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篇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5386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六篇 人物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9
页码: 561-5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市中区的
关键词: 市中区 人物 济南市

内容

第一章 人物传记
  殷士儋 (1522~1582),字正甫,明嘉靖、万历年间历城人。10岁能文,14岁为秀才,19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历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光禄大夫等职,为正一品官。世称殷天官、殷阁老。殷士儋为政清廉,光明磊落,主张励精图治。他直言敢谏,曾上疏皇帝,请求施行德政,宽缓刑罚,节省开支,听取民众意见,关心百姓疾苦。明万历皇帝夸他存心纯美,操行高洁;隆庆皇帝赞美他道德法术醇正精湛,器量识见宏大光明;温和谦恭显君子的风貌,敦厚稳重有大臣的器度。后因高拱专政,屡加排挤,于1570年(隆庆四年)辞官退避而归。殷士儋归故里后,在济南万竹园居住,在园内筑水上精舍一座,名曰蒙斋亭,广植花木,改万竹园为通泺园,潜心研究经史。著有《金舆山房集》、《明农轩乐府》、《二千字文》等书。他的诗“体齐鲁之雅驯,兼燕赵之悲壮,禀吴越之婉丽,是吾乡一巨手”。1582年(万历十年)6月去世,葬历城党家庄凤凰山麓。
  王苹 (1661~1720),字秋史,号蓼谷山人,时人称王黄叶。祖籍临山卫(今浙江),清康熙年间济南著名诗人,迁居济南万竹园内望水泉上。王苹青年时代游览了中国诸多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总觉得济南好。留有“济南似江南,山水天下无”,“七十二泉新涨暖,可怜只说似江南”等佳句。经常趺坐空山听柳泉,深感各地风光再美,不及家门趵突泉。王苹嗜古好学,尤致力于诗,闭门苦吟,绝交游,毕生精力专注于诗歌和散文写作。一生赋诗3000多首,传世诗集有《二十四泉草堂集》,收诗1000多首。文集自称《赤霞山庄笔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称为“蓼村文集”。
  张英麟 (约1837~1925),字振卿,七贤镇东红庙村人。1865年(清同治四年)中进士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曾主持福建、云南乡试,后任国子监祭酒。1891年(光绪十七年)任奉天府丞兼学政,后任内阁学士、吏部侍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任会试副总裁,后任副都统、都统。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任都御史。1912年清帝退位后归故里,在省府济南按察司街购买城宅一处,在红庙村修建翰林院一处,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房屋数百间(济南十中校址),并在翰林院中藏书达数万册。1925年冬卒。
  孟洛川 (1851~1939),名孟继笙,章丘日军镇人。1869年始经商,1924年,在辖区经营的瑞蚨祥绸布店开业。祥字号商号遍布京、沪、津、济、青、烟等大中城市。1934年各地设有分号24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为当时全国知名的民族商业资本家,京津及济南等城市报纸皆以金融巨头称之。孟洛川还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协助编修《山东通志》等。1905年参与组建济南商务总会,1908年任济南商务总会协理。与袁世凯私交甚笃,袁曾任其为参政院参议。1939年9月病逝于天津。
  马云亭 (1856~1919),原名春生,回族,山东章丘人。少年时期在青州府清真寺学阿文,青年时一度随回族将领左宝贵赴高丽(今朝鲜)抗击日军,后离军队返乡,在济南开中药店,任坐堂医生,善内外科及针灸,治疗认真,颇受群众欢迎。马云亭曾是南关清真寺大乡老,关心穆斯林子弟的教育,并在清真寺设立的回民小学任校长,深受穆斯林爱戴。1919年北京发生“五四”运动,马云亭团结穆斯林参加这一爱国运动,在主麻聚礼日于清真南北两大寺揭露反动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出卖山东权益的罪行,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并成立济南回教后援会,任会长。7月21日,马云亭偕同穆斯林,参加砸毁军阀政府报纸《昌言报》社和一家日商报社。7月22日夜,济南镇守史马良派兵将马云亭逮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坚贞不屈。8月3日上午,被杀害于西圩子门外刑场。
  张采丞 (1868~1934),原名张克亮,原籍寿光县,兴顺福酱园创始人。少年时随其兄在家种地,农闲时到其父在寿光羊角沟镇开设的兴顺盛栈行学生意。14岁开始贩运虾酱。1884年,采丞继承父业,将其父开设的兴顺盛栈行改行为兴顺福粮栈,成为张开办的第一个企业。1891年又在羊角沟开设源顺福酱园。1900年,张携银3000两,同家人来济南在商埠要地开设济南兴顺福粮栈。1905年,又在泺口开设兴顺福粮栈分号。1909年以后,相继开设兴顺福面粉厂、兴顺福榨油厂。民国建立以后,张采丞发现机器加工业前景光明,又开办兴顺福铁工厂。1926年,开设兴顺福酱园,因其深谙经营之道,注重商号信誉,使兴顺福酱菜享誉省内外。1925年,张采丞被推任为商埠商会会长,后任济南商业研究会会长,兼济南市红十字会会长。1934年病故于济南。
