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农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然而,长期受封建社会制度束缚,大部分土地被少数人占有,万顷沃野得不到有效开发。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加连年灾荒,不少土地荒芜。日军侵入后,时局动荡,后国民党挑起内战,农业生产无人问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业生产开始复苏,但因生产工具落后,投资甚微,产量仍很低下。新中国建立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走互助合作化道路,推广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30多年来,仅水利一项就投资5263.82余万元、钢材6889吨。一个旱能抗、涝能排的农田林网已经形成。粮食单产和总产年年上升。70年代末,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1985年,粮食总产达7・3494亿斤,人均占有829斤。农业总产值达3・6619亿元,比1949年增长15・3倍。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随着农业的振兴,林、牧、副、渔各业都兴旺发达起来。农村岀现了各种专业户、联合体。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广大农民也由温饱逐步向小康水平过渡。
第一章农业
第一节管理机构
1949年2月,县设农业科,1950年改归建设科分管农业。1956年又改为农业科,年底改为农业局。至1985年30年间,与林业、畜牧、水产几度合并、分开,所辖机构也随之几经变动。详细情况见《农业机构设置情况表》。农业机构设置情况表
第二节农业经济制度变革
一、封建土地制度
解放前,菏泽市土地制度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量土地被少数地主占有,大部分农民无地或只有少量土地。如城东新兴集任姓一户地主就占地45顷。诸如城东孔楼,城南何楼,城西南王浩屯,城西吕陵店、杜庄,城北小留集、高庄,都有占地几十顷乃至几百顷的大地主,还有众多的中、小地主,也都占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据1949年调査,全县总耕地为155.35万亩。其中地主占有46・6万亩,占总面积的30%;富农占有32.6万亩,占总面积的21%;中农占有62.5万亩,占总面积的42%;而人数最多的贫农仅占有10.95万亩,占总面积的7%。
地主把土地以不同的方法租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以榨取高额地租。其岀租方式一般分为小种地、大种地、课地、二八锄地、雇工等几种。
小种地: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所需肥料、牲畜、种子、农具皆由地主负担,佃农负责耕种、管理、收获。收获的农产品佃农分三成,地主分七成。
大种地:地主的土地由佃农耕种, 肥料、牲畜、种子、农具全由佃户负担,所收产品地主与佃户各半。因之又叫“二五分成”。
二八锄地:地主的土地播种后,由佃户锄地、拔草和收割,收获的产品佃户分二成,地主分八成。课地: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事先言明向地主交纳粮食的数量、课地期限,定期交纳。除遇灾年歉收免赋税时,佃户可不交纳粮食,其余则一概如数交纳。
雇工:一般分为长工、短工、季节工。长工是地主长年雇用的佃农;季节工是在某一季节雇用的临时佃农;短工是地主在收割耕种等农忙时雇用的临时佃农。地主除了管这几种雇工吃饭外,只给一点少得可怜的工钱。有时雇用童工,只给饭吃,不开工钱。另外,地主每逢婚丧喜庆之事,要佃户帮工,也只管饭吃,不给工钱,美其名曰“帮忙”。
在封建土地制度的重压下,地主和广大农民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地主利用土地岀租和放高利贷等手段盘剥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过着花天酒地、妻妾成群的糜烂生活。南关厢地主袁万成虽仅有80亩地,却“娶”了5个老婆。南关朱庄地主朱其秀,有土地280亩,一家5口人,雇着一个做饭的、一个长工和7个种地的,对农民实行“二八”分的重租剥削,穷人借他的粮食或钱都是“驴打滚”的利。贫农王文兰借了他10斤谷子,只10多天就滚到35斤。
广大农民过的是衣不蔽体、食不饱腹,常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解放前仅南关厢逃荒要饭的就有309人,卖儿卖女的14家,1942年大灾荒饿死60多人,死绝的有10多家,外出逃荒下落不明的有王春英、张东海、吕金才、郭二妮、宋二白、彭树德等10几人。
二、减租减息
1941年至1943年间,菏泽抗日县政府、南华抗日县政府、临泽抗日县政府先后分别在各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在佃户原交租的基础上减少25%,过去多交的租子退还给佃户。减息,即减轻农民所受高利贷的剥削。当时的高利贷10个月为期的利息2〜5%;1个月为期的利息5%;1至3天的利息10%。到期不能还清本息的,则把利息“滚”成本,再按上述方法计算本息,故群众称之为“驴打滚”。借粮也是如此,有的借1斗还3斗或者4斗5升,最高的借1斗还8斗。所以很多人为此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减息规定:借1斗还1斗3升,借款一律按3分行息。这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债务负担。继而又实行“增资增佃”,以提高雇工工资,增加佃农收入。
三、土地改革
1949年6月,菏泽、南华、临泽等县分别贯彻中共中央5月4日发出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土地改革运动展开。经过反奸诉苦、说理斗争,将地主的土地、牲畜、农具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按照政策,留给地主、富农与农民同样多的土地,并监督其劳动。1946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重占菏泽城,土地改革暂停。1948年9月,菏泽第二次解放后,中共菏泽县委组织工作队全面进行“土改”运动。后经“土改”复査、“土改”补课,于1952年12月22日全部结束“土改”,并进行丈地评产,颁发了土地证。土地改革中,全县共没收地主与征收旧式富农的土地18.7171万亩、房屋4802间、农具2063件、牲口609头、长短枪357支。全县贫雇农民分得了土地,
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据“土改”后的1951年调査,全县有耕地153.27万亩。其中地主占4.6万亩,占总面积的3%;富农占5.5万亩,占总面积的3.6%;中农占64.4万亩,占总面积的42%;贫农占78.77万亩,占总面积的51・4%。
原临泽县西姚高寨土改前后阶级情况对照表土改前
土改后
四、互助合作
互助组:1943年,菏泽县抗日根据地内出现变工互助组,它对解决战争与生产的矛盾起了重要作用。1949年生产救灾中,试办一批农副业结合的互助组。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但因缺少牲畜农具,生产中困难很多。特别是遇到天灾人祸,分散的农户没有抗御的能力,不少人不得不把分得的土地卖掉,新的破产户时有出现。为避免新的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1950年,号召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一些农户本着自愿互利、自由结合的原则组成了劳动互助组织。临时组、季节组、常年组等各种形式的互助组迅速形成。临时组和季节组属小型互助组,成员不固定,多在农忙时换工互助。常年组成员较固定,一般的有计划,有分工,有管理制度;有的农副业结合,有的增置了公共财产;分配办法是“论工找粮,牲畜找草”。至1953年4月,临时组、季节组逐渐变成了常年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1953年,在互助组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全市成立了9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称荷泽县九盏明灯。1956年,县委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问题》讲话,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年底,全县初级社发展到1718个,入社农户达8.6229万户。初级社的土地为农民所有制,按土地和劳力进行分配,比例一般为地六劳四(即土地占六成,劳力占四成)、地五劳五、地三劳七等几种形式。牲畜、大型农具折价归社或租借给社,社员劳动记分。初级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3年全县粮食总产36131万公斤, 比1949年增产16343万斤。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1956年全县成立121个高级社,入社农户2.9018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3%;到1957年底发展到757处,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7.8%。高级社将土地私有变为集体所有;耕畜和大型农具折价归社;劳动力由社统一管理,实行评工记分,按工分计酬, 取消土地分红。夏、秋粮食分配按“人七劳三”(人口占七成,工分占三成)或“人六劳四”的比例,现金部分按工分进行分配。高级社的建立,克服了初级社土地私有和统一经营的矛盾,有利于农田基本建设和公有财产的积累。但有的高级社的建立要求过急,步子过快,在一些互助组、初级社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都转入高级社,入社农民对取消土地报酬和耕畜折价归公的作法只能勉强接受,加之基层干部经验不足,管理不善,曾出现过少数人闹退社的风潮。
五、人民公社化
1958年8月15日,荷泽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牡丹乡人民公社建立。9月9日,又建立10处人民公社。到年底,全县共建立人民公社15处。
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它政社合一,融工、农、商、学、兵各业为一体。
随着“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的展开,农村也开始了“大炼钢铁”,要求群众将吃饭用锅等铁制用具(生产工具除外)全部“奉献”岀来,作为炼钢原料。接着,又成立了公共食堂,实行生活定量配给制,“吃饭不要钱”。男女劳力按军事体制编制,分别编为团、营、连、排、班。如:按年龄把妇女编为余太君队、穆桂英队、花木兰队;男人编为黄忠队、武松队等。老年人进幸福院,小孩子进托儿所、幼儿院。这种不切合实际的做法混淆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加之随后刮起的“一平二调”(即对集体经济平均分配,无偿调拨,收回存款)的“共产风”,严重挫伤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生产中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集体财产损失殆尽。1959年5月贯彻“郑州会议”精神,对“一平二调”的钱、粮、物清算退赔,“共产风”始有所收敛。
1962年2月,市委落实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全市建起生产大队844个,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6513个。由生产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组织生产分配。按基本口粮和劳动工分相结合的方法分配粮食。一般是人七劳三,也有的是人六劳四。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有了提高,粮食产量有所增长。1962年全市粮食总产1.7314亿斤,1965年增长到3.3074亿斤。
“文化大革命”期间,错把集中劳动和平均分配当作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形成农业生产上的“吃大锅饭”。社员出工不出力现象普遍发生,再加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执行纪律种田,把种自留地、搞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这些做法约束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多年处于徘徊不前状态。
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认真贯彻落实了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对农村生产关系作了重大调整。1979年在部分社、队推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在全县普遍展开。1982年农业生产获得突破性发展,粮食总产5.6805亿斤,比1978年增产1.0317亿斤。1985年粮食总产7・3494亿斤,人均占有829斤。多年来未能解决的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如胡集村,1978年全年总收入68万元,粮食单产551斤,人均口粮365斤,人均分配73元。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总收入即达324万元,粮食单产1100斤,人均口粮提高到560斤,人均收入415元。现在该村拥有各种动力机械51台930马力,农用汽车3部,架设高压线40华里,灌溉面积6000亩,占总耕地的86%。现有林木100多万株,林木蓄积量2・1万立方,人均占有4立方。全村公共积累已达400万元。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从事商品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逐年增多。全市1982年有各类专业户、重点户72户,1984年发展到4505户。农民开始从单纯的种植业解放出来走向富裕之路。如胡集饲养专业户吴广才,过去全家一个劳力,生活极端困难。1983年养羊8只,1985年发展到养驴2头、牛1头、貂30只、鸡50只、母猪2头,年获纯利3000多元,新盖8间砖瓦房。该村酿造专业户朱孟连,全家5口人,3个劳力。自1980年开始, 他建立了家庭酿造厂,请2个亲戚帮工,利用传统技术,手工操作酿醋,当年获纯利4000元。在此基础上,酿造厂进一步扩大,建房10间、水塔1座, 并增添了1吨锅炉,雇了10名工人, 生产能力比原来提高5倍,年获纯利5万余元。第三编农 业
105
1985年胡集乡5个行政村农民收入情况表
1985年胡集乡5个行政村农民负担情况表 单位:元第三节农业区划
1983年菏泽市根据市境内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制定了综合农业分区。其目的是为更好地采用农业先进技术,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使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更趋科学。全市共分5个区,即菏中(部)粮、棉、果、菜特产区,菏西北(部)粮食丰产区,荷北(部)棉、粮、林、牧区,菏东南(部)棉、粮、林、瓜区和菏西南(部)棉、粮、油、林、牧、蚕区。
一、菏中(部)粮、棉、果、菜特产区该区包括城区5个办事处,何楼、金堤乡东部,赵楼乡南部,佃户屯、皇镇乡西部,共258个自然村,3.4799万户,15.9087万人,6.4314万个劳动力。土地面积29・6774万亩,折合198平方公里。耕地17.968万亩,占全市耕地的12.3%,人均1.2亩,为全市人均土地最少地区,菏泽市有名土特产牡丹、芍药、耿饼、木瓜、二红杏及山楂等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该区粮田面积8.2494万亩,单产996斤;棉田4.1666万亩,单产108斤。粮、棉单产均为全市最高。全区经济作物合计6.5729万亩(包括棉花),占耕地的36.7%,居全区之首。1983年人均总收入287元,为全市最高。在农业总收入中种植业只占51%,工副业占43%,工副业基础较好。市计划在该区建3个生产基地:一是在赵楼乡建立3000亩牡丹、芍药生产基地;二是在城区5个办事处及赵楼、辛集、何楼、佃户屯4个乡镇建立4000亩果品生产基地,其中柿子3000亩,杏、山楂、葡萄、木瓜、草梅等杂果1000亩;三是在城区5个办事处及赵楼乡建立6000亩蔬菜基地。
二、菏西北(部)粮食丰产区
此区横跨全市北部,经过12个乡镇(办事处),581个自然村,共5.7641万户,26.153万人,10.6329万个劳力。土地总面积67・5434万亩,折合450.8平方公里。耕地47.3754万亩, 占全市32.6%。根据土质、生产情况和灌溉方式,该区又分为3个亚区。
(一)麦、豆亚区:包括李村、高庄、白虎3个沿黄乡镇和吕陵镇北部,共有205个自然村,2.3513万户,1.066万人,耕地面积20.2066万亩,占该区耕地的42.7%,人均耕地较多。全区粮田面积11・5743万亩,1983年单产675斤,总产7318.9万斤,人均736斤,居全市第二位,属余粮区。大豆7.6723万亩,单产269斤,全市最高。但该区土壤盐化威胁严重,养分含量低,氮少,有机质缺乏,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基础薄弱,渠系配套也较差,有效灌溉面积少。市政府拟在该区建立大豆生产基地,实行麦豆轮作,发展豆制品等加工业及窑业,建立养牛、养禽、养猪基地,使该区主要向国家提供粮食产品及畜禽产品。
(二)麦稻亚区:位于荷泽城西部, 包括杜庄乡、吴店乡南部和吕陵镇一部,共165个自然村,1.2884万户,5.6624万人。耕地面积8.9569万亩,占全区耕地18.9%。该亚区种植业以麦、稻轮作为主,是全市粮食高产区。粮田面积6.0631万亩,1983年单产878斤,总产5326.4万斤,人均1255斤,占全市第一位。该亚区目前稻改区边沿没有排水截碱工程,侧渗严重,而在稻改区内部,排灌系统还不健全。因此,西北部次生盐碱现象还在加重;抗旱沟和排水沟河道平交,抗旱与排涝矛盾突出;农业结构失调严重。市政府计划该亚区以发展麦、稻、池藕等为主,主要向国家贡献粮食和藕制品。
(三)麦杂亚区:包括小留、黄堤、都司3个乡镇南部,辛集镇北部和安兴镇西部,共211个自然村,2.1244万户,9.8846万人。耕地面积1.82119万亩,人均1.8亩,高于全市平均数。该亚区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为主。全亚区粮田面积9.5636万亩,单产655斤,总产6260万斤,人均633斤,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该亚区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渗水慢,渍涝灾害严重,特别是夏苗易受渍涝危害,造成减产,所以该亚区棉花面积不宜过大,特别是不宜种夏棉花。
三、菏北(部)粮、棉、林、牧区该区包括都司、黄堤、小留3个乡镇北部,胡集乡全部,共288个自然村,2.5528万户,11・851万人。土地总面积26.8054万亩,折合1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414万亩,占全市总耕地13.2%,人均1.6亩。该区是全市重点产棉区之一。全区棉田5.251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9.1%,单产88斤,属平均水平。林业生产水平较高,人均占有树木21・2棵,蓄积量人均立方米,覆盖率为13.9%,均占全市第一位。该区土壤肥力低,西部、中部的引黄灌区工程配套差,存在次生盐碱威胁。市拟在该区发展棉花、木材和畜产品。
