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为菏泽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是菏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省会济南240公里,距首都北京750公里。北邻郓城,东接鄄城和巨野,南与定陶、曹县接壤,西与东明县毗邻,西北一隅隔黄河与河南省的濮阳市相望。市境正东最远至沙土镇的周海村,正西最远至吕陵镇的王庄,正南最远至金堤镇的河南王村,正北最远至马村乡马长寨,东南最远至佃户屯乡张楼村,东北最远至胡集乡后楼村,西南最远至大黄集乡徐庄,西北最远至李村镇岔河头村。全市总面积1399.6平方公里。辖5个城区办事处,11个镇,21个乡,1753个自然村,总人口为100.15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744万人。
今市城为县治所始于公元488年,最初名乘氏县,1166年,乘氏并于济阴。1168年济阴城圮于水,曹州州治所和济阴县治所同时迁于乘氏故城。今市城时为曹州和县双重治所。1368年,因水灾,州治所迁安陵镇(今安陵集),县废,今城改为古雄镇。1446年复置曹州,今城第二次为治所。1735年,升州为府,设附郭县名菏泽。当时县境东西90里,南北70里,共6.9692万户46.3036万人。
第一章建置
菏泽之名最早见于《禹贡》:“导菏泽,被孟潴。”菏泽,水名,在今定陶县东北,古为一大沼泽,济水流经其间,禹治水时,由菏泽将济水导于他处。《尚书集传》载:“菏泽在定陶东,以其水近菏山,故名。”
尧舜时期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上有“舜耕历山,渔雷泽”的记载。郑康成在《诗•曹风集说》中说:“昔尧尝游成阳,舜渔雷泽,民俗始化。”据《续山东考古录》、《太平寰宇记》和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考.证,历山,在今鄄城县境;雷泽,在今菏泽市胡集乡境内;成阳也在胡集乡境。由此可见,远在唐虞氏族社会,今菏泽市境内就有先民居住,并且是尧舜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夏朝时期禹治水之后,将天下划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今荷泽市境大部属兖州。西南部属夏之三艘(zong)国。
商汤时期《史记》载:“桀败于有娥(song)之虚,……汤遂伐三殿。”商汤灭桀之后,即把三鬷改为曹国。今菏泽市即曹国之北境。
西周时期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十三年),武王封其弟季戴为成伯,在成阳(今荷泽胡集一带)建立鄄国。
春秋时期今菏泽市境大部仍属曹国,东北部属鲁国,西北部属卫国。
公元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宋景公灭曹,原曹地入宋。
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宋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齐得其济阴”(《太平寰宇记》)。今市境遂并于齐。这时期境内出现多处城邑,有:葭密邑在县西25里”(《续山东考古录》),今贾坊乡葭密寨;桂陵城,“在县东北20里”(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今牡丹乡何楼村,齐大破魏师于桂陵,即此;漆园城,”在故冤句县北70里”(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今李庄集乡境内,是庄周为吏之所;谷丘,“在今山东菏泽县北”(《辞海》),今小留镇东北;鲁桓公与宋公曾盟于此。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为36郡。今菏泽市境属东郡。
西汉时期今菏泽市境初属梁国,后为吕都、成阳、冤句、离狐、葭密、句阳、济阴等县分辖,除离狐外均属济阴郡。
吕都:公元前201年(汉高帝六年),兖州的西境改为梁国,称梁都,吕后称制后,封其侄吕产为梁王,都于此,改名吕都。“吕都”有二说:一说即今菏泽市之吕陵店;一说在市西南30里,文帝时吕都县并入冤句县。
