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527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11
页码: 456-4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市中区志中教育的情况,介绍了中学教育,包含了中学教育的概况,学制与课程,政治思想教育,教学内容及方法,部分中学简介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市中区 教育 中学教育

内容

第一节 概况
  辖区中等学校教育始于民国初年。1913年,济南私立育英中学建立,1919年迁入杆石桥现址。1929年,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迁至杆石桥街,同年山东省教育厅在原山大附中基础上,成立山东第一所省立高级中学,校址在杆石桥(实验中学现址)。1934年省立一中改称山东省立济南初级中学,省立高中改称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前,辖区公立中学有: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山东省立济南初级中学。私立中学有私立育英中学、私立东鲁中学和私立苇村中学。“七·七”事变后,部分中学南迁,入川后并入国立六中。12月济南陷落,公立中学均被迫停办,私立育英中学校园被日军强占为军营。日伪当局为了搞奴化教育也建了几所中学,同时也允许部分私立中学续办或创办,但规模不大,学生也少,私立黎明中学在这时成立。还建有私立红十字会助产学校(在杆石桥沟南沿)、私立慈惠助产学校(在杆石桥街)和日语专科学校(后改为商业学校,校址在经一路141号)。
  1945年8月,国民党政府接管公立中学,对私立中学进行审核,有的勒令停办,有的立案续办或创建。1946年辖区有山东省政治学院(今省委大院),后改为山东师范学院。济南解放前夕,有公立中学5处:省立一中、省立四临中、省立师专附中、济南扶轮中学和省立禹城中学(育英中学西邻)。私立中学7处:育英中学、建国中学、黎明中学、崇华中学、向村中学、中山中学、信生中学。职业学校有私立红十字会助产学校,私立慈惠助产学校及私立惠鲁商业学校(经七路纬二路东路北)。
  1948年9月济南解放,10月,辖区各中学归济南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相继复课。有公立中学两所:济南特别市立第二中学(由省第一、第二临中合并,校址在经六路),济南特别市立第三中学(由省立四、五临中、省立禹城中学合并),后改为济南第三中学(校址在杆石桥现实验中学)。私立中学三所:育英中学、黎明中学、崇新中学。1949年1月,私立建国中学、向村中学并入特别市立第二中学后,改为华大附中(1950年改为山东省实验中学)。1951年4月建立山东省回民中学。1952年11月接办黎明中学,改为济南第六中学。1956年接办育英中学,改为济南第十六中学。是年建济南第十四中学。1957年,建济南二十三中学。1958年建济南二十七中学。1959年建济南三十一中学,济南六中迁去泰安改名济南师专附中。是年建民办中学1处。1960年济南回民中学改名为济南第六中学(成为一所回汉学生兼收的完全中学),是年济南三中迁至泰安(1962年夏迁回济南)。1961年起贯彻烟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学教育有较大发展。1965年辖区有普通中学11处: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三中、济南回民中学、济南十中、济南十四中、济南十六中、济南二十三中、济南二十七中、济南三十一中、济南铁一中、民办中学1处。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将11处中学全部改为四年制完全中学外,又新建(或改办)中学11处:济南三十八中、济南三十九中、济南四十一中、济南四十四中、济南六十中、济南七十中(小学改办)、济南五十中(由原教师进修学院改办)、济南七十一中(小学改建)、济南四十八中(民办中学改办)、济南铁路三中、铁路四中(铁小增设),还有部分小学增设戴帽初中班,造成中学数量的虚肿。1971年,山东实验中学改称济南二十二中。1976年辖区有普通中学22处。1978年,济南二十二中复称山东省实验中学。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中等教育结构进行整顿,首先取消小学戴帽初中班,继而对部分中学进行撤销、合并、转办、迁移。1985年,辖区有普通中学9处(其中完全中学5处),职业高中4处,职业中专2处,厂企办普通中学3处(完全中学1处,初中2处)职高1处。
  1987年5月,中等学校实行分级管理,是年6月组建区教育委员会。省市重点中学、高级中学、职业中专仍由市管。其余部分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和职业高中划归区管。
  1990年辖区有普通中学6处(完全中学1处),职业高中4处,镇办联中2处(均为初中)。
  市属驻区省重点中学3处(2处高级中学,1处完全中学),职业中专2处,厂企主管的普通中学3处(完全中学1处),职业高中2处(铁路职高和机床一厂职高)。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学制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制定《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学制为四年,1903年改学制为五年。191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中学为四年,实行男女分校制。192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规定中学学制为六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即三·三制),一般称为新学制,中学实行初、高中分段。这一学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学仍沿用三·三制。
  1969年5月各中学由原来的三·三制改为二·二制,即初中二年,高中二年。1978年以后,中学学制改为三·二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高中实行文理分科。1981年开始中学分期分批恢复了三·三制,高二开始仍分文理科进行教学。
