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5100
颗粒名称: 第九篇 农业
分类号: F327.52
页数: 12
页码: 273-28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济南市市中区农业包括土地所有制、农业分区和生产结构、农业生产条件、蔬菜种植、粮食生产、多种经营情况。
关键词: 济南市市中区 农业 概述

内容

解放初期,辖区农业区域较小,全部集中在九区半农业区内。1949年后,王家庄、张安庄、信义庄、四里村、梁家庄、陈家庄等村庄田野陆续辟为城区,农业区域越来越小。
  1987年,原郊区七贤镇划归市中区,农业区域扩大。区政府增设农业委员会,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198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127万元,1988年增长到1728万元,1990年达3020万元,成为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
  解放前,辖区农村为封建土地所有制。1948年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土地归农户所有,为私有制。
  1953年秋季,各村成立农业互助组,土地仍属私有制。
  1954年春,成立农业初级合作社,土地归集体所有。
  1955年冬季,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成立农业高级社,土地归属集体所有。
  1958年秋季,辖区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土地仍属集体所有。
  1983年春季,土地联产承包到组,由生产队集体核算,土地属集体所有。
  1984年春季,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辖区各村队开始土地承包到户,签订承包合同15年不变,农民耕种的责任田,土地权仍属集体所有。
  第二章 农业分区和生产结构
  第一节 农业分区
  按照辖区地貌类型、土壤、水利和种植条件,分为两个不同的生产区。
  西北部山前平原粮菜区:包括红庙、白马山及七贤3个办事处部分村庄,为历史上的老菜区,少部分以粮为主。腊山河、兴济河流经该区,土质肥沃,地下水埋藏较浅,适宜各种蔬菜和粮食作物生长。1990年耕种面积255.93公顷,占全区耕种面积的54.9%。
  东南部低山丘陵林、牧、粮区,包括土屋、太平、九曲、双龙、文庄、七贤等7个村庄,土质较差,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埋藏较深,一般在150米以下。1990年有耕地213.33公顷,占全区耕种面积的45.1%,以播种小麦、玉米为主,荒山荒坡以林果为主。
  第二节 生产结构
  1980年前,辖区农业生产主要有粮菜两大类。1985年后,调整生产结构,对部分山坡退耕还林、还果,使林果、畜牧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有较大提高。1985年农业总产值中粮食占16.1%;蔬菜占47.5%;林果只占2.5%;畜牧占25.8%;副业占7.4%。1990年,农业总产值中粮食产值下降到3.8%,林果产值上升到4.8%;畜牧产值增加到72.7%;副业产值下降到0.7%。由于生产结构合理调整,使农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第三章 农业生产条件
  第一节 农业用地
  1985年,辖区实有耕种总面积888.27公顷,由于生产结构调整,部分耕地退耕还林,同时,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日益扩大,实有耕种面积大幅度减少,至1988年底,4年累计减少414公顷,年均减少耕地104公顷。1989年加强了管理,耕地减少得以控制。当年仅减少耕地3.67公顷。是年,文庄村投资8万多元,在村南推平小土丘一座,开垦土地2.4公顷。
  据1990年土地详查,辖区土地总面积5826.2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84.86公顷,实际耕种面积472.87公顷。
  第二节 农田水利