冤句:据清光绪十一年《荷泽县志》记载:“菏泽实兼句阳、吕都、葭密三县之地,而冤句在其西,又得其地之半。”冤句县故城在今城西南王浩屯镇一带。
成阳:即古邮国。汉初置县,在今城东北胡集乡境内。
离狐:据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记载:“故城在西北40里。”今市境西北部属离狐县。《曹州府志•地形志》记载:“离狐有桃城,今李二庄 (即今李庄集)。”
葭密:汉初置葭密县,后又撤销, 以后一直为村,在城西北25里。
句阳:即春秋时期的谷邱。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载:句阳“在县北25里。”即今小留镇境内。
东汉时期市境为句阳、冤句、成阳、离狐县地。四县属济阴郡,隶于兖州。原葭密、吕都二县于东汉初废。
魏晋时期仍为句阳、成阳、冤句、离狐县地,属兖州济阴郡。226年 (曹魏黄初七年),句阳改为县王国。232年(太和六年)复为县。
南北朝时期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于今市置乘氏县。这是今城首次为县驻地。527年(北魏孝昌三年),在定陶置西兖州,后又迁于左山之阳。北周时改西兖州为曹州。自此,始有曹州之名。
北齐时,今市境大部属乘氏,西南部属冤句。乘氏和冤句先属西兖州,后属曹州。
隋朝时期586年(开皇六年), 在曹州城置附郭县——济阴县。今市境绝大部分仍为乘氏县地,东北一隅为雷泽县的西南部,西北为离狐县的东南部,南邻济阴、定陶两县。
是年,在古成阳复置县,名雷泽, 属东平郡。
596年(开皇十六年),一说605年(大业元年),改曹州为济阴郡,冤句、乘氏、济阴等县属之。
暗末,乘氏县废于战乱。
唐朝时期621年(武德四年),复置乘氏县,今市境绝大部分属之。同时于今市北部置阳晋县(今白虎集乡境内),不久即废除,其地并入乘氏县。是年又改济阴郡为曹州,乘氏、冤句、南华等县属之。后雷泽县改属濮州之濮阳郡。
南华县,本离狐县。因庄子在此地(漆园)写《南华经》,而唐玄宗推崇道教,故在742年(天宝元年)改名为南华县。
宋朝时期1086年(宋元祐元年),冤句改为宛亭县,与乘氏、南华、济阴属曹州。
1102年(徽宗崇宁元年),升曹州为兴仁府,领济阴、宛亭、南华、乘氏四县。1129年(高宗建炎三年),为金占领。
金朝时期1166年(大定六年), 乘氏并于济阴。自此无乘氏县。
1168年(大定八年),济阴城圮于水。州和县治同时迁于乘氏故城。菏泽城首次成为州之驻地。同时,宛亭、南华、雷泽亦陷于水。南华、宛亭并于济阴县,仍属曹州。雷泽降为镇,改属濮州鄭城县。自此,今市境内仅一济阴县。
元朝时期今城为济阴县地,曹州治所。
明朝时期1368年(洪武元年),因水灾,曹州治所迁至安陵镇(今之安陵集),遂废济阴县。今市地直属曹州,自此无济阴县,今城改为古雄镇。之后,为镇79年。
1369年(洪武二年),又因水患, 移州治于盘石镇(今曹县境)。
1371年(洪武四年),曹州降为县,复置定陶县。今市境分属定陶、曹县,二县同属济宁府。1385年(洪武十八年),济宁府降为州,又改属兖州府。
1446年(正统十一年),因民众渐广,于是又在古雄镇营建城池,复置曹州。此是今城第二次为州治。州编户29里,后增至72里。今市境直属兖州府曹州。
清朝时期1724年(雍正二年), 曹州改为直隶州。
1735年(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设附郭县,以《禹贡》“导菏泽” 之名称菏泽县。
清时县境较今市境为广,包括今曹县、定陶、鄄城各一部。光绪年间,县境“东西广90里,南北袤100里,分70里,共6.9692万户,46.3036万人。
民国时期1913年(民国2年),撤销府、州,省下设道、县,菏泽县属济宁道。
1925年(民国14年),改属曹濮道。
1932年(民国21年),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荷泽县搞乡村建设实验,改称“实验县”。
1933年(民国22年),改属山东省第二专署,县城为专署驻地。
1938年(民国27年)5月,日军第一次侵占菏泽城,旋又撤走。国民党又在县城设山东省第十专署,菏泽县属之。
1939年7月,日军再次侵占菏泽城,县城沦陷。日、伪设菏泽县,属曹州道尹公署,县城为道尹公署驻地。
1940年后,广大农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各抗日县政府在今市边境相继建立。
