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01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分类号: P56
页数: 4
页码: 65-68
摘要: 菏泽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一级),鲁西台背斜(二级),郓城——徐州拗断带中部偏西(三级)。市四周为断层所切割。北部为东西向的郓城正断层所切;东部为南北向的曹县正断层所切;中部为东西向的菏泽正断层所割;西部为东北向的聊考正断层所切;南部为凫山正断层所切,正处于定陶左隆起的北翼。
关键词: 区域地质 地貌 菏泽市

内容

菏泽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一级),鲁西台背斜(二级),郓城——徐州拗断带中部偏西(三级)。市四周为断层所切割。北部为东西向的郓城正断层所切;东部为南北向的曹县正断层所切;中部为东西向的菏泽正断层所割;西部为东北向的聊考正断层所切;南部为凫山正断层所切,正处于定陶左隆起的北翼。中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以来,地壳呈断块状下沉,上部全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荷泽市第三层(R)和第四系(Q)地层界限不易区分,一般第三、第四系(E+Q)沉积厚度为700〜900米,分别不整合在奥陶系、石碳系、二叠系之上。
  菏泽市第四系沉积物为山前河道式、大陆湖泊式和河流冲积式沉积。由下而上可分三个旋回:下部(未见底)主要是细沙、粉沙、粘质沙土、沙质粘土(含姜石)和粘土,厚度250米,多为红色、紫红色的碎屑岩;中部是细沙、极细沙、粉沙、沙质粘土(含石膏)、结晶石膏(厚0・8米)、粘土等,厚度110〜600米,主要为灰色、灰绿色的碎屑沉积和化学沉积物;上部是中沙、细沙、沙质粘土(含姜石)、粘土(含姜石),厚度20〜110米,多为紫红色和灰黄色的碎屑岩、裂隙粘土,粉细沙和中沙是上部的主要含水层。
  地下水垂直分布,为二层结构 (上咸——下淡)和三层结构(上淡 ——中咸——下淡)两种形式。上部为河流冲积淡水型,中部为大陆湖泊泻湖咸水型,下部为山前冲积淡水型。
  菏泽市的表层土可分为五个土属。其中生产性能较好的是褐土化潮土,主要分布在赵王河两侧和河滩高地,无盐碱威胁,宜种粮食和特产作物,居全市土壤之首;其次是壤质和粘质土壤(蒙金地)。它通透性强,保水保肥好,抗涝渍强,属高产、稳产土壤型。以上两种土壤共50・5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1・6%。潮土土属,面积较大,质地以轻壤最多,约10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紫砂和纯粘土质很少,约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
  第二节地貌
  一、地貌的形成
  菏泽市属黄河冲积平原,大地貌属华北平原。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海拔55・5米,东北海拔44米,高差5米,平均坡降为1/8000。黄河决口泛滥对荷泽市地形的改造,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荷泽县志》记载,凡黄河决口改道涉及到荷泽市的,自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前元十二年)至1939年(民国28年)。先后共47次。特别是1926年的东明县刘庄处决口,主洪道沿曹县和定陶北境东下,侧流受老赵王河阻隔北折,形成今天的沙河河滩高地和两侧的缓平坡地。赵王河为古河滩高地(1855年铜瓦厢决口形成)。在沙河河滩高地和赵王河河滩高地之间,洪水流速减弱,静水沉积,形成了地跨金堤镇和何楼乡的曲庄洼,1935年郵城县临濮决口,主洪道也因赵王河的阻挡,大股南漫,水迫城外,小留镇一带淤垫七八尺,形成了市北部的缓平坡地;小股北去形成了胡集乡北部的决口扇形地。在这两次决口的冲积溜道之间,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浅平洼地。因此,全市地形从北向南呈岗洼相间、东西向带状分布。由于河道股流沉积,同时也由于境内河流的决口冲积,在缓平坡地上又出现了一些局部洼地。因为这些局部洼地四周地势较高,呈碟状分布, 故又称为碟形洼地。
  二、地貌类型
  经过两次较大的黄河决口以后, 今天的地形地貌已基本固定。根据地势地貌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成8个类型区。
  菏泽市地貌类型表
  菏泽市地貌图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