖,全长174・66公里,流域面积6125平方公里。自东明县毛寨入荷泽市境,至大黄集乡安陵南大杨湖村出境,长5公里,流域面积2平方公里。除涝流量85立方米/秒,防洪流量204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5座,其中桥2座、闸1座、涵2座。
  该河于1967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开挖治理,当时取名“红卫河”。自1969年,共分5期施工,荷泽市参加了第三、第五期施工。1968年第三期施工完成土方145.87万立方米,工日72・78万个;1969年5月参加第五期施工,参加民工2・2万人, 完成土方257万立方米,工日104万个。
  东鱼河北支:是菏泽市南部地区主要排水河道,为东鱼河主要支流之一。除涝流量177立方米/秒,防洪流量488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30座, 其中桥10座、闸2座、涵18座。有3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7条。
  东鱼河北支开挖于1959年11月,当时准备引黄入万,借以通航,故名“黄万运河”。首次治理,出工11.5万人,历时70天,为荷泽治河史上出工最多的一次。1961年,疏浚杨店至成武边界一段;1963年3月,根据范县会议精神,自岔河头至吕陵店一段废渠还耕,恢复自然流势。1965年进行第3次治理,从菏东边界至菏定边界,在东鱼河北支中开挖子河。第4次治理是在1970年11月。这次扩大治理,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平均底宽47米,边坡1:35,比降1/9100,水深3.5米,堤内脚距190米,堤顶高3・3米,东鱼河北支自1959年开挖至1970年共经过4次大的治理,总投资额3408.3万元(其中包括建筑物配套),总土石方4135万立方米,总工日1495万个。
  贾河:起源于东明县郝寨,流向东北至荷泽市吕陵镇楚庄入东鱼河北支。全长34.5公里,流域面积158平方公里。境内从荷东边界至楚庄入东鱼河北支,长6・2公里,流域面积8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桥4座、闸1座。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治理。底宽10米,边坡1:3。
  南七里河:起源于东明县紫荆庄,流向东北,至荷泽市解元集乡郭庄寨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3.2公里,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境内由二郎庙乡翟庄入境至郭庄寨入东鱼河北支,长13.2公里,流域面积43.4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10座,其中桥8座、闸2座。
  建国前,该河为境内主要河流之一。建国后曾多次治理,1959年开挖黄万运河将其截断以后,为黄万运河(东鱼河北支)支流。1963年11月曾进行清淤疏浚,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底宽10米,边坡1:3。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
  沙河:起源于东明县油屯,流向东北,至菏泽市解元集乡侯庄寨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2.5公里,流域面积61平方公里。境内自荷东边界至侯庄寨长20.5公里,流域面积39.4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12座,其中桥11座、闸1座。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底宽6米,边坡1:3。
  刁屯河:起源于大黄集乡刘三门寨,流向北,至解元集乡纸坊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3.6公里,流域面积78.3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23座,其中桥20座、闸2座、涵1座。
  此河原为1960年为解决马岭岗、王浩屯2公社的汛期排水而开挖的一条排水沟,深2〜3米,底宽2米,边坡1:2。1971年春,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扩大治理,流量33立方米/秒。两次治理共动土方181.1万立方米。