1941年6月,于今市境西南部菏、定、曹交界处建立“荷泽县抗日县政府”。
1942年,于今市境西北部菏、东交界处建立“南华县抗日县政府”,与菏泽县同属冀鲁豫第七专署。是年又建立“临泽县抗日县政府”。
1944年,划出临泽县东部建立 “郛巨县抗日县政府”,与临泽县同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0月,八路军攻克菏泽城,全县解放。
1946年2月,中共置菏泽市,市城为冀鲁豫边区政府驻地。
1946年9月,国民党北犯,重占菏泽城,设国民党菏泽县政府,属山东省第十六专员公署。县城为专署驻地。
1946年11月,中共撤销菏泽市。广大农村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政区划分与抗日战争时期基本相同。
1948年9月30日,菏泽第二次解放。
1948年11月,原菏泽县改为安陵县,临泽县改为菏泽县。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安陵、南华、郓巨等县撤销,恢复原建置,统称菏泽县。本市始形成和今境大致相同的轮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菏泽县随菏泽专署改属山东省。
1958年10月,菏泽专署撤销,县改属济宁专署。
1959年9月,恢复菏泽专署,县随属。
1960年1月20日,菏泽县复改为市。1963年3月,又改市为县。
1983年9月,菏泽县再次改为菏泽市,属菏泽行政公署管辖。市为行署驻地。菏泽置县后,境域区划和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明以前已无文字可考。明朝时期按百户为里,全县划分为29里,后增至74里(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清仍沿袭明治。清末荷泽县分为69都。
城内4都:西隅为归厚都,北隅为泽民都,南隅为感化都,东隅为新民都。
城外65都:
东方12都:崇文都(东堤口至双河集一带)、永定都(今岳程庄乡张什店一带)、永泰都(今辛集一带)、乐业都(今皇镇集及定陶境内中沙海、前沙海一带)、据德都(今沙土镇赵平坊一带)、清浪都(今沙土镇大李庄一带)、新安都(今定陶半堤集一带)、从顺都(今巨野县许楼一带)、安民都(今庞王庄乡孔花园一带)、寒山都(今巨野县陈集、毛胡同、冯沙窝、刘楼一带)、新兴都(今新兴乡新兴集一带)、绥化都(今岳程庄乡孔楼一带)。
南方15都:永利都(今南城办事处朱庄一带)、永康都(今何楼乡何楼一带)、集贤都(今何楼乡火神庙一带)、雷泽都(今丹阳办事处桑屯一带)、玉秀都(今佃户屯乡佃户屯一带)、由义都(今金堤集河南王一带)、永丰都(约曹县双铺集一带)、正江都(今定陶县张湾、菏泽市安陵一带)、力本都(今定陶县力本屯一带)、嘉会都(约今定陶境内仿山一带)、缓宁都(今曹县侯集一带)、敦义都(今成武县崇福集一带)、长乐都(今曹县长乐集一带)、顺义都(今曹县仲堤圈一带)、句阳都(今定陶县境内李阁一带)。
西方19都:迁义都(今北城办事处宋庄一带)、万乾都(今马岭岗镇万乾、解元集乡郭庄寨一带)、永平都(今西城办事处张什言一带)、解元都(今解元集乡解元集、穆李一带)、甘泽都(今贾坊乡侯庄、徐庄一带)、吕陵都(今吕陵镇吕陵店一带)、黄陵都(今杜庄乡杜庄、刘寨一带)、兴礼都(今贾坊乡肖老家一带)、思贤都(今吕陵镇陈集一带)、尚家都(今贾坊乡葭密寨一带)、香炉都(今马岭岗镇马岭岗、赵桥一带)、通固都(今二郎庙乡通固集、范水坑一带)、从义都(今马岭岗镇张黄庄及王浩屯镇张楼一带)、明义都(今大黄集乡李八老、毕寨一带)、归安都(今曹县桃源集一带)、许家都(今高庄镇高庄集一带)、大郭都(今李村镇后油楼一带)、甘露都(今河南省濮阳小甘露一带)、永和都(约今贾坊乡郭西堂一带)。
北方19都:力山都(今北城办事处张古楼一带)、卜固都(今杜庄乡丁庄一带)、利用都(今刘寨乡吕庄、魏庄一带)、小留都(今小留镇小留集、吴油坊一带)、马林都(今马村集乡马村集一带)、兴让都(今白虎集乡天庙一带)、存诚都(今马村集乡王集一带)、怀德都(今李庄集乡李庄集一带)、潘满都(今高庄镇贺庄一带)、务本都(今牡丹乡张集一带)、兴贤都(今牡丹乡赵楼一带)、新增都(今黄堤镇黄堤集、官庄、李庄一带)、沙堤都(今黄堤镇沙堤一带)、都司都(今都司乡都司集一带)、志道都(今马垓乡马垓及胡集乡东、西尹集一带)、户河都(今胡集乡龙凤集一带)、永阜都(今郵城县闫什口一带)、依仁都(今吴店乡吴店一带)、崇信都(今白虎集乡白虎集一带)。
