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527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8
页码: 448-4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市中区志中教育的情况,介绍了小学教育,包含了小学教育的概况,学制和课程,政治思想教育,教学内容及方法,部分小学简介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市中区 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第一节 概况
  辖区最早的小学教育形式是私塾,始自何年无从查考。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济南私塾充斥,后逐渐改造为代用小学。1934年有代用小学21处,教师21人,学生453名,其中女生43名。
  1912年,在经五路纬三路西首建私立商埠两等小学校,高等小学22人,初等小学74人,女子初等小学31人。在普利街123号创办私立启蒙小学。1921年在趵突泉前街四景花园校舍租赁民房创建道院小学,有教师2人,学生60人,为初等小学。1929年改名为济南私立化育小学。
  1942年辖区有公立小学5处:济南市立麟趾巷小学,济南市立庆祥街小学,济南市立杆石桥小学,济南市立王庄小学,济南市立梁家庄小学,共有教师38人,学生24班1368人。有私立小学7处:私立红卍字会小学、私立穆汉小学、私立普利小学、私立东光小学、私立伯明小学、私立永庆小学、私立育英小学。1947年辖区有市立小学9处,教职员119人,学生4427人。有私立小学13处,教职员197人,学生6221人。1948年秋济南解放,年底辖区有市立小学9处,教职员115人,学生4195人,有私立小学15处,教职员148人,学生3515人。共有小学24处,教职员263人,学生142班7710人。
  1949年人民政府在辖区新建四处小学:四里村小学、纬一路小学、馆驿街小学和丁家崖小学。1953年新建小学3处:经一路小学、胜利大街小学和经四路小学。将私立小学改为公立小学:私立三育小学改为纬二路小学,私立化育小学改为上新街小学,私立永庆小学与私立工商小学并为杆石桥小学,私立诚善小学改为吉祥街小学,私立道化小学改为魏家庄小学,私立仁爱小学改为岔路街小学,私立三里庄小学仍为三里庄小学,私立培文小学改为万字巷小学。1956年底全区有公立小学24处。1958年,先后建有8处民办小学。1959年新建安平街小学,并将魏家庄小学并为分校。1960年新建纬三路小学。1963~1964年新建西青龙街小学、南上山街小学。接收军办小学1处(陈庄小学)。1965年新建小学两处:林祥南街小学和经十一路小学。
  1965年底,全区小学发展到44处,722个班,在校生33429人(其中教育部门办32处,民办8处,其他部门办4处),是1948年学生的4.4倍。由于学生剧增,实行二部制,1965年全区有二部制学生11480人,占学生总数的39.5%。1966年建成纬一路第二小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一度停课,民办小学停办。1974年全区有24处小学,办戴帽初中班80个,学生3639人,占小学学生23393人的15.6%。1975年根据市教育局指示,将经五路第二小学、永庆街小学和纬一路第二小学和70名初中班教师及全部中学班学生,划归济南市教育局,削弱了区属小学教学力量。1976年纬一路小学撤销,改为区少年之家。1978年万字巷小学改为纬三路小学分校。1979年梁家庄小学由历城县划归市中区领导。1981~1982年撤销庆祥街小学与林祥街小学,新建七里山小学。1984年普利街小学并为共青团路小学分校,丁家崖小学并为馆驿街小学分校,纬四路小学并为经六路小学分校。1984年市中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8%,1985年经十路小学因建省体育中心并入经十一路小学。1985年全区有小学27处(教育部门办23处,其他部门办4处),在校学生1516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毕业升学率达99.58%。1986~1990年新建小学3处(六里山小学、舜玉小学、育才小学),并接办镇村小学2处。1990年全区有小学44处(其中公办25处,村镇办14处)在校学生21595人,教职工1697人。
  第二节 学制和课程
  民国时期,小学实行壬子学制,分为高等小学(二年制),初等小学(四年制)两种,多数小学为完全小学,少数规模小的只设初等小学。1948~1949年辖区仍有规模较小的初等小学。1952年新学期始,试行五年一贯制,1953年12月停止,仍沿用四二制。全部成为六年制完全小学。是年,各小学由春季始业一律改为秋季始业。
  1960年,本区经五路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实验,1964年五年制增多,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改为五年制。1981年改为六年制,从秋季开始过渡,直到1990年学制仍为六年制。
  1915年,初等小学课程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缝纫。高等小学课程设修身读经、国文、算术、历史、理科、手工、图画、体操、唱歌、农业、地理、家事、商业、英语。1923年,初小设国语、算术、自然、社会、音乐、体育、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高小设国语、算术、工用艺术、历史、卫生、形象艺术、地理、自然、园艺、公民、音乐、体育。1944年,初小设修身、国语、算术、常识、劳作、音乐、美术、唱游、体育、日语。高小设:修身、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劳作、美术、体育、音乐、日语。1948年,初小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常识、劳作、体育、音乐、美术。高小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常识、劳作、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1949年,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唱游、珠算、体育、音乐、劳作、美术。高小设:国语、算术、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珠算、体育、音乐、劳作、美术。1950年设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音乐、美工、体育。周学时低年级为24节,中年级为25~26节,高年级为29节。1955年增设手工劳动课,增加自然、体育上课时数,学年由38周减为34周。每周课时,中高年级由26~28课时,分别降为24和26课时,并适当精简语文、算术、历史等科教材。1958年,五、六年级每周增加农业课一节,一年级开始教汉语拼音。1959年增设乡土教材,1963年加强写字教学,语文课设写字课,低年级每周三课时,中、高年级每周一课时。1966~1967年设政治、算术、唱歌、美术、劳动等科。1979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外语、劳动等科。1981年执行《济南市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四至六年级设地理、历史、课外活动(每周自习2节,体育活动2节,周会、班队会活动1节)。1984年,规定在语文讲读课时内,一、二年级包括说、写、话、语言一节。三至六年级安排阅读指导课一节。三年级增设自然课每周2节。四年级增设劳动课每周1节。1987~1990年课程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唱游、音乐、美术、劳动。
