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学内容及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527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教学内容及方法
分类号: G62
页数: 1
页码: 452-453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中国小学教学方法的演变和不断变革的原因。小学教学方法经历了从以先生讲授、学生听讲为主,到济南市第一、二、三期教学研究会提倡联系实际的方法,再到贯彻市小学教育会议精神的改革。随后,小学教学方法开始推行苏联五大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五环节,记分也由传统百分制改为五级记分法。在1958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开始影响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在1963年,小学集中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出现了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改进教法的风气,教学质量有所提高。随后,教学方法又进行了纠正和改革。到1978年以后,教学工作走上正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采用统编教材。同时,教学方法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实验,如黑山集中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迁移学习专题实验论文等。
关键词: 市中区 教育 小学教育 教学内容 方法

内容

解放前,小学教学方法基本是先生讲,学生听。1948年底到1949年暑假,部分教师参加济南市第一、二、三期教学研究会,提倡学校教育要与社会联系,教学上联系实际。1949年12月,贯彻市小学教育会议精神,教学要求课内与课外结合,文化与政治教育结合,新教材与新观点结合。1953年减少了小学师生过多的社会活动,以利于教学工作。1955年推行苏联五大教学原则(直观性、自觉积极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课堂教学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记分也由传统百分制改为五级记分法。形成以教师、教学、课本为中心的模式。1958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影响,教学质量下降。1959年,开始纠正学校停课过多,劳动过多的现象,开展反对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和打破以课本、教师、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革命。1963年小学集中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出现了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改进教法的风气,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64年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减少考试次数,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秩序紊乱,不断停课,用省编、自编地方教材代替部编教材,提倡以社会实践取代课堂教学,请工人师傅、贫下中农上课,考试采取开卷形式,教学质量下降。
  1978年以后,教学工作走上正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采用统编教材。1982年以后,教学工作回归正常轨道,教学改革实验活动广泛开展,全区重点实验项目29个。经五路、胜利大街、南上山街小学,进行黑山集中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西青龙回民小学进行情景作文教学实验,取得好效果。1986年教研分级管理形成网络。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动画片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数学开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研究和改革,在实践基础上撰写论文20篇,其中7篇发表在《济南教育》和《山东教育》上。1986~1990年,“初探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的关系”获山东省数学教学一等奖。论文“浅议发散式思维”在山东省小学数学第四届年会上获优秀论文奖。“迁移学习”专题实验论文在山东省数学研讨会上获一等奖。“在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作业能力”的专题实验论文于1990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小学数学教研第六届年会上评为优秀论文。“掌握学习理论在单元教学中的应用”及“应用掌握学习策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分期发表在《山东教育》刊物上,并于1990年由《福建教育》7、8期合刊摘要发表。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市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