四、菏东南(部)棉、粮、林、瓜区该区包括新兴、沙土2乡镇全部,皇镇、安兴2乡镇大部,辛集镇南部和佃户屯乡东部,共301个自然村,2.8621万户,12.9205万人。土地总面积39.1136万亩,折合260.7平方公里。耕地27.0561万亩,占69.2%。按照地貌类型、生产水平,该区又分为2个亚区。
(一)棉、粮、林、瓜亚区:该亚区包括新兴、沙土2个乡镇和皇镇、安兴2个乡镇大部,共211个自然村,2.0401万户,9.3524万人。土地总面积28.0569万亩,耕地20・1432万亩,占该区耕地的74.4%,人均2.2亩,为全市最高数。该亚区种植业特点是夏熟作物产量低,秋作物产量高,经济作物面积大。粮田面积9.7781万亩,单产540斤,人均409斤,属全市最低。棉花单产104斤,占全市第二位,是全市重点产棉区之一。该亚区地势高、砂,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淀粉、糖分积累和运输,潜水矿化度低,氯离子含量少,所以瓜、果等类
菏泽市农业区划图产量高,质量好;透砂型土壤多,透水好,秋播作物无渍涝灾害,所以秋作物产量高;林业生产上,在1.447万亩的有林地中,经济林占29.1%,居全市第二位,但间作面积只占宜间作面积的21.1%。所以发展林业生产的潜力重点在间作、林网和经济林上。
(二)棉、粮、林亚区:包括佃户屯乡东部、辛集镇南部和皇镇乡西南部,共90个自然村,8220户,3.5681万人。人均占有土地1.9亩,高于全市平均数。该亚区种植业以粮、棉为主。1981年人均占有粮食634斤,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棉花单产79斤,占全市第5位。该亚区在发展片林上潜力大,宜林地8450亩,有林地仅占47%。另外还有367亩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可以改造。
五、菏西南(部)棉、粮、油、林、牧、蚕区该区包括马岭岗、解元集、王浩屯、黄集4个乡镇全部,吕陵镇南部,金堤、何楼2个乡镇西部,共369个自然村,4.0375万户,18.4763万人。土地总面积46.8402万亩,折合312.3平方公里。耕地33.731万亩,人均1.8亩,人均占有粮食623斤,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棉花单产78斤,占全市第7位。林业生产基础较好,人均占有树木21棵,占全市第2位,但经济林少。该区林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宜林地、疏林地和未成林地,合计6395亩,经过植树和改造后可变成林地。市政府拟在该区调整作物布局,增加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比重。除继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外,再建立2个基地。一是在吕陵、马岭岗、解元集3乡镇建立8000亩蚕桑基地,二是在王浩屯镇建立5000亩花生基地。
第四节农业生产
一、作物
作物种类:菏泽市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大豆、谷子、地瓜、大麦、稻谷,另有豌豆、扁豆、小豆、黍子、豇豆、绿豆等小杂粮。
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芝麻、花生、油菜、黄红麻、大麻、茴麻、牡丹、白芍等。其他有蔬菜、瓜果。
作物结构:1949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4.363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1191万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5.6040万亩,所占比重分别为91.2%、6.3%、2.5%。
1985年粮食作物面积为152.5953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54.2176万亩,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为9.4266万亩,所占比重分别为71%、25%、4%。
粮食作物之间的比重,1949年,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小杂粮分别占粮播面积的37.45%、17.46%、13.67%、12.12%、11.31%和3・29%;至1985年,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稻谷、地瓜、小杂粮分别占粮播总面积的60%、9%、20%、1%、1.5%、2.5%、4.9%、1.1%。
经济作物之间的比重,1985年棉花、花生、油菜、芝麻、黄红麻、大麻、茴麻、药材、其他经济作物分别占总播面积的74.13%、14.1%、0.06%、0.5%、5.9%、0.05%、0.08%、0.08%、4.38%。
其他作物的比重,1985年,蔬菜占63.7%,瓜果占36.3%。
作物布局:建国前与建国初期,小麦、大豆、玉米、髙梁、谷子、地瓜及小杂粮在全市普遍种植。随着生产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髙,市境内作物分布也发生了变化。1985年,小麦、玉米、谷子、髙粱、地瓜、棉花等在市境内分布较匀。大豆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的髙庄、白虎、李村3个乡镇;城区主要种植蔬菜;稻谷多种植于杜庄乡和西城办事处;牡丹、芍药则以牡丹乡为首;新兴乡、沙土镇盛产桃尖西瓜;西南部的解元集、马岭岗、王浩屯、黄集各乡镇则是本市花生和油菜基地。
粮食作物的种植情况:市境内粮食作物品种繁多,这里主要记述小麦、玉米、地瓜、稻子、大豆等7种。
小麦。1933年,全市种植面积84・6万亩,亩产98斤;1949年,单产79斤;1954年增至123斤。六十年代,小麦单产一直徘徊在100斤左右。从七十年代始,由于农田基本建设逐步发挥效益,生产技术发展较快,单产逐年提髙。1983年,单产达529斤,总产为4・35亿斤,分别是1949年的6・7倍和7・2倍。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70%以上。
玉米。1933年种植面积5.4750万亩,平均单产72斤,总产394.2万斤。1949年至1961年,单产一直在100斤左右;1962年起,引进部分杂交品种,单产始有提髙。但因扩种地瓜,压缩了玉米播种面积,总产排在小麦、地瓜、大豆之后。1965年播种面积扩大,并且推广了杂交(双交)种,1966年种植42・3722万亩,单产168斤。自1967年至1974年,单产在200斤左右;1975年推广单交种,试行麦田套种,单产突破300斤。1976年面积扩大到34.9306万亩,单产337斤,产量跃居秋粮作物之首。1978年以来,单产直线上升,突破400斤,并且出现了部分髙产地块。如1982年牡丹乡于洼行政村2・4亩春玉米,经地市科委、农业局验收,单产达1462斤。
谷子。1933年,种植18.9375万亩,1949年种植19・3万亩,单产均在200斤上下。60年代一般种植5・8万亩左右,单产114斤,被认为是低产作物。至八十年代,每亩单产虽达到387斤,但播种面积只有4・3万亩。
地瓜。建国前,全市种植面积约5万亩,全是夏栽,作为调节食物。建国后面积逐渐扩大。1956年后开始种植春地瓜,到六十年代末,全市春、夏地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单产瓜干360斤,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瓜干成为人们的主食。八十年代初下降到10万亩,单产折瓜干505斤。地瓜仍作为调节食物,瓜干则多作为饲料。
稻谷。明、清以来,菏泽市没有种植稻谷的记载。1954年开始引进糯米稻种,利用旱直播的方式,只在低洼地块零星种植。全市种植面积一二千亩。1957年始学习安徽种稻经验,种植水稻,在高庄、李村等沿黄地带推广,面积约八九千亩,单产百余斤。主要是夏稻。1959年停种。1964年又开始种植,面积约1・8万亩,1966年又停种。1972年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灌溉面积的扩大,全市种水稻面积达9万亩,各公社均有种植,是本市历史上种稻最多的一年。单产一般300〜600斤,高产地块达800余斤。1973年后面积又大大下降。80年代, 全市种植面积一般在3万亩左右,主要分布于杜庄、吕陵、吴店、西城几个乡、镇、办事处。
高粱。1933年全市种植高粱12.6250万亩,单产240斤,总产303万斤,为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53年种植37.2022万亩,为种植高峰,后逐渐减少。1960年降至5.0358万亩。1964年至1973年种植杂交高粱,终因品质差、难食用而被淘汰。至1985年,种植面积1.4693万亩,仅占粮播面积的1%。此时高梁已不是主食,只是作为酿造原料和调剂生活之用。
大豆。1933年,全市播种面积70.0555万亩,单产111斤。在当时种植面积之大,产量之高,仅次于小麦。1949年至1957年,种植面积在48万亩左右,单产100斤上下。1958年面积有所减少,约32万亩,单产74斤。1966年到1975年大豆面积大幅度下降,十年平均播种面积24万亩,单产仍是100斤左右。1976年大豆面积仅10・6万亩,是历史上播种最少的一年。1979年后,面积又有所增加,单产突破200斤。1985年播种14万亩, 出现了不少300―500斤的地块。
经济作物种植情况:菏泽市的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芝麻、棉花等。
花生。1920年以前,种植面积甚小,后迅速增加。1933年,全市种植面积达6.3152万亩,单产250斤左右。建国初期一直稳定在2万亩,单产100斤左右。1956年至1958年大面积扩种,面积达5万亩,单产提高到200斤以上。60年代一直控制在万亩左右,单产又降至100斤上下。70年代面积进一步减少,直至1984年,常在三四千亩,均是小面积零星种植,特别是1977年,全市花生面积只有627亩,单产89斤。1985年,花生种植面积猛增至7.6355万亩,单产达300斤。
芝麻。芝麻为本市古老的传统作物,每年皆有种植。1933年,全市种植面积4・2927万亩,单产50斤,总产214.64万斤。建国前后种植2万亩左右,因产量低,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到六十年代种植面积往往是几千亩,种植方式多在田边、地头,或在其他植株较矮的作物中点种。1985年,全市芝麻种植面积只有2526亩。单产104斤。
棉花。建国前,菏泽市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长期徘徊不前,且很不稳定。1914年,全市种植面积3万亩,1930年至1932年种植27万亩以上, 平均单产总在20〜35斤。虽全市境均有分布,但除黄堤、沙土、马岭岗、小留、安兴等区种植较集中外,其他区多是零星种植。1950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12.2388万亩,单产26斤;1957年,播种面积猛增到22・6763万亩,单产达到39斤。总产由1950年的238.42万斤增至1957年的587.81万斤。
1958年〜1963年,由于受“共产风”和自然灾害影响,种植面积从1958年的12.4916万亩下降到1963年的9・8492万亩;单产由1958年的28斤降至9斤;总产由350万斤降至92.28万斤。
1964年至1979年,因“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稳,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虽较前稍有提高,但进展十分缓慢。种植面积在10〜17万亩之间,单位面积产量也在24〜52斤之间徘徊。
1980年至1985年,由于贯彻了党中央的富民政策,落实了生产责任制。荷泽市棉花生产获得迅速发展,单产、总产大幅度上升。1980年棉花种植面积22.7085万亩,平均单产106斤,总产2405万斤,比1979年单产26斤增加4.5倍,总产增加5.2倍。1981年植棉增加到32万亩,在旱、涝、晚霜冻等严重灾害影响下,仍夺得丰收,平均单产85斤,总产3045万斤。1984年种植面积增至53.9万亩, 平均单产109斤,总产5857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菏泽市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表(续表)菏泽市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产量表(续表)
蔬菜种植情况:菏泽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土壤肥沃,适于各种蔬菜生长。春季和初夏雨量少,空气干燥,光照充足,蔬菜种类较多,尤以瓜和茄果类生长良好,产量高,品种好。秋季降雨适中,空气比较湿润,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适于叶菜类、根菜类、豆菜类以及葱、辣椒的生长。冬季严寒时间较短,耐寒性蔬菜稍加保护即可露地安全越冬;冬季光照时间较长,是发展保护地下栽培的有利条件。菏泽市东城区、北城区一带的风障阳畦就有近百年的历史。
荷泽市蔬菜栽培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很多优良品种,积累了宝贵的栽培经验。
建国前,由于农业生产的落后,劳动人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蔬菜生产得不到发展。到1949年全市蔬菜面积仅1000亩。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种植的面积、产量及栽培技术等方面得到发展。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将村边近地、园田作为自留地分给社员种菜。1959年至1961年的经济困难时期,推行“十边”“四旁”大种瓜、豆、菜,以解决社员生活实际问题。1962年贯彻《农村六十条》,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建立菜园集体种菜,并把集体耕地的5〜7%分给社员作为自留地种菜种粮,收效显著。“文化大革命”期间,把种自留地和种菜作为资本主义批判,蔬菜生产遭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种菜面积迅速扩大,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一大批种菜专业户似雨后春笋在全市岀现。到1985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6.005万亩,总产值达1797万元。
菏泽市蔬菜种类多,品种资源丰富。栽培的蔬菜可分为根牙类、薯芋类、葱蒜类、白菜类、瓜菜类、茄果类、豆菜类、水生菜类等9大类40余种。如荷泽大包头白菜中的大糙、二糙、大青叶、狮子头,菏泽粘鱼胡葱,菏泽大刺黄瓜,荷泽大紫茄、大青茄等,品质优良,各具独特风味,深受群众欢迎。
荷泽市种植最广泛的蔬菜有大白菜、甘兰、花椰菜、萝卜、胡萝卜、菠菜、芹菜、萬苣、芫荽、韭菜、大蒜、大葱、圆葱、黄瓜、南瓜、荀瓜、西葫芦、瓠瓜、番茄、茄子、辣椒、芸豆、豆角、莲藕、马铃薯、山药等。1975年始,本市又相继从外地引进了一大批蔬菜新品种,通过试种,也逐渐进行推广。
二、种子
良种引进与推广:菏泽群众历来对作物优良品种都很重视。“好种出好苗”、“种大子肥”等农谚广泛流传。但是,在建国前由于反动政府不重视农业生产,农民不得不沿用当地农家品种,混杂、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种子工作。1956年,由种子部门从外地引进部分新品种,并传授繁育技术。1958年,开始贯彻“四自一辅”(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的种子方针。由国家拨专款,对引进、试验、示范、良种繁育和杂交制种等实行财政补贴。经营良种免交工商税。并对种子引进、生产、经营等实行低息贷款和优质优价等政策,推动了种子的引进与推广。1978年,又提出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供种的种子工作方针,为种子工作指明了方向。1981年11月,菏泽市又增加了蔬菜种子的繁育和推广。建国以来,菏泽市引进与推广的作物良种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水稻、棉花、大豆、花生等。
小麦。建国以来,小麦品种进行了6次更新。50年代中期,以平原五O、四三八、黄县大粒半芒代替了当地的小红芒、小白芒等品种。使小麦单产由1949年的79斤上升到1955年的113斤。50年代后期引进并推广了碧玛一号、碧玛四号和她子麦,小麦单产达到123斤。60年代中期引进济南2号、济南4号、济南6号、济南9号等品种,因受“文革”干扰,无力推广普及,产量一直徘徊不前。70年代引进推广了蚰包2411和泰山一号、泰山四号、泰山五号,小麦亩产达到293・4斤。80年代引进幅63、济南13号、鲁麦1号、城幅752等良种,使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1985年单产达541斤,比1949年增长6・8倍。
玉米。从1961年以来,相继引进了双跃80、双跃85、中杂44、烟三6号、烟三10号、鲁原单4号、丹玉6号、中单2号、丹玉11号等杂交种。1981年全市种植玉米28・4万亩,平均单产451斤,为1949年单产77斤的5・86倍。
高粱。1964年引进遗杂5号、遗杂7号,1971年引进原杂10号,1972年荷泽市制种面积达1.4万亩,种植面积30万亩,单产500斤,但终因杂交高粱品质差而被淘汰。
水稻。70年代初引进常规品种,70年代末期引进杂交水稻,以后每年配制杂交水稻种200余亩,种植面积占总稻田面积的70%,单产一般700斤,比常规稻种增产20%以上。
棉花。荷泽市历史上棉花品种多为草棉(柴花)。1930年开始引进洋棉花,50年代引进斯字棉2B、斯字棉5A,1960年引进岱字15号,70年代末期全部采用鲁棉1号,1982年又引进中棉所10号,1985年引进并推广了鲁棉6号、冀棉8号等品种。
大豆。50年代推广牛毛黄、铁角黄、红花糙;60年代初引进了益都平顶黄,复壮牛毛黄、铁角黄,全市普及“三黄”大豆;60年代末引进莒选23号;70年代初推广跃进2号、跃进4号;70年代中期大量种植跃进4号、跃进5号。1981年调査,全市种植大豆面积27.9万亩,跃进4号、跃进5号品种占80%,平均单产215斤,比1949年单产79斤增长1.72倍。
花生。60年代中期引进伏花生、杂选4号和白沙1016;70年代初引进了花27、半站秧。70年代后期推广临花1号。80年代初引进徐州68—4,1985年又引进了海花1号、海花17、鲁花4号等品种。1985年花生种植面积8.6万亩,平均单产411斤,比1949年单产110斤提高3.7倍。
良种繁育:建国前,种子繁育靠农民自繁、自留。建国初期,仅有市棉花原种场能够繁育良种,且数量有限。60年代以后,良种繁育出现了新的起色。1961年至1967年,县种子站在杜庄乡张家庙大队设置了1000亩种子田,每年繁殖小麦良种20万斤;1967年至1979年在原吕陵公社贾坊大队、郭西堂大队,都司公社杜庙大队,安兴公社张楼大队、龙凤大队,辛集公社张海大队等6处公社10个大队的75个生产队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500亩,主要繁育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良种和少量亲本。每年向县种子站交售良种60余万斤。1980年至1985年在牡丹乡的于洼、何寨,丹阳办事处的胡屯,佃户屯乡的邵楼,辛集镇的三里河,安兴镇的安兴,胡集乡的张庄等建立良种基地4000亩,主要繁育玉米杂交种、甘兰、大白菜、章丘大葱等良种。几年来,共繁育玉米杂交种200万斤,各样蔬菜种子100万斤。良种基地的建设,加速了良种的繁育推广进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肥料
农家肥:农家肥为荷泽市传统肥料。主要包括:①人粪尿;②牲畜家禽粪便、草木灰;③饼肥;④绿肥;⑤旧房土、墙土、锅台、坑泥。1951年以前,本市全部施用农家肥,既作底肥,也作追肥。60年代,施用农家肥占施肥总量的80%,70年代占60%,80年代占20%,为提高土壤有机质,近年来,提倡多施农家肥。
化肥:1952年,菏泽市开始施用硫酸铵、氯化铵化肥、全年本市共施用23吨,后逐年增加。1960年施用化肥1722吨,1970年施用8209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施用的化肥种类逐渐增多,1985年菏泽市施用的化肥数量达7.5605万吨。主要有碳酸氢铵、尿素、钙镁磷、复合肥、磷酸二铵等。