  第三节 政治思想教育
  1948年济南解放后,学校设少年儿童队(后改为少年先锋队)大队辅导员和中队辅导员,通过班、队会,少先队、班主任,开展渗透思想教育。
  1949~1952年,以贯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结合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进行政治教育。1953~1957年重点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以刘胡兰、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为榜样,做革命接班人。1956~1961年重点进行传统教育,教育师生艰苦奋斗、节约度荒。1962~1965年重点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访贫问苦,忆苦思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少先队被红小兵组织取代,思想教育处于混乱状态。1978年恢复少先队组织。1981~1982年以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思想品质为目的,把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活动和小学生守则教育结合起来。1983年贯彻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指示,进行理想教育。1985年贯彻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示,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7~1988年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坚持正面教育。1988~1989年区教委成立德育工作办公室,各校调整充实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组织网络。1990年,德育工作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防止和平演变作为核心内容,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突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学习实施《国旗法》,开办少年军校。学雷锋学赖宁活动深入开展,好人好事大量涌现。经四路小学学生刘强拾到1.5万元存折,交还失主,传为佳话。
  第四节 教学内容及方法
  解放前,小学教学方法基本是先生讲,学生听。1948年底到1949年暑假,部分教师参加济南市第一、二、三期教学研究会,提倡学校教育要与社会联系,教学上联系实际。1949年12月,贯彻市小学教育会议精神,教学要求课内与课外结合,文化与政治教育结合,新教材与新观点结合。1953年减少了小学师生过多的社会活动,以利于教学工作。1955年推行苏联五大教学原则(直观性、自觉积极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课堂教学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记分也由传统百分制改为五级记分法。形成以教师、教学、课本为中心的模式。1958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影响,教学质量下降。1959年,开始纠正学校停课过多,劳动过多的现象,开展反对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和打破以课本、教师、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革命。1963年小学集中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出现了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改进教法的风气,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64年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减少考试次数,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秩序紊乱,不断停课,用省编、自编地方教材代替部编教材,提倡以社会实践取代课堂教学,请工人师傅、贫下中农上课,考试采取开卷形式,教学质量下降。
  1978年以后,教学工作走上正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采用统编教材。1982年以后,教学工作回归正常轨道,教学改革实验活动广泛开展,全区重点实验项目29个。经五路、胜利大街、南上山街小学,进行黑山集中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西青龙回民小学进行情景作文教学实验,取得好效果。1986年教研分级管理形成网络。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动画片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数学开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研究和改革,在实践基础上撰写论文20篇,其中7篇发表在《济南教育》和《山东教育》上。1986~1990年,“初探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的关系”获山东省数学教学一等奖。论文“浅议发散式思维”在山东省小学数学第四届年会上获优秀论文奖。“迁移学习”专题实验论文在山东省数学研讨会上获一等奖。“在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作业能力”的专题实验论文于1990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小学数学教研第六届年会上评为优秀论文。“掌握学习理论在单元教学中的应用”及“应用掌握学习策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分期发表在《山东教育》刊物上,并于1990年由《福建教育》7、8期合刊摘要发表。