辛亥革命后,菏泽县隶属山东省济宁道,下辖21个区(分管68都,后 “都”改为“里”)。
1928年(民国17年)裁道,以县直属省。县辖21个区改为10个区,分辖9镇194乡。
1932年(民国21年),梁漱溟在菏泽县搞乡村建设实验,改称实验县。并乡撤区,改10个区为21个乡,以乡农学校校长行使乡长职权。
1949年10月至1952年7月,全县分12个区,一个城关镇。区以序数为名:一区(岳楼)、二区(何楼)、三区(三教堂)、四区(杜庄)、五区(黄堽)、六区(吕陵)、七区(王浩屯)、八区(高庄)、九区(小留)、十区(安兴)、十一区(辛集)、十二区 (沙土)。
1952年8月至1956年4月,辖13个区、1个城关镇。原12个区未动,又在五区和十区边界处划设十三区(都司)。
1956年5月至1958年1月,又将十三区撤销,恢复原来的12个区, 城关镇未变动。区下辖89个乡。
1958年1月至1958年8月,撤区并乡,除城关镇未动外,全县改为29个乡。乡名以地名称之。计:岳楼乡、皇镇乡、辛集乡、沙土乡、安兴乡、新兴乡、龙凤乡、都司乡、侯集乡、小留乡、黄堤乡、吕陵乡、黄集乡、杜庄乡、高庄乡、白虎乡、李村乡、吴店乡、王浩屯乡、龙王冯乡、二郎庙乡、马岭岗乡、李孟油乡、佃户屯乡、何楼乡、孟庄乡、李庄乡、卞庙乡、牡丹乡。
1958年9月至1959年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县辖11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公社名称为:超英(王浩屯)、超美(晁八寨)、红旗(城郊)、上游(葭密寨)、跃进(马岭岗)、东风(辛集)、卫星(小留)、临黄(高庄)、旭光(安兴)、东方红(都司)、太阳升(沙土)。
1959年初至1960年1月,辖14个人民公社、1个城关镇。原11个人民公社改以地名命名(晁八寨公社改为何楼公社;葭密寨公社改为吕陵公社)。1958年定陶县撤销后,划入荷泽3个公社,即张湾、保宁、邓集。
1960年1月至1963年2月,辖12个公社。1962年1月恢复定陶县,张湾、保宁、邓集3个公社划回。撤销城郊公社,改城关镇为城关公社;又另设杜庄公社。
1963年3月至1978年12月,辖15处公社和1个城关镇。原12处公社未动,又增置李村、黄集、佃户屯3个公社,至1966年城关公社复为镇,又增置赵楼公社。
1979年1月又将原15处公社改为23处公社(时有鄄城县12个大队划归本县白虎公社)和1个城关镇。公社名称为:辛集、沙土、安兴、都司、吕陵、杜庄、何楼、马岭岗、王浩屯、赵楼、李村、黄集、佃户屯、皇镇、新兴、胡集、黄堤、吴店、白虎、解元集、金堤、小留、高庄。
1983年12月,改社为乡。菏泽市划分为6个农村办事处,下辖11个镇,21个乡;另设5个城区办事处,直属市领导。
6个农村办事处为:市郊办事处、高庄办事处、黄堤办事处、皇镇办事处、马岭岗办事处、王浩屯办事处。
11个镇为:李村镇、高庄镇、吕陵镇、小留镇、黄堤镇、辛集镇、安兴镇、沙土镇、金堤镇、王浩屯镇、马岭岗镇。
21个乡为:李庄集乡、杜庄乡、刘寨乡、牡丹乡、岳程庄乡、马垓回族乡、庞王庄乡、皇镇乡、新兴乡、贾坊乡、二郎庙乡、解元集乡、何楼乡、大黄集乡、侯集乡、都司乡、吴店乡、佃户屯乡、白虎集乡、胡集乡、马村集乡。
五个城区办事处为:东城办事处、西城办事处、南城办事处、北城办事处、丹阳办事处。
第三章市城
第一节城址变迁
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始建乘氏县于今城,直至1166年(金大定六年)。其间,除隋末唐初因战乱乘氏县一度废置外,历北周、隋、唐、五代、宋及金,共678年其名未变。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乘氏县被金军占领。当地百姓多随宋南迁;力口之连年水患,户口大减,乃于1166年(金大定六年)废乘氏县,其地并于济阴县(济阴古城在今定陶县力本屯乡境内)。又二年,黄河泛滥,大水平地逾丈,济阴城圮于水。曹州太守赵世安将曹州和济阴县治均迁于今城。这是菏泽城第一次为州治。自此,为济阴县治达200年。
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黄河水患又废除济阴县,其地直属曹州。州治先迁至安陵镇,再迁盘石镇(曹县城)。今城改称古雄镇。