  金堤河:起源于王浩屯镇皇甫庄,流向东,至金堤折向北,沿老赵王河故道至佃户屯乡孔楼西,折向东北至后崔寨北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21座,其中桥20座、闸1座。
  金堤河于1978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开挖治理,平均底宽7・5米, 边坡1:3,比降1/5500。堤内脚距62.5米,设计流量48立方米/秒。
  该河为一高水河道,接截上游来水,使其不得侵入境内洼地,将境内大片洼地变为绝对上游,从而解决了东鱼河北支以南几处洼地的涝灾。该河完成投资61・67万元,动土方95.75万立方米,工日34・93万个。达到了3年一遇除涝和20年一遇防洪标准。
  王秀生河:起源于王浩屯乡彭楼, 流向北,至王秀生庄折向东北经何楼乡至佃户屯乡孔楼西入金堤河。全长14.5公里,流域面积48.1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有桥6座、闸1座。
  建国后首次治理时,因指挥部设在王秀生庄而得名。后于1956年、1958年、1962年,又分别进行疏浚清淤。1965年6月,下游改道,由原王堂向北至黄庄东入东鱼河北支改为向东北至佃户屯乡后崔楼北入东鱼河北支。拦截了卞庙洼的上游来水。1978年,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治理,底宽10米,边坡1:3。
  店子河:起源于定陶县赵官府,流向东,至蔡庄折向北沿商定边界至吴灯庙入东鱼河北支。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96平方公里。境内自张楼东至东鱼河北支长6公里,流域面积21・8平方公里。配套桥1座。曾分别于1966年和1971年两次治理。达到了3年一遇除涝标准。
  第三节桥、涵、闸工程
  一、桥梁
  菏泽历史上桥梁建筑很少。据考,境内河道上第一座桥梁是赵王河上的金堤石桥。金堤集《金氏家谱》载:“唐开元三年(715年),金氏兄弟三人逃荒至此,定居于北济水左堤一座破庙内,繁衍生息,取名金堤”。北宋时期(960-1127年)跨济水建8孔石拱桥一座,因紧靠金堤,取名“金桥”。桥头竖一石碑,故称“一碑单八孔金桥此时金堤已是水旱码头,金堤遂改名为金堤头。后因黄河决泛,河淤桥没。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金堤群众为防水和战乱之患,取土筑寨,偶将石桥扒出。除改建一座跨度4米的3孔石拱桥外,所余石料用于修筑东、西寨门。建国后,于1962年3月治理南赵王河时将石拱桥拆除。
  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在佃户屯南3公里处的广济河(今赵王河)上,建石桥1座,名杜桥(孔数和跨度不详)。后治理赵王河时扒掉。
  1403-1424年(明永乐年间),在北七里河上,今李村镇西3・5公里处的王桥村前建木桥1座。
  1644-1661年(清顺治年间),在北七里河上建木桥2座,一座名叫安桥,一座名叫王桥。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府,设附郭(菏泽县)时,有修建城4门外桥梁8座的记载:
  东门外:东秩桥、通济桥。
  西门外:西成桥、接卞桥。
  南门外:阜民桥、镇曹桥。
  北门外:拱辰桥、望京桥。
  另有辛集桥(在城东25里辛集北赵王河上)、杨家桥(在城东南25里老赵王河上,张堂附近)、张家湾桥(在城南40里老赵王河上,现定陶张湾附近)、砖石桥(在城西清真寺附近, 环城河上)、小留桥(在城北三十里小留镇,北七里河上)。
  1932年(民国21年),洙水河疏浚后,在徐庄、桥张庄(今巨野县境内)修建木结构桥2座,均为8孔,跨度4米,施工精细,结构严密,造型新颖。
  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大量的桥梁工程。结构形式有木结构、砖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特别是1969年至1974年对东鱼河北支和洙赵新河2大干流治理与扩大,配套建筑物也有了新的发展。原来的木桩排架桥逐步发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种型式桥梁。至1985年,在3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上计建桥梁275座,其中较大型者194座。形式上有砖拱桥、双曲拱桥、无肋双曲拱桥、梁板式桥、涵管桥等。
  在建国后的桥梁建设中,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56年。这时期随着河道疏浚,在北七里河、老赵王河、南七里河上建桥4座,均系木结构排架桥,后来全部改建。