  房炳南 (1870~1954),山东周村人,19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土产黑肥皂。后在经二纬三路西租赁三处门头,开办第一楼黑肥皂店,从事制作兼事经营。由于产品外形独特,色泽油黑,质地优良,效果显著而赢得用户,销往省内外各处。黑肥皂的特点:柔润如脂,油黑如漆,个头小,效力高,不仅能退灰去垢,而且滑润浸凝,具有保护皮肤防冻消寒的功能。肥皂质量好,价格高(相当普通肥皂三倍以上),而用户争相购买,称之为活扒皮,尤受黎民百姓、染坊、煤矿工人喜爱。黑肥皂有独特的制作方法,用料精,配比严,质量要求高,拌皂胎用的黑土碱,从山西榆次进货。有一次,房炳南发现有几驮子成色稍差,坚持千里退换。主料猪胰子必须每个择净杂质,去掉浮油,拌皂胎要求细匀,双手长时间拌合,麻木浸血,可见制作之艰辛。黑肥皂每年只生产四个月,产量数百万块供不应求。日伪时期,该肥皂被日本人携带东渡,受到日本市场欢迎。日本人山田见有利可图,协迫房炳南与其合营,房坚持民族气节,坚拒不允,宁可停产歇业两年,过着清苦生活,而不丧国格。解放后,房炳南继续经营黑肥皂,使老字号传统产品焕发青春。1954年,房炳南不幸病逝,第一楼黑肥皂店由其后人经营,后加入第一化工合作社。
  苗杏村 (1871~1941),又名苗世远,山东桓台人。幼时家贫,12岁做面食生意。1899年到济南,后任公聚和粮栈经理。1912年在商埠大马路路北创办恒聚粮栈,随后在津浦、胶济铁路沿线设立分庄30余处。1922年与堂弟苗星垣合建成丰面粉厂,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32年租赁民安面粉厂全部设备组建成记面粉厂,任董事长。1933年5月,与苗星垣再次合作,创建成通纱厂,任董事长。1937年2月,购买倒闭的鲁丰纱厂全部固定资产,改为成大纱厂,成为苗家独资纱厂,1937年12月济南沦陷,纱厂被日军管制,苗在恐怖中积愤成疾,于1941年12月14日在济南病故。曾任济南粮食同业公会会长、济南市商会常务理事、山东督办公署资议、国民会议代表、山东赈务委员、华洋赈务会董事、红十字会名誉会长等职。
  周怀清 (1874~1945),字希真,回族,济南人。青年时从师曹瑞麟阿訇学习伊斯兰教诸经典。学成后出任阿訇。后在济南清真西大寺、南大寺任教长,开学授徒,出其门下成为著名阿訇者不乏其人,被穆斯林尊为忠厚长者。
  张宗昌 (1881—1932),字效坤,山东掖县人,北洋奉系军阀,土匪出身。早年在陈其美部下当团长,1913年投靠直系军阀冯国璋,后又投靠奉系军阀张作霖,曾任吉林省防军第三旅旅长第二军副军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入据山东,任军务督办,次年组成直鲁联军,任副司令,后任总司令。北伐战争期间南下支援孙传芳对抗国民革命军,1927年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时被逐出上海。次年5月在蒋介石、冯玉祥联合进攻下退出山东,9月所部在河北滦东地区被消灭,从此一蹶不振。因遭蒋介石通缉,1930年东渡日本避祸。1932年春返回中国,暂居天津。9月2日,张宗昌突然来济,9月3日下午6时25分返回北京时,在济南车站被其部属郑金声之子郑继成枪杀。
  蔡公时 (1882~1928),字公时,别号虎痴、公痴、痴公,江西九江人。幼习经史,1902年组织慎所染斋,明为讲学,实则宣传革命,旋即被封,后得孙中山资助,赴日本留学,攻读于东京弘文学校。回国后,于1904年随黄兴等人入粤,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钦、廉之役,失败后出走越南,后辗转返赣,任政法学堂教授。1911年江西光复,任江西军政府交通司司长、九江保商局局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复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科。1917年后,先后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府参议,上海工统委员会委员、金陵关监督等职。1928年春,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战地政务委员兼外交处主任。5月1日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山东交涉员,是日随部开进济南。5月3日,日军制造济南惨案,包围并搜查山东交涉公署。蔡要求日军停止搜查,退出公署,遭拒绝,日军施横暴将交涉人员捆缚,蔡据理力驳,亦遭强行捆绑,并被割去耳鼻,与交涉署人员同时被害。
  王兆林 (1883~1968),字俊卿,回族,济南著名武师,受教于清末济南回族武林名手赛克红、白志俊、金玉田、马升平门下,赴曹州遍访名家学艺,勤学苦练,取众家之长,对各门派拳术、器械、摔跤之术无所不通,尤精月牙铲之术,称为绝技。1921年,受乡老之邀,在清真南大寺南院内设济南俊英体育社,义务授课,教学认真,一丝不苟,生平授弟子逾千,成为武林名手者数百人。1939年起,先后在济南师范学校、齐鲁大学任教。老人对子女严格教育,均成为武林名手。兆林自幼笃信伊斯兰教,为济南穆斯林所尊敬的清真南大寺大乡老,热心穆斯林公益事业,团结邻里。解放后,曾担任省、市政协委员。
  綦际霖 (1887~1969),字宗杰,山东利津人。1909年考入山东高等师范学堂理化科。1916年起先后任教于聊城省立第三师范、惠民省立第四中学。1930年春任教于济南正谊中学。七七事变后离济返乡。1939年底回济任正谊中学校长。在险恶环境中团结同仁,抵制奴化教育,聘用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数人来校任教,并掩护他们开展秘密工作。抗战胜利后,先后在省立济南乡村简易师范、私立立达中学任教。济南解放后任济南三中校长。1956年任山东省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1960年改任济南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1961年任民进济南市委员会主委。曾任济南市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省政协委员,第二、三届省政协常委。1963年当选为政协济南市第四届常委。
  王翔千 (1888~1956),原名王鸣球,号劬园,中年自号劬髯。山东诸城人,1911年毕业于北京译学馆,后在济南《大东日报》任编辑。一年后回家乡办国民学校,自任校长兼教员。后到济南育英中学任教。1921年在济南参加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经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山东劳动周刊》主编,《晨钟报》主笔,宣传马克思主义。1925年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分管宣传工作。1925年11月,邓恩铭被捕后,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底,与党组织失掉联系,之后辗转各地,以教书为生,继续宣传进步思想,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解放后,任山东省政协委员。1956年病故。