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巡抚山东大理少卿张骥奏以河北人民渐广,差赋不便,仍以金乘氏县旧址复置曹州。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附郭置菏泽县,即今市城址。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原曹县知县范希正迁任曹州知州,乃利用旧州址,度势规划,始筑城池;划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构儒学,初有街道, 奠定了今城基础。
城池经多次缮修、增筑,至1512年(明正德七年)告成,历时66年。城周12华里,城墙高2.5丈,堞高5尺,趾宽3丈,池深1.5丈,广4丈。建有四门:东曰“东秩”,西曰“西成”,南曰“阜民”,北曰“拱辰”。门上建成楼,门外有吊桥,城四角筑有敌台。
1522年(明嘉靖元年),知州沈韩离城5里筑护城堤防水。
1620年(明泰昌元年)巡道许鼎臣又加葺城面,修饰城楼。设四城楼: 东曰“青波旭日”,南曰“风入虞弦”,西曰“凤台霜晓”,北曰“云里蓬莱”。复于城门额嵌石为匾,东曰“双河”, 南曰“南华”,西曰“凤山”,北日 “济阴”。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樊濬改土城墙为砖墙,周长1872丈,根宽1.6丈。设炮台26座,水簸箕84道,门楼4座,垛口3134堵,马道斜墙8堵,马道门楼8座。
1938年至1948年,十年间城墙两次重修,三次拆除。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城墙遗址上植树,现已成林,成了浓荫覆盖的绿化带。
城内街道纵、横各7条,相互交叉,状若棋盘。交叉点称隅首,共23个(其中名称不详的5个)。以隅首为界,街分数段,各段长短大体相等,通名叫巷。东西巷32条(其中有2条名称不详),南北巷26条,共58条。民国初改巷称街。
1933年(民国22年),统一为街命名。东西街36条(其中一条名称不详),南北街36条,共72条(包括四关)。
第三节城区现状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菏泽市容已焕然一新。截止1985年,城区建设占地面积达14.15平方公里(1949年为2.25平方公里)。市区非农业人口已达11・5400万人(1949年为1・9万人)。
自60年代初,有计划地拓宽街道,并延伸出城,城区面积迅速扩大。1965年开始铺设沥青路面。从1977年开始对城区道路进行了综合治理。9年来(1977年至1986年)共新修翻修道路48万平方米。
经地名普查,对所有街(城内)、路(城外)统一进行了命名或更名。共有街23条,东西走向的11条,南北走向的12条(见附表)。共有路25条,东西走向的12条,南北走向的13条 (有些路名未定,故未附表)。
街路两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东方红大街东段至汽车站为繁华的商业区;城东是烟囱林立的工业区;城西是各类学校较集中的文化区;城北为蔬菜基地;城南沿中华路两侧形成了新的住宅区。
原来党、政、军机关多驻旧城内,现逐渐迁往新城区。市政府已迁至城西南部中华路新建大楼,地委、行署迁至城东南中华东路新建大楼。
古典式大型建筑——书画院已拔地而起,黄瓦粉墙,气势雄伟典雅。占地面积22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城市供水规模进一步扩大,日供水由1976年的6000吨,增加到1985年的20000吨。扩大了管网,增加了用户。城市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70%。
菏泽市交通方便,济菏、新菏铁路在此相接,建有菏泽站和菏泽南站两个火车站。城东关建有省一流水平的现代化长途汽车站。公路密如蛛网,由菏泽可直达济南、徐州、开封、郑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标准县级公路16条,简易公路可通往各乡镇驻地。菏泽已成为鲁西南铁路、公路交通枢纽。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市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飞速发展。现已有高等专科学校3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6处,职业中专1处,中等技工学校3处,驻城中学12处,小学43处,气象站、地震台各1处,并建成广播电台、电视转播台各1座,一类影剧院10座,影视厅更是比比皆是。