菌肥:六十年代末期,菏泽市生产和使用5406菌肥曾风行一时,后因收效不显著而停止使用。
附:①秸杆还田
70年代以前,由于作物产量低,所产秸杆也不多,加上农村饲草、燃料也相当缺乏,所以只有个别地方豆叶直接还田。70年代末期,秸杆还田面积迅速扩大。主要方法有直接还田和经讴制后还田2种。现在提倡兴办沼气和发展畜牧业,通过加工或过腹还田的方法也日渐兴起。
②种植绿肥
荷泽市种植绿肥的主要品种有红叶苕子、田菁、绿豆、紫穗槐等。一般为零星种植。建国前及建国初期,种植制度为二年三熟,利用土地休闲时间种植绿豆等绿肥作物者较多。70年代初,引进了红苕子、田菁等绿肥作物,种植面积稍有扩大,进入80年代,在沟路河渠的旁边栽种紫穗槐有所发展。
四、农具
耕耙农具:建国前,菏泽市多沿用古代耕耙农具,如铁辕犁、钉齿耙、铁锹、倒铲、铁耙子、镉头等。其中,钉齿耙、铁锹、铁耙子等至今使用,其他一些传统农具则逐渐被新式农机具取而代之。
1950年4月从北京引进了铁辕7寸步犁。1951年又先后引进了5寸、8寸、10寸步犁和一六六粘土犁、双锌犁、12片圆盘耙等。经试用,8寸步犁得以推广,广泛沿用至今。1954年引进机引犁2部、机引耙1部。到1965年发展到机引犁65部、机引耙38部、1985年全市有机引犁1159部;因机引耙不适应小块责任田作业,由1981年的82部下降到1985年的20部。1981年开始引进的旋耕机,至1985年全市达200多部,年旋耕面积几十万亩,几乎代替了传统犁。
播种农具:传统播种农具有木3腿耧和木2腿搂。这些农具迄今仍普遍使用。1954年曾从国外引进24行播种机;1956年引进10行播种机。因当时土地分散,地块较小,加上畜力不足,没能推广。1965年全县有棉花播种机30部、谷物播种机12部,播种面积3.1万亩。后引进与泰山一25拖拉机配套的9行播种机。到1985年全市播种机保有量33台,但全部闲置不用。
中耕农具:锄头为主要中耕农具, 至今普遍应用。抓钩、铁铲有时也用于中耕。60年代有了耘锄,畜力牵引, 目前使用较普遍。
植保农具:植保农具在建国前是个空白。50年代始使用喷粉器、压缩喷雾器以防治虫害。压缩喷雾器适应性强,价格低,只是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后引进泰山一18机动弥雾器,生产效率高,能进行喷雾、弥雾、喷粉等多种作业,适应性好;但因使用劳动强度大,价格高,以致发展缓慢,1981年仅13台,1985年才309台。1982年引进的手持式超低量静电弥雾器,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作业质量好,只是适应性差,1985年发展到近千台。目前荷泽市使用最多的仍是压缩式喷雾器,至1985年已发展到10.6453万台。作业面积占全年植保面积的90%以上。
收获农具:传统收获农具有镰刀、绰子(钐镰)、板撅等。建国后,绰子被淘汰,镰刀、板撅广泛使用至今。1956年引进苏联产马拉摇臂式收割机,但没有推广开。1958年和1961年又分别引进牵引式联合收割机4台、割晒机1台,终因无用武之地,先后调出。到1973年,开始引进本省自产的1・7米和1.4米割晒机,1978年发展到90台,机收6900亩。后逐渐减少。1985年收割机几乎无存。
运输农具:传统运输农具有手推车、红车子、太平车、拖车、大车(马车)等,建国后先后淘汰。1954年推广使用地排车。1957年有与拖拉机配套的大小挂车3部。1985年发展到2536部,个别村和个人运用了农用汽车和机动三轮车。
场上农具:主要有杈子、扫帚、木锹、棒槌、筢子、排杈、沙把、风车、筛子、石磙、耢石等。除风车已淘汰外,其余农具从古至今一直沿用。1954年引进脱粒机,1956年发展到12台,都是大型一次清选式的。到1966年仅剩1台。1970年后又开始引进和制造1500筒式和500筒式脱粒机,1975年发展到631台,1979年为2094台。至1985年全市有脱粒机4513台,作业量为7.1406万吨。
排灌农具:50年代以前,一直沿用古代提水农具,如戽斗、辘轳、吊杆子等。1950年开始从北京引进了解放式水车。后又相继引进手摇水车和52型、53型、55型、56型4种水车,其中53型适合本市使用,得以推广。60年代,这些53型水车部分被改为电动水车。70年代末,所有水车被水泵取代。
加工农具:传统农产品加工工具有石臼、石磨、石碾、轧车、弹花弓、纺车、织布机等。1958年从外地引进手摇地瓜切片机,但因破碎率高,瓜片厚薄不匀,没能推广开。60年代引进手摇玉米脱粒机,至今沿用。从60年代开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发展较快,至1980年,全市有轧花机687部、碾米机1004部、磨面机2547部、榨油机274部、饲料粉碎机2364部,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全部机械化。
农用动力机械:菏泽市的农用动力机械在建国前是一无所有,从1954年开始才先后有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农用汽车等。
拖拉机。1954年8月国家分配蒲泽县拖拉机2台。一台是苏联纳齐一54,另一台是匈牙利齐(斯)一35。当年耕地1200亩,耙地300亩,从此结束了本市农田作业全靠人畜力的历史。1955年全县拖拉机发展到32台,分链轨式和轮式2种,系苏联、波兰、捷克及英国产品。由于损坏时修理困难及与农具不配套,保有量日趋减少。1960年开始使用国产东方红一54链轨式和铁牛一40轮式拖拉机,使用和修理都很方便。1971年开始使用泰山系列拖拉机,农机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到1981年全市拖拉机已发展到1545台,其中大中型1024台、小型521台,共4.2907万马力。这些拖拉机属全民所有的4台,占全市拖拉机总数的0.26%;社营195台,占全市拖拉机总数的12・6%;大队、生产队1027台,占全市拖拉机总数的62.8%;联户的190台,占全市的12.3%;个体户6台,占全市的0.39%。
至1985年底,全市拖拉机发展到2646台6・3919万马力。其中大中型1428台4.9299万马力,小型1218台1.4620万马力。这些拖拉机属全民所有的8台353马力,占全市台数的0.3%;集体所有的442台1.7375万马力,占全市台数的16.7%;联户所有旳981台2.0719万马力,占全市总台数的37.1%;个体户所有的1215台2.5476万马力,占全市总台数的45.9%。
柴油机。1956年,菏泽市农业开始引进1140型柴油机和青岛10马力立式、卧式柴油机。沈阳10马力30马力柴油机用于抽水,效果良好。后又引进X195、X295、X495、S195等柴油机,1981年发展到7385台,计9.0186万马力;1985年全市有柴油机9392台,计12.0454万马力。柴油机开始是由国家调拨,集体所有,后发展为大队、生产队所有。自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柴油机属个体或联户所有。
电动机。菏泽市农业自60年代使用电动机。开始主要用于粮食加工,后来发展到农田排灌、脱粒和农副产品加工等。1980年全市农用电动机发展到3155台3.0808万马力。到1985年全市有农用电动机6034台6.7036万马力。主要机型有J系列、JO系列和JO2系列。小者几百瓦,大者100瓩以上。
农用汽车。1964年国家调拨到菏泽市2辆农用汽车。至1981年全市共有农用汽车135辆。1985年全市农用汽车发展到239辆,其中国营5辆、集体107辆、联户49辆、个体户78辆。这些汽车大部分用于运输。
其他动力机械有蒸汽机,也叫锅驼机,是以煤炭或木材作原料的一种动力机械。50年代初开始在荷泽市使用,由于使用不便,效率较低,使用时间不长就被淘汰了。汽油机油耗高,修理不便,在荷泽市使用不广泛;今多用于机械植保和农用汽车上。农用机动三轮车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的运输工具,1985年全市农用机动三轮车已发展到30台157马力。
五、农田建设
菏泽市土壤类型较多,历年来影响农业生产较为严重的有盐碱和涝洼。改造盐碱地:盐碱地的成因大部分是由于引黄灌溉或积涝成灾抬高了地下水位所形成,个别因为耕作粗放,长期不施肥而形成“饿碱1949年至1955年,全市盐碱地面积一直在7万亩左右;盐碱地最多的1961年面积达34.11万亩。从1964年至1974年一直在18万亩左右,1975〜1980年又上升到27・2万亩。1985年下降为12万亩。受气候、氷文、地貌影响,这些盐碱地在全市均有分布。50年代主要分布在沙土、杜庄、安兴等乡镇,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主要分布在沙土、杜庄、马岭岗、王浩屯、佃户屯、李村、小留等乡镇。据1980年全市第二次土壤普査,盐碱地的分布可概括为三线、一弧、两片。
三线。第一条线西起李村镇李堌堆,沿徐河两岸呈片状分布。第二条线西起贾坊乡的大桑庄,沿安兴河南侧,经杜庄乡北部、牡丹乡的康庄、辛集镇中部、安乡镇南部到新兴乡中部止。第三条线从佃户屯乡的长堤集沿河滩高地的南侧到皇镇乡和沙土镇的中南部止。
一弧。指沿引黄灌区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包括小留镇的北部和西部,吴店乡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吕陵镇、贾坊乡的北部,呈弧状分布。
两片。指分布在马岭岗镇西部、王浩屯镇西北部一片,何楼乡南部、佃户屯乡东部的一片。
对盐碱地的治理,在建国前及建国初期,没有成功的经验,后进行挖沟截碱、蓄淡压碱、灌水压碱,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改碱效果不够巩固。70年代后,注重了水利措施和农业措施并用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增施有机肥,大搞桔杆还田,增施磷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进行灌淤改良,种稻压碱。大部分盐碱地得到改造。80年代,随着农村责任制的实行,盐碱地的改造取得可喜成果。如历史上有名的重碱区杜庄乡,通过种稻,实行稻麦轮作、淡水压碱、洗碱增施有机肥料,基本消除了盐碱危害。昔日不毛之地,而今全年单产粮食近千斤。佃户屯乡旱、涝、碱综合治理,大搞沟、路、渠农田基本建设,水利条件优越,全乡盐碱地面积和碱化程度大幅度下降。再如高庄镇、白虎乡,通过引黄淤灌改良,现已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改造涝洼地:1964年前全市洼地面积为44.09万亩,1973年下降到31万亩,1985年大约有20万亩。主要分布在几个大洼内。它们是西起吕陵镇的陈集洼,向东穿过杜庄乡的冯庄洼、刘寨乡的王庄洼、牡丹乡的于洼、庞王庄乡的北大洼,一直到安兴镇的郭庄洼。几个大洼基本上相连,形成一个低洼地带。随着排灌系统、土地整平、深翻改土等农田基本建设的逐步完善,除个别地方时有积水外,基本消除.了涝灾危害。原来的涝洼地大都变成了丰产区。
六、病虫害防治
虫害防治:荷泽市历史上共发现害虫115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古命蚜、棉铃虫、粘虫、玉米螟、谷子钻心虫、高粱条螟、蝼蛄、蛴螬、大豆造桥虫、棉花红蜘蛛等。全市每年发生虫害面积200-460万亩次,损失粮食1000万斤,最高年份达3000多万斤。每年损失皮棉约200万斤。据记载,1840〜1949年发生3次严重蝗灾,作物绝产;1895年粘虫大灾,全县大部分农作物被毁;1952年连续发生蛴螬、豆虫、蝗虫、蚜虫灾害,为害面积达94.3161万亩;1963年的玉米螟虫害达10万亩,造成严重减产。对虫害的防治,建国前只靠人工捉拿捕打,效果甚微。建国后,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虫害在很大程度上被控制。1962年、1963年用飞机空撒农药灭蝗后,至1985年的20多年间再未发生蝗灾。
病害防治:荷泽市农作物病害有90多种,其中小麦三锈、地瓜黑斑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谷子黑穗病、小麦赤霉、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等危害最重。1958年小麦三锈(叶锈、条锈、杆锈)并发,千粒重只有15〜17克,减少50%;1985年5月10日〜20日连续阴天、多雨、低温,小麦赤霉病迅速发展,病穗率高达98%〜100%,全市小麦减产36%。这些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办法除用农药外,地瓜黑斑可用大屋窖高温贮藏,火炕育苗;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较好的办法是棉粮换茬。
附:鼠害防治
荷泽市害鼠有6种: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大家鼠、小家鼠、屋顶鼠。其中以大仓鼠、黑线仓鼠数量居多,占83%,危害最大。不少地方害鼠已开始袭击人和牲畜、家禽。当前“流行性出血热”日趋增多,即属老鼠污染食物所致。1977年沙土公社赵庄大队前赵庄村有一7个月的小孩被老鼠咬掉一只耳朵;是年中赵庄村集体耕牛夜间被老鼠咬得鲜血淋漓;是年秋季,东赵庄村集体饲养的一头母猪,头部两耳间被老鼠咬伤,数日不愈。1979年皇镇刘平坊大队有3亩玉米被老鼠咬食一遍,减产50〜70%。1983年吕陵镇算王大队3亩西瓜几乎每瓜被咬一洞,基本绝产。
菏泽市历来重视养猫捕鼠。建国后由于剧毒农药的普遍使用,特别是专门防治老鼠的氟乙酰胺的使用,也造成老鼠的天敌——黄鼠狼、猫头鹰、猫、蛇等大量死亡,以致害鼠大量繁殖。近些年来,政府重视灭鼠工作,养猫户逐渐增多,加上1984年、1985年两年连续秋涝,大田积水,抑制了鼠类的生殖繁衍。
七、耕作制度
1956年以前,菏泽市耕作制度以二年三作为主,占耕地面积的73・2%。作物安排为高粱——小麦 ——大豆。一年两作的占19.2%0一年一作的主要是棉花。一年多作的则不多见。由于多年战争影响,根据当时生产水平和物质条件,这种耕作制度是合理的。
1956年到1978年以一年两作的耕作制度为主。作物安排为小麦——玉米——小麦——玉米或小麦——地瓜——小麦——地瓜。棉花多为一年一作。受“左倾思想”影响,执行“纪律种田”,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忽视了土壤的用、养结合,不顾地力强弱,造成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长达22年的时间粮食平均单产只增加12斤,广大群众的温饱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1979年到1985年,以一年两作的耕作制度为主。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各项经济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调整了作物内部结构,改变生产条件。同是一年两作,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501斤增至1985年的945斤,平均每年增产63.4斤。
第五节农业科技
一、农业科技的推广
荷泽市利用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后的30多年中,研究、引进了诸多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推广应用,大部分受到群众的认识和肯定,主要有——
推广优良品种:建国前荷泽市农作物品种多为当地农家品种,因多年相沿使用,退化、混杂严重,产量很低。建国后,陆续将各种作物优良品种引进本市,并进行推广,提高了作物产量。据统计,从1962年至1985年,本省内调入本市的各种农作物良种为199.6022万斤,从省外调入214.2404万斤;通过繁育,支援省内外共调出优良品种445.79万斤。
土壤普査:1980年开始普査,普查面积为214.3537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62.7879万亩,农田面积148.2822万亩,比1979年上报面积增加19・1522万亩,增加了14・83%。挖掘主要剖面3451个,采集水样3420个,采集农化样品854个,物理样品108个,共化验2.59万个项次。并筹建了土壤档案室1处,绘制了公社一级万分之一的成果图5种和县一级五万分之一成果图11种。通过这次土壤普査,基本查清了荷泽市土壤方面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地膜覆盖:1985年荷泽市地膜覆盖面积(主要是蔬菜)为8000亩,用地膜5・6万斤,为蔬菜提前上市,解决淡季蔬菜供应,起了很大作用。
麦棉套种及其他作物间作:菏泽市的间作套种亩数逐年提高。小麦、玉米的套种1975年为0・3万亩,1976年为5万亩,1985年即达30.3万亩; 麦、棉套种1980年为0.5万亩,1982年增至10.5万亩,1984年即达40万亩。实践证明,间作套种可增产3成左右。
合理密植:从50年代始,试行玉米、棉花、小麦等作物的合理密植。对小麦进行窄行密种,行距4.5-5.5市寸,用小三腿楼播,每亩播种量15〜20斤。年后最高苞数可达120万,成穗率30〜40%。1970年,小麦进入中产水平,行距放宽到6市寸,播量以基本苗不超过20万,年后最高总苞数不超过110万为标准。1980年部分社队小麦进入高产水平,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0万左右,年后苞数不超过100万。棉花,根据水肥条件,分别创造了等行距2.5市尺,或小行1.4-1.6市尺,大行2.2~2.4市尺的大小行栽培方式,每亩株数为3500株、4000株、5000〜6000株的合理密度。春玉米则以2.5市尺等行距和小行1.6市尺,大行2.4市尺的大小行种植方式, 每亩株数为2500~3500株,最多不超过4000株。
二、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专业农技推广组织:建国前,菏泽市有一观花园农业试验场,但从未向农民提供过农业技术。1952年在陈官庄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场,开始有人员有场地来研究农业技术。1954年县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部分从大专院校毕业分配的学生从事农技研究和推广。1956年3月建立县种子站,1975年建立植保站,1981年又建立土肥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从建立至现在一直在发挥作用。1976至1981年,菏泽市建有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 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管区农业技术推广网 ——生产大队农科队和生产队科研小组。1984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适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新形势,各乡镇将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和经营管理站合为一体, 建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
合作推广组织:合作推广组织是菏泽市各公社在1958年创办的集体性质的农技组织。名称分别有公社农场、公社良种场、公社红专农场等,直属公社领导,收入归公社。主要任务: 一是承担县或农业局农技站分配的科研项目进行试验示范;二是以场为基地引进先进经验,获得丰产后进行推广;三是繁育作物优良品种,供各大队种子田和大田用种。1962年部分公社将农场下放到大队管理,个别公社仍保留。到1975年改为公社农科站或公社良种繁殖场,后成为单纯的生产单位。
群众推广组织:1958年,全市各大队、生产队分别建立科研队和科研小组,这种科学试验组织实行固定人员、固定土地、固定房屋、固定耕畜、固定农具的办法。其任务是根据本队实际情况,引进外地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设课题搞验证性试验、示范。1962年被撤销,1964年又渐恢复, “文革”期间又被撤销。1978年随着四级农科网的建立,又恢复了科研队和科研小组的组织。1980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自行消失。