  第五节 部分小学简介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前身为济南市第一中正小学,创建于1946年,位于纬三路95号,占地面积6847平方米,建筑面积4078平方米,首任校长陈震。为省、市、区重点小学。1990年在校生29班1932人,教职工87人。教师中具有中专毕业以上学历的7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29人。学校设自然常识实验室、教学仪器室、音乐电教室、微机室。有录相机、彩电、高亮度投影器、录音机等电教器材,图书3.9万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实行科学管理,以实现教育质量高、师资水平高、工作学习效率高、设备条件高的办学目的。50年代后期,学校倡导教职工加强品德修养,提高业务素质,创办《红与专》小报,省委书记舒同为小报题名。1960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并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50年代初期,该校低年级识字教学经验得到教育部有关领导肯定,1954年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王秀云撰写的“识字教学点滴”,60年代初进行五年制实验,1964、1965年两届毕业升学考试数学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1980年相继进行语文朗读教学、集中识字、低年级阅读教学、数学应用题作业设计及批改等各项实验,撰写论文11篇,其中“集中识字后的读写结合”一文在全国语文研讨会上交流,并获省十年改革优秀论文奖。1984~1990年18名青年教师在市、区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20次。在《山东教育》等报刊发表论文182篇。教师获区以上荣誉称号34人次,校长吴彩霞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0年,教师陈莉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教师范特立获泉城十佳青年称号。1980年,该校被命名为省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在市以上乒乓球赛中39项次获前三名,向省以上专业队输送队员13人。1983年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1980~1990年学生在市以上征文活动中52人次获一、二等奖,17次获优秀集体奖。学生钱海燕、林飞先后获全国写作比赛一等奖。34人次获市以上数学竞赛一、二等奖。1990年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8人获一、二等奖,占全市获奖人数的34%,学校获省优秀辅导奖。在市以上举办的美术、书法、舞蹈、摄影竞赛中,获个人奖53人次,获集体奖13次。1987年参加市微机比赛,获一、二等奖23人次,1980~1990年,学校先后获市以上各类集体荣誉称号203个。1985~1990年,学生赵浩、李恩奇、马雁菲、周康康、翟咏梅、商伟、高林、王怡、王璇、陈晨、钱海燕、姜宏、马文哲、渠成、王庆伟、刘昕、季洁等先后获济南小名士称号。1989年被命名为市小名士学校,1990年丁婉获国际友谊书信奖。60年代起,先后接待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和个人5000人次。1983年与日本国山口县汤田小学结为姊妹学校,1985年校长吴彩霞随市参观考察团赴日本考察。1988年5月12日爱尔兰总统希勒里等来校参观访问。1975年建校办工厂,1990年实现产值50万元,纯利润16万元,被连续评为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7~198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单位。
  胜利大街小学 位于胜利大街54号,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前身为育幼院,创建于1948年底,韩多锋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济南市保育小学(学校由官扎营迁到胜利大街54号原日伪宪兵学校宿舍),有学生6班200人,教职工30人。1953年,改名为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1958年,内定为省委子弟小学。1990年学校有学生29班1650人,教职工91人(专职教师全部达到中师学历,另有大专学历7人,有小学高级教师26人)。1980~1990年教师中有24人次获市以上荣誉称号。1984年教师綦天池获省优秀园丁称号,校长李敏曾连续多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990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学校自60年代进行教学改革实验。1962年,教师袁浩进行数学应用题计算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全部升入重点中学。1980~1983年,教师邵春炎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验,学生能独立预习的占80%,能独立分析课文的占75%,一般学生都能写出800字的文章。1984年教师赵秀芳在二年级语文的教学中进行讲读教学实验,较好地解决了低、中年级段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1985~1990年,教师马延明连续进行数学教学实验,其《通过几何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论文和《在教学应用题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的实验总结,分别在市教学研讨会上和市小学教学实验工作交流会上交流。学校第二课堂开展活跃。在济南市小红花征文赛中多次获集体优秀奖。1990年荣获全国保险杯作文大赛集体优胜奖,济南市数学竞赛集体第二名。学生的美术作品有15幅在省美展中获奖,并在济南日报发表,有5幅先后代表国家分别到西欧、苏联、日本、南斯拉夫等国展出。学校德育工作成绩显著,1984年有5个中队被团中央授予快乐中队称号,有1个中队被团中央授予最佳快乐中队称号,并颁发奖杯和奖品。1990年1个中队获全国学赖宁红旗中队称号。思想教育深入细致,形成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为济南市重点学校、山东省传统项目学校(田径)重点学校、济南市儿童歌舞团分团,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济南市永长街回民小学 位于永长街95号。前身是私立穆光小学,1946年由私立伊光小学(1930年建,原名康善小学)与穆汉小学合并建立,校长王国华。1949年,学校由国家接办,定名为济南市回民子弟小学。1960年更名为济南市永长街小学,1981年改称济南市永长街回民小学。学校初建时,仅有过堂屋一座,解放前最多时学生6班180人,教师8人。1990年8月建成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楼,建筑面积为3556平方米,设有20个教室及实验室、教具室、音乐室、多功能教室等。有学生19班813人,教职工51人(全部达到中专学历,高级教师16名)。学校注重教学工作的研究。1980年3月,教师胡安仁撰写的《教师、家长要为青少年筑起思想大堤》一文在《光明日报》发表。1987年,胡安仁《给学生留点余地》一文被《福建教育》转载。教师聂炳会撰写的《浅谈如何根据四小特点开展少先队活动》一文获全国少先队工作小论文优秀奖。教师王欣的论文《少先队工作》获省论文三等奖。教师周凌云,灵活小广播活动,获全国“创造杯”奖。1987年少先队大队部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和省金星大队称号。1989年获全国动脑动手有奖比赛组织奖。学生刘惠被评为全国金猴型小队长。有2名教师获市泉城园丁奖,10人获市先进个人奖,1人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奖。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市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