  韩多峰 (1888~1987),字秀岩,原籍山东省东平县,生前住纬四路48号。读过二年私塾,18岁去东北当伐木工人,1909年从军,1911年参加滦州起义时任枪长。在冯玉祥部下先后任机枪营长、团长、旅长、师长、杀虎关镇守使等职。1929年任河南省民团军总司令,1933年任山东省政府顾问兼山东联庄会会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山东聊城地区四区专员,曾以高参身份参加台儿庄战役。1944年退役。后任济南工商学校校长,育幼院院长。解放后任山东省政协常委,并选为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芹香 (1890~1941),字泮藻,济南北园大杨庄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在省立一师上学时就投入五四爱国运动,在北园一带组织农民学生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断绝日军粮源等。后从师范毕业,四处奔走,倡导教育救国。带头集资集物创办农民讲习班,开办北园、沃家庄、泺口、杨庄、黄台山、张公坟等小学和聋哑学校,成为教育革命倡导者之一。1938年夏,参加由爱国志士组织的山东抗日铁血除奸救国团,先后组织并参加了向伪省长唐仰杜召开高级官员会议(包括日本高级顾问)的会议厅投放炸弹;借中秋节送礼之名刺杀伪教育厅长郝书萱、伪省法院院长和爆破日伪北关火车站货场等革命活动。1940年冬因叛徒出卖,被日军逮捕,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次年在辖区经四纬二路日本宪兵队遭杀害。
  韩复榘 (1890~1938),字向方,河北霸县人,行伍出身。原为冯玉祥部将领,曾任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1929年投靠蒋介石,1930年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因截留地方税收,扩充军队,和蒋介石发生利害冲突。
  韩复榘在主鲁初期,加紧对共产党人的迫害,1931年4月5日将他在主鲁前就被捕入狱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刘谦初、团山东省委书记刘一梦、宋占一以及原天津觉悟社成员郭隆真等22名共产党人枪杀。同年8月,韩在辖区山东省第一模范监狱内成立山东省反省院(今人民商场址),以监押和改造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32年,韩将经七路游艺园改为山东进德会(今济南机床一厂址)。1934年9月,韩在徐家花园旧军阀王占元花园内设立山东全省联庄会员训练会。为挖掘兵源,扩充实力,同年12月,韩复榘亲自出面,支持将山东省劝业商场改为国货商场。抗日战争爆发后,韩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不战而放弃山东。1937年12月,韩在弃城南逃之际,曾在济南城内和商埠派兵纵火抢劫,实行所谓焦土抗战。1938年1月被蒋介石以失地误国罪逮捕处决。
  傅泰臣 (1891~1983),河北省景县人,从艺近70多年,说艺精湛,是曲坛有影响的评书艺人,人称评书泰斗。1930年春携全家来济住文化街原盛里,后迁塘子街居住。从日伪时期直到济南解放,傅泰臣一直在南岗子说书卖艺。他为人仗义,待人诚恳,深受同行敬重,赢得观众好评。1956年傅泰臣组建济南市曲艺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艺术上精益求精,带头说唱新书,名声大振,后担任济南市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曲艺协会山东分会主席等职。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半个世纪创作积累的书词作品毁于一烬。后平反昭雪。1979年中国曲协主席陶钝、著名评书演员袁阔成、刘兰芳等曲艺界名流会集泉城,隆重庆贺傅老从艺75周年,并合影留念。
  王光符 (1892~1971),名王心煜,字耀华,山东平阴人。1919年参加吉林陆军,后任军需长。1924年弃军。先后在甘肃、天津任私塾教员,其间苦读医书。1926年回家乡行医。1940年应济南敬修堂中药店之聘任坐堂医。济南解放后入市医务进修学校学习。1951年6月毕业后任济南市五区防疫站中医师,后任市第五联合诊所三分所所长。1955年调省中医院工作,任妇科主任。擅长中医妇科,被誉为妇科圣手。对内科、小儿科、季节性传染病、公共卫生学很有研究。
  郭隆真 (1894~1931),女,回族,原籍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原名郭淑善,又名郭林一。早年与邓颖超同在天津女师读书,参与组建天津女界爱国会,任宣传队长。1919年7月济南镇守使马良杀害济南回教救国会领导人马云亭、朱春焘、朱春祥三人,郭隆真与刘清扬动员众多回民在天津清真北大寺集会,声讨马良,并亲赴北京与山东代表赶到总统府请愿,要求严惩马良,事败被捕。经周恩来多方奔走出狱。曾倡办觉悟社,当时有周恩来、邓颖超、刘清扬、马骏等人参加。郭隆真曾化名石珊、石杉,1919年10月1日参加全国学联请愿活动再次被捕,关押半年之久,获释后于1920年同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在法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回国创办缦云女校,出版《妇女之友》月刊。1927年再陷囹圄,经地下党营救出狱后派往上海工作,1929年去哈尔滨开展工人运动,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与中共满洲省委职工委员会书记等职。1930年去青岛做女工组织工作,当年秋,不幸被捕。1931年押解济南惨遭酷刑,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931年4月5日郭隆真被杀害于纬八路刑场。回族同胞将其遗体抬入清真西大寺,按回族葬礼穿上洁白的克番,行了站礼,然后安葬于辖区回教公墓。