1980年以后,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学科学、用科学的典范,根据不同类型,人们分别称之为科技户、示范户、专业户。他们大胆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利用科研成果搞示范,使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收入明显增加。
附一:菏泽市农业广播学校
1981年,菏泽市建立农业广播学校,由一名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1981年7月,全县录取了农学专业学生547名,分为25个教学班,学生主要是收听中央农业广播内容、学制3年。经考试,第一批547名学员有289名8门课程全部及格,获得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颁布的毕业证书,其中有122名经考试担任了各乡、镇、管区的技术网长,有198名被市政府命名为农业技术员,另有7名学员考取了对口的农业院校,有32名被提拔为领导干部。1983年全市教学班扩大到41个,其中乡、镇36个,市直5个。
农业广播学校除重点抓好学员的学习外,还组织学员根据当时当地农业生产,大搞科学试验活动。全市农业广播学校学员每年承担农业科技试验项目205个,均取得较好成果。如市生产资料公司学员吴存良、崔同胜搞了一项科学使用溟気脂农药的试验,杀虫效率较原来提高10〜20%,而成本降低43%。这一新的使用方法1985年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并在《农业知识》和《农药》刊物上发表。杜庄乡学员张以增,通过学习遗传育种知识,繁育水稻杂交良种获得成功。自1982年至1985年4年共繁育“黎优57”水稻杂交种26万余斤。杜庄乡使用推广了新品种后,由亩产水稻400余斤猛增到714斤。1985年张以增还担负进行山东省水稻旱种试验项目,并获得成功,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
附二:菏泽市棉花原种场
菏泽市棉花原种场位于侯集乡官庄自然村,建于1949年,为国营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在建场时占地408亩,有固定职工2人。1968年又征地110亩。1985年有固定职工64人,其中科技人员2人。
该场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繁育优良品种。1949年至1965年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良品种5〜6万斤;1966年向国家提供优质棉种4〜4・5万斤。70年代中期,又担负起繁育小麦、玉米、大豆等良种任务。1977年至1981年向国家提供小麦良种25万斤、玉米良种0.8万斤、大豆良种1万斤。1982年至1985年向国家提供各种良种共15万斤。
第二章林业
第一节管理机构
1949年,菏泽县林业工作由农业科分管。1950年农业科改为建设科,科内设有负责林业的科员2人。1956年8月专设林业科,同时设立安兴造林工作站。1957年6月成立农林局。1961年元月,农林分设,成立菏泽市林业局。1968年底,农、林、水合并,统归县生产指挥部领导。1975年重设林业局。至1985年,林业局下设人秘股、林业站、森保站、林工商公司,共有干部职工98人,其中科技干部57人,占总人数的58.2%。
第二节林木种类
菏泽市由于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历史上林木较多。但至解放前夕,由于战争等人为的破坏,全市树木存活已廖廖无几。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林业生产,取得一定成绩,但也经过几次大的波折。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全市土法上马掀起“大炼钢铁”运动,伐树为薪,滥伐滥砍,树木毁坏60%以上。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无政府主义泛滥,林业生产上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出门不见私”等错误口号,全市林木又遭受一次大的摧残。据1975年调査, 全市林地面积从1965年至1975年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1.1698万亩。
1981年至1983年,由于林业生产责任制不够完善和健全,又一度出现滥伐树木的歪风,全市林业生产又受到一定损失,林地面积由1981年的8.3465万亩减少为7.8525万亩。1983年后始恢复正常发展。
1982年对全市林木资源进行普査,全市现有木本植物资源为51个科、106个属、228个种。其中乔木112种,灌木108种,藤木8个种。种植比较普遍的树木有:毛白杨、加杨、钻天杨、箭杆杨、白榆、曲柳、垂柳、杞柳、柽柳、泡桐、法国梧桐、臭椿、香椿、国槐、龙爪槐、刺槐、紫穗槐、苦楝、柿、苹果、木瓜、山楂、梨、杏、李子、枣、核桃、桃、桑、黄杨、冬青、女贞、夹竹桃等。按林种可分为用材林、防护林和经济林3大类。
用材林建国前,菏泽市用材树种主要有毛白杨、国槐、刺槐、臭椿、苦楝、榆、柳、桐、柏等乡土树种。河旁、洼地可见杨柳行,村内外可见到成片的榆、臭椿、苦楝,坟地是柏林。1948年全市有用材林2150亩。
1950年在沙土义合岭建国营苗圃1处,引进加拿大杨,促进了用材林的发展。至1958年全市用材林发展到3050亩。1958年下半年,“大炼钢铁”,伐木烧炭,加上自然灾害影响,不少用材林被毁。至1960年底,全市仅剩用材林1500亩。1962年上级开始拨款扶持造林,市境内建设了部分国(营)、社(队)合营林场,用材林生产开始回升。当年造用材林2060亩。“文革”期间,用材林发展缓慢。“文革”结束后,用材林生产开始迅速发展。1978年至1983年共营造用材林基地5・1万亩(因管理不善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死亡3万亩)。1983年后改用材林基地为丰产林基地。采用集体经营、科学管理的方法,提高了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率。1983年至1985年3年共营造速生丰产林1.3万亩。其中,杨树1452亩、白榆64亩、刺槐160亩、泡桐1.1224万亩。
防护林:建国前,荷泽市防护林很少,只有一些较小的杨柳行。1948年底,全市有防护林面积500亩。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护林建设。1949年营造40亩,1955年发展到1320亩,1956年成立了安兴区林业站。当年在安兴区北部造防护林带3条,全长60华里,面积546亩。1985年防护林发展到1.5967万亩,占林地面积的13・2%。
经济林:菏泽市经济林主要树种有柿、山楂、枣、杏、木瓜、桃、梨、苹果、石榴、葡萄、核桃、桑等。1948年,全市有经济林1.304万亩。
建国后,苹果发展很快,但柿子、杏等经济树木屡遭砍伐,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稳步发展。到1982年,全市有经济林面积1.8699万亩,其中枣589亩、柿子3506亩、苹果8139亩、梨677亩、桑639亩、条林2263亩,其它经济林2886亩。1985年,全市经济林面积增加到2.4343万亩。
第三节植树造林
黄河防护林:为保护堤防,972年(北宋开宝五年),赵匡胤下诏:“绿黄、汴、清、御等河”,“树榆柳等土地所宜之木”。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曹州知府许恩在护城堤植柳万余株,以防冲固堤。清朝及民国时期,也有在黄河防堤上植树的记载。但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大堤上仅有零星的柳树。
建国后,于1950年春天开始营造黄河防护林带。后每年组织全市青少年营造防护林。至1985年底,全市境内黄河堤岸上共造林8600亩,有树272万株、灌木52万墩。
农田林网:全市宜林网面积171万亩。建国后为防止风沙灾害,营造了大量农田防护林,形成农田林网。1955年冬,胡集大队党支部书记胡景灿带领群众栽植防护林带12条,植树2万株。1956年,由地区林业局派员指导,栽了胡集——龙凤——康集长达20华里的防护林带3条,每条8行树。到1958年,在胡集至康集4万多亩沙地上建成本市第一个点、片、带、网综合的农田防护体系。胡集大队被评为全省、全国的林业先进单位。
1964年底到1966年春,结合大搞台、条田,全市又栽植农田林网3万余亩。“文化大革命”初期,除胡集、康集、任桥等林网未被破坏外,其余林网全部被毁。1971年和1972年,在辛集公社北大洼设“沟、路、渠、林统一规划”试点,建成高标准林网3.7万亩。1979年地区林业局组织郵城、郛城、菏泽3县交界的10个公社“大会战”。菏泽县的安兴、小留、都司3公社栽泰山青杨300万株,其中林网栽植160万株。3社基本实现了林网化。1975年冬,分别在佃户屯公社和黄集公社毕寨大队搞农田林网化试点,沟、路、渠、河统一植树。三年时间,佃户屯公社全部实现了高标准林网化;毕寨也实现了高标准林网化和农田间作化。1976年,全市一年建林网35・8万亩。1979年红卫河小流域“大会战”,市投资7万元,建标准林网3万亩。到1985年,全市实有林网化面积82・9万亩。
农桐间作:桐树是菏泽市乡土树种,历代都有栽植。但农桐间作却始于60年代。1965年从兰考引进泡桐树苗,计划搞大面积农桐间作,因 “文革”开始而流产。1967年,地区林业局在本市安兴公社龙凤大队搞农桐间作500亩。到1973年,全市农桐间作面积发展到1.9万亩,1977年发展到18・6万亩。
1985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大干一九八五年全面实现林业“四化”的决定》,从10月底开始,3个月完成农桐间作44.8万亩,质量、数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年末农桐间作面积达57.5万亩,全市实现了农桐间作化。
四旁(宅旁、水旁、路旁、村旁)植树:建国前,受经济条件和土地所有制限制,四旁植树较少。建国后,四旁植树逐年增多。1982年有四旁植树644万株,人均7.55株。马岭岗公社最多,人均13.1株;白虎公社最少,人均4.7株。1985年,四旁植树总数超过1000万株,基本实现了村庄绿化。
国(营)、社(队)合营造林:为了扶持沙荒面积大、造林任务重而经济条件又差的社队尽快绿化沙荒,从1961年开始,由国家投资树苗款每亩7元,先后与马岭岗公社范海、王浩屯公社李八老、安兴公社西尹集、沙土公社、高庄公社李庄集、马岭岗公社通古集等社队合营造林2383亩,其中合格的1903.2亩,育苗38.08亩。共投资1.9085万元。
第四节林木管理
一、林业政策
建国前,市境内少量风景林、古迹林和公有祠庙林属国有;部分苗圃、林场、公立学校、机关驻地的林木为市所有;其它的大多数树木归私人所有,且大部分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林木可以买卖和继承。
建国后,按《土地法》中有关林木的政策,把地主庄园、宅院、村荒、碱荒、路旁、沟边等地方的宜林地与树木,随田地一起没收,分配给贫雇农民耕种。至1957年,大部分林木仍属个人所有。随着合作化程度的提高,集体成份日益增加。“人民公社”成立后,林木所有权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三级所有的比较固定的形式,“谁栽谁有”的原则持续下来。
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对社员个人的林木所有权明确了界限:①社员的宅基地以土改时所发的房证为依据,社员栽的树归社员个人所有。② 村内和村周围的非耕隙地,可集体造林,也可划给宅基少的贫下中农社员栽树。③坟地以现有为界,原有的树,谁栽归谁。④五保户遗留下来的树木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可以包给树木少的贫下中农社员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⑤社员在集体耕地上的树木,由树主管理,收益按比例分成。“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等错误思潮影响下,把社员在集体荒地、田头、地边、路边、河边的植树收归集体,且不准私人再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文革”中的错误做法,逐步完善了林业生产责任制。1981年3月8日本市提出了稳定林权、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办法,规定:社员在房前屋后和生产队指定的地方栽树,永远归社员个人所有。社队集体林木,实行专业承包,成材后由集体统一采伐,按比例分成。并于1982年进行了林木确权发证。
二、护林
建国前,国有林由政府部门派人管理,私有林由林主或雇人看管。
新中国成立后,护林队伍开始建立并逐步扩大。1950年,全县开始以村为单位选配护林人员241人。1960年社队固定护林人员增加到2168人。1959年县政府曾制订护林爱树公约;1963年又发布护林制度。1979年至1981年,由于林业生产责任制不够完善,一度岀现了乱砍滥伐树木的歪风, 全县林业受到一定损失。1981年10月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的布告》,对已发生的毁林案件进行了处理,乱砍滥伐歪风得到控制。随着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日益完善,干部群众的护林、植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1985年全市有乡、村护林专业队216个,队员2746人,还有专职护林员1823人,在护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病虫害防治
建国前,菏泽市林木较少,且多为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病虫害虽有发生,但不严重,无成灾记载。
1950年地区林业局的技术档案中记载了以硫磺、黄花芽根、苦楝等防治林木天牛类害虫的方法。60年代,随着外地树种的大量引进,出现了大面积的泡桐纯林、杨树纯林,加之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林木病虫害日趋严重,一些潜伏性害虫也相继暴发成灾。
虫害防治:全市林木虫害有260余种,发生较严重者有榆兰金花虫、大袋蛾、天牛、斑须春、柿绒蚧、龟腊蚧、柿小浮尘子等。
榆兰金花虫害。境内1967年始有记载,1973年开始造成经济损失,1978年、1979年开始造成危害,1980年全县700万株榆树全面暴发成灾。早春卵密度达183粒/百叶,严重影响榆树的生长、生存。自1980年起,开始用“乐果涂环法”进行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不能进行统一防治,每年仍造成很大程度的危害,至今不能遏止。
大袋蛾。主要危害桐树。1972年曾在榆树、刺槐上暴发成灾。1980年, 桐树成灾20余万亩。1983年又暴发成灾,7月底幼虫密度达99只/百叶, 严重危害桐树生长。1980年后采用冬季剪袋。夏季以50%DDV800倍液喷雾的办法进行防治,但大袋蛾灾害仍未能控制。
天牛。主要有光天星天牛、桑天牛、青杨枝天牛等,危害杨、柳、榆、桑。五六十年代危害不重,70年代后,受害面积扶摇直上,遍及全市。虫口密度每树可达百只,造成“十榆九蛀,八柳七空”,每年均造成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1980年采用“氧化乐果涂环法”防治,但由于害虫比较隐蔽,危害比较缓慢,至今未能引起重视。因此,防治范围很小。
斑须蜻。刺吸性害虫。本为次要害虫,无成灾历史。然1984年突然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数万亩,虫口密度达每叶十几只,给泡桐苗木及新植桐树造成很大威胁。采用敌百虫液喷洒,效果良好。此后,少见发生。
杨尺蟆。为杨、柳、榆主要食叶害虫,有成灾史。1974年在本市胡集公社暴发成灾,经飞防扑灭后,虫口一直处于低水平。
柿绒蚧、龟腊蚧。刺吸害虫。危害柿树的枝、叶、果。自50年代以来,遍及全市,年年成灾,虫口密度最髙曾达178只/叶和1034只/果,常使柿子落果80%以上。是发展柿子生产中的巨大障碍。1984年始采用氧化乐果、久效磷防治,取得一定效果,但至今尚不能控制虫害。
病害防治:全市林木病害有60余种,危害较重的有泡桐丛枝病、泡桐黑痘病、杨树溃疡病、柿炭疽病等。另外,毛白杨煤污病、杨根癌病、刺槐烂皮病、柿角斑病、柿园斑病等也时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泡桐丛枝病。为泡桐主要病害。原为零星发生,1979年开始加重。随着大面积农桐间作的营造,发病面积逐渐扩大,发病程度日益严重。至1985年已遍布全市,病株率在50〜70%, 严重影响了泡桐的生长。1980年起在部分重病区进行小面积注药、修枝防治,效果不明显。
泡桐黑痘病。有成灾史。1985年由于空气湿度大,发病早而重,发病面积近1万亩,最重者病株率达90%。用赛力散防治后控制了病害的发展。
柿炭疽病。危害柿树枝条和幼树树干,与柿绒蚧虫害同称为柿树大敌。自五十年代以来,年年成灾,重时病株率达100%,病枝率达70%,每年均造成巨大损失,至今仍无防治良法。1985年开始用退菌特、多菌灵防治, 效果仍欠佳。
第五节果品
一、果品种类
菏泽市果树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明万历年间《兖西道公署园亭记》记有“春日插柿、种桃、栽杏、植梅”,清光绪十一年本《菏泽县志》有“果则梨、枣、桃、杏、李、柿”等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调査,本市果树可分为8个科15个属31个种。主要树种有柿、枣、山楂、木瓜、杏、苹果、桃、梨、葡萄等。
二、果品生产
柿子:菏泽市栽培柿树有上千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赵王河两岸的今辛集、岳程庄、牡丹、佃户屯、何楼、金堤、丹阳等乡、镇、办事处。《菏泽县志》上有“宋朝百姓以柿皮掺糠渡荒年”的记载。明朝,柿树总数在4.8万多棵,年产柿1500万斤。主要品种为镜面柿,其次是油篓头(牛心柿)和腌柿。至建国后,耿氏园内仍有明代柿树11棵;何楼乡刘庄至今尚有明代的老柿树。清代,“桂陵柿叶”被列入曹州八景之一。民国初期,菏泽柿树有10万株,曾呈现“出城进柿园,二十五里不见天”的景象。年产鲜柿3000万斤,镟饼700万斤,远销全国各大城市。盛产期的大树,每棵可产鲜柿一垛(1万个)以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日伪军围村扎寨,大片柿林被砍伐。到新中国成立时,柿树减少到6万棵,年产鲜柿500万斤, 制饼60万斤。
建国后,柿树生产几遭周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柿树无人管理,被毁掉一批,到1956年仅年产鲜柿18万斤。柿子的大幅度减产,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县委、县政府开始重视。1957年拨款5000元扶持柿树生产,主要用于施肥和防虫。1958年鲜柿产量提高到135万斤。1958年底开始“村村办食堂”、“大炼钢铁”,大批柿树被砍掉当柴烧。至60年代初,全市柿树仅有2万株。又经“文革”十年的浩劫,菏泽柿树所剩无几,且多为老弱残树,“曹州耿饼”成为罕见之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发展“曹州耿饼”这一历史名特产品,1983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和山东省渔业厅拨专款6万元发展柿子生产。到1985年,全市柿树发展到4・7万株, 柿子总产195万斤。久负盛名的“曹州耿饼”又获得新生。
柿树用君迁子(软枣)作钻木进行嫁接育苗。柿树喜高燥、沙壤土,耐旱,不耐低温,宜在春天栽植。冬栽宜早,可带叶栽植,有利成活。柿树较耐瘠薄,但在肥沃的土壤条件下产量会大增。
山楂:菏泽市种植山楂有500年历史,至今牡丹乡于洼村尚有明朝时的山楂树。建国前,赵王河两岸就呈现出“秋季山楂一片红”的景象。建国初期有山楂近千亩,计8万余棵,年产山楂400万斤。品种多为红口山楂。1958年后,放松了对山楂的管理,致使病虫害严重,所收甚少。“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乱砍滥伐,80%的山楂树被毁。至70年代末,年产山楂仅几千斤,几乎无鲜山楂上市。80年代后,受全国“山楂热”影响,本市山楂生产有所发展,1983年全市山楂栽植面积达3000亩,近20万株。1985年年产山楂7万斤。
山楂育苗采用果形较小的“山里红”作钻木进行嫁接。在沙壤土生产产量高,品质佳。