  第二阶段从1957年到1961年。水利建设由以蓄为主转为以排为主,在太行堤和刘庄两大灌区的渠道和排水沟上共建桥864座,多系砖木结构。1962年停止引黄,废渠还耕。这时期所建桥梁绝大部分拆除或改建。
  1965年至1974年是建桥高潮时期。所建桥梁的设计技术、造型、质量均有新的发展。共建大、中型桥梁90座。有钢筋混凝土排架桥、梁板式桥、双曲拱桥等。仅洙赵新河就建桥30座。如都司公路桥,为钢筋混凝土柱型桥,7孔,孔径9米,宽7米,总长90米,荷重汽13级,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1979年。建桥33座,主要建在排涝河道金堤河、经一沟、经二沟上。如1978年所建金堤河上的孔楼交通桥,井柱桩型,
  计8孔,单跨4・6米,总长36.8米,荷重汽6级。李孟油无肋双曲拱桥,计4孔,单跨10.8米,总长43.2米,荷重汽10级,造型新颖,气势雄伟。
  二、涵闸与涵洞
  建国前,菏泽历史上无建闸记载。1958年,在南、北2大灌区的渠道上建大、小闸门1603座,有草木结构、木结构、砖木结构等,全是人力提闸。因施工技术差,质量低劣,1962年停止引黄后全部废除。
  1968年至1974年,洙赵新河、东鱼河、东鱼河北支、安兴河治理以后,为接纳支流排涝,同时引水灌溉,先后修建砖、石结构开敞式或混凝土管式的涵闸99座,共119孔,总孔径为199米。
  境内涵洞是1967年以后大搞田间灌、排工程配套的产物。主要用于引水灌溉。大体分穿渠涵、穿路涵、压力涵3种。多分布在渠堤、沟路交叉处。到1985年,全市共建涵洞1483座。
  第四节农田水利
  一、灌溉
  197年(东汉建安二年),济阴太守夏侯惇为恢复旱、蝗灾后的农业生产,曾筑渠引灌,并从南方运来稻种, 将济阴很多旱田改成了水田。这是荷泽市最早的农田灌溉记载。以后直至建国前,大面积灌溉农田的记载不曾见到。到1949年统计,全市仅有1200眼砖井,能浇菜园地3500亩。新中国成立后,农田灌溉才逐渐发展起来。至1985年,荷泽市灌溉类型有5种:引黄自流灌溉、扬水站灌溉、河沟灌溉、机井灌溉、喷灌。
  引黄自流灌溉:1956年,首次用虹吸管引黄灌溉。1960年改用引黄闸灌溉。灌区辖10个公社,土地111.2309万亩。是年又开辟了南灌区(太行堤水库灌区),辖5个公社,土地56.3736万亩。后因管理不当,用水无度,造成大面积涝灾,1962年国务院命令停止灌溉。1965年大旱,始引黄复灌清淤,但因引黄闸出故障,影响了引黄效果。1979年,刘庄引黄闸建成,进行小面积灌溉,逐年扩大,运用至今。它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最大灌溉面积达到17・8万亩。另外,自李庄分水闸通过圈头倒虹吸至城东仓库挖抗旱沟一条,利用黄河水解决灌区外和下游兄弟县用水,同时发展了大面积的扬水站灌区和河灌区。1985年统计,利用黄河水灌溉面积达67.84万亩。占灌溉总面积的74.9%。由于发挥了引黄灌溉优势,农业逐年增产。1981年是60年来未发生过的特大干旱,可是全市取得了粮食单产679斤的收成。
  用黄河水灌溉有矿化度低、发苗快、投资少、效益高等优点。但也有潜在不利因素:一是造成人们依赖黄河水的思想,影响了机井建设;二是大量引用黄河水,加大了对地下水的补给,抬高了水位,如灌区内的李村、高庄,地下水位多年平均埋深只有1.67米,比全市浅1.1米。地下水位升高,易次生盐碱;三是对排水河道大量淤积,如淤积最重的徐河,最深达1・1米。因此,在引黄灌溉中,应以地下水为信息,科学引用。
  刘庄引黄灌区历年引水用水统计表(续表)
  扬水站灌溉:引黄灌区以外的乡、镇用水,多通过抗旱沟和河道输水,再提水灌溉。后逐步发展为扬水站。
  1956年6月在赵王河北岸的都司区尹楼村兴建了第一座扬水站,灌溉面积2000亩。后在节制闸的上游,建了大量的机电扬水站。至1985年底,共兴建大小扬水站135处,其中40马力以上的固定机电扬水站灌区69处,总装机106台9397马力,其中电动机21台240瓩。扬水站总控制面积达32.4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56万亩。
  扬水站因灌排分设,灌溉和除涝效益大,改碱效果好;只是一次性投资大,年内运用时间短,占用耕地多,在水源可靠的地方值得发展。如佃户屯乡后崔楼扬水站,1974年在东鱼河北支南岸马庄节制闸上游建站,能灌溉39个自然村的3.1万亩耕地,水源可靠;到1985年,装机7台460瓩,扬程5.6米,提水能力为5立方米/秒。按照旱、涝、碱综合治理,沟、路、渠统一规划,有排有灌,有路有林,配套工程完备,确保了农业丰收,曾获山东省水利厅荣誉奖。
  河沟灌溉:在内河节制闸的上游,利用深沟远引,于沟旁用小型机械带25吋轴流水泵提水灌溉,称河沟灌溉(或深沟远引)。这样浇地快,耗费少, 不需建固定的建筑物,便于管理。是农民最喜欢的一种灌溉方式。1981年,全市用这种方式灌溉农田22.67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8%。