  金棻 (1896~1975),回族,济南人,著名书画家。原名树芬,字默庵、号默叟、蟫翁、石痴、石禅、芋翁、煨芋翁、明湖钓徒等。原居市中区斜街4号。早年曾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山东长山中学。20年代,为其密友共产党人李幼甫的国画题跋送王尽美。1946年与关友声一起积极筹办国画大师李苦禅在济个人画展。1949年为山东省回民协会联系人之一。1956年当选为济南市政协委员,1962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金棻长于书画,尤以北碑书法著称于世。他以张迁、乙瑛、华山庙等汉碑为基础,倾心于北朝碑刻,其中于张猛龙、张玄、李璧等碑志致力最深。金棻集诸家之长而独树一帜,雄强、豪放、大气磅礴,结构于谨严中富有变化,行笔于生动处愈见坚实。金棻书法,曾受到郭沫若、沈尹默诸名家的称赞。名胜古迹犹存金棻书迹,如泰山“岱庙”,济南趵突泉泺源堂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以及大明湖“遐园”等。80年代,其遗作入选国家文化部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全国近百年名家书画展。
  金棻兼擅文人画,多有逸趣,为诸多名画家所重。
  张茂才 (1894~1963),山东安丘人,早年在济南高等师范学堂国画手工专修科习西画。40岁后专攻中国画。其大写意花鸟,运用删、闪、变技巧,在画苑独树一帜。其草书气之所贯,力之所至,均发自丹田。诗文篆刻也均有独到之处。曾在济南育英中学、女子师范、济南一中任教。1963年去世。1986年7月,中国美术馆曾举办张茂才先生遗作展览。
  王献唐 (1896~1960),初名王家驹,后改名王琯,字献唐,号凤笙,山东日照人。早年毕业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后精研图书馆学。长于音韵、金石、版本、目录之学,诗、书、画、印造诣亦深。1929年起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山东通志局筹备主任、齐鲁大学讲师。曾以创建山东省图书馆协会、《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蜚声国内。还参与山东古迹研究会的组织领导工作,积极促成城子崖、两城镇、安上村的田野考古发掘及山东西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考古调查。1937年“七·七”事变后去四川,任中央国史馆副纂修、国史馆筹备委员会顾问。为免遭日本人的劫掠亲自将图书馆珍贵文物、古籍辗转运往四川乐山,使一大批齐鲁文萃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1948年返回山东后复任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国史馆纂修。1949年后,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长安获古编校补》、《古代货币甄征》、《五灯精舍印话》(又名《钵印典录》)、《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等。编辑的书籍有《双行精舍石文》、《两汉印帚》、《齐鲁陶文》、《百汉印斋丛编》、《寒金冷石文字》等。后人辑录的有《双行精舍书跋集存》、《顾黄书寮杂录》等。生前居辖区西青龙街道办事处。
  王尽美 (1898~1925),字灼斋,原名瑞俊,山东莒县(今属诸城县)人。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创始人之一。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1920年与邓恩铭、王翔千等在辖区组织励新学会,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久建立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作为济南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1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5月回国,9月,在育英中学主持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团成立大会。后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1925年病逝,陵墓于1959年7月迁至济南市英雄山烈士陵园。
  李苦禅 (1898~1983)原名李英,号励公,山东高唐人。1919年入北京大学勤工俭学会,参加由徐悲鸿主持的业余画法研究会,学习素描。1922年转入北京国立艺专西画系。白天学画,晚间拉人力车维持学习生活,十分清苦,同学以“苦禅”之名相赠。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学国画。1926年毕业后,被聘为北京师范学校美术专科国画教员。1929年首次出版《李苦禅画集》。1930年应聘任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国画教授。“七·七”事变后,辞职寓居北平,以卖画为生。1939年,因掩护抗日爱国者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1946年应徐悲鸿之邀任北平国立艺专国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委员。其绘画艺术融中西技法为一炉,树立了大写意花鸟画一代风范,磅礴大气,笔墨豪放,天趣自然,个性鲜明,形象洗炼。其书法博采历代书家菁华,朴雅深厚,风神婉转与其画相得益彰。1980年和198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李苦禅画集》。1986年,李苦禅纪念馆在辖区万竹园内建成。
  邓九如 (1899~1969)河南范县人,少时家贫,以卖唱为生。17岁从师琴书世人楚朝重学艺,后搭班在济南、大连等地演出。至1928年,逐渐形成邓派琴书风格。1935年,天津广播电台为其录音,自此,将邓派琴书定名为山东琴书。1952年9月辖区成立济南明湖曲艺二队,邓九如任主任。1953年和1957年分别荣获山东省文艺会演和省曲艺会演一等奖。1957年入济南市曲艺团,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中国曲协在济南召开山东琴书流派研讨会,确认邓九如为“北路琴书”创始人。代表曲目有《鸿鸾禧》、《梁祝下山》、《刘伶醉酒》、《洞宾戏牡丹》、《借驴》等。曾为山东省文代会代表、山东省人大代表、中国曲协会员、山东曲协理事。1963年被授予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69年6月病逝。