枣:菏泽市栽枣历史近千年,多为零星种植。枣树品种多,但大多数为园铃枣品系。如长果园铃、核桃纹、狮头纹等。主栽品种为核桃纹。该品种果肉特别厚,质地紧密较粗,汁少, 制干率60%左右,最宜加工红枣和乌枣。红枣含糖达74%,品质上等。9月下旬成熟,制干品极耐贮运。至1985年,本市除沙土、皇镇、高庄、李村等个别乡镇有成片种植外,绝大多数是房前屋后零星栽植。建国后的近40年来,总株数均徘徊在20万株左右。1985年产鲜枣71万斤。
枣树繁育主要是利用大树根部萌发的根孽苗。对土壤适应性强,耐碱耐涝。具有结果早、寿命长、产量稳定、易管理等优点。
木瓜:曹州木瓜500年前就有种植,且品种繁多,品质优良。明朝时期驰名中外。主要分布在今牡丹乡的赵楼、洪庙、王李庄、何楼、邓庄、张集、于洼和沙土、胡集、黄堤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建国初期有近百亩,3000余株,年产木瓜10万余斤。主要品种有细皮、剩花、豆青、玉兰、狮子头、朱砂垒、手瓜等。1958年后,由于强调粮食生产,木瓜生产受到限制。到70年代末,全市仅剩木瓜10余亩,年产木瓜不足万斤。鉴于木瓜近年来销路不畅,除零星栽植外,无大的发展。
木瓜繁育主要是用成熟的木瓜种籽播种育苗,然后嫁接。一般2年出圃。菏泽木瓜适应性、抗逆性强,除重盐碱地外,都能生长结果,但以沙壤土最好。除用作经济树栽培外,也通用于庭院、公园、街道作为美化树种,果实亦可药用。
杏:明、清多有栽种,种类繁多。分早熟、中熟、晚熟3个种;有麦黄杏、二红杏、大红杏、三红杏、银杏、种杏、馒头杏、梨槎杏、桃巴旦杏、鸭子嘴杏等32个品种,遍及全市各乡、镇,而以赵王河两岸种植最多,茂密杏林随处可见。四十年代后,杏树渐少。至七十年代末期,成片的杏林已不多见,品种也日趋减少。
苹果:1946年从青岛引进苹果树栽植于观花园、大高庄、孙庄。大部分品种为黄魁。建国后,先后于1950年、1962年、1974年、1985年几次从外地引进苹果新品种。主要分布在胡集、新兴、沙土、白虎、辛集、皇镇、安兴、小留、刘寨、黄集、王浩屯、解元集、何楼等乡、镇。1985年,菏泽市种植的苹果有黄金帅、红香蕉、青香蕉、倭巾、国光、红玉、祝光等32个品种。果园面积达1万亩,年产量304万斤。为本市栽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果品。
桃:菏泽市栽培桃树有五六百年历史。1949年前及建国初期多为零星栽植,分布全市,约有1万株。品种多是秒桃。1963年引进黄金、朝霞等品种,沙土、胡集等园艺场桃园面积扩大。“文革”期间,桃树生产受到影响。1979年后,提倡发展多种经营。又相继引进了朝晖、雨花露等优良品种, 栽植面积扩展较快。到1985年全市鲜桃年产量达16万斤。
梨:历史上栽培的多为紫酥梨。紫酥梨易管理、耐贮藏。用此梨加白糖可治哮喘。它的缺点是产量低。建国初期全市栽植约有4000余株,年产量1.2〜1・6万斤。1961年引进砀山、莱阳、大香水、长巴梨,逐渐取代了紫酥梨。到1985年,全市梨园面积有1260亩,年产鲜梨58万斤。葡萄,建国前零星栽植。1949年, 全市约有5000棵,产鲜葡萄5万余斤。1950年从青岛引进牛奶、玫瑰香等优良品种,1961年又从保加利亚引
进红玫瑰、沙巴珍珠等品种,葡萄生产始有发展。1981年后,不少农户大面积栽植葡萄。1985年,栽植面积又有扩大,并引进了“巨锋”新品种。
第三章水利
第一节管理机构
一、县级水利机构
秦朝,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水官,都水长为正职,都水丞为副职。
汉代,中央设司空主管水土,郡、县设都水或水漕(相当于现在的水利局)。
西晋,中央设水部,后又设运漕, 专管水上运输。全国分35个漕,每漕都设水使者1人,派往各地监督巡视水利。
隋朝,中央设工部。由工部尚书管水利。下设水部,由水部侍郎管水利。唐、宋、元、明、清皆沿用之,自唐以后,县衙设三班、六房管水利。
1913年(民国二年),全国水利局成立。县公署设建设科分管水利。1919〜1929年(民国八年至十八年),县公署内设“劝业所”、劝民打井,兴修水利。1930年(民国十九年),县设凿井专员。1931年(民国二十年),科改局,由建设局分管水利。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菏泽县划为山东省第二个乡村建设实验县,设建设科分管水利。科内设技术室,有技术员2人。
1941年,由荷泽抗日县政府建设科分管水利。
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由县人民政府农业科分管水利。1950年5月,改农业科为建设科,水利由建设科分管。1956年4月,建设科分为农业、水利两科。是年6月设刘庄引黄虹吸灌溉管理局,水利科改为局。1959年虹吸局并入水利局。1962年8月,改水利局为水利建设指挥部。1982年2月复改为水利局。
二、乡、镇(公社)水利机构
1949〜1957年,区设水利助理员,协助区长负责水利工作。1958〜1973年,公社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社长分管水利,配备1〜3名水利干部, 后增加为3〜5人,专管水利建设。1974年,全县24处公社先后建立了水管所,配7〜10人专职干部负责水利。1982年9月,原公社水管所改为乡、镇水管站,各新建乡、镇也分别建立健全了水利机构。
随着水利机构的不断完善,市水利队伍也不断扩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1985年,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由1950年的4人增加到377人,其中工程师6名、技师2名、农艺师1名、助理工程师12名、水利工程技术员20名;基层水管站干部职工由.1950年12个区12名,发展到736人。
第二节河道治理
菏泽市境内河流除西北境的黄河外,均为季节性人工河。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25条,总长431.2公里。较大的水系有洙赵新河和东鱼河北支。洙赵新河起源于东明县穆庄,由李村镇南刘庄入境,至新兴乡五道街出境。境内长51公里,流域面积826平方公里。该水系有大于30平方公里的支流15条,实测最大流量17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3.9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24亿立方米;最大流速1.47米/秒,多年平均流速0.97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2.77公斤/立方米。东鱼河北支(原名万福河),西自东明王二寨,东至成武县王双楼入东鱼河,全长96公里,流域面积858.4平方公里;境内长27.6公里,流域面积355.5平方公里。流经吕陵、贾坊、解元集、杜庄、西城、南城、何楼、丹阳、佃户屯9个乡镇办事处。该水系有大于30平方公里的支流7条,实测最大流量17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2.7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0.87立方米/秒;最大流速2・01米/秒,多年平均流速1.08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4.18公斤/立方米。本市西北边境的黄河,境内长14.82公里,最高水位61.16米(大沽),最低有断流现象。据高村水文站观测资料,黄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6.74亿立方米,最大流量1・79万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大于200秒立方米的天数为340天左右;多年平均含沙量27.8公斤/立方米,最高含沙量达456公斤/立方米,最低含沙量3公斤/立方米。河滩面高程56.50米,高岀堤外地面2〜5米,局部达到10米,故又称地上悬河。
建国前境内较大的河流有赵王河、七里河、洙水河。因河道弯曲,长年泥沙淤积,河床宽浅,雨季河道漫溢,常常成灾。建国后,人民政府疏通了旧河,开凿了新河,调整了水系,并进行植林防护,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消除了水患。从1955年农业合作化到1979年,共开凿人工河道14条,修建干渠97条,水闸、涵洞249座,排灌站106座,并开挖了田间“三沟”,总长达3660公里,配套建筑物5600余座,总除涝效益60余万亩。
一、黄河治理
建国30多年来,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下,菏泽市不断组织干部群众,加高培固原堤防,整修险工,锥探灌浆,以消除隐患。并发动群众,捕捉害堤动物,植树种草,绿化、美化大堤。同时修建了虹吸、涵闸、扬水站等兴利工程。
整修险工:1966年,由于河势变化,主流推向兰口、张阎楼。经上级批准,兴建张阎楼控导工程,新建坝头32道,修土坝19道。1970年又修坝5道,1974年修建8道,同时还整修了贾庄等险工。自1968年至1973年5年中,共建26道坝、6个垛、4段护岸和拦坝基及险工加固29坝次工程。使刘庄险工上与东明南小堤相接,下与张阎楼控导工程相衔,首尾连成了一体。历经30多年的建设,境内堤防强度和防洪能力空前增强。有效地防御了1949年花园口站流量14500立方米/秒,1953年花园口站流量9350立方米/秒,1958年花园口站流量9300立方米/秒,1982年花园口站流量15300立方米/秒的洪峰,安全渡过了37个伏秋大汛和历年凌汛。
加固堤防:建国以后,全市每年春季组织2000多人整修堤防。经过50、60、70年代的加固,计完成土方597万立方米,使境内30多华里的黄河大堤身高8至9米,一般超过保证水位2・5米,堤顶宽达11至15米。为消除隐患,锥探压力灌浆长17.68万米,锥193・4万眼,灌入土方量3.06万立方米,处理大、小隐患穴洞7138处。1974年至1985年间,还进行机淤固堤,使大堤实际海拔高程达60・15至65.45米,提高了堤防工程强度。
为绿化、美化河堤,发动群众植树植草。至1985年,大堤两侧共植树79・9万株,堤身普遍植了葛芭草,为抢险提供了料源,增强了抗洪能力。
引黄工程:1958年至1960年,菏泽县曾建有南(太行堤水库)、北(刘庄引黄)两大灌区。由于当时注重“以蓄为主”的治水方针,截断了原来的自然流势,涝灾和边界水事纠纷随之增加,于是1962年废渠还耕。废渠还耕后,抗旱能力明显减弱,当年全县受旱面积达46・9万亩,成灾32・8万亩。县政府认真总结了引黄历史的经验教训认为地下水位抬高,涝灾加重,碱地剧增,水事矛盾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归过于引黄;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是发展本县农业生产的战略措施,必须尽快恢复引黄灌溉。1965年6月县人民委员会向专员公署、黄河修防处送交了《关于恢复利用刘庄引黄闸放水灌溉的报告》,成立了引黄办公室。刘庄引黄灌区重新调整了水系,增加了水利设施,恢复了灌溉。刘庄引黄灌区位于荷泽市西北部,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面积2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万亩、林地3万亩,包括李村、高庄、白虎、小留、吴店、黄堤、马村8个乡镇,共273个自然村14万人口。
引黄虹吸管。1956年3月至5月,在黄河南大堤桩号219+929处建成刘庄引黄虹吸管9条,管径0.9米,总长81.5米。引水量9〜18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23万亩,国家预算投资74.9万元。同时开发刘庄引黄灌区,开挖干渠3条,分干渠2条、支渠28条、斗渠211条。在运用过程中,由于虹吸水量小,不能满足农作物灌溉用水的需要,后改为引黄闸。
刘庄人民驯黄闸。1958年10月动工拆除虹吸管,并在大堤桩号220+140处建刘庄人民驯黄闸。1959年5月1日工程竣工。该闸为薄壁轻型钢筋混凝土箱式25孔涵闸,每孔净高2.5米,净宽2・5米;闸身总长31.6米,总宽74・4米;设计引水流量260立方米/秒。该工程投资292・8万元,用工160万个、混凝土0.7万立米。由于当时正处在“大跃进”年代,工程追求进度,底板基础处理不好,建成后不久就出现了几处不均匀沉陷而产生断裂缝;同时灌溉用水无度,大水漫灌,管理粗放,致使泥沙淤积,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比较突出。该闸运用2年后就停止引黄。1965年引黄复灌清淤时,发现已有裂缝近百条,虽进行加固处理,仍存在翻沙鼓水现象, 已达不到黄河防洪要求,再加河势有变化,闸前脱溜,引水困难,在该闸带“病”运行中,又新建郝寨引黄闸。郝寨引黄闸。该闸位置在大堤桩号223+439处。于1972年3月动工,当年9月竣工。为混凝土箱式3孔涵闸。每孔净高2・2米,净宽2・8米;闸身总长46米,总宽9・8米;设计引水流量20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50立方米/秒。完成土方8.3万立方米、石方0.14万立方米、混凝土0・09万立方米,投资51万元,用工15・2万个。1973年2月20日启闸引水。引水过程中发现由于闸址选择不当,水流携带大量粗颗粒泥沙进入渠道,又加上输沙渠在闸后400米处拐弯,更加剧了泥沙淤积,引水不到4个月,输沙渠便严重淤积。闸前因淤积出现滩地,引水日趋困难。最后闸前脱溜,致使该闸失效报废。
刘庄引黄闸。1979年2月至10月,在大堤桩号221+080处动工兴建,为桩基开敞式3孔闸,每孔净高4米,净宽6米;闸身总长132米,总宽96米;闸门为电动启闭。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150立方米/秒。该工程投资179万元,完成土方7万立方米、石方0.61万立方米、混凝土0.31万立方米,用工28.5万个。
渠系配套。刘庄灌区除有一条专向外送水的调水干线外,还有从引黄闸至李庄乡分水枢纽工程的输沙干渠一条,长7公里,设计底宽20米,水深2米,输水流量60立方米/秒;有干渠12条,总长76.2公里,干渠建筑物129座;有支渠50条,总长125公里,支渠建筑物316座;有斗渠157条,总长169公里,斗渠建筑物480座;有农渠320条,总长64.4公里,有配套建筑物1100座。灌区内有机井750眼,配套齐全的有250眼,能控制灌溉面积4万亩以上。排水系统有菏刘公路干沟、经一路沟、二路沟、排碱沟、董家庄沟、韩楼沟、救命河7条骨干排水沟、河,分布比较均匀,总长127公里,排水流域面积达185・1平方公里,排水标准为五年一遇,全灌区的灌溉排水和降雨径流由骨干排水沟、河汇集后,经徐河、洙赵新河排走。
黄河为多泥沙河流,引用黄河水必然将大量泥沙带入灌区。自1965年复灌至1971年这段时间内共引进泥沙1190.8万立方米,清淤量446.5万立方米,占引进量的37%,清淤投资120.56万元,平均每清除1立方米泥沙投资0.27元。
引黄管理处通过实践,不断试验,初步掌握了水沙运行规律。对防止泥沙淤积总结出一套五个字、四句话的管理运用办法。五个字:避、顶、泄、冲、帮;四句话是“水力冲淤巧用闸,清顶浑水防淤沙,避开主峰放水尾,满槽来水水攻沙”。这套管理法基本上达到了引水不淤引水渠、输沙渠的要求。自1972年以来,灌区每年引水100多天,引水2亿立方米左右,至今未进行过人工清淤,节省了大量资金、劳力、土地。
二、洙赵新河及其支流的治理
洙赵新河:该河因调整水系,下游截断洙水、赵王2河而得名,为境内北部的主要排水河道。流经李村、高庄、贾坊、吴店、刘寨、小留、黄堤、侯集、都司、马垓、胡集、安兴等12个乡镇。除涝流量275立方米/秒,防洪流量730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80座。其中桥31座、闸3座、涵46座。
1965年进行首次治理。1966年2月第二次治理,第三次治理在1972年11月。三次治理共完成土方616.45万立方米,工日368.23万个,出工25.1万个。1977年完成配套,达到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平均底宽44米,边坡13・5米,比降1/10000,平均水深4.1米,堤脚内距164米,堤顶高4.8米,完成总投资4580.9万元。
徐河:系荷鄄边界排涝要道,治理前曾作过引黄泄水沟,常因泄水能力小而发生边界水事纠纷。1970年在地区领导下,经菏、鄄双方协商,达成协议,进行了治理。
现徐河西起李庄集闸,经白虎、马村、小留、黄堤、侯集、都司、马垓等乡镇,由新兴乡五道街入洙赵新河。全长43.8公里。河床宽20至50米, 除涝流量69立方米/秒,防洪流量179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37座,其中桥29座、闸4座、涵4座。该河的开挖治理,彻底解决了菏鄄边界多年的水事纠纷。
安兴河:西起贾坊乡大桑庄,向东经马河故道、北七里河至辛集小高桥走老赵王河至安兴乡田楼入洙赵新河。全长46.9公里,流域面积360平方公里,为洙赵新河最大的一条支流。配套建筑物65座,其中桥30座、闸2座、涵33座。该河为一低水河道,全线走洼地,上自陈集洼,途经吴店洼、王庄洼、阎庄洼、楚庙洼、田楼洼等。安兴河的开挖解决了这一流域洼地的涝灾,实现了低水低排、抢排入河之效益。
安兴河于1975年春至1976年春开挖治理,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 按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标准开挖。平均底宽111米,边坡1:3.5, 比降1/6500,水深3.7米,堤内脚距106米。
赵王河:亦名古灘河,已历千余年,河道路线多有变迁,但本市境内变化不大。由西南安陵入境,经湾杨到定陶境弯子张、一千王、何西董,折而北至张程寨南入菏泽境,经金堤南折向北至双河口分为二。一入郛城,一东北,又流至安兴西,再东北入鄭城至阎什口,经红船至张秋入运。
1935年,由于鄭城董庄、临卜黄河决口,赵王河下游淤为平地。1951年,荷泽专区水利指挥部对赵王河进行疏浚从魏楼至王老虎一段,并在魏楼建节制闸一座。此为建国后首次治理。第二次治理是在1952年4月,菏泽市出工1.75万人,完成土方97.16万立方米,投资1806万元(旧币),用粮130万斤。第三次治理是在1962年3月,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1964年春进行第四次治理,重点治理了魏楼至王老虎一段,修建了两岸防洪堤。堤高2米,顶宽2米,比降1/7000,堤距(内肩)120米。岀工4500人,完成土方4・6万立方米。
经过调整水系后,将赵王河截为4段:万福河以南被金堤河所占,魏楼以下纳入洙赵新河,以上至辛集夹河赵为安兴河占用。现行河道上自侯店东向北至双河集折向东北至何庄东北入安兴河。境内全长23.5公里,流域面积62.1平方公里,为安兴河的一条小支流。配套建筑物14座,其中桥10座、闸2座、涵2座。
七里河南支: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七里河曾进行多次疏浚治理。七里河原是赵王河一主要支流。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随着水系调整、排水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原七里河及其南北支占去和截为多段。1958年至1959年黄万运河(东鱼河北支)的
开挖,把七里河南支截为两段,其南段入东鱼河北支为其支流,称南七里河。1966年至1977年开挖治理洙赵新河,又将北七里河截断和部分占去。1975年开挖治理安兴河,占去了原七里河河段,原七里河南支、东鱼河北支以北为安兴河支流,仍称七里河南支。原北七里河被洙赵新河截断和占去后,随着其他河道的开挖治理,已不复存在。1985年的七里河南支,南起东鱼河北支新刘庄处向北至岳赵庄入安兴河。全长9公里,流域面积65.8平方公里,有配套桥1座。
洙水河:水系调整后的洙水河西起城东仓房走古奇河路线,至周海出境入巨野至毛张庄人洙赵新河。全长54.99公里,流域面积450平方公里。境内自仓房至周海33.5公里,流域面积218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有桥13座、闸1座。
建国后共进行过6次治理。1951年,对上游进行疏浚;1952年春,进行全线疏浚;1957年4月进行第三次治理;1964年菏泽、定陶两县出工治理;1965年菏泽地区又进行两次治理;1969年春,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平均底宽14米,边坡1:3,比降1/6200,水深2・8米,堤内脚距92米,堤顶高2・2米。
临濮沙河:系1935年郵城临濮、董庄黄河决口所冲溜道,西起鄭城县临濮集,东至孙庄入徐河。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03平方公里。境内自胡集乡姚刘庄至孙庄入徐河,长2.8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配套桥3座。于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