  井灌:据1949年统计,菏泽仅有菜园砖井1200眼,井灌面积3500亩。1951年冬,地区水利局在菏泽师范打成第一眼水车井,下木制管40米、人工推,每小时出水3〜5立方米。1953年有砖井2782眼,下泉70眼,安装解放牌水车326部,简易水具618件,灌溉面积达到5800亩。
  1954年在专署门前打成第一眼压水井(俗称洋井);1956年在今北城刘庄打成第一眼机井,下木制管240米,可供12马力柴油机抽水。
  1958年县水利局创造制成“跃进式”打井锥头,为机井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后又采用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打井作业,提高了打井速度,机井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至1981年,全市机井发展到6454眼,保有量5653眼(包括农用深机井16眼),总控制灌溉面积达4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9.05万亩,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34・6%。平均每眼机井负担225亩耕地,机井密度4.6眼/平方公里。
  因长期大量引用黄河水,机井利用率较低,机井建设发展缓慢,全市有22.1%的村、队机井没有利用。近些年,虽然全市每年打新井200眼,可是损耗(多是淤积)数超过新打数,机井数量不断下降。1985年实有机井4880眼,比1981年少773眼,损耗率达14.7%。因此,为保证农业丰收稳产,机井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喷灌:喷灌是新发展的一种灌溉方式。有省水、不破坏土壤肥力,能适应各种地形、各种土地和农作物的优点。荷泽市喷灌刚开始试点,至1980年仅有49台,喷灌面积只有2400亩,主要分布在皇镇、王浩屯和曹州牡丹园。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完善,农民经济日趋富裕,喷灌面积逐步扩大。
  二、防汛排涝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防汛排涝。荷泽市每年均采取多种方式,尽力做到黄河不决口,内涝不成灾。30多年来,战胜和避免了一次次的洪涝灾害。
  防汛准备:每进入汛期(6〜9月份)前,市就建立起防汛机构和防汛队伍。防汛机构一般为黄河、内河防汛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并具体负责,各公社(乡、镇)、管区、大队也分别建立防汛大队、分队或小组;防汛队伍为有组织地沿河两岸群众性的防汛队和预备队,做到闻讯即到,不误抢险。汛前检査水利设施,对河道障碍、堤防险工、缺口、闸坝失修以及尾工、路隔不通等进行及时清理、整修与加固。另外,备足备好物料,培训抢险技术人员,加强水情和雨情预测、预报工作,以掌握防汛斗争的主动权。
  除涝防渍措施:建国后,在疏浚扩大治理境内25条干、支流河道的基础上,采取支流配套,开挖中、小型排水沟和洼地沟洫、畦田、台田、条田等田间工程进行防涝防渍。
  1953年,试点搞洼地沟洫畦田。1956年全县投入劳力9.7万多名,一个多月时间,搞沟洫畦田27万亩,做土方271万立方米。截止1960年,计搞沟渔畦田56万亩。一般雨情下,对除涝防渍起到一定作用。为提高抗涝能力,在沟西畦田基础上,又开挖台、条田。台田面宽30〜40米,沟深1・5米,底宽1〜1.5米,边坡1:1,挖土摊在台田面上,可抬高0・2〜0・3米;条田面宽50〜70米,沟深0.5~1米,底宽0・5米,边坡1:1,出土摊在条田面上。截止1966年,全县搞台、条田76万余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除涝防渍作用。为有效抗御涝渍灾害,随着干、支流河道的开挖治理,相应开挖了中、小型排水沟98条,长330・5公里,土方364万立米;路沟308条,长1231公里,土方456万立方米;田间沟4415条,长约3950公里。这样,洼地积水由田间沟输入路沟,再通过排水沟排入河道。从而取代了条田、台田工程。
  附:部分防洪排涝纪实
  (一)1949年首战洪水