卫生医疗事业亦有很大发展。解放初只有设备简陋的医院1处,现仅城区即有大型医院9处(地区级6处、市级3处),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区缺医少药的状况。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集市贸易空前活跃。除每天经常的集市贸易外,还设立两处大型综合集贸市场,农历每月逢四、五、九、十开展贸易,每次参贸人数最高达15万人。
第四章重点集镇、村庄
吕陵店
又名吕陵集。位于城西稍偏北15公里,菏(泽)东(明)公路南侧,南靠新(乡)石(臼)铁路。
传说村北有吕后墓而得名。解放前菏泽去东明的官路从村内穿过,有人开设客店,故又名吕陵店。
据《续山东考古录》记载,该村为汉吕都县旧址,历来为县西境主要集镇。明、清两代曾在此设吕陵都。民国时期属菏泽县岗峰区,1942年秋属南华县。建国后,在该村设第六区署。1959年至今一直为公社、镇驻地。村庄规模比建国前扩大了一倍。1985年,有居民331户、1118人。农历四、九逢集。建电影院、联中各1处。镇机关及所属企事业单位设在该村,是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主要副业有桑蚕、养兔。葭密寨
位于城西11.5公里,是菏泽市最古老的村庄之一。清光绪十一年《荷泽县志》记载:“《竹书纪年》:‘幽王十三年,鲁季孙会晋侯于楚邱,即葭密,遂城之。’”据此,其为城年代仅次于成阳县城(今菏泽城东北胡集乡境内),是今市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的城邑之一。远在3000年前,这里已是一座居民点。汉初,在此置葭密县,西汉中期撤销,此后一直为村。清咸丰年间,围村筑寨,遂名葭密寨。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转载《史记》云:“齐威王以田忌为将,破魏师于葭密。”这是齐魏间的一次较重要的战争。1865年(清同治四年),捻军杀死清亲王僧格林沁的曹州之役也发生在这里。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村民委员会。1985年有居民218户、918人。设小学1处,有拖拉机3台,柴油机、电动机10台,砖瓦窑1座。
辛集位于城东12.5公里,兖(州)兰(考)公路北侧。宋朝时名青龙镇,位于潍水(赵王河)南岸,是一重要的河岸码头。《姜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青龙镇“港水环绕”:村内“楼阁棋布”,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大集镇。至清,赵王河上虽已失舟楫,但仍是曹州东部的一座名镇,属永泰都。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此进行过一次激战(一说太平军袭击青龙镇),该村变成一片废墟。数年后逐渐恢复,人称“新集”。近代,在书写中演变为“辛集”。民国时期属菏泽县永绥区。建国后,该村历来为区、乡、公社驻地。1983年后为辛集镇驻地。该村人郝宝臣,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变卖家产为家乡办学堂,在此建成“菏泽第六完全小学”一处。抗日战争初期曾任晋绥196旅旅长职务的抗日将领、著名烈士姜玉贞就出生在该村。原村南沿菏泽至巨野公路已形成新建区。化工、皮革、修配、面粉、油料加工厂等和商店、摊点、服务业门市多在该处,长达2公里。1985年,全村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有居民1000余户,近6000人。全村80余个姓氏,是全市最大的村镇。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有汽车4.辆、拖拉机15台。各类专业户、重点户180余家。
安兴集位于城东北23公里,赵王河东岸。因村西有安兴墓而得名。据说该村原名源乐口,宋、元时期就是一座大村。明成化年间称安兴镇,设有巡检司。清时改称安兴集。原属巨野县,建国后划归菏泽县,并在此设第十区。1958年后,先后为旭光人民公社、安兴人民公社、安兴镇驻地。