  课程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制定《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修业五年,学科十二门,规定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春秋》、《左传》、《周礼》为必读之书,每周九课时,占全部课时的四分之一。1904年(光绪三十年)仿德法学制,实行文理分科,中学堂分为文科和实科,所设课程各有轻重。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史地为主科。实科以外国语、算学、博物、理化为主科。1912年(民国元年)公布《中学校令》,中学学科共十四种,课程稍有变化,中国文学改为国文,算学改为数学,法制理财改为法制经济,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取消读经讲经,增设乐歌,女子中学增设家事、园艺、缝纫。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1920年国文改为语体文,中学文言教材逐步淘汰。1923年公布《中小学课程纲要》,中学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初中必修科目有公民、国语、外国语、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图画、手工、音乐、生理卫生、体育。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度,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又分文理组,公共必修课为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
  1929年后,国民党政府推行党化教育,中学课程增设公民及党义,初中增设童子军课,高中增设军训(女子中学增设看护实习)。
  济南解放后,特别市政府教育局于1948年10月发布通令,在新课程标准未规定前取消公民课,设政治常识课;童子军、军训课一律取消;其余课程除在内容上有违反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应变之外,均暂不变动。1950年,中学教材开始换用省教育厅编印的新教材。是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规定每周上课29至31课时。1952年,中学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定(草案)》,教学时间增加,初中数学课及生物课部分为三科,初中政治课除讲授中国革命常识,外加时事政策课。1956年后普通中学课程初中设语文(汉语和文学)、数学(算术、代数、几何)、历史(中国史、外国史)、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生物(植物、动物、生理卫生)、政治常识、物理、化学、工农业基础知识、体育、音乐、美术等。高中设语文(汉语、文学)、数学(代数、几何、三角)、政治(社会科学常识、宪法)、地理(中外经济地理)、生物学、物理、化学、外语、体育、制图等。1958年中学汉语文学合并为语文,三角、几何、代数合为数学,历史、地理不再分科,停设制图课。1961~1966年普通中学执行《全日制十二年制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课时比重由原来的48.5%增加到58.6%,初三增加生产知识课,高三设农业知识课,每学年劳动8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课,设农业知识课。取消物理、化学,设工农业基础课,俄语改为英语,体育课改为军体课,音乐课改为革命文艺课,大批判课代替政治课。1976年以后,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课程。1978~1980年中学执行《山东省教育厅中学教学计划》,初高中五年(三·二制)和四年(二·二制)。
  1981年以后,辖区大部分中学实行中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1982年普通中学开设人口教育课,初中至高中二年级政治课开设法律常识、青年修养、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课。
  第三节 政治思想教育
  解放前,中学学生思想教育谓之训导。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各级学校一律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共同之国训。1944年教育部颁发《中等学校训育标准》,策励学生实现战时共同校训:“礼义廉耻以陶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美德,及养成诚智仁勇具备之品格成为三民主义新中国之优秀国民”。公立中学设训育主任,生活指导及公民教员,皆由经审查的国民党员充任,并参加国民党举办的训练团受训。高级中学设教官,初级中学设童子军教官,均从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中选任。各中学建有三青团组织,三青团在校内专由军训教官操纵。一般中学的训导人员,注意管制学生的思想行为,学生违犯“纪律”即遭训斥、辱骂,对学生的违纪处分采取警告、记过、开除及令退等办法。
  解放后,中学开设政治课。学校建有共青团组织,初级中学低年级建有少先队组织。
  1949年在学生中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及五爱教育;1950年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镇反运动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1954年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树立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响应毛泽东主席“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开展争当三好学生活动。1958~1965年,对学生进行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教育,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助人为乐蔚然成风。