  1960年前,辖区农田水利设施落后,东南部丘陵区遇旱不能浇,西南部平原遇涝不能排,1958年大跃进到60年代初期,兴建了一批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增强。80年代初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一度忽视水利设施管理,造成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影响生产。1985年灌溉面积371.20公顷,占耕种面积的41.8%。1987年以后,政府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引进推广节水型低压管道灌溉等先进技术,农田水利条件得以改善。1990年有提水站11处,机井333眼(其中大口井184眼,深井149眼),排灌机械333台,总动力4350千瓦。低压管道14000米,可灌溉土地70公顷,总灌溉面积达到300公顷,占耕种总面积的63.44%。
  1987年8月26日,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大部分菜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万元。1988年,新挖排水沟1500米,疏通排水沟2000米,疏通腊水河2000多米,增强了防汛排涝能力。
  第三节 农业机具
  耕作机具
  解放前主要是木犁、步犁和铁锨、镢头,用人、畜力耕翻;50年代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80年代初,除少部分山坡梯田外,已全部采用机械耕翻。
  灌溉机具
  50年代,主要使用辘轳浇水;60年代开始使用柴油抽水机灌溉;70年代使用电动抽水机;80年代实现灌溉电气化。
  播种机具
  60年代主要是人畜力播种耧;70年代推广使用机械播种机;1990年,开始使用半精量播种机。
  收获机具
  小麦收割,70年代前主要靠镰刀,随后,使用收割机。1990年引进小型联合收割机,并试用秸杆还田机。
  脱粒机具 60年代前主要是碌碡压场,之后,使用脱粒机。
  运输机具 60年代前,主要是肩挑、独轮车、马车和地排车;80年代后使用拖拉机和汽车。
  1990年辖区有农用电动机873台,6511千瓦;柴油机3台,77千瓦;运输汽车110辆,8103千瓦;拖拉机354台,3485千瓦;机动三轮20台,178千瓦;播种机12台(大播种机10台,小播种机2台);小收割机3台,小麦脱粒机23台,磨面机3台,碾米机8台。
  第四节 农田肥料
  解放初期,大田区和菜区均使用栏圈肥和人粪尿,菜区使用部分豆饼等优质肥料。60年代开始施用化肥。进入80年代,大田区每亩施有机肥2~3立方米,化肥80公斤左右,主要是碳酸氢铵、复合肥、尿素、二铵和部分磷肥。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配方施肥,包括小麦专用肥、玉米专用肥等。
  菜区除施有机肥外,主要施尿素、二铵、复合肥,同时少量施磷肥和钾肥。1990年开始推广光合微肥,满足作物生长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第四章 蔬菜种植
  1985年辖区有16个自然村主要种植蔬菜。1986年蔬菜面积209.66公顷,1988年,王官庄村菜田全部被国家征用,1990年蔬菜种植面积160公顷,分布在15个自然村。
  第一节 菜田
  解放初期,蔬菜生产规模较小,仅在部分村庄少部分农户种植。1958年以后,城市对蔬菜需求量增大,为保障供给,辖区蔬菜生产实行指令性计划,不少半菜区除粮食自给以外,同时生产蔬菜。1970年改为整菜区,蔬菜生产实行统购包销,国家供应菜农口粮、食油、煤炭。前、后魏华庄两村初期主要生产苔菜、菠菜、葱,后来改为重点发展芹菜。井家沟以生产韭菜见长,王官庄种植的冬瓜亩产量大面积超万斤。朱家庄、尹家堂村初期生产韭菜,后来改产秋黄瓜,逐渐发展为当家品种,朱庄秋黄瓜被载入品种资源。后来,霜毒病流行,品种退化,被新的品种代替。谷庄村青蒜苗种植较多。津浦铁路以东几个村早春小菜,速生速长,面积较大。
  1990年,重新调整蔬菜种植计划,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60公顷。
  除上述规划面积外,七贤村、后龙村、九曲村等也有零星蔬菜种植或与林果间种,以及粮菜间套种,但因水浇条件差,没有形成规模,很多农户仅以种菜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补充。
  第二节 品种
  解放初期,蔬菜主要有以下品种:白菜(青麻叶、大包头、小白心、大白心),萝卜(露八分、青萝卜),胡萝卜(鞭杆、钻子头),花叶苔菜,小粒菠菜,南瓜,叶儿三黄瓜,朱庄秋瓜,腊梅瓜,辣椒(铃铛皮)、茄子、韭菜(二马蔺、黄韭)、黄皮圆葱等。以后逐渐新增品种:西红柿(大、小武魁、济南粉红、早粉2号、荷兰5号、110、齐研矫粉、津粉65、强力米寿、历红2号),甘蓝(黑叶平头、二包头、牛心、金早生),大蒜,大、小葱,菜豆(老来少、28—2豆角、挑杆地豆角、白粒架芸豆),黄苗芹菜,香菜,津研号黄瓜,冬瓜(白皮、青皮),薯芋(山药、马铃薯)及茴香、芫荽、莴苣等许多品种。