太平溜河:系1952年为赵王河分洪以保太平成河。因河穿过太平集而得名。建国前为一无名自然坡溜。
太平溜从安兴镇船郭庄至任楼入巨野,全长28.11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境内长17公里,流域面积94平方公里。
建国后,曾4次进行治理。1950年春,全线疏浚;1957年,将上游公路以南截入洙水河,定名为张垓沟;1970年又进行治理;1976年春,从刘楼至任桥一段截弯取直,建配套桥16座、闸1座,达到3年一遇除涝(流量43立方米/秒)、10年一遇防洪标准(流量82立方米/秒)。
丰产河:西起安兴镇西姚庄向东至新兴乡张吴庄,全长14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配套桥10座。于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开挖治理。
鱼沃河:西起东明县袁旗营,东至菏泽市高庄镇西圈头人洙赵新河,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52.4平方公里。境内自荷、东边界至西圈头长2.5公里,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河底宽4・5至6・5米,边坡1:2.5,平地挖深3米,比降1/4000,开挖标准按3年一遇除涝的70%。1964年和1972年分别进行疏浚清淤治理。
三、东鱼河及其支流的治理
东鱼河为荷泽地区两大水系之一。它起源于东明县刘楼。向东流入昭阳湖,全长174・66公里,流域面积6125平方公里。自东明县毛寨入荷泽市境,至大黄集乡安陵南大杨湖村出境,长5公里,流域面积2平方公里。除涝流量85立方米/秒,防洪流量204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5座,其中桥2座、闸1座、涵2座。
该河于1967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开挖治理,当时取名“红卫河”。自1969年,共分5期施工,荷泽市参加了第三、第五期施工。1968年第三期施工完成土方145.87万立方米,工日72・78万个;1969年5月参加第五期施工,参加民工2・2万人, 完成土方257万立方米,工日104万个。
东鱼河北支:是菏泽市南部地区主要排水河道,为东鱼河主要支流之一。除涝流量177立方米/秒,防洪流量488立方米/秒,配套建筑物30座, 其中桥10座、闸2座、涵18座。有3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7条。
东鱼河北支开挖于1959年11月,当时准备引黄入万,借以通航,故名“黄万运河”。首次治理,出工11.5万人,历时70天,为荷泽治河史上出工最多的一次。1961年,疏浚杨店至成武边界一段;1963年3月,根据范县会议精神,自岔河头至吕陵店一段废渠还耕,恢复自然流势。1965年进行第3次治理,从菏东边界至菏定边界,在东鱼河北支中开挖子河。第4次治理是在1970年11月。这次扩大治理,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平均底宽47米,边坡1:35,比降1/9100,水深3.5米,堤内脚距190米,堤顶高3・3米,东鱼河北支自1959年开挖至1970年共经过4次大的治理,总投资额3408.3万元(其中包括建筑物配套),总土石方4135万立方米,总工日1495万个。
贾河:起源于东明县郝寨,流向东北至荷泽市吕陵镇楚庄入东鱼河北支。全长34.5公里,流域面积158平方公里。境内从荷东边界至楚庄入东鱼河北支,长6・2公里,流域面积8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桥4座、闸1座。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治理。底宽10米,边坡1:3。
南七里河:起源于东明县紫荆庄,流向东北,至荷泽市解元集乡郭庄寨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3.2公里,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境内由二郎庙乡翟庄入境至郭庄寨入东鱼河北支,长13.2公里,流域面积43.4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10座,其中桥8座、闸2座。
建国前,该河为境内主要河流之一。建国后曾多次治理,1959年开挖黄万运河将其截断以后,为黄万运河(东鱼河北支)支流。1963年11月曾进行清淤疏浚,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底宽10米,边坡1:3。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
沙河:起源于东明县油屯,流向东北,至菏泽市解元集乡侯庄寨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2.5公里,流域面积61平方公里。境内自荷东边界至侯庄寨长20.5公里,流域面积39.4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12座,其中桥11座、闸1座。1970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底宽6米,边坡1:3。
刁屯河:起源于大黄集乡刘三门寨,流向北,至解元集乡纸坊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3.6公里,流域面积78.3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23座,其中桥20座、闸2座、涵1座。
此河原为1960年为解决马岭岗、王浩屯2公社的汛期排水而开挖的一条排水沟,深2〜3米,底宽2米,边坡1:2。1971年春,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扩大治理,流量33立方米/秒。两次治理共动土方181.1万立方米。
金堤河:起源于王浩屯镇皇甫庄,流向东,至金堤折向北,沿老赵王河故道至佃户屯乡孔楼西,折向东北至后崔寨北入东鱼河北支。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21座,其中桥20座、闸1座。
金堤河于1978年冬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开挖治理,平均底宽7・5米, 边坡1:3,比降1/5500。堤内脚距62.5米,设计流量48立方米/秒。
该河为一高水河道,接截上游来水,使其不得侵入境内洼地,将境内大片洼地变为绝对上游,从而解决了东鱼河北支以南几处洼地的涝灾。该河完成投资61・67万元,动土方95.75万立方米,工日34・93万个。达到了3年一遇除涝和20年一遇防洪标准。
王秀生河:起源于王浩屯乡彭楼, 流向北,至王秀生庄折向东北经何楼乡至佃户屯乡孔楼西入金堤河。全长14.5公里,流域面积48.1平方公里。配套建筑物有桥6座、闸1座。
建国后首次治理时,因指挥部设在王秀生庄而得名。后于1956年、1958年、1962年,又分别进行疏浚清淤。1965年6月,下游改道,由原王堂向北至黄庄东入东鱼河北支改为向东北至佃户屯乡后崔楼北入东鱼河北支。拦截了卞庙洼的上游来水。1978年,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治理,底宽10米,边坡1:3。
店子河:起源于定陶县赵官府,流向东,至蔡庄折向北沿商定边界至吴灯庙入东鱼河北支。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96平方公里。境内自张楼东至东鱼河北支长6公里,流域面积21・8平方公里。配套桥1座。曾分别于1966年和1971年两次治理。达到了3年一遇除涝标准。
第三节桥、涵、闸工程
一、桥梁
菏泽历史上桥梁建筑很少。据考,境内河道上第一座桥梁是赵王河上的金堤石桥。金堤集《金氏家谱》载:“唐开元三年(715年),金氏兄弟三人逃荒至此,定居于北济水左堤一座破庙内,繁衍生息,取名金堤”。北宋时期(960-1127年)跨济水建8孔石拱桥一座,因紧靠金堤,取名“金桥”。桥头竖一石碑,故称“一碑单八孔金桥此时金堤已是水旱码头,金堤遂改名为金堤头。后因黄河决泛,河淤桥没。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金堤群众为防水和战乱之患,取土筑寨,偶将石桥扒出。除改建一座跨度4米的3孔石拱桥外,所余石料用于修筑东、西寨门。建国后,于1962年3月治理南赵王河时将石拱桥拆除。
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在佃户屯南3公里处的广济河(今赵王河)上,建石桥1座,名杜桥(孔数和跨度不详)。后治理赵王河时扒掉。
1403-1424年(明永乐年间),在北七里河上,今李村镇西3・5公里处的王桥村前建木桥1座。
1644-1661年(清顺治年间),在北七里河上建木桥2座,一座名叫安桥,一座名叫王桥。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府,设附郭(菏泽县)时,有修建城4门外桥梁8座的记载:
东门外:东秩桥、通济桥。
西门外:西成桥、接卞桥。
南门外:阜民桥、镇曹桥。
北门外:拱辰桥、望京桥。
另有辛集桥(在城东25里辛集北赵王河上)、杨家桥(在城东南25里老赵王河上,张堂附近)、张家湾桥(在城南40里老赵王河上,现定陶张湾附近)、砖石桥(在城西清真寺附近, 环城河上)、小留桥(在城北三十里小留镇,北七里河上)。
1932年(民国21年),洙水河疏浚后,在徐庄、桥张庄(今巨野县境内)修建木结构桥2座,均为8孔,跨度4米,施工精细,结构严密,造型新颖。
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大量的桥梁工程。结构形式有木结构、砖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特别是1969年至1974年对东鱼河北支和洙赵新河2大干流治理与扩大,配套建筑物也有了新的发展。原来的木桩排架桥逐步发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种型式桥梁。至1985年,在3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上计建桥梁275座,其中较大型者194座。形式上有砖拱桥、双曲拱桥、无肋双曲拱桥、梁板式桥、涵管桥等。
在建国后的桥梁建设中,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56年。这时期随着河道疏浚,在北七里河、老赵王河、南七里河上建桥4座,均系木结构排架桥,后来全部改建。
第二阶段从1957年到1961年。水利建设由以蓄为主转为以排为主,在太行堤和刘庄两大灌区的渠道和排水沟上共建桥864座,多系砖木结构。1962年停止引黄,废渠还耕。这时期所建桥梁绝大部分拆除或改建。
1965年至1974年是建桥高潮时期。所建桥梁的设计技术、造型、质量均有新的发展。共建大、中型桥梁90座。有钢筋混凝土排架桥、梁板式桥、双曲拱桥等。仅洙赵新河就建桥30座。如都司公路桥,为钢筋混凝土柱型桥,7孔,孔径9米,宽7米,总长90米,荷重汽13级,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1979年。建桥33座,主要建在排涝河道金堤河、经一沟、经二沟上。如1978年所建金堤河上的孔楼交通桥,井柱桩型,
计8孔,单跨4・6米,总长36.8米,荷重汽6级。李孟油无肋双曲拱桥,计4孔,单跨10.8米,总长43.2米,荷重汽10级,造型新颖,气势雄伟。
二、涵闸与涵洞
建国前,菏泽历史上无建闸记载。1958年,在南、北2大灌区的渠道上建大、小闸门1603座,有草木结构、木结构、砖木结构等,全是人力提闸。因施工技术差,质量低劣,1962年停止引黄后全部废除。
1968年至1974年,洙赵新河、东鱼河、东鱼河北支、安兴河治理以后,为接纳支流排涝,同时引水灌溉,先后修建砖、石结构开敞式或混凝土管式的涵闸99座,共119孔,总孔径为199米。
境内涵洞是1967年以后大搞田间灌、排工程配套的产物。主要用于引水灌溉。大体分穿渠涵、穿路涵、压力涵3种。多分布在渠堤、沟路交叉处。到1985年,全市共建涵洞1483座。
第四节农田水利
一、灌溉
197年(东汉建安二年),济阴太守夏侯惇为恢复旱、蝗灾后的农业生产,曾筑渠引灌,并从南方运来稻种, 将济阴很多旱田改成了水田。这是荷泽市最早的农田灌溉记载。以后直至建国前,大面积灌溉农田的记载不曾见到。到1949年统计,全市仅有1200眼砖井,能浇菜园地3500亩。新中国成立后,农田灌溉才逐渐发展起来。至1985年,荷泽市灌溉类型有5种:引黄自流灌溉、扬水站灌溉、河沟灌溉、机井灌溉、喷灌。
引黄自流灌溉:1956年,首次用虹吸管引黄灌溉。1960年改用引黄闸灌溉。灌区辖10个公社,土地111.2309万亩。是年又开辟了南灌区(太行堤水库灌区),辖5个公社,土地56.3736万亩。后因管理不当,用水无度,造成大面积涝灾,1962年国务院命令停止灌溉。1965年大旱,始引黄复灌清淤,但因引黄闸出故障,影响了引黄效果。1979年,刘庄引黄闸建成,进行小面积灌溉,逐年扩大,运用至今。它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最大灌溉面积达到17・8万亩。另外,自李庄分水闸通过圈头倒虹吸至城东仓库挖抗旱沟一条,利用黄河水解决灌区外和下游兄弟县用水,同时发展了大面积的扬水站灌区和河灌区。1985年统计,利用黄河水灌溉面积达67.84万亩。占灌溉总面积的74.9%。由于发挥了引黄灌溉优势,农业逐年增产。1981年是60年来未发生过的特大干旱,可是全市取得了粮食单产679斤的收成。
用黄河水灌溉有矿化度低、发苗快、投资少、效益高等优点。但也有潜在不利因素:一是造成人们依赖黄河水的思想,影响了机井建设;二是大量引用黄河水,加大了对地下水的补给,抬高了水位,如灌区内的李村、高庄,地下水位多年平均埋深只有1.67米,比全市浅1.1米。地下水位升高,易次生盐碱;三是对排水河道大量淤积,如淤积最重的徐河,最深达1・1米。因此,在引黄灌溉中,应以地下水为信息,科学引用。
刘庄引黄灌区历年引水用水统计表(续表)
扬水站灌溉:引黄灌区以外的乡、镇用水,多通过抗旱沟和河道输水,再提水灌溉。后逐步发展为扬水站。
1956年6月在赵王河北岸的都司区尹楼村兴建了第一座扬水站,灌溉面积2000亩。后在节制闸的上游,建了大量的机电扬水站。至1985年底,共兴建大小扬水站135处,其中40马力以上的固定机电扬水站灌区69处,总装机106台9397马力,其中电动机21台240瓩。扬水站总控制面积达32.4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56万亩。
扬水站因灌排分设,灌溉和除涝效益大,改碱效果好;只是一次性投资大,年内运用时间短,占用耕地多,在水源可靠的地方值得发展。如佃户屯乡后崔楼扬水站,1974年在东鱼河北支南岸马庄节制闸上游建站,能灌溉39个自然村的3.1万亩耕地,水源可靠;到1985年,装机7台460瓩,扬程5.6米,提水能力为5立方米/秒。按照旱、涝、碱综合治理,沟、路、渠统一规划,有排有灌,有路有林,配套工程完备,确保了农业丰收,曾获山东省水利厅荣誉奖。
河沟灌溉:在内河节制闸的上游,利用深沟远引,于沟旁用小型机械带25吋轴流水泵提水灌溉,称河沟灌溉(或深沟远引)。这样浇地快,耗费少, 不需建固定的建筑物,便于管理。是农民最喜欢的一种灌溉方式。1981年,全市用这种方式灌溉农田22.67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8%。
井灌:据1949年统计,菏泽仅有菜园砖井1200眼,井灌面积3500亩。1951年冬,地区水利局在菏泽师范打成第一眼水车井,下木制管40米、人工推,每小时出水3〜5立方米。1953年有砖井2782眼,下泉70眼,安装解放牌水车326部,简易水具618件,灌溉面积达到5800亩。
1954年在专署门前打成第一眼压水井(俗称洋井);1956年在今北城刘庄打成第一眼机井,下木制管240米,可供12马力柴油机抽水。
1958年县水利局创造制成“跃进式”打井锥头,为机井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后又采用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打井作业,提高了打井速度,机井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至1981年,全市机井发展到6454眼,保有量5653眼(包括农用深机井16眼),总控制灌溉面积达4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9.05万亩,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34・6%。平均每眼机井负担225亩耕地,机井密度4.6眼/平方公里。
因长期大量引用黄河水,机井利用率较低,机井建设发展缓慢,全市有22.1%的村、队机井没有利用。近些年,虽然全市每年打新井200眼,可是损耗(多是淤积)数超过新打数,机井数量不断下降。1985年实有机井4880眼,比1981年少773眼,损耗率达14.7%。因此,为保证农业丰收稳产,机井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喷灌:喷灌是新发展的一种灌溉方式。有省水、不破坏土壤肥力,能适应各种地形、各种土地和农作物的优点。荷泽市喷灌刚开始试点,至1980年仅有49台,喷灌面积只有2400亩,主要分布在皇镇、王浩屯和曹州牡丹园。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完善,农民经济日趋富裕,喷灌面积逐步扩大。
二、防汛排涝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防汛排涝。荷泽市每年均采取多种方式,尽力做到黄河不决口,内涝不成灾。30多年来,战胜和避免了一次次的洪涝灾害。
防汛准备:每进入汛期(6〜9月份)前,市就建立起防汛机构和防汛队伍。防汛机构一般为黄河、内河防汛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并具体负责,各公社(乡、镇)、管区、大队也分别建立防汛大队、分队或小组;防汛队伍为有组织地沿河两岸群众性的防汛队和预备队,做到闻讯即到,不误抢险。汛前检査水利设施,对河道障碍、堤防险工、缺口、闸坝失修以及尾工、路隔不通等进行及时清理、整修与加固。另外,备足备好物料,培训抢险技术人员,加强水情和雨情预测、预报工作,以掌握防汛斗争的主动权。
除涝防渍措施:建国后,在疏浚扩大治理境内25条干、支流河道的基础上,采取支流配套,开挖中、小型排水沟和洼地沟洫、畦田、台田、条田等田间工程进行防涝防渍。
1953年,试点搞洼地沟洫畦田。1956年全县投入劳力9.7万多名,一个多月时间,搞沟洫畦田27万亩,做土方271万立方米。截止1960年,计搞沟渔畦田56万亩。一般雨情下,对除涝防渍起到一定作用。为提高抗涝能力,在沟西畦田基础上,又开挖台、条田。台田面宽30〜40米,沟深1・5米,底宽1〜1.5米,边坡1:1,挖土摊在台田面上,可抬高0・2〜0・3米;条田面宽50〜70米,沟深0.5~1米,底宽0・5米,边坡1:1,出土摊在条田面上。截止1966年,全县搞台、条田76万余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除涝防渍作用。为有效抗御涝渍灾害,随着干、支流河道的开挖治理,相应开挖了中、小型排水沟98条,长330・5公里,土方364万立米;路沟308条,长1231公里,土方456万立方米;田间沟4415条,长约3950公里。这样,洼地积水由田间沟输入路沟,再通过排水沟排入河道。从而取代了条田、台田工程。
附:部分防洪排涝纪实
(一)1949年首战洪水
入汛后,黄河洪峰连续出现。7月6日至11月中旬,洪水连续上涨7次。其中前2次为花园口站,实测洪峰流量1.17万立方米/秒和2300立方米/秒。随后的4次涨水时间持续61天。10月30日又发生第7次险情。上午第30坝跨角下蛰入水3米,27、29坝也相继开始下蛰,接着全坝墉动势,险情紧急。这时,处、段和政府立即总动员,进行抢险、加料、抛柳后,险情少缓,而16坝又出现跨角下蛰等险情。接着14、15、17、25等坝全部掉蛰,1、2、3、5坝也均入水,险情万分紧急。大坝处抢险者人山人海,大堤上大车小辆络绎不绝;尤其是夜间,灯笼火把使大堤成为红堤。至11月4日大溜直冲第10、11、12三个石坝,第10、30两坝紧靠大溜。5日,第10、12坝前头入水1米,下午3时第7坝又被冲塌9米,下跨掉蛰10米。6日晨,第8、9坝相继告急,下午第5、7坝又出险情。后经10几天的日夜抢险,领导和群众齐心协力,才终于战胜了黄河归故(道)后的首次洪水。
(二)1957年的排涝