  入汛后,黄河洪峰连续出现。7月6日至11月中旬,洪水连续上涨7次。其中前2次为花园口站,实测洪峰流量1.17万立方米/秒和2300立方米/秒。随后的4次涨水时间持续61天。10月30日又发生第7次险情。上午第30坝跨角下蛰入水3米,27、29坝也相继开始下蛰,接着全坝墉动势,险情紧急。这时,处、段和政府立即总动员,进行抢险、加料、抛柳后,险情少缓,而16坝又出现跨角下蛰等险情。接着14、15、17、25等坝全部掉蛰,1、2、3、5坝也均入水,险情万分紧急。大坝处抢险者人山人海,大堤上大车小辆络绎不绝;尤其是夜间,灯笼火把使大堤成为红堤。至11月4日大溜直冲第10、11、12三个石坝,第10、30两坝紧靠大溜。5日,第10、12坝前头入水1米,下午3时第7坝又被冲塌9米,下跨掉蛰10米。6日晨,第8、9坝相继告急,下午第5、7坝又出险情。后经10几天的日夜抢险,领导和群众齐心协力,才终于战胜了黄河归故(道)后的首次洪水。
  (二)1957年的排涝
  7月,大暴雨到来,降雨中心点日降雨150毫米。至7月底总降雨量达657.8毫米。由于排水不畅和上游客水过大,全市一片汪洋,平地行舟。过水面积105万亩,各河道漫溢决口,仅赵王河就决口漫溢74处。冲毁大型桥涵19座,双河公路大桥被冲断,荷济线交通继绝;水井下蛰4100眼,水围村庄1074个,进水村庄79个(其中水深3米以上的19个村),计倒房8.5917万间,伤242人,死亡54人。城内72条街道均有不同程度积水,深者1米至2米,1500户6000余人失去住所。县委、县政府及防汛指挥部连夜电话通知各区,提出以防汛排涝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及时调运大批物资供应灾区,并抽调机关干部40名奔赴各区、乡参加防汛排涝。各区组织870名干部,与群众一起疏水排涝,抢救安置灾民。抢险中出现了不少英雄模范人物。转业军人李洪举,为抢堵赵王河险工英勇牺牲。疏水排涝中,因阻水而扒干渠25处、支渠51处、斗渠174处,总长675米。发生的排水纠纷149起中,当即解决134起。经20多天日夜奋战,大片积水,基本排除。继而及时转向抢救残存作物和备耕备种,开展生产自救活动。中央对灾区极为关怀,用飞机空投养麦种进行支援,大大加快了恢复生产的进度。
  (三)1959年抗御特大洪水的胜利
  1959年,汛期出现12次洪峰,最大洪峰流量接近1958年。刘庄险工段50米长的土坝被冲走,主溜南移,距堤脚只有56米,第30、31、29、28坝, 先后下蛰入水。8月26日,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国华、菏泽地委副书记李润之、专署副专员程勉、黄委会田浮萍先后闻讯赶到工地和荷泽县委书记张金举、副县长尚铎一起分析了险情,研究了措施,决定设立临时抢险指挥部,由雷朝卿任指挥长,李景新、尚铎、省河务局梁宗允任副指挥长,县委书记张金举任政委。下设办公室、政工、工程、财务等科室。参加抢险的荷、郵两个县8个乡,均分别成立了临时抢险指挥机构,组织5个抢险大队。菏泽县的高庄、小留、杜庄、吕陵4个区全力以赴,计参加抢险的干部49人,民工5.7592万人(内有妇女1.1626万人);后方参加送料的干部226人,调用汽车19部、拖拉机1台、马车33辆、地排车1109辆、太平车71辆、帆船30只,其他工具1071件。仅8月31日一夜间就运送柳40万公斤,满足了抢险要求,使刘庄险工化险为夷。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慰问电。
  (四)1960年防汛斗争
  7月以来,连降暴雨7次,中雨8次,平均641.7毫米,最大881毫米。7月2日上午5个小时即降雨212毫米,27、29日暴雨中心4小时内降雨224毫米,最大测点320毫米,比1957年暴雨还大54・3毫米。全市一片汪洋,成为泽国。过水面积130万亩,积水面积92・97万亩,其中水深1.5米者5・8万亩,1米左右的10・7万亩,0・5米左右者74.8万亩,水围村庄1225个,进水村庄552个,倒房6565间,砸伤261人,砸死55人,淹死40人,砸死大牲畜537头,伤241头。
  造成严重灾害的原因,除暴兩集中、持续时间较长外,就是水利工程不配套、排泄不及和上游客水倾泄大大超过菏泽集水面所致。据査,上游东明来水约达315个流量,超过往年6倍以上。
  市委、市人委和防汛指挥部组织市直机关干部897人、公社干部2081人、大小队干部1.1074万人、群众16・7万余人,市5位正副书记、3名市长带领干部群众一起抢险排涝。采用利、疏、挖、合的4个字办法,苦战月余,排去积水76・2万亩,并结合整修河道险工决口200处,长2.9253万米,做土方19・6万立方米;堵复渠口(扒或冲开)78处,长4093米,做土方2.1952万立方米;用船筏抢救灾民3.8248万户9.0507万人。用于灾区群众生活和生产粮食63.94万斤,使之重建家园,恢复水灾创伤。(五)1982年防汛抢险斗争
  8月2日高村站出现5550立方米/秒洪峰,刘庄水位高达61.29米。4〜8日根石发生走失,石台坍塌。于是立即进行抢护坝片4道6坝次,用石方600立方米、铅丝1188公斤,计投资2.4589万元。对第24、30、31坝进行抛散石、下铅丝笼等以固根基后, 险情得到控制。