  1990年,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白菜类。小杂56,晋菜3号,青麻叶,山东13号、16号。
  甘菜类。中甘11,鲁甘菜1、2号,夏光、京丰1号。
  菜花。雪山、白峰、荷兰雪球、耶尔福。
  根菜类。全青萝卜、小顶胡萝卜。
  叶菜类。四月慢油菜、芫荽、花叶生菜、圆粒菠菜、茴香苗、花叶苔菜、白毛莴苣,黄苗芹菜。
  瓜菜。黄瓜有津杂2号、津春4号、津研4号;冬瓜有白皮冬瓜、节瓜、青皮冬瓜;西葫有济南站秧、早青一代。
  果类。西红柿有西粉3号、毛粉802;茄子有鲁茄1号、济南长茄、早小长茄;辣椒有上海羊角椒、湘研1号、早丰辣椒。
  豆类。豆角有三豇28—2、架豆角、张塘架豆角;芸豆有“老来少”、济南白粒、法国地芸豆。
  葱蒜类。韭菜有汉中冬韭、791韭菜;葱类有章丘大葱、小葱、黄皮圆葱;蒜类有苏联白皮蒜,苍山蒜。
  另外有平菇生产,一般是在菜田生产,低温型品种多。
  辖区引进或在济南地区有一定声誉的名优菜有:朱家庄秋黄瓜:高产(75000公斤/公顷)优质,品质脆甜而有清香。作为品种资源,经提纯,已做杂交亲本材料利用,北京长青黄瓜父本就是选用朱庄秋瓜。
  后魏华黄苗芹菜:经多年选纯、复壮,优质、高产。早春淡季上市,经济效益高,每公顷产量高者可达12万公斤。其特点杆实、黄嫩、棵高、无杈、抽苔晚。
  济南长茄、花叶苔菜、青麻叶、挑杆地豆角、西红柿早粉2号、荷兰5号、西粉3号、毛粉802、3豇228—2豆角种、津研2号、津研4号黄瓜、翻心白白菜等。
  第三节 生产管理
  解放初期,辖区蔬菜种植以露天栽培为主,配合风障,后发展为风障玻璃阳畦、玻璃温室。70年代推行农田塑料薄膜,80年代逐渐发展为小拱棚、中拱棚、大拱棚和地膜覆盖等多种先进的蔬菜生产管理方式。
  1986年始建蔬菜大棚1.33公顷,1988年增加到9.65公顷。
  1987年8月26日特大洪涝,菜田受灾严重,许多单坡面棚倒塌,入冬又遇寒流,使大白菜大面积受冻。1988年倒春寒,加上部分蔬菜品种不耐春寒,未熟抽苔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1990年引进不同结构大棚20架,使菜农获得较好效益。
  辖区蔬菜生产一般一年两熟,后来部分品种到两年五收,甚至一年三收或多收。
  大棚生产一般是春黄瓜或茄果类,收后种豆角或早熟白菜,定植芹菜或青蒜。秋季定植芹菜收后,连续栽两茬油菜后定植黄瓜或茄果类,收后可种豆角或秋菜。
  改进韭菜栽培方法,收割一两刀后,在韭菜畦中栽种甘蓝或油菜,加快韭菜周转。改老秧定植为当年养苗,当年移栽,当年覆盖,或直接覆盖,缩短周期。
  解放初期,蔬菜种植面积小,病虫害较轻。区域化生产形成以后,由于蔬菜生产种类多,茬次多,保护面积大,病虫害越冬机率高,多种病虫害猖獗。有黄瓜霜霉病,茄子绵疫病,蕃茄病,大白菜三大病害,豆角锈病煤霉病,西胡病毒病,白粉病,辣椒病毒病,苗期立桔病,猝倒病等。虫害有蚜虫、红蜘蛛、棉铃虫、豆荚螟、菜螟、菜青虫、白粉虱,韭蛆等。病虫害蔓延迅速,极易造成减产或绝产。
  主要杀虫剂有:百菌清、多菌灵、乙磷铝、粉锈宁、瑞毒铜、甲霜灵锰锌等。同时引进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合理栽培管理,并配合药剂防治。推广微肥、激素、叶肥、叶面喷施。
  由于蔬菜病虫害抗药性增强,部分杀虫剂效果严重下降,敌杀死开始兑水8000倍即可杀死害虫,后来,用到2000倍效果不佳。一般害虫需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农药喷杀,浓度越来越高。
  第五章 粮食生产
  第一节 粮田
  1985年,辖区粮田面积为595.73公顷,1986年为500.67公顷;1987年为434.27公顷;1988年为356.60公顷;1989年为322.47公顷;1990年为321.53公顷。年平均减少68.33公顷。1989年政府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粮田面积得以稳定。1989年和1990年两年粮田面积仅减少0.93公顷。
  第二节 品种
  辖区粮食作物品种主要为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等。
  第三节 生产管理
  辖区粮食生产耕作一般为一年两作制,主要为小麦——玉米,小麦——谷子,小麦——地瓜,小麦——小豆,小麦——其他。部分地块一年一作,即秋播时留下麦地,第二年种植春作物地瓜,谷子等。也有地块两年三作,即地瓜——小麦——玉米或其它。
  辖区粮食种植区域地处丘陵山区,水浇条件较差,受降水影响大,粮食产量起伏较大,随着耕作和水利条件不断改善,水浇面积扩大,引进高产耐旱作物良种,推广旱作栽培技术,粮食生产总体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粮食每公顷产5940公斤,1990年达到6922.50公斤。