  赵笃生 (1899~1964)原名赵培祥,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曾任山东省立九中、七中、十中、济南育英中学教员,积极支持学生爱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泰安各界抗敌后援会副主任,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联络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后,历任泰山地区、沂蒙地区专员、中共济南市委委员、济南市市长、中共泰山地委常委兼专员,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政治学校校长等职。1964年1月病故。
  李华亭 (1902~1931),原名李文翰,又名李希园。山东昌乐人。1919年考入济南育英中学。1922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积极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被党组织选送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初回到济南,受中共山东省委委派负责济南党的宣传工作。五三惨案发生后,与丁君羊、李敬铨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反日、反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929年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在济南纬八路刑场就义。
  叶古红 (1904~1971)原名叶云生,吉林人,人称瘊子闫王。9岁丧母,11岁丧父,13岁在东北一家日本人开的医院当学徒,后在东北各地摆摊行医,积累了治疗许多病症的经验,如刺瘊、顽癣、脚垫、痔漏等,尤其治疗剌瘊,手到病除。1927年他在烟台行医时,有一旧军官长了满头瘊子,各处求医无效,后经叶大夫完全治愈。患者无限感激说:“真是要瘊子命的闫王啊!”,并赠两块铜牌,一书叶古红寓,一书瘊子闫王,从此,这一绰号不径而走,传誉四方。1938年,叶古红来济南定居,在国货商场租用三间门头,挂出瘊子闫王铜牌,开始行医。30多年为无数皮肤病患者治愈了顽症,医名远扬,其医术之精,声誉之高,使得不少江湖医生冒充他的名字诈骗行医。“文化大革命”期间,叶家凡带闫王二字的银盾、铜牌,一概被视为四旧扫除,医疗器械也被毁掉,被迫中止行医。1971年忧郁而死。
  关友声 (1906~1970)原名关际颐,字友声,号嘤园主人,济南泺口人。自幼从其长兄关际泰学书画。192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国学系。1935年游学湖南、湖北、南京、苏州、安徽等地。是年,刊行《关友声画集》,老舍为之作序。30年代与关际泰共创济南国画社,讲艺3年,有学生50余人。嗣后,又创办齐鲁画社,主编《艺术周刊》。1945年执教于济南南华学院,后任湖南南岳国立师范学院美术教授。1948年辖区成立美术研究会,关友声为研究会会员。1959年执教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任图画系副主任,同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两幅山水巨幛。绘画之作,古朴厚重,雄强隽永,笔简意赅,情趣横生,有唐宋遗韵。书学章草,挺拔秀劲,含而不露锋芒,形成蕴润内涵,端庄而潇洒的风格。能诗文,尤善填词;善博奕,6岁时即以奕棋得神童之誉;能戏曲,曾与王泊生先生共同编演《岳飞》,长于须生、武生,亦能饰演铜锤花脸,多才多艺。曾为山东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山东美协常务理事、山东艺专教授。代表作有《壮观》、《高山流水》、《泰山日出》、《佛山新貌》等。著有《嘤园集》、《友声先生诗抄》等。生前住辖区林祥南街109号。
  朱霄 (1907~1931)又名朱桂生、朱啸、张子炎。山东肥城人。1922年入济南育英中学读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济南青年读书会。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因参与组织济南各学校学生罢课,积极声援青岛、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被反动当局通缉。1925年底被开除。1926年任共青团济南地委委员,并负责指导淄川、张店、石谷、博山等地团的工作。1926年下半年,山东成立学生联合总会,朱霄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农村从事农运。1928年调任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长,同年底,因叛徒出卖而被捕。1929年两次参加越狱未成。1931年4月5日,在济南纬八路刑场就义。
  黄祖炎 (1908~1951),江西省南康县人,革命烈士。1908年出生于江西一贫苦陶业工人家庭,小学毕业后即做陶工。1926年在大革命高潮中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地从事农运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其父在白色恐怖中被国民党政府监禁而死,母亲在颠沛流离中去世。黄祖炎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担任中央苏区信康中心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1930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八纵队政委。1933年调入苏维埃中央政府,在毛泽东身边担负文书工作。