  8月3日〜13日,洪水漫滩,扒生产堤口7处,自然决口10处。水深1〜2米,淹地2・8万亩,占滩地的95%。损失粮食918万斤。倒房925间,受灾人口2560人,伤亡5人。冲毁桥梁8座、涵16处、扬水站1处。县政府组织沿黄两公社干部、民工2411人、解放军指战员102人,组成7个抢险队180个基干班,奋斗在30华里的大堤上。经19个昼夜与洪水的斗争,使花园口站1・53万立方米/秒洪水安然流过荷泽境内。
  三、放淤改土
  刘庄灌区地处黄河背河洼地,全灌区24万亩耕地中有11.5万亩盐碱地、4万亩涝洼地、2万亩沙薄地。自1965年复灌以来,在发展引黄灌溉的
  同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放淤改土、泥沙淤改相结合的措施。至1984年,用沉沙淤改和围堰淤改两种方式,淤改面积达27・25万亩。全灌区粮食产量由196斤/亩提高到800斤/亩。
  第五节水文观测
  一、降雨观测
  据菏泽市各乡镇雨量站、局属观测站和地区设马庄、魏楼水文站自1954〜1985年实测,多年平均降雨量722.8毫米,且多集中在汛期。多年平均6~9月降雨值为489.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67.7%,3〜5月降雨值101.5毫米,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4.0%。降雨地区分布自东向西递减。东部沙土镇一带,比西部吕陵镇一带多90.3毫米。从历史演变情况看,建国以来降雨量是减少的趋势,60年代比50年代少47.1毫米;70年代比60年代少10.00毫米;从1974年到1980年连续7年降雨量均低于累年平均值680・8毫米。7年平均值为604.3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76.1毫米。
  菏泽市历年降雨量统计表(续表)1985年各乡镇降雨情况统计表
  二、地下水位动态观测
  菏泽市自1975年开始建立地下 水观测站网,有工作人员4人。全市 选择设立观测井104眼。观测项目有: 地下水位埋深、水温、水化学、水质
  分析。观测制度:基本井每5天观测 1次,坚持长年观测;对水化学和水质 每3月、6月、9月、12月(一年4 次)取水样观测1次。
  1981年,调整地下水位观测站网,将原104眼专观并精简到40眼。其中基本井33眼,重点井7眼。观测制度,对基本井每5天观测1次,其中有5眼观测水位埋深、水温、水化学;有2眼井再增加一次观测降雨和取样土壤含水率。观测井编号和位置:79号在市东部安兴镇,115号在城东南佃户屯乡,118号在城南王浩屯乡,120号在城西杜庄乡,123号在城东沙土集,124号在城东北牡丹乡,125号在城北小留乡。现地下水长期观测站网已形成,并在农业区划、水资源保护、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1975年至1980年104眼井实测:多年平均最大埋深3.60米,最小埋深2.78米,平均变幅1・74米。1985年实测:最大埋深3.89米,最小埋深2・03米,平均变幅1.88米。
  三、河流观测
  河道水文情况:荷泽市新、旧河道纵横,河渠成网,灌、排方便,但境内河道多为季节性河道,除雨季和灌溉用水外,其余时间河床干涸。因此,农田用水时节,河两岸土壤处于积盐过程,河中无水时,两岸土壤又向脱碱方向发展。
  河道水位、流量观测:市境只有地区所设魏楼、马庄2个水文站。魏楼水文站,在荷泽市安兴镇洙赵新河魏楼闸。该河设计警戒水位闸上46・80米,(废黄河髙程)闸下46.27米,除涝流量226立方米/秒;保证水位闸上48・24米,闸下47.60米,流量为430立方米/秒;多年实测最髙洪水位闸上47.07米,闸下46.36米,超过或接近警戒水位;年平均流量4・14立米/秒,最大流量275立米/秒,年径流量为1.13亿立米。马庄水文站,在菏泽市佃户屯马庄万福河马庄闸,设计警戒水位闸上49.00米,闸下48.55米(黄海髙程),流量为384立米/秒,保证水位闸上50・90米,闸下50.45米,流量657立米/秒;实测最髙洪水位闸上49・36米,闸下47・28米,接近或超过警戒水位;年平均流量2.77立米/秒,最大流量177立米 /秒,年径流量为0.9121亿立米。
  输沙含沙观测:魏楼水文站多年实测平均输沙率值11.6公斤/秒,年最大日平均869.7公斤/秒,年输沙量多年平均值359.1万吨,含沙量多年平均值1.77公斤/立米,年最大平均值12.84公斤/立米。马庄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输沙率值17・3公斤/秒,年最大日平均为732.5公斤/秒,年输沙量多年平均值为55万吨。因此,河道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积,降低了泄洪流量,增加了防洪任务。
  第六节水利机械