7月,大暴雨到来,降雨中心点日降雨150毫米。至7月底总降雨量达657.8毫米。由于排水不畅和上游客水过大,全市一片汪洋,平地行舟。过水面积105万亩,各河道漫溢决口,仅赵王河就决口漫溢74处。冲毁大型桥涵19座,双河公路大桥被冲断,荷济线交通继绝;水井下蛰4100眼,水围村庄1074个,进水村庄79个(其中水深3米以上的19个村),计倒房8.5917万间,伤242人,死亡54人。城内72条街道均有不同程度积水,深者1米至2米,1500户6000余人失去住所。县委、县政府及防汛指挥部连夜电话通知各区,提出以防汛排涝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及时调运大批物资供应灾区,并抽调机关干部40名奔赴各区、乡参加防汛排涝。各区组织870名干部,与群众一起疏水排涝,抢救安置灾民。抢险中出现了不少英雄模范人物。转业军人李洪举,为抢堵赵王河险工英勇牺牲。疏水排涝中,因阻水而扒干渠25处、支渠51处、斗渠174处,总长675米。发生的排水纠纷149起中,当即解决134起。经20多天日夜奋战,大片积水,基本排除。继而及时转向抢救残存作物和备耕备种,开展生产自救活动。中央对灾区极为关怀,用飞机空投养麦种进行支援,大大加快了恢复生产的进度。
(三)1959年抗御特大洪水的胜利
1959年,汛期出现12次洪峰,最大洪峰流量接近1958年。刘庄险工段50米长的土坝被冲走,主溜南移,距堤脚只有56米,第30、31、29、28坝, 先后下蛰入水。8月26日,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国华、菏泽地委副书记李润之、专署副专员程勉、黄委会田浮萍先后闻讯赶到工地和荷泽县委书记张金举、副县长尚铎一起分析了险情,研究了措施,决定设立临时抢险指挥部,由雷朝卿任指挥长,李景新、尚铎、省河务局梁宗允任副指挥长,县委书记张金举任政委。下设办公室、政工、工程、财务等科室。参加抢险的荷、郵两个县8个乡,均分别成立了临时抢险指挥机构,组织5个抢险大队。菏泽县的高庄、小留、杜庄、吕陵4个区全力以赴,计参加抢险的干部49人,民工5.7592万人(内有妇女1.1626万人);后方参加送料的干部226人,调用汽车19部、拖拉机1台、马车33辆、地排车1109辆、太平车71辆、帆船30只,其他工具1071件。仅8月31日一夜间就运送柳40万公斤,满足了抢险要求,使刘庄险工化险为夷。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慰问电。
(四)1960年防汛斗争
7月以来,连降暴雨7次,中雨8次,平均641.7毫米,最大881毫米。7月2日上午5个小时即降雨212毫米,27、29日暴雨中心4小时内降雨224毫米,最大测点320毫米,比1957年暴雨还大54・3毫米。全市一片汪洋,成为泽国。过水面积130万亩,积水面积92・97万亩,其中水深1.5米者5・8万亩,1米左右的10・7万亩,0・5米左右者74.8万亩,水围村庄1225个,进水村庄552个,倒房6565间,砸伤261人,砸死55人,淹死40人,砸死大牲畜537头,伤241头。
造成严重灾害的原因,除暴兩集中、持续时间较长外,就是水利工程不配套、排泄不及和上游客水倾泄大大超过菏泽集水面所致。据査,上游东明来水约达315个流量,超过往年6倍以上。
市委、市人委和防汛指挥部组织市直机关干部897人、公社干部2081人、大小队干部1.1074万人、群众16・7万余人,市5位正副书记、3名市长带领干部群众一起抢险排涝。采用利、疏、挖、合的4个字办法,苦战月余,排去积水76・2万亩,并结合整修河道险工决口200处,长2.9253万米,做土方19・6万立方米;堵复渠口(扒或冲开)78处,长4093米,做土方2.1952万立方米;用船筏抢救灾民3.8248万户9.0507万人。用于灾区群众生活和生产粮食63.94万斤,使之重建家园,恢复水灾创伤。(五)1982年防汛抢险斗争
8月2日高村站出现5550立方米/秒洪峰,刘庄水位高达61.29米。4〜8日根石发生走失,石台坍塌。于是立即进行抢护坝片4道6坝次,用石方600立方米、铅丝1188公斤,计投资2.4589万元。对第24、30、31坝进行抛散石、下铅丝笼等以固根基后, 险情得到控制。
8月3日〜13日,洪水漫滩,扒生产堤口7处,自然决口10处。水深1〜2米,淹地2・8万亩,占滩地的95%。损失粮食918万斤。倒房925间,受灾人口2560人,伤亡5人。冲毁桥梁8座、涵16处、扬水站1处。县政府组织沿黄两公社干部、民工2411人、解放军指战员102人,组成7个抢险队180个基干班,奋斗在30华里的大堤上。经19个昼夜与洪水的斗争,使花园口站1・53万立方米/秒洪水安然流过荷泽境内。
三、放淤改土
刘庄灌区地处黄河背河洼地,全灌区24万亩耕地中有11.5万亩盐碱地、4万亩涝洼地、2万亩沙薄地。自1965年复灌以来,在发展引黄灌溉的
同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放淤改土、泥沙淤改相结合的措施。至1984年,用沉沙淤改和围堰淤改两种方式,淤改面积达27・25万亩。全灌区粮食产量由196斤/亩提高到800斤/亩。
第五节水文观测
一、降雨观测
据菏泽市各乡镇雨量站、局属观测站和地区设马庄、魏楼水文站自1954〜1985年实测,多年平均降雨量722.8毫米,且多集中在汛期。多年平均6~9月降雨值为489.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67.7%,3〜5月降雨值101.5毫米,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4.0%。降雨地区分布自东向西递减。东部沙土镇一带,比西部吕陵镇一带多90.3毫米。从历史演变情况看,建国以来降雨量是减少的趋势,60年代比50年代少47.1毫米;70年代比60年代少10.00毫米;从1974年到1980年连续7年降雨量均低于累年平均值680・8毫米。7年平均值为604.3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76.1毫米。
菏泽市历年降雨量统计表(续表)1985年各乡镇降雨情况统计表
二、地下水位动态观测
菏泽市自1975年开始建立地下 水观测站网,有工作人员4人。全市 选择设立观测井104眼。观测项目有: 地下水位埋深、水温、水化学、水质
分析。观测制度:基本井每5天观测 1次,坚持长年观测;对水化学和水质 每3月、6月、9月、12月(一年4 次)取水样观测1次。
1981年,调整地下水位观测站网,将原104眼专观并精简到40眼。其中基本井33眼,重点井7眼。观测制度,对基本井每5天观测1次,其中有5眼观测水位埋深、水温、水化学;有2眼井再增加一次观测降雨和取样土壤含水率。观测井编号和位置:79号在市东部安兴镇,115号在城东南佃户屯乡,118号在城南王浩屯乡,120号在城西杜庄乡,123号在城东沙土集,124号在城东北牡丹乡,125号在城北小留乡。现地下水长期观测站网已形成,并在农业区划、水资源保护、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1975年至1980年104眼井实测:多年平均最大埋深3.60米,最小埋深2.78米,平均变幅1・74米。1985年实测:最大埋深3.89米,最小埋深2・03米,平均变幅1.88米。
三、河流观测
河道水文情况:荷泽市新、旧河道纵横,河渠成网,灌、排方便,但境内河道多为季节性河道,除雨季和灌溉用水外,其余时间河床干涸。因此,农田用水时节,河两岸土壤处于积盐过程,河中无水时,两岸土壤又向脱碱方向发展。
河道水位、流量观测:市境只有地区所设魏楼、马庄2个水文站。魏楼水文站,在荷泽市安兴镇洙赵新河魏楼闸。该河设计警戒水位闸上46・80米,(废黄河髙程)闸下46.27米,除涝流量226立方米/秒;保证水位闸上48・24米,闸下47.60米,流量为430立方米/秒;多年实测最髙洪水位闸上47.07米,闸下46.36米,超过或接近警戒水位;年平均流量4・14立米/秒,最大流量275立米/秒,年径流量为1.13亿立米。马庄水文站,在菏泽市佃户屯马庄万福河马庄闸,设计警戒水位闸上49.00米,闸下48.55米(黄海髙程),流量为384立米/秒,保证水位闸上50・90米,闸下50.45米,流量657立米/秒;实测最髙洪水位闸上49・36米,闸下47・28米,接近或超过警戒水位;年平均流量2.77立米/秒,最大流量177立米 /秒,年径流量为0.9121亿立米。
输沙含沙观测:魏楼水文站多年实测平均输沙率值11.6公斤/秒,年最大日平均869.7公斤/秒,年输沙量多年平均值359.1万吨,含沙量多年平均值1.77公斤/立米,年最大平均值12.84公斤/立米。马庄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输沙率值17・3公斤/秒,年最大日平均为732.5公斤/秒,年输沙量多年平均值为55万吨。因此,河道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积,降低了泄洪流量,增加了防洪任务。
第六节水利机械
50年代兴修水利大都是靠人力,后有少量搅拌机、推土机、发电机。60年代初曾引进过一部挖沟机,适用于小排水沟及斗、农渠工程,效率较髙,但不久即上缴。闸门启闭,建国初全是人力提放。50年代末,安装人力摇动螺杆式启闭机,效率不髙。在水利中应用较多的是排灌机械和打井机械。排灌机械:清朝和民国时期,沿用古代简易水具,如陶制瓦罐、辘辘、鸳鸯罐、挑杆、翻车、渴乌等。至建国初期,全市尚有各种简易水具598件。1950年,首次使用解放式水车抽水。1955年始用一台8马力蒸气机提水浇地。1956年开始使用12马力柴油机抽水。是年6月,在十三区尹楼农业社西赵王河北岸扬水站安装一台60马力柴油机,用于灌溉农田。至1985年,全市拥有排灌动力机械1.2251万台15・4万马力,农用水泵8394台,平均每个自然村占有排灌动力机械8・9台69・2马力、水泵4.8台。
打井机械:50年代以前施工打井,全靠人挖,用布兜、滑车提泥,且只能打落盘井或小土井。不仅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且危险。1954年有一种用于改造旧井下泉的弓子锥2套,至1960年发展到24套。60年代初开始使用人力推钻打机井,后又引进大锅锥和活锥头(即出锥不出锥杆)。1968年,引进动力钻机1部,开始试打深井。打井机械开始由人力转为动力。至1985年,动力钻机发展到40套。
附:边界水事纠纷协议
关于山东省菏泽专区与河南省开封专区、商丘专区边界水利问题的协议
一、关于黄万运河、刘庄南干渠问题
吕陵店以北黄万运河、刘庄南干渠及贴干支渠应予废除。鉴于目前劳动力困难,今年五月底以前,先分段扒口,扒口地点双方会同勘定。
1.黄万运河及刘庄灌区沉沙地穿断原七里河北支处,在霍寨东南和阎拐附近扒对开口门宽15米。在哪一县境内,由哪一县扒口通水。
2.黄万运河、刘庄南干渠及贴支干渠穿断以下各河道及坡洼处均应扒开对开口门。口门宽度:新七里河北支扒15米,南底坡洼在乔庄东南杨镇集西北扒20米;鱼窝河扒35米;天爷庙河扒15米。上游口门底高与现有上游坡洼底平,并按当地一般坡降挖通至贴干支渠以东。其中,新七里河北支应按上游现有子槽断面挖子槽顺入坡洼。
3.阎庙坡注除仍保留入黄万运河口门外,另有姚寨东北和许庄西南将黄万运河以东堆土及刘庄南干渠西堤扒开,口宽15米。朱庄坡洼仍按现有口门入黄万运河。
4.吕陵店以北及其他地段黄万运河西岸堆土,按每千米扒10米口门,扒开位置应在较洼处,属哪县的,由哪一县负责扒开。
5.杨镇集北新七里河北支桥及杨镇集南鱼窝河桥及边界坝,按照最近中央批转文件的精神,应予废除。鱼沃河子槽应分段平毁。以上均在今年五月底以前完成。
6.上述口门扒开后,下游可以进行适当疏浚,但不应打横坝。
7.黄万运河、刘庄南干渠及贴干支渠占压二县的土地,除双方均同意交换者外,原来属哪一县的归哪一县耕种。已种麦的,谁种谁收,收麦后按上述原则处理。平种渠道时,应将大地平正,以不阻水为原则。
二、菏泽市应于今年五月底以前将芦庄坡洼堵坝扒开,废除黄寨南干渠,恢复自然流势,并将黄寨南干渠五霸岗至永年集一段西侧排水沟分段填平。
三、关于东明县与曹县赵王河问题
纸坊西干穿断赵王河处,应在今年五月底以前扒开口门,仍由原河道下泄。口门大小与菏泽至兰考公路桥相适应。口门下游可以进行疏浚,但不应打横坝。
四、关于民权县与曹县间杨河问题(略)。
五、黄万运河吕陵店以南、东明县赵王河以北地段(芦庄坡洼除外)均按去年两省协议彻底执行。
上述各项工程于今年五月底以前完成后,由中央水电部主持,两省参加共同验收。
山东省菏泽专区河南省开封专区河南省商丘专区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日
荷泽、定陶两县关于边界水利协议书
一、赵王河问题:
在河道未统一治理前,河内的现有拦河坝、渠道、拦河残坝一律废除,
恢复原河道断面。
现有河内的阻水桥,临时将桥两头的路基拆除到与原坡河河底平。
二、王秀生排水沟问题:
王秀生排水沟被一干、一分干、二支截断,应按原河道断面扒开对开口门,恢复自然流势。二支排水沟在王秀生排水沟以东分水岭处堵闭,今后不得沿二支排水沟向赵王河分水。
三、张承寨排水沟问题:
1.凡是二支渠截断自然流势处, 可扒开对口门,宽度以不阻水为原则。在扒口处,口门以下将出土坑填死,填土高度和分水岭一样高。
2.定陶境内的二支渠出土坑,定陶可以平毁种地,但是不能高于地平面,支渠可平毁种地。
3.张承寨排水沟恢复自然流势, 扒开渠道恢复河道断面。
①张承寨东、西两条斗渠和崔寨西一条斗渠截断的自然流势要在麦前统一按流势扒开口,宽度以不阻水为原则,其余部分可结合种地逐步平毁。
②最近未经协商新挖的排水沟应平毁到原状,新堵的坝全部拆除。
③一千王北地的路基加高,可按边界路处理,在低洼处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④张承寨南地、西地的小堤,在麦前按自然流势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其余部分,结合生产逐步平毁种地,是路则按边界路处理。
四、常岗集的排水问题:
①常岗集以南五支渠截断自然流势,可在自然流势处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在扒口处口门以下将支渠土塘填平与分水岭一样高。其余部分可结合生产逐步平毁种地。
②常岗集东门外的桥,应按五年一遇的标准改建。今年不能改建,可将路基加高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③常岗集的路基加高,按自然流势在汛前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④马庄北和周楼北的路基加高, 可按边界路处理,在低洼处扒口,宽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⑤马庄西、西周楼以西的边界堤应予废除,如劳力不足,可在汛前按自然流势扒口,宽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其余部分结合生产逐步平毁。
五、两县边界各五华里以内的边界渠、边界路、边界堤,一律在自然流势处扒口,长度以不阻水为原则。
上述工程自六月十日开工,到六月二十日全部完工。以上协议由定陶县马万言副县长和荷泽县张永善副指挥负责具体执行,到时必须保证完成。六月二十二日专指组织两县进行联合检査验收。
菏泽县代表艾复华
定陶县代表刘福泉
一九六三年六月六日
协议书
为贯彻执行中央“上、下游兼顾”的治水方针,合理解决有关水利问题,市委召开有关公社代表和市水利局的同志参加,在市委会议室由孙衍庆市长、金文华部长主持协商解决有关邓集、何楼、张湾公社水利问题。经过摆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对照中央指示精神,从有利生产和有利团结岀发,终于达到协议,其具体事项如下:
排除大亭寺洼积水问题
该洼系张湾、邓集、何楼接壤地区,由于修五支渠改宽老自然流势,使水顺土塘东流,邓集公社周楼、马庄则打坝防御,造成五支以南积水成灾,根据现实情况,采取平分解决办法,即:何楼在五支渠修穿涵洞一个,过水0.8个流量,可积极备料修建,目前可临时扒口,以草木结构加以护理控制,邓集扒开土塘坝子,过水0.8个流量,可适当护理,至于今后排碱工程的兴修,可按市水利局规划设计办理。关于洼南部明水可沿四斗西旁,在原来的基础上,将斗渠土塘疏通,将水引入五支取土塘,由张湾出工完成。关于平掉四斗问题,应进一步査明情况,如确需平掉,应由平掉单位修好。
上述事项是经过反复讨论议定的,应坚决执行不准动摇与拖延,特签定协议,共同遵守。立请有关单位监督。
协议单位:邓集公社代表田玉堂魏金平何楼公社代表袁振钢张湾公社代表杨自端监督单位:市水利局田体本
一九六一年七月十三日菏泽与郵城关于解决边界水利问题的协议
根据中央关于处理边界水利问题八条规定的精神,两县有菏泽祝清源书记,郵城张义贵书记和有关方面人员,于六月二十七日开始进行了边界工程的实际调査与研究工作,历时两天,于二十九日在都司公社经协商达成了如下原则协议:
1.刘庄灌区北分干渠沙岗以下应废渠还耕,恢复自然流势,整个渠道因限于劳力可逐步平种。但在被截断之自然流势处必须按协议时间迅速扒开,以免汛期阻水,沙岗以下原虹吸渠道可以保留,但在截断排水河沟及自然流势处,亦扒对口,使水畅通。
2.刘庄北干渠所截断的自然流势,亦要扒对口,不得阻水。
3.菏泽李庄集、鄭城桑堂、菏泽韩楼之间的排水问题,也要按上述原则,将上游新挖排水沟填平,上、下游虹吸渠道打开对口,边境土坝拆除恢复原自然流势。
4.北分干以北郵城境距渠五公里内,1958年以来新作之排水沟、渠,应予填平(为节省劳力,可分段填平截死),今后未经双方协议,亦不得擅自开挖新沟或扩大旧沟,以免增加下游灾害。北分干以南,菏泽境五公里内,1958年以来,新筑之阻水工程,亦应废除,今后不经协商,亦不得再筑任何阻水工程。
5.鄄城、菏泽两县在临卜沙河内拦河所筑的土坝,应全部拆除,今后不准再堵。
6,关于填沟、扒口、平坝的具体位置、长度、规格、质量,由两县为主,专指派员参加,共同组织査勘小组,进行详细査勘后,作出具体方案, 协议执行。
7.以上査勘执行的时间,务于七月十五日前全部结束,由专指及两县负责人共同组织验收,并向两县委、人委和地委专署写出详细报告。
8.关于黄河滩地内的水利纠纷问题,请修防处派员参加査勘后,协商解决。
菏泽市代表祝清源郵城县代表张义贵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九日菏泽市水利主要工程分布图第四章畜牧渔业
第一节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以前,没有专门的畜牧渔业机构。1949年至1958年5月,畜牧渔业生产工作分别由建设科、农业科代管。1958年6月,县委成立养猪办公室,同年底成立十五养办公室, 下辖畜牧兽医站。1959年11月,增设水产局、畜牧局。畜牧局下辖畜牧兽医站、黄牛场、奶场。水产局下辖鱼种场。1961年春,市水产局并入畜牧局。1962年6月畜牧局并入农业局。1975年8月水产工作由林业局代管。1977年4月,恢复水产局;1979年12月,恢复畜牧局;1981年畜牧局又并入农业局。
1984年4月畜牧从农业局中分出与水产局合并成立市畜牧渔业局。下设家畜配种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黄牛繁殖场、种猪场。至1985年,市畜牧渔业系统共有人员295人。其中兽医师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16人、助理工程师1人,其他技术人员55人。
第二节饲养
一、家畜家禽
清朝,在菏泽县物产资源中,就把马、骡、牛、驴、猪、羊、鸡、鸭、鹅等列为一大宗。
民国初年,畜禽渐增,大家畜“以黄牛为特多”,小家畜“以猪羊为特多,不惟可供肉食,并且为培养土地之肥料。平常之时,猪、羊肉价亦不高,鸡子价更为低廉。每年春季,除当地人民食用外,贩运至大阜者更源源不绝”。(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
1919年,菏泽县有本地黄牛2万头;马1万区,大部分为本地产,少量从关外输入;骡2000匹,均为本地产;驴1万头。这些大牲畜主要用于拉车和耕地。有羊4万只、猪3・5万头,均是本地产。
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调査资料》,1933年,荷泽县养牛2・3万头、马7000匹、骡3200匹、驴2万头、羊4.5万只、猪1.698万头、鸡50万只。
1937年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畜禽逐渐减少。至1949年,全县有大牲畜1.2756万头(其中牛8976头、马213匹、骡451匹、驴3116头)、山羊2.0474万只、绵羊1756只、猪3219头、鸡4.7339万只、鹅973只、鸭2198只。大牲畜较民国初减少近70%,羊减少40%以上,猪减少90%以上,家畜成数十倍的减少。
1949年2月,在解放区,政府号召群众购买、繁殖畜禽,提出要达到“一户一头猪”。南华县曾布置:“1949年要保证每人养1只鸡,三户养1只羊,全县出1万张滑子皮”。安陵县在青邱、顺河、灵圣3个区分别扶持建成配种点。
建国后,党和政府把畜牧业生产列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了“农牧并举”的方针。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畜牧业生产连年上升。1955年底,全县大牲畜发展到8・9627万头。1957年底生猪存养量达到2.9万头。
