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业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3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业科技
分类号: F303.3
页数: 3
页码: 123-125
摘要: 菏泽市利用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后的30多年中,研究、引进了诸多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推广应用,大部分受到群众的认识和肯定,主要有——。挖掘主要剖面3451个,采集水样3420个,采集农化样品854个,物理样品108个,共化验2.59万个项次。
关键词: 农业科技 农业建设

内容

菏泽市利用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后的30多年中,研究、引进了诸多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推广应用,大部分受到群众的认识和肯定,主要有——
  推广优良品种:建国前荷泽市农作物品种多为当地农家品种,因多年相沿使用,退化、混杂严重,产量很低。建国后,陆续将各种作物优良品种引进本市,并进行推广,提高了作物产量。据统计,从1962年至1985年,本省内调入本市的各种农作物良种为199.6022万斤,从省外调入214.2404万斤;通过繁育,支援省内外共调出优良品种445.79万斤。
  土壤普査:1980年开始普査,普查面积为214.3537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62.7879万亩,农田面积148.2822万亩,比1979年上报面积增加19・1522万亩,增加了14・83%。挖掘主要剖面3451个,采集水样3420个,采集农化样品854个,物理样品108个,共化验2.59万个项次。并筹建了土壤档案室1处,绘制了公社一级万分之一的成果图5种和县一级五万分之一成果图11种。通过这次土壤普査,基本查清了荷泽市土壤方面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地膜覆盖:1985年荷泽市地膜覆盖面积(主要是蔬菜)为8000亩,用地膜5・6万斤,为蔬菜提前上市,解决淡季蔬菜供应,起了很大作用。
  麦棉套种及其他作物间作:菏泽市的间作套种亩数逐年提高。小麦、玉米的套种1975年为0・3万亩,1976年为5万亩,1985年即达30.3万亩; 麦、棉套种1980年为0.5万亩,1982年增至10.5万亩,1984年即达40万亩。实践证明,间作套种可增产3成左右。
  合理密植:从50年代始,试行玉米、棉花、小麦等作物的合理密植。对小麦进行窄行密种,行距4.5-5.5市寸,用小三腿楼播,每亩播种量15〜20斤。年后最高苞数可达120万,成穗率30〜40%。1970年,小麦进入中产水平,行距放宽到6市寸,播量以基本苗不超过20万,年后最高总苞数不超过110万为标准。1980年部分社队小麦进入高产水平,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0万左右,年后苞数不超过100万。棉花,根据水肥条件,分别创造了等行距2.5市尺,或小行1.4-1.6市尺,大行2.2~2.4市尺的大小行栽培方式,每亩株数为3500株、4000株、5000〜6000株的合理密度。春玉米则以2.5市尺等行距和小行1.6市尺,大行2.4市尺的大小行种植方式, 每亩株数为2500~3500株,最多不超过4000株。
  二、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专业农技推广组织:建国前,菏泽市有一观花园农业试验场,但从未向农民提供过农业技术。1952年在陈官庄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场,开始有人员有场地来研究农业技术。1954年县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部分从大专院校毕业分配的学生从事农技研究和推广。1956年3月建立县种子站,1975年建立植保站,1981年又建立土肥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从建立至现在一直在发挥作用。1976至1981年,菏泽市建有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 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管区农业技术推广网 ——生产大队农科队和生产队科研小组。1984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适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新形势,各乡镇将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和经营管理站合为一体, 建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
  合作推广组织:合作推广组织是菏泽市各公社在1958年创办的集体性质的农技组织。名称分别有公社农场、公社良种场、公社红专农场等,直属公社领导,收入归公社。主要任务: 一是承担县或农业局农技站分配的科研项目进行试验示范;二是以场为基地引进先进经验,获得丰产后进行推广;三是繁育作物优良品种,供各大队种子田和大田用种。1962年部分公社将农场下放到大队管理,个别公社仍保留。到1975年改为公社农科站或公社良种繁殖场,后成为单纯的生产单位。
  群众推广组织:1958年,全市各大队、生产队分别建立科研队和科研小组,这种科学试验组织实行固定人员、固定土地、固定房屋、固定耕畜、固定农具的办法。其任务是根据本队实际情况,引进外地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设课题搞验证性试验、示范。1962年被撤销,1964年又渐恢复, “文革”期间又被撤销。1978年随着四级农科网的建立,又恢复了科研队和科研小组的组织。1980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自行消失。
  1980年以后,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学科学、用科学的典范,根据不同类型,人们分别称之为科技户、示范户、专业户。他们大胆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利用科研成果搞示范,使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收入明显增加。
  附一:菏泽市农业广播学校
  1981年,菏泽市建立农业广播学校,由一名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1981年7月,全县录取了农学专业学生547名,分为25个教学班,学生主要是收听中央农业广播内容、学制3年。经考试,第一批547名学员有289名8门课程全部及格,获得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颁布的毕业证书,其中有122名经考试担任了各乡、镇、管区的技术网长,有198名被市政府命名为农业技术员,另有7名学员考取了对口的农业院校,有32名被提拔为领导干部。1983年全市教学班扩大到41个,其中乡、镇36个,市直5个。
  农业广播学校除重点抓好学员的学习外,还组织学员根据当时当地农业生产,大搞科学试验活动。全市农业广播学校学员每年承担农业科技试验项目205个,均取得较好成果。如市生产资料公司学员吴存良、崔同胜搞了一项科学使用溟気脂农药的试验,杀虫效率较原来提高10〜20%,而成本降低43%。这一新的使用方法1985年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并在《农业知识》和《农药》刊物上发表。杜庄乡学员张以增,通过学习遗传育种知识,繁育水稻杂交良种获得成功。自1982年至1985年4年共繁育“黎优57”水稻杂交种26万余斤。杜庄乡使用推广了新品种后,由亩产水稻400余斤猛增到714斤。1985年张以增还担负进行山东省水稻旱种试验项目,并获得成功,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
  附二:菏泽市棉花原种场
  菏泽市棉花原种场位于侯集乡官庄自然村,建于1949年,为国营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在建场时占地408亩,有固定职工2人。1968年又征地110亩。1985年有固定职工64人,其中科技人员2人。
  该场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繁育优良品种。1949年至1965年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良品种5〜6万斤;1966年向国家提供优质棉种4〜4・5万斤。70年代中期,又担负起繁育小麦、玉米、大豆等良种任务。1977年至1981年向国家提供小麦良种25万斤、玉米良种0.8万斤、大豆良种1万斤。1982年至1985年向国家提供各种良种共15万斤。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