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服饰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唯一号: 150134020220000987
专题名称: 商河县服饰习俗
文件路径: 1501/01/object/PDF/1501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513.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衣料民国初,农民用自纺自织的土布为衣料,官商及富裕之家部分用机织布或绸、缎为衣料。建国后,衣料渐用机织布。1980年前为棉布,以后渐以化纤布为主,品种有涤良、涤卡、涤棉混纺等。1987年以来用呢绒、绸缎及毛料为衣料者增多。 衣式 清末及民国时期男穿对襟袄褂,冬春季穿长袍,外以带束腰,较富者外加马褂,会亲访友时则去腰带,以示敬意。劳动时穿短褂。女性多穿右偏襟袄褂。男女裤均为上腰大裆裤,富裕家庭的青年女子夏季有的穿绣花裙。秋冬之交中老年男子穿单裤,外套无裆、无腰的衩裤。30年代以来,县城官商人物穿中山装者增多,青年女子有穿旗袍者。建国后,50年代男性流行国防服、中山服,女性时兴列宁服。农村中老年人多数仍穿老式服装。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草绿色军便服流行,穿西装裤者日多,衩裤渐被绒裤取代,下乡知识青年中一度流行鸡腿裤。80年代,受大中城市的影响,衣式不断变化更新,乡村青年多模仿城镇青年服饰,城乡服饰渐趋一致。男青年时兴西服、面包服、青年服、羽绒服及筒裤、喇叭裤、老板裤。女青年喜穿健美裤,夏季穿裙者增多,样式有连衣裙、喇叭裙、百褶裙及西式裙等。 衣色 70年代以前,男性以黑、白、青、蓝为主,女姓以红、蓝、黄、绿为主。80年代以后色泽多样,五颜六色各色皆备。 帽 民国时期,男子春秋季戴纥繨帽头,少数人戴凉帽,夏季劳动时戴苇笠。冬季戴三大扇棉帽,富者戴皮帽。女子,年轻者冬用手巾包头,中老年者戴两页棉帽或捂顶棉帽。建国后,男子,春秋季戴圆顶帽、解放帽、鸭舌帽,冬季戴棉、皮帽。女子,70年代前变化不大,80年代年轻者用各式棉、毛围巾包头,戴各式针织帽,中老年者戴捂顶绒帽。 鞋 民国时期,农民多穿手工制作的布鞋。男性,春夏秋穿尖口、圆口黑布鞋,冬穿两帮棉鞋,雪天穿蒲鞋;女性,穿绣花、割花鞋。20世纪20年代以后,县城部分官商人物穿皮鞋。建国后,穿自制布鞋的人减少,在商店买鞋穿的逐年增多。50~60年代,男性春秋穿黑色尖口布鞋、胶底布鞋及解放鞋,冬穿系带布棉鞋或两帮布棉鞋;女性穿方口带鞋。70年代,夏穿凉鞋、拖鞋,冬春穿皮鞋者渐多。80年代,城镇青年普穿皮鞋或运动鞋,女青年喜穿各式高根鞋,少数人穿马靴,农村青年穿皮鞋者日增,老年人仍喜穿纳底布鞋。 袜 民国以前,男女均穿手工缝制的纳底土布袜。民国时期,富裕家庭及官商人物穿手摇机织线袜。建国后,土布袜逐渐淘汰,男女皆穿各种机织线袜或化纤袜。80年代,城镇青年女子穿裙者增多,化纤长筒袜倍受欢迎。 首饰 清末及民国时期,戴首饰的妇女仅限于富贵之家,首饰种类主要有耳环、戒指、手镯等,一般家庭的妇女仅戴耳环。建国后,戴首饰者渐少,60~70年代绝迹。1980年以后,县城青年女子戴耳环及戒指者渐多。少数人佩戴项链。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商河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实事求是地记述商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