  50年代兴修水利大都是靠人力,后有少量搅拌机、推土机、发电机。60年代初曾引进过一部挖沟机,适用于小排水沟及斗、农渠工程,效率较髙,但不久即上缴。闸门启闭,建国初全是人力提放。50年代末,安装人力摇动螺杆式启闭机,效率不髙。在水利中应用较多的是排灌机械和打井机械。排灌机械:清朝和民国时期,沿用古代简易水具,如陶制瓦罐、辘辘、鸳鸯罐、挑杆、翻车、渴乌等。至建国初期,全市尚有各种简易水具598件。1950年,首次使用解放式水车抽水。1955年始用一台8马力蒸气机提水浇地。1956年开始使用12马力柴油机抽水。是年6月,在十三区尹楼农业社西赵王河北岸扬水站安装一台60马力柴油机,用于灌溉农田。至1985年,全市拥有排灌动力机械1.2251万台15・4万马力,农用水泵8394台,平均每个自然村占有排灌动力机械8・9台69・2马力、水泵4.8台。
  打井机械:50年代以前施工打井,全靠人挖,用布兜、滑车提泥,且只能打落盘井或小土井。不仅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且危险。1954年有一种用于改造旧井下泉的弓子锥2套,至1960年发展到24套。60年代初开始使用人力推钻打机井,后又引进大锅锥和活锥头(即出锥不出锥杆)。1968年,引进动力钻机1部,开始试打深井。打井机械开始由人力转为动力。至1985年,动力钻机发展到40套。
  附:边界水事纠纷协议
  关于山东省菏泽专区与河南省开封专区、商丘专区边界水利问题的协议
  一、关于黄万运河、刘庄南干渠问题
  吕陵店以北黄万运河、刘庄南干渠及贴干支渠应予废除。鉴于目前劳动力困难,今年五月底以前,先分段扒口,扒口地点双方会同勘定。
  1.黄万运河及刘庄灌区沉沙地穿断原七里河北支处,在霍寨东南和阎拐附近扒对开口门宽15米。在哪一县境内,由哪一县扒口通水。
  2.黄万运河、刘庄南干渠及贴支干渠穿断以下各河道及坡洼处均应扒开对开口门。口门宽度:新七里河北支扒15米,南底坡洼在乔庄东南杨镇集西北扒20米;鱼窝河扒35米;天爷庙河扒15米。上游口门底高与现有上游坡洼底平,并按当地一般坡降挖通至贴干支渠以东。其中,新七里河北支应按上游现有子槽断面挖子槽顺入坡洼。
  3.阎庙坡注除仍保留入黄万运河口门外,另有姚寨东北和许庄西南将黄万运河以东堆土及刘庄南干渠西堤扒开,口宽15米。朱庄坡洼仍按现有口门入黄万运河。
  4.吕陵店以北及其他地段黄万运河西岸堆土,按每千米扒10米口门,扒开位置应在较洼处,属哪县的,由哪一县负责扒开。
  5.杨镇集北新七里河北支桥及杨镇集南鱼窝河桥及边界坝,按照最近中央批转文件的精神,应予废除。鱼沃河子槽应分段平毁。以上均在今年五月底以前完成。
  6.上述口门扒开后,下游可以进行适当疏浚,但不应打横坝。
  7.黄万运河、刘庄南干渠及贴干支渠占压二县的土地,除双方均同意交换者外,原来属哪一县的归哪一县耕种。已种麦的,谁种谁收,收麦后按上述原则处理。平种渠道时,应将大地平正,以不阻水为原则。
  二、菏泽市应于今年五月底以前将芦庄坡洼堵坝扒开,废除黄寨南干渠,恢复自然流势,并将黄寨南干渠五霸岗至永年集一段西侧排水沟分段填平。
  三、关于东明县与曹县赵王河问题
  纸坊西干穿断赵王河处,应在今年五月底以前扒开口门,仍由原河道下泄。口门大小与菏泽至兰考公路桥相适应。口门下游可以进行疏浚,但不应打横坝。
  四、关于民权县与曹县间杨河问题(略)。
  五、黄万运河吕陵店以南、东明县赵王河以北地段(芦庄坡洼除外)均按去年两省协议彻底执行。
  上述各项工程于今年五月底以前完成后,由中央水电部主持,两省参加共同验收。
  山东省菏泽专区河南省开封专区河南省商丘专区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日
  荷泽、定陶两县关于边界水利协议书
  一、赵王河问题:
  在河道未统一治理前,河内的现有拦河坝、渠道、拦河残坝一律废除,
  恢复原河道断面。
  现有河内的阻水桥,临时将桥两头的路基拆除到与原坡河河底平。
  二、王秀生排水沟问题:
  王秀生排水沟被一干、一分干、二支截断,应按原河道断面扒开对开口门,恢复自然流势。二支排水沟在王秀生排水沟以东分水岭处堵闭,今后不得沿二支排水沟向赵王河分水。
  三、张承寨排水沟问题:
  1.凡是二支渠截断自然流势处, 可扒开对口门,宽度以不阻水为原则。在扒口处,口门以下将出土坑填死,填土高度和分水岭一样高。
  2.定陶境内的二支渠出土坑,定陶可以平毁种地,但是不能高于地平面,支渠可平毁种地。
  3.张承寨排水沟恢复自然流势, 扒开渠道恢复河道断面。
  ①张承寨东、西两条斗渠和崔寨西一条斗渠截断的自然流势要在麦前统一按流势扒开口,宽度以不阻水为原则,其余部分可结合种地逐步平毁。
  ②最近未经协商新挖的排水沟应平毁到原状,新堵的坝全部拆除。
  ③一千王北地的路基加高,可按边界路处理,在低洼处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④张承寨南地、西地的小堤,在麦前按自然流势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其余部分,结合生产逐步平毁种地,是路则按边界路处理。