1934年10月调中央地方工作部工作,由于连续行军作战劳累,加之生活条件极差,患了肺病,仍然带病参加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被调到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赴抗日前线工作。1938~1939年分别担任中央长江局和中共东南局高干训练班主任,1940年任中共东南局干部科科长,1942年任苏南党校党委书记兼主任,1944年深入基层工作,任淮南区甘泉县委书记。1946年调任新四军二纵四师副政委,同年12月,率部参加宿北战役。1948年调渤海军区负责政治部工作,1950年3月调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1年3月13日晚,黄祖炎在辖区带病参加军区文化工作座谈会时,遭隐藏在会场上的反革命分子枪杀,光荣牺牲。4月1日山东省暨济南市党政军机关各界1.2万人举行追悼大会。其遗体安葬在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
  孙明 (1908~1972)原名尹家训,山东寿光人。1927年在济南聚隆万丰窑厂当店员。1938年7月加入八路军胶东八支队六十三中队任文书。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沂水县乡长、区队指导员、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地委组织干事等职。1945年2月受组织派遣,打入济南伪军内部。1946年5月~1948年4月,任中共渤海区党委济南工委工作队长、科长、中共禹城县委国军部部长、县委委员等职。1948年10月~1950年6月,先后任中共济南特别市五分区区委副书记、五区区委书记、中共济南市第五区区委书记等职,为辖区解放初期的稳定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往后至1965年10月,先后调任济南市店员工会主任、市轻工业工会筹委会主任,济南市总工会组织部长、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中共济南市委委员。1965年11月任市委统战部部长。曾是政协济南市一至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济南市一至五届人大代表。
  米长茂 (1911~1982),回族,原籍山东齐河县。后在济南永长街世居。其父米成祥为济南清真北大寺阿訇。米长茂幼年即受老阿訇熏陶,立志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后投经师受经堂教育,挂幢后出任教长,传播伊斯兰教义,勤学不厌,教授海里凡时诲人不倦。生前在济南清真西寺、清真北大寺连任教长多年。解放后,米长茂阿訇团结穆斯林,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团结组织全体阿訇学政治,参加政治运动,倡导宗教活动改革,实现教派大联合,在清真寺内除弊兴利。1955~1960年,米长茂阿訇两次参加中国穆斯林朝觐团,赴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取得哈吉称号。1961年,赴北京参加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研究班学习,历时两年,专心致志,对经堂教育颇有心得。曾任济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回民文化促进会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济南市人民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主任。
  王大中 (1911~1987),字景云,号素龙,四川永川县人。早年加入国民党,系黄埔军校第10期学生。1943年任国民党上校团长。1947年考入国民党陆军大学。1949年毕业后任国民党罗光文兵团少将参谋长。同年12月在川西郫县起义,不久,定居济南,住辖区魏家庄。1954~1986年在山东省财政厅秘书处工作,后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喜爱书法,工于真、草、隶、篆,尤精于大篆、石鼓文。亦擅小篆、魏碑。晚年喜写小篆,所书结构稳健,笔法大度,意趣无穷,多次参加省际联展。作品《百寿屏》、《百福屏》等佳作已流传国外,生前系山东省书法协会委员、济南市市中区书法协会理事、山东省老年书法协会理事,并受聘于四川省书法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李诚 (1912~1992)山东莱州市人。1937年4月参加革命,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掖县(今莱州市)庙埠乡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掖县八区、三区区队长、指导员,掖县武装科科长。建国后,曾任中共济南市八区区委书记,济南市委直属党委组织干事、代总支书记,济南市司法局办公室主任,济南市法律顾问处主任,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法院院长,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院长。1979年12月离职休养后,义务担当校外辅导员,协助街道办事处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离休干部,受到省、市、区委的表彰。1992年5月病逝。
  张立朝 (1914~1982),字相庭。历城县唐王镇人。著名书法家,济南美术厂老艺人,住辖区凤林街52号。6岁上私塾始学书法。三年学欧,四年摹柳,三年师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37年在济南当店员,四年后以写牌匾谋生。济南解放后从事书法专业工作,曾拜著名书法家王讷为师,技艺大进。先后任中国书法协会山东分会理事,济南市美协理事,济南市书法家协会筹备组副组长、江西大学名誉书法顾问,济南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济南市市中区第九届人大代表。张立朝的书法讲究章法布局,注重全幅协调,呼应贯气。楷书笔力雄健,结构严谨,古朴而浑厚;行草行笔流畅,神盈力足,给人以雄健凌空之感。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展,《书法》杂志、《书法辞典》、《中国书法作品选》、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书道》都收入了他的作品。1966年2月日本举办中国书道展览,张立朝的楷、行、隶、篆中堂参加了展出;1976年7月,日中友协、全日本书道联盟和《每日新闻》社举办现代中国书道展,张立朝作品再次入选。泰山有张立朝的书法刻石。千佛山鲁班祠题匾、趵突泉公园卧牛泉刻石都出自他的手笔。