安兴镇距周围各县城都较远,所以历来为菏泽县东北部的大型集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涌现出各类专业户120余家,开展各种副业68项。联办工业企业主要有铸造、纺纱、预制、轮窑厂等。
每逢农历一、三、六、八集日,街巷人满。1985年,全村居民494户、2219人。镇机关和所属工商、文教、卫生等企事业单位均设在该村。有耕地306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有汽车3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共89台。年总产值80余万元。
沙土集
位于城东26公里,兖兰公路北侧。明时村名为清琅集。后来“因沙土环绕,又名沙土集”(《重修三官庙碑》)。历来为菏泽、定陶、巨野三县交界处的物资集散中心。明、清时期均在此设清琅都(辖55村);民国时期,“批置县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由于所处位置的重要,日伪曾在此设崇厚区,民主政权将其划入郓城县第一区。1947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此发动“沙土战役”,全歼国民党57师,生俘中将师长段霖茂。1983年改设沙土镇,为镇机关驻地。市十三中学设在该村。
1985年有居民419户、1925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和桃尖瓜。农历三、八逢集。有酿造、化工、丝织、建材等24项副业,各类专业户12家。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共68台。
金堤
又名金堤集。位于城南14公里,刘(庄)民(权)公路东侧,金堤河南岸。居民617户、2624人,其中回族58人。系城南古老集镇。
金堤原为古济水(后称潍水)的一段河堤。因唐开元年间金氏迁居于此地,遂为村名。
宋时,此地是水旱码头,交通方便,为商贾云集之处。时村名为金堤头。明代末期,成为集市,改名金堤集。
明朝中期,潍水河道淤塞,自金堤往东“野水相连,潴于故道,中生菱荷,盛夏花展,香闻数里”(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被称为“潍水荷花”,是县内八大景之一。此景历明、清300余年,直到晚清方绝。民国初至1942年,西哨门以东属山东省菏泽县管辖,以西属河北省东明县。是年5月全属菏泽县。1958年属何楼公社,1979年为金堤公社驻地。1983年改金堤镇,镇机关设在村西北角,建影剧院2处。农历二、七逢集。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1985年有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共40台。由于人多地少,搞副业和经商者较多,年收入约16万元。
安陵集
位于城西南22公里,定陶至大黄集公路支线南侧。
相传该村建于先秦,有安氏立村,居于高丘之上,名安陵(另说因秦相魏冉采邑定陶,死后葬于该村东南约3里处称安陵墓,又称安陵堌堆,故该村“世称之安平陵”,简称“安陵1939年秋,冀鲁豫支队司令部长驻该镇西门里韩家大楼。1941年抗日县政府就设在该村。
至宋代,村名始改安陵镇。明洪武元年,今市城圮于水,曹州治所一度移于此。至清,改称安陵集,属正江都。1941年2月以该村为中心建立了“菏泽抗日县政府”,为市境内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1949年2月改名安陵县,至建国前夕撤销。
1876年(光绪二年)5月,“安陵胭堆拉大旗”的首领张天鹰、朱振国就是在该村聚义的。这是一次没有正史记载的农民起义。
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安陵东、西、南、北、中五个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68户、3160人,拖拉机15台,柴油机、电动机共36台。
小留集位于城北13公里,临(清)商 (丘)公路东侧。