  四、常岗集的排水问题:
  ①常岗集以南五支渠截断自然流势,可在自然流势处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在扒口处口门以下将支渠土塘填平与分水岭一样高。其余部分可结合生产逐步平毁种地。
  ②常岗集东门外的桥,应按五年一遇的标准改建。今年不能改建,可将路基加高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③常岗集的路基加高,按自然流势在汛前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④马庄北和周楼北的路基加高, 可按边界路处理,在低洼处扒口,宽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⑤马庄西、西周楼以西的边界堤应予废除,如劳力不足,可在汛前按自然流势扒口,宽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其余部分结合生产逐步平毁。
  五、两县边界各五华里以内的边界渠、边界路、边界堤,一律在自然流势处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上述工程自六月十日开工,到六月二十日全部完工。以上协议由定陶县马万言副县长和荷泽县张永善副指挥负责具体执行,到时必须保证完成。六月二十二日专指组织两县进行联合检査验收。
  菏泽县代表艾复华
  定陶县代表刘福泉
  一九六三年六月六日
  协议书
  为贯彻执行中央“上、下游兼顾”的治水方针,合理解决有关水利问题,市委召开有关公社代表和市水利局的同志参加,在市委会议室由孙衍庆市长、金文华部长主持协商解决有关邓集、何楼、张湾公社水利问题。经过摆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对照中央指示精神,从有利生产和有利团结岀发,终于达到协议,其具体事项如下:
  排除大亭寺洼积水问题
  该洼系张湾、邓集、何楼接壤地区,由于修五支渠改宽老自然流势,使水顺土塘东流,邓集公社周楼、马庄则打坝防御,造成五支以南积水成灾,根据现实情况,采取平分解决办法,即:何楼在五支渠修穿涵洞一个,过水0.8个流量,可积极备料修建,目前可临时扒口,以草木结构加以护理控制,邓集扒开土塘坝子,过水0.8个流量,可适当护理,至于今后排碱工程的兴修,可按市水利局规划设计办理。关于洼南部明水可沿四斗西旁,在原来的基础上,将斗渠土塘疏通,将水引入五支取土塘,由张湾出工完成。关于平掉四斗问题,应进一步査明情况,如确需平掉,应由平掉单位修好。
  上述事项是经过反复讨论议定的,应坚决执行不准动摇与拖延,特签定协议,共同遵守。立请有关单位监督。
  协议单位:邓集公社代表田玉堂魏金平何楼公社代表袁振钢张湾公社代表杨自端监督单位:市水利局田体本
  一九六一年七月十三日菏泽与郵城关于解决边界水利问题的协议
  根据中央关于处理边界水利问题八条规定的精神,两县有菏泽祝清源书记,郵城张义贵书记和有关方面人员,于六月二十七日开始进行了边界工程的实际调査与研究工作,历时两天,于二十九日在都司公社经协商达成了如下原则协议:
  1.刘庄灌区北分干渠沙岗以下应废渠还耕,恢复自然流势,整个渠道因限于劳力可逐步平种。但在被截断之自然流势处必须按协议时间迅速扒开,以免汛期阻水,沙岗以下原虹吸渠道可以保留,但在截断排水河沟及自然流势处,亦扒对口,使水畅通。
  2.刘庄北干渠所截断的自然流势,亦要扒对口,不得阻水。
  3.菏泽李庄集、鄭城桑堂、菏泽韩楼之间的排水问题,也要按上述原则,将上游新挖排水沟填平,上、下游虹吸渠道打开对口,边境土坝拆除恢复原自然流势。
  4.北分干以北郵城境距渠五公里内,1958年以来新作之排水沟、渠,应予填平(为节省劳力,可分段填平截死),今后未经双方协议,亦不得擅自开挖新沟或扩大旧沟,以免增加下游灾害。北分干以南,菏泽境五公里内,1958年以来,新筑之阻水工程,亦应废除,今后不经协商,亦不得再筑任何阻水工程。
  5.鄄城、菏泽两县在临卜沙河内拦河所筑的土坝,应全部拆除,今后不准再堵。
  6,关于填沟、扒口、平坝的具体位置、长度、规格、质量,由两县为主,专指派员参加,共同组织査勘小组,进行详细査勘后,作出具体方案, 协议执行。
  7.以上査勘执行的时间,务于七月十五日前全部结束,由专指及两县负责人共同组织验收,并向两县委、人委和地委专署写出详细报告。
  8.关于黄河滩地内的水利纠纷问题,请修防处派员参加査勘后,协商解决。
  菏泽市代表祝清源郵城县代表张义贵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九日菏泽市水利主要工程分布图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