  张锡明 (1914~1984),济南人,早年在经二路纬四路东南拐角处经营火鞭、枪药、刺花等烟火产品,前店后厂。1956年张锡明自带火鞭店,联合其他两户共9人办起济南市第一家焰火生产合作社,被推举为社主任。同年8月,选为全市手工业合作社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代表会议,受到朱德等领导人接见。为了满足济南市燃放节日焰火需要,1963年,张锡明在北京焰火厂帮助下,试制了第一批节日焰火,获得成功。此后,又相继研制了红菊花、百鸟朝凤、金垂杨柳、天女散花等十几个传统品种,保证了济南节日焰火供应。盒灯、彩楼焰花品种,在大明湖试放,深受各界人士好评。1965年,被评为山东省手工业先进生产者。1966年以后,焰火厂并入济南制锁厂。张锡明1982年退休,1984年病逝。
  刘献林 (1915~1991)山东沂南县人。193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历任中共蒙阴县四区区委组织科科长、二区区委书记,费北县公安局股长、党支部书记,沂东县公安局局长。济南解放后,先后任济南特别市公安局人事科科长,十一区、五区公安分局局长,五区代理区委书记,市公安局副局长,市人民检察署、检察院副检察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59年12月任市人民委员会副市长,先后兼任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61年7月任中共济南市委常委职务。“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1972年12月任济南市公安局局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5年12月后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副主任、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等职。1983年4月当选为政协济南市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4月离休。曾于1981年4月~1984年2月,担任第一任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市新编地方志工作。1991年9月病逝。
  杜黎洲 (1916~1974)山东荣成人。1931年毕业于文登初中,后去北平求学。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1940年任区民教助理员。后任高小、中学教员,1951年调入济南育英中学,先后任教员、教导主任、校长等职,1956年后兼任党支部书记。1960年调任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在育英中学期间,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校风。1958年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李秀海 (1917~1940)山东阳谷人。1933年3月考入济南育英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育英中学建立党支部,李秀海任支部书记,积极发展党员,组织学生罢课,反对韩复榘的强压政策。1935年济南党组织与中央失掉联系,他自告奋勇,化装成农民去上海寻找党的关系,后去解放区。1940年在战斗中牺牲。
  杨芳鸿 (1918~1980)山东济宁人。山东琴书演员,为南路琴书宗传弟子。7岁进泰安孤儿院,11岁拜南路琴书创始人茹兴礼为师,颇得真传实教,对南路琴书演唱应用自如,唱腔委婉善变,高低兼备,干板垛字灵活,深受观众欢迎。保留曲目有《罗衫记》、《金钱记》、《王天宝下苏州》、《刘公案》等。1962~1966年为市中区曲艺队队员,1980年去世。
  赵群 (1919~1993),又名赵锡恩、赵惠民。山东新泰市人,曾在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任农村小学教员。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3月,任新泰县抗日民主政府一科科员,同年12月任新泰县新独立营政治处宣传委员。1939年2月,在沂水县岸堤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是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鲁南区委文书科长,鲁南一地委秘书长,鲁南一地委三区区委书记,邹县县委委员、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县政府党团书记、鲁南区委党校教育科长等职。1948年3月入中共华东局党校学习。是年9月济南解放后,历任中共济南特别市七分区区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共济南特别市委员会秘书科科长。1951年1月~1954年10月,任中共济南市五区区委书记,1951年3月~1953年12月,任济南市五区人民政府区长。后调任济南市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3月任济南市副市长,中共济南市委委员。1958年6月,调任山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82年12月离休。
  马清宗 (1924~1980),回族,济南人。生前住辖区上新街44号。自幼习武,受父马子英薰陶、指导。1944~1948年就学于南华学院体育专科,毕业后曾任山东体育学院摔跤教练。是山东省第一个获得全国运动会摔跤冠军,并连续七次保持全国冠军称号的运动员,享有摔跤全国无敌手的称号。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周恩来总理亲手给马清宗佩带金质奖章。198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追授马清宗振兴山东体育荣誉奖章。