  1966年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断。各校组织红卫兵,在校内批斗干部和教师,进而杀向社会破四旧,不少学生参加派性组织,参与打、砸、抢、抄、抓。1976年后,学校逐步恢复政治思想教育。1978年以后,加强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继续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1979年,贯彻《中学生守则》同学雷锋创三好、树立革命风尚的教育紧密结合。1981年,在学生中进行除毒害抗腐蚀教育。1987~1990年贯穿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和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继续开展创三好活动,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活动和国情教育。1990年3月,在英雄山下举行学雷锋学赖宁,踏着烈士足迹前进的团队活动,四十四中学等广泛开展义务为民服务活动。第二职业高中学生做400双鞋垫送往荣军医院,组织学雷锋小组到西门、纬二路街道为群众义务剪裁服装2000件,受到社会好评。全区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12次刊登在团市委学赖宁专刊上,有43篇报道被省市党报和电台采用。
  第四节 教学内容及方法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颁发新学制,把个别授课改为班级教学。民国初年颁布教育纲要,要求运用注入式教法。
  1929年中学教学提倡自学辅导法。1931年提倡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学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1937~1945年日伪统治时期,推行共存共荣奴化教育,教法是强制性、命令式的,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权力。抗战胜利后国统时期,教材教法没有统一要求,教材无从购置,教师教学无计划。
  解放以后,中学教育以科学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教学,强调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同时建立学科教研组,制定集体备课制度。1953年学习苏联凯洛夫、普希金教育理论,采用苏联的教学方法,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五性(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重视课型的运用,如新授课、讲读课、习题课、复习课、讨论课等。各校普遍开展研究课、观摩课等相互交流活动。将传统的百分制改为五级记分法,普通中学1952年改用苏联翻译本。1953年中学外语全部改为俄语,大部分英语教师转教俄语,教学质量不高。1957年改用教育部审定的统编教材。由于教材多变,教法跟不上,教师讲课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现象严重。1956年提出因材施教,纠正死记硬背的教法。
  1958年4月,中学教育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中学师生走向社会,深入工厂、农村,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但由于占用教学时间过多,影响了教学质量。1961年,强调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贯彻文道结合、精讲多练的原则,提倡运用毛泽东主席制定的十大教学法,对基础知识讲清楚,对基本技能加强训练,对非重点课当堂消化,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教学秩序明显好转。1964年,废止五级记分法,恢复百分制记分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中学停课闹革命,学生大串连,学校秩序大乱,校舍、仪器、图书遭严重破坏,停课达一年之久。复课以后,把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做为主课,安排学军、学农、学工基地,增设语录课、大批判课,物理改为工业基础,化学改为农业基础,生物改为农业基础,体育改为军体,音乐改为革命文艺,政治改为政宣,实行开卷考试,考试由学生自己出题定分,教师助改,教学秩序被打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各种制度逐步恢复。实行因材施教,分快、中、慢班进行教学和管理。
  1978年以后,中学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主,课堂教学以双基为主,要求当堂消化,向45分钟要质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做到教学有计划,备课有教案,讲课有要求,作业有批改,缺课要补课,后进要辅导,成绩有考核,教改有措施,加强评教评学活动,实行单元测试、小结,查补工作。教法上提倡少而精、启发式,加强直观教学,运用教具开展电化教学,采用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等教学手段。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校际备课,公开课、实验课、观摩课等教学活动,克服了轻视史地和外语课程的倾向,中学教学工作出现新气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1979年各校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课堂教学常规、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听课制度等等。1983年各中学以三个面向为指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有的学校冲破传统教法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改革第一课堂,开辟第二课堂。十四中学、育英中学受省市教研室委托,开展自学辅导教学法试点,其他中学实验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教学改革由单科向多科发展,向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发展。课堂教学提倡少、精、活,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负担。在教法上提倡因学科、因人制宜发挥教师个人特长和各自的教学风格。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统考合格率由1982年的19%提高到1985年的46.2%,高考大专升学率占高中毕业生总数的26.5%。