  耕作 辖区粮田一年耕作一次,秋作物收获后进行,除个别小块山坡地外,全部为机耕,耕深一般在20公分以上。
  播种栽植 春季:清明播种高梁,谷雨播种谷子,春分前地瓜育苗,立夏前播种完毕;夏季:小满后芒种前种玉米或麦收后随收随种,抢墒播种;秋季:秋分到寒露播种小麦。
  病虫害防治辖区粮食作物主要病害有:小麦黄锈病、白粉病;玉米叶斑病、青枯病。虫害:麦蚜、麦叶蜂、红蜘蛛、玉米螟、蛅虫等。地下害虫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
  病害防治主要用药有:石硫合剂、粉锈宁,多菌灵等。
  虫害防治主要药剂有:乐果、敌杀死、速灭杀丁、锌硫磷、六六六等。药械有:喷雾器、喷粉器等。
  第六章 多种经营
  第一节 禽畜饲养业
  辖区畜禽饲养主要有猪、牛、鸡等。1984年以前,主要是各农户分散饲养,规模小,数量少,只是作为家庭经济的一种补充来源。1985年建镇以后,乡镇集体畜禽饲养业得到发展,成为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已建成5个集体养鸡场,有372个养鸡专业户,共养288、579型鸡50万只。另有骡马、牛、羊4463头,1988年禽畜饲养业产值达525万元。1990年产值达2195万元。
  猪 1960年前,主要产品是当地黑猪。60年代后,引进约克夏、内江及莱芜黑猪等,经改良形成杂交品种。到1990年,辖区生猪品种主要有:长白、杜洛克杂交、约克夏杂交种、内江杂交种。
  牛 主要品种有当地黄牛和鲁西杂交牛。奶牛主要品种是黑白花奶牛。
  羊 主要有山羊和绵羊。绵羊主要是新疆半细毛改良羊。山羊主要为青山羊。
  鸡 70年代前,主要是当地土种鸡和部分寿光鸡。70年代后,蛋鸡品种引进菜航鸡、星杂288、星杂579、京白三系、伊海等。80年代末引进“AA”肉鸡。
  1985年,全镇有大牲畜283头,生猪2572头,羊2426只,家禽7万只,产肉198吨,产蛋193吨,产奶27吨。1985年后镇政府发挥城郊农村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生产。1988年蛋鸡饲养专业户达200余户,养鸡达48.5万只,产蛋3000余吨。1990年,大牲畜234头,生猪4050头,羊3495只,蛋鸡30万只,肉鸡出栏175万只。年产肉3090吨,产蛋2131吨;奶173吨。
  辖区常发畜禽疫病有: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鸡白痢、马立克等。主要防治药有:猪瘟、猪丹毒二连疫苗,鸡新城疫苗,敌菌净、马立克疫苗等。
  第二节 林果业
  辖区南郊为丘陵山区。解放前,一片荒山秃岭,林业基础薄弱。解放后,政府重视城郊绿化美化,林业生产有一定发展。1978年以后,辖区调整产业结构,部分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果,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1987年,林果面积发展到730公顷,其中果树200公顷;1988年,辖区有用材林80.07公顷,经济林305.53公顷,防护林500公顷,农田林网化300公顷,农村森林覆盖率达28.5%,年林果产值由1985年的24万元增加到1990年143万元。
  辖区林种主要有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以防护林、经济林为主。
  防护林主要有丘陵山区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包括农田林网和四旁植树。主要树种有侧柏、刺槐、杨树及松树、柳树、枣树、泡桐、枫树、黄杨等。用材林较少,主要树种是杨树、桐树。经济林有干果林和水果林。干果林主要树种有花椒、核桃等。水果林主要有苹果、梨、山楂、葡萄等。苹果:主要品种有大国光、小国光、金帅、红香蕉等。1989年引进新品种更新老果园,主要品种有短枝红富士、新红星、千秋、阳光、世界一号等。梨:主要品种有小白梨、晚三老等。桃:主要有黄金桃、五月红、六月鲜、蟠桃、沪005等。山楂:主要有大金星、黑红等。葡萄:主要有巨峰、早红、乍娜、凤凰51、黑奥林等。
  1990年,辖区开展荒坡梯田改建万亩名优果品基地建设,当年改造新植名优果园113.30公顷,使果树面积达到300公顷,当年果品产量达到80万公斤。井家沟村所产巨峰葡萄誉满济南,远销哈尔滨、广州等地。
  辖区林果树木主要病害有:霜霉病、腐烂病、白粉病等。主要虫害有:浮尘子、苹掌舟蛾、卷叶蛾、禽心虫、松毛虫等。主要防治用药有:多菌灵、石硫合剂、乐果、锌硫磷、乙磷铝、敌杀死、六六六等。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市中区
相关地名