1958年始,强调养猪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任务。6月,沙土养猪场、胡集养猪场、东方红(城关镇东关大队)养猪场、建华社(赵子艾大队)养猪场、都司集马庄养猪场等,养猪都在百头以至几百头。1958年二、三季度生猪发展到12万头。但由于缺乏集体饲养管理经验,大量购进仔猪,导致疫病流行,年底存养量仅剩5・6万余头。1959年下半年,要求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指标,提出“土法上马,大办养猪场”、“反右倾,鼓干劲,畜牧业生产持续大跃进”的口号。受高指标、空口号影响,顿时浮夸风刮起。县要求年底存养生猪21万头,实际存养量只有5.8万头。由于饲料缺乏,管理不善,大牲畜出现了非正常死亡,存养量下降。到1960年全县大牲畜仅剩2.8132万头,比1957年的7.3449万头减少了4.5317万头,造成畜力严重缺乏。养羊数由1957年的12.1438万只,降至1960年的7.2629万只。1961年起,认真贯彻了“自力更生,自繁自养”以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实行繁殖奖励办法,规定了繁殖成活幼畜奖"一条腿”(25%)的办法。1962年又实行“高奖”(50%),对养猪户分给饲料地的办法, 畜牧生产开始回升。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畜牧政策被废止,大部分饲料地被收回,奖励政策被当作“物质刺激”进行批判,畜牧业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状态。大牲畜存养量一直在4万头左右。1974年恢复了养猪饲料地,收购肥猪实行“斤猪斤粮”的奖励政策,养猪生产才迅速发展。1977年生猪存养量达30.0411万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业生产由解决畜力和肥料为主转向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商品率为主。从1979年开始,本市每年向香港岀售膘牛少则七八百头,多者一二千头,涌现岀一大批饲养专业户。1985年底全市大牲畜存养量8.4196万头,生猪存栏15.6508万头,羊存养量24・5929万只。
二、其他养殖
养蜂:建国前,养有少量中蜂。1958年引进一部分意大利蜂和高加索蜂。1959年底有蜜蜂644箱。由于蜜蜂检疫制度不健全,引进的蜜蜂因带入疫病不久即死光。70年代以后, 蜜蜂又开始发展。1975年养蜂109箱,1985年发展到1238箱。养蜂技术也有较大提高,并出现了养蜂专业户。
养兔:建国前,养兔不多。1940年统计,离明区有家兔32只,系本地短毛兔,供玩赏或食肉,皮可制成柔软美观的童帽沿或斗篷镶边。1957年后,引进“力克斯”、“安哥拉”兔种,农村饲养普遍,1959年底存养4.1万只。以后因生活紧张而逐渐减少,到1963年已所剩无几,连制造猪瘟兔化疫苗也很难找到兔子。60年代末,农村养兔又有发展,品种多为“安哥拉”长毛兔。1981年引进西德长毛兔。以后又相继引进“日本大耳”、“青紫蓝”等品种的肉食兔。养兔者遍及城乡,出现了一批养兔专业户,有的靠养兔致富。由于兔毛价格忽高忽低,存养量也时升时降。1980年存养最多,为40.7072万只,1985年下降为24.5011万只。
养貂:始于60年代末,各公社农场大部分都附设貂场,后部分大队和农户也开始饲养。1980年存养2733只,1982年存养3859只,1985年存养1462只。
第三节畜禽优良品种
鲁西黄牛是全国著名的地方良种。具有体大、力强、肉质好、耐粗饲、易管理、役用性能强等优良特性。建国前后群众饲养的牛基本上都是鲁西黄牛。1958年曾提出“黄牛奶牛化”的口号,在杜庄、都司、沙土一带,用引进的黑白花奶种牛杂交了一部分黄牛。后又为了解决畜力缺乏问题,从内蒙古、贵州等地购进了一些外地牛…自此,在当地牛群中引进了外血,导致了鲁西黄牛品种的混杂。1960年以后,各级领导对此开始注意,把提纯复壮和发展鲁西黄牛提到议事日程。菏泽县人民委员会转发了《菏泽专区鲁西黄牛生产管理工作试行条例》,每年对种公牛进行一次鉴定,合格的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有计划地进行选种选配,建立母牛群,选优去劣,提高牛群质量。1973年县革委批准建立56个黄牛繁殖基地大队,1976年又扩大到122个。至1982年经过调整选拔,确定了30个基地大队。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对鲁西黄牛的育种方向定为以本品种选育提高为主,加大体尺、体重,增强役用性能,向役、肉兼用的方向发展。1979年全国黄牛育种委员会正式确定荷泽县为山东12个黄牛基地县之一,菏泽县黄牛繁殖场为重点育种场。从1973年以来,国家每年都投放种畜款2〜3万元,帮助社、队配种站选配种畜,重点培育鲁西黄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黄牛数量增多,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鲁西黄牛由原来以使役为主逐步向役、肉兼用肉用为主的方向发展。1979年开始向香港出售膘牛。
青山羊青山羊选育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20年以前,本地有青、白、黑3种毛色的山羊,主要是肉用。后来青猾皮销往国外,很受外商欢迎, 价格也高,人们开始选育青山羊。本地青山羊属黑白毛混生的自然色,毛绒自然卷曲,非人工所能仿造,为国际上的独特商品。据《中国实业志》载:“鲁西南一带胎羊皮远销国外。胎羊皮取自母羊胎中仔羊之皮,于母羊分娩前破腹取之,毛细而质软。但近年省府悬为历禁,以其防碍羊畜繁殖极大,故出品减少。”民国22年产羊皮2000张,外销1000张。以后逐年停产胎羊皮,改产猾子皮。建国前夕,菏泽、南华、安陵等县民主政府,把发展养羊, 多产猾子皮,作为一项生产任务布置到基屋。如南华、菏泽2县在1949年初安排全年计划时,各计划生产猾子皮1万张。
建国后,为出口创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供销社、畜产公司大量收购猾子皮。1949年全县有青山羊2万余只,到1962年青山羊存养量达10万只以上。1978年后,因青猾皮收购价格的升降及国际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养羊数量呈曲线发展态势。其中1978年养青山羊21・1544万只,1980年养27・3733万只,1985年养19.9109万只。
改良羊
荷泽市绵羊原为当地“小脂尾寒羊”,为裘肉兼用型,属粗毛羊。1958年县配种站引进2只“考力代”种公羊,对当地绵羊进行杂交改良。1964年又引进一部分德国“美利奴”种公羊,在赵楼公社邓庄一带进行杂交改良。1967年又引进“髙加索”种公羊67只。经改良一、两代后,羊毛产量增加1至2倍以上,细度58支左右,长度8.3公分,油汗适中,净毛率50.3%,适用毛纺工业用毛。由于改良羊的收益增加,很快在全市普及。后因管理不善,造成改良羊畸形发育,群众误认为皱褶羊为好羊,结果羊毛变细、变短,净毛率平均30%,油汗过大,强度、匀度很差,毛纺部门不能使用,以致大量积压。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毛纺工业的发展,所产羊毛适于做毛呢原料,羊毛销路转畅,价格看涨,改良羊又呈发展趋势。
菏泽斗鸡荷泽市饲养斗鸡历史悠久,经长期培育,逐渐形成“菏泽斗鸡”这一地方品种,荷泽斗鸡身形似松鸡,尾部普生两根明显的飘尾,雄壮美观,勇猛善斗,具有斗死不败的顽强特性。比斗时非常凶猛,平时却又温驯,所以引起许多人的喜爱。菏泽斗鸡在外貌特征上与南阳、新乡等地斗鸡有差异,与开封斗鸡较接近。
民国初年,菏泽城里方军门爱养斗鸡,故繁殖很多。1937年后,由于灾荒战乱,斗鸡濒临绝迹。1959年城乡又有人饲养,1962年数量增加,饲养中心渐集中于城内。1968年,菏泽柴油机厂的曾现正二兄弟从外地引来2只种鸡;1977年以来,又有人几次去开封与几位名家交流技艺,建立友谊,带回几只鸡种与本地鸡种交配选育。经10余年精心选育,使现在的斗鸡在体形、外貌、平均体重等方面均异于外地斗鸡,故将其称为“菏泽斗鸡”。
菏泽斗鸡的公鸡以青、红、紫、皂为上色,狸、白、柿黄为下色。一般体重4.15公斤左右,最大的5公斤,最小的3公斤。平均体重63公分,髙的达72公分以上,矮的55公分。冠形分花冠、平冠两种;啄大部分为黄色,嘴形粗、直、长、尖;眼有白眼、绿眼、菊花眼之分;脸有粗脸皮、细脸皮之别。
母鸡以青色为主,另有豇豆白和豇豆红等色。体重一般3.5公斤左右。年产蛋70枚以上,最高达130枚。蛋重50克。春节过后多采用母鸡孵化。
斗鸡的饲养管理要求较高,平时以高粱、小麦、玉米等杂粮为主食;育雏阶段掺喂熟鸡蛋黄;斗期喂鱼虾、牛肉、鸡蛋等,斗后停喂数日,灌茶水。
斗羊原系当地绵羊,挑选体型好、长势旺、体大力强的雄羊经驯养后用于抵斗。大的斗羊100多公斤,性情刚烈,外人不敢近前。经驯服的斗羊,撒开僵绳,人走它跟,人住它停。进入赛场,主人挥鞭喝令,即飞身上场,进退盘桓很听指挥。建国前,农村养斗羊的很多,每逢集会,则牵羊到市抵斗。特别是农闲季节,每遇大的古庙会,斗羊者甚多,围观者如堵,抵斗场面异常壮观。1964年后,因当地绵羊逐渐改为半细毛羊,斗羊日趋减少,以致绝迹。近年来,爱好者从梁山等地引进优良品种,专供抵斗。
菏泽黒猪(曹州黑猪)是当地长期饲养的一种地方猪种。有耐粗饲、易管理、抗病力强、肉质好、产仔多等优点,但发育较慢。它全身无杂毛,有大、小两个类型。大型的叫黄瓜嘴(大褶皮),嘴筒长而直,耳大下垂遮眼,脸长皱纹较少,体躯较长,背腰稍有凹陷,腹大下垂,尻部多倾斜,皮肤松弛,尾粗长,四肢长,结实有力,母猪多卧系;小型的是莲花瓣脸黑猪,嘴粗短,耳大下垂,面部多皱纹,皮较薄,有的三吊腰,多卧系,体躯较短,尾细长。成年猪一般体重100〜150公斤。
1956年以前,荷泽市所养的猪都属菏泽黑猪。1957年以后逐渐引进了垛山、定县、新金、约克夏、巴克夏、苏联大白、荣昌、内江、长白等猪种, 与当地猪杂交。现在纯种曹州黑猪存量较少,多为肉脂型杂交猪。
菏泽麻鸡菏泽市传统鸡种,分布全市。分黄麻、黑麻、白麻等几种毛色。体型结构紧凑,动作灵活,适应性和觅食力较强,易管理,适宜农村散养。年产蛋140〜180个。但长期以来缺乏选育。1977年才引起重视。
除麻鸡外,1958年至1964年曾引进莱航、狼山、寿光等品种鸡;以后又引进星杂288、579、罗斯等蛋用品种鸡和白洛克、星布罗、罗曼等肉用品种鸡。
第四节疫病防治
1941年5月,山东省公署、警备厅、建设厅下达《山东省取缔牲畜类输出暂行规定》,翌年3月又下达《山东省牲畜类检査暂行规定》,指出:牛、马、骡、驴、猪、绵羊、山羊、家禽在办理省内外输送及搬入时须领得山东省牲畜管理局之认可书,于所辖畜产管理分局指定场所受其检査。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畜禽疫病一直没能控制。
1958年,县成立了畜牧畜医站,开始对本市畜禽疫病进行检査和防治。畜禽疫病防治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一、畜禽疫病
建国前,猪瘟、猪丹毒、鸡瘟、禽霍乱、口蹄疫是威胁禽畜生存的主要疫病。1940年和1941年全县发生猪瘟、鸡瘟、禽霍乱、口蹄疫等畜禽疫病,死猪1238头,鸡2万余只,大牲畜100余头。
建国后,由于加强了预防和治疗, 有些疫病已得到控制。1960年全县感染牛疥癣7000余头,治愈6350头。1964年——1983年曾3次发生口蹄疫,政府立即组织防治五号病指挥部进行防治,1984年普査黄牛5000头、猪12・6万头,均未发现此病。禽霍乱虽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但死亡率逐年减少。1975年预防接种18万只(鸡),发病11万只;980年预防接种22・78万只(鸡),发病2.7万只。猪气喘病自1958年以来曾有6个年份在全县流行,经综合治理,1980年末消灭了猪气喘病。但有些畜禽的疫病至今无法控制和有效治疗。马传染性贫血,又叫“三号病”,1978、1980、1981年均有发生,发现后只能予以捕杀深埋;马传染性脑脊髓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鸡瘟病每年都有流行,但只能靠预防注射而没有有效疗法。
二、疫病防治
建国前兽医治疗技术落后,全县没有正式兽医机构,没有谁给小家畜、家禽治病,更谈不到大规模的卫生防疫。给大家畜治病只是扎扎针,治治跛行之类。若需投药则用牛角或竹筒等器械。
1956年县开设了兽医门诊。后各区、公社相继建立兽医站,担负起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和检疫工作。
50年代治疗牲畜疾病,一般按传统医方灌服中约,但也开始使用西药灌服和肌肉、颈静脉注射治疗。60年代发展到对牛的第三胃注射疗法;对马属动物用掏结、捶结术治疗结症;用鼻腔投药代替传统的灌药法;能进行一般的外科手术。70年代开始进行剖腹产,瘤胃手术;手术治疗尿道、膀胱结石;进行肠套叠、肠扭转手术。80年代进行胸腔手术和脑包虫手术,用长竹板固定中下部四肢治疗骨折;通过临床实践与研究,掌握了犬、猫、狐、貂、貉等小动物诊疗手术,一般疾病能利用化验等辅助诊断进行确诊。
畜禽的防疫工作,1949年开始用炭疽疫苗对重点疫区的牛预防注射,后转向每年进行一次大面积的防疫。1952年开始用I系鸡新城疫弱毒疫苗给雏鸡滴鼻,预防鸡瘟。1953年开始牛气肿疽防疫。1956年开始用1系鸡新城疫苗进行成鸡刺种,后逐渐转为注射。1957年开始用猪瘟免化弱毒疫苗预防猪瘟,同时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疫苗预防猪丹毒,1958年建立兔化疫苗制剂室。以后改为用冻干苗和二联苗。在此期间开始进行马鼻疽点眼。1960年实行每年春秋两次定期防疫。以后又开始了牛肺疫、羊炭疽、马属动物破伤风等项防疫。1966年春,因苏、蒙两国发生口蹄疫,为加强防疫,用口蹄疫A型疫苗对牛进行预防注射。随着疫病的被控制,对一些疫病的防疫,分别于不同的年份结束,只有猪瘟、猪丹毒、鸡瘟、禽霍乱的防疫,一直延续到现在。
检疫工作,五十年代开始对岀境生猪进行检疫,1984年开始对农贸市场的肉类和调出的畜产品进行检疫。
第五节淡水养殖和捕捞
一、淡水养殖
菏泽市最早的淡水养殖首见于《豢龙》的记述。古代的荷泽一带,处于济水与荷水的交汇处,形成菏泽、雷泽、大野泽3个较大的湖泊和许多坑塘、水洼、河汉,河湖相通,水网纵横,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人们由捕捞鱼虾之类进而发展到淡水养殖。“菏泽”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湖泊,又名“龙池”,在今城东南30里处,为“舜命董文豢龙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谋臣范蠡同西施同舟辗转来陶地(今定陶境内)隐居,在定、巨、菏一带养鱼、经商,并著有《养鱼经》,指导当地百姓养鱼,一直被传为佳话。据李挺《范蠡养鱼析议(下)》介绍,由于这一带距黄河很近,易于搞到怀子鲤鱼;再就是位于著名泽区(境内有舜打过渔的雷泽,附近还有能吞吐黄河水的巨野泽),因此,所养多为鲤鱼。从秦汉到明初,由于遭受战乱、水患、瘟疫之灾,几乎成了无人区。明、清时期,未见到有关养鱼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小坑塘养殖,产量极低,品种单调。建国后淡水养殖业渐兴,1956年城里部分居民利用城内坑塘集资养鲤鱼15亩,次年捕捞喜获丰收,激发了养鱼的积极性。1958年,菏泽军分区从武汉运来鲢鱼、鳙鱼、草鱼等鱼苗,放入军分区院内的两个自然坑塘内。因水质好,生长较快。同年7月,食品经理部购进两车鱼苗,在城内几个大坑内放养。1959年11月,城关组建了园艺场,下设水产队,负责500余亩水面的鱼业生产,投放鱼苗66・5万尾。1960年集体养殖先后发展到黄集、都司、高庄、辛集、安兴、马岭岗等公社。1963年12月10日,市农业局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水产的工作意见”,号召农村以生产队、生产大队为单位利用坑塘、壕沟、河流等进行集体养鱼,逐渐取消了个体养殖。1964年集体养殖面积达到1850亩。但在养殖方法上多是粗放粗养,全年产量只有30吨,平均单产16公斤/亩。7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高产鱼塘。如城关公社西关大队1977年改造鱼塘10亩,放养5寸草鱼,固定专人割草喂养,经过4个月,平均尾重2斤多,最大个体4斤。安兴大队1979年有塘鱼2万余尾,每尾2〜3斤。80年代初,个别城市居民利用庭院造养鱼池,部分农民利用自留塘进行家廨养鱼。1978年以后,渔业生产也实行了责任制,大多数单位的集体养鱼改为专业承包。承包方式有联户承包和个人承包。如丹阳办事处耿庄村耿纪信承包集体水面10亩,每年交集体120元,承包期10年。他养的鱼亩产均在400〜500斤。1984年全市5000亩养鱼水面,实行专业承包的有3870亩,占77.4%。其中联户承包面积3700亩,个体承包面积170亩。1985年,全市养鱼水面7000亩,实行承包责任制的有6020亩,其中有个体专业户800户,承包面积3500亩。家庭养鱼也从1983年的36户,养鱼面积50亩,年产5吨,提高到1985年的80户,养鱼面积120亩,年产鱼15吨。
鱼苗、鱼种:建国前,群众养鱼所需鱼种,主要到河里捕捞鱼片放入鱼塘饲养。50年代后期,开始到长江流域采购鲢、鳙、草、编等中南鱼苗。1960年杨庄鱼场人工繁殖鲤鱼成功,但繁殖量小,大部分鱼苗仍需从外地购进。1965年后,南关鱼场从曹县、成武等县购进乌仔,进行二级培育,为菏泽市鱼种生产的一次进步。1979年城关公社李娥大队,吕陵公社贾坊、田寺大队,吴店公社吴店大队,安兴公社安兴大队相继建立了鱼种培育点,共造鱼种池80亩,从曹县、成武引进乌仔150万尾,培育鱼种100万尾。进入80年代,刘寨、杜庄、安兴等乡镇也分别办起了鱼种场,并岀现了部分个体鱼种培育专业户。如沙土镇农民林化荣1985年承包本村40亩废窑坑培育鱼苗,当年培育鱼种30万尾。1985年,全市鱼种池面积达到200亩,购乌仔400万尾、水花430万尾,人工孵化鲤鱼苗80万尾,共培育鱼种400万尾,其中大规格鱼种250万尾(以上数含地区鱼种场数),群众自捕大规格鲤鱼种约1万尾,是历史上培育鱼种最多的一年。满足了全市需要, 扭转了从外地大量购进鱼种的局面, 推动了养鱼业的发展。
成鱼养殖:建国前后,本市主要养殖鲤鱼。进入60年代,主要养殖鲤、鲢、鳙、草鱼,搭配青、编鱼种混养。70年代搭配混养的品种有鲂鱼。80年代又增加了日本白鲫鱼。
养鱼方式有坑塘养殖和河道养殖2种。建国前,人们主要利用小坑塘养殖,“有水就有鱼”的传统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建国后,逐渐转向大坑塘养殖生产。1978年后,先进的养鱼技术开始推广,“人放天养,粗放粗养”的养鱼方法被摒弃。村内外蓄水坑、废旧窑坑等被利用起来,产量迅速提高。并出现了亩产150斤以上的稳产高产塘2000多亩。河道养殖始于80年代。赵王河河道中,从辛集行政村至大阎庄行政村长达10华里的老河道,两岸芦苇丛生,藕资源丰富。各行政村在所管理的河道间建有桥涵,安装有拦鱼设备。他们以养草鱼为主。辛集西南隅行政村在1984年将河道中的藕挖出以养鱼近百亩。1983年,何楼乡卞庙行政村在排水沟中安装拦鱼设备,养草鱼、鲤鱼、鲢鱼、鳙鱼10余亩。1985年,全市河道养殖面积500亩,年产鱼30吨。1979年城建局园林所水产队在城隍庙大坑利用网箱养鱼,可惜没有成功。
商品鱼基地:1982年省在本市建设商品鱼基地551亩,次年建设300亩,1984年建设500亩,无偿投资11.2万元,周转金16万元。商品鱼基地分布在安兴、佃户屯、李村、何楼、侯集、刘寨、丹阳、李庄集、白虎、杜庄、新兴、吕陵等12个乡、镇、办事处的50个行政村、乡镇办鱼场等单位。1983年至1985年累计鱼产量302吨,上交商品鱼1.87吨。
二、淡水捕捞
961年(宋建隆二年),后周疏通五丈河,分汴水入济,潍水(今老赵王河)上接五丈河,水势旺盛,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公元963-967年 (宋乾德年间),打鱼店村人在村北开设一小店专供赵王河上打鱼人食宿,说明当时捕捞业的兴旺。1497年(明弘治十年),黄河决口黄陵岗,夺道赵王河,此河日堙,捕捞业也随之衰落。
但在沿黄河一带,长期都有以渔为生者,或农、渔兼顾。菏泽的鱼市或大或小,始终存在。建国前的捕捞业,多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水产捕捞业非常重视。60年代初,相继成立了一批水产捕捞队,国家调拨了牛皮、棉纱、网片、蚕丝等渔需物资供应水产队及其他渔民,促进了捕捞业的发展。1978年后,许多农民利用农闲捕鱼,捕捞量一直持续上升。1982年渔业捕捞量达21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到1985年,全市有专业捕捞人员210人,兼业捕捞人员1000人。鱼船60只,载重25吨, 捕捞量15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