  1987年7月初中(职业高中)属区教委管理,业务仍属市教研室领导。是年10月中学成立区中心教研组,各学科中心组由2~3人组成。形成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1987~1990年开展课堂评优和教研组评优活动。1987年开展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评优活动。1988年参加评优活动181人次,1989年有1269人次参加活动。1990年,十四中地理教研组、育英中学数学教研组、生物教研组,二十七中英语教研组、历史教研组、物理教研组,六十八中语文、政治、化学教研组被评为市级先进教研组。1987~1990年全区获全国二等奖9人,三等奖27人,鼓励奖19人,省市一等奖13人,二等奖31人,三等奖69人,鼓励奖21人,市级教学能手5人,市级先进教研组9个,优秀论文4篇。
  第五节 部分中学简介
  济南二十七中学 建于1958年7月,位于纬三路70号。初期,在校生10班518人,教职工29人,建筑面积1316平方米。1990年,在校学生24班1850人,有教职工141人(专职教师93人,高级教师33人)。学校被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严、实、活教风和严、勤、钻、恒的学风,以及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校训,以养成尊师爱生、严守法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谦虚谨慎、勇于进取的校风。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明显成绩,1987年中考升学率为99%,比1981年和1982年分别增长3.9%和7.4%。
  1987年在全国政治小论文比赛中,范立砾获二等奖。1989年于睿坤被评为山东省三好学生,1990年于睿坤获华东地区中学生知识竞赛三等奖,时丁被评为省三好学生。教师先后有18人次获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教师程显庆的论文《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在教学中试用》在1985年全国物理教学研究会上获三等奖,1989年被评为市中区拔尖人才。教师史恩萍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1989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师。书记周茂祥1984年被评为泉城园丁,1987年被评为市政治思想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1971年,建立校办工厂,生产的500克测力计,单刀双掷开关,冲击摆实验器等评为山东省优秀产品,其中,冲击摆实验器被评为全国第一名。1990年利润总计20万元,40%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1990年,学校有教师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建有化学、物理、地理、历史、生物实验室以及微机室、语音室等。教学仪器3512件,大型体育器材18件,图书30422册。
  育英中学位于经七路103号,1913年3月由李允峰等人创办,名为山东私立育英中学。原校址在前布政司经历厅署(今省政府院内东南部),在校生5班269人,首任校长孔祥柯。1919年7月迁至前山东高等学堂旧址西偏院,黄炎培为学校书写校匾。1924年在校生13班656人。1929年2月改称济南私立育英初级中学。
  1937年济南沦陷,部分师生南迁至四川,并入绵阳国立六中。校舍为日军占据,学校被迫停办8年,1946年1月复校。1948年解放后,复课时学生仅剩4班217人,教职工18人。1956年改为公立,名为山东济南十六中学。1985年3月经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济南育英中学校名。
  育英中学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早在1919年,学生就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在该校任教的王翔千与王尽美、邓恩铭先后成立励新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1922年9月山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该校召开成立大会,王尽美主持,育英学生王爽、尹振祚参加大会。1934年中共党支部成立,学生李秀海任支部负责人。在党支部领导下,学生投入抗日爱国运动。解放后继承了革命传统,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政治活动,重视思想教育。1987年学校成立王尽美中队,济南少工委授予王尽美中队锦旗,届届相传。
  1983年以来,学校有5人获市级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有4人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郑兰铨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校长王长钧199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教育、教学成绩良好,1981年高考,学生邢滔滔获济南市文科第一名,1983年中考升学率位居全市前列。育英中学为山东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曾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全省排球比赛屡获第一名。1990年省教委授予山东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形成团结勤奋,尊师爱生,遵纪守法,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求实的教风和勤奋多思的学风。拟定了校荣我荣,校损我损,多做贡献,为校增辉的校训。1990年,在校生24班1583人,教职工147人,高级教师9人。建有4层教学大楼,实验室、语音室、电化教室、卫生室,有200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楼。有教学仪器千件,图书4万册,阅览室有期刊百余件。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市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