据《吴氏族谱》记载,1465-1487年(明成化年间),吴氏由江苏迁此建村。相传因西有“小留河”而得名。另一传说,河上有一座八孔桥,来往行人客商多在此少停休息,故此得名。建国前曾为国民党及日伪区、乡驻地。建国后为菏泽县第九区、小留乡、小留公社驻地,1983年为小留镇驻地。是菏泽市北部重要集镇。全村居民447户、2310人,农历二、七逢集,有影剧院1座。市第十中学和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心校均设在该村。该村土地肥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1985年有汽车3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共27台。有各种专业户近百家,举办工副业20余项,年总产值达70万元。
高庄集
位于城西北20公里,刘(庄)民 (权)公路南侧。
据《三官庙残碑》记载,该村原名高二庄。元朝时改为高原店。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改为高二庄集,至1796年(清嘉庆元年),改为今名。民国初年属菏泽县义聚区,1942年9月至1949年10月属南华县岗义区,1949年底属第八区,1957年后曾为高庄乡、高庄人民公社驻地。1983年12月高庄镇设于此。全村居民600户、2752人,有电影院1座,市第九中学、镇机关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均设在该村,为高庄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农历三、八逢集。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主要工副业有绣花、地毯和服务行业。有拖拉机15台,柴油机、电动机共27台。
王浩屯
位于城西南部,距城20公里,兖(州)兰(考)公路东侧,刁屯河西岸。1403年至1424年(明永乐年间)由名为王浩的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 遂以其姓名为村名。
民国初年,该村曾属东明县管辖,1947年属更生区,1949年归菏泽县为第七区。此后一直为区政府及人民公社、乡、镇驻地。1980年8月菏泽县在此搞改社设区建乡试点,原公社划为六个小乡,该村为区及小乡驻地。1983年底改社建乡时,正式建王浩屯乡。1985年6月王浩屯乡撤销,设王浩屯镇。
王浩屯现有居民426户、1755人,为市城西南重要集镇,农历五、十逢集,镇政府机关、市第七中学、镇中心校及镇属工商企事业单位均设在该村,并建有影剧院,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各种专业户10余户、工副业10多项。汽车3辆,拖拉机4台,柴油机、电动机共45台。
西马垓位于菏泽市城东北23公里,北靠荷济公路,南临洙赵新河。该村是菏泽市回民村庄之一。这里加工制作的毛皮工艺美术品颇负盛名。1968年始,建起了皮革加工厂,1971年又建,起美术制品厂。1985年仅两处皮革加工厂就有工人400人,年收入100余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3.5%。现村西建有工艺美术厂、裘毛厂、制革厂、面粉厂、煤厂等;村南有小学1处,并有清真寺院、饭店、卫生院、日用百货商店等;住宅向村北扩展,新建了排房,多采用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修了街巷,街面宽为1。米,巷宽3米,主要街道已修成沥青路面。
1984年恢复了集市,该村正沿着农、工、商并举的道路迈进。
赵楼
位于市东北部,距城4公里,济兰公路北侧。以农为主,多栽培花卉, 为菏泽牡丹集中产地。建有规模宏大的“曹州牡丹园”一座。花期游人如织,享誉中外。村南沿菏济公路,有供销社、市中医院、邮电支局、农电站、运输管理站、粮所、税务所、食品站、农业银行、市管所、水管所、兽医站、拖拉机站、地区建筑公司仓库等公共建设;村中设有中、小学各1处,卫生室、接生站各1所;敬老院、村委会办公室设在牡丹园内。村中整修8处坑塘,水清见底,鱼儿畅游。村中旧房舍基本翻新,新居向村北发展。新扩东西大街1条,规划南北胡同61条。新建住宅的平面布局,一般是正房4间,内设客厅,寝室;左侧设有伙房、门楼,形成独门小院。门楼面一般有上色涂料,瓷砖贴面,装饰美观,已有新村雏形。该村为牡丹乡机关所在地。
菏泽城内街道名称沿革表菏泽市乡、镇、办事处概况一览表(续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