  范松亭 (1924~1968)山东昌邑县人。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指导员等职。作战勇敢,身体负伤百余处(生前仍有20处弹片未取出)。1948年在曹庄、姚林岗防御战中,坚守阵地,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二级人民英雄称号,同年9月参加济南战役负伤后休养。1952年任军区医院保卫股副股长,1960年任济南宏济制药厂党总支书记。1964年调济南医药站工作,住经二路地区。“文化大革命”中被诬陷,于1968年4月23日遭连续殴打致死。
  李方成 (1924~1973)山东梁山人。1948年参加工作,任大观园电影院放映组长、放映技师。济南解放时,主动将放映机进口镜头和主要零部件保存起来,为护院作出贡献。解放后,刻苦钻研技术,先后试制成功放映机箱碳精支架装置、电动倒片机和自动电控换机、双机放映同步设施、立体声还音设施等。1965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省先进生产者称号。1973年5月19日在影院施工中不幸以身殉职。
  于洪铎 (1927~1973)山东福山人。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9月参加济南战役。在内城攻击战中,第二个登上城墙,占领突破口。随后带领两名战士冲上城墙制高点——气象台,激战3小时,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反扑,荣记特等功,并被华东野战军授予“济南英雄”称号。后又参加了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1949年4月被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50年10月随部队入朝作战,归国后升任连长、营教导员。先后立功12次,1963年转业到济南,住辖区经二路地区,任济南市人民委员会监察员,1965年改任济南塑料工业公司监察员,后任济南市二轻局日用服务公司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7月病逝。
  张善忱 (1931~1983)别名张善臣,山东济阳人。1947年在济南广德堂学针灸。1950年在仁寿堂挂牌行医。1952年任济南市第五联合诊所中医师。1958~1959年在山东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60年起任山东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附属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全国医学会和卫生部针灸针麻专题委员会、学位委员会、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针灸学会、山东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山东针灸学会副理事长。主编《针灸疗法》、《内经针灸类方》、《针灸处方配穴学》、《针灸甲乙经腧穴重辑》、《黄帝内经素向校释》、《针灸甲乙经校释》等。发表《针下辨气》、《试论灸焫》等论文20余篇。
  张俭明 (1951~1963),共青团路小学五年级少先队员。张俭明出身工人家庭,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听毛主席的话,向雷锋同志学习,关心集体,热心帮助别人,受到少先队员称赞。1963年5月8日,在共青团路安装自来水管的深沟里为抢救三名遇险儿童时不幸牺牲。9月12日,中共市中区委号召全区少年学习张俭明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共青团济南市委决定,追认张俭明为济南市模范少先队员。
  邹方 (1964~1985)济南市人。1982年2月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11月由市中区应征入伍。1985年3月,奉命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先后20多次当尖兵深入敌后侦察。6月18日在执行侦察任务返回途中,触雷身负重伤,6月30日在成都军区144医院牺牲。邹方所在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生前居住二七新村地区。
  第二章 革命烈士名录
  市中区抗日故争期间阵亡烈士名单
  (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姓名 阵亡时间
  刘茂基 1942 年
  郭若君 1941 年
  于钦修 1942 年
  李桂岭 1938年10月
  张其炜 1943 年
  高进倦 1944年12月
  宫福臣 1942年3月
  延宪孟 1937 年
  李丰臣 1941年6月
  纪心如 1940 年
  朱荣漳 1939年5月21日
  丁履佐 1944年6月
  顾相和 1944年9月
  张心海 1944年9月
  刘德田 1943年
  顾善斋 1944年
  张风田 1945年
  罗宗河 1942年
  徐尔连 1943年
  谷家祥 1942年8月
  于良政 1942年2月
  马馨臣 1940年
  赵荣光 1938年5月
  李仁生 1945年
  李占洪 1945年
  马永余 1941年4月
  李忠仁 1944年3月
  张明海 1942年8月
  张本庆 1940年
  潘仲达 1945年7月
  王世荥 1943年
  杜九皋 1943年
  吴坤忠 1943年8月
  赵荆山 1943年
  高玉德 1939年12月
  李建功 1945年4月
  饶洪签 1941年
  江月秋 1940年
  王恩正 1943年4月
  姬常儒 1943年4月
  李允霭 1941年
  候维仁 1943年
  杨森庭 1944年3月
  李金章 1943年
  袁吉合 1945年
  辛•锐 1941年
  辛曙明 1942年
  第三